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特殊地质地貌会造成什么影响

特殊地质地貌会造成什么影响

发布时间: 2021-02-19 22:57:26

❶ 风化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在地表或近地表改变岩石物理和化学状态而不一定侵蚀或搬运其产物的一些过程,综合起来叫做岩石风化作用(Rock weathering)。风化作用是由外力主要是由太阳能所引起的。它不能形成特殊的地形,只能对形成地形的岩石改造和破坏,因而对地形和第四纪沉积物的形成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风化作用的深度,局限于外力过程所能够达到的深度。该深度与风化作用的强度是正比,大部分地区在10m以下,已知最大风化作用深度发生于热带,其下限是地下水最深的循环深度,大致为1km。

风化作用的主要特点是岩石在原地破坏或蜕变,而未被搬运。当然,这只是相对意义的未被搬运。事实上,在风化作用进行的过程中,矿物的溶解、溶液的循环和微粒的迁移,也是一种微观的搬运。

风化作用破坏岩石的构造,改变岩石的矿物成分,在原地形成残积物。风化作用虽然不能形成特殊的地形,但由于它促进了剥蚀作用和堆积作用,对剥蚀地形和堆积地形的形成和发展,却起着广泛的潜在的作用。

风化作用基本分为机械风化(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两类。生物风化作用是物理和化学风化作用的综合。机械风化又叫做崩解(disintegration),意指岩石碎块分离或分散开来而没有蜕变。化学风化作用,又叫做分解作用(dicomposition),主要指组成岩石的矿物颗粒的化学成分的改变。风化作用研究得越深入,介于机械风化和化学风化作用之间的差别就越不清晰。在地貌第四纪地质学中常常首先研究机械风化作用,因为在岩石与空气、水和生物发生化学作用之前,一般都需要机械破坏。

机械破碎作用受岩石构造裂隙和矿物颗粒之间或矿物颗粒中裂隙的控制。引起岩石进一步机械破坏和崩解的主要过程有:(1)压力解除后的差异膨胀;(2)热力膨胀和收缩;(3)裂隙和空隙中外来晶体的生长;(4)生长的和运动的生物所产生的机械压力。每种作用都以不同方式影响着不同岩石类型的机械风化作用。

化学风化作用是在一定近地表条件下,岩石中的矿物产生溶解和结晶、淋滤和沉淀、氧化和还原、水解和脱水等过程的综合。形成于高热和高压下的矿物,在地表易于受外来热化学反应以产生体积较大和密度较小的化合物。风化作用中最常见的是氧化作用,氧化作用是在矿物与水和空气中氧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一般使其体积增大,其中含铁矿物与溶于水的氧反应尤为常见。其它风化作用有碳酸盐化作用,这是矿物与溶于水中的CO反应;水解作用是矿物与水的分解和反应;水化作用是矿物分子结构中增加水;盐基交换作用是在一种溶液和一种固体矿物之间的一个电子和离子的交换;螯化作用是一种矿物的离子进入有机化合物的一种生物矿化作用过程等。

地壳最上部发生风化作用的地带,叫做风化带。在风化带内,风化作用使岩石崩解、蜕变、形成了一种新的未经移动的松散堆积物,叫做残积物。

残积物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广义的,是指风化作用形成的各种类型的风化产物;另一种是狭义的,是指风化产物经水和其它动力将细粒的和可溶的物质带走而残留下来的较粗粒的和稳定的物质。这实际上是一种残留物。

由残积物所组成的覆盖于地壳表面的外壳,叫做风化壳。

❷ 地貌对于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

作为活跃的地理环境组成要素之一,地貌对其他要素与地理环境整体特征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专响属,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导致地表热量的重新分配和温度分布状况复杂化;
(2)改变降水量分布格局,比如我国的地貌组合对降水量布局的影响;
(3)地貌对生物界的影响;
(4)地貌对自然界地貌地域分异的影响;
(5)地貌对土地类型分化的影响

❸ 喀斯特地貌有哪些危害是怎样形成的

喀斯特地区有许多不利于生产的因素,需要克服和预防,也有大量有利于生产的因素可以开发利用。在水库大坝选址时应尽量避免断层、破碎带、喀斯特地貌等。

1、作为一种不稳定的地貌形态,它对于建筑,道路的建设具有巨大的影响。这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2、水土流失问题严重,直接后果就是土壤有机物流失严重土地贫瘠,严重阻碍农业的生产。

形成:

我国西南地区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最主要的是这里有其发育的主体。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流水的不断溶蚀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种奇特的溶洞。

这种奇妙的自然作用,用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现为:CaCO3+CO2+H2O=Ca(HCO3)2。溶有碳酸氢钙的水如果受热或遇周围压强突然变小时,其中溶解的碳酸氢钙就会分解,重新变成碳酸钙沉积下来,此时的反应方程式为:Ca(HCO3)2 =CaCO3↓+CO2↑+H2O。

西南地区气候湿润,降水量大,地表径流相对稳定,流水下渗作用连续,加之降水使流水得以更新和有效补充,因此岩溶作用得以延续进行。

(3)特殊地质地貌会造成什么影响扩展阅读:

喀斯特地貌分类

1、按出露条件,喀斯特地貌可划分为: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这三种。

2、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五种。

3、按岩性分为: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四种。

❹ 地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什么影响地貌

地貌的形成是地球内外力作用综合作用的结果.
地貌最开始的时候,是在地球回内部的地壳运动下形成的答,但是在形成后会受到流水、风、海浪、冰川等外力作用(包括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的影响.
地貌的改变,会使这个地区的其他地理要素,如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也会发生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举例:喜马拉雅山原来是古地中海,后来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互挤压造成地表隆起抬升.
气候:
随着地形的抬升,气温随着山体海拔升高而升高,降水也会发生变化.
水文:本来是河流汇入这里的海洋,地形抬升后,这里成为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土壤:本来是海底的泥,抬升后随着海拔升高形成不同类型的土壤,到海拔5000米以上还有积雪冰川带.

❺ 地形地貌特征对地质灾害的影响

地壳活动强烈的地区,山体断裂发育,岩石破碎,松散的地表堆积物容易为泥石流滑坡提版供物质条件,也较为容易权发生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
地形的话,一般就是山地,尤其是植被覆盖不高、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地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

❻ 地貌对于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

在同一个气候区 一般是山地迎风坡比平原降水多
迎风坡由于地形的抬升,多地形雨,背风坡版则相对较少.
如果山权地面积比较大,还存在局部小气候的问题
山地内部的水系(湖泊、河流、沼泽等)蒸发会增加空气湿度 一定程度上增加降水

❼ 城市的地质地貌对城市规划有什么影响

所谓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关于地质灾害概念的界定,在学术界和实际管理工作中存在着不同观点。
前瞻产业研究院认为,我国是个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为了从源头上解决和避免这个问题,首先在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矿产资源规划以及水利、交通、能源等重大工程项目规划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地质灾害防治要求,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为了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做好城市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编制和实施城市规划过程中,要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对城市规划区内地质情况尚不清晰的,必须加强和补充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批建设时,必须充分考虑建设用地条件;凡没有进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要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在总结近几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为了处理好城市总体规划和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关系,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应当将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作为其组成部分。

❽ 特殊的地形和地质条件

由于板块运动,我国大陆地形不断演化,最终形成了现今所见到的由青藏高原向太平洋方向依次降低的三大阶梯的地形格局。

第一级台阶 是青藏高原。它由南边的喜马拉雅山,北边的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和东边的岷山、邛崃山、横断山等高大的山脉圈围而成的高原区,平均海拔高度达4000~5000m,被称为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最初海拔高度只有1000m,上新世晚期至今的3.4Ma间,由于印度板块的推挤,上升了3500~4000m。强烈的隆升伴随外动力作用,使高原地区地形切割深度不断增大,地形相对高差可达1000~2000m,巨大的地形势差为岩土体的运动提供了极佳的启动条件。该地区主要为中生界的陆相及海相碎屑岩地层,频繁的构造活动和强烈的物理风化,使岩石破碎,为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物质基础。除此之外,青藏高原还是我国陆地冰川的主要分布区和三大江即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冰川活动和湍急的水流为岩土体的侵蚀、搬运提供了巨大的动力。

第二级台阶 位于青藏高原以北和以东地区,其东界在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该台阶在新构造运动期上升幅度小于青藏高原,大约为1000~2000m。作为青藏高原与东部地区的过渡带,该台阶海拔高度为1000~3000m,造就了一系列断块山地、高原、盆地、山间洼地相交错的地形,相对高差可达1000m。尤其是川西山地,山体陡峻,沟谷深大,形成了许多险要地形,断裂发育,地震十分频繁并且强度大。该地区地层复杂,元古宇至新生界的地层均有分布,其中西南山地以碎屑岩及变质岩,古生界及中生界的海相、陆相碎屑岩为主。受多次构造运动的影响,该地区褶皱发育,断裂众多,岩石破碎。复杂的地形和地质条件使得这一地区岩土体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十分活跃。一方面表现为较高的侵蚀速率和岩石块体运动频率,大部分坡地侵蚀速率可达10~70mm/a;另一方面,距物源区很近的盆地、山间低地又可以迅速接受沉积,年均沉积厚度达5~20mm。在侵蚀-搬运-堆积过程中,区内的几条大河也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二级台阶是黄河、长江等大江大河的流经地,区内巨大的地形高差使地下水补排迅速,河流落差大,水流湍急,输沙量大,其中黄河的年输沙量达16.4×108t/a,最高达到39.1×108t/a(1933年),成为世界之最。正因为如此,第二级台阶是我国地貌发育时相变化周期最短的地区,地质环境问题多发,地质灾害也最为严重。

第三级台阶 与第二级台阶毗邻,其东部濒临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主要由平原、丘陵和低山组成,平均海拔高度低于500m。自北而南分布着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海拔多在200m以下。低山丘陵区地形切割深度不大,一般为百米至数十米。该地区以中生界和新生界的沉积岩、岩浆岩为主,风化程度较高,尤以新生界的松散岩土分布最为广泛,厚度也较大。低矮、平缓的地势使第三级台阶成为仅次于海洋的大陆物质聚集区(汇区)。河湖广布,岩土松软,地下水埋藏浅,为浅表岩土、水、盐的运移提供了最佳条件,而邻近海洋也会带来海岸动力地质作用引发的一系列地质环境问题。

❾ 各大洲气候受特殊地形影响实例

一、北回归线上的“绿洲”——以印度半岛、中南半岛以及我国南方地区为例。

从全球来看,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部分地区,由于受到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分布着大面积的沙漠和干旱的草原,如北非的撒哈拉沙漠、西亚的阿拉伯沙漠、北美的亚利桑那沙漠。可是,同样是位于北回归线上的印度半岛、中南半岛形成料热带季风气候;而我国南方地区也不但摆脱了沦为干旱荒漠的厄运,反而形成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成为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

究其原因,这得益于它们得天独厚的位置条件。它们处于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交界处,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导致冬夏海陆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进而导致冬夏风向的变化。由于海洋的热容量比陆地高,冬季大陆上形成高压,风又陆地吹向海洋,气温较低,降水较少;而夏季情况则相反;这样在大陆东岸,形成了季风气候。在大陆内部形成了大陆性气候。

二、远离赤道的热带雨林气候——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巴西高原的东南沿海、中美洲西印度群岛的东北部、澳大利亚的东北部。

热带雨林气候一般分布在南北纬10°之间,如亚马逊平原、刚果盆地、马来半岛。因长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全年高温多雨。上述四个地区虽然远离赤道,却也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这更多地取决于它们特殊的地形和位置。因为它们均处于来自海洋信风的迎风地带,附近洋面上又有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再加上地形的抬升作用,不但气温较高,降水特更为丰富,所以发育了热带雨林气候。

三、南美安第斯山南段的特殊气候。

智利南部的安第斯山西坡年降雨量为2500㎜,而同纬度东坡的巴塔哥尼亚年降雨量只有250㎜,形成干燥的沙漠地带。大陆东西两岸气候迥然不同,这是因为南美大陆40°~60°大陆西岸面向大西洋,处于西风的迎风控制下,形成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大陆东岸虽离海较近,但由于受高大的安第斯山屏障作用,西来气流产生焚风效应,空气中水汽消失,很难致雨,降水量大大减少,形成了温带大陆性气候。
四、“扩张”的气候类型——以欧洲西部挪威沿岸、澳大利亚中部、非洲撒哈拉为例。
欧洲西部大部分地区纬度位置介于北纬35°~60°之间,面向大西洋,大陆轮廓破碎,深受海洋影响。而且地势低平,无高大山脉阻挡西风的不断深入;再加上沿岸北大西洋暖流经过,因而拥有世界上最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冬暖夏凉,年降雨量较丰富,季节分配较均匀。这一气候类型北起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海岸,南到伊比利亚半岛北部,分布范围之广,远远超过世界其它大洲的同类型气候。尤其是与同纬度相比,其北界纬度偏高,在挪威沿岸北纬60°以北直逼北极圈附近,因而导致其北部的亚寒带针叶林带的南界纬度比同纬度大陆东岸偏高。这是为什么?我们注意到西欧沿岸有一股强大的北大西洋暖流,它常常被人们喻为欧洲的重要“热源”,它使欧洲西部的冬季气温远远高于同纬度的平均温,因而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由于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他使得较低纬度的气候向较高纬度扩张;使得沿海湿润气候可能一直延伸到至陆地离海较远处。

同理,寒流的降温减湿作用,使得较高纬度的气候向较低纬度扩张,如亚欧大陆东岸北纬60度附近;使得内陆干旱气候可能一直扩张至寒流经过的沿海,如澳大利亚中部大沙漠直逼大陆西岸(澳大利亚寒流);非洲撒哈拉沙漠几乎三面都直逼海洋;当然强劲干燥的信风吹拂和副热带高压代的直接控制也促使了沙漠面积的扩张。

五、地形的“魔法”——以南北美洲西岸气候、我国横断山区、东非高原为例。

局部地区气候分布的异常现象,其原因中还必须充分注意到地形这一要素。在南北美洲西海岸地区,以北美洲为例,气候类型自北向南依次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热带沙漠气候或者热带草原气候;以南美洲为例,自北向南依次为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它们的共同点在于:自北向南作有规律的更替,但又作狭长状的南北延伸。其原因主要是受高大的南北走向的科迪勒拉山系的影响,气候分布不能深入到内地而只能局限于太平洋沿岸地带。

在我国横断山区高山峡谷相间分布,地形复杂,地势高峻,因而形成独特的高山气候。该气候类型最大的特点是气温和降水随海拔的变化而变化,正所谓“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而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理应处在赤道低压的控制下,但由于东非高原地势较高,改变了此处的气温和降水情况,从而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

通过以上不同地区气候分布的特殊性分析可知:一种气候的形成除了受太阳辐射、大气环流的主要影响之外,还应充分认识到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存在,会对局部地区的水热状况进行重新分配,从而使气候成为错综复杂、变幻无穷的自然现象。

❿ 地质地貌条件对城市发展有何影响

地形地貌、地质来、气候、水源文等自然地理条件通过影响人口分布影响城市的分布与发展。

具体影响如下:

1.地形、地貌因素
平原区有利于农业发展、人们生活,平原区有利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因此中纬度平原地区人口和城市密集.但热带地区平原区气候过于湿润,不利于人们生活,人口稀少城市较少,例如亚马孙平原区。

2.地质因素
城市有许多高层建筑物,这些建筑物重量很大,城市用水经常大量开采地下水,因此城市要有比较稳固的地质基础,避免发生地质灾害.城市建设尽可能避开断裂带及地壳活跃地带。

3.气候因素
气温和降水适中的地区人口稠密,有利于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中纬度沿海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城市较多,例如世界上三大城市群的分布。

4.河流因素
河流的供水功能和运输功能对城市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有利,所以在河口、河流干支流交汇处、航道的起止点容易出现城市,世界上许多大河的中下游地区,河流入海口城市密集。

5.其他自然因素
城市的水域、绿地也影响城市的发展,较大城市占地面积很大,要有足够大面积的土地,以利于城市中各功能区的合理布局。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