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壁画地质是怎么处理的
A. 关于古代壁画的问题
他们是把壁画与所在的墙分离,也就是说把壁画开凿下来,当然厚度是很厚的,如果是大面积的壁画,则会分成片开凿,之后在拼凑组合在一起运走。
壁画病害复杂多样。最为普遍的病害有起甲、酥碱、空臌、疱疹等:其中因壁画白粉层及其上的颜料层发生龟裂引起,进而成鳞片状卷翘,脱落,只剩下壁画泥层,严重者壁画损失殆尽的病害名为起甲。
笔画的保护要根据具体条件来进行,不过重要的是保持干燥的空气环境
B. 古代壁画颜料从哪些石头里提取出来
不是什么石头,其实是红土黄土,植物里得到绿,花朵得到红但颜色不稳定壁画中少内见,
主要就是黄,容土红,绿。后来从波西得到钴,烧制后钴氧化变成蓝色,唐三彩实则4色,黄色被当作背景(陶本色)没算进去。所以唐三彩就这样来了,贵就贵在蓝色。有用就采纳我啊。
C. 古代的建筑壁画是如何制作的
建筑来壁画的制作是一自个浩繁的工程。工匠们在制作壁画前,必定打有一份样稿,一来可以先让雇主们过目,提出意见和建议;二来假若原作受损,仍可依据样稿进行重新临仿和复原。宋代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三高益条曾记载:“……孙氏以益所画‘搜山图’进上,遂授‘翰林待诏’。后被旨画大相国寺行廊‘阿育王等变相’,既‘炽盛光九曜’等,有位置‘小本’藏于内府,后寺廊两经废置,皆伤后辈名手,依样临仿。”同书卷六相国寺条也记载:“……治平乙巳岁,雨患大相国寺,以汴河势高,沟渠失治,寺庭四廊,悉遭济浸,圮塌殆尽。……其余四面廊壁,皆重修复,后集会时名手李元济等,用内府所藏‘副本小样’重临仿者,就其间作用,各有新意焉”。对山西永济县永乐宫壁画的调查结果,也可以旁证这一点:“……(永乐宫)现存三殿壁画也为元代所绘,部分也为清代修补。但修补部分尚能与其四周原画完全结合,据当地群众传说,宫中道士藏有卷轴底本,遇有损坏,则按底本补绘,故能新旧吻合,惜抗日战争时,此项底本遗失,今已无从寻觅”。建筑壁画是存留于地上的遗迹,往往都是通过田野考古调查所得。
D. 古壁画是如何揭取搬迁并异地保存的
图1《乐舞图》,墓室东壁,3.952.27米
韩休墓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大兆乡郭新庄村南。2014年2月陕西历史博物馆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对该墓进行抢救性发掘。发掘显示,韩休墓为长斜坡墓道,单砖室墓,坐北朝南。墓葬南北长40.6米,由墓道、五个过洞、五个天井、六个壁龛、封门、甬道、墓室等几部分组成,虽遭到严重盗扰,但墓葬形制基本完整。在发掘过程中,发现墓道、过洞、天井部分仅在墙面隐约有白灰层及红色影作木构痕迹,甬道与墓室中壁画保存较为完好,尤其是墓室内的壁画,绘有精美的乐舞图、山水图、朱雀玄武图、屏风画等。鉴于抢救性发掘,无法进行原址保护,遂对该墓葬壁画进行搬迁保护。
历史背景
通过对两块墓志的初步释读,判定该墓是唐玄宗朝尚书右丞韩休与夫人柳氏的合葬墓。韩休,京兆长安人,开元初年为虢州刺史,后转尚书右丞。开元二十一年迁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年十二月罢相,转为工部尚书。开元二十八年五月卒,年68岁。谥号文忠,追赐太子少师,宝应元年,追赠太子太师,扬州大都督。夫人柳氏,卒于天宝七年,合葬祖茔。其子韩?辏?翘拼????遥??妗段迮M肌肥窍执嫣苹?械恼淦贰:?昕?戳颂镌胺缢谆婊?南壬??院笫栏??嫉姆⒄挂灿幸欢ǖ钠羰疽庖澹??菽贡诨?惨蛑??苤跄俊?/p>
韩休墓壁画的保护与揭取流程
墓葬壁画的脆弱性决定了最佳保护手段的唯一性,即揭取搬迁、异地保存。保护的艰巨性——大环境(气候、自然环境的影响)、微环境(墓葬内部条件)、揭取条件的制约,决定了须选择合理科学的揭取、搬迁、保护方法和材料。鉴于此,我们严格制定了韩休墓壁画揭取搬迁方案。
壁画保存现状调查
方案设计之初,我们对壁画保存环境、病害状况等进行调查,采用目前较为先进的无线传输监测终端,对壁画微环境的土壤含水率、温湿度等相关基础数据进行实时监测、记录,从而准确记录壁画所在微环境的相关数据。根据现场环境监测仪器的数据统计,韩休墓墓室环境湿度相对较高,温度变化较大,土壤含水率较大,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超标,对壁画的保存非常有害。
图2空鼓
图3酥碱
按《古代壁画现状调查规范》(WW/T 0006-2007)和《古代壁画病害与图示》(GB/T 30237-2013)对韩休墓内的壁画病害进行调查,发现目前墓葬内壁画存在空鼓、开裂、酥碱、霉斑、起翘、局部脱落、泥垢污染、烟熏等病害,其中空鼓和开裂尤为严重。面积最大的《乐舞图》(图1),整幅壁画存在多种病害,画面左侧乐队人物缺失脱落严重,个别部位起甲、空鼓明显;右侧乐队有一处明显空鼓(图2),有随时脱落的可能;壁画底部及上部植物处酥碱、裂隙较多,尤其是树叶部位,酥碱(图3)较为严重,同时有大量的霉斑;中部人物个别有褪色痕迹,也有少许空鼓;由于墓室曾被土埋,整幅壁画表面覆盖大量的泥垢污染,另壁画底部有人为造成的明显分割线。
图4《山水图》,墓室东壁,1.932.14米
《山水图》(图4)最严重的是空鼓病害,其面积较大且程度较严重,主要分布在画面的中部及下部;由空鼓引起的起甲(图5)、裂隙造成画面极不稳定;壁画的下部个别部位有少量缺失,右侧上部山石处有明显的霉斑以及点状脱落。《朱雀图》(图6)缺失较少,且缺失部位都位于边缘,但碎裂、酥碱、空鼓、点状脱落和裂隙病害非常严重,个别部位有褪色的痕迹,另外还有少量泥垢、霉斑和起甲等病害分布。《玄武图》因受盗墓分子的破坏,约有二分之一的面积缺失脱落,缺失部分位于壁画中心,且边缘有明显的人为破坏痕迹,对其价值损害较大,同时壁画碎裂,空鼓、酥碱也较为严重,有少量泥垢和霉斑污染。针对壁画现有病害,此次韩休墓保护工作结合了离子色谱、扫描电镜及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等多种科学检测分析方法以及对霉菌菌种鉴定探究壁画的病害成因。
图5起甲
通过对带颜料的脱落壁画样块使用超景深显微镜观察可知,韩休墓壁画为传统墓葬壁画制作方法,即在平整的砖壁上敷含麦秆的草泥层,再抹一层夹杂有少量植物纤维的白灰层,最后在白灰层上绘制画面,即颜料层。通过便携荧光、便携拉曼、X射线衍射(XRD)对壁画制作的材质工艺做进一步分析,材质工艺调查结论显示:该壁画主要由草拌泥层(6.47?9.31mm)、白灰层(1290?3710m)、颜料层(黑色:炭黑,蓝色:靛蓝,绿色:孔雀石,黄色:钒铅矿,橘红色:Fe2O3,暗红色:赤铁矿)组成。经XRD分析,可知地仗层矿物组成有石英、方解石、斜长石、伊利石、绿泥石、钾长石、赤铁矿以及少量角闪石;白灰层矿物组成有石英、方解石、斜长石、伊利石、绿泥石、钾长石、赤铁矿。
图6《朱雀图》,南壁,2.181.98米
此外还对壁画表面霉菌取样鉴定分析、甬道烟熏痕迹红外光谱分析、土壤可溶盐含量离子色谱分析、红外热成像分析。
方案的制定与论证
根据唐韩休墓葬壁画基本情况,考虑到本次韩休墓发掘的重要性及其壁画较高的考古、艺术价值,经过对揭取方案的多次论证,确定了分两阶段实施,采用从地仗层切割、剥离与分割壁画墙体相结合揭取壁画的方案。
第一阶段主要针对面积较小的壁画,采用传统的揭取方法,即从壁画背面地仗层与墙体分割的方法进行处理,对墓葬甬道壁画、墓室西壁四幅屏风画进行揭取;涉及壁画单幅面积不大,有足够的操作空间,使用传统铲取法。
第二阶段墓室内《玄武图》、穹顶壁画继续使用传统铲取法搬迁,对于大幅壁画,采用连同壁画支撑体(即砖墙)分体搬迁的方式处理。《山水图》《乐舞图》《朱雀图》由于画幅较大,最终考虑采用分割壁画墙体的方法进行整体搬迁。
图7壁画表面泥渍清理
图8清理区域试验对比
1.壁画表面清理
由于墓室和甬道内堆积有大量泥土,对壁画表面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在揭取前需对其进行清理,不仅防止壁画表面病害的加剧,同时为下一步工作提供帮助。(图7、8)
2.脆弱部位加固
对壁画开裂边缘和缺失部位使用泥膏加固修补,使即将脱落的壁画边缘部位更加牢固。空鼓部位使用适宜浓度的AC33(Primal丙烯酸乳液)水溶液对其进行灌浆处理;对于空鼓严重即将脱落的部位,使用AC33水溶液将35厘米大小的纱布条贴于空鼓处;酥碱部位加固,使用适宜浓度的AC33水溶液进行滴渗;喷洒或涂刷低浓度的AC33水溶液进行整体渗透加固。
图9微生物防治
3.微生物污染防治
针对壁画表面已经存在的微生物污染,先使用棉签蘸少量2A溶液(去离子水与乙醇1:1)进行清理,接着配制适量浓度的霉敌乙醇溶液对整个墓室壁画进行喷淋。先后使用棉签蘸取蛋白酶和10%麝香草酚乙醇溶液对黑色霉菌做清除处理。这些方法有一些效果,但仍有新生霉菌存在。经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推荐,使用强碱性电解水乙醇溶液清除顽固霉斑和广谱生物灭杀剂百菌清加二甲基二癸基氯化铵灭菌。通过棉签擦拭滚动的方法对同一区域多次处理,不适合大面积喷涂。结果表明,霉斑已有所淡化,这两种药剂的灭菌除斑效果较为理想。(图9)
4.前期试验
使用非水分散体系硅丙乳液、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研制的CB壁画加固剂等相关材料,对脆弱酥碱部位加固试验,使用强碱性电解水乙醇溶液清除顽固霉斑和广谱生物灭杀剂百菌清加二甲基二癸基氯化铵进行灭菌。此后,对墓室壁画还使用了CB材料进行加固。首先对于酥粉区域使用较低浓度水性氟材料喷注预加固,待水性氟固化一到两天后,滴注CB材料进行渗透加固。反复加固四次后,经过仔细观察和触摸感觉,加固后疏松脱落的现象得到了有效缓解且对颜料层未造成损害。确认达到理想要求之后,使用CB材料加固墓室壁画。
5.揭取材料的准备
准备制作壁画揭取保护使用的设备和材料。
壁画的分体搬迁
1.准备工作
在墓室上方搭建防雨棚,防止积水倒灌入墓室;组织工人提前将墓室外围的生土继续挖掘至离墓室1米左右,留出操作空间。穹顶壁画揭取完后,从墓室顶部盗洞处逐层单块拆除穹顶砖块,并拍照、标号记录。
2.具体步骤
目前韩休墓壁画经历了前期方案论证、前期准备、传统揭取、穹顶拆砖、整体加固、吊装运输过程,安全搬迁并妥善存放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专用修复室内,有专人管理并对环境实时监测,预计年后开展修复。
韩休墓壁画搬迁后保护
第一阶段揭取的壁画保存在壁画保护部修复室中,目前已完成西壁《树下高士图》(图14)的修复。
图14《树下高士图》,西壁六扇屏风,3.962.01米
壁画信息的调查
壁画处于夹板状态。壁画上下为木质夹板,尺寸略大于壁画本体,两块木板向壁画的一侧都钉有白色塑料膜,膜内包有海绵,最后用螺栓固定,形成稳定结构。
壁画背部草泥层的清理
首先进行背部现状描述记录,其次绘制壁画病害图,再使用清理工具清理草泥层,最后填补加固石灰地仗背部缺失部分(图15)。
清理工具主要以手术刀及壁画专用修复工具为主,对坚硬难剔除部位用2A溶液或去离子水润湿,再用手术刀进行剔除。某些地仗局部破裂或酥粉严重,清理时可以用5%的AC33溶液对其部位进行渗透加固。
图15背部缺失填补
制作壁画背部过渡层、粘接支撑体
将裁剪好的510厘米纱布条平整贴上,再涂刷一遍10%的AC33溶液,直至贴满整幅壁画。待背部纱布干燥后,用加入麻丝的白灰膏填补壁画缺失部位。再将配制好的白灰膏填补在壁画地仗层背面,制作过渡层的厚度约1厘米。待过渡材料钙化后,将调试好的环氧树脂胶均匀的涂抹在壁画过渡层表面。然后将准备好的蜂窝铝板粘接在壁画背部,用沙袋压在表面。
壁画正面纱布的揭取
待环氧树脂胶固化后,将壁画翻转至正面。用热毛巾敷在壁画表面纱布上,软化壁画表面的桃胶。桃胶软化后,用镊子和毛笔轻轻揭掉壁画表面的纱布。
表面清理结束后,对壁画某些部位脆弱、酥碱等问题,可用5%?10%的AC33(丙烯酸乳液)进行渗透加固。画面颜色补全要求达到“远看一致,近看有别”的美学效果,色调应与原画色基调一致,又略微浅一色。画面填色所使用颜料是矿物质颜料,包括朱砂、赭石、花青、焦茶、铬黄膏等。
在韩休墓壁画保护性揭取搬迁工作中,对整座墓葬进行了三维信息扫描、高光谱图像记录、高清数码信息记录、壁画基本材料检测分析(颜料、色度)、霉菌和酥碱等病害分析,充分体现出多学科协作在墓葬壁画实际保护工作中的特点。此外,本次壁画保护性揭取搬迁工作,还安装了墓葬内壁画保存环境及文物本体变化的实时监测数据系统,对环境温湿度、土壤梯度、含水率等数据进行实时记录与分析;每天的日常工作都被记录在工作日志中,形成数万字的工作记录。这些文字工作,连同海量的高清数码照片、视频记录、墓葬三维信息扫描等数据,不仅能够形成一个信息完整的韩休墓壁画数据库,还能为今后壁画的保存与保护工作提供科学有效的参考资料。
本文经编辑部删节
文图杨文宗,陕西历史博物馆研究馆员,馆藏壁画国家重点科研基地办主任
E. 5亿年前的史前壁画到底是怎么来的
恐龙灭绝于6500万年前,如果早在5亿年前就存在壁画,那么是谁留下的呢?肯定不是人类,因为人类是在恐龙灭绝后才进化出来的一个高等智慧物种,这点人类化石可以证明。所以说,要不这个壁画是外星人留下的;要不就是某种和人类类似的史前高等文明留下的。
因此,在我看来5亿年年前的史前壁画是不存在的。地球上的生物从无脊椎海洋生物发展到现在的哺乳动物和智慧生物人类用了5亿年的时间已经是非常快速的了。因此中间也没有被中断的文明。
F. 古代壁画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壁画的发展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石器时代是中国绘画的萌芽时期,伴随者石器制作方法的改进,原始的工艺美术有了发展。但在若干年以前,我们所掌握的中国绘画的实例还只是那些描画在陶瓷器皿上的新石器时代的纹饰。在中国的许多省份发现了岩画,使得史学家们将中国绘画艺术的起源推前至旧石器时代。在这些众多的发现中,也包括了许多描绘人的图像,有些堪称宏幅巨制。内蒙古阴山岩画就是最早的岩画之一。在那里,我们的先人们在长达一万年左右的时间内创作了许多这类图像,这些互相连接的图像把整个山体连变成了一条东西长达300公里的画廊。据推测,是宗教或巫术的感召促使先人们不辞辛劳地创作了这些图像。类似的图像还可以在苏北的连云港孔望山将军崖岩画遗址中见到。
到了新石器时代,我们要把目光投向那些地处边远地区的神秘岩画。在云南沧源发现的岩画反映了人类的活动,包括狩猎、舞蹈、祭祀和战争。岩画的构图更趋于复杂,所表现的内容也由单个的物体发展为互相关联的具有动感的人。它们的存在使我们看到了中国绘画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当然,这个时期的“艺术家”们在绘制岩画的时候并没有任何的边界的限制,岩面也并没有作任何的处理,它们的创作是无拘无束的。
这一切的改变源自于陶器和木结构建筑的出现,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艺术家们马上就发现这些材料是绝好的作画之处,于是,缤纷的色彩和丰富的纹样出现在这些器物上。以质朴明快、绚丽多彩为特色的仰韶文化与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图案,是中国先民的杰出创造。此外,大汶口文化、红山文化、河姆渡文化等,也有一定数量的彩陶。仰韶类型的彩陶以在西安出土的半坡陶盆《人面鱼纹盆》最具特色,也最耐人寻味,关于这种图案具体的含意一直在猜测之中。庙底沟类型的彩陶的图像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绘制于陶缸上的《鹳鸟石斧图》,出土于河南临汝闫村。该图以写实手法所描绘的鸟、鱼及斧据说代表了鹳氏族兼并鱼氏族的历史事件。此外,在青海大通出土的马家窑类型的舞蹈纹彩陶盆,描绘了氏族成员欢快起舞的景象,堪称新石器时代绘画艺术的杰作。
G. 古代壁画怎样截取,怎样保护,是否有 关于这方面的书推荐几本
古代壁画最好是在原地保护。如果揭取古壁画,就目前的技术条件而言,必然会给古壁画造成程度不同的损伤。但是,古壁画分布范围极广,很多古墓中发现了壁画,却不能在每一个古墓原址建一个保护文物的博物馆。所以很多古壁画不得不进行保护性揭取。
壁画的保护揭取,只能在其他方法都不能挽救的情况下被动的使用。因为壁画本身及其所依附的建筑物是作为一个整体看待的,因此,整体保护是最为理想的。
壁画揭取的三种形式:揭取颜料层;揭取颜料和地仗层;无地仗层壁画的揭取。
揭取颜料层
此工艺操作是当地杖的硬度和颜料层的粘接力都不足以允许颜料层与地杖一起揭取,或是地杖太薄,或是希望揭取分量较轻的壁画,或是壁画表面不是一个平面,如拱形顶壁画,画面凹凸不平时皆宜采用此法。还有一点是当地杖层上还保留着底稿的痕迹时,此法是使之能揭露出来的惟一方法,但揭取时需要极熟练的技巧,画面被揭取下以后,安放在一新的平面支架上时,它需要一极其平坦而又均匀的表面。再者,壁画在使用此法揭取迁移之后,原来所特有的表面状态(加拱面、曲面等)就已失去,所以此法只有在绝对需要的情况下才应用。
在作出此工艺操作的决定之前,必须先做模拟试验确定此法是否可行,而这一试验可在一不重要的不显眼的区域进行。
当布粘到壁画上时,要使胶在干燥后收缩有助于颜料层的剥离,由于当时大气的相对温度会影响干燥速度,所以用此法揭取迁移通常都是在一年中大气相对温度最低期间(40%--60%)进行,千万不要在结霜的大气下揭取。如果需要的话,可以将小型加热器如红外灯进行墙壁干燥处理,当然,要避免过分地干燥,以免赞成颜料的卷翘。
主要步骤有:1清除灰尘;2 加固画面;3分割画面;4刷第一层胶,贴纱布;5刷第二道胶,贴玻璃纤维布;6揭取
优点:适用面广,揭取面积很大;对不在同一平面的壁画也可用此方法揭取;对无地仗或地仗层很薄的情况只能用此法揭取。
缺点;操作复杂,对修复材料要求高,用量大;修复中的用胶情况会影响到颜料层,复原时很麻烦。
首先,用软刷子轻轻地在整个壁画表面上打扫,洁除表面,并注意除去有碍于进行此工艺操作的生物(硬壳、棱、空鼓等)。之后,用刷子将第一层胶直接施于壁画上,胶不要浓度过低以免随意流动。一般用聚乙烯醇或桃胶。如果壁画本身坚固性不足时则可先用加固剂加固壁画之后再上第一层胶,施胶之后就往上贴布,通常用棉纱布或大麻布,贴布的大小应比要揭取壁画的大小每边多几厘米,多出的这部分布的面积不应施胶,而是在边缘翻转回来以利于下阶段的操作,余下的要紧紧地粘在壁画表面上,并轻轻地拉平,并注意观察不使 壁画与贴布之间存在气泡,等第一道胶已干燥,第一层纱布紧紧地粘牢在壁画表面上之后,即可施第二道胶,它应比第一道胶流动性大,第一道胶重用较浓稠的量时要预防贴面布的编织印留在颜料层表面上,同时也让它在干燥时做必要的收缩。第二层布可使用更结实的棉布或大麻布。在贴面布已干、胶料变硬以前即开始揭画操作。干燥的时间不仅受到大气的相对温度,而且受到墙壁潮湿以及所用胶料的影响。在干燥环境中,干燥时间约为1---2天,而如果环境相当潮湿,则干燥时间需要较长。在用有机溶剂作为溶剂的胶料则干燥的时间较短,用水为溶剂的胶料干燥所需的时间较长,必要进还要依靠人工加热干燥。
第一步揭画操作是沿着贴面布的边缘整齐地切割颜料层,切割的深度要稍为超过颜料厚度,然后以正确的角度坚决而又均衡地从墙上往外托,先从一个下角开始,监视贴面布是否真正将颜料层从地杖里拉出来,当颜料层从下部到上部被卷到卷筒上,但这只用于平面的画面。如果需要的话,还必须借助于尖刀(如外科手术刀)剔除背面上可能带下平放在柔软的水平面上,画背朝上,这时可用尖刀、锉刀等工具剔除背面上要能带下的地杖残片,尽量地使背面成一干净平坦的平面,这时可以在背面刷一层胶粘剂加固颜料层的背面,等此层胶干燥后即可决定其背面是否复制一地杖,然后再用胶粘剂和玻璃布增强。
如果先复制地杖的话,则其成分要按照原先的地杖,而且还要以加醋酸乙烯酯乳液或聚乙烯醇等水溶性或水乳化的树脂,以增加地杖的坚实程度。等地杖快要干透时,要用抹子将可以出现的裂缝抹干,即可在其上施加胶粘剂和贴玻璃布。所用的胶可以是环氧树脂,它的优点是在固化时并不收缩,故不会给玻璃布造成应力,也有使用醋酸钙作为胶粘剂的,当然用聚甲丙烯酸丁酯也可以。在地杖上刷完第一层胶后就贴上第一层玻璃布,再用刷子在玻璃布上反复几次涂刷,使玻璃布平坦地紧贴在地杖上,然后等它彻底干燥以后,再刷第二层胶贴第二层玻璃布,方法同第一层相同。待到第二层玻璃布及胶完全凝固、干燥,而且很牢固了,再将整个壁画翻转过来,使画面朝上,这时就可以动手将贴面布揭掉了。如果贴布时所用的胶系水溶性,由用热水软化贴面布如果所用的胶系以有溶剂,由用相同的有机溶剂软化贴面布,操作时可以用棉花蘸溶剂在贴面布敷贴或轻轻揩擦,使整个壁画画面上的贴面布都完全软化以后才能慢慢地揭去,操作要耐心和细心,当胶粘剂足够软化以前是不能揭贴面布的,否则就会造成颜料层的损伤,当胶粘剂完全软化之后就可轻轻地将贴面布揭走,残留在壁画表面上的胶粘剂要用棉花沾党课完全擦去。
颜料层与地杖一起揭取
当壁画的情况不宜于只揭取颜料层,也不准备连同部分墙壁一起揭取时,通常的办法就是壁画的颜料层同附着的地杖一起揭取,使用此工艺操作的先决条件是地杖牢固地附着在颜料层上,否则就会在揭取时造成颜料层与地杖脱离而带来严惩的损伤。它一次揭取的面积不能像只揭颜料层的那么大,所以工艺操作的速度一般较缓慢。
操作的第一步是洁除壁画表面,并设法不留下与操作毫无必要的障碍物,而且要注意检查整个壁画表面的颜料层是否结实,颜料层与地杖是否牢固地结合,如有不理想的地方都要进行加固而且还要保证壁画画面的干燥,然后方能进行揭取。壁画的上胶及贴布的顺序以及所用的材料与只揭颜料层的基本相同。因为此工艺操作并不希望它在凝结时产生收缩现象,同时由于此法到所揭取的壁画的分量比上法要大得多,所以要求在贴第二大麻布时,其顶部要高出至少30厘米的大小,将它牢固地钉在墙壁上,如果一旦墙上有彩绘时,则钉在牢固结实的水平木梁上。
用一锋利的手术刀沿着已预先画好的揭取线进行切割。与此同时,要准备好一块与所揭壁画同样大小的木板,作为以后壁画剥离以及把它提升取走时作为支撑之用,揭取线已切割完成,即可将木板附在其上作为支撑物。木板与壁画间可填充毡一类的缓冲物,而贴布周围的富余部分则翻过来折在木板的边缘上牢固地钉在木板的背面,这时要特别注意壁画顶部的安全。
至此阶段,地杖就可以从墙壁上剥离开了,可用一长铁铲作为杠杆在地杖与墙壁之间剥离,操作时是从底部开始向上进行。当壁画完全剥离开后,让它逐渐并弄平至约1厘米。如果材料坚实的话甚至还可弄得更薄些,这样就只留下一薄层的地杖了,当然此地杖是比较牢靠的,待其干燥,运回库房以便日后加固,至于加固所用材料与工艺可参考颜料层揭取加固方法。
无地杖壁画的揭取
以加固李贤墓壁画为例对使用框套法作一说明。由于李贤墓壁画没有结实的地杖层而墙体的土质又松散,画面多裂缝,墙体多孔洞、空隙等现象,如果仅仅采用在壁画前顶壁板,在壁画后面去剥离的方法是很难把壁画完整地揭取下来的。因此设想能否用一种框子套下壁画来。经过反复琢磨,衡量利弊,决定柜架为8厘米厚度,在1984年6—8月正式施工时证实,这一厚度既确保了壁画块不致毁损,而且重量也合适,在柜架的设计上,采用活动形式的柜架工艺。
采用拉杆解决了可活动的形式问题。框的尺寸可由所揭取壁画块的大小选择制作,这种框架的最大特点是较灵活、应用自如。可以先将框架上到壁画块的四边,拧紧螺母定好拉杆之后再上前壁板,操作十分方便,而且安全可靠,不致操作壁画,待壁画揭取下来后,后壁板也极易装上去。运输过程中只要防止剧烈震动,一般说来是相当保险的。
揭取壁画的过程
(1)壁画揭取前的准备工作包括:a清理壁画画面,b临摹壁画,照相或录像c分别配2%、5%和10%的聚乙烯醇缩丁醛溶液,以及10%聚乙烯醇溶液d为雨水冲毁壁画墓,在揭开墓道和墓室的盖子后,加盖临时帐篷e去除壁画上面危险的土层,以确保在揭取壁画的过程中,免遭土层塌方的危险。
(2)划线 将所要揭取的壁画按保存的具体情况和壁画的内容进行分块、划线,可以整块揭取,也可分块揭取,划线后,记下分割尺寸图,以便以后修复时拼接。
(3)做框 按壁画划线的尺寸,做好框架,要求盖板必须平整,尤其紧挨壁画画面的棉布必须一样平,以避免将来影响壁画画面的平整。
(4)分割边线、去土 沿着边线以外,用刀、铲等工具去除泥土,上所要揭取的壁画露出边线,深度应超过所揭壁画的厚度,留下壁画下部的边线,暂不去土,又保壁画安全。
(5) 干燥壁画画面(烘干)一般使用红外灯管烘干。
(6) 画面补缝、补洞 用聚醋酸乙烯酯乳液调合泥及适当的颜色粉调成与画面色泽相近的胶泥填缝、补洞后干燥。
(7)加固画面 将预先配制好的三种不同浓度浓度的聚乙烯醇缩丁醛乙醇溶液由稀到浓逐步涂刷加固,每次都是在半干状态下重新刷下一次,最后一遍刷完后,继续烘烤使之充分干燥。
(8)贴布 将配制的10%聚乙烯醇溶液刷在画面上,贴纱布一层,烘干后再继续一次,待干燥后,去除壁画下部边线外的土到所需深度(8厘米以上)。
(9)套边框 将做好边框小心地套在壁画上,拧紧螺母。
(10)垫包装纸、棉花 因为壁画不平整,故需在所有的空隙处填入包装纸、旧棉花和锯末等,使面基本上平齐。
(11)上面壁板 将面壁板靠上框架,电钻钻孔后,上木螺丝钉,改锥拧紧并加支撑。
(12)背部锯土剥离墙体 用刀锯从背部沿着框架自上而下锯土。待接近下面底部时,尤应小心,适宜地掌握迅速在将支撑松开的同时,把壁画向外簇倒放于地上。
揭取壁画还需注意以下几方面:
补做地杖层的材料
1986年4月对李贤墓壁画进行修复加固。由于壁画依附在泥土层上,而这种泥土则是原来地下的生土层,多孔隙、裂缝,疏松而不结实,为保证壁画的安全必须以新的比较结实的地杖来替代松散的泥土层。
实验后采用聚醋酸乙烯酯液,熟石灰膏、羊毛筋、白水泥、细砂子等材料混合的体系先补做一到三层地杖,总厚度1—1.5厘米。待充分干硬后,用E44环氧树脂、3051“聚酰胺树脂501”活性稀释剂、乙二胺、丙酮、玻璃纤维布为体系的环氧玻璃钢加固3—4层,补做后的壁画地杖总厚度为1.5—2厘米,比较结实,重量也比较轻。为防止乳液—石灰—白水泥--细砂--羊毛筋体系地杖的开裂,减少收缩现象,这种补做的地杖泥必须相当稠,就如同揣面团似的。
防止壁画空洞处的地杖粘连
由于在铲土、刮土的过程中难免不损伤画面,当去完土层后,有时会出现壁画画面脱落,成为大小空洞的现象。所以必须解决防止新做地杖粘连在画面的贴布上的问题。
试验用撒干石膏粉及涂石腊液等方法,结果表明涂石蜡液防粘连的效果相当好。
底托设计
以往修复壁画时,大多采用木枋条支撑成十字格式的底板做底托,将壁画直接粘附在底板上。我们考虑做成像画框形式的底托将壁画镶嵌在框子里,其形式如同放美术作品的画框一样,仍然是活动形式的,必要进可从框子里取下来。
至于古壁画的保护技术专著,可参考《馆藏壁画保护技术》(科学出版社出版)、《西藏布达拉宫壁画保护修复工程报告》(文物出版社出版)
H. 古代壁画是怎么刻成的
壁画的发展可来以追溯到石器源时代,石器时代是中国绘画的萌芽时期,伴随着石器制作方法的改进,原始的工艺美术有了发展。但在若干年以前,我们所掌握的中国绘画的实例还只是那些描画在陶瓷器皿上的新石器时代的纹饰。在中国的许多省份发现了岩画,使得史学家们将中国绘画艺术的起源推前至旧石器时代。在这些众多的发现中,也包括了许多描绘人的图像,有些堪称宏幅巨制。内蒙古阴山岩画就是最早的岩画之一。在那里,我们的先人们在长达一万年左右的时间内创作了许多这类图像,这些互相连接的图像把整个山体连变成了一条东西长达300公里的画廊。据推测,是宗教或巫术的感召促使先人们不辞辛劳地创作了这些图像。类似的图像还可以在苏北的连云港孔望山将军崖岩画遗址中见到。
I. 法拉芒发现古代洞穴壁画的故事是怎样的
20世纪30年代的时候,法国一位叫法拉芒的地质学家,曾经到了阿尔及利亚奥伦南部。他在那里也发现了一些古代洞穴壁画。经过仔细认真地考察,法拉芒觉得巴尔斯把撒哈拉的历史分成草原时代和沙漠时代非常合理。这时候,法拉芒还发现这些古代洞穴壁画里边,早期的作品当中经常可以看到水牛的形象;到了晚期的壁画当中忽然就没有了水牛的形象。法拉芒认为,那时候撒哈拉地区的自然条件肯定是突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也就是说这里的水源没有了,撒哈拉逐渐变成了沙漠。这么一来,撒哈拉地区原先的那些水牛也就没有办法再活下去了。没有了水牛,居住在撒哈拉里的人们当然也不再去刻画它了。
1956年的时候,法国一个叫亨利•诺特的科学家曾经带领着一支法国考察队来到撒哈拉大沙漠,在阿尔及利亚的阿哈加山脉和恩阿哲尔高原地区进行考察。他们经过好几个月的艰难跋涉,最后饮水用完了,大部分队员生了病,实在是没有办法再往前走了。亨利•诺特决定呼叫飞机前来救援,放弃这次考察计划。没想到,就在这时,他们忽然发现了一些古代的山洞。亨利•诺特和队员们立刻忘记了渴、忘记了累,忘记了病痛,动手发掘了起来。结果,他们除了找到了一些古代山洞,还找到了一条隧道。在那些山洞和隧道里,他们找到了大约1万件壁画作品。亨利•诺特和队员们一看,哎呀,这些壁画作品的色彩太丰富了,而且有着各种各样的图案,实在是太珍贵了。他们别提有多高兴了,赶紧拍照的拍照,制作拓片的制作拓片,兴奋地忙碌了起来。
亨利•诺特和队员们从撒哈拉大沙漠回到法国的巴黎以后,立刻把那些壁画的照片和拓片进行了仔细的研究。最后,他们认为,这些壁画生动地反映了撒哈拉地区有绿洲时代的社会风貌。
这些壁画当中,有古代游牧部落围猎野生动物的狩猎场面。那些野生动物的形态刻画得非常逼真,让人一看就能够认出来是大象、狮子、野驴,还有什么河马、犀牛、羚羊。它们被猎人追得拼命地奔跑着,那模样特别疯狂,看上去就好像要从画面上跑出来似的。
这些壁画当中,还有不少专门表现人物形象的作品。那些人物的身体显得很高大,最高的约有9米。人物的外形差不多都是胳膊和腿显得特别长,腰却很细,肩膀很宽,那模样非常像现在非洲黑人的身体特征。而且,有的人物形象的肩膀和后背上有很多白色的斑点,就跟现在西非和中非黑人装饰在身体上的标志差不多。所以,有些科学家觉得,这些壁画中的人物形象是典型的黑人种族的模样。这就说明了撒哈拉史前文化是非洲土著黑人创造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