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成因复合地质景观有哪些
1. 地质地貌景观有哪些主要类型
地貌景观有几种:
河流地貌:三峡
冰川地貌:绒布冰川
黄土及风成堆积地回貌:黄土高原,答塔克拉玛干
雅丹地貌:新疆魔鬼城
岩溶地貌:桂林山水
黄土地貌:塬、梁、峁
流水地貌:河口三角洲、冲积平原、
风蚀地貌:雅丹地貌(新疆魔鬼城)、新月形沙丘
海岸地貌:基岩海岸(石老人)
2. 庐山的地质成因和景观特征是什么
抄地质成因:
庐山是一座崛起于平地的巍巍峨峨的孤立形山系。它经过漫长复杂的地质运动:早在震旦纪就在浅海底开始沉积,经过“吕梁运动”慢慢升高露出水面受到锉磨,后下沉淹没汪洋海水继得洗礼,直至白垩纪时发生“燕山运动”,掀起“褶皱”波涛重新露出水面,断块续升,定型山的骨架,又经长期积雪覆盖,到四世纪末地球变暖,再经更强烈的冰川剥蚀,因而造就了崔嵬孤突,峥嵘潇洒,雄俊诡异,刻切剧烈,雄踞在长江与鄱阳湖之间的庐山。
景观特征:
庐山的地貌景观较为特殊,是一种多成因复合地貌景观,依次由断块山构造地貌景观、冰蚀地貌景观、流水地貌景观叠加而成。
3. 火山发育过程中形成的地质景观有哪些
火山椎,火山台地,火山湖,等等
4. 地质景观分类及特征
昌乐县古火山地质景观可划分为矿物岩石景观、新构造运动景观、火山水体景观、火山与熔岩景观、古生物化石景观、地质生态景观、人类活动遗迹景观。
(一)岩石地层景观
昌乐火山岩主要有碱性橄榄玄武岩、含橄榄岩包体玄武岩、致密块状玄武岩等,其次见有少量火山角砾岩、火山碎屑岩。其中碱性橄榄玄武岩和含橄榄岩包体玄武岩为该地区蓝宝石的赋矿岩层。由于火山喷发的多期次、间歇性,造成古火山遗迹山体岩性的不唯一性,为该地区岩石地层景观的多样性提供了可能。
1.方山橄榄玄武岩垂直分层景观
方山橄榄玄武岩颜色多为暗绿—黑色,发育斑状结构、粗玄结构、致密块状等;斑晶(0~20%)一般为0.1~0.5mm,最大2~3mm。主要成分为橄榄石,其次为单斜辉石(钛辉石)及少量斜长石,局部含橄榄岩包体,大小不一;基质具粗玄结构和显微半自形粒状结构。矿物成分主要为斜长石、单斜辉石、磁铁矿及少量橄榄石等,有时具褐色玻璃质,副矿物有钛铁矿、磁铁矿和磷灰石等。该处岩层垂直分层较为明显,产状平缓、层理清晰,厚层橄榄玄武岩呈水平状或近水平状产出(图版3-2-7)。根据余晓艳等人(1996)对该处野外产状及岩石结构构造的调查,将该处玄武岩从下至上大致分为8层:
1)气孔状橄榄玄武岩,岩石呈褐红色或深紫色,层状构造,气孔发育,内有钙质物充填,矿物成分主要为长石、橄榄石、辉石、铁的氧化物等,厚度约10m。
2)致密状橄榄玄武岩,呈灰黑色,致密块状构造,气孔不发育。矿物成分主要有橄榄石、辉石、长石等,本层构造作用明显,褶皱、透镜体发育,见有球状风化,风化后岩石呈松散粒状脱落,厚度约15m。
3)气孔状橄榄玄武岩,呈灰黑色,层理不明显,气孔发育。受风化较轻微,矿物成分主要有橄榄石、辉石、长石等,厚度约1m。
4)致密状橄榄玄武岩,呈紫灰色,球状风化强烈,层理不明显,厚约5m。
5)气孔状橄榄玄武岩,呈紫灰色,气孔构造,层理明显。主要成分为橄榄石、辉石、铁的氧化物等,局部夹紫红色橄榄玄武岩,厚约10m。
6)致密状橄榄玄武岩,呈紫色,层状构造,偶见气孔。矿物成分主要有橄榄石、辉石、长石和铁的氧化物等。岩石节理发育,破碎较厉害,厚约3~5m。
7)伊利石化橄榄玄武岩,呈深灰色,中部有0.5~1.5m风化强烈的黄色、黄绿色深源包体,并含刚玉、辉石等巨晶矿物。其底部和顶部气孔较发育,中部气孔不发育,上部柱状节理发育,厚约10m。
8)气孔状橄榄玄武岩,呈灰黑色块状岩石,气孔发育且气孔较大、较密。主要成分为橄榄石、辉石、铁的氧化物等,厚约12m。
2.火山碎屑岩景观
火山碎屑岩,碎屑大小不均,约1~5cm,呈菱形、次菱形状,主要成分为深黑色致密状玄武岩,其见有橄榄岩包体,大小约2~4mm,并见有少量尖晶石包体,粒度为4mm×5mm,代表了火山喷发沉积相环境。由于长期的剥蚀和风化作用,目前仅在黑山子东山(图版3-2-8)、黑山子东南山、猪山(图版3-2-9)三处保留有该类岩石,已成为该地区古火山旅游资源中的稀缺景观。
3.火山大角砾熔岩景观
研究区内火山大角砾熔岩见于马山北东山南侧挖掘断面处,该山体位于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五图街道事处罗圈村东南部,山顶最高点海拔169.09m,为一扁平小山包。山顶平坦,无植被,已开发为石料厂,山体西侧有采坑。北东、东侧主要发育槐树、杨树等植被,山坡以荆科类植物为主。山体上部岩性主要为尧山组深灰色玄武岩,见有多处球状风化;中部为火山角砾熔岩,为牛山组致密状玄武岩角砾被尧山组熔岩所覆盖,角砾较大20~50cm,表层风化强烈(图版3-2-10);底部为牛山组深灰色致密状玄武岩。该处为县内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处火山大角砾熔岩,具有较高观赏和研究价值。
(二)矿物岩石景观
县内火山岩内蕴涵着大量的蓝宝石、橄榄石、石榴子石等有较高价值的宝石矿物。昌乐蓝宝石资源丰富,有矿面积达450多平方千米,蕴藏量达数十亿克拉,该地区蓝宝石(图版3-2-11)具有颗粒大、结晶好、净度好、透明度高、色调纯正、亮度较大、饱和度较高、双色性(从截面和侧面看呈不同颜色)和特异宝石多等特点,矿体具有原生矿和砂矿并存特点。昌乐蓝宝石的原生矿产于新近纪尧山组橄榄岩玄武岩和碧玄岩中,与二辉橄榄岩包体和歪长石巨晶伴生,颜色有深蓝色、蓝色、橙色、浅蓝色、蓝灰色、蓝绿色、绿色、黄绿色、黄色、棕黄色、棕褐色等。在蓝色色调系列中,蓝偏紫色者约占70%~80% ,其中又以深暗色者居多。蓝宝石着色往往呈渐变不均匀,但也有截然突变的,即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的条带或六边形环带呈规律性相间出现,晶形以六方双锥和板面的聚行最为常见,晶体呈桶状。具有较高的观赏和科研价值以及较高的经济价值。
(三)新构造运动景观
昌乐辖区内新构造运动的标志除了体现在新近纪古火山地貌外,还有体现在新近纪以来发生的断层构造上。较明显的断层主要见于乔官镇团子山古火山口南侧,分布于火山集块角砾岩中,呈北东向展布,宽约1.5m,长度不详,内充填第四系砂土及砾石,属新断裂构造,是该区新构造运动的见证,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四)火山水体景观
火山水体景观,主要是指火山口湖、堰塞湖、瀑布、喷泉等地表水与火山地质和地貌结合所形成的新景观。根据调查县内水域面积约20.6km2,主要分布在水库、塘坝、河道。县内发育有丹河、白浪河、于河、桂河四大水系,有32条河流长度超过5km,大中小型水库141座,其中大型1座:高崖水库,中型2座:荆山、马宋水库,小型138座,总库容2.5亿m3。县内火山水体景观主要以火山堰塞湖为主。在新近纪时期火山喷发而形成的多处堰塞湖,后因长期侵蚀、风化和人工改造,使其与主要河道直流相连,现已建为多处大中型水库,如高崖水库、荆山水库等,可用于游览参观、保健疗养、体育运动、科学研究和科普宣传等,已成为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荆山水库景观:荆山水库位于乔官镇,弥河支流大丹河上游,始建于1966年10月,1967年10月建成蓄水,控制流域面积36km2,总库容1210万m3,兴利库容546万m3,是一座集防洪、灌溉、养殖及供水等综合利用于一体的国家重点中型水库。影响下游15km内的胶王公路、胶济铁路、309国道、济青高速公路和昌乐县城,保护下游大丹河两岸22万人口和28万亩耕地。荆山水库四周被古火山所环绕,山体上植被茂盛,四周环视禁不住被其美丽的景色而吸引。宽阔的水面犹如一面巨大的镜子平卧在群山之中,蓝天、白云、绿树、群山的倒影清丽地倒映在湖面上。欣赏水面闪烁的点点波光,水、小船和起伏的远山构成了一幅绝妙的画。在近处随便找一座小山爬上去,满山坡的荆子花和酸枣花,感觉被花的清香簇拥着,似是走入诗情画意之境(图版3-2-12)。
近年来,荆山水库根据昌乐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采取有效措施,全力打造集观光、休闲、娱乐、垂钓、度假等一体的水利风景区,特别是在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过程中,积极把“景观理念”融入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全过程,从维护水工程、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弘扬水文化等方面入手,着力抓好水利风景区建设。2011年10月被省水利厅评为“省级水利风景区”,实现了水利工程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扎实推进了民生水利和生态文明建设,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五)火山与熔岩景观
1.古火山颈相原生节理景观
昌乐地区的古火山由于受到长期的风化剥蚀作用,上部暴露地表的火山口部分被剥蚀殆尽,目前遗留的主要是地壳浅部的火山通道(即火山颈),其内发育的原生节理,形成了形态各异的古火山颈景观,成为吸引游客的主要看点。昌乐地区古火山颈相遗迹主要发育三种节理(刘金华等,2008):面状节理、“倒扇形”柱状节理、“直立形”柱状节理。
面状节理是一种岩浆在冷却过程中内外岩浆形成一定的温度差而产生的平行于岩浆表面的平面状节理,又称为“等温面”,与柱状节理同时发生。面状节理与柱状节理通常呈垂直或近垂直接触,由于面状节理和柱状节理交错从而形成平面上类似于龟裂的现象,节理面中的“龟裂”形状主要有四边、五边和六边,代表了柱状节理横切面形状。该区面状节理多见于二姑山、桃花山、团山子(图版3-2-13)等处。
“倒扇形”柱状节理形态上以古火山口为中心向两边倾斜,中心柱状节理竖直,向两边逐渐倾角增大,在古火山颈横切面上显示部分柱状体的顶端部分由下而上直径逐渐变小,发育至一定高度而消失,剖面上整体呈现为上窄下宽的倒扇形。典型代表为团山子古火山地质遗迹、郝家沟古火山地质遗迹(原北岩古火山)等。
“直立形”柱状节理形态上下均为竖直发育,顶部与底部发育宽度相近,柱状体直径相对均匀,形态规则,常见有五棱柱、六棱柱。典型代表为桃花山古火山地质遗迹、郝家沟古火山地质遗迹(原北岩古火山)(图版3-2-14)、小苍山等。
2.古火山颈棱柱体景观
县内古火山颈地质遗迹中发育着大量的四棱、五棱、六棱柱状体,其中以五棱、六棱柱状体为主,岩性主要为深灰色橄榄玄武岩、深灰色含橄榄岩包体玄武岩、深灰色致密状玄武岩等。其直径大小不一,从几厘米到几十厘米不等。依据古火山颈棱柱体直径的大小可分为:小棱柱体古火山颈,棱柱体直径在8~13cm,见于团山子古火山颈;中棱柱体古火山颈,棱柱体直径在15~25cm,多见于桃花山、二姑山、郝家沟古火山颈;大棱柱体古火山颈,棱柱体直径一般大于25cm,见于小苍山(又称刘家山子)(图版3-2-15),该处古火山颈棱柱体为昌乐地区古火山颈棱柱体直径最大者。玄武岩棱柱体粗大而挺拔、排列密集而整齐,横断面多呈较规则的五边形、六边形,犹如刀劈斧削一般,气势非凡、极为壮观。
3.交切火山熔岩景观
交切火山熔岩景观在昌乐地区内主要出现在柱状节理发育的古火山颈里,形态上以一种方向上的玄武岩棱柱体切割另一种方向上的玄武岩棱柱体,由火山二次喷发不同熔岩的相互交切,景观十分罕见。该景观在郝家沟古火山地质遗迹(原北岩古火山)(图版3-2-16)、桃花山等处均有发现。
4.次火山相景观
次火山相是火山物质潜伏于地下的侵入产物,由于岩浆的内压小于上覆围岩的静压力,使岩浆未喷出地表而在近地表处定位、固结形成的地质体,该类型较集中分布于火山活动的强烈地区,一般发生于一个火山喷发期的晚期阶段。它当时并未达地表,因此属于封闭系统,与火山活动有关的超浅成岩及隐爆角砾岩等均为次火山岩相。县内仅发现一处冯家沟西北山为该类型古火山地质遗迹,岩石出露主要为深黑色辉长岩,见似斑状结构,斑晶主要为辉石,基质为半晶质(图版3-2-17)。
5.熔岩台地景观
熔岩台地是有火山熔岩喷溢后经风化及河流侵蚀而成,山顶通常呈平台状,主要分布在乔官镇西南靠近临朐县界处。农田不规则地分布在这些熔岩台地上,形成天然的水平梯田。由于地表径流的侵蚀切割,这些熔岩台地并不完整,形成一道道由近水平产出的玄武岩层组成的低缓山梁或孤立的方山。登高远望,熔岩台地就像一个个区域侵蚀面一样展现在眼前,在整体平坦的丘陵地貌上叠加了沟谷纵横、峭壁林立的山区地貌,加上周围的绿色植被和发电风车,不失为游览观光的好去处。如杜家沟西北山(图版3-2-18)。
(六)古生物化石景观
县内火山岩分布区内的古生物化石主要赋存于新近纪临朐群山旺组,该组地层主要由泥岩、页岩、硅藻土、砂岩组成,其内含有丰富的生物化石,主要分布在乔官镇姬家庄西山一带。古生物化石主要产出于硅藻土页岩的夹层中,曾发现了许多树叶、花草、鸟、虫等古生物化石,后来又陆续出土了鱼类、蛇类、鹿、狼、兔、古树等动植物古生物化石。
(七)地质生态景观
县内火山岩分布区内植被发育不均衡,品种呈多样性。地势平坦、低缓处,主要为杨树、刺槐树,山坡处主要以松柏、低矮刺槐为主,中间夹着有荆科类、乔科类植物;山顶少有植被覆盖或无植被覆盖,主要为荆科类植物。在观赏风景区内的乔山、黄山、隋姑山、豹山、团山子等地,山顶少有植被,主要生长荆科类、乔科类等低矮植物;山坡植被发育,主要为刺槐、杨树、黑松、松柏、水杉、长叶杉等;山脚处大多为基本农田区,农业种植田作物主要有玉米、小麦等,经济作物主要有花生、西瓜、苹果、大姜、大葱、芋头、草莓、芦笋、西红柿、辣椒等;形成垂直分布的生态景观,具有较高观赏价值。
区内植被丰富,风景秀丽,是众多野生动物繁衍生息之地。地上有山鸡、野兔、蛇等,天上飞有各种鸟类。嫣然一幅绿草丛生、树木葱郁、鸟语花香的生态美景。
(八)人类活动遗迹景观
1.人工采坑景观
早期昌乐县对古火山地质遗迹的开发、利用主要为对火山岩的开采及蓝宝石原生矿及砂矿的露天开采,经过近几十年的开采挖掘,已形成许多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采矿坑。近几年随着政府相关部门法律、法规的出台,对古火山地质资源加以有效的保护,废弃矿坑也得到相应的恢复治理,在注重恢复废弃矿坑生态系统的同时突出景观效益,注重合理利用采石遗留的独特地质地貌,利用景观艺术的手法,巧妙融合周边环境,营造独特风貌和人文情趣,所保留的采石遗迹和废旧采矿设备,不仅能作为景观观赏,还能起到教育警示的作用。可进一步分为火山岩采坑景观(图版3-2-19)和蓝宝石原生矿采洞(图版3-2-20)、砂矿采坑景观(图版3-2-21)。
2.探宝挖掘洞景观
方山探宝洞主要分布在县内蓝宝石原生矿产地——方山。位于方山顶东南的探宝洞是最先发生蓝宝石原生矿的地方,洞口外形呈圆拱状,矿洞长约10余千米。洞内蜿蜒崎岖,宽窄不一,洞壁岩石主要为深灰色致密状橄榄玄武岩、深灰色含橄榄岩包体玄武岩,为蓝宝石原生矿的含矿岩层,是旅游探险、寻宝的绝佳去处。
3.防空洞景观
县内有多处防空洞,如方山防空洞(方山战备防空洞)、卧虎山防空洞等,主要分布在玄武岩覆盖区,其中以方山战备防空洞最为著名。方山防空洞(图版3-2-22)位于昌乐县城东南10km方山东南侧山腰间,洞口呈拱形,隐藏于周围茂盛植被之间,防空洞主隧道长近百米,防空洞连接着许多暗道,在曲折蜿蜒的防空洞里穿梭,犹如迷宫般有趣。从主隧道可直通各个掩体室,设有休息室、指挥室、储存室、武器库等多个掩体室,组成一个完整军事防御网,是旅游观光和科普教育的理想场所。
5. 典型地貌景观的成因分析
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中各类地貌景观几乎都是多种内、外地质营力作用密切相关。探讨典型地貌景观的形成条件和成因对于挖掘各类景观的科学内涵、普及地质公园的科学意义都十分重要。这里将从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学的角度对该区主要造景地貌的形成进行初步分析。
1.造境地貌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
综合各景区中各类地貌景观的特点和分布规律可以发现,影响各类地貌景观发育的主要因素包括构造背景、岩石地层的分布、古气候变化、重力崩塌作用和水动力条件等。
(1)构造背景
景区整体上位于华北地台中南部太行山复式大背斜中北北东走向的林州任村-辉县上八里复式背斜的西南翼。太古宙至早元古代期间是该区的变质基底形成阶段。中元古代—二叠纪期间,在该区发育了厚层的海相和海陆交互相沉积盖层。在侏罗-白垩纪期间的燕山期造山运动中,来自华北地台东侧、由于太平洋板块向西低角度俯冲所产生的强大的北西—南东向挤压作用形成了北东—北北东走向的太行山复背斜以及其中的任村-上八里复背斜。新生代的喜马拉雅运动期间,太行山周缘转入伸展变形阶段。在北西—南东向的拉张变形中,华北裂谷带开始发育。在太行山的东、南麓,北西向的张裂作用形成了北北东向、正倾滑的太行山山前大断裂和近东西走向、左旋正倾滑的盘古寺断裂。新生代期间,特别是晚新生代,山前正断裂带的垂直活动引发了太行山断块的持续隆升,造成了华北地区西高东低的地势和太行山东南麓与东侧华北平原之间高差达千米左右的巨大地势落差。正是在山脉隆升的背景下所形成的山地与平原之间巨大的地势落差是塑造该区峰谷交错、崖台梯叠和群峡间列的雄奇险峻的地貌景观的重要前提条件。如云台天瀑、红石峡、峰林峡、青龙峡和青天河峡谷等都是在山脉隆升过程中所形成的特征性的地貌景观。
另外,在中-新生代构造活动期间,该区还发育了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的两组近直立的构造节理。河流、冲沟或大气降水对透入性的构造节理的侵蚀切割对该区各种石墙-石壁型的长崖和石峰-石壁型的峰林、峰从地貌景观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
(2)岩石-地层因素
位于复背斜西南翼的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中主要出露的岩石地层从老到新包括构成地台基底的太古代变质岩、以石英砂岩为主的中元古界云梦山组、以碳酸盐岩层为主的寒武纪和奥陶纪地层和以砂页岩、泥岩为主的石炭-二叠纪地层等。该区岩石地层的整体产状平缓,多倾向西或西南,倾角一般不大于15°。其中太古宙变质岩和石炭-二叠纪地层仅在该区零星分布,前者主要在个别景区的河谷底部或下部少量出露,后者主要出露在山麓地带以及河谷分水岭的峰顶面附近,在地貌景观塑造过程中的作用不大。与该区主要地貌景观密切相关的是中元古界云梦山组石英砂岩和寒武系与奥陶系的碳酸盐岩层。
地表观察和前人对该区岩石地层分布特征的总结表明(高林志等,2004;樊克锋,2004),中薄层的相对软弱岩层与中厚层的坚硬岩层的互层分布和中薄层隔水地层与中厚层含水层的互层分布的特点是该区层状地貌景观形成的重要物质基础。
其中的中元古界云梦山组为一套整体上抗侵蚀能力很强、且常构成区域内隔水层的中厚层状的紫红色石英岩状砂岩夹中薄层紫红色或灰黑色页岩地层,层厚100~150m。该套地层主要分布在该区的温盘峪、百家岩和葫芦峪附近,与下伏的太古代岩石呈角度不整合接触,构成云台山一带中山的山基。由于极强的抗侵蚀能力,在子房河和百家岩其构成了河谷纵向上的第一级岩坎或河流裂点。并形成该区的红石峡和赤壁长崖地貌景观。
该区的寒武纪地层出露完整,总厚度400~600m左右。主要分布于该区中北部中山区的中-下部。自下而上包括辛集组、朱砂洞组、馒头组、张夏组、崮山组、炒米店组和三山子组等。其中下部的辛集组、朱砂洞组和馒头组是一套岩性以抗侵蚀能力和含水性较强的中薄层碳酸盐岩与薄层的抗侵蚀能力差和基本不透水的砂页岩和泥页岩的不等厚互层为特点,总厚度220m左右的地层。在云台山景区可以观察到,由于透水性、抗剥蚀能力不同的不等厚地层的互层分布,该套地层在地貌上常构成U形谷下部的基岩斜坡以及谷坡两侧悬泉涌出的部位。寒武系中-上部的张夏组、崮山组、炒米店组和三山子组是一套岩性以中厚层或巨厚层的白云岩夹中薄层泥灰岩、灰岩的碳酸盐岩地层,总厚度420m左右。其中的张夏组中-上部发育了中厚层的叠层石藻灰岩与中薄层的灰岩、泥灰岩的互层地层。该段地层中均匀的厚层碳酸盐岩常构成该区河谷的陡坡地貌。如青龙峡中游段的隘谷-嶂谷地貌、子房河的嶂谷-围谷和支谷沟头高达300m左右的河流裂点及发育在其上的云台天瀑都发育在该套地层中。另外,在神农山和青天河景区,以含水性不同的中厚层白云岩化鲕粒灰岩与中薄层泥灰岩互层为特点的张夏组中下段还是发育近水平的溶洞的重要部位。在青龙峡景区,张夏组中-上段抗侵蚀能力不同的碳酸盐岩互层分布则是河谷中发育层层叠瀑的重要原因。
该区奥陶纪地层以马家沟组为主,主要分布于山麓、低山丘陵区和中山区的山体上部。该套地层总厚度达450m左右,包含了7段特点不同的岩层。其中底部、以发育“贾旺页岩”和中薄层泥质白云岩为主,岩性较软弱,厚20m左右。中-下部以中厚层泥质灰岩和白云岩为主,厚200m左右。中-上部以中厚层—厚层白云岩和藻灰岩夹泥灰岩为主,厚约250m。由于该套地层底部为薄层的软弱岩层,中上部是厚度巨大、总体上抗侵蚀能力较强,并且常发育在山体的中上部,再加上构造节理较为发育,该地层在地表水侵蚀、切割和重力崩塌作用下塑造出了山体上部的陡崖、山峰、石柱和石峰等陡峻地貌。如神农山的龙脊长城、青天河谷地上部的长崖和云台山海拔1308m的茱萸峰都是该套地层在外动力作用下的产物。
(3)古气候、水动力作用和重力崩塌等因素
如果说山地隆升是地貌景观发育的前提条件、岩石地层分布是其发育的物质基础,那么古气候、水动力与重力崩塌作用等则是地貌景观形成的塑造者。南太行山地区位于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发育森林-草原植被。上新世以来,特别是第四纪期间该区和中国的其他地区一样经历了多期的冰期-间冰期气候旋回变化。冷、暖和干、湿气候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区域内的大气降水量的多少和风化作用的进程。在暖湿气候中,河流的侵蚀和下切作用会大大加强,红石峡的发育便与区域性河流侵蚀作用增强有关。因此,第四纪期间暖湿与干冷气候的交替变化对该区的岩溶作用的发育有着重要影响,在气候温暖湿润时,由于大气中的CO2浓度增加,同时大气降水增加,便会促进地表和地下岩溶的发育。干冷气候阶段,则恰恰相反。另外,以冷干和暖湿气候交替变化为特点的第四纪气候还会影响重力崩塌作用的进行。在干冷气候中,岩石的物理风化作用加剧,会促使岩块的崩裂或破碎化。随后的暖湿气候中,河流侵蚀作用的加强则可加速碎裂岩块的崩塌。
大气降水是云台山地区的主要水源,年平均降水量为750mm左右。由于该区发育厚层的碳酸盐岩层,因此地表水和地下水作用构成该区水动力作用的主要方式。其中前者以片流、洪流和河流等3种形式在地表对山地进行冲刷、磨蚀和下切;二后者主要以隙流和管流的形式在可溶性岩块的内部或表层进行冲刷和溶蚀。前者是该区山岳地貌景观发育的主要方式,后者仅为辅助作用。长崖、峡谷、类峰林-峰丛和天瀑的形成主要与前者密切相关,岩溶洞穴、谷坡悬瀑和各类岩溶堆积的发育则与后者关系密切。
重力崩塌堆积作用在云台山地区石墙、石壁或长崖、围谷、石柱、石峰或类峰林-峰丛等地貌景观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该作用下所形成的崩塌地形和崩积物在该区河谷中区非常普遍,它们是陡峭山坡上部岩块顺构造节理的强烈风化、剥蚀或河流掏蚀岸坡致使岩块本身的稳定性失衡,在重力作用下快速下坠所形成的地形和堆积物。另外,在落差巨大的河流裂点附近,崩塌作用还是河流溯源侵蚀的重要方式之一。在青天河景区中,由陡峭谷壁构成的青天河大佛的形成也与谷坡崩塌作用密切相关。
2.典型造景地貌的成因机制
云台山地区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地貌景观基本上可用云台八景来概括。即云台山之红石峡与云台天瀑、青龙峡之幽谷叠瀑、峰林峡、神农山之龙脊长城、云台山之赤壁丹崖、青天河之鲸鱼湾和云台山之龙凤壁。如前所述,影响地貌景观形成的因素有很多,但各类景观的形成实际上都是多重地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以上述典型地貌景观为主来重点探讨该区造景地貌的成因,并对其他类似或相关的地貌景观成因机制给予初步解析。
(1)山地抬升与“赤壁丹崖”和“龙脊长城”景观的发育
云台山地区在晚新生代期间经历了阶段性山脉隆升过程,发育在云台山地区的高耸的“卧虎崖”(属于深切嶂谷的谷壁)、“赤壁丹崖”(属于断层崖的崖坡)和“龙脊长城”(属于峡谷上部的陡峭谷壁)等极为壮观的地貌景观都是在山地隆升的背景下经河流下切、重力崩塌和斜坡后退等过程逐渐塑造而成的(图1-62)。
云台山山麓地带至少发育了两条近平行分布的北东东—北东走向、倾向南侧的正断层(图1-62)。从断裂的分布及所错动的地貌面分析,西北侧正断层的活动主要集中在太行期夷平面形成之后和唐县期夷平面解体之前,垂直活动幅度可达500m左右。靠近盆地侧正断层的垂直活动主要发生在唐县期夷平面形成之后,垂直活动幅度在300~400m左右。平行分布正断裂的垂直活动将该区分割成了地势从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宏观上呈阶梯式分布的三个地貌单元。包括峰顶面海拔集中在1200~1400m左右的中山、峰顶面海拔集中在500~700m左右的低山区和海拔在200m以下的平原或盆地面。
前述的“卧虎崖”、“赤壁丹崖”和“龙脊长城”等地貌景观虽然属于不同的地貌形态,但无一例外都发育在正断层下盘侧的最高一级地貌台阶中,因此,正断层的垂直活动是它们形成的构造基础。因为断裂的垂直活动造成了两种效应:首先断裂活动促使了与断裂带近于直交的河流水系的发育、河流的强烈下切以及上游河谷中高度不等的河流裂点的发育。其次断裂活动造成北侧地层抬升造成了中元古界和寒武系与中奥陶统的断层接触关系,使得该断裂带北侧河谷中得以出露中元古界厚层的相对坚硬的石英砂岩和以下部发育中薄层泥灰岩、砂页岩、中-上部发育厚层的灰岩、白云岩为特征的寒武系,而南侧仅仅分布岩性以相对均匀的中厚层灰岩、白云岩为主的中奥陶统(图1-62)。也正是由于上述因素造成了断裂南北两侧地貌发育方式以及所形成的地貌景观的不同。其中在断裂南侧,由于地表分布厚度为400m左右、岩性相对均一的碳酸盐岩,因此山地河谷和坡地在后期的侵蚀过程中主要倾向于以斜坡坡面的平行下降和相对均匀的后退形式为主进行,即山坡演化中的坡面平行下降模式(图1-62),形成了该区相对宽缓的谷底、地势起伏相对均一的山地和区域均衡的斜坡等。在断裂北侧的上升盘,由于岩石硬度的明显差异,在河流的下切或侧蚀过程中,山地剥蚀以侧向不均侵蚀和纵向不均匀下切为特征,同时坡地发育已伴随崩塌作用和河流溯源侵蚀的山坡平行后退模式为主(图1-62)。此时常形成河床裂点发育的深切峡谷、谷坡两侧的陡峭崖壁和山前高耸的断层崖等壮观的地貌景观。云台山红石峡沟口高20多米的河流裂点和百家岩高100多米的赤壁丹崖都是在断层崖基础上发育起来的断层型河流裂点地貌景观。子房河谷地两侧的卧虎崖和神农山的龙脊长城也是在断裂上升盘一侧,因河流下切过程中伴随谷壁斜坡平行后退发育而成的地貌景观。
图1-62 云台山山前地貌演化过程示意图
图1-63 云台山峰林峡景区河流切割近水平地层形成峰林景观
(2)深切曲流的发育与“鲸鱼湾”和峰林峡景观地貌的形成
地貌学上将曲流河划分为自由曲流和深切曲流,后者又可进一步区分为嵌入式曲流和内生曲流。内生曲流可以在深切曲流的基础上由于河流进一步侧向侵蚀发育而成,也可以是原来相对顺直的河流在下切入基岩之后,在河流基准面保持长期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由于岩石的抗侵蚀能力的差异或地质构造因素的影响再经长期侧向侵蚀作用而形成。总的来看,内生曲流常表现为弯曲度较小的顺直型河谷与曲度较大的曲流交替分布的特点。如子房河上游段发育在裂点之上的长1~2km的曲流段和下游近出山口一带的曲流段、青龙峡和峰林峡谷地中的局部发育的曲流形态大都属于此类。嵌入曲流的发育先后经历了自由曲流和深切曲流两个阶段,并能够基本保持原生的曲流形态,因此常表现为蜿蜒迂回的河曲形态,即常说的“九曲十八弯式”的河流峡谷地貌。沁河、丹河和峪河中的曲流形态基本上都属于该类,其中丹河水域青天河景区的鲸鱼湾则是该类地貌景观的典型代表。
在深切曲流发展过程中,伴随河流的侧向侵蚀和迁移不仅直接形成了像鲸鱼湾一类的迂回弯曲的峡谷地貌,而且还会在河谷中及其两侧形成离堆山、牛轭湖和形态各异的石峰、峰墙和一些类似峰林的地貌景观。如在以发育类似峰林-峰丛的石峰-石墙类地貌景观为特征峰林峡景区(图1-63),河谷呈现出内生曲流形态,在河流的中上游相对顺直的河谷与弯曲度很大的河谷相间分布,并且在上游的影寺一带可以见到典型的高位废弃曲流和离堆山。地表调查可知,该区景观的发育主要与曲流河下切之后的侧蚀、下切和迁移密切相关,同时受到了岩层分布和构造节理发育的影响。因为该区主要分布寒武-奥陶纪岩层,该套地层以相对软弱的中薄层的页岩、泥岩和泥灰岩与相对坚硬的、但构造裂隙相对发育的厚层的灰岩、白云岩相间产出为特点。在内生曲流发育的中、后期,当河流下切至软弱岩层中时,便转为以侧向侵蚀作用为主的阶段。河流对软弱岩层的侧向侵蚀或掏蚀会促使上层岩块的崩塌,同时再加上地表水沿岩层中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两组构造节理的侵蚀、切割,便在河谷中及其两侧塑造出形态各异的、类似峰林-峰丛的多种石峰-石墙类地貌景观。如果河流继续下切,早期形成的石峰、石墙等便会遗留在高出河谷数十至数百米的地貌部位,成为高位的石峰-石墙类地貌景观。类似的地貌景观在青龙峡、青天河都有不同规模的发育。当然发育在一些山脊长崖或绝壁之上的石峰、石柱和石墙也大都是在河流下切之后,地表水顺构造节理侵蚀、切割并诱发崩塌作用的综合作用结果。
(3)河流裂点、岩坎和“云台天瀑”、“幽谷叠瀑”等景观的形成
河流裂点是河流基准面下降所引起的河流下切和溯源侵蚀过程中所达到的那一段河床纵向上的陡坎或坡折地貌(图1-64),它在地貌上可表现为河床纵向上的高数米至数百米、甚至上千米不等的陡坡地貌。在云台山地区,不同类型的河流裂点地貌极为发育,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貌景观。根据成因不同,可初步归结为断裂型裂点和溯源-崩塌型裂点等3类。虽然裂点的直接成因不同,但实际上它们都是构造活动、溯源侵蚀和崩塌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下面对各种裂点的特点和成因进行简单分析。
图1-64 河流裂点形成示意图
云台山地区最为壮观的是溯源-崩塌型裂点,其可以子房河上游各支流深达500~600m左右的嶂谷沟头高260~360m不等的高大河流裂点为代表,河流从裂点之上飞泻而下便形成了所谓的“云台天瀑”奇观。该裂点的形成是河流在溯源侵蚀过程中岩块崩塌的结果,至今仍可见到沟谷中分布着许多从上部崩落下来的巨大岩块。同时,应该知道沟谷溯源侵蚀与岩块崩塌的发生又与该区的构造活动和岩层分布特点密不可分。因为地表观察可以看到,裂点发育的沟谷中主要出露寒武纪地层,其下部以发育抗侵蚀能力较弱的中薄层的砂岩、泥岩或页岩与灰岩、白云岩互层为特点,而中-上部以发育抗侵蚀能力较强、而近直立的构造裂隙比较发育的厚层白云岩和灰岩为主。如前所述,在太行期夷平面形成之后,该区的黑龙王庙断层曾经有过幅度至少为300m的垂直活动,断裂带的垂直活动必然造成上升盘一侧河流的强烈下切。子房河上游各支谷即在此构造背景下开始强烈下切,同时河流发生的溯源侵蚀。当河流下切至相对较软弱的寒武纪下部地层中时,河流的侧向侵蚀或掏蚀作用和地表水沿近垂直裂隙的侵蚀会促使上部厚层岩块的崩塌,进而加速河流侧蚀和溯源侵蚀速度,并形成高数百米的陡峭嶂谷以及沟头的高大裂点和从裂点之上飞流直下的“天瀑”。
断裂型裂点主要以红石峡沟口白龙潭处高20多米的裂点和百家岩孝女塔北“天门瀑”所在的高120m左右的赤壁丹崖为代表。该类型的裂点之形成与断裂活动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裂点南侧或不远处即为倾向南侧的北东东向黑龙王庙正断层通过之处。正是该断裂在晚新生代的垂直活动,造成了北侧坚硬的中元古界厚层石英砂岩与南侧相对软弱的中厚层灰岩、白云岩夹薄层泥灰岩的中奥陶世地层呈并列式的断层接触,而断层两侧可侵蚀能力的显著差异直接导致了云台山红石崖和天门瀑一带发育在厚层紫红色石英砂岩中的河流裂点及相关景观。因此称其为断裂型裂点。
除了显著的河流裂点地貌,由于岩层抗侵蚀能力差异,在河床上还常见到类似裂点的规模不等的岩坎地貌,这在云台山的小寨沟和青龙峡景区较为发育。其中一级级高1~3m乃至5~10m的不等的河床岩坎,时而集中分布,时而分散出现,形成河谷中精巧雅致的崖台梯叠、层层叠瀑、潭瀑相连的河床地貌景观,这些景观主要发育在厚度为200m左右的中寒武统张夏组中。以青龙峡景区为例,在其中海拔600~750m左右的河谷段为以厚层叠层石与中薄层的泥灰岩互层为特征的中寒武统张夏组,由于前者抗剥蚀能力相对较强,而后者相对较弱,因此在河流下切过程中,当遇到软弱岩层时,便会促使河谷加宽和溯源侵蚀的发生,容易形成平坦和较为开阔的河滩而一旦遇到相对坚硬的厚层叠层石,便会阻碍溯源侵蚀的进行从而形成岩坎地貌。由于张夏组厚度可达190m左右,其中包含了众多厚度不等的软、硬地层(图1-65),因此便在河谷中形成了现在所见到的由多达数十个大小不同的岩坎和瀑布所构成的层层叠瀑景观。
图1-65 青龙峡谷地中层层叠瀑的成因示意图
6. 风景成因的分类
一、参照生物分类,将隶属关系改为组合关系
分类的本质就是建立一个符合实际的系统,而后指出各分类物在该系统中的位置。生物学的分类最科学,按门、纲、目、科、属、种划分,对任何一种动物或植物,指出它的属种就算完成了分类。例如猫属于哺乳动物的猫科,在描述猫时,对脊椎动物、哺乳动物、猫科的特点就无需描述,只说明猫与老虎、狮子、豹子等属的差别即可。然而风景不是单纯的自然系统,是由多种因素组合而成的,故首先分出一定地貌类型,再以地貌类型与其负载物组合成风景类型。地貌与负载物之间是可以任意组合的,没有必然的隶属关系。一座宏伟的庙宇可建在不同的区域,它们的上一层次(地貌类型)可以完全不同。风景系统中的级次间缺乏唯一性。所以生物分类虽然非常科学,却不能生搬硬套于风景分类。
地貌与负载物组合成风景虽然无必然的隶属关系,但却有经常共生的相关关系,其共生可以是:①成因的组合,如石灰岩地区的岩溶风景组合、海岸区的海蚀地貌组合,因为一定岩性与一定构造,在同一气候条件的侵蚀作用下,会形成相同的景点,如一定的节理与断层,在侵蚀作用下,可形成一定的悬崖,不同的褶皱则可形成单面山、平顶山,故一定的景点结合成一定的景区,一定的景区结成一定特色的旅游线路;②某一因素派生出的组合,如湿润气候区瀑布、激流与峡谷的组合,干旱区雅丹地貌与沙漠的组合;③自然因素与人文建设的组合;④原生与派生的组合,如高的山地产生佛光、云海、日出等奇妙景观,湿润地区产生水上森林、湖泊、沼泽等湿地,湿地成为候鸟栖息地。这些组合关系,将成为风景成因分类的依据。
二、风景成因类型的划分
旅游以风景区为目标,故风景类型宜分到景区一级,且分类的详略亦有一个适宜的程度。太简略不能表现各景区的特点,过详细将失去应用价值。按前述国标分类,地貌共分为41种,其负载物中自然负载物有23种、文化负载物有82种,它们共可组合出4305种亚类,显然这么多种分类实用性不高,因而地貌和负载物都必须进行简化和归并。
首先山丘需按海拔划分为高山、中山、低山和丘陵,为简化类型,本书将地貌仅分为正性地貌、负性地貌和中性地貌3类。这是借用了正地形、负地形的概念,但与原意略有区别。如《地球科学大辞典》p.265所述,正地形指高于邻区的地形,负地形指相对低于邻区的地形,故高原属于正地形,平原属于负地形。由于景区面积远小于高原和平原,无需与更远的地区相比,故将高原与平原单列,统称中性,并为了表示与正、负地形原意的区别,将“形”字改为“地貌”。其次,为了照顾国内一些流行的分类,将正地形分为以花岗岩等坚硬、块状岩石形成的正地貌和层状岩石形成的正地貌两类,其中,层状岩石再分为4类:砂岩、火山岩、泥岩-黄土、石灰岩(岩溶)。这个分类中,石灰岩实际跨越了正性地貌及负性地貌,如峰林-石林等属正性地貌,天坑、溶洞属负性地貌。为不使分类过于烦琐,地貌只划分到一定的程度,例如峡谷只按规模大小分为江河峡谷与溪流峡谷,海岸仅分为沙岸与岩岸,级次更低的地貌不再划分。这样共计分出20个地貌亚类。
对国标分类中人文部分的82种负载物,为了简化和增加包容性将其归并为3个亚类,即文化、宗教、民居。在几种文化负载物并存时,取其贡献最大者,如嵩山景区,既有书院,又有寺庙,但因大法王寺、少林寺、中岳庙等比书院更为世人所知,内容也更丰富,故分类时将其列入山岳宗教型。武夷山虽然也有各类庙宇,但朱熹讲学的“武夷精舍”(又称紫阳书院)对中国文化影响更大,故列入山岳文化型,而不列入宗教类。
本书分类顾及了详略得当,但景区命名可以使用最富特色的更低一级次的类别。例如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悬空寺等,同属峡谷宗教类,但景区名称可用具体的“石窟”、“寺”来表示;挪威峡湾与我国山东蓬莱丹崖山上的蓬莱阁,在分类中同属于海洋岩岸类型,但并不影响分别使用“峡湾”、“阁”这样的名称。我国的刘公岛与澳大利亚的大堡礁、加勒比海的伯兹利珊瑚礁,同属海洋岛礁类型,但各自可以使用“岛”、“堡礁”、“珊瑚礁”等名称。这样做有两个好处:第一,相当于增添了分类的精度,能在分类简明的前提下,表现出更细微的特征;第二,只在景区后面用符号表明类别,不影响传统的、人们熟悉的名称。
地貌与负载物的组合便是风景的成因分类。这种分类,简明易懂,但是气候的冷热干湿、纬度和海拔的高低,对于风景的成因类型,特别是美学类型有决定性的作用,是风景研究中不能不考虑的重要因素。但是如果把这些因素作为分类依据引入成因分类中,势必会使分类变得很复杂,我们可以以表3-3所示方式来表示自然负载物对分类的影响。
表3-3 自然负载物与纬度、海拔的关系
表3-3排列的依据是:①从低海拔到高海拔,由常绿阔叶林或雨林向针叶林、灌丛、草地、冰雪地变化,而云海、日出等美景主要见于较高的山上;②从低纬度向高纬度,在我国是从南方到北方,由云南、海南岛的雨林、常绿阔叶林、针叶林、草原、荒漠到冰雪原变化,美丽的北极光也只能在高纬度地区见到;③气候由潮湿变为干旱,相应地从东北大兴安岭的林海、疏林草原、草原、干旱草原、荒漠草原变化到西北的戈壁沙漠。上述排列只是一种大概的趋势,并不绝对精确。特别是烟云光照与荒漠的位置,与之缺乏必然的关系。关于此点,在本章第五节业已指出:组合体系不如单纯的自然体系严密。在表3-3内的负载物中,没有提到水,因为水必然存在于负地貌中,负地貌完全可以代表水,故作为分类的依据可以不考虑水。另外,烟云光照只在形成景点时起作用,故针对景区的分类也不必考虑烟云光照。于是,加上文化负载物,共计有8 种负载物:木本,花卉,动物,草本,冰雪,文化,宗教,民居。将此8种负载物与20种地貌亚类进行组合,便形成了风景的成因分类。
由此成因分类可得到160种风景成因,这种分类依然过于烦琐,缺乏实用价值,还需再进一步归并与简化,采用以下4条原则进行:
1)某些组合实际出现的频率过低,如岛礁与宗教组合的普陀山,为四大佛教圣地之一,名望很高,但类似景区很少,故不单独分类。
2)有的组合出现频率较高,如花岗岩地貌的佛教圣地、丹霞地貌之道教圣地都特别普遍,但为了简化类型,只好割爱。
3)与负载物组合时将地貌适当合并,如将宗教与整个山岳地貌组合称“山岳宗教型”;森林、花卉、动物、冰雪都与山岳统一组合,称“山岳型”;在高纬度地区,“冰雪”将平原、湖沼、海洋一并纳入,故冰雪与山岳以外的一切地貌统称“冰雪原型”。至于民俗民居,可与全部地貌组合,即可不计地貌因素,仅称“民俗民居”。将山岳统一与各个负载物组合,而不是按8个亚类去组合,可能有人会认为此划分太粗陋,但将8个亚类统一于“山岳”,于一般的旅游并无影响,游客无需了解不同岩性在成景中的细微区别;但如专业的人士希望分类更细时,只要在“山岳”之下分出8个亚类即可,并不影响整体分类系统的大格局。
4)每一种地貌与负载物组合时只利用一个或两个最主要的因素。如地貌对风景区美的贡献大于其他任何一个美因子时,则放入纯地貌一类,如张家界、九寨沟、华山均列入纯地貌型。当地貌以外的某一个美因子对风景区美的贡献超过地貌时,则选用其与地貌的组合,如峨眉山、九华山、五台山等佛教圣地,称山岳宗教组合,这些景区自然也有森林、花卉、动物,但它们的贡献均不如宗教。又如不论平原、山岳都有植物,如植被对美的贡献最大,则称为山岳森林型或平原森林型,此时虽然其中必然有动物,但因其贡献不如植被大,故在分类名称中虽未列动物,但实质包含了动物。有动物的地方必有植被,但如动物对风景区美的贡献大于植物,则称山岳动物型或平原动物型,如卧龙保护区因为有森林才有熊猫,但只称山岳动物型,而不提及森林;非洲塞伦盖蒂平原,本是草原,有众多野生动物栖息,只归入平原动物组合,虽未提及草原,但必然包含了草原。根据这些归并简化的原则,编出了实用风景成因分类表(表3-4)。表3-4中共分出复合型风景区47个类型,由于纯科学性风景的每一类别均可叠加于任何一个风景成因类型之上,故此表中未表示其组合关系。
在前文探讨国标分类时,曾提出其缺乏唯一性的不足。但国标的分类大多到达景点一级,本分类方案以景区为目标,可以多置而缺乏唯一性的不足会比国标更为突出。因为每一景区有多种美因子,虽规定以对风景区贡献最大的美因子为主,但在实践中如何判别最美的美因子却缺乏具体的指标,分类时必然会出现分歧。首先,这种分歧会来源于不同人群,以华山而论,其为道教圣地,以宗教界的看法,自然应划入山岳宗教组合,但是一般的游客还是更喜欢华山险峻的自然风光,因此在专业人士与一般游客的看法发生分歧时,本书倾向于以一般游客的认识为准。风景区的美,在不能定量之前,这种成因分类的多置性(即缺乏唯一性)问题不可能得到解决。其次,某些美因子在分类系统中自身即具有双重性,例如火山口湖,既可归在湖山组合之中,也可归在火山风景内,我们采用归入比较稀少的类别中的原则,由于火山口湖较少,故长白山天池归入火山风景中,而天山天池归入湖山组合风景之中。又如间歇泉,既可归入泉水风景中,也可以归入火山风景中,我们仍然按归入稀少类别的原则,将其归入火山风景中。由于对资料掌握不够,对景区的具体类别在分类中可能会出现失误。许多优美而有趣的景区未能到现场观察,对其成因不便妄猜,类型亦不便妄置,因而本书未对其进行明确分类。好在本书只是引玉之砖,深信不久便会有更加科学、更加符合实际、内容更加丰富的风景学分类问世。
表4-3 类分因成景风
表3-4所示分类与GB/T 18972—2003国家标准之区别之一,在于国标是将所有基本类排列形成一个长链,再按性质分段,即分出亚类,而本分类是将国标中的部分亚类,甚至主类作为形成风景的美因子与地貌组合起来,将这些美因子作为分类的依据置于表头,于是长链便被截成数段,形成一个类似于化学元素周期表形式的分类(表3-4),与该美因子有关的风景区都列在表的同一纵列内。因此,横向读表,是按地貌的分类;纵向读表,是按负载物的分类,近似国标亚类中分出的基本类。如不考虑城市旅游资源,再在详略上做些调整,本表几乎能与国标的基本类型完全吻合。因此,本分类基本保留了国标的优点,同时也顾及了不同部门开发的旅游业务,如“负地貌”各行与水利部门的旅游资源相适应,“木本植物”与“动物”两列与林业部门的旅游资源相吻合。总体来说,旅游业的相关业务都可在表3-4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三、将生态公园、地质公园纳入统一的风景分类中
将生态公园、地质公园纳入统一的风景分类中之实质,是将科学或科普引入旅游业,将来或许还会有其他学科领域的引入,但本书只对生态公园、地质公园与风景区的关系做一些探讨。
生态系统是指特定地段生物群落及其地理环境所组成的物质、能量系统,包括非生命环境因子、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4个组成部分,用本书所使用的名称来表述,就是地面物质与自然负载物的组合结果。地面物质可以是岩石、土壤、沙砾、浅水、海水……它们与自然负载物的不同结合便是不同的生态系统。如干旱气候下岩石裸露区为岩漠生态系统;湿润气候经流水侵蚀的岩石裸露区为石漠生态系统(用石漠以区别于干旱区的岩漠);地表有流沙时为沙漠生态系统;地表为土壤,当其与牧草组合时为草原生态系统,与农作物组合时为农田生态系统,为浅水覆盖时为湿地生态系统,为海水覆盖时则为海洋生态系统……生态旅游的目的不仅是从各种生态系统、生态环境中获得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获得生态知识,提高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现今已提出的各种生态系统与本书的风景成因类型基本一致,故各种风景区的旅游都可以说是生态旅游。风景和生态系统毕竟是两个概念,风景是强调能给人以审美快感的美,生态系统则强调能给人以认识快感的美,两者只是在一定范围内叠合,即某些生态系统既能给人以审美快感的美,同时也能给人以认识快感的美。如果将生态旅游的场所称为生态公园,则叠合部分可称为风景复合型生态公园,只能给人以认识美感的生态公园称为纯生态公园。无论是复合型生态公园,还是纯生态公园,其类型都相同,只是审美快感的美有所差异。
自然保护区和生态旅游虽然都是针对生态系统而言,但两者的性质和目的却有所不同。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保护生态系统免遭破坏,特别是保护濒危物种不致灭绝。自然保护区的建设需经国家或地方政府批准,并设立相关机构,有时并非整个保护区都对公众开放为旅游区。故自然保护区与风景区的叠合有两个条件:①自然保护区能给人以审美快感的美时才能与风景区叠合;②自然保护区中向公众开放的部分才允许与风景区叠合。自然保护区不向公众开放的部分,称为严格的自然保护区,无论其能否给人以审美快感的美,无论其是否有旅游价值,都不能称为风景区,而只属于纯自然保护区。还有那些虽可对公众开放,但其自身缺乏旅游价值者,也属于纯自然保护区。本书将选择少数自然保护区实例予以介绍,一方面是让读者了解什么是自然保护区,另一方面也借以证明,复合型自然保护区与风景区除建设目的不同外,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地貌(风景)与地学内蕴(地质遗迹)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地学内蕴(地质遗迹)所代表的区域地质发展历史,决定了今天的地貌景观和风景。热爱大自然的朋友们,当你们登上高山之巅,下到幽谷之底,穿过层层洞穴来到地下深处,漫步湖海之滨、极目远眺时,除了尽情享受自然之美外,必然还会惊诧这些美景是如何形成的?大自然是如何塑造出了这奇妙的一切?当地质公园所代表的地学内蕴融入这个风景的统一分类后,你便能了解这奇特的地貌、美丽的风景是如何形成的,便能洞悉这如梦如幻的风景演化发展的奥秘;在享受自然美的同时,从地质公园中获得了更深层次的美——认识美。
本书关于地质内蕴的分类,除包括地质剖面、古生物、地质灾害、矿床外,还根据陈安泽的地质遗迹划分表,增加了“地质构造”类型;吴胜明在《中国地质公园》中将我国85个地质公园中的62个均划为地貌类型,故据此又增加了“地貌”这一类型,这样有关地质内蕴的分类共计有6类。地球表面的任何一个地区,都会打上地壳运动的烙印,都有地质遗迹的存在,从而可以作为地学科普内容介绍,故凡风景区皆可视为地质公园,即地质公园可以全面覆盖风景区,所以在风景分类中省去了“地质内蕴”这一个因子,并将所有风景区当作复合型地质公园看待。于是,便有批准挂牌的正式地质公园和没有挂牌、但同样可以开展地学科普工作的准地质公园。对于前者,可在风景名后加“世界地质公园”或“国家地质公园”字样,如“嵩山风景区世界地质公园”;对于后者,虽未加“地质公园”字样,为未经审批命名之准地质公园,园中亦可摆放地质景观之标示牌。在给风景作定义时已经指出,地貌达到一定程度的美,才能称为风景,因而必然有许多不是风景区的地方,地质内蕴却异常丰富,并有高度的科学价值和科普价值,可将它们称为纯地质公园,即“完全由地质内蕴贡献的美形成的地质公园为纯地质公园”。纯地质公园之命名采用三段法,即地名+地学性质+地质公园,如“河南内乡恐龙蛋地质公园”、“四川内江恐龙地质公园”。地质公园中的绝大部分是与风景区叠合的地质公园,在风景成因分类中已做了介绍,因而在“风景区的科学性”章节中,将只介绍纯地质公园。某些纯地质公园,一般的旅游者很难看懂其介绍的地质内蕴,就连非专业的地质人员也很难对之产生兴趣,本书介绍的目的,是让读者对它有些了解。
综上所述,风景区、自然保护区、生态公园、地质公园之关系如表3-5所示。
表3-5 风景区、生态公园、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之关系
7. 地质景观有哪些,地质景观有哪些知识
地质景观是由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形成的,具体有向斜、背斜,地垒、地堑,还有断层、褶皱等
8. 我国地质地貌景观有哪些主要类型各自有什么特点
中国地大物博,地质抄形态多种多样,下面列举几种较为著名的作为代表。
中国地形呈现三级阶梯分布,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第二级阶梯黄土高原,第三级阶梯华北平原。
第一阶梯地形以高原为主,地貌主要是高寒荒漠,戈壁滩,冰川。著名代表新疆罗布泊,昆仑山脉,喜马拉雅山脉,藏北高原。
第二阶梯地形以高原和沙漠为主,地貌主要是高原,沙漠,盆地。著名代表新疆塔里木盆地,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
第三阶梯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地貌主要是低矮山脉,半岛,洼地。著名代表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辽东半岛,山东半岛。
9. 贡嘎山地质地貌景观多样化的成因地理大题
贡嘎山位于四川省康定以南,是大雪山的主峰。周围有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45座,主峰更耸立于群峰之巅,海拔7,556米。高出其东侧大渡河6,000米,被喻为“蜀山之王”。主峰由花岗闪长岩组成,受海洋季风影响,形成多样的植被和自然生态环境,山间蜿蜒两条姐妹峡谷:燕子沟和海螺沟,其中燕子沟又被称为东方阿尔卑斯。贡嘎山雪线海拔4,600~4,700米,冰川发育规模较大。东坡最大的海螺沟冰川长14.2公里,末端下达2,850米,已落入森林带内,在长期冰川作用下,山峰发育为锥状大角峰,周围绕着60°~70°的峭壁.
贡嘎山地区地质构造活动频繁,产生了许多褶皱和断裂。随着山体的抬升,河流东西两坡形成高差近5000米的峡谷。贡嘎山主峰有四条主山脊:西北山脊、 东北山脊、西南山脊、东南山脊。由于该地区岩层以花岗岩为主,加上长期冰蚀作用,狭窄的山脊犹如倾斜的刀刃,坡壁陡峭,岩石裸露,坡度多大于70度。贡嘎山地区又是横断山系中高峰集中区,在其附近聚集了20余座海拔6000米以上的高峰。山区约有冰川45条,面积达290平方公里,主要以山谷冰川为主,悬冰川和冰斗冰川也有分布,长度达10公里以上的冰川有5条,最长的海螺沟冰川,是中国著名的冰川公园,拥有一切冰川奇观。其中的大冰瀑布高宽均达 1000米以上,尤为壮观。由于气候的影响,贡嘎山冰川活动剧烈,冰川的最下端最低处向下延伸到海拔2800米处。在雪线以下,山谷和山坡被茂密的原始森林所覆盖。森林中植物种类繁多,有珍稀植物40余种。同时,也是野生动物的乐园,在这里生活着400余种高山动物和森林动物。山中活动性断裂带上还分布有多处温泉.
10. 世界著名的地质景观有哪些
山东泰山 1987.12 泰山,古名岱山,又称岱宗。自然景观雄伟绝奇,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渲染内和人文景观的烘托容,被誉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缩影。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世界遗产专家在泰山考察时发现,泰山既有突出普遍的自然科学价值,又有突出普遍的美学和历史文化价值,是一座融自然科学与历史文化价值于一体的神奇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