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石油地质又细分为什么

石油地质又细分为什么

发布时间: 2021-02-19 18:43:09

『壹』 石油地质特征概述

如前所述,景谷盆地内部可以划分出四个二级构造单元,目前已经勘探、开发的油田位于盆地东部断阶的大牛圈断鼻构造上,故名大牛圈油田(图2-7)。

图2-8景谷盆地大牛圈油田断块展布及主要井位分布图

大牛圈油田的地层特征已在前文中介绍过,其生油层、储层主要集中在三号沟组第三段的水下扇砂体中。回环组50~200m厚的泥岩夹砂岩层段及三号沟组第四段构成盖层,与断层形成良好的遮挡层。三号沟组的第二、三段中暗色泥岩为本油区的烃源岩,累积厚度可达300m以上(图2-9)。

图2-9景谷盆地大牛圈油田石油地质综合柱状对比图

『贰』 石油地质基本特点

5.1.1 构造条件优越

西北地区主要盆地是多构造体系复合、联合作用下复合叠加型盆地,具有多旋回演化特征,震旦纪以来发育有裂陷-克拉通盆地、挤压-克拉通盆地、克拉通坳陷盆地及中、新生代前陆盆地,为油气生成和成藏奠定了良好基础。

5.1.2 油气资源丰富

区内各大型沉积盆地均具多时代、多层系烃源岩。以塔里木盆地发育最全,从震旦系到新近系(除泥盆系)均存在烃源岩,但中-小盆地烃源岩层系较少。经初步计算,油气资源量为400×108t油当量,占全陆地油气资源总量1/3左右。

5.1.3 多储盖组合

本区储层具有多时代、多层位特点(Z、Є、O、S、D、C、P、T、J、K1、E、N1),其岩石类型主要有四类,即:碎屑岩、碳酸盐岩、火山岩及变质岩等,但以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为主,上述四大类储集岩均已发现油气田。

区内盖层亦具有多时代、多层位的特点(Z—N1),其盖层主要岩石类型有:致密灰岩、泥岩、泥灰岩、粉砂质泥岩、石膏、盐岩、火山熔岩、致密砂岩。

西北地区自下而上主要发育有5套烃源岩(Є—O、C—P1、T3—J2、K2—E、N1)围绕各套烃源岩形成相应的生、储、盖成油组合。

5.1.4 多期成藏

由于多类型盆地叠加造就了多套烃源岩、多期生烃、多期成藏的特征,经多年研究,塔里木盆地存在四期成藏,即: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海西晚期、印支-燕山期、喜马拉雅期;准噶尔盆地至少两期成藏,一是燕山期,二是喜马拉雅晚期;其他中-小盆地主要为喜马拉雅期成藏。

5.1.5 油气藏特征

1)多成藏模式:自生自储、古生古储、晚生古储、晚生中储、晚生新储、新生新储。

2)油气藏叠加:在一个油气田中常出现多时代、多类型油气藏叠加,如塔里木盆地塔河大油田,有奥陶系油气藏、石炭系油气藏、三叠系油气藏叠加;有古岩溶型、构造型、岩性-地层型油气藏复合叠加。

3)多相态并存:不同烃源岩油气并存、不同成熟度的油气并存、不同期的油气并存、不同相态的油气并存,如塔河油田。

『叁』 石油地质的问题 矿物形成的地质作用有哪几种主要类型

内生作用、外生作用、变质作用三种类型

『肆』 为什么石油大多分布在沿海

西亚石油资源极其丰富,约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一半以上.波斯湾沿岸、海底及两河流域为世界著名大油田,以波斯湾为中心是一巨大石油带.西亚石油储量大、埋藏浅、油质好、易开采.石油的形成与其地质构造密切相关,波斯湾地区及两河流域地质构造方面属于新褶皱山系的边缘拗陷地带,储油构造良好;同时,长期温暖的海洋环境,为大量海洋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长条件,海洋生物遗体沉入海底后,成为生成石油的有机物质来源,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作用,逐渐变成了石油.

研究表明,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200万年的时间,在现今已发现的油藏中,时间最老的可达到5亿年之久.在地球不断演化的漫长历史过程中,有一些“特殊”时期,如古生代和中生代,大量的植物和动物死亡后,构成其身体的有机物质不断分解,与泥沙或碳酸质沉淀物等物质混合组成沉积层.由于沉积物不断地堆积加厚,导致温度和压力上升,随着这种过程的不断进行,沉积层变为沉积岩,进而形成沉积盆地,这就为石油的生成提供了基本的地质环境.

伴随各种地质作用,沉积盆地中的沉积物持续不断地堆积.当温度和压力达到一定程度后,沉积物中动植物的有机物质转化为碳氧化合物分子,最终生成石油和天然气.

非生物成油的理论天文学家托马斯·戈尔德在俄罗斯石油地质学家尼古莱·库德里亚夫切夫的理论基础上发展的.这个理论认为在地壳内已经有许多碳,有些这些碳自然地以碳氢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碳氢化合物比岩石空隙中的水轻,因此沿岩石缝隙向上渗透.石油中的生物标志物是由居住在岩石中的、喜热的微生物导致的.与石油本身无关.

美国於2003年的一项研究,有不少枯乾的油井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弃置以后,仍然可以生产石油.所以,石油可能并非生物生成的矿物,而是碳氢化合物在地球内部经过放射线作用之后的产物.

『伍』 石油地质问题,求解答,不胜感激啊! 断裂带泥质含量高但求得的SGR低的情况怎么解释呢

SGR低是你求得的,那么断层泥含量高是怎么来的呢?
SGR就是断层泥比值

『陆』 中国石油地质分区及其特点

朋友,这个涉及的东西挺多的 ~~关于分区,我给你传了一张图,关于特点,我给你传几篇文章和一本专著,专著的前沿把你这个问题讲的很清楚,如果你是搞石油地质的,这本专著你德好好看看!1希望对你有帮助!!谢谢,采纳!!如果你没有在网络附件收到!!!留个邮箱我发给你!!

『柒』 石油地质背景

低熟、未熟石油在我国的分布较为广泛,据近年的研究及据文献的不完全统计,已在我国近20个沉积单元(盆地、凹陷及坳陷)中找到了低熟与未熟油气,而且大多分布在我国东部地区。

在已知的低熟油气田(藏)中,产出层位涉及上二叠统至新近系(其中三叠系和下白垩统尚无低熟油产出的报导),大多分布在第三系。自生自储的特征较为明显。

在我国国内已发现产出低熟石油的盆地中,以半咸水湖相—咸水湖相—盐湖相沉积居多(王铁冠等,1995)。比较特征的淡水湖相沉积仅有景谷盆地和黄骅坳陷内的板桥凹陷。

景谷盆地的第三系沉积物中淡水湖相特征十分明显,主要由浅灰色细砂岩和褐黑色泥岩构成,含有丰富的介形类、植物和淡水螺及鱼化石,未见碳酸盐岩形成。

从景谷盆地原油的有机地化指标,如Pr/Ph与伽马蜡烷/αβ30藿烷的关系以及源岩中普遍存在的单甲基中间支链化合物(X化合物),占饱和烃组成的0.2%~0.4%,烷基环己烷和胡萝卜烷系列含量较低,含量<1%等特征,景谷盆地淡水湖相烃源岩Pr/Ph值较高(>1),而伽马蜡烷相对含量低;烷基苯含量高(1.0),烷基环己烷含量较低(0.7),甾类含量为13.5等特点都表征着淡水湖相沉积。这一点与其他产低熟石油的咸化湖泊沉积有着明显的区别。

景谷盆地虽然面积不大,在新近系沉积中可见煤线存在,表明其间曾有过短暂的沼泽化时期,但由于其地处亚热带,雨水及地表水丰沛,使湖区的存在时间相对较长,沉积并保存了足够的有机质,为形成油气田奠定了基础。而且,这种盆地距物源近,搬运距离短,沉积堆积较快。不仅水生生物易于被保存,而且陆源有机物在搬运输入过程中损失量也较小,利于各种沉积有机质的保存。

『捌』 区域地质背景及石油地质特征

一、Muglad盆地

Muglad盆地位于非洲板块中部及苏丹南部(图2-1),面积大约为15×104km2,是苏丹最大的含油气盆地。它是在稳定的前寒武系基底上发育起来的、在中非剪切带的右旋剪切应力场背景下拉张形成的中、新生界裂谷盆地。该盆地在西北方向终止于中非剪切带(CASZ)。盆地总体演化特征既具有张性裂陷盆地的充填特点,又表现出受平移剪切断裂的控制作用。根据基底结构、区域断裂的展布、地层厚度及展布把Muglad盆地划分为4个坳陷带(图2-2)。坳(凹)陷带与隆起相间排列,具有东西分带的特点;同时在坳陷带与隆起内部又可以细分出次级构造单元。主要发育两组正断层,一组为NW—SE向,另一组为NNW—SSE向,综合分析认为,NNW向断裂发育较早,为白垩纪形成的,而NW向断裂则为古近纪形成的。

Muglad盆地自下而上依次发育下白垩统Abu Gabra组、Bentiu组,上白垩统Darfur群、Amal组,古近系Nayil组、Tendi组及新近系和第四系的Adok组、Zeraf组,组成一套陆源碎屑沉积(图2-3)。盆地内最大厚度可达15000m,以白垩系为主,新生界较薄。盆地内存在两个大的区域性角度不整合和两个平行不整合:下白垩统AbuGabra组与Bentiu组之间区域性角度不整合,古近系与新近系之间区域性角度不整合,Bentiu组与Darfur群之间的平行不整合及古近系-新近系和上白垩统Amal组之间的平行不整合。

包括基底在内的每套地层特征如下:

在Muglad盆地东北和西南的露头区主要为前寒武纪片岩、片麻岩,寒武纪花岗岩、结晶花岗岩及花岗闪长岩和橄榄斑晶玄武岩,盆地北部剪切带一侧则主要出露白垩纪砂岩(Tagabo组)和古近纪-新近纪玄武岩火山残丘。盆地内也有多口井钻达基底,岩性主要为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质片麻岩,属前寒武纪和寒武纪侵入岩及变质岩、片麻岩,基底与上覆地层呈高角度不整合接触。

下白垩统Abu Gabra组以砂泥互层为主,具有明显的三分性:下部为一套中-粗粒、灰白色的碎屑岩夹红棕色、灰棕色和灰色泥岩,形成于氧化-弱还原环境,代表了湖盆发育初期的沉积特征。中部主要为浅-深灰色、浅-深棕色泥岩夹灰白色砂岩,在盆地较深部位页岩十分发育,是湖盆发育的裂陷期产物,属还原环境,是本区最主要的生油岩系。上部岩性变粗,砂岩较发育,为灰白色的砂岩、粉砂岩与灰色泥岩互层,局部为厚层砂岩夹薄层泥岩,顶部还偶见煤线,属还原-弱氧化环境,与上覆地层呈不整合接触。Bentiu组为厚层砂岩夹薄层粉砂岩,以砂岩为主夹灰绿色、灰色和褐色泥岩。砂岩粒度变化大,从极粗到极细,局部含砾,为氧化环境下的河流相沉积。

图2-6 Melut盆地成藏组合

Melut盆地上白垩统地层的砂/地比较高(47%~83%),缺乏区域分布的盖层,深层生成的油气能够通过该套砂岩和深切至此的正断层作垂向和横向运移,为大量油气向浅层运移聚集提供了良好通道,形成了跨时代聚集的油气成藏模式;另一方面,断层为油气聚集成藏提供了封闭条件,Adar组在断层下降盘下掉,与上升盘的Yabus和Samma组地层形成断层两侧的砂泥岩对接关系,侧向上封闭运移来的油气,形成断背斜、断鼻和断块型油气藏。因此,断层在油气成藏过程中又起到了封闭作用,为油气富集提供了场所。

根据Melut盆地的构造、沉积及石油地质特征,认为古近系裂谷期层序是油气聚集的最有利层系;背斜构造是油气聚集的主要圈闭类型,其次是反向断块,缓坡是大型三角洲发育的场所,也是油气优势聚集的场所,基底断层和调节断层控制了油气的聚集。陡边界断层一般使得烃源岩楔状体整体向缓坡抬升,生成的油气90%以上运移和聚集到缓坡。构造调节带砂体发育,是有利的油气富集场所,古隆起、横向构造依附于凹陷边界断层两侧,横向逐渐潜入凹陷,形成了一系列近东西向展布的圈闭群。它们距生油凹陷最近,圈闭形态好,利于油气聚集保存。尤其是这些古隆起、横断层形成的背斜翼部反向断层对局部油藏的形成有较好的控制作用。

『玖』 什么叫做石油地质

石油地质,主来要强调的是油气自资源形成、运聚及保存等地质的条件。目前在油气勘探领域作为一个比较大的学科,它所涉的几个关键内容包括:烃源岩(油气的来源)、储层(油气赋存介质)、盖层(阻止油气因地层压力向上泄漏的大锅盖)、圈闭(油气聚集的场所)、运移(油气从烃源岩生排之后的运输路径及动力)、保存(顾名思义,就是保存的条件了)。

『拾』 石油是有地质变化而形成的,还有什么是地质变化而形成

与地下水一样,石油天然气同属地下流体。他们的大量开采都会引起地面沉降。另外的地质变化就是地下储层的改造等。包括孔隙度渗透率等放面的变化。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