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上的北东东向什么意思
⑴ 地质学上的"北北东"是什么方向
介于北方和东方的称北东,那么介于北方和北东的就是北北东。
简单讲就是北北东是北偏东22.5度,北东是北偏东45度。
画个十六向的方位图就清晰了
⑵ 地质学上的"北北东"是什么方向为什么这么称呼
北东就是平常说的东北,北西就是西北,走向一般是指岩层或背斜等的延伸方向!所谓北北东走向简单说就是,向北和北东方向之间的方向延伸!
⑶ 北西―南东向山脉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直接说西北―东南走向呢这两种说法是一样的么
因为在地质术来语中源,只有北东北西,南东南西这种说法。
当然也是习惯,时间长了很多关于走向的记录,如果都是东南西南这些,很容易混淆,所以通常都以南北作为大方向,以此为中心轴旋转出走向,一般走向统计时也是只有180°的半圆形(即北东北西两个方向)。
⑷ 北东东向构造
北东东向构造有生成时间、级序和充填物组成上的不同,可将北东东向构造划分为:控 制矿田的一级构造、控岩构造和控制矿床的构造。北东东向构造是控制矿田的一级构造,规 模较大。由于活动时间长必然影响到岩体内部构造的继承和发展,该方向的构造从西向东 有乌石-关山石英断裂带、寨岭-天石示祠断裂带、桃树坝-妲子山断裂带、学堂前断裂带、司前 断裂、水幕-上洞-黄陂石英断裂带和定南-马屎山硅化断裂带等(附图)。控岩构造,即北东 东向构造,分别控制大小不等的花岗岩体的展布。水幕-上洞-黄陂石英断裂带与定南-马屎 山硅化断裂带之间为断陷带,属全南断陷带的南西段,与红盆分布紧密相连。控制矿田的 分布。
控制矿床的北东东向硅化破碎带,它们是发育在黄陂石英断裂带与定南-马屎山硅化断 裂带夹持区内的许多不同等级的北东东向的硅化断裂带。有花岗岩断裂、92号、86Sr号、108 号、14号和31号等呈等间距分布控矿的北东东向硅化断裂带。局部重接复合在北东东向 辉绿岩短脉中。它们充填白色块状石英为主。这些断裂为压扭性质,左行扭动,辉绿岩脉错 断位移。它们又被沥青铀矿、红色微晶石英脉穿切和胶结。
(一)北东东向断裂构造
北东东向断裂构造将重点分述乌石-关山、水慕-上洞-黄陂、全南-马屎山石英(硅化) 断裂带特征及与铀矿化关系。其他断裂——主要是东段低级别的断裂在各个矿床构造中叙 述。
1.乌石-关山石英断裂带
该石英断裂带位于贵东岩体西(北)边缘,与沉积地层接触边界处。向北东经白基畲岩 体,可能与南雄断裂相接(图4-1),向南西延伸到英德一带。断裂带宽30 m左右,断裂带 呈60°方向展布,倾向南东,倾角60°左右。
断裂带有明显的磁异常带分布。处于线性重力梯度带上(显示基底断裂性质),并与肖 屋-跃进村、冷洞-细坝东西向基底断裂相交切(图4-2)。
断裂带南东盘主要是粗粒角闪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断裂由硅质角砾岩组成,其两侧发 育石英、伊利石化糜棱岩带和伊利石化碎裂花岗岩带。岩石显绿色,矿物组成有石英、钾长 石、伊利石等。石英呈变形残斑,长轴定向,波状消光,裂隙发育,其粒间和裂隙中,充填片状 伊利石,常呈网状分布。局部石英残斑与伊利石等组成似片麻状花岗质糜棱岩。靠近主断 裂带是石英、伊利石化糜棱岩带,宽约7 m,花岗结构消失,并有许多石英脉穿插。石英残斑 波状消光,伊利石沿边缘及其裂隙充填交代。主断裂带为硅质角砾岩带,角砾主要为强硅化 花岗岩碎块组成,由白色石英和梳状石英胶结。
为了解构造应力对微量元素活化、迁移的影响,对乌石-关山断裂带主带和侧缘糜棱岩 及碎裂岩带岩石进行了微量元素分析,其分析结果列入表4-2。从表4-2可以看出,从主 断裂带,即变余角砾岩带至上盘伊利石化碎裂花岗岩带,岩石中的W、Sn、Bi、Cu、Pb、Rb、Cs、Be、Nb、F、Th和U等微量元素含量是逐渐增加。而硅质角砾岩中大部分元素含量较低,只有Sb、Sr和Li 3个元素含量增高,且Li元素含量为178.2×10-6,是上盘构造岩的6~10 倍。
表4-2 乌石—关山石英断裂带变形蚀变岩微量元素及CO2分析(10-6)
因此,微量元素有向断裂侧缘蚀变碎裂岩聚集的趋势。而硅质角砾岩主断带或应力作 用的强变形带,为微量元素“贫乏带”。
该断裂北东端分布的白基畲岩体控制了钨矿化,而南部贵东岩体内,特别是与东西带交 汇部位,控制多金属矿产(西段)。
2.水慕-上洞-黄陂石英断裂带
该断裂带在岩体内部位于翁源县岩庄乡黄陂村至白水寨村。向东北延伸出岩体,可达 水慕(图4-1)。长38 km,宽一般4~10 m,部分地段30 m以上,受应力影响范围宽。断裂 走向60°~80°,倾向南东,倾角55°~85°。断裂性质,早期为压扭性,在断裂两侧形成20°~ 30°交角的张性和“X”型扭裂隙,伴随有大量白色粗晶石英充填,石英脉充填后又经应力作 用,形成非常复杂的构造变形岩。有角砾岩、糜棱岩,局部充填微细晶石英,且伴随有铀异常 显示。断裂形态复杂,具膨胀收缩,分支复合现象。断面呈舒缓波状。为了解断裂带构造变 形蚀变岩、主量元素和微元素变化,现分别介绍如下:
(1)断裂带构造变形蚀变岩特征(从断裂带的上盘至下盘)
1)碎裂花岗岩带:该带距主带上盘22 m。岩石呈灰白色,碎裂花岗结构。组成岩石 的主要矿物成分有石英、斜长石、少量黑云母、白云母、镁绿泥石、伊利石、高岭石和方解 石,以及少量的伊蒙混层粘土矿物。石英受应力作用形成残斑,裂隙发育,波状消光和发 育有变形纹,二轴正光性。石英挤压碎裂的糜棱物质重结晶,并沿石英残斑周边和裂隙 分布。白云母片在扭应力作用下产生扭折,波状消光,并被伊利石、高岭石沿边缘蚕食交 代呈港湾状。
2)硅化碎裂岩带:距主带7m,由于受后期构造复合叠加应力作用,岩石碎裂呈粉碎状,其中含有硅化碎裂岩残块。
3)硅质角砾岩带:距主带3.5 m。岩石呈灰白色,由于后期构造的复合叠加再破碎,岩 石粉碎,且松散。从残留的岩块的结构看,硅化碎裂岩是破碎后又遭受硅质胶结的多期构造 热活动叠加产物。
4)千糜岩带:该带是夹于硅质角砾岩与硅质糜棱岩带之间的强烈片理化岩石。岩 石由绿泥石、伊利石、伊蒙混层粘土等层状矿物组成,且定向排列构成片理,似千枚结 构。岩石中伊利石化较明显,白云母残片弯曲、扭折、波状消光。石英波状消光,二轴 正光性。
5)硅质糜棱岩带:此带是断裂主带。岩石呈灰白色,糜棱结构。岩石由微细石英(99%)和极少量伊利石组成。在大量的糜棱质中可见一些具有镶嵌结构的脉石英残晶,伊 利石和糜棱质大致定向排列。
6)千糜岩带:紧靠主断裂带下盘。岩石呈灰绿色。岩石由长石、石英、白云母、绿泥 石,伊利石,方解石等组成。微斜长石残斑格子双晶变成菱形。石英呈条带,大致定向 排列,二轴正光性。白云母定向排列。长石、石英与片状矿物及糜棱物质组成似片麻 状构造。
7)蚀变碎裂岩带:该带位于主断裂下盘16 m处。岩石呈碎裂结构。岩石主要矿物 有长石、石英、伊利石、方解石和高岭石等。石英、长石碎裂,石英波状消光(图版4-28)。伊利石、高岭石局部定向排列。显微镜下该带岩石局部可见微斜长石和黑云母的残斑,它们大致定向排列,并有波状消光,新生的伊利石沿裂隙或沿残斑定向排列,局部构成眼 球状构造。
(2)断裂带变形蚀变岩的主量元素氧化物特征(从断裂带的上盘至下盘)
现将主量元素氧化物分析结果列入表4-3。从表4-3可以看出:
表4-3 水慕-上洞-黄陂石英断裂带变形及其蚀变岩石的主量元素氧化物(%)
注:表中的序号1~7同断裂带构造变形岩描述顺序是相对应的。
1)硅质糜棱岩主带和叠加有后期构造的角砾岩带中SiO2含量大量增加的同时,除 Fe2O3、CaO、FeO变化不明显外,其他如TiO2、Al2O3、K2O、MnO、MgO、Na2O、H2O+和LOS 都明显降低。热动力蚀变作用是使岩石中的铝硅酸盐矿物向Si—O键单一方向变化,故岩 石主要表现为石英化;
2)在硅质糜棱岩带两侧的千糜岩带,除SiO2含量略高于碎裂花岗岩外,TiO2、Al2O3、K2O、MnO、MgO、Na2O含量都略低于碎裂花岗岩。而硅质糜棱岩上、下盘的千糜岩之间是 CaO、MnO、Fe2O3、FeO、K2O、H2O+和LOS的含量不同,造成上述元素氧化物含量变化的主 要原因是主带上盘千糜岩的热动力蚀变强于下盘千糜岩,即上盘千糜岩的粘土化和绿泥石 化明显多于下盘千糜岩;
3)主量元素氧化物和新生矿物含量在不同的热动力作用下,带出和新生的量是不同 的。总体趋势是随着热动力作用减弱,带出的元素氧化物(除SiO2外)减少,新生的层状粘 土矿物和石英增多,最终全部由石英所代替。
(3)断裂带变形蚀变岩的微量元素和CO2特征(从断裂带的上盘至下盘)
将微量元素和CO2分析结果列入表4-4。从表4-4可以看出:
1)硅质糜棱岩带(表中序号5、3)相对其他各带元素含量处在较低和最低状态,这些 微量元素有W、Sn、Mo、Bi、Cu、Pb、Zn、Rb、Cs、Nb、F、U和Th元素,占表中元素总量 的68%。
2)千糜岩带(表中序号4、6)微量元素含量较高的有Mo、Sn、Bi、Sb、Pb、Zn、Li、Rb、Cs、Sr、Nb、F、U和Th,其中上盘千糜岩中Sb、Bi元素含量与下盘千糜岩带中的 Pb、Sr、Nb、Th元素含量高于其他构造岩。造成这些元素相对聚集,是构造热作用叠加 复合所致。
3)碎裂蚀变花岗岩带(表中序号7)是微量元素高含量最多的构造带,它以Sn、Mo、Cu、Cs、Be、F、U含量最高为特征,除此之外,W、Bi、Sb、Pb、Nb、Th元素含量也较高。这些元 素在碎裂蚀变花岗岩带聚集,既显示了塑性应力带的元素迁移,又显示了脆性应力带的元素富集特征。因此,是大断裂侧旁的低级别变形、相变构造岩中元素群体的特征,它是大断裂 导矿、控矿的信息。
表4-4 水慕-上洞-黄陂石英断裂带变形蚀变岩石微量元素及CO2分析(10-6)
注:表中的序号1~7同断裂带构造变形岩石描述顺序是相对应的
4)碎裂花岗岩带及硅化碎裂岩带(表中序号1、2)碎裂花岗岩带以W、Zn、Rb含量高于 其他变形岩石带为特征,硅化碎裂岩带以S,CO2含量高而区别其他构造变形岩石带,其他 元素含量较高有Cs、Be、Sr、Nb元素等,这些元素组成特点,反映了岩石多数元素未发生变 化,少数是与热作用和蚀变有关。
综上所述,水慕-上洞-黄陂石英断裂带特点如下:
(1)水慕-上洞-黄陂石英断裂带是一个具有多次强烈活动构造变形带。
(2)随岩石、矿物变形的同时,岩石中的元素活化、迁移与变形性质、强度有关。
(3)元素在主断裂带,尤其在硅质糜棱岩带中,是微量元素相对贫乏构造岩带。在千糜岩 和碎裂花岗岩带内,既有动力蚀变矿物产生,又有热液蚀变矿物形成。如既有含Fe2+、Mg2+ 的绿泥石类矿物存在,又有含水的伊利石和高岭石等矿物出现,具有塑—脆性过渡变形特 征,是微量元素滞留部位。
(4)断裂性质既有左行扭动的压扭性,又有重接复合的北东东扭性构造,具有右行扭动特 征,先后扭动方向相反,使断裂带相对启张。因此,该断裂带是贵东岩体内,尤其是对东段铀 矿成矿作用来讲,它是重要的控矿深断裂构造。
3.定南-马屎山断裂带
该断裂带位于连平县贵东乡马中垇村至大坑,向北东延伸到定南县内,向南西出研究 区。断裂规模大,属于区域性深大断裂,走向延伸长,跨粤赣边境,长200 km左右,走向 60°~70°,倾向北西(南东),倾角65°~85°(图4-1)。断裂带内多呈碎裂岩形式出现,硅质 充填不多,有时见石英化、伊利石化、绿泥石化等蚀变。在变质岩区常发育片理化、岩层陡 立。据区域资料该断裂为基底断裂,遥感图像亦有显示。
该断裂带分布在贵东岩体外接触带,早期控制K2—E盆地分布。并切割中粒斑状黑云 母花岗岩体(图4-5)。断裂北西盘主要分布寒武纪地层,而南东盘则以泥盆—石炭纪地层 为主,说明在挤压时期(加里东-燕山早期)断裂的北西盘有较大幅度的逆冲抬升,南东盘相 对下降。类似的现象在安基山断裂带也有显示,但不如马屎山断裂带明显。
图4-5 下庄地区地质图(据高德统,1995)
该断裂控制了红盆的形成和展布。红层的砾石成分复杂,以变质岩成分为主,次为花岗 岩砾石。从砾石大小差异大,杂乱无章,分选性差,层理不清等特征看,这些红层是在马屎山 北西盘下滑时快速堆积的产物。
定南-马屎山断裂构造形态复杂,尖灭再现,呈右列式。断面呈舒缓波状。据碎裂岩、片 理化岩特征及低序次、低级别张裂隙和“X”型扭裂隙特点,该断裂早期为压扭性质,右行扭 动,晚期前是伸展时期,北西盘下滑而形成地堑式断块。
(二)北东东向控制岩体断裂
北东东向断裂强烈活动,为广泛的岩浆入侵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成为遍布贵东岩体内 部规模不等的北东东向展布的小侵入体的控岩断裂。如西部沿乌石-关山断裂带分布的细 粒黑云母花岗岩、细粒二云母花岗岩和坪田细粒黑云母花岗岩体;桃树坝断裂带和东西向构 造联合控制的细粒二云母花岗岩体;在岩体东段,如贵东、田心、司前、礼岭、下庄—新桥公 路、“八一”公路、石土岭等处广泛出露细粒黑云母花岗岩脉(枝),尤其是矿区特别发育。岩 体总体走向呈北东东向展布(附图)。
(三)北东东向硅化破碎带
北东东向硅化破碎带,在上面已经提到的水慕-上洞-黄陂石英断裂带与定南-马屎山 硅化断裂带所夹持区(全南地堑南西端)的性质相同而级别不等的北东东向硅化断裂带(花岗岩断裂带、F2、92、86Sr、108、14、31号等),这些大致等间距的硅化断裂带,是贵东岩 体东段重要的控矿、储矿构造之一。它们的走向50°~70°,倾向北西(个别倾向南东),倾 角60°~85°。早期活动时,形成挤压破碎带、糜棱岩带、眼球状构造、碎裂岩等等,伴有白 色粗晶石英等充填,晚期构造强烈重接复合,形成叠加构造岩,碎裂岩带,并有各色微晶 石英、萤石、黄铁矿、沥青铀矿、黄铜矿、方解石等矿物充填交代,伴有强烈石英化、针铁矿 化、伊利石化等。
构造形态复杂,呈“多”字形、“S”形,透镜状,分支复合,尖灭再现等。断面呈舒缓波状、波状(走向上,倾向上)。断面上往往有擦痕,断裂上、下盘发育“入”字形构造及片理。由于 断裂位移左行错移辉绿岩脉和花岗岩体界线。断裂性质是压扭性,左行扭动。每条硅化破 碎带详细特征在矿床构造中再分述。
⑸ 地质中的方位是什么意思
网络出来的
地质专业用语!北东就是平常说的东北,北西就是西北,走向一般是指岩层或背斜等的延伸方向!所谓北北东走向简单说就是,向北和北东方向之间的方向延伸!回答者是:jians327 | 二级
⑹ 地质学的北北西向是什么意思
地质学的北北西向是什么意思?
你好
北西就是平常说的西北,走向一般是指岩层或背斜等的延伸方向!所谓北北西走向简单说就是,向北和北西方向之间的方向延伸!
⑺ 北东向构造带地质特征
除纬向构造带外,北东—北北东向构造是区内另一组重要的构造系统。特别是发育在工区东部呈北东—北北东向相间展布的一系列隆起带和坳陷带是这组构造系统最为醒目的宏观表现形式。其中,隆起带上分别由太古宙、元古宙及古生代等前中生代的古老地块及不同时期的侵入岩所组成,或称为构造岩浆岩带;而坳陷带中则主要由侏罗-白垩系火山岩及沉积岩所组成。自西向东依次为红山子-五分地构造岩浆岩带(隆起带)、多伦-棋盘山坳陷带、铭山老府-翁牛特旗构造岩浆岩带(隆起带)、锡伯河-半支箭坳陷带、黑里河-库里吐构造岩浆岩带(隆起带)、宁城老哈河坳陷带和努鲁儿虎山构造岩浆岩带(隆起带),以及研究区外侧的朝阳-北票坳陷带(图2-3)。
对于北东—北北东向隆起带和凹陷带形成演化及构造性质的归属问题,目前尚未见专题研究报道。在不同的文献中,前人多认为是中生代(尤其是燕山期)以来本区发生强烈构造岩浆活动的产物。然而,综合分析区域资料,我们认为,区内北东—北北东向的隆起带与凹陷带相间分布的构造格局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了自古生代晚期、印支期直到燕山期等长期构造发展演化过程。从构造演化过程角度考虑,至少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即华力西晚期—印支期和燕山晚期。华力西晚期—印支期(包括早燕山期)以北东向构造为主;燕山晚期则以北北东向构造为主。其中,燕山晚期的北北东向构造表现相对清晰,主要以断裂为主的构造活动,伴随着强烈的火山喷发和岩浆侵入,其具体特征将在下一节中叙述。
这里,我们仅就北东向构造在区内的表现特征作一概略分析。由于区内缺少三叠纪地层建造及其相关的构造变形特征,因此,总体上看,北东向构造在区内表现得不是非常明显。这也许是长期以来北东向构造未得到重视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我们注意到,近年来的地质工作及同位素年代学数据,将大量原属于华力西晚期或者部分属于燕山早期的花岗质岩石厘定为印支期。这些侵入岩在区内主要呈北东向展布,并有大量的燕山期花岗岩与其伴生在一起。它们共同组成北东向的构造岩浆岩带,在铭山—河北棋盘山之间以及北部桥头一带,沿隆起带西侧控制了二叠系出露,其展布方向大致与隆起带方向一致,从一定意义上看,显示了这一北东向隆起带(构造岩浆岩带)成生起源于华力西晚期。印支期花岗岩的厘定及其在工区内的表现形式,反映了工区内,甚至是区域范围内印支期构造岩浆活动是比较强烈的。而本书作者最新的成矿年代学测试也发现,某些钼矿床的形成确实与印支期岩浆活动有关。因此,我们主要根据印支期花岗岩的表现及分布特征,厘定出区内4个北东向的构造岩浆岩带(隆起带)。各构造岩浆岩带特征如下所述:
图2-3 多伦-赤峰地区中新生代隆起带与坳陷带构造格局分布示意图
一、红山子-五分地构造岩浆岩带
位于研究区西北部、克什克腾旗东南部、西拉木伦河以南的地区,西南起自克什克腾旗花鼓台一带,沿北东经红山、广兴元、边墙到五分地一带,长150km,宽30km。总体展布方向为北50°~60°东。主体构造形迹为北东向展布的花鼓台-五分地复式背斜、一系列同方向的断裂,以及受其控制的岩浆岩带组成。构造岩浆岩带向南西、南东侧分别为多伦中生代火山断陷盆地和棋盘山中新生代火山断陷盆地所覆盖;构造带西侧有北北东向大兴安岭主脊断裂通过。
(一)褶皱
花鼓台-五分地复式背斜分布范围与隆起带范围一致,复背斜主要由二叠系组成,核部由下二叠统的青凤山组碎屑岩组成,向两翼依次有原属下二叠统的班布加拉嘎组、黄岗梁组,上二叠统的铁营子组、染房地组等。倾角一般为50°~60°。大致包括两个次级Ⅱ复式褶皱,即西侧的鸡冠山-兰家营子华夏系复背斜和东侧的道营水-五分地复式背斜;其中,鸡冠山-兰家营子华夏系复背斜相对连续性较好,根据地层建造的不同又可划分为北东段的铁营子-兰家营子华夏系复背斜和南西段的鸡冠山-大北沟华夏系复背斜。而道营水-五分地复式背斜特征与鸡冠山-兰家营子华夏系复背斜相似,但因第三纪(古、新近纪)玄武岩大面积覆盖,地层出露不完整。以下仅以鸡冠山-兰家营子华夏系复背斜为例加以说明。
1.铁营子-兰家营子华夏系复背斜
为该隆起带北段,铁营子—兰家营子一带,复背斜长30余千米,最宽达16km。褶皱轴为北50°~55°东。核部地层仅为上二叠统下部铁营子组,两翼为上二叠统染房地组及黄岗梁组。核部一带不仅产状变化大,倾角由20°~60°不等,而且内部屡见次级褶曲。两翼倾角亦略有差异,以南东翼稍微陡些,一般在40°~50°之间;北西翼缓,约25°左右,推知该褶皱轴面应该倾向北西。
2.鸡冠山-大北沟华夏系复背斜
为该隆起带南段,位于西南鸡冠山—中部大北沟一带,可见长度超过22km,宽度一般为7~8km。主要由下二叠统火山-碎屑岩组成。沿其轴向(约50°)向北东方向倾伏。该复背斜因受后来的岩体侵入及断裂破坏,加之中、新生代地层覆盖,保存很不齐全。但根据地层的出露特点及产状分析,仍可看出属比较紧密和复杂的褶皱类型。近核部产状陡(达60°左右),两翼变缓些(30°~40°),因发育有次一级的褶皱而趋于复杂化。
复式褶皱北东端因邻近西拉木伦纬向构造带向北东东向偏转,形成略向北西突出的弧形构造形迹。至五分地一带基本上为近东西向,显示了早期东西向建造的存在及东西向构造对北东向构造的限制和影响。
(二)断裂
断裂主要有两组,分别为北东—南西向和北西—南东向。
北东—南西向断裂主要沿上述复式褶皱的核部及两翼,冲断层发育,但连续性较差。断裂大部分穿切二叠系,部分穿切了沿其出露的燕山期花岗岩。初步显示,这些断裂形成于二叠纪以后,在燕山期又多次活动。根据断裂发育密集程度,可以划分为南、北两段:
(1)南段:主要分布于鸡冠山-大北沟复背斜西翼,以龙王庙子附近最为发育,由数条大致平行的逆断层组成,它们依次向北西冲覆。其中,规模较大的一条是龙王庙子-娘娘庙逆断层,长达十几千米,走向大致北东—南西,断层面向南东倾斜,使二叠系冲覆于侏罗系之上。造成宽达50余米的破碎带,并使邻近的沉积岩层形成平行冲断面的紧密褶曲。与这些压性结构面伴生的张性断层也有发现。在龙王庙子地区,有数条大致平行的北西—南东向断层,切割了龙王庙子-娘娘庙冲断带。其中,黄土坑北西—南东向断层,被不规则的脉石英和萤石脉充填,胶结了大块的围岩角砾,表现了张性断层的特点。另外,在褶皱东南翼小坝底南,有一北东向冲断层,长4km,在断层面附近,花岗岩呈压碎结构,压碎带宽达30余米,呈北东—南西向延伸。
(2)北段:主要分布于铁营子-兰家营子复背斜内部,以复背斜核部的边墙-张家营子断裂规模较大。其中,边墙-张家营子断裂发育在铁营子组内部,并使其上部染房地组与其呈断层接触,出露长度达15km,沿断裂及其附近有小东沟岩体、边墙岩体及张家营子-大营子岩体侵入,它们的长轴方向均与断裂一致。
(3)在道营水-五分地复背斜的中段,有白岔-纪家营子北东向逆断层。长10km左右,断层面南东倾。波及地层为原二叠系黄岗梁组。
北西—南东向断层规模较大的主要有2条:一条是河盛源西南部的哈巴旗一带;一条在小东沟东南记营子—铁营子一带;它们均垂直复式背斜,并发育有断层角砾岩,也具有张性断层的特点。总体上看,这些大致走向北西—南东的张性断层和与其大体直交的大致北东—南西向的挤压配置在一起,组成比较清楚的“多”字型构造。
(三)侵入岩
在该复式背斜构造带上,华力西晚期及燕山早、晚期等不同时代的侵入岩发育。这些侵入岩在空间分布及展布方向上有一定的规律性。总体表现为由褶皱带中心向外侧,岩体的时代逐渐变新。
华力西晚期岩体出露于褶皱系中部的吴营子、广兴元一带,包括广兴元、吴营子和北大沟3个岩体,岩石类型早期为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石英二长岩等,晚期为钾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等。单个岩体呈岩株状或不对称的哑铃状,但总体呈南北向串珠状沿克什克腾旗—广兴元南北向河流(谷)分布。
燕山期侵入岩包括早、晚两期,以早期规模最大,具有多期次侵入特征,以广兴元-红山花岗岩规模最大,其次是上伙房、大营子斑状花岗岩、东大土沟脑等地的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等。其中,红山岩体呈椭圆形岩基,面积达230km2,可能受东西向构造与北东—北北东向构造交会部位的影响。其侵入最新地层为白垩系晶屑凝灰岩等,并为第三纪(古、新近纪)玄武岩所覆盖。部分岩体总体呈现北东向沿着背斜核部及同方向的断裂侵入,如边墙岩体、张家营子-大营子岩体。燕山晚期岩体以花岗岩、花岗斑岩为主,在褶皱系的西南端花鼓台一带、道营水-五分地复式背斜内部,以及东部火山盆地中均有广泛出露。规模最大的属小东沟东侧的大托河(张家营子)岩体,岩体长轴方向与北东向构造方向一致,面积约105km2。岩体侵入最新地层为下白垩统,由中细粒钾长花岗岩组成。但是,综合分析燕山晚期花岗岩及花岗斑岩的展布方向,明显具有北北东向展布的特点,显示受到后期北北东向新华夏系构造的影响。
沿该隆起带,矿产资源非常丰富,已探明有小东沟中型钼矿床1处,红山小型铀-钼矿床1处,另有钼矿(化)点、铅锌矿点、铜矿点等多处。根据矿控因素的分析,矿产主要与燕山早、中期花岗岩有关。已探明的钼矿资源基本上都发育在燕山早期花岗岩的内外接触带附近。铅锌矿化主要发育在岩体的外接触带。
二、铭山(老府)-翁牛特旗构造岩浆岩带
该构造岩浆岩带东西出露宽25km,南北长80km,由3个相互分离的隆起带组成,即西南段的铭山-红花沟隆起、解放营子隆起和小营子隆起。隆起带跨越了传统的地台与褶皱带的界线。总体呈北东45°~50°方向展布。以铭山-红花沟隆起规模较大。由于各隆起所在的构造单元不同,因此,各自的地层及岩浆岩组成不同。
铭山-红花沟隆起位于赤峰-开原断裂以南地区,地层以太古宙变质岩为主,有少量中新元古代地层出露;岩浆岩以燕山期花岗岩为主,如铭山花岗岩体、四道沟花岗岩体等,少量的印支期闪长岩,如柴胡栏子金矿区的辉长闪长岩。隆起带内早期东西向断裂构造非常发育,由于这些断裂在中新生代多次活动,对隆起带的发生发展及其成矿作用具有重要影响。隆起带内自北而南为赤峰-开原断裂、阴河断裂、铭山-红花沟断裂、围场-青山-锦山断裂等。该隆起带在红花沟一带形成向南东突出的弧形构造。红花沟金矿田位于该隆起带向南东突出的弧形部位。
解放营子隆起和小营子隆起是多伦-翁牛特隆起褶皱带中次级构造单元翁牛特隆起的组成部分,地层组成主要为下古生界奥陶-志留系、志留系、石炭系、二叠系等,它们分别组成了炮手营子-李家营子背斜和上大庙-朝阳沟背斜及中洋草沟-下歪脖子井背斜等,均是东西—北东东向多伦-翁牛特复背斜的重要成分。
小营子隆起侵入岩以燕山早期大虾尔乌苏花岗闪长岩体为主,其次夹持有少量华力西晚期基性、超基性岩岩瘤。其南北两侧分别为少郎断裂和桥头-哈拉道口断裂。东部有北北东向断裂构造控制了梧桐花断陷盆地与该隆起带相邻。少郎河铅锌多金属矿结即位于该隆起带内。
解放营子隆起侵入岩则有华力西期花岗闪长岩、印支期闪长岩-花岗闪长岩、燕山期花岗岩、花岗斑岩等。燕山晚期花岗斑岩呈北东向分布,形成火山机构的一部分。尤其是印支期花岗闪长岩长轴方向为北东东向展布,显示岩浆岩侵位受北东向构造控制。同样,其南、北两侧分别为桥头-哈拉道口断裂和出头朗-水地断裂所穿切,东部有北北东向断裂穿过。隆起带南部有水地鸡冠山钼矿及上大坝银(锰)矿。
由于大面积第四系覆盖,除了各自地层中展示的早期东西向构造以外,与该隆起带伴随的褶皱及断裂构造均表现不很强烈。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隆起带西南段的铭山—河北棋盘山之间,以及北部桥头一带,有规模不大的二叠系出露,其展布方向大致与隆起带方向一致,从一定意义上显示了这一北东向隆起带(构造岩浆岩带)成生起源于华力西晚期。
三、黑里河-库里吐构造岩浆岩带
西南起宁城县黑里河,向北东经锦山、黑水直到敖汉旗的库里吐一带,区内该带东西宽45km左右,长约200km。总体展布方向为北东45°~50°方向。向南西延入河北平泉,是区内印支—燕山期花岗岩最为发育的隆起带。在赤峰市至黑水一带,被北北东向八里罕断裂切割,分隔成西南和东北两段。
西南段为宁城县黑里河—松山区瓦房一带,即习称的“马鞍山隆起”,主体岩石为太古宙变质岩、中新元古代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华力西期闪长岩及花岗岩、印支期二长花岗岩、燕山期花岗岩等。其中,1∶20万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喀喇沁旗幅)中确定的早燕山期喀喇沁岩体已被解体并分化成由印支期二长花岗岩和燕山期花岗岩-二长花岗岩组成的复式岩体。该岩体岩相变化较大,岩体总长70km,宽35km。在锦山一带尚有燕山中晚期安家营子花岗岩及其流纹斑岩脉岩群。该隆起带东、西两侧分别为红山-八里罕断裂带和赤峰-锦山断裂所围限,作为各自与相邻的中生代火山断陷盆地的边界断裂。
隆起带南、北段早期东西向断裂构造非常发育,南部为黑里河断裂带,北侧为锦山-青山-娄子店-金厂沟梁断裂(赤峰-开原断裂的组成部分)。这些断裂在中新生代多次活动。
北东段位于八里罕断裂的东侧,南起辽宁的黑水,北至内蒙古敖汉旗的库里吐一带;西以八里罕断裂为界,东至敖汉旗新惠镇。总体长约60km,宽为10~50km。以撰山子金矿为界,大致划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大致与烧锅营子隆起范围相当,主要在辽宁境内。由华力西期、燕山期花岗岩组成;在岩体周边有少量中新元古代及古生代地层。受东西向断裂和北北东向断裂及岩浆岩的影响,地层多遭受紧闭式褶皱且产状变化多样。北部为敖汉旗复向斜的西段,地层组成主要为石炭系和二叠系。岩浆岩主要为燕山期花岗岩,少量华力西期花岗闪长岩,多以岩株状产出。
隆起带中早期东西向断裂构造非常发育,南部为苍子-井上断裂、北部有大庙-后公地断裂等。撰山子金矿区位于烧锅营子隆起的北侧外围。
四、努鲁儿虎山构造岩浆岩带
又称“建平(叶柏寿)-青龙镇隆起带”,它是斜接复合于东西向构造带之上的北东向次级隆起带。位于研究区东南部,南起辽宁建平(叶柏寿),北至敖汉旗下洼一带,西起敖汉旗乃林,东至辽宁黑城子,南部东西宽25km,北部东西宽125km。南北宽180km。
以赤峰-开原断裂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
南部以建平抬拱及努鲁儿虎隆起带为主体。隆断带中太古宙基底变质岩(表壳岩及太古宙花岗质片麻岩)广泛出露,组成努鲁儿虎复背斜:南、北两侧分别为叶柏寿-北票(承德-北票)深断裂带和赤峰-开原大断裂,二者在金厂沟梁以东合并后继续向东延伸。其中,承德-北票断裂本身即为北东向展布,并构成内蒙古地轴隆起带与燕辽沉降带的分界线。华力西晚期—印支期花岗岩大面积出露,属于华力西晚期的代表性的岩体如建平岩体、大庙-大黑山岩体等,而印支期花岗岩则以金厂沟梁金矿南侧的西台子似斑状花岗岩为代表。
北部则主要为敖汉旗复向斜的东段,以晚古生代地层为主组成多个不同规模的褶皱。家道沟-捣格郎营子华夏系复背斜带,核部主要为下石炭统上部的白家店组及中石炭统的家道沟组等。两翼地层除家道沟组外,依次尚有上石炭统酒局子组及下二叠统青风山组等。褶皱轴呈波状延伸。两翼发育有次级褶皱,较大的是酒局子北西的复向斜,此处倾角大多在40°~50°之间。岩浆岩以华力西期花岗岩为主,其次是少量的燕山期花岗岩。华力西期花岗岩总体呈北东东向展布,与南部华力西期花岗岩组成及展布方向一致。
北东向构造带伴随的断裂构造不甚发育,或者说是表现不明显。
以上较为详细地叙述了北东向构造岩浆岩带(隆起带)的基本组成和地质特征。实际上,关于区内北东向构造的性质和归属问题是本次研究工作中所注意和提出的问题。由于区内缺少三叠系地层建造及其相关的构造变形特征,因此,总体上看,北东向构造在区内表现不是非常明显,但近年来的地质工作又确实厘定出大量属于印支期的花岗质岩石,这些印支期侵入岩,一方面与区域性东西向断裂关系密切,部分岩体长轴呈近东西分布;另一方面,又有大量的燕山期花岗岩与其伴生在一起。它们共同组成北东向的构造岩浆岩带,这些构造岩浆岩带与燕山晚期北北东向构造形迹之间具有明显的叠加关系,后者多与北东向构造带之间呈小角度斜接复合关系。因此,综合各个方面的特点,我们认为,区内北东向构造具有明显的承前启后的特点。如果将北东向构造归属于传统的华夏系的话,这样一个构造体系在晚古生代即已开始启动,在印支期达到高峰,并延续到燕山早期。
⑻ 地质名词nw300,南南东,西北西,北东等,各代表什么意思,是怎样定义的
NW =northwest 西北 SW=southwest 西南 NE= northeast 东北 SE=southeast 东南
和汉语的表达方式正好相反。
⑼ 地质学中北东,北北东,北东东有何区别
这三个方位都表示北偏向东的方向,NE要是定义的死板一些的话是北偏东45°,但是粗略地回说北偏东都可以称作NE。答NNE是指的正北与北偏东45°之间的方向,就是“北东偏北”(或者北偏北东),区间是0°(不含)~45°(不含),NEE指的是北偏东与正东之间的夹角,就是“北东偏东”,区间是45°(不含)~90°(不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