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怎么利用遥感解译地质

怎么利用遥感解译地质

发布时间: 2021-02-20 18:56:07

❶ 遥感地热地质解译

区内地热异常较为复发育制,经遥感解译,结合航磁、重力资料,自北向南共圈定海港南、河口、孤岛南、二分场、辛安水库、东营、滨州、堤口、六户、陈户、北堤、牛头等12个地热异常区。由于其对地下较深部地热信息反映较弱,所划分的地热异常区与区内地热地质条件及基底构造形态相关性不大。它们多与活动性断裂构造有关,是通过活动性断裂通道在水头压力作用下,将深部地下热水向浅部隐伏排泄的反映。

❷ 其他专项遥感地质解译

其他专项遥感地质解译主要包括土地荒漠化、地质灾害、水文地质条件、生态环境地质等内容。

5.7.1 土地荒漠化遥感解译

5.7.1.1 土地荒漠化解译分类及其含义

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中按照引起土地荒漠化的营力,分为风力作用下的土地荒漠化(简称为土地沙漠化)、流水作用下的土地荒漠化(简称为石质荒漠化)和物理化学作用下的土地荒漠化。风力作用下的土地荒漠化,以出现风蚀地、粗化地表及流动沙丘作为标志性形态;水蚀作用下的土地荒漠化,以出现劣地和石质坡地作为标志性形态;物理作用下土地荒漠化主要表现在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如土壤板结、细颗粒减少、土壤水分减少造成干化和土壤有机物质的显著下降。化学作用下的主要表现在土壤化学性质的变化,最典型的是次生盐碱化。根据发生荒漠化地区的地表综合景观特征,以及遥感解译调查的可行性指标特征,分别将三种营力作用下的土地荒漠化程度划分为轻度、中度、重度等类型。

图5.44 显露地表的岩溶地貌影像

5.7.1.2 土地荒漠化遥感解译标志建立

土地荒漠化遥感解译主要有直接解译与间接解译两种方法。这里以TM741彩色合成图像为例进行叙述。

(1)土地沙漠化的解译标志

1)重度沙漠化土地。主要是流动沙(丘)地类型,在图像上呈淡黄色,亮度高,颜色均匀,纹理细腻,界线较清楚,解译标志明显[图5.45(a)]。重度沙漠化土地空间分布特征主要为滨湖平原、冲洪积平原、河流谷地、山地风口和下切河流宽谷的边滩、阶地、洪积扇前缘及谷坡等地貌部位。

图5.54 地下水溢出带图像

❸ 遥感地质解译的综合研究

2. 3. 1 多元遥感数据的综合解译

在 1∶250000 遥感调查工作中,一般选用 TM、ETM+及 ASTER、CBERS 等中分辨率数据编制的 1∶250000 及 1∶100000 遥感影像地图作为遥感地质解译的数据源。由于一种类型遥感图像只能反映一个时期、一种分辨率、一个最佳波段组合的图像,因此在地质解译中往往受到信息源的限制,影响解译效果。如工作需要或有条件获取更多类型遥感数据时,应充分应用这些信息进行综合地质解译。

从已有遥感数据类型看,在1∶250000 遥感调查中,以 ETM+或 TM 为主信息源即可,中巴卫星资料可作为辅助数据。局部地区 1∶50000 的解译可采用 TM 与 SPOT 的融合图像或更高分辨率的图像。为了减少云、雪及植被覆盖对地质体的影响,应选择最佳时相图像作解译。当仍不能避让覆盖时,可选择其他时相图像对覆盖区作补充。

另外,解译中要注意研究不同地质体在各波段图像上的影像特征,通过单波段图像中不同地质体波谱特性的反映,进一步深化地质解译。在单波段不同地质体波谱特性研究的基础上,再选择合适、有效的图像处理方法进一步增强或提取有效的地质信息。

从多类型、多时相、多波段等渠道获得的有效地质信息和地质解译成果应有选择地在1∶250000、1∶100000 遥感解译地质图上反映,并在解译编录资料上予以批注。因此遥感解译地质图应是多源遥感数据解译的综合结果。

2. 3. 2 地、物、化、遥信息的综合研究

地质体的性质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两大类,遥感主要是反映地质体的光谱特征信息,对全面认识地质体而言,有其局限之处。不言而喻,能通过地质、物探、化探多方信息去认识地质体,则是更为全面、可靠的。因此在遥感解译中,应充分收集利用已有地质、物探、化探等资料进行综合解译分析,有助于提高成果质量。

地、物、化、遥多元信息的综合研究,在区域上常采用计算机多元信息叠加处理的方式来实现。通过空中、地面、地下三维空间信息的综合研究,可对地质体的空间展布和时间演化研究取得更好的效果。

❹ 遥感地质调查的一般程序

在较大范围内进行,通过空中或地面探测获取遥感图像后(或航、卫片),一般按下列程序进行。

1.资料的收集、处理和概略解译

这一阶段的工作主要包括:

1)收集、编录、复制的各类遥感图像和遥感资料并进行相片镶嵌。对部分地区(或全区)还可进行数字图像处理,以增强和突现某些信息。

2)收集制图资料和已有的地质、航空物探及地面物化探资料,以及相关的水文、气象、地貌、土壤、植被、环境等资料。

3)遥感图像的概略解译,需要编制概略地质解译图或若干专题概略解译图。概略解译图可以直接勾绘在相片略图上或聚酯薄膜上,或者转绘在地形图上。编制概略解译图时应详细,界线标绘应精确,以避免重复工作。

4)根据概略地质解译的成果,确定踏勘路线,选择实测地层剖面的位置,编制遥感地质调查设计书。

2.野外踏勘及建立地质解译标志

在野外踏勘和实测地层剖面的过程中,都应随时对照实地各种标志与相片上的影像特征,研究地层和地质现象的地质解译标志;确定分层单位(填图单位)及其界线的标志。

(1)解译标志

在地质解译过程中,主要是观察和利用解译标志来进行。遥感图像的地质解译标志是指那些能够用来辨认、区分地质体或地质现象的存在、属性和相关关系的影像特征。其中包括影像中反映出的形态、大小、色调、阴影、水系、地貌、水文、影纹结构、植被、人类活动等标志。

1)形态和大小:任何地物都有一定的几何形状和大小。许多地物根据其形状和大小就可直接辨认其属性。地物的几何形状和大小与图像的比例尺和分辨率有关。一般比例尺越大,分辨率越高,地物细节显示越清楚。相反,则很模糊,甚至显示不出来。在相同比例尺的图像上,由于图像的分辨率不同,地物的形状和大小可表现出不同的清晰度,如有些较小的地物,在高分辨率的航空相片上可表现得非常清晰,而在低分辨率的卫星图像上则显得模糊,甚至没有显示。

2)色调:色调是地物波谱信息构成的影像特征,不同的地物有不同的色调。因此,它是地质解译中经常使用的重要解译标志。通过肉眼可把图像色调从黑—灰—白分为10级。色调的深浅是相对的,它受地质体的颜色、含水多少、风化程度、表面土壤及植被覆盖程度、光照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同一幅图像上,物性相同的地物应有相近的色调,但实际上,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却不完全相同或差异很大。因此,应用色调标志时须作具体分析。

3)阴影:阴影具有形状、大小和方向,色调一般为黑色。在航片上可借助阴影的方向和成像时间来判断航片的方位,测量地物的高度。阴影有本影和落影之分。本影是指物体未被阳光照射的阴影部分,即本身的阴影,如山的阴坡、房屋的背阳面等都是它们的本影。本影有助于获得立体感。山体的阳坡明亮,阴坡较暗,其明暗分界线即为山脊线或山谷线。落影是指地物投在地面的影子,即投落阴影。利用落影可以计算地物的高度(h=T tanϕ,其中,h为地物的高度;T为落影长度;ϕ为太阳高度角)。

4)水系标志:水系是非常重要的解译标志,对地形、地貌、岩性、构造解译都非常有用。水系形态、密度、均匀性、对称性、方向性往往是构造和岩性特征的反映。例如,泥岩、页岩、粘土岩、粉砂岩发育地区,易形成高密度树枝状水系,反映岩石透水性不良;砂岩、石英砂岩或岩石裂隙发育区,常形成低密度树枝状水系,反映岩石透水性强。水系的均匀性,表示岩石抗风化能力和裂隙发育程度比较相近;水系的对称性,反映区域地形或大片成层岩层向一侧倾斜;水系的方向性,主要反映区域山系、岩层及构造走向。

5)地貌形态标志:地貌形态不仅决定于一定的岩性和构造,而且也决定于一定的气候、水文等自然地理条件。不同地貌形态是不同岩性、构造在不同内外动力作用下的结果。由于地层岩性的物理化学性质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抗风化侵蚀能力。岩石的抗蚀能力通常由地貌形态反映出来。抗蚀性强的岩石形成陡坡和陡崖;抗蚀能力弱的岩石形成缓坡和低地。地貌形态除与岩性有关外,还与构造、产状、自然环境等因素有关。利用地貌形态解译地质体,可以从山体的组合形态与规模大小,山顶、山坡形态与地形相对高差等方面来进行。

6)植被:植被的分布与气候的地带性和地形引起的垂直分带性及小气候环境有关。在不同的地貌部位上,由于基岩和松散沉积物的岩性、粒度、含水性等的影响,可引起植物群落外貌、种属、层级、密度、长势、单株与群落的生态畸变和宏观生态特征上的改变。植被分布对地质解译既有利,也有弊。不利之处在于植被掩盖了岩层露头和构造,造成解译上的困难;有利的是,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它能作为地质解译的间接标志。例如,地质、水文条件和土壤性质的变化可引起植物生态异常。解译时应注意总结这类规律,以发现更多的间接地质解译标志。

7)水文标志:主要指陆地水水文特征,包括泉、小溪、河川、湖泊和基岩、松散堆积物的含水性、渗透性等。它们的空间分布特征都与一定的地质、地貌条件有关,因此,水文标志是地质解译的一个有用标志。

8)人类活动遗迹: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与地质体有关的痕迹、探槽、钻探平机台、道路、建筑、农垦区、历史考古遗迹等都可作为地质解译的间接标志。

9)影纹结构:影纹结构是地物的形状、大小、色调、阴影、水系、地貌、植被、人类活动遗迹等在图像上的综合表现。不同的地质体一般具有不同的影纹结构。在解译过程中,对影纹结构的类型可用点状、格状、栅状、链状、环状、蠕虫状、姜状等来描述,还可进一步区分为宽窄、疏密、粗细、大小、长短等。

(2)解译方法

地质解译就是利用遥感图像的各种影像特征解译地质体。如何利用各种解译标志和解译方法去辨认地质体或地质现象的存在和属性,主要由解译任务、图像特点、地质构造复杂程度、解译条件与难易程度等综合因素所决定。遥感图像的解译方法主要有:

1)直译法:对于具有清晰影像和典型特征的地质体,通常可采用直接解译的方法,即观察和利用地质体的各种综合标志,尤其是反映该地质体属性的典型影像特征,直接去辨认、分析、圈定地质体。如灰岩的岩溶地貌和侵入体的综合影像特征、影像地层单位的对称重复和两翼产状的变化、断层的线性影像特征等均可作为直接判断所属地质体的典型影像特征。

2)延伸法:在进行区域图像地质解译时,对有一定特征影像的地质体,常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的解译原则来延伸圈定地质体。一般对褶皱岩层、各种断层、破裂面以及岩体、地块的界线常用此方法,即沿着各种地质要素连续地进行观察分析,以确定延伸位置。对于影像特征不清者,常用此法,一般能收到较好的解译效果。

3)对比法:当地质体没有典型的解译标志,不能用直接判断的方法解译时,可将未知地质体与已知地质体的影像特征进行对比,分析两者的异同点,从而达到鉴别未知地质体的目的。

3.详细解译

根据已确定的分层单位和解译标志,按相应比例尺的精度要求,在立体镜下详细而准确地勾绘出详细的地质解译图。这是进行遥感地质解译的结果,也是绘制地质图的基础。

在详细解译的基础上,布置野外调绘的路线。

4.野外调绘

野外调绘的任务是详细查证解译的成果;查明解译中发现的重要地质现象或者难以解译的现象(必要时需配合山地工程);系统采集标本样品,完成野外资料收集的工作。

野外调绘的基本方法仍然是通过路线地质调查。路线的间距可以比常规地质调查的路线间距大几倍。对重点地段应加密调绘路线,投入较多的野外工作。所谓重点地段主要是指:

1)区域地质和找矿调查中的成矿有利地段和物化探异常区;工程地质调查中的重要工程地质、动力地质区;水文地质调查中的井、泉和岩溶区等。

2)构造复杂或植被茂密,解译效果较差的地段。

3)某些对查明地质构造或地貌规律比较关键的地段。

野外调绘中观测点应用针刺的方法标定在相片上。针刺点位应尽可能精确,针孔不能太大;其误差最大不能超过0.2mm;点号标在相片背面针孔的位置。地质界线应在野外用特种铅笔勾绘在相片(或聚酯薄膜)上。准确记录野外地质现象,对较复杂的构造,勾绘平面示意图,以便与相片上的影像进行对照。

野外调绘中每天都应进行资料整理。除了野外记录和标本的整理外,应在立体镜下检查野外刺点和连线的正确性,并上墨,标绘野外实测的产状(注意相片方位)。当天的调绘成果均应勾绘在实际材料图上。

5.成图及编写报告

这个阶段的工作与常规调查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在图面整饰中,发现图面结构不合理的地段可进行更深入的解译,以求得确切的结果;在资料综合分析中,要研究多种资料的拟合,若有光谱测试资料时,应有地物光谱和解译标志的分析;图件清绘、转绘和成图时,尽可能用现代技术设备,以提高精度和工效。

当进行小区域的调查时,如某矿区地质调查、某地下水水源地的综合水文地质调查或某工程建筑场地及外围工程地质调查等等,野外建立解译标志、详细解译和野外调绘等工作不一定按工作阶段截然分开。在大比例尺地质测绘中,需要与地形控制测量密切配合。

❺ 遥感解译步骤

常规解译步骤分为初译、中间性解译和最终解译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要厘定特殊的目的和任务,建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工作思路。一定要贯彻遥感地质先行的思路,不能把遥感解译流于形式和“走过场”。

1.初译

应用新合成遥感图像对照已有地质资料进行解译,熟悉和掌握遥感图像与基本地质结构的关系。在遥感图像与地质资料有较大出入的时候,保留其矛盾,留到现场处理。此时要提供实测地质(特别是地层)剖面的首选位置、踏勘路线的选择和地质矿产调查路线的设置建议,并尽可能为物、化探扫面提供重要信息,实现快速找矿。在地质构造比较复杂和地形地势比较恶劣的造山带中,应用遥感信息选择剖面取得了常规地质方法难于取得的效果。如阿克陶县恰尔隆石炭系—二叠系剖面、库斯拉甫侏罗系剖面、卡兰古泥盆系—二叠系剖面等的选择就比较成功,为开展较系统的地层研究提供了捷径。如卡兰古式铅锌矿的赋矿层位由原来的下石炭统(或上泥盆统—石炭系)更改为中泥盆统就是由遥感信息先提出来的,后经剖面测制和古生物化石得到证实。

2.中间性解译

此项工作与野外地质剖面测制和路线地质调查同步。首先是对照实测地层剖面建立岩石地层单元的划分标志,结合岩浆岩剖面建立岩体边界和蚀变带识别标志,结合路线地质调查和构造地质剖面建立褶皱断裂的构造标志。还可以从卫星图像上的构造极点和矿山工程图像资料厘定找矿标志。在高山雪盖区和人员无法穿越的山区,为了减少地质空白,即设置遥感解译调查点或遥感地质调查路线。将地质图和矿产图的编制与遥感地质编图纳入同步轨道,有效提高地质图的成图质量。

3.最终解译

进入室内报告编写阶段,遥感地质研究与地层、岩浆岩、构造、物化探及地质编图等紧密配合。把遥感地质信息贯穿到报告编写中,系统填制和完善遥感地质观察记录卡片,完成遥感解译地质图件和报告的编制。

❻ 如何利用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手段提高综合找矿水平

牛文革

(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第一地质大队)

近10年来,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在地质找矿方面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路,在有色金属和贵金属方面取得成功突破。通过总结找矿经验不难发现,凡是找矿有较大突破或者有较大找矿潜力的矿带或矿区,无不与20世纪70~80年代的化探成果密切相关,无不是充分利用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资料综合分析的结果。但是随着找矿形势的发展,找矿难度越来越大,找矿深度越来越大,原来的一些地质和化探方法已经落后,因此新方法的实践以及利用地质物化探手段提高综合找矿水平显得越来越重要。笔者主要针对我局地质找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提高综合找矿水平,发表几点意见,仅供参考。

一、制约我局地质找矿综合找矿水平的几个因素

1.找矿队伍专业结构不合理

(1)人员专业技术配备不合理,各队从业人员中,技术专业主要为地质,物化探较少,岩矿分析人员更是稀缺,不能满足当前综合找矿和深部找矿的需求;

(2)除总院外,其他地质队中高级职称以上技术人员严重不足,特别是高级职称技术人员更少。

(3)引进的后备力量中,高素质人才比例偏低,本科以上学历偏少。

2.找矿手段单一,方法落后

目前找矿方法仍然是以地质为主,随着找矿深度的加大,获得找矿信息难度增加,单一找矿方法很难适应找矿形势的发展。为适应新形势,地质队也开始引进大量的物探及分析设备,但应用效果不佳。究其原因,首先是地质、化探、物探手段不能有机结合;其次是分析手段单一,仍沿用原有化学分析方法,不能配合有效的岩矿分析。

找矿方法相对落后,特别是地质和化探方法落后。地质上仍是以宏观方法为主,缺少微观方法的配合,找矿方法不仅没有发展,而且由于分析方法的单一,甚至达不到70~80年代的水平。

目前我局采用化探方法主要为沟系次生晕,该方法在快速发现异常,缩小找矿靶区时效果不错,但和地矿部门要求的非正规网相比,点位密度偏低,主要原因是节约成本。由于点位分布不均匀,实际应用的效果不佳,对异常的解释造成一定的困难。同时化探新方法应用少,不敢进行探索和实试。例如现在找矿应用较好的构造地球化学新方法和对金矿等热液型脉状矿深部找矿较好的构造叠加晕地球化学找矿方法,没有人去探索和尝试等。

3.队伍技术素养整体偏低

现代找矿需要的是具有地、物、化、遥综合找矿能力的地勘队伍,由于历史原因,我局地勘队伍人员配备不整齐,整体技术素养较差。特别是缺少具有知识面广的,能综合运用地、物、化、遥综合找矿手段的高素质人才。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年轻地质人员较多,野外实践经验不足,缺少必要技能培训,丢失了过去地质队传帮带的优良传统。

(2)技能培训形式有缺陷,每年的冬训,重视理论培训,缺少必要野外技能培训和技术方法培训,过度追求形式,忽视了地质人员实际工作的需要。

(3)找矿新方法的探索和实践较少,使得新方法和新理论难以消化和应用,主要是缺少工作方法的介绍(比如,实际怎么采样,采样的技术要求和分析手段),真正地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科研和综合研究较少,不能在实际工作中起到培养人才和锻炼人才的作用。

二、提高综合找矿能力的几点建议

1.加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特别是地质、物化探相结合素质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由于这样人才是多年实践的结果,引进的难度非常大,重点应放在培养和在实际工作的锻炼上。可以让一些项目负责人进行多方面的自学和培训,且忌不要只重视理论培训,而忽视了技术方法的培训和野外实战的指导。

2.针对重点矿区开展综合研究项目

重点矿区的研究可以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可以通过对地质、物化探综合资料的收集整理,对成矿构造演化和成矿物质的迁移富集开展综合研究,分析矿区成矿条件、控矿因素,总结成矿规律,建立成矿模式和找矿模型。通过上述综合研究,带动邻近矿区找矿突破,并在研究项目中,锻炼和培养一批综合素质人才。

3.学习最新的找矿经验,敢于对新的有效的找矿方法进行实践和探索

目前,我局难以取得重大找矿突破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找矿方法落后,缺少对新方法的探索和实践。一个矿区要实现找矿新进展,重要的是要开阔思路,尽可能多方面获得找矿信息。现代找矿以寻找盲矿和深部隐伏矿为主,利用常规方法往往很难发现有效的找矿信息,不妨利用一些物化探新手段、新方法进行探索和试验,以期获得有用的找矿信息。

现在,国内已有不少成功经验,例如,李惠教授通过对国内大量热液型金矿床原生晕的研究,总结出一套构造叠加晕方法,在国家大型危机矿山研究项目中取得了突破,在国内地质界引起较大反响。另外各大院校,都开展了构造地球化学课题研究,利用地球化学研究方法,通过对矿带、矿田、矿区成矿构造中成矿及伴生元素的含量研究,总结出相关的元素活化、迁移和富集规律,同时总结出矿区构造的演化、分布规律,获得有效的找矿信息。上述成功的找矿方法和经验,我想不仅适用热液型金矿,也适用于热液型银铅锌多金属矿床等。

4.提高地质、物化探、遥感等资料的综合运用能力

地、物、化、遥综合找矿方法,多年来在地质矿产勘查领域被广泛应用。但是,目前我局综合找矿能力不强,主要原因是:不能把各种方法有机结合,灵活运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物探方法设计和应用目的不够明确,在设计和施工中,均存在为完成工作量而设计工作量的现象。

(2)对物探方法的应用条件,实地调查和研究较少。

(3)往往只停留在发现异常的水平上,在综合解释方面,存在手段单一,不能和地质、化探等资料有机结合,进行一步说明异常性质及与地质体和含矿构造的关系,达到判断地质体赋存位置及确定含矿构造产状等空间分布特征的目的。

面对上述存在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经过评审,尽量禁止为工作量而设计工作量的现象。

(2)在实际工作中,地质、物化探技术人员要在对矿区成矿地质条件详细研究基础上,开展物探工作,要收集矿区不同地质体的物性参数的区域资料,并进行实地测试,为物探成果的进一步解释打基础。

(3)对物探方法应用条件进行论证,多问几个为什么。该种方法对什么类型的矿床适用,适用于详查还是普查扫面。测定的参数要让勘查项目的总负责人明白,是能从空间立体上反映不同深度的地质体的参数,还是对某地质体一定深度内的整体参数的综合反映。除异常强度外,是否能结合地质现象,对异常形态在平面和剖面上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达到判断目标地质体产状和空间分布特征的目的。

(4)各专业人员相互结合,加强综合研究,多方位捕捉找矿信息。当发现物探异常与实际地质现象不吻合时,将物探成果与地球化学异常和地质现象相结合,判断物探剖面方向的布设是否有问题。然后确定是否调整物探剖面方向,重新进行测量。

(5)化探异常是较为直接的找矿标志,针对化探异常空间分布特征,要追根索源,特别是与成矿构造的关系,要通过物探、地质及山地工程综合手段进行多方位查证,查明异常空间分布与含矿构造及地质体的关系。特别是内带异常与含矿构造的关系,为深部工程提供充分的依据。同时利用已知来推断未知的原理,对其他异常进行判断解释。

(6)多进行物探方法由已知到未知的试验,以提高物探方法在综合找矿的应用效果。

三、举例说明如何综合运用地物化遥综合找矿方法

下面以陕县崤山地区寺家沟金矿为例,谈谈综合运用地质、物化探、遥感找矿方法的思路。希望通过个人的一点浅解,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大家广泛讨论。

陕县崤山地区是我省一个重要的成矿带,崤山北段地区是我省3个重要的变质核杂岩分布区之一,根据区域重磁和遥感资料,已证实在张村一带存在一个隐伏花岗岩体。虽然本区成矿条件与熊耳山地区有相似之处,但一直未实现大的找矿突破,目前本区只发现了一个小型金矿床、一个中型金矿床以及众多的矿点和几个重要的化探异常区。

以往多数地质专家认为,该地区的矿床主要受与变质核杂岩构造有关的拆离断层控制。半宽金矿矿体主要赋存在北东向的层间裂隙中,矿化以金为主,属薄脉型热液矿床,矿体规模普遍较小。申家窑矿床受北西向韧性剪切带控制,矿化以金为主,共生铅矿床,矿床规模达到中型。在矿区外围葫芦峪一带新近发现与之平行的一条受韧性剪切带控制的断裂带,局部已发现工业矿体。

寺家沟矿区位于申家窑矿区东南部、半宽金矿区的南部。目前已发现的许多金矿点,民采较多,均受北东向层间裂隙控制,但目前具有工业价值的矿化体较少,多年的勘探工作证实,该类型的矿床不具备寻找大型矿床的前景。

那么在该地区是否具有寻找大矿的背景呢?多数专家学者认为崤山地区具备寻找大矿背景,理由如下:该区证实有大型隐伏花岗岩体的存在,具备寻找大型金矿类似的地层和构造背景。该地区未实现找矿突破的原因是该区覆盖层较厚,山高林密,赋矿构造难以用常规地质找矿方法发现。怎样才能利用地质、物探、遥感等先进找矿手段实现找矿突破呢?下面仅以个人观点谈谈如何改变找矿思路。

1.利用区域地质资料和遥感捕捉构造信息

区域资料显示,本区除与变质核杂岩构造和分布核杂岩边界附近的拆离断层有关外,还发育受韧性剪切带控制的北西向断层和北东向断层。同样遥感解译资料显示,本区同样分布北东向和北西向线性构造。区域上已发现的矿床同样受两组断裂的控制。说明这两组构造与矿化关系密切。

客观上讲,遥感解译资料显示这些线性构造是否存在,是不是就是断层,断层具体位置在哪里,断层的性质和特征如何?有待进一步证实。应在遥感解译资料基础上,通过化探异常分布特征,矿点的分布特征和物探异常特征进行综合判断。需要进行野外调查,并通过物探手段进行证实。但是,不可否认,遥感解译资料为我们提供了下一步工作的目标和依据,为寻找那些受构造控制的隐伏矿床提供了重要信息。

2.如何利用化探方法及异常信息缩小找矿靶区和确定找矿靶位

该区前人已进行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和1∶2.5万的沟系次生晕扫面。在本区已经发现了两个大的异常区带(野乔河至寺家沟异常和胡沟异常)。但并未弄清异常和含矿构造的关系。为此,在矿区又进行了1∶1万的化探扫面,发现了一批以金银铅元素为主的一系列组合异常,这些异常的发现,有效地确定了含矿构造的位置。野乔河至寺家沟异常,在宏观上呈北东向带状分布,单个异常的内带异常又呈北东向分布。显然,内带异常和北东向薄脉型金矿体方向一致,有效地指示了含矿构造的位置。呈北西向分布的异常带和遥感解译线性构造方向和位置基本吻合,有效地证实了北西向构造的存在。该类构造是导矿构造还是储矿构造,查明其性质,对下一步构建找矿思路,确定找矿目标,至关重要。

本区的又一个特点是,胡沟异常和寺家沟异常特征完全不同。胡沟异常带呈北东向展布,内带异常轴向为北西走向,和寺家沟恰恰相反。本区以往找矿工作程度较低,未发现有价值的矿脉,但异常强度很高,可以肯定地作出判断,该区是下一步工作的一个重要靶区,找到工业矿体的可能性非常大。

如何在靶区内,寻找赋矿的有利部位,为下一步施工山地探矿工程提供充分依据,就必须查明异常性质,查明含矿构造与异常关系,其难点是确定含矿构造位置、方向和产状,只有通过大量野外调查和利用有效的物探手段,才能获得下一步找矿信息的目的。

3.如何利用有效物探方法捕捉找矿信息

物探方法是一种重要的间接找矿手段,寻找金银多金属矿床最主要的手段是电法和电磁法。我队现有仪器是双频激电仪和EH4电磁仪。该种方法在本矿区是否有效,首先,应利用已知矿体和含矿构造进行实试。其次是弄清采用物探手段的目的。物探手段是为地质找矿服务的,不能只是为发现异常而工作。要有明确的方向意识,在方法采用的初期,就为下一步解释打下基础。

在普查详查阶段,物探的目的应定位在寻找隐伏含矿构造,确定含矿构造产状和有利的矿化富集部位上。在物探测定的参数成果出来后,根据图件上异常特征与化探异常特征进行对比研究,并结合遥感解译的构造地质特征对含矿构造的性质做出综合判断。当发现物探异常与上述化探、遥感地质资料相矛盾时,应对物探剖面方向进行调整,重新进行物探测量,以期获得更好的找矿信息。

4.如何利用构造地球化学方法获得深部找矿信息

随着找矿难度的加大,深部找矿信息获得是比较难的。构造地球化学方法是一种新的找矿方法,在获得深部找矿信息具有特殊作用。

多年的找矿成功经验已经说明,化探方法在寻找多金属矿产方面是十分有效的。但是近10年来,化探方法仍采用传统的扫面方法,导致在已知矿区开展大比例尺的原生晕方法较少,原有钻孔原生晕测量方法已经不再采用,获取的资料更少,从而难以总结出成矿元素活化、迁移、沉淀富集的规律。为此有必要对已知矿体采用大比例尺的原生晕测量工作,总结出含矿构造的原生晕分布规律,特别是元素分带规律(元素分带序列)。根据上述规律,判断是否有构造叠加晕存在,达到判断深部是否有隐伏矿体存在。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开展构造地球化学测量,从而结合构造分布规律及区域上含矿构造分布规律,获得找矿信息,指导下一步找矿。

建议在本区从葫芦峪至野乔河开展北西向含矿构造研究,并开展构造地球化学测量工作。

5.利用多种岩矿测试手段捕捉找矿信息

我队以往测试手段主要采用的是化学分析手段,应引进先进仪器,开展快速的野外分析方法和镜下岩矿鉴定方法。

岩矿鉴定在研究构造方面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好比是地质人员的第三眼睛,只是现在应用的太少了。

通过岩矿鉴定与宏观地质方法的结合,有助于判断含矿构造性质,为其他化探和物探方法提供依据。

6.综合找矿方法流程

地质找矿是一套系统工程。特别是现代找矿,要想获得更好更快的找矿效果,必须多种有效方法配合使用,有机结合,反复总结,科学应用。要总结一套切实可行工作流程。结合寺家沟矿区,本人根据经验总结出以下找矿程序:

(1)利用遥感资料,确定矿区构造位置,确定区域构造和矿区外围构造的关系,确定研究对象。

(2)利用化探成果,缩小找矿靶区,判断遥感解译的线性构造与化探异常的关系。

(3)在有找矿前景的化探异常区和线性构造重叠区域,布置物探工作。进一步查明化探异常性质,准确定位含矿构造位置及产状等特征。根据物探异常特征与化探成果综合分析,确定找矿靶位,为山地工程和中深工程提供依据。

(4)在已知矿体进行原生晕测量基础上,总结元素分带规律,在含矿构造及其他构造开展构造地球化学测量,进一步对构造性质进行判断,并根据构造地球化学特征与区域上地球化学信息进行对比研究,获得深部成矿信息,指导深部找矿。

❼ 遥感影像的地质解译基本问题

(一)区域遥感地质解译基础

服务于地质找矿工作的区域遥感地质解译是在基础遥感影像图上开展以线、环形构造解译和与成矿有关的岩性地层提取为重点的工作。在遥感图像上进行上述工作在现代技术条件下一般在GIS系统中,采取人机结合的形式开展。通过区域遥感地质解译所形成的成果图件上各种线条实际上是影像地质界线(薛重生,1997)。所谓影像地质界线是指在遥感图像上解译识别出的反映地质单元范围、空间形态和特征的界线。影像地质界线的可解译性取决于图像的信息显示模式、界线类型及区域背景参数。不同地质地理景观区(如沉积岩区、侵入岩区、火山岩区、变质岩区,露头好与露头较差地区等)遥感图像的地质可解译程度及其影像地质界线的解译精度存在一定的差异。理论上,在可解译程度高的遥感图像上对同一级别地质单元圈定的解译界线与野外实际填图结果应是一致的,并高于实际填图成果,特别是一些岩体的界线。另一方面,由于解译和识别工作均在遥感图像上进行,与实际野外填图更具宏观性,同时也带有一定的推断和预测性,因此也允许解译界线与实际界线之间存在差异。因为中分辨率图像上的遥感地质信息对于细分岩性难以准确区别,但却对处于浅隐伏条件下的构造和岩体能有相对清晰的显示。因此,研究不同岩类地质单元填图界线的图像基本信息类型及其信息显示模式(结构模式),对于正确指导地质界线的解译和制定合理的解译规范都是至关重要的。两者之间的差异可通过有选择性的野外实地查证对影像地质界线或实际填图结果予以更正。

(二)遥感图像地质信息的基本模式

在区域遥感地质解译中,影像地质界线是通过不同地物的影像地质信息显示模式鉴别而确定的。而不同地物在遥感图像上的显示模式是不尽相同的,从成因机理上讲,可分为3类显示模式,即光谱模式、纹理模式和景观模式。

(1)光谱模式:是遥感图像的基本信息类型。不同地物,如岩(矿)石的反射光谱存在差异,在遥感影像图上通过不同的色调和亮度显示出来,同一类地物则具有大致相似的影像特征,这种反映某一类地物存在的色调和亮度等影像标志便是遥感图像信息显示的光谱模式,它能够反映岩石单元、地层序列、构造地质体(或单元)等不同地质体空间分布特征,并可能根据其光谱特征确定其成分属性。因此光谱模式是遥感地质填图,特别是岩体和地层、蚀变带等解译的重要基础。

(2)纹理结构模式:是指不同地物(地质体)由于具有不同构造应变特征和抗风化剥蚀能力,而在漫长的内外生地质作用过程下,形成的特征的纹理结构。大到区域性的构造线,小到一般性的线性体等都是纹理模式的表现方式。这种纹理模式是解译线环构造的最重标志,同时对岩性地层等的解译也可起到间接指示作用。光谱模式和纹理模式相结合便形成了由色线、色带、色斑、色块、色环所构成的色-形纹理复合结构。如线理结构(平行式、斜交式、菱格式等)、水系网纹结构、图案结构(菱块图形、菱环图形、占型结构)等一些特殊的影像色调-纹理标志,是遥感地质解译的主要依据。

(3)景观模式:是遥感地质信息分析中的一种间接识别信息,它主要反映的是地理景观特征,如植被及其类型的发育和覆盖状况、地貌地形发育特征、人文特征等,它们是遥感地质解译的辅助标志,同时有些景观标志也能反映出不同的地质体边界属性,对解译具有重要意义。

(三)影像地质界线的基本类型

根据不同岩类区地质体(含正式及非正式填图单位)在遥感影像上的划界特征及其可解译程度,可将影像地质界线分为下列3种类型:

(1)确定性界线:指可在遥感图像上通过影像显示模式直接确定并不存疑问的地物界线。光谱模式和纹理模式中色调和纹理所构成的边界标志对地质界线成因类型或构造属性具有识别和判断能力,可根据影像地层学标志确定界线的层序类型和属性;根据岩体与围岩的色调、形态及三维(立体解译)结构确定岩体侵位边界的产出状态和接触界面的构造属性;根据一些特殊岩性单元及其背景特征确定其边界的地质属性,如岩脉边界、互层岩石单元中的特殊夹层(泥质岩中的灰岩或砂岩,泥质、粉砂质板岩中的变余石英砂岩、大理岩等)、层序地层中的各类构造界面(如构造不整合界面、超覆不整合界面、相叠覆界面等)。在露头较好的地区,解译的影像地质界线一般都是确定性界线,并与野外填图结果吻合较好,甚至精度高于实际填图结果,尽管对其成分特征的准确区分但还需要野外工作的密切配合。

(2)推断性或预测性界线:是指地质单元在影像上存在较明显差异的过渡界线,如色调过渡界线、地貌单元界线、纹理差异界线、隐伏岩体、蚀变区带以及第四系覆盖区等,但却不能显示清晰的边界。这类影像地质界线需要结合其色调、纹理变化状况,推断性或预测性的色绘。也就是说,影像信息的光谱模式或纹理模式及其在空间展布规律可确认其具有地质上的划界意义,推断或预测其应为一类区别于其他的地物单元,但又没有准确清晰的边界,只能根据其空间变化特征进行解译勾绘。但该类界线的地质成因或层序界面属性具有一定的多解性和不确定性,需要通过路线调查验证,对其影像界线的成因机理进行研究并调绘。这种界线反映的地质体是客观存在,但其大部分在野外实际填图工作中实际上更难圈定,该类界线的确定,尽管并非特别精确,但却对地质找矿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推断性或预测性界线的确定及其反映的地质信息是遥感地质解译的优势之一。

(3)不可靠界线:指具有一定的光谱模式、纹理模式显示,但其所反映的地物信息很不确定,有时可能是干扰或假的信息显示界线。在多时相或很多景镶嵌的遥感图像中由于对色调处理难以达到该类界线多出现在变质岩区和块状结构的火山岩区,在影像上无明显的识别或划分标志,可供地质解译的信息丰度较低。对这类界线一般根据景观特征(模式)或其他辅助信息并结合地质知识予以推测确定。对于这类地质界线应采用路线穿越调查和现场影像调绘相结合的方法予以野外实地查证和修改。

(四)遥感地质解译的方法

遥感地质解译应始终贯穿于工作全过程,可以从两个方面对遥感图像进行不同程度的判读和解译。首先从过程上看,具体可分为3个阶段,即初步解译、野外验证和综合整理(白朝军,2001)。

(1)初步解译:该阶段的遥感解译工作程序是:根据地质复杂程度(地层展布、构造线方向、岩石类型等)、地貌条件(地貌类型、切割程度等)和侧重解决问题的不同,编制测区遥感解译程度分区图,初步划分遥感影像岩石地层单元,建立不同时代的地层、岩石、构造的解译标志,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单到复杂,先构造后地层的原则,在计算机软件支持下人机交互方式逐一进行解译,编制遥感地质草图。解译内容包括地层界线、标志层、特征岩层或岩层组合、断层及线性构造、环形构造、褶皱类型、形态及组合型式;解译侵入体分布形态,侵入关系及岩石类型;解译第四系的分布及界线、成因类型等。

(2)野外验证:在室内解译成果的基础上,要布置地质观察路线进行实地验证。查证的对象以解译过程中的不确定或推测部分为重点。查证过程中观察到的地质现象要及时补充、修改、完善在解译图上,并不断积累丰富不同地层、岩石、构造的解译标志。

(3)综合整理: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工作结果,进行最终成果图件编制工作,对有疑问的重要地质界线、地质现象、重点研究区域、成矿有利地段及图面不合理地区,充分利用计算机和遥感技术,通过多种图像处理,突出有用信息,抑制干扰信息,最大限度地提取地质矿产信息,丰富图面内容,编制高质量的解译成果图。

从区域上看,则分为总体解译和局部解译,前者主要包括区域性线环型构造、大规模出露的岩浆岩体和特征的岩性地层以及遥感矿化蚀变信息提取(需进行进一步工作)等,通过解译,从宏观上了解和分析区域构造特征和重要地质体的分布情况。通过解译成果与矿床点间相互关系的分析,为总结区域成矿规律、划分区域成矿区带等提供基本信息。后者则是针对特定感兴趣区,将图像切割放大到合适的比例尺后进行的解译工作。主要服务于矿田、大的矿区或矿带的构造、岩性展布特征,发现矿床与其他地质构造要素的相互关系,如确定含矿构造带的延伸问题,矿化蚀变区的色调、纹理特征及其同非含矿区的区别等,以对矿区(带)进一步找矿工作提供指导等。

❽ 遥感地质解译方法

采用传统地质解译抄与数袭字地质解译相结合的工作方法。传统地质解译即影像判读,对遥感图像上显示的色彩、色调、阴影、花纹、水系等直接或间接解译标志进行判读。数字地质解译可以有目的加大或突出图像中的有用信息量,目前应用广泛的方法有线性拉伸、比值运算、空间滤波及主成分分析等。

❾ 遥感图像地质解译方法

(一)在RGMap系统中使用多波段的方法

①如果RGMap系统已经打开当前的卫星图像,将其关闭。②在MapGIS的图像分析模块中使用图像设色功能设置的红、绿、蓝颜色值在假彩色合成时对应的波段。关闭图像。③在RGMap系统打开卫星图像并刷新,所显示的就为新设的波段组合的假彩色图像(图6-18)。

图6-18 测区十字铺一带的781波段(左)和531波段(右)假彩色图像

(二)测区的遥感图像地质解译

测区属亚热带气候,雨量充沛,植被发育,基岩出露较差,部分地区林木丛生,解译效果较差,解译程度总体属中等。本次工作采用目视法,遵循从“面→线→点”到“点→线→面”,即从宏观到微观,再从微观回到宏观的解译方法,循序渐进,反复进行,最终达到详细解译的目的(图6-19)。

图6-19 测区卫片影像解译地质示意图

1.直接判定法

根据遥感图像上可以用肉眼直接观测到的标志如色调、形状、阴影、纹理结构、大小、位置、相关布局等解译标志直接撮岩石地层、岩体、构造、地质要素和地质现象信息。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圈定地质体的边界,效果较明显。

2.对比分析法

借助于不同时相、不同波段、地面资料进行相互补充,相互验证以确定地质体类型、边界。本次工作共有1、2、3、4、5、7、8共七个波段的数据参与解译,在MapGIS平台下可以单个波段用灰度显示或任选三个波段进行假彩色显示,工作中使用较多的为R=7,G=8,B=1合成彩色。

3.逻辑分析法

运用地学规律的相关分析和实际经验,进行逻辑判断。例如根据水系的分布格局来判断岩性和地貌类型;根据植被的类型来推断土壤类型。逻辑分析大大开拓了遥感图像所能发挥的作用。

4.追索法

根据地层、岩体、地质构造的展布或延伸规律在图像上显示出的不甚清晰的形迹,进行跟踪追索,圈定或勾画地质界线。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圈定地质体边界、褶皱转折端和大型断裂。

5.类比法

此种方法以已知地质体或地质现象的影像特征为参照,推断相邻地区具有相似影像特征地质体或地质现象的属性;或通过不同地学资料的对比,确定具有某种遥感隐蔽信息特征的地质体或地质现象的属性。

❿ 遥感地质解译内容

1. 岩性解译

全区解译出 32 个影像单元,其中影像特征明显、解译标志清楚的影像单元如下:

( 1) 全新世冲积层: 杂色,地势最低,呈肠状或条带状分布于河流及大型沟谷内,蓝—深蓝—黑色区域主要为水体,浅蓝—浅粉色为居民地及河漫滩等,粉色主要为农田、沼泽等。

( 2) 金龙顶子组: 棕褐色,平缓地貌,水系不发育,其上见有四海组基浪堆积环形火山。

( 3) 中更新世黄土层: 色调以绿色为主,低缓地貌,地形起伏较小,山脊不明显,水系为羽毛状水系。

( 4) 军舰山组: 绿色带浅粉色,地形平坦,水系不发育,山脊不发育,靖宇市附近有环形古火山口,温泉镇附近发育有密集树枝状水系。

( 5) 船底山组: 棕褐色,中高山地貌,主脊呈宽 “V”字型,支脊不发育,水系不发育。

( 6) 青白口系: 绿色,高山地貌,主山脊浑圆状,支脊不发育,水系不发育。

( 7) 中太古代花岗闪长质片麻岩: 褐绿—黄绿色,中高山地貌,山脊发育,主脊次尖棱状,延伸较远,支脊尖棱状,多数与主脊呈近直角相交,“V”字型沟谷,沟谷长度较大,极密集树枝状水系。

( 8) Eξ: 绿色,中山地貌,主脊发育,宽 “V”字型,支脊不发育,水系不发育。岩体出露面积约 15 km2,其锆石离子探针方法测定岩浆结晶年龄为 3116 ± 113 Ma,证明敦化—密山断裂在 32 Ma 左右出现一次拉张活动。

( 9) K1nγ: 黄绿色,中山地貌,主山脊次尖棱状,连续性较好,支脊多短小,冲沟“V”字型,山坡凹凸不平,发育密集树枝状水系。

( 10) J2ηλ: 灰绿色,略带粉色,中山地貌,主脊不明显,支脊窄” V” 字型,水系多发育成中等密度型树枝状水系或羽毛状水系。

( 11) J2γδ: 深绿色,中高山地貌,支脊明显,窄 “V” 字型,主脊折线状相接,水系为极密集型树枝状水系。

( 12) P2ξγ: 绿色,中山地貌,主支脊均较发育,主脊次尖棱状,支脊与主脊锐角相交,“V”字型沟谷,水系多发育成中等密度树枝状水系。

( 13) P2ηγ: 浅绿色为主,低缓地貌,次圆状,冲沟 “U” 字型,发育密集树枝状水系或羽状水系。

( 14) P2γδ: 绿色为主,低缓处呈粉色,中山地貌,主脊发育,次尖棱状,支脊次圆状,圆形山包较多,冲沟 “U”字型,发育密集树枝状水系。

2. 构造解译

( 1) 黑石—桦甸断裂带 ( 敦化—密山断裂带中段) : 方向 64°,长度约 53 km,由三条近平行的断裂构成,控制宽度约 10 ~ 13 km,线状影像延伸较远,平直状沟谷,断层崖、断层三角面发育,两侧影像存在明显差异,特别是北段所反映的玄武岩中高山特征地貌非常清楚。

( 2) 大椅山镇—西南岔镇断裂: 方向 57°,延伸长度约 57 km,数条直线状沟谷沿此方向展布,断层崖、断层三角面十分发育,线状影像延伸较远,还发育角状水系,蛤蟆河在李家店村被此断裂破坏,流向发生直角状转弯。

( 3) 八里哨镇—凉水河子镇断裂: 方向 52°,长度约 42 km,解译标志为平直状沟谷,对头状水系,线性影像切割山脊成山鞍。

( 4) 花园口镇—万良镇断裂: 方向 62°,长度约 43 km,解译标志为平直状沟谷,对头状水系,两侧影像略有差异,线状影像延伸较远。

( 5) 老金厂镇北西向断裂带: 方向 300°,在幅内长度约 29 km,大约由三条近平行的断裂构成。解译标志有: 直线状沟谷,对头状水系,断层崖、断层三角面发育,两侧影像不同,北东侧高山地貌,南西侧中山地貌,极密集树枝状水系。经实地验证,证实该地存在多条逆断层和韧性剪切带。区内还解译出很多线性构造,但多发育在岩体内部,在遥感影像图上多表现为直线状沟谷,发育断层三角面,或切割山体成条块状等。同时解译出一些环形构造,这些环形构造全为古火山爆发形成,在影像图上主要分为两类: 一类以大龙湾、三角龙湾为代表,这些环形构造呈圆形—椭圆形,无溢出口,火山口内积水成湖,外沿低平于玄武岩平台; 另一类以四方顶子、吊水壶屯附近的马蹄形火山口为代表,这些环形构造与前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存在熔岩流溢出口,其内无积水,外沿高出玄武岩平台。

3. 滑坡地质灾害解译

( 1) 任家店滑坡: 位于红石镇松花江东岸,平面呈扇形,影像上可见三个平台和一大一小两个梯形斜坡,滑体主要为军舰山组玄武岩,滑断面由早白垩世小南沟组碎屑岩组成。

( 2) 小红石滑坡: 位于红石镇松花江西岸小红石,遥感影像上有两个平台和一个规模较大的梯形斜坡,滑坡体及崩塌落块主要为船底山组橄榄玄武岩,滑断面由早白垩世小南沟组及土门子组碎屑岩构成。

复习思考题

1. 简述遥感技术在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中的任务及其技术优势。

2. 区域遥感地质调查可分为哪几个步骤来开展工作?

3. 在开展正式的遥感地质调查工作前,需要收集哪些方面的资料?

4. 在进行遥感数据处理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5. 简要说明遥感影像解译过程中,对线、环、块状影像的主要解译内容。

6. 简述在区域遥感地质调查工作中,野外调查分哪几个阶段进行? 每个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是什么?

7. 综合整理阶段需要完成的主要工作有哪些内容?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