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耕地质量调查
1. 什么是耕地质量监测及评价报告
这是政府的事你要干什么
2. 耕地质量评价=耕地地力评价吗
土壤中含有的有利作物生长的营养成分构成.
3. 什么叫耕地质量等级提升和旱地改造水田
通过“旱地改水田”耕地质量提升项目,改造提升的耕地可以采用补改结合,允许用于基础设施项目等占用水田的质量的占补平衡,可有效缓解目前建设项目占用水田需“占优补优”的紧张局面。
4. 耕地质量等别 净增减耕地什么意思
耕地质量等级指耕地的质量内容包括耕地用于一定的农作物栽培时,耕地对农作专物的适宜性、属生物生产力的大小(耕地地力)、耕地利用后经济效益的多少和耕地环境是否被污染四个方面。优等地、高等地、中等地、低等地面积占全国耕地评定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2.67%、29.98%、50.64%、16.71%。从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划分的12个国家一级标准耕作制度区来看,耕地质量等别总体最优的前三位是长江中下游区、华南区、江南区;总体最差的后三位是黄土高原区、青藏高原区和内蒙古高原及长城沿线区。
城镇建设用地增加和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简称挂钩)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若干拟整理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即拆旧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即建新地块)等面积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简称项目区),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整理复垦等措施,在保证项目区内各类土地面积平衡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城乡用地布局更合理的目标。
5. 耕地质量的认识与管理
古今中外,质量管理是土地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加强质量管理是回归土地管理本质内容的客观要求。其中,加强耕地质量的管理,对于提高耕地产能、保障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历史上征收赋税,也是要区分耕地质量的。如《禹贡》记载,冀州“厥土惟白壤,厥赋惟上上错”,兖州“厥田惟中下,厥赋贞”,即冀州的土地是白壤,赋税是第一等,兖州的田地是第六等,赋税是第九等。当前,耕地利用中也存在以面积折算质量的现象,贵州省六盘水市采用“丈量亩”与“习惯亩”折算,质量差的耕地折算比例大,质量好的耕地折算比例小。比如,分类为灌溉水田、菜地的,其折算比例为1:1;望天水田、上等旱地,折算比例为2:1~3:1;一般旱地(坡度15°以上),折算比例为3:1~10:1,这也充分反映了质量差的土地必须以较大的面积才能与质量好的土地对等。由此可见,质量是内在于土地的本质属性,质量管理是土地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
综合考虑耕地质量要素,应包括以下四方面要素:地表要素,这是质量基础,包括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壤养分构成与含量,乃至地质地貌条件等;气候要素是指构成土地质量的光、温、水等天然要素,受所处纬度和地形、地貌条件决定;工程要素、包括光、温、用水等保障设施,以及供排水渠道、道路交通状况等;生态要素,指无污染、高品质的要求。
加强耕地质量管理,关键要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我国现行法律中对耕地质量管理已有相关规定。如《土地管理法》第二十八条明确了开展土地质量调查和评定土地质量等级的规定,第三十一条和第三十三条提出了补充耕地质量应与占用耕地质量相当的规定,第四十一条明确了通过农村土地整治提高耕地质量的要求。这些规定为开展耕地质量管理奠定了基础。
6. 耕地质量分多少个等级
耕地质量分15个等级。
通过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工作,中国全国耕地评定为15个质量等别,1等耕地质量最好,15等最差。
将全国耕地按照1-4等、5-8等、9-12等、13-15等划分为优等地、高等地、中等地和低等地 。
耕地质量指耕地的质量内容包括耕地用于一定的农作物栽培时,耕地对农作物的适宜性、生物生产力的大小(耕地地力)、耕地利用后经济效益的多少和耕地环境是否被污染四个方面。
(6)什么是耕地质量调查扩展阅读:
中国耕地现状:
根据国土资源部2009年12月24日发布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成果《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显示 ,中国耕地质量等别总体偏低。
调查显示,全国耕地质量平均等别为9.80等,等别总体偏低。优等地、高等地、中等地、低等地面积占全国耕地评定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2.67%、29.98%、50.64%、16.71%。
全国耕地低于平均等别的10至15等地占调查与评定总面积的57%以上;全国生产能力大于1000公斤/亩的耕地仅占6.09%。中国耕地质量总体明显偏低。
从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划分的12个国家一级标准耕作制度区来看,耕地质量等别总体最优的前三位是长江中下游区、华南区、江南区;总体最差的后三位是黄土高原区、青藏高原区和内蒙古高原及长城沿线区。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耕地质量
7. 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
2002 年以来,农业部在 30 个省(市、区)开展了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工作版,并建立了管理权信息系统。同时,启动了全国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项目。福建省荔城区、新罗区、同安区、闽侯县承担试点工作,并与接下来的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结合在一起,分批在全省各县、市、区开展。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工作主要是调查辖区内耕地地力,分别对耕地土壤、植株进行大、中、微量元素测试及重金属监测,采用GPS、GIS技术,建立耕地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完成耕地地力、土壤环境综合质量报告以及“耕地质量评价与中低产改良利用”等专题报告,为辖区内测土配方施肥、无公害绿色蔬菜选择、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生产能力以及实现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