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史的造煤时期是什么意思
『壹』 地质历史从古至今经历了什么样的地质年代
太古宇tàigǔyǔ
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一个宇。太古宙时期所形成的地层系统。旧称太古界,原属隐生宇(隐生宇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宇和元古宇)。
太古宙tàigǔzhòu
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个宙。约开始于40亿年前,结束于25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球表面很不稳定,地壳变化很剧烈,形成最古的陆地基础,岩石主要是片麻岩,成分很复杂,沉积岩中没有生物化石。晚期有菌类和低等藻类存在,但因经过多次地壳变动和岩浆活动,可靠的化石记录不多。旧称太古代,原属隐生宙(隐生宙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宙和元古宙)。
元古宇yuángǔyǔ
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二个宇。元古宙时期所形成的地层系统。旧称元古界,原属隐生宇(隐生宇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宇和元古宇)。
元古宙yuángǔzhòu
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二个宙。约开始于25亿年前,结束于5.7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壳继续发生强烈变化,某些部分比较稳定已有大量含碳的岩石出现。藻类和菌类开始繁盛,晚期无脊椎动物偶有出现。地层中有低等生物的化石存在。旧称元古代,原属隐生宙(隐生宙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宙和元古宙)。
显生宇xiǎnshēngyǔ
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三个宇。显生宙时期所形成的地层系统。显生宇可分为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
显生宙xiǎnshēngzhòu
分期的第三个宙。显生宙可分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古生界gǔshēngjiè
显生宇的第一个界。古生代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分为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和二叠系。
古生代gǔshēngdài
显生宙的第一个代。约开始于5.7亿年前,结束于2.5亿年前。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在这个时期里生物界开始繁盛。动物以海生的无脊椎动物为主,脊椎动物有鱼和两栖动物出现。植物有蕨类和石松等,松柏也在这个时期出现。因此时的动物群显示古老的面貌而得名。
寒武系hánwǔxì
古生界的第一个系。寒武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寒武纪hánwǔjì
古生代的第一个纪,约开始于5.7亿年前,结束于5.1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陆地下沉,北半球大部被海水淹没。生物群以无脊椎动物尤其是三叶虫、低等腕足类为主,植物中红藻、绿藻等开始繁盛。寒武是英国威尔士的拉丁语名称,这个纪的地层首先在那里发现。
奥陶系àotáoxì
古生界的第二个系。奥陶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奥陶纪àotáojì
古生代的第二个纪,约开始于5.1亿年前,结束于4.38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岩石由石灰岩和页岩构成。生物群以三叶虫、笔石、腕足类为主,出现板足鲞类,也有珊瑚。藻类繁盛。奥陶纪由英国威尔士北部古代的奥陶族而得名。
志留系zhìliúxì
古生界的第三个系。志留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志留纪zhìliújì
古生代的第三个纪,约开始于4.38亿年前,结束于4.1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壳相当稳定,但末期有强烈的造山运动。生物群中腕足类和珊瑚繁荣,三叶虫和笔石仍繁盛,无颌类发育,到晚期出现原始鱼类,末期出现原始陆生植物裸蕨。志留纪由古代住在英国威尔士西南部的志留人得名。
泥盆系nípénxì
古生界的第四个系。泥盆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泥盆纪nípénjì
古生代的第四个纪,约开始于4.1亿年前,结束于3.55亿年前。这个时期的初期各处海水退去,积聚后层沉积物。后期海水又淹没陆地并形成含大量有机物质的沉积物,因此岩石多为砂岩、页岩等。生物群中腕足类和珊瑚发育,除原始菊虫外,昆虫和原始两栖类也有发现,鱼类发展,蕨类和原始裸子植物出现。泥盆纪由英国的泥盆郡而得名。
石炭系shítànxì
古生界的第五个系。石炭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石炭纪shítànjì
古生代的第五个纪,约开始于3.55亿年前,结束于2.9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气候温暖而湿润,高大茂密的植物被埋藏在地下经炭化和变质而形成煤层,故名。岩石多为石灰岩、页岩、砂岩等。动物中出现了两栖类,植物中出现了羊齿植物和松柏。
二叠系èrdiéxì
古生界的第六个系。二叠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二叠纪èrdiéjì
古生代的第六个纪,即最后一个纪。约开始于2.9亿年前,结束于2.5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壳发生强烈的构造运动。在德国,本纪地层二分性明显,故名。动物中的菊石类、原始爬虫动物,植物中的松柏、苏铁等在这个时期发展起来。
中生界zhōngshēngjiè
显生宇的第二个界。中生代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分为三叠系、侏罗系和白垩系。
中生代zhōngshēngdài
显生宙的第二个代。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约开始于2.5亿年前,结束于6500万年前。这时期的主要动物是爬行动物,恐龙繁盛,哺乳类和鸟类开始出现。无脊椎动物主要是菊石类和箭石类。植物主要是银杏、苏铁和松柏。
三叠系sāndiéxì
中生界的第一个系。三叠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三叠纪sāndiéjì
中生代的第一个纪,约开始于2.5亿年前,结束于2.05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质构造变化比较小,岩石多为砂岩、石灰岩等。因本纪的地层最初在德国划分时分上、中、下三部分,故名。动物多为头足类、甲壳类、鱼类、两栖类、爬行动物。植物主要是苏铁、松柏、银杏、木贼和蕨类。
侏罗系zhūluóxì
中生界的第二个系。侏罗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侏罗纪zhūluójì
中生代的第二个纪,约开始于2.05亿年前,结束于1.35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有造山运动和剧烈的火山活动。由法国、瑞士边境的侏罗山而得名。爬行动物非常发达,出现了巨大的恐龙、空中飞龙和始祖鸟,植物中苏铁、银杏最繁盛。
白垩系bái’èxì
中生界的第三个系。白垩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白垩纪bái’èjì
中生代的第三个纪,约开始于1.35亿年前,结束于6500万年前。因欧洲西部本纪的地层主要为白垩岩而得名。这个时期里,造山运动非常剧烈,我国许多山脉都在这时形成。动物中以恐龙为最盛,但在末期逐渐灭绝。鱼类和鸟类很发达,哺乳动物开始出现。被子植物出现。植物中显花植物很繁盛,也出现了热带植物和阔叶树。
新生界xīnshēngjiè
显生宇的第三个界。新生代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分为古近系(下第三系)、新近系(上第三系)和第四系。
新生代xīnshēngdài
显生宙的第三个代。分为古近纪(老第三纪)、新近纪(新第三纪)和第四纪。约从6500万年前至今。在这个时期地壳有强烈的造山运动,中生代的爬行动物绝迹,哺乳动物繁盛,生物达到高度发展阶段,和现代接近。后期有人类出现。
古近系gǔjìnxì
新生界的第一个系。古近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可分为古新统、始新统和渐新统。
古近纪gǔjìnjì
新生代的第一个纪(旧称老第三纪、早第三纪)。约开始于6500万年前,结束于2300万年前。在这个时期,哺乳动物除陆地生活的以外,还有空中飞的蝙蝠、水里游的鲸类等。被子植物繁盛。古近纪可分为古新世、始新世和渐新世,对应的地层称为古新统、始新统和渐新统。
新近系xīnjìnxì
新生界的第二个系。新近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可分为中新统和上新统。
新近纪xīnjìnjì
新生代的第二个纪(旧称新第三纪、晚第三纪)。约开始于2300万年前,结束于260万年前。在这个时期,哺乳动物继续发展,形体渐趋变大,一些古老类型灭绝,高等植物与现代区别不大,低等植物硅藻较多见。新近纪可分为中新世和上新世,对应的地层称为中新统和上新统。
第四系dìsìxì
新生界的第三个系。第四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它是新生代的最后一个系,也是地层系统的最后一个系。可分为更新统(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和全新统。
第四纪dìsìjì
新生代的第三个纪,即新生代的最后一个纪,也是地质年代分期的最后一个纪。约开始于260万年前,直到今天。在这个时期里,曾发生多次冰川作用,地壳与动植物等已经具有现代的样子,初期开始出现人类的祖先(如北京猿人、尼安德特人)。第四纪可分为更新世(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和全新世,对应的地层称为更新统(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和全新统。
附:第四纪名称来历。最初人们把地壳发展的历史分为第一纪(大致相当前寒武纪,即太古宙元古宙)、第二纪(大致相当古生代和中生代)和第三纪3个大阶段。相对应的地层分别称为第一系、第二系和第三系。1829年,法国学者德努瓦耶在研究巴黎盆地的地层时,把第三系上部的松散沉积物划分出来命名为第四系,其时代为第四纪。随着地质科学的发展,第一纪和第二纪因细分成若干个纪被废弃了,仅保留下第三纪和第四纪的名称,这两个时代合称为新生代。现第三纪已分为古近纪和新近纪,故仅留有第四纪的名称。
『贰』 为什么寒武纪以前形成了许多铁矿“碳纪”时期又造成了许多煤矿地质年代是怎么划分的各有什么特征
铁矿形成方式多样,有沉积岩矿床,变质岩矿产等等,甚至于还有陨铁,形成铁矿的时间在多个地史时期都有反应,而前寒武主要铁矿形成的时期详细有
太古宙—古元古代时期,地壳很薄,来自地幔的基性-超基性岩浆大面积喷发于广袤的海洋中。此时恰值全球大气缺氧期, 海底基性火山岩中丰富的铁质大量以二价铁的形式溶解在海水中, 形成富含铁质的海水
中——新元古代,受全球性裂解事件的影响,在古陆边缘附近产生了规模不一的裂谷、裂陷槽或坳拉槽,沉积了巨厚的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并伴随有不同规模的火山喷发, 形成了云南大红山式海相火山岩型铁铜矿、华北克拉通北缘宣化一带的宣龙式海相沉积型赤铁矿、华北克拉通上1.7 Ga 左右的河北大庙式岩浆型铁矿、四川泸沽式接触交代-热液型铁矿等多种铁矿类型。
总的铁矿形成表见:
只能说寒武纪之前形成铁矿的有利条件是那时候产生氧气的动植物(单细胞)并不存在,所以地球上几乎没有什么氧气,所以铁能保存下来,常见岩浆携带铁元素喷出地表冷却并未被氧气风化。
至于石炭纪那个就简单了,主要是沼泽分布多,也就是海平面下降,河流发育,在不少地方形成了沼泽,其中含有丰富的蕨类植物,所以埋藏下来后形成了煤,这也是为什么称呼为石炭纪
地质年代的时间表述单位:宙、代、纪、世、期、阶;地层表述单位:宇、界、系、统、组、段
在“宙、代”这一级单位,应该是按照生物的演化顺序,新生物的出现、发展、消亡来划分的,
宙分为显生宙、隐生宙,隐生宙包括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太古宙之前,没有精确的代的划分。
代通常的分法大致有: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个代。其中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属于显生宙。
太古代一般指的是地球形成及化学进化这个时期,可以是从46亿年前到38亿年前或34亿年前,是我们目前所能掌握的最古老的生命或生命痕迹的时间。
元古代紧接在太古代之后,其下限一般定在前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之前,
太古代和元古代这两个名称是1863由美国人洛冈命名的,他命名的意思是指生物界太古老和生物界次古老。古生代由英国人赛德维克制定,他依照洛冈取了生物界古老的意思,中生代,新生代。这两个代均由英国人费利普斯于1841年命名,取意分别为生物界中等古老和生物界接近现代。 再细分的话,接下来就是我们常听说的纪元。元古代的震旦纪、古生代的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第三纪、第四纪等等。
震旦纪有裸露动物出现
寒武纪有硬壳动物出现
奥陶纪有无颔类生物出现
志留纪有裸蕨植物出现
泥盆纪有节蕨植物出现
石炭纪不知道,应该是延续前一个吧,应该有大规模的生物灭绝,石炭纪是主要的煤层。
二叠三叠纪有裸子植物出现
侏罗纪有鸟类和哺乳动物出现
白垩纪有被子植物出现
至于命名,地质界经常以发现这个地层的地表出露的人名、地点等命名。以侏罗为例,侏罗纪的名称取自于德国、法国、瑞士边界的侏罗山。寒武纪是源自英国威尔士的古拉丁文“Cambria”。日文音译,我国沿用。因为是首先在那里研究的,故就地取名。
第三纪和第四纪名称就简单多了,相信以后会有第五第六第789纪等。
再往下分就区别地域了。不通地域分法、名称各不相同。
『叁』 我国三大主要成煤时期分别是什么地质年代
是石炭纪、二叠纪、侏罗纪。
石炭纪的聚煤时期主要在晚石炭世,形成了华北、华东及中南地内区的煤系,容著名的太原组煤系就在这个时期形成,山西、河北地区的大矿区如西山、开滦、阳泉、晋城、潞安、汾西等都属该煤系;
二叠纪的早二叠世和晚二叠世都有较强的聚煤作用,早二叠世主要形成了以华北为中心的山西组煤系;晚二叠世则主要形成了贵州境内的龙潭煤系;
侏罗纪时期由于“燕山运动”遍及全国,此时期形成的煤田最多,主要集中于华北及西北地区;著名的煤田主要有神府、东胜煤田,大同煤田以及新疆地区的尚未开发的煤田;侏罗纪煤田储量最丰。
『肆』 两栖类时代和造煤时代(距今3.55亿年前至2.5亿年前)是什么
晚泥盆世,出现了最早的陆上脊椎动物,这就是从鱼类演化而来的原始两栖类,发专现于格陵属兰的鱼石螈就是它们的代表。具有适宜于陆上爬行的五趾型四肢,但仍有粗大的尾巴,身体后部的表皮上还披着残余的鳞片,可见与总鳍鱼类有血统关系。两栖类在石炭纪(3.55亿年前至2.95亿年前)、二叠纪(2.95亿年前至2.5亿年前)时十分繁盛,个体很大,它们经常出没在大森林边缘的沼泽地带,但这些两栖类和现生者区别很大,比如它的头骨构造相当坚固,口腔内长有粗壮的牙齿。如果从动物演化来说,这个时期也可称为“两栖类时代”。古生代晚期,森林植物也进一步繁荣,世界各地都普遍出现了大区域的森林,尤其在滨海平原一带,完全是一派古木参天,林荫蔽日的景观。所以此时也是地质历史上最著名的造煤时期,估计70%以上的煤炭都是在那时形成的。此外,森林中还飞舞着巨大的昆虫,比如当时的一种蜻蜓,两翅展开可达70厘米长。
『伍』 为什么“寒武纪”以前形成了许多铁矿,“石炭纪”时期又造成了许多煤矿地质年代是怎么划分的各有什么
寒武纪以前富含铁复元素的小行星等天制体相互碰撞,形成了早期的地球,早期的地球被岩浆海覆盖,后来富含铁的岩浆冷却下来,形成了地壳和海洋。到了石碳纪时期生命大灭绝,火山喷发,生物大量灭绝,随着地壳的不断运动,大量的动植物尸体被埋藏地下,经过长期的高温高压等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形成了煤炭。地质年代划分可利用地层层序律、生物层序律以及切割律等来确定各种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或利用岩石中某些放射性元素的蜕变规律,以年为单位来测算岩石形成的年龄。
『陆』 我国地质历史上有几次主要成煤期各有什么特点
时代——沉积环境——成煤植物——代表地区
第三纪——回断陷盆地沉积——被子植答物——辽宁抚顺,云南昭通
侏罗纪——内陆湖泊沉积——裸子植物——西北地区,东北部分地区
石炭二叠纪——海陆交互相——孢子植物——华北地区,贵州六盘水等。
『柒』 地质史上重要的成煤期气候
选b,成煤需要树木,即森林,森林广布则是气候湿热
『捌』 地质历史三个重要的成煤期是什么
是石炭纪、二叠纪、侏罗纪.石炭纪的聚煤时期主要在晚石炭世,形成了华北、在整个地质年代中,全球范围内有三个大的成煤期:(1)古生代的石炭纪和
『玖』 地质发展史
本区位于中朝准地台燕山台褶带的东段。在古太古代(3000Ma前),中朝准地台西起内蒙古大青山,向东经山西阳高、河北怀安、遵化、迁安,经本区再向东进入辽宁新金一带,最先出现了海底火山喷发,形成了以火山岩建造为主的迁西群堆积,其中已测得了3500M a左右的Sm-Nd法同位素年龄。在古太古代晚期,中朝准地台出现了初始陆核,并开始了陆壳和洋壳的分异。在距今3000Ma左右,包括本区在内的华北地区发生了一次重大的构造-变质热事件,造成了迁西群的强烈变质和混合岩化作用,局部可见混合花岗岩。这次构造-变质热事件产生的构造形迹主要是短轴褶皱——穹窿。新太古代末期,秦皇岛及其周边地区发生了大规模的酸性岩浆侵入。本区所在的山海关台拱区主要就是由新太古代花岗岩组成的,整体为一个花岗岩穹窿。
本区缺失古-中元古界,其原因与台拱区西界的青龙-滦县大断裂密切相关。该断裂形成于新太古代晚期,导致了当时沿断裂的海底中基性熔岩喷发,从古元古代初期至新元古代早期,断裂两侧呈明显的差异升降活动,西盘持续下降,堆积了厚达数万米的碎屑岩系和火山岩系;东盘即台拱区则不断隆起,沉积间断,遭受剥蚀并为西盘提供了沉积物源。在新元古代中期,华北地区地壳整体下降,海侵范围急剧扩大,向东越过了青龙-滦县大断裂,直达山海关一带,在本区形成了浅海相的青白口系长龙山组。
在新元古代晚期,即800~570Ma的震旦纪,整个中朝准地台上升成陆,没有接受沉积。在本区表现为下寒武统府君山组假整合于青白口系长龙山组之上。
从寒武纪至中奥陶世末期,中朝准地台总体处于海侵环境,地壳运动主要发生在海盆内部。在早寒武世出现沉积间断,即馒头组与下伏府君山组假整合接触;而其余时期虽有短期上升,但沉积是连续的,地层之间为整合接触关系
从晚奥陶世开始,整个中朝准地台再次全面上升成陆,直到晚石炭世才重新下降,接受沉积。因此,本区和中朝准地台其他地区一样,缺失这一时期的沉积。
进入晚石炭世,中朝准地台又开始缓慢沉降。晚石炭世沉积的主体为一套海陆交互相的含煤碎屑岩。由于遭受了晚奥陶世—早石炭世的长期风化剥蚀,在古风化面上富集了大量的铁铝质矿物;当海水再次入侵时,富含铁铝质矿物的碎屑岩最先沉积在凹凸不平的风化面上,结果在本溪组底部形成了以残积型为主的山西式铁矿和铝土矿,根据古风化壳中含有较多铝土矿可知,在晚奥陶世—早石炭世,中朝准地台位于低纬度(N10°~20°)地区,以后发生了大规模的水平运动才到达现今的位置。
晚石炭世末期地壳上升,致使中朝准地台的主体到早二叠世基本脱离海洋环境;至晚二叠世海水全部退出华北地区,转变为陆地环境。早二叠世沉积为一套以河湖相、沼泽相为主的含煤碎屑建造,晚二叠世沉积为一套不含煤的河湖相碎屑建造。
早—中三叠世本区处于上升阶段,缺失沉积。中三叠世末的印支运动在东邻辽宁省境内比较强烈,往西进入本区明显减弱。在本区,印支运动造成了下侏罗统下花园组与下伏古生界之间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在侏罗纪发生了对我国东部地区影响极为强烈的燕山运动,早侏罗世末的燕山运动Ⅰ幕较弱,在本区表现为由局部掀动而造成的中、下侏罗统之间的弱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中侏罗世以来,地壳活动进一步发展,基底断裂继承性活动,发生了裂隙式火山喷发,并有岩浆侵入,在本区形成了中侏罗统髫髻山组中性火山岩 中侏罗世末的燕山运动Ⅱ幕比较强烈.在北西-南东向挤压应力作用下,广泛发育轴向以北东向为主的褶皱,基底断裂复活并产生新断裂。本区最重要的地质构造——柳江向斜的初始形态就是由燕山运动Ⅱ幕造成的,可能当时的轴向是北东向或北北东向,两翼倾角都是比较平缓并且接近相等的。
晚侏罗世为地壳剧烈活动时期,火山活动有中性和酸性岩浆喷发,在本区形成上侏罗统张家口组火山岩。晚侏罗世末的燕山运动主幕——第Ⅲ幕造成了强烈的区域逆冲构造变形和规模不大的中性中深成岩浆侵入活动。燕山运动Ⅱ、Ⅲ幕形成了区域主体构造格局,在本区形成了柳江向斜和一些新断裂,并且使老断裂重新活动。
在早白垩世,本区及邻区进入了重要的伸展构造活动时期,区域构造应力场转换成大致为北西-南东向伸展的应力状态,发生了强烈的伸展构造作用和大规模的岩浆活动 在邻区形成了构造带主要呈北东向的伸展断裂系统与伴生断陷盆地,产生了强烈的中酸性火山喷发活动。在本区发生了大规模的中性、酸性深成侵入活动,形成了燕塞湖石英正长岩岩株、后石湖山花岗岩岩株(118Ma)和响山花岗岩岩基(110Ma),它们侵入于张家口组及更老的地层中 位于柳江向斜南端西侧的响山花岗岩岩基侵入时对周围产生侧向挤压,导致柳江向斜进一步变形。向斜南端西侧受到由西向东的挤压力,造成褶皱轴向由近北东向或北北东向变为近南北向,向斜西翼地层产状变陡,发育南北向逆断层,局部地层直立、倒转或缺失;而东翼地层受影响很小,倾角较缓,南北向逆断层不发育(见图2-1,图2-3)。
从白垩纪开始,区域构造运动强度总体上逐渐减弱。直到现在,华北地区构造运动呈减弱趋势,全区总体上升遭受剥蚀,局部地区出现裂谷系和断陷盆地。在本区地壳上升运动明显,并且西北部抬升幅度大于东南部,全区缺失白垩纪-新近纪的沉积,在古近纪-第四纪早期发育了海拔高度大约为600m、450m、300m的三级夷平面,在第四纪形成了多级河流阶地、海蚀阶地和其他古海蚀地貌。
由此可见,侏罗纪燕山运动,特别是晚侏罗世末的燕山运动Ⅲ幕,对本区的地质演化过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次运动奠定了本区现今构造格局的基本轮廓,以后的地质作用只是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造而已。
『拾』 两栖类时代和造煤时代(距今亿年前至亿年前)
晚泥复盆世,出现了最早的陆制上脊椎动物,这就是从鱼类演化而来的原始两栖类,发现于格陵兰的鱼石螈就是它们的代表。具有适宜于陆上爬行的五趾型四肢,但仍有粗大的尾巴,身体后部的表皮上还披着残余的鳞片,可见与总鳍鱼类有血统关系。两栖类在石炭纪(3.55亿年前至2.95亿年前)、二叠纪(2.95亿年前至2.5亿年前)时十分繁盛,个体很大,它们经常出没在大森林边缘的沼泽地带,但这些两栖类和现生者区别很大,比如它的头骨构造相当坚固,口腔内长有粗壮的牙齿。如果从动物演化来说,这个时期也可称为“两栖类时代”。古生代晚期,森林植物也进一步繁荣,世界各地都普遍出现了大区域的森林,尤其在滨海平原一带,完全是一派古木参天,林荫蔽日的景观。所以此时也是地质历史上最著名的造煤时期,估计70%以上的煤炭都是在那时形成的。此外,森林中还飞舞着巨大的昆虫,比如当时的一种蜻蜓,两翅展开可达70厘米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