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地质地貌景观与旅游有什么关系

地质地貌景观与旅游有什么关系

发布时间: 2021-02-20 11:35:06

Ⅰ 论述地质地貌、水体、动植物与旅游的关系

自然旅游资源:主要是天然赋存的具有游览观光、休息疗养、娱乐体育等吸引力的地理要素,这些要素或以单体和单体组合,或以某种要素为主辅以其它要素组合构成旅游资源。 地文景观类——山岳形胜、岩溶景观、风沙地貌、海滨沙滩、特殊的地质现象和地貌类型等。 水域风光——河流、湖泊、瀑布、泉水、溪涧、冰川、滨海等 生物景观——森林、草原、珍稀树种、奇花异草、珍禽异兽 气候与天象景观——适宜于避暑避寒疗养治病的气候及特殊的天象景观,如泰山日出、庐山云瀑、黄山云海以及虽可遇不可求但出现频率较多的峨嵋佛光、沙漠海市蜃楼、极地极光 泰山 1、 中国名山: (1) 五岳:东岳泰山 中岳嵩山 西岳华山 南岳衡山 北岳恒山 (2) 风景名山:黄山 庐山 武夷山 雁荡山 阿里山 天柱山 2、 四大自然保护区: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梵净山自然保护区 卧龙自然保护区 3、 四大名河: 长江 黄河 黑龙江 珠江 4、 七大名湖: 太湖 洞庭湖 巢湖 鄱阳湖 洪泽湖 杭州西湖 台湾日月潭 5、 四大瀑布: 黄果树瀑布 黄河壶口瀑布 黄山风景区瀑布 庐山瀑布 6、 著名泉水: 北京玉泉 镇江中冷泉 无锡泉水 杭州虎跑泉 7、 著名海滨: 大连海滨 北戴河海滨 青岛海滨 厦门海滨 天涯海角海滨 等。

Ⅱ 地质地貌旅游景观的构景原理

地貌景观有几种:
河流地貌:三峡
冰川地貌:绒布冰川
黄土及风成堆积地貌:黄土高原,塔克拉玛干
雅丹地貌:新疆魔鬼城
岩溶地貌:桂林山水
黄土地貌:塬、梁、峁
流水地貌:河口三角洲、冲积平原、
风蚀地貌:雅丹地貌(新疆魔鬼城)、新月形沙丘
海岸地貌:基岩海岸(石老人)
1、 三峡包括: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长江三峡人杰地灵,大峡深谷曾是三国古战场,是无数英雄豪杰用武之地。这儿有许多名胜古迹,白帝城、黄陵、南津关、孙夫人庙等。他们同旖旎的山水风光交相辉映,名扬四海。长江三峡是世界大峡谷之一,以壮丽河山的天然胜景闻名中外。
2、绒布冰川地处珠穆朗玛峰脚下海拔5300米到6300米的广阔地带,由西绒布冰川和中绒布冰川这两大冰川共同组成。
珠峰地区是中国大陆性冰川的活动中心,面积在10平方公里以上的山岳冰川就有15条,其中最大,最为著名的是复式山谷冰川-绒布冰川,它全长22.4公里,面积达85.4平方公里。
绒布冰川的冰舌平均宽1.4公里,平均厚度达120米,最厚处在300米以上,是西藏最雄奇的景色之一。这些冰川类型齐全,其上限一般在7260米。冰川的补给主要靠印度洋季风带两大降水带积雪变质形成。
冰川上有千姿百态、瑰丽罕见的冰塔林、冰茸、冰桥、冰塔等千奇百怪,美不胜收。又有高达数十米的冰陡崖和步步陷阱的明暗冰裂隙,还有险象环生的冰崩雪崩区。
珠穆朗玛峰面积在10平方千米以上的山岳冰川就有15条,最大的绒布冰川长达26千米,平均厚度达120米,最厚处超过300米以上。这些冰川类型齐全,其上限一般在7260米。冰川的补给主要靠印度洋季风带两大降水带积雪变质形成。其中最大,最为著名的是复式山谷冰川-绒布冰川。绒布冰川冰舌平均宽14千米,面积达86.89平方千米。
3、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也是世界上黄土覆盖面积最大的高原,又称之为乌金高原,位于中国中部偏北。
黄土高原东西千余公里,南北750千米。包括太行山以西、青海省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广大地区。跨山西省、陕西省北部、甘肃省(除陇南市、平凉市大部分地区、庆阳市的宁县和正宁县外)、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及河南省等省区,位于我国第二级阶梯,面积约62万平方千米,海拔800~3000米 。
黄土高原地区蕴藏著丰富的煤炭、石油、铝土矿等资源,也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养分,利于耕作,盆地和河谷农垦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 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高原上覆盖深厚的黄土层,黄土厚度在50~80米之间,最厚达150~180米。黄土高原矿产丰富,煤矿、铁矿、稀土矿储量非常之大。
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新疆南疆的塔里木盆地中心,是中国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十大沙漠,同时亦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整个沙漠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宽约400公里,面积达33万平方公里。平均年降水不超过100毫米,最低只有四五毫米;而平均蒸发量高达2500-3400毫米。这里,金字塔形的沙丘屹立于平原以上300米。狂风能将沙墙吹起,高度可达其3倍。沙漠里沙丘绵延,受风的影响,沙丘时常移动。沙漠里亦有少量的植物,其根系异常发达,超过地上部分的几十倍乃至上百倍,以便汲取地下的水份,那里的动物有夏眠的现象。
4、魔鬼城又称乌尔禾风城。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的佳木河下游乌尔禾矿区,西南距克拉玛依市100公里。有一处独特的风蚀地貌,形状怪异、当地人蒙古人将此城称为"苏鲁木哈克",维吾尔人称为"沙依坦克尔西",意为魔鬼城。 其实,这里是典型的雅丹地貌区域,"雅丹"是维吾尔语"陡壁的小丘"之意,雅丹地貌以新疆塔里木盆地罗布泊附近的雅丹地区最为典型而得名,是在干旱、大风环境下形成的一种风蚀地貌类型。
魔鬼城呈西北、东西走向,长宽约在5公里以上,方圆约10平方公里,地面海拔350米左右。据考察,大约一亿多年前的白垩纪时,这里是一个巨大的淡水湖泊,湖岸生长着茂盛的植物,水中栖息繁衍着乌尔禾剑龙、蛇颈龙、恐龙、准噶尔翼龙和其它 远古动物,这里是一片水族欢聚的"天堂",后来经过两次大的地壳变动,湖泊变成了间夹着砂岩和泥板岩的陆地瀚海,地质学上称它为"戈壁台地"。
5、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有着举世无双的喀斯特地貌。这里的桂林山水山,平地拔起,千姿百态;漓江的水,蜿蜒曲折,明洁如镜;山很多都有洞,洞幽景奇;洞中有怪石,鬼斧神工,琳琅满目,于是就形成了“山清、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四绝”。因此自古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称。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风景甲桂林”。桂林,地势北高南低,海拔140~600米,为石灰岩岩溶地区。最早是在儿时的课本“桂林山水”一文中得知的。至今还隐约记得书中的描述──“桂林山水甲天下” ﹑“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这样的山。”而今,在我亲临桂林之际,桂林以其旖旎的风光向我证明了这一切,书中所述实不为过。2009年,桂林漓江风景区以83公里岩溶水景入选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大的岩溶山水风景区,成为中国旅游的又一世界之最。
桂林的林石山地形是以一座座石山拔地而起,四坡壁立峭峻为特征。石山四周壮观,是由于石灰岩体多被溶化而成向下透的通路,因此,石山坡面是以崩塌为主。它和土山以流水冲刷坡面,并使山坡由急向和缓演化相反,石山山坡上无散流、暴流产生。反之,山足多为地表水下透入地下地点。因此,石山四周有不少山溪、小河和冲沟流入,因而使石山山足成为流水侵蚀、溶蚀地区,小河的侧向侵蚀,落水洞的形成,都会使石山山坡由和缓变为急陡。例如在肇庆七星岩区,有个禾婆岩,它就是由西江支流蚀成,今天岩内还堆积着一层厚达2米的河床卵石层(鹅卵石),表示是河床相沉积。这个岩成立后,岩口处崩塌,而使石山形成峭壁了。这种洞可以称为“侧洞”。
6、黄土塬 又称黄土平台、黄土桌状高地,表部平坦,或微有起伏,黄土堆积厚度较大。黄土梁 平行于沟谷的长条状高地,梁长一般可达上千米,几公里或十几公里,梁顶
宽阔略有起伏,宽几十米到几百米,呈鱼脊状往两面沟谷微倾黄土峁 呈孤立的黄土丘,浑圆状形如馒头。大多数峁是由黄土梁进一步侵蚀切
割形成的,但也有极少数是晚期黄土覆盖在古丘状高地上形成的塬、梁、峁之间的关系基本上代表了黄土丘陵区流水对黄土的侵蚀强度和
地貌的演化过程。
7、黄河河口三角洲,就是许多不同时期形成的冲积扇,经过若干时段,入海河口不断淤积、延伸、改道,使冲积扇面积不断扩大,海岸线不断向前推进,同时在不走河的区域,海岸线又明显蚀退, 这种延伸和蚀退交替进行,形成了现今的黄河口三角洲。1938年前以垦利县宁海为顶点,北起徒骇河口,南至支脉沟口的扇形地区,面积约600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80余公里。称"近代黄河三角洲"。
三角洲1949年后,由于人工控制入海流路,顶点下移至垦利县渔洼附近,北起洮河,南至宋春荣沟,扇形面积约2600平方公里,称"现代黄河三角洲"。黄河口三角洲地域辽阔、土地肥沃,石油、天然气、盐卤等地下资源丰富,现已建成的胜利油田,是中国第二大油气田。
冲积平原是由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平原地貌。在河流的下游水流没有上游般急速,从上游侵蚀了大量泥沙到了下游后因流速不再足以携带泥沙,结果这些泥沙便沉积在下游。尤其当河流发生水浸时,泥沙在河的两岸沉积,冲积平原便逐渐形成。
著名的冲积平原有亚马逊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等。
8、雅丹,维吾尔语原意为"陡壁的小丘"。现泛指干燥地区一种风力侵蚀地貌。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这种地质现象在新疆罗布泊东北发育很典型。世界各地的不同荒漠,包括突厥斯坦荒漠和莫哈韦沙漠在内,都有雅丹地形。
我国新疆地域辽阔,四周环山,在南北两边都有较大的山口。大西洋和北冰洋的冷空气流经山口进入新疆北部,然后绕过天山东段,进入塔里木盆地,在沿途各地造成长时间的区域大风。新疆的风,持续时间长(一年可达100天以上),分布广,风力大,所以我们经常在天气预报中听到来自新疆冷空气的消息。
作为"干旱王国"的新疆,风力对地貌的塑造具有特殊的意义。雅丹、龙城、魔鬼城等特殊地貌类型就是风神的杰作。"雅丹",又名"雅尔丹",是维吾尔族对"陡壁的险峻小丘"的称呼,这种地形在罗布泊周围的雅丹地区发育得最典型,分布面积最广。19世纪末至此20世纪初,瑞典人斯文赫定和英国人斯坦因,赴罗布泊地区考察,在撰文中采用了这个词汇。于是,"雅丹"一词就成了世界上地理学和考古学的通用术语,专指干燥地区的一种特殊地貌。
新月形沙丘最初形态是一种较小的盾状沙堆。盾状沙堆一经形成,就成为风沙流运行的更大障碍,贴地层气流在沙堆的背风坡会发生分离,形成具有水平轴的涡旋,速度减弱,使气流搬运的沙粒过丘顶后,在背风坡的涡旋区沉积下来。随着沙子不断沉积,盾形沙堆尺寸的增长,背风坡沉积量相对最大位置愈来愈接近顶部,遂使背风坡的坡度不断加陡,当坡度达到沙子的最大休止角(34°)时,沙体发生剪切运动,部分沙粒崩坠,形成小落沙坡,发育为雏形新月形沙丘。此后,随着沙丘的不断堆积增高,气流分离愈来愈厉害,涡流的尺度和强度都不断加大,小落沙坡进一步扩大。在同一发展过程中,沿沙堆两侧绕过的气流,把沙子搬运到两侧的前方堆积(由于两侧较顶部低矮,移动就快),在沙丘的两翼逐渐形成了两个顺着风向前伸的兽角。这样,就形成了典型的新月形沙丘。
9、我国的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及杭州湾以南的浙、闽、台、粤、桂、琼等省,基岩海岸广为分布。基岩海岸最为壮观的景象是从海上奔腾而来的巨浪在悬崖峭壁上撞出冲天水柱,发出阵阵轰鸣。
我国的基岩海岸多由花岗岩、玄武岩、石英岩、石灰岩等各种不同山岩组成。辽东半岛突出于渤海及黄海中间,该处基岸海岸多由石英岩组成。山东半岛插入黄海中,多为花冈岩形成的基岩海岸。杭州湾以南浙东、闽北等地的基岩海岸多由火成岩组成。闽南、广东、海南的基岩海岸多由花岗岩及玄武岩组成。
台湾台北县万里乡,距基隆市约17公里的野柳村,位于由基岩构成的半岛上。该半岛突入海洋约2公里,多奇岩怪石。其中最著名的奇石为形似海龟的巨石,人们称它为“野柳龟”。该地沿海风景奇特而又美丽,它是台湾著名的海滨旅游地。
汕头市的岬角海崖形成许多和山地分离开来的石柱,犹如云南路南彝族自治县内的石林,故被称为“海角石林”。石柱拔地而起,上粗下细,成群矗立,蔚为壮观,形成基岩海岸的奇景。

Ⅲ 地貌景观与旅游地质

自然地貌景观的美是一种自然美,是大自然塑造的一种 “形体”语言,人们不仅可从中欣赏到自然界的风韵,陶冶情操,而且认识了自然界的神奇。我国幅员辽阔,地貌景观多样,有风姿不同的山岳地貌景观; 有银埂玉盘似的流水地貌景观; 有宛如旧堡古刹的风成地貌景观; 有礁石累累的海岸地貌景观; 更有色彩斑斓、独具一格的丹霞地貌景观。种种自然地貌景观多姿多彩,神秘奇特,令人向往,给人以美的享受,也由此带动了旅游地学的诞生和发展。

1. 地貌景观的类型

山岳地貌景观 山是风景的骨骼,它常构成各种雄、险、奇、秀之景,使人获得丰富的美感。山岳的各种形象特征,是在不同的地质、地理条件下形成的。雄伟、险峻的山岳,往往都处于地壳运动上升比较强烈、断层比较发育的地区。这类山岳,峰如斧削,崖似壁立,气势巍峨,尤其是垂直节理发育的花岗岩高山,更为突出,如我国著名的风景区黄山。造型奇异的石灰岩峰林景观,属于以流水溶蚀作用为主而形成的地貌形态,具有瘦、透、漏、皱等特点。“赤壁丹崖”,显示了红色砂砾岩构成的山石风采。而层层叠叠宛如万卷藏书的梵净山,则属于千枚岩的风姿美态。

水体和流水地貌景观 我国河流如网,湖泊棋布,构成了绚丽多彩的旅游资源。众多的河流,有的咆哮奔流,有的迂回曲折,有的一泻千里,有的静谧含情,山水相依,气象万千。河流的主要景观有湍流涧溪、峡谷、三角洲等。湍流涧溪多发育在河流上游的高山地区; 峡谷是江河上最迷人的胜景,它是地壳构造运动和河流强烈侵蚀作用的产物; 三角洲是河流带来的大量泥沙在入海或入湖处堆积而形成的近似三角形的平原。河流三角洲地势低平,水网交错,湖泊广布,一片水乡泽国风光。沿着河道,处处风景如画,构成一条美丽无穷的旅游长廊。我国湖泊遍布各地,但它们的分布和形状各不相同。有的串联如带,有的 “孤芳自赏”,有的深居层峦叠峰之中,有的却安卧于平川沃野之上; 形状或长或圆,或呈漏斗,或呈弓形。它们为旅游者提供了不同的幽美景观。飞流而下的瀑布景观、宽广的海洋、美丽的海滨以及各种功能的泉水等,都以各自不同的特色风景和周围的秀岭、墨竹、翠花等一起构成一幅幅绝妙的自然美景画面。

岩溶地貌景观 岩溶地貌景观十分奇特壮观,石芽、石林、峰丛、峰林、孤峰、溶洞、溶斗、地下河、溶蚀洼地等同为岩溶地貌主要形态,它们组成了一幅幅妙趣横生的有 “林”无树、有 “画”无纸的画卷,如我国的桂林山水、云南路南石林、贵州织金的韩宏洞等。

风成地貌景观 在干旱内陆地区,由于强风、流沙和间歇性地表水等因素造成的特殊风化、侵蚀和堆积地貌,通称风成地貌。我国广大内陆地区广泛分布着深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是现代风沙地貌的雄厚沙源,这些沉积物经风力吹扬,移动和再堆积,形成沙丘、沙垄和风蚀洼地等各种形态。浩瀚的沙漠,沙漠中的绿洲,神奇的沙丘、沙垄、沙丘链、风蚀城堡和风蚀蘑菇以及蜂窝石、雅丹地形等形形色色的风沙地貌景观,都是具有吸引力的观光内容,如广大的巴丹吉林沙漠,克拉玛依的风城等。

海岸地貌景观 在我国的海岸沿线,有各种海岸地貌景观。主要海蚀地貌有海蚀洞、海蚀崖、海蚀拱桥、海蚀柱和海蚀平台等。如北戴河的海蚀地貌,奇特壮丽。我国的海岸类型错综复杂,具有观赏价值的为平原沙砾质海岸和山地丘陵海岸以及南方热带地区的珊瑚礁海岸、红树林海岸等。它们或礁石累累,或海蚀洞成串,或珊瑚岛成群,或红树林茂盛,风光颇为奇美。

丹霞地貌景观 丹霞地貌就是在广泛出露在盆地中的红色砂砾岩,在风化作用和流水侵蚀下,塑造成独具一格的地貌形态。这种地貌往往以石峰、石柱、石塔、峰林、方山、“城堡”、天生桥等形状表现出来,奇石怪岭堆叠,V 形谷和 U 形谷屡现,形成种种奇观。尤其是在阳光的照射下,像披上一层红色的轻纱,有如丹霞,艳丽夺目。典型代表就是著名的丹霞地貌命名地广东韶关丹霞山。

冰川地貌景观 冰川是具有可塑性的固体物质,并且夹带着大量的砂石,因此具有强大的剥蚀能力,形成一系列特殊的地貌形态,如冰斗、刃脊、角峰、冰川谷、冰川湖、鼓丘、羊背石、蛇丘等。这些地貌本身具有独特的欣赏价值和旅游资源。我国现代冰川全为山岳冰川,在阳光的照射下,产生运动和融冰作用,造成奇特的 “冰喀斯特”景观。有的如树枝,有的如漏斗,有的似舌头,有的如冰塔,等等。

火山地貌景观 正在喷发活动的活火山,暂时间断活动的休眠火山以及地质时期活动以后不再喷发的死火山,都形成大量的自然奇观。遥观活火山喷发出通红的 “火柱”,定然能得到惊心动魄的快感,静静欣赏休眠火山或死火山所造成的景物,如锥形匀称的火山锥,漏斗状的火山口,碧波荡漾的火山口湖,覆盖在地面的熔岩流,还有散落的火山弹、火山砾、火山砂和火山灰等,都别有情趣。如我国著名的五大连池和镜泊湖火山地貌,景观奇美,且具奇特的科学价值。

2. 地貌景观资源与旅游地学的发展

自然资源为人类提供各种各样的生产资料,人类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劳动把自然资源变成社会财富,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要,不断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随着人们不断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逐渐提高,旅游业不断发展,人们也越来越重视提高旅游质量,合理开发和利用各种旅游资源。地质遗迹资源,尤其是景观地貌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近年来得到普遍认可,特别是国际倡导的地质遗产保护和合理利用,地貌景观资源的保护、利用与管理将是21 世纪人口、资源、环境的一个重要内容。

地貌景观资源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特别是在促进旅游业发展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1)丰富人们的生活。通过对地质遗迹资源美的欣赏,既能培养人们良好的气质和性格,又可激发人们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同时,人们审美想像力的高度发挥,也有助于孕育更多的科学家、思想家和艺术家。

2)重要的旅游资源。人们旅游的目的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主要的是为了丰富知识,开阔眼界,获取美的享受。中国地质遗迹资源分布较广,种类多,风格各异,恰巧适应了旅游者的需求。

3)理想的地学科研基地。美的地质遗迹,在地质学及地理学上有其典型性。如褶皱成山,断陷成湖; 脆性岩石节理发展成陡壁峭崖,黑龙江的五大连池是火山活动的遗迹,云南石林、桂林山水是典型的岩溶地貌等。这些地质遗迹是审美、览胜的良好对象和场所,又是天然理想的地学科研基地。

我国有丰富的景观资源,有些是独一无二的世界级的景观,对于这些珍贵的自然遗产我们必须重点呵护,确保它们的优势和历史地位。这是确保国家和地区旅游业不断发展的前提。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是在地球表层上建造的,一种是自然力塑造而成,一种是人工的巧夺天工,是人的意识的再现。景观资源是地球表面物质形态之集合,是地球表生的 “形态—过程”的遗产。

3. 旅游地质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地质公园

地质公园(geopark)是自然公园的一种,是由国际教科文组织(UNESCO)在开展 “地质公园计划”进行可行性研究中创立的新名称。它是指具有特殊地质意义、珍奇或秀丽景观特征的自然保护区。这些特征是该地区地质历史、地质事件和形成过程的典型代表。国土资源部发 [2000] 77 号文件给它下的定义是地质公园是以具有特殊的科学意义,稀有的自然属性,优雅的美丽观赏价值,具有一定的规律和分布范围的地质遗迹景观为主体; 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并具有生态、历史和文化价值; 以地质遗迹保护、支持当地经济、文化教育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人们提供具有较高科学品位的观光游览、度假休闲、保健疗养、科学教育、文化娱乐的场所,同时也是地质遗迹景观和生态环境的重点保护区,地质研究与普及的基地。

2000 年中国国土资源部制定了 《全国地质遗迹保护规划(2001~2010)》 和国家 《地质公园总体规划工作指南》。计划在未来 10 年内,建成 310 处地质公园,目前我国已批准建立国家级地质公园 85 处。其中有 8 处已经申报成为世界地质公园。

地质遗迹是自然界历史演变的佐证。地质遗迹作为永不再生的珍贵地质遗迹资源现在日益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它巨大的内在价值也得到世界各国的共识。我国作为地质遗迹十分丰富的国家也正在进行保护和合理开发这一资源。

我国有着丰富的地貌景观资源,这为建立地质公园提供了可供选择的广泛的资源基础。地质公园的建设应遵循以下几方面原则: 典型性和稀有性原则; 代表性和均衡性原则; 原始性和兼容性原则; 安全性和通达性原则; 学术性与科普性原则。

思考题

1)第四纪地质学能解决我们生活中哪些与地质相关的问题?

2)如何理解中国的一句俗语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3)目前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主要第四纪地质问题是什么?

Ⅳ 地质景观与遗产旅游

本节介绍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Three Parallel Rivers of Yunnan Protected Areas)(中国)、中国丹霞(China Danxia)(中国);大峡谷国家公园(Grand Canyon National Park)(美国)、黄石国家公园(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美国);加拿大落基山脉公园(Canadian Rocky Mountain Parks)(加拿大)、格罗莫讷国家公园(Gros Morne National Park)(加拿大)、纳汉尼国家公园(Nahanni National Park)(加拿大);麦夸里岛(Macquarie Island)(澳大利亚)、赫德和麦克唐纳群岛(Heardand Mc Donald Islands)(澳大利亚);卡奈依马国家公园(Canaima National Park)(委内瑞拉);瑞士萨多纳地质构造带(Swiss Tectonic Arena Sardona)(瑞士)、巨人之路及其海岸(Giant’s Causewayand Causeway Coast)(英国)、弗里德堡陨石坑(Vredefort Dome)(南非)、洛伦茨国家公园(Lorentz National Park)(印度尼西亚)等著名地质景观。

一、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Three Parallel Rivers of Yunnan Protected Areas)

(一)遗产特征

中国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27°53′42″,东经98°24′23″,核心区:939441公顷,缓冲区:758977公顷。保护区因怒江(下游为缅甸的萨尔温江)、澜沧江(下游为境外的湄公河)和金沙江(下游为长江)在云南省西北部自北向南并行170余千米,故名“三江并流”。三江穿越于横断山脉的担当力卡山、高黎贡山、怒山和云岭等崇山峻岭间,形成“三江并流而不交汇”的奇特自然奇观。澜沧江与金沙江最短直线距离为66千米,澜沧江与怒江的最短直线距离不到19千米。三江并流保护区包括云南丽江地区、迪庆藏族自治州和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由高黎贡山、白马(白茫)-梅里雪山、哈巴雪山、千湖山、红山、云岭、老君山、老窝山8大片区组成。

三江并流保护区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地质景观。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引发了横断山脉的急剧挤压、隆升、切割,高山与大江交替展布,形成世界上独有的三江并行奔流的自然奇观。三江并流保护区内出露的晚古生代以来比较完整的古生物地层记录。这一遗产突出的价值在于它展示了5000万年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地质历史、古特提斯海的闭合以及喜马拉雅山和西藏高原的隆起。区内地质景观以高山喀斯特地貌、高山丹霞砂岩地貌、花岗岩峰地貌、钙华沉积地貌最为特征。保护区在地球演化历史中留下了许多证明该过程的地层、岩石、化石、构造形变、古冰川等地质遗迹。

除独有的三江并流世界奇观外,这里又集雪山峡谷、高山湖泊、冰川、草甸、丹霞地貌等自然景观于一体。三江并流保护区是全世界单位面积内生态系统类型最丰富的地区,也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保护区有高等植物210余科,1200余属,6000种以上,其中45个地方性属,2700个中国特有种。保护区拥有中国20%以上的高等植物,8.5%的植物是中国稀有和濒危物种。保护区内动物种类占中国动物总数的25%以上,哺乳动物173种(81个地方性种)、鸟类414种(22个地方性种)、爬行动物59种(27个地方性种)、两栖动物36种(25个地方性种)和鱼类76种(35个地方性种)。

(二)遗产旅游

保护区内不仅拥有许多丰富的自然景观,包括高山喀斯特、高山丹霞地貌、雪山、冰川、峡谷、湖泊、森林、草甸、湿地等,而且还有许多名胜古迹,如古人类遗址、摩崖石刻、碑刻、石窟、古墓葬、古建筑、矿业遗址等。宗教建筑遗址有松赞林寺、东竹林寺、康普寿国寺、普化寺、白汉洛教堂等。茶马古道既是民族多元文化荟萃的走廊,积淀和保留着丰富的原生形态的民族文化,也是促进地方旅游经济发展的纽带。保护区内有汉族、纳西族、傈僳族、回族、怒族、彝族、白族、藏族、傣族、独龙族、普米族等十几个民族,是世界上罕见的多民族、多文字、多语言、多种宗教信仰、多种生产生活方式、多种风俗习惯并存的汇聚区。保护区内拥有许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地方民俗文化传统,包括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传统手工艺、民俗等。

“三江并流”区域是由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组成的生态复合系统。它们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陈锡诚,2003)。Mascari等(2009)提出的景观—遗产—文化相互作用系统,强调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融合。三江并流保护区是以自然遗产资源而著称,保护区内的文化遗产资源作为整个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所以,我们应该有序开展遗产地的科考旅游、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

目前,威胁三江并流保护区的主要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地质灾害和生态危机,包括地震、泥石流、滑坡、温室效应、气候变暖、雪线上升、冰川消融、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湿地退化、水资源短缺等;人为因素:人类活动、开山筑路、建筑施工、水电开发、采矿、旅游开发等。

三江并流保护区的核心区旅游是受到一定限制的,在核心区外围适当开展地质、生态、科考、探险、登山、民俗旅游,通过旅游积累资金,从而增加自然保护方面的投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成功后,其巨大的科学价值、经济价值和旅游价值越来越受到关注。

2003年,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Three Parallel Rivers of Yunnan Protected Areas)作为自然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二、黄石国家公园(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一)遗产特征

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拥有辽阔的自然森林,位于怀俄明州(96%)、蒙大拿州(3%)和爱达荷州(1%)。地理坐标北纬44°27′38″,西经110°49′40″。面积为898349公顷(怀俄明州824263公顷,蒙大拿州61144公顷,爱达荷州12743公顷)。黄石国家公园含有世界已知的地热地貌的一半地貌形态,有10000多处。这里聚集了世界最大的间歇泉(有300多间歇泉,占地球上间歇泉的三分之二)。黄石国家公园建于1872年,它还以拥有一些众所周知的野生生物,如灰熊、狼、野牛和马鹿而著称。

黄石国家公园是世界上第一个也是历史最悠久的国家公园。黄石公园里面有一个火山爆发后形成的美国最大的高山湖——黄石湖,湖岸长达180千米。两岸峡壁险峻巍峨,其中有一段叫黄石峡谷,谷长大约24千米,深约400米,宽约500米,两侧从橙黄到橘红色的岸层色彩,绚丽多彩,“黄石公园”也由此得名。黄石公园有山峦、石林、冲蚀熔岩流、黑曜岩山等地质奇观。最独特的景观是被称为世界奇观的间歇喷泉,最有名的是老忠实喷泉。黄石公园不仅有间歇泉、温泉等地热资源,还保留了完好的生态系统,拥有森林、草原、峡谷、湖泊、瀑布和野生动物。

美国黄石国家公园于1978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而在1995年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这个公园面临着各种威胁:违规引入非本地物种、伐木、筑路、采矿、游人压力和新的居民聚集点对黄石国家公园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构成了威胁。克林顿政府于1996年以6500万美元收购了紧靠着黄石公园计划采矿的私人土地,有效地解除了将要开采金矿对黄石国家公园的威胁。在2003年召开的第27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黄石国家公园从《濒危世界遗产名录》上被解除。

(二)遗产旅游

黄石公园主要旅游景点:黄石公园大峡谷(Grand Canyon of the Yellowstone)、老忠实喷泉(Old Faithful)、猛玛温泉(Mammoth HotSprings)、黄石湖(Yellowstone Lake)等。

黄石国家公园是美国最热门的国家公园之一,在单一公园之中就有种类丰富的地质地貌和动植物景观,是相当罕见的。游人可以看到间歇泉、温泉、峡谷、森林、湖泊、野生动物等。黄石国家公园的旅游活动包括科考、露营、钓鱼、泛舟、野生动物观察等。这些年来,自助旅游越来越盛行,公园当局颇有远见地预设了一些基础设施来应对,与此同时,充分考虑保持公园内生态的平衡(安吉拉·艾朵斯等著,杨林玉译,2009)。1937年,到访公园的游客只有50万人次左右,但是如今,年平均游客量却高达300万人次(安吉拉·艾朵斯等著,杨林玉译,2009)。

黄石公园以其丰富的动植物、地热资源、间歇泉景观等闻名于世,游客到黄石的目的不仅仅是游览参观这么简单,他们渴望了解更多的知识,以更好地贴近自然,丰富自己的生活。针对这点黄石公园做得相当好,他们非常重视对游客的知识普及教育。

1978年,黄石国家公园(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作为自然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三、大峡谷国家公园(GrandCanyon National Park)

(一)遗产特征

美国大峡谷国家公园,又名科罗拉多大峡谷国家公园,地理坐标北纬36°06′03″,西经112°05′26″,占地面积493077公顷,坐落在美国西部亚利桑那州。美国大峡谷由科罗拉多河切割开,是世界上最壮观的峡谷,亿万年来,奔腾的科罗拉多河从美国西部亚利桑那州北部的堪帕布高原流过,切割出这令人震撼的奇迹——科罗拉多大峡谷,大峡谷是地球上最伟大的地理奇迹之一。大峡谷全长约350千米,宽6~29千米,最大深度约1740米。大峡谷呈V字形,大体呈东西走向,东起科罗拉多河汇入处,西到内华达州界附近的格兰德瓦什崖附近。大峡谷是科罗拉多河的杰作。这条河发源于科罗拉多州的落基山,洪流奔泻,经犹他州、亚利桑那州,由加利福尼亚州的加利福尼亚湾入海。全长2320千米。大峡谷千姿百态的悬崖峭壁、奇峰异石、层峦叠嶂、光怪陆离的形态,显出大自然的苍茫迷幻。两侧谷壁呈现阶梯状,由各种代表不同地质年代的岩石叠覆而成,在沉积岩层中含有不同时期的古生物化石。大峡谷的壮观景色举世无双,在阳光照耀下的大峡谷不同岩石呈现扑朔迷离而又变幻无穷的色彩。大峡谷中桧树、矮松郁郁葱葱,野花茂盛;此外,还有仙人掌、云杉、冷杉等植物。这里还栖息着许多野生动物,其中哺乳动物76种,鸟类299种、爬行动物和两栖类41种、鱼类16种。

(二)遗产旅游

长久以来,美国大峡谷国家公园一直是令游客心驰神往的地方,每年吸引着500万游客前往,欣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认识地球亿万年的神奇变化。大峡谷的地质学意义——保存完好并充分暴露的岩层,记录了北美大陆早期几乎全部的地质历史,尤其是沿崖壁出露着从前寒武纪到新生代的各个时期的岩系,它的水平岩层可以追溯到20亿年前的地质历史时期,并含有不同地质年代的生物化石,被称为“活的地质史教科书”。

1903年,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来此游览时,曾感叹地说:“大峡谷使我充满了敬畏,它无可比拟,无法形容,在这辽阔的世界上,绝无仅有。”1919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将大峡谷辟为国家公园。2002年,权威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进行了一次评选:在美国最刺激、最富有挑战性的100项探险活动中,沿科罗拉多河乘橡皮筏全程漂流大峡谷名列榜首。公园内可进行一系列活动,包括地质考察、攀岩、钓鱼、空中游览和徒步旅行。此外,大峡谷国家公园耗资3000万美元建造的悬空透明玻璃观景廊桥,于2007年3月20日起正式对外开放,当地印第安部落头领和一些前宇航员成为这个新观景台接待的首批游客。每年造访大峡谷国家公园的游人多达500万人次(安吉拉·艾朵斯著,杨林玉译,2009)。尽管全球已有数百万人游览过大峡谷,但至今无人见过它的全貌。凭借丰富的地质奇观和绚丽的自然风光,如今,大峡谷已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旅游胜地之一。

1979年,大峡谷国家公园(Grand Canyon National Park)作为自然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四、格罗莫讷国家公园(Gros Morne National Park)

(一)遗产特征

加拿大的格罗莫讷公园位于纽芬兰岛的西海岸,地理坐标北纬49°36′45″,西经57°31′53″,占地面积180500公顷。这个公园展现了一个大陆漂移演变的罕见的例证,包括深部的洋壳和裸露地表的地幔岩石。近代的冰川活动形成一些蔚为壮观的景观,包括海岸低地、高山台地、峡湾、冰河谷、陡崖、瀑布和许多原始状态的湖泊。

格罗莫讷国家公园不仅有奇特而绚丽的自然风光,而且拥有许许多多特殊的地质现象。这些地质现象为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提供了宝贵的证据(孙克勤,2008)。

6亿年前欧洲大陆和北美大陆是一体的,但是已经逐渐开始分离,同时岩浆从地壳下喷涌而出,填满了两块大陆间的空隙。现在,在格罗莫讷地区西小溪湖的悬崖上可以看到已经凝固的岩浆。5.7亿年到4.2亿年以前,这个公园的位置是两块大陆之间被称为亚派图斯海的大洋。到4.6亿年前,欧洲大陆与北美大陆被挤压到一起,阿巴拉契亚山脉升起,填满了亚派图斯海,亚派图斯海消亡了。一部分大洋地壳与地幔板块向东移动并升起成为陆地的表面。地表又经过多年冰川的地质作用,改造了地表,形成了各种各样壮观的地质景观。

格罗莫讷国家公园还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独具特色的生态特征。多样的地形给动、植物提供了各种栖息地,这里的野生生物包括陆地哺乳动物、鸟类、鱼类、植物等。

格罗斯莫讷国家公园被认为是一本关于板块构造学的很好的实例教科书。地球的表面在整个地质年代里不断地发生碰撞与分裂,这种碰撞与分裂导致地球上的海洋形成和消亡。

(二)遗产旅游

纽芬兰省位于加拿大东北部,1949年加入加拿大联邦,它是加拿大最新的一个省份,同时也是该国的第十大省。该省面积共有405720平方千米,大部分土地都是人迹罕至的森林,沼泽、湖泊和山岭。因为临近大海,所以这里的居民多半都以捕鱼为生。格罗莫讷国家公园(GrosMorneNationalPark)是纽芬兰省的著名公园之一。该公园主要因它特有的史前风光、火山喷发形成的壮丽景观而著称。在公园内的格罗莫讷山(Gros Morne Mountain)是纽芬兰省的第二大高山。格罗斯莫讷地区的景色被认为是加拿大东部最引人入胜的,这里有高耸的山脊与陡峭的大悬崖、海岸沼泽与高地苔原,多变的海滩与湖泊。然而这个地区之所以在世界遗产名录中占有一席之地,不是因为这里独特而且美丽的自然风光,而是由于这个地区特殊的地质构造。

格罗莫讷国家公园为游人们提供了徒步旅行、户外野营、科考探险的娱乐项目。游人可以通过格罗莫讷国家公园的实地考察,了解大陆漂移说对地球发展历史的作用和影响。人们还可以观赏到种类繁多的珍奇野生动物。喜好水上运动的人们,还可以在此一边划船一边赏景,高耸嶙峋的悬崖、蜿蜒狭长的峡湾以及壮观湍急的瀑布。从海港到沙滩,还有众多建造别致的小渔村。

1987年,格罗莫讷国家公园(Gros Morne National Park)作为自然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五、加拿大落基山脉公园(Canadian Rocky Mountain Parks)

(一)遗产特征

加拿大落基山脉公园,位于加拿大西南部的艾伯塔省和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由班夫、贾斯珀、库特奈和约霍国家公园,以及罗布森山、阿西尼博因山和汉伯省立公园组成,地理坐标北纬51°25′29″,西经116°28′47″,占地面积2306884公顷。公园遍布着山峰、冰川、湖泊、瀑布、峡谷和石灰岩溶洞,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高山景观。著名的伯吉斯页岩化石遗址里的软体海洋动物化石也在这里被发现。

公园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完整的生态系统,山峰、冰河、湖泊、瀑布、峡谷、溶洞等。多姿多彩的地貌和风光旖旎的景观栖息着许多野生生物。在班夫和贾斯珀两处公园就有约996种维管植物被记录。公园里还有许多哺乳动物、鸟类等。1909年发现于加拿大落基山脉库特奈国家公园中寒武统的伯吉斯页岩动物群,该动物群距今约5.15亿年,是当时世界上最早的脊索动物,被认为是寒武纪生物大爆发最具代表性的动物化石。

落基山最初为巨大的地槽地区,到白垩纪初期还只是浅海,第三纪时发生了大规模的造山运动、火山爆发,地壳发生了强烈的褶曲与压缩,山脉再度隆起,形成了高大的花岗岩山系;第四纪时,冰川的作用又留下了陡峭的角峰、冰斗、槽谷等冰川侵蚀的地貌特征,再加长期的地壳变动,逐渐形成落基山的现状。庞大的落基山分布范围很大,呈北北西—南南东走向,南北各部分差异较为明显,大体可分为三个部分。这里的山体多为前寒武纪的结晶岩组成,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其中埃尔伯特山最高,是落基山脉中的最高点。高耸入云的山峰此起彼伏,在云雾中形成一片峰海。峰顶终年覆盖积雪,形成奇特异常的冰斗、冰凌,十分壮观。

(二)遗产旅游

在加拿大的落基山脉,有无数风景美丽的山岳、河流及湖泊,在这里,夏天可以露营、钓鱼,冬天可以滑雪、溜冰,一年四季适宜旅游。加拿大落基山脉库特奈国家公园伯吉斯页岩动物化石已成为研究寒武纪生物大爆炸的一个重要窗口,游客通过考察化石遗址,领略生物演化的奥秘。班夫是加拿大第一个国家公园,建于1885年。班夫国家公园旅游项目包括徒步、露营、攀岩、滑雪等。公园管理局要求使用露营场所、加拿大棚屋俱乐部和其他设施的人购买野外许可证,并要求保护这些地区的环境。在班夫国家公园游人可以观赏到野牛。班夫镇成立于1883年,是班夫国家公园的主要商业中心,也是文化活动中心。班夫是一些文化机构的所在地,这里拥有许多博物馆。班夫镇上开辟有艺术中心,每年入夏,有众多印第安人在这里搭起帐篷和舞台,穿上民族服装,向游客表演富有特色的民族歌舞。

贾斯珀国家公园是加拿大著名高山国家公园之一,包括山峰、冰川、湖泊、瀑布、峡谷和石灰岩溶洞。这里的户外活动包括徒步、钓鱼、野生动物观察、漂流等。

1984年,加拿大落基山脉公园(Canadian Rocky Mountain Parks)作为自然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990年扩展。

六、巨人之路及其海岸(Giant’s Causeway and Causeway Coast)

(一)遗产特征

英国的巨人之路位于北爱尔兰安特林高原(Antrimplateau)边缘海岸玄武岩悬崖的山脚下,地理坐标北纬55°15′00″,西经6°29′07″,占地面积70公顷。它由大约40000巨大的黑色玄武岩圆柱组成,从大海中伸出来。这一奇观就如同传说中的巨人跨过海峡到达苏格兰。300多年来,对这些岩石及岩层的地质学研究大大推动了地球科学的发展,研究表明这一引人注目的景观是在第三纪(大约50百万年~60百万年前)由火山活动形成的。

现代地质学家们通过研究其构造,揭开了“巨人之路”之谜。“巨人之路”实际上完全是一种天然的玄武岩。白垩纪末,北大西洋开始裂开,北美大陆与亚欧大陆分离,地壳运动剧烈,火山喷发频繁。北大西洋开始持续地分裂和扩张,大西洋中脊就是分裂和扩张的中心,也是分离的板块边界。上地幔的岩浆从中脊的裂谷中上涌,一股股玄武岩熔流涌出地面,覆盖着大片地域,随着灼热的熔岩逐渐冷却、收缩,结晶,形成六边或四边、五边形的棱柱,通常称为“柱状玄武岩”地貌景观。

(二)遗产旅游

山依海势,海借山景,形成了这条自然的台阶石道,拾级而上,海天一色。它的意义早已超越了自然景观和地球科学研究的界限。“柱状玄武岩”地貌景观美轮美奂的造型,磅礴的气势令人叹为观止,是英国著名的旅游景点。英国的巨人之路及其海岸,近40000多根这种玄武石柱不规则地排列起来,绵延6千米,气势磅礴,蔚为壮观。巨人之路和巨人之路海岸,不仅是峻峭的自然景观,也为地球科学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巨人之路是这条海岸线上最具有玄武岩特色的地方。大量的玄武岩柱石排列在一起,形成壮观的玄武岩石柱林,气势磅礴。石柱不断受海浪的冲蚀,在不同高度处被截断,导致巨人之路呈现高低参差的台阶状外貌。根据2008年1月英国皇后学院的一份报告,由于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巨人之路这一世界遗产正在面临威胁。报告预测,到21世纪末,海平面将上升1米,而更严重的是随之而来的海浪和风暴将更加猛烈地袭击巨人之路,预测在2050年到2080年,巨人石道上的石块将变得更加陡峭,到22世纪初,人们将难以见到部分巨人石道上的独特景观。

1986年,巨人之路及其海岸(Giant’s Causeway and Causeway Coast)作为自然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七、瑞士萨多纳地质构造带(Swiss Tectonic Arena Sardona)

(一)遗产特征

萨多纳地质构造带位于瑞士东北部,地理坐标北纬46°55′00″,东经9°15′00″,这一区域覆盖了32850公顷的山地,其中包括7座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山峰。该地区展现了大陆碰撞形成造山运动的突出范例,构造运动在这里形成了极好地质剖面。自18世纪以来这里就一直是一处重要的地质科学遗址。

(二)遗产旅游

自18世纪末,这条长约35千米,宽约25千米的地表岩层带,受到科学家的极大关注,并且激励了很多旅游爱好者前来造访。今天,萨多纳地质构造区是瑞士重要的研究基地和自然景观旅游点。在这里,人们惊奇地看到了欧非大陆板块相互冲撞的结果,几十千米长的古老岩石层被叠加到较年轻的山脉上,是地质构造的最好见证。

2008年,瑞士萨多纳地质构造带(Swiss Tectonic Arena Sardona)作为自然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八、麦夸里岛(Macquarie Island)

(一)遗产特征

澳大利亚麦夸里岛(长34千米,宽5千米)是位于南大洋的一个海岛,距塔斯马尼亚(Tasmania)东南部1500千米,地理坐标南纬54°35′41″,东经158°53′44″E,占地面积12785公顷。由于印度-澳大利亚构造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在这里交汇,使得海底的麦夸里脊的最高部分隆升露出了海面,形成了现在的麦夸里岛。麦夸里岛是一处重要的地质保护意义遗址,是地球上唯一一处从地幔(海底以下6千米深处)开始向上运动而露出海平面的岩石,这些独特的岩石包括枕状玄武岩和其他喷出岩。

(二)遗产旅游

麦夸里岛公园堪称是澳大利亚最有影响的国家公园之一。麦夸里岛公园以其优美的景色、丰富的海洋资源、陆地资源以及考古遗址吸引了大量的游客。由于这个岛屿及其周边地区的地质特点,而形成了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景色。这里是唯一的一处从海洋深处逐渐升出海平面的岛屿。这里的地质景观是板块运动的最好见证。此外,大量的土著人艺术遗址不仅代表了罕见的艺术成就,同时表明数千年来人类交往的辉煌成就。

1997年,麦夸里岛(Macquarie Island)作为自然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九、弗里德堡陨石坑(Vredefort Dome)

(一)遗产特征

南非的弗里德堡陨石坑位于西北省和自由邦省境内,距离约翰内斯堡(Johannesbur)西南方约120千米,地理坐标南纬26°51′36″,东经27°15′36″,占地面积30000公顷。弗里德堡陨石坑的形成,可以追溯到20.23亿年前,是迄今为止地球上发现的最古老的陨石坑。它的半径为190千米,也是面积最大和撞击最深的陨石坑。弗里德堡陨石坑证明了已知的世界上最大的能量释放事件,这次事件导致毁灭性的全球变化,一些科学家认为它还包括了主要的演化事件。它提供了地球地质历史的重要证据,对了解地球演变至关重要。尽管地球表面的地质活动对地球的历史意义重大,但是也导致受撞击最严重的遗址证据的消失。弗里德堡陨石坑是地球上仅存的一处提供关于陨石坑的完整地质概况的遗址。

(二)遗产旅游

陨石坑是行星、卫星、小行星或其他天体表面通过陨石撞击而形成的环形的凹坑。南非的弗里德堡陨石坑是地球上发现的最古老的陨石坑,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弗里德堡陨石坑丰富了地球科学的研究内容,为探索地球和其他星球的演化提供了证据。游人通过参观弗里德堡陨石坑,真正感受到“宇宙事件”对地球产生的影响,认识地质事件、宇宙(地外)事件和地内事件对地球的威胁。

宇宙事件是陨击、慧击、超新星爆发及小行星撞击地球等事件的总称。人们对宇宙事件的探索是与研究恐龙突然绝灭联系着的。恐龙为什么突然在白垩纪末消失了?单用地球本身原因(如生态环境变化、古气候变化、火山喷发或古地磁极性反转等)不能得到合理解释。恐龙是地球上出现过的最大的陆地脊椎动物,它们突然灭绝的谜团看来已经被慢慢地揭开。原因可能是因为6500万年前有一颗小行星撞击地球。小行星冲击地球引起了气候变化和某些元素的异常含量。撞击的影响是大量岩石粉末进入地球大气圈,快速分布到全球并在大气圈中扩散,撞击的碎片纷纷散落,不仅引起强烈地震、海啸、大洪水和大火灾,而且尘埃带来了黑暗,抑制了光合作用,因而破坏了食物链,直接和间接地导致许多动物物种灭绝,其中包括恐龙的灭绝。

当地政府正在规划弗里德堡陨石坑的旅游开发,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地区的科学价值,并遵循世界遗产保护的原则,对这一地区进行更好地保护。2003年,南非已经成为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南非自由邦省旅游局官方中文网站开通:http://www.lvyou168.cn/travel/za/FSTA/。

2005年,弗里德堡陨石坑(Vredefort Dome)作为自然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Ⅳ 地质景观和地貌景观的区别

地质抄景观是由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形成的,具体有向斜、背斜,地垒、地堑,还有断层、褶皱等
地貌景观是由外力作用(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对地球表面形态的作用)形成的,具体有沙丘(风力侵蚀)、块状山(风力侵蚀)、三角洲和冲积扇(流水堆积),以及河流的U型谷(流水切割),冰川地貌如冰蚀湖和冰渍湖都是冰川侵蚀和堆积作用。

个人认为地质景观和地貌景观共同构成地貌
构造地貌是地球内力作用直接造成的,宏观上会形成大陆和海洋、山地和平原、高原和盆地等地貌差异,小范围来说会形成断层崖、火山锥等。外力也即外营力主要是各种侵蚀、搬运、风化等外力作用造成,经过常时间的外力作用,常常把山地剥蚀成平原等地貌。
因此现实中真正的地貌往往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
典型的地貌类型有:
坡地地貌
河流地貌
岩溶地貌
冰川地貌
冻土地貌
荒漠地貌
黄土地貌
海岸地貌

Ⅵ 如何理解地质地貌与旅游资源的关系

地质地貌的面很宽泛,它是旅游资源的形成部分,一些著名的地质公园、水溶洞,都是国家很有名的旅游景点。

Ⅶ 地质地貌景观的旅游功能有哪些

我想应该主要是感受大自然的鬼斧天工吧,让人们在亲近自然的同时感悟生命的意义。就是先秦哲学中的道。 有本 地质旅游学 ,有各种地方质景观的介绍

Ⅷ 地质地貌景观的旅游功能有哪些

1、地抄质构造遗迹
由于内营袭力地质作用的结果,地壳会随之升降或产 生水平运动,岩层会随之强烈弯曲,产生褶皱和断裂。这些构造变动的遗迹,不仅具有科学研究价值, 而且也有很高的科普价值和观赏价值。
2、化石
化石是指保存在地层中的地质时期的生物遗体、 遗骸(动物的骨骼、贝壳、牙齿,植物的茎干、花 叶、种子等)及其活动的遗迹(虫迹、足迹,外壳形成的印模、人类祖先用火形成的灰烬等)、遗物 (动物的粪,猿人或古人使用过的石器、骨器等) 的总称。
3、典型的地层剖面
地层是地壳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成层岩石的总称。含有生物化石遗迹的地层,为研究生物演化及地质环境变化、地球发展历史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和佐证。
4、岩石
平常人们所说的石头,在地质学上叫做岩石。各种不同的矿物集合在一起,便组成了各种不同的岩石。地壳就是由岩石构成的。
5、地震遗迹旅游资源
地震遗迹旅游资源是由破坏性的地震作用,以突然爆发的形式造成的具有旅游功能的自然遗迹景观,此外还有人造的纪念性的地震标志物。

Ⅸ 地质旅游的含义

一、地质旅游、地质遗迹和地质公园

1.地质旅游(geotourism)

地质旅游活动从18世纪就开始萌芽,直到最近30年才得到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新型旅游。对于地质旅游的认知,人们还是比较模糊。截至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地质旅游的概念,各国学者对地质旅游有着不同的诠释。地质旅游这个术语被普遍接受的定义主要是来自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Hose(1995)提出的地质旅游定义。他认为地质旅游是为学生、旅游者和临时休闲娱乐者提供超越一般艺术欣赏的美感,并能在专业的解说和优质的服务中获得遗产地的地质学和地理学的知识的经历。1997年美国国家地理和旅游产业联合会提出了不同含义的“地质旅游”术语,认为地质旅游是一种旅游,是为维护和提高一个地方的环境、文化、艺术、遗产和当地居民的良好生活的地理特征的旅游活动。这一含义受到一些学者的认同,同时也受到很多学者的质疑,认为其没有完全体现自然、生态、可持续的理念,仅是一种地理旅游,其正在对地质旅游这项活动产生混淆,而且完全不与世界其他地方同步。Stueve等(2002)认为地质旅游是关注保护目的地的地理特性——某地整个人类和自然与其他地方区别开来的特性,并认为地质旅游既包括关于旅游地的文化和环境的问题,也牵涉对地方社区旅游、个体经济和生活方式的影响。Newsome和Dowling(2006)的地质旅游定义与Stueve等的不同。他们认为地质旅游是地质学、地貌学和有关景观、地形、化石、岩石和矿物等自然资源与旅游学的混合,强调领会正在创造或已经创造这些特性的过程。Stokes等(2003)认为地质旅游是可持续旅游中正崭露头角的新市场,并集中于维护和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地质特性。因此,地质旅游一旦建立,它将在提供给旅游者一次优美的旅游经历的同时又维护了目的地的独立个性。Tongkul(2006)定义地质旅游为基于旅游教育的地质遗产资源利用。James和Hose(2008)认为地质旅游是一种特别有益的旅游形式,主要集中于地质学和景观形态。Dowling(2009)认为对于地质旅游来说,有五个关键原则是十分重要的,即地质旅游是基于地质学基础(即以地质遗产为基础)、可持续性(经济可行、提升社区和增加地质多样性)、教育性(通过地质解说来达到)、地方利益和提升旅游满意度。2008年8月在澳大利亚Fremantle市召开的第一届世界地质旅游大会宣言认为:地质旅游有很强的传递给公众地球科学知识的教育要素,地质旅游增强了人类与地球的联系,使人们开始去感知地球的无生命景观部分,在很大程度上,人们也正是被这种无生命的元素所吸引而进行地质旅游,因此地质旅游是保护重要的地质特征及在保护方面做出极佳的开发和展示。

国内学者夏树芳(1987)认为地质旅游不同于观光赏景、接触民俗、选购土产、写作游记之类的一般旅游,而是以旅行手段进行地质考察,是具有学习专业知识性质的科学旅游。地质旅行的目的是了解沿途地貌特征、了解沿途地层年代、了解山川的来龙去脉、了解沿途矿产资源情况、注意生物和人类的活动与矿床的关系、了解沿途经济地理与地质的关系、了解风景名胜与地质的关系、从文物考古资料了解地质事件。陈安泽(2006)提出地质旅游与旅游地球科学紧密相关,是旅游地理学、旅游地质学和相关旅游资源的调查、评估、开发和保护的联合。庄寿强(2006)认为地质旅游是从地质,而且仅仅是从地质的角度对人们的旅行、游览活动进行重新的认识、定位和组合。因此,地质旅游虽然与地质密切相关,但它的本质却属于旅游,并认为地质旅游是从地质出发而且仅仅是从地质出发而进行的一种与地质密切相关的旅游活动,它以其具有的趣味性、知识性、参与性和环保性并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等特点而超越于其他种类的旅游。陈辉(2009)认为地质旅游是指以地质遗迹与地质体直接有关的人类活动遗迹作为主要旅游资源的一种主题旅游,地质旅游是以游览考察具有观赏及科研价值的地质景观为目的的旅游活动。

总的来说,地质旅游是通过参观、考察一系列地质遗产和地质特征(地理风貌和景观);使人们了解地质学与地理学等相关科学知识的一项生态旅游和可持续旅游。

2.地质遗迹(geosite)

地质遗迹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由于内外力的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地质自然遗产。地质遗迹是地质旅游的基础。

地质遗迹是历史文化和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存在着巨大的科学研究和文化学术价值,自然遗迹与人文景观相融合,存在着巨大的旅游价值,开发以地质遗迹和地质景观为核心内容的地质旅游活动,对宣传地球科学知识、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地质遗迹的主要类型包括:有重大观赏和重要科学研究价值的地质地貌景观;有重要价值的地质剖面和构造形迹;有重要价值的古人类遗址、古生物化石遗迹;有特殊价值的矿物、岩石及其典型产地;有特殊意义的水体资源;典型的地质灾害遗迹等。地质遗迹可能是一处景观、一组地形、单个地形、一处岩石露头、化石群或单个化石。地质遗迹不仅是地质作用给人类创造、遗留下来的自然遗产之一,它还具有科学、旅游、科普及环境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等多方面价值,因此,这是一种独特的自然资源。

保护好地质遗迹,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客观要求。为保护地质遗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针对有关地质遗迹保护建立了世界地质公园网络体系,并计划在未来,全世界有500个世界地质公园成员加入这个体系。另外,对于那些构成代表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构成代表进行中的重要地质过程、生物演化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或具有独特、稀有或绝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见自然美的地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考评将这些地域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像中国九寨沟的圆锥状喀斯特地貌和壮观的瀑布,黄龙的石灰岩构造、瀑布和温泉,武陵源3000余座尖细的砂岩柱和砂岩峰,三江并流地区的峡谷风貌;德国的保存完好的麦塞尔化石遗址(Messel Pit FossilSite)体现了距今5700万至3600万年间始新世生活环境的哺乳动物化石;意大利伊索莱约里(伊奥利亚群岛)[Isole Eolie(Aeolian Islands)]的火山地貌;美国的大峡谷公园(Grand Canyon National Park)的峡谷及其水平层次结构的岩层,黄石公园(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的火山湖和间歇泉,夏威夷火山公园(Hawaii Volcanoes National Park)的冒纳罗亚火山(Mauna Loa)和基拉韦厄火山(Kilauea)奇幻的烟雾和喷涌的岩浆;加拿大的艾伯塔省恐龙公园(Dinosaur Provincial Park)的石柱、山峰和重重叠叠的彩色岩层形成奇特的荒原形态及大量恐龙化石;澳大利亚哺乳动物化石遗址(里弗斯利/纳拉库特)[Australian Fossil Mammal Sites(Riversleigh/Naracote)]埋藏有大量哺乳动物化石等,这些世界遗产地中的地质遗迹都是地球演化过程中形成的独特地质现象,显示了一定地质历史时期重要的地质活动特征。

部分地质遗迹也是历史文化和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存在着巨大的科学研究和文化学术价值,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就是这种地质遗迹与人类历史文化的典型代表,如中国的黄山、泰山、武夷山、峨眉山与乐山大佛,英国的圣基尔达岛(StKilda),南非的夸特兰巴山脉/德拉肯斯堡山公园(Khahlamba/Drakensberg Park),土耳其的希拉波利斯和帕姆卡莱(Hierapolis-Pamukkale),马里的邦贾加拉悬崖(多贡斯土地)[Cliff of Bandiagara(Land of the Dogons)]等都拥有丰富的以地质遗迹为主的自然遗迹和当地人类悠久的历史文化人文景观,这种相互融合是吸引游客重要的资源要素,因此存在着巨大的旅游价值。

地质遗迹是地质旅游的基础,地质遗迹不仅给大地带来壮丽非凡的景观,也给地球未来的变化指明了前景,它们更多的是带给旅游者一种直接的美的观感。

3.地质公园(geopark)

“地质公园”是自然公园的一种,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开展“地质公园计划”进行可行性研究中创立的新名词。地质公园是以具有特殊地质科学意义、稀有的自然属性、较高的美学观赏价值,具有一定规模和分布范围的地质遗迹景观为主体,并融合其他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而构成的一种独特的自然区域。它既为人们提供具有较高科学品位的观光旅游、度假休闲、保健疗养、文化娱乐的场所,又是地质遗迹景观和生态环境的重点保护区,地质科学研究与普及的基地。它是具有特殊地质意义且具有珍奇秀丽景观特征的自然保护区,这些特征是该地区地质历史、地质事件和形成过程的典型代表。

地质公园中包含有重要的地质遗迹和地质景观,是开展地质旅游的主要场所。地质公园中的“地质”内涵是指它含有的地质遗迹,而且此遗迹必须是以自然状态赋存的。而正是其“地质遗迹”内容,使得地质公园有别于其他类型的公园,并表明它具有科学研究的价值。地质公园的“公园”特征,说明了地质公园所担当的社会角色及其所具有的经济作用和美学价值。作为广义性公园的一种,地质公园具有满足人们的观赏、休闲和户外娱乐等方面的功能,此外其又有着自身的特性,这主要是由其地质遗迹的内容所决定。因此,地质公园不仅是人们进行一般旅游活动的场所,而且是以传承地质文化、探寻地球秘密、宣传地球科学知识的地质旅游的重要基地。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建立和发展地质公园,目前有100多个国家先后建立起1500多个国家地质公园或国家公园,其中,中国从2001年开始设立国家地质公园,至今已有182个国家地质公园。欧洲地质公园网络(European Geoparks Network,EGN)建立于2000年,成立时仅有4名成员,至2010年4月,已发展成拥有37个成员,遍布欧洲15个国家的网络体系。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原地学部(现为生态与地学部)提出建立地质公园网络,即世界地质公园网络(GlobalGeoparksNetwork,GGN)。从2004年开始,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正式吸收了来自中国和欧洲的25个成员,至2010年10月,该网络共有77个成员,分布在全球24个国家。目前世界上已基本形成世界地质公园、洲际地质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三级网络体系。

二、地质旅游与旅游地质的关系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成为许多人的一种高层次需求,旅游的内容也变得越来越丰富,从传统游山玩水的风景旅游,到后来发展的民族、民风、古建筑等文化旅游,再到近来大量出现的工业旅游、农业生态旅游等,旅游所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很明显,含有多种多样内容的地质旅游是属于旅游大家族中的一个分支,在这个大家族中,它与山水风景旅游、民族民风旅游、工业农业旅游处于同级地位。

旅游地质则不同,虽由旅游和地质两部分组成,但却属于地质学范畴。目前国内已有的有关旅游地质学教材,如陈安泽和卢云亭(1991)主编的《旅游地学概论》、陆景冈(2003)主编的《旅游地质学》、杨世瑜和吴志亮(2006)主编的《旅游地质学》、辛建荣(2006)主编的《旅游地学原理》、李同林和孙中义(2008)主编的《旅游地质学基础》等,基本围绕旅游地质资源的分类和各自特点进行描述,主要侧重于介绍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地质遗迹景观的形成过程和最终表现特征等地质问题。因此,从理论上来说,旅游地质是从旅游的角度来认识和研究地质,因此它是与水文地质、构造地质、矿产地质等相并列的,它的本质是地质。旅游地质的最基本组成单位应该是各种类型的地质点,如安徽淮南八公山国家地质公园中的“三叶虫化石”点、“寒武系—震旦系地质界线”点,山东枣庄市熊耳山—抱犊崮国家地质公园中的“非整合面”点、“天青石矿”点等。

总的来说,地质旅游属于旅游范畴,是一种与地质密切相关的旅游活动,它是具有趣味性、知识性、参与性和环保性的一种生态旅游和可持续旅游。而旅游地质则属于地质学范畴,是一门研究服务于旅游活动的普及地质学知识的边缘学科。

Ⅹ 为什么说地质地貌条件与旅游资源的关系十分密切

旅游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人文景观不是每个地方都有,这样就需要靠自然景观来支撑了
自然景观如何能吸引人呢?地址地貌条件决定,如果没有特色大家不会千里迢迢来看来欣赏。
所以地质地貌条件和旅游资源关系密切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