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野外地质填图的定点有哪些要求和规定

野外地质填图的定点有哪些要求和规定

发布时间: 2021-01-18 06:04:28

A. 地质填图方法种类有哪些

你才加复10分,太少了。
地质填制图:1.室外工作:首先要对工作区进行踏勘,确定填图的精度,新工作区要进行实测剖面,建立标志层,寻找化石,计算各个岩层的厚度,建立柱状图等。然后根据设计的精度布线,组织技术人员进行填图,对于重要的构造或者地层,可以采用穿插法,也可以采用追索法,对于工作区的矿点或者重要的构造可以做些地表揭露工程,每天的野外工作都要认真的搜集地质特征,做好记录。
2.室内工作:把野外搜集到的资料投影在地形图上。工作区任务完成后要整理资料,写地质报告。
地质填图的种类:地质填图可以根据需要确定它的精度,我国1:5万的地质填图早在70年代以前就完成了,西部地区也早已完成了1:10万的填图。同时我国的航测探矿工作也早就完成了,对于一些比较大的或者中型的矿床大部分都已探明或者备案,现在我们需要做的是对一些矿点,矿区外围进行填图,这些工作都是大比例尺的。对于这些地区,同时还会有相关专业的工作,比如,物探,化探,水文地质等。
就简单的回答这些。

B. 第四纪野外地质填图要点

1.第四纪考察路线及观测点的布置

在地质构造简单的大面积第四纪地层分布区,可以平行路线穿越法为主,追索法为辅,以便能掌握全区第四纪地层分布规律及其与地貌单元之间的关系;在岩性、岩相、厚度变化大的复杂地区,以追索法为主,穿越法为辅;在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复杂、交通不便的地区,则应以梅花路线为主;高原或高山区,大型河谷、盆地常是调查的重点地区,采用路线剖面法,路线垂直于河谷、分水岭。对沿线两侧第四纪阶地、斜坡、剥夷面特点以及各种地质、地貌和基岩露头情况等都要进行系统观察、描述。

观察点一般应选在第四纪地层露头良好、层次较全、层厚较大、分层明显、岩性特征较鲜明、沉积体形态清晰、分布又较广,并具有代表意义的地点或剖面。但对那些在研究第四纪事件有一定意义、虽地层不全、厚度不大的露头或剖面,也要布置一些辅助观察点,以补充主要观察点或剖面之不足,使区内第四纪地质研究更充实更完善。在第四纪地质填图中,观察点一般布置在地层、地貌特征的分界处。对地表不同部位的特殊地质现象还可布置水文观察点、古生物点、出土文物点、古人类居住的洞穴点,以及年龄样品采集点等。

2.第四纪观察记录

不同岩性的第四纪沉积物,应观察描述其厚度、产状、颜色、结构、构造及变化情况。如为砾石沉积,应注意描述砾石的磨圆度、岩石成分、分选性、排列方向、表面特征,统计漂砾、卵石、砾石、砂和黏土的百分含量等。根据沉积物岩性、结构、构造及所含动、植物群,并结合地貌特征划分成因类型。

发现泥炭、高岭土、硅藻土、砂矿等矿产时,即应查明它们的产状和分布情况,并采集有关样品,为进一步开展有关工作提供资料。在适当的地点和沉积物类型中注意寻找哺乳动物化石,按有关规定要求采取孢粉样、微体古生物样等。从阶地结构特点、剥夷面的变化、第四纪变形(褶皱、断裂)以及地形切割强度等方面研究新构造运动的性质和强度。记录沉积物与地貌的关系、相对高度和绝对高度。对一些具代表性或有重要意义的露头和地貌应作剖面、素描、照相,在可能与需要的情况下尚应视具体岩性特点,采集必要的样品。

3.第四纪地质图编绘

第四纪地质图,应视研究内容、任务要求而编制。综合地质图上的第四纪地质内容,主要表示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类型、时代、地层单位符号、阶地、灾害地质现象及新构造活动迹象等。阶地一般分级表示。专用第四纪地质图上,沉积物的成因类型和年代分别以代号和颜色表示;阶地必须分级、分类,分别以代号和阿拉伯数字表示;剥夷面分级和海拔高度分别以代号和阿拉伯数字表示;用不同花纹反映不同地层的岩性特征;用不同的形象图例反映微地貌特征;灾害地质现象及溶洞、温泉、地震等用符号表示。不同类型的图例,应按规范要求绘制,在上述基础上对特殊情况允许创新。由于第四纪沉积物与地貌有密切的相关性,必要时第四纪地质剖面图可用立体图形式表示。

C. 地质填图应该怎么做,应该做什么准备,注意点什么

在野外实地观察研究的基础上,按一定比例尺将各种地质体和地质现象填绘在地理底图上而构成地质图的工作过程。简称填图。是区域地质调查的一项基本工作,也是研究区域地质矿产情况的一种重要方法。地质填图的基本工作程序大致如下:

  1. 全面收集和研究有关填图区域已有的地质资料,通过实地踏勘,有时还需要进行航空和卫星相片的地质解释(见遥感地质),选择和实际测制具有代表性的地质剖面(见地质编录),以了解和掌握填图区域的基本地质情况,并根据任务的要求和比例尺的大小,确定填图单位。将地层、岩体等地质体按其野外标志(如层面、界线)划分为不同的岩层、岩体或岩性组合(岩性段、岩相带)作为野外地质图上能够反映填图区地质特征的基本组成单位。填图单位的粗细取决于填图的比例尺,比例尺越大,填图单位划分越细,有时可相当于地层的一个“统”或“阶”,或为其一部分。

  2. 根据所布置的路线,进行野外实地填图。填图路线的布置以能够控制地质体的边界线为准则,其疏密程度取决于地质调查比例尺的大小和填图区的地质地貌情况的复杂程度。填图路线的确定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大致垂直于(横穿)填图区的岩层和构造线的走向布置路线,称为穿越法;穿越法:垂直或大角度斜交地层走向(或构造线方向)布置观察路线进行地质观察和填绘地质图的方法。

  3. 室内综合整理工作。在填图过程中所使用的地形底图比例尺一般比要求完成的地质图的比例尺大 1倍。因此,野外填绘的原始地质草图必须经过缩制转绘,并进行各野外图幅之间地质界线的合理衔接,根据要求补充和完善图面内容,才能形成一份完整的地质图。

D. 哪位高手有1:1万地质填图规范

一、1:1000地质剖面
(一)工作方法
1.地质剖面测量是地质填图工作的基础,因此在填图工作之前,测制1-2条完整的地质剖面,比例尺采用1:1000,用以划分填图单元,研究地层及构造,为1:10000地质填图服务。
2.剖面线应垂直地层走向布置,位置应选择在地层层序较齐全,相带明显,构造简单,接触关系和标志层清楚,基岩出露较好,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为确保剖面的实测精度,剖面上的地层、矿层界线、构造线若被浮土掩盖,应予揭露。
3.实测剖面应逐层对岩石和地质矿产特征进行细致的观察描述,系统地采集标本,按不同岩石类型分层采集一定数量的样品。
4.地质剖面用半仪器法测制,采用定地质点的方法进行。分层距离用皮尺丈量,地质体出露宽度在1米以上者在图上应有表示,小于1米,具有特殊地质意义的地质体应放大表示。
5.实地分层界线用小红旗作标记。
6.地质记录内容应全面、准确,地质体产状及所采各种样品应按分队的统一格式标绘于剖面图相应位置上,并做文字记录。
7.根据实测地质剖面和其它地质工作所取得的各项地质资料建立较合理的地层层序,查明岩层厚度,岩性、岩石组合特征,物质成份,岩相组合等。研究地层、岩石的含矿性,尽可能确定其时代,选定标志层,划分填图单元。
8.地质剖面图的内容和布局参照附图1。要加强导线平面图的绘制,绘制方法采用展开法,表示内容:导线、导线点、产状(可选择表示)、地质界线、地层代号、含矿层、断层、主要地物等。
9.进行地层厚度计算工作。用统一表格,采用下述公式计算。
D=L(sin α•cosβ•sinγ±cosα•sinβ)
式中:D-岩层真厚度;

L-斜坡距
α-岩层真倾角
β-地层坡度角
γ-剖面线与地层走向线的夹角。
地形坡向与岩层倾角相反时用“+”,相同时用“-”。
10.随着剖面测制工作的进展,应加强室内整理工作,特别是当日整理、
文字记录补正、图件绘制及着墨。
11.编写剖面地质小结。内容为:
(1)前言
a.剖面测制的目的;
b.剖面线位置、方向、座标、长度、测制方法;
c.工作起始、完成日期、工作单位及主要工作人员;
d.完成主要工作量:剖面长度、标本、样品件数。
(2)地质成果
a.简述剖面测制区的区域构造部位及地层、构造特征;
b.地层描述;
c.岩浆岩及脉岩描述;
d.构造;
e.矿产(应详述);
f.新进展、新发现和新见解。
(3)存在问题。
(二)质量要求
1.文字记录质量
(1)记录格式、描写内容和顺序、记量单位等符合有关标准的要求。
(2)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语言精炼、概念清楚、字迹清楚。
(3)分层合理,各层之间接触关系叙述清楚。
(4)岩石定名基本准确,岩性描述详细且与定名相符。
(5)蚀变与矿化、岩(矿)脉、构造和化石等特征描述详尽。
(6)各种产状数据齐全、准确、有代表性。
2.剖面图质量
(1)比例尺和图式、图例等符合有关标准要求,内容齐全、图面整洁、字迹清晰、花纹美观。
(2)剖面起点、终点和工程位置、地质界线及各种数据准确,按比例尺要求地质体和重要地质现象无遗漏,各种构造要素表示合理。剖面图与平面图吻合,与文字记录相符。
(3)柱状图内容齐全,层序合理,厚度准确,文字综述合理简练,化石书写正确。
3.控制程度
露头(天然和人工)点密度符合有关标准(相应比例尺)的要求。
4.采样质量
(1)岩、矿石和化石标本及其鉴定样品采集系统有代表性,专门样品采取的种类、数量符合设计要求。
(2)采样方法和样品重量、标本规格符合有关标准要求。
(3)按有关标准要求完成采样编录,标本样品位置和编号在文字记录和有关图、表中注记清晰,无误无漏。
5.室内整理
(1)逐日整理野外现场编录资料(含标本和样品)。
(2)收到各类实验结果后,及时完成样品登记,并注记、补正文字记录。
(3)文、图按有关规定要求及时整饰着墨,每一剖面野外工作结束后及时提交有关原始资料。
二、1:10000地质填图
(一)工作方法
1.1:10000地质草测采用追索法为主,结合穿越法进行。观测点插统一编号的小红旗作标记,点线密度不作具体要求,地质点密度为18-20个/km2,以能合理控制主要地质体为目的。对矿化、构造蚀变带等重要地段视具体情况适当加密,以准确反映其特征。
2.观测点用半仪器法(结合GPS)交汇于手图上,并按观测点的地质意义实地勾绘成图,在地质、构造线转弯处要定点控制。
3.填图中,对较难辩认的岩石、矿石及其它构造现象须及时采集标本进行鉴定或研究,对具有重要意义的地质现象应做素描或照相。
4.对重要的地质体、构造、接触带、含矿层、矿化蚀变带等须沿走向追索,必要时采用槽探工程予以揭露。
5.填图时,对大于10米的地质体应标绘于图上,对小于10米具有意义的地质体应放大表示。
6.地质观察点的记录内容及格式:
观察记录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因此,应根据各点的具体情况详尽描述、重点突出,充分收集第一性资料。
其内容及格式如下:
(1).点号:DXXX
(2).点位:利用测量控制点后方交绘。
(3).点义:如岩性控制点、岩性分界点、矿化点、构造控制点等,视具体情况而定。
(4).岩性描述:岩石名称、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份、颗粒大小、形状、含量。地质构造、矿化、蚀变、地貌特征等。
(5).标本及样品编号。
(6).路线地质:各地质点间的路线地质均应认真细致观察,做好路线地质记录,对一些小的地质体及矿化、蚀变现象均应有所反映。
7.地质点的分布应均匀地布设,但应视具体情况而定。野外记录要求单点描述,不得合并。
8.每天外业工作结束后,须及时校对记录和手图,对采取的各种样品及时核对、登记外送,完成手图着墨、转点以及野外记录本中所有数据的着墨工作。
9.要加强野外手图、实际材料图和地质清图的日常整理,及时着墨。同时,要在地质图上编绘主要地质剖面图。
10.要加强地质填图的室内整理工做,特别是文字记录补正、图件整饰着墨等。
11.编写地质填图总结。
其内容如下:
(1).概况
a.目的任务
b.交通位置和自然地理
c.以往地质工作评述
d.完成实物工作量
(2).工作方法及质量评述
(3).测区地质
a.地质
b.构造
c.岩浆岩
d.变质岩
e.围岩蚀变
f.矿床
(4).结语
a.主要成果
b.存在问题
c.进一步工作建议
(二)地质填图质量
1.野外地质记录质量

(1).记录格式、描写内容和顺序、记量单位等符合有关标准的要求。

(2).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语言精炼、概念清楚、字迹清晰。

(3).岩石定名基本准确,岩性描述详细且与定名相符。

(4).蚀变与矿化、岩(矿)脉、构造和化石等特征描述详尽。

(5).各种产状数据齐全、准确,有代表性。

(6).接触关系等重要地质现象绘制必要的素描图,并作详细记录。有50%以上露头点的路线应作信手剖面。文图相符,图式、图例等符合有关标准的要求。

(7).路线地质记录连续,界线点控制准确,重要地质现象有详细记录。
2.野外手图质量

(1).内容齐全、准确,并与文字记录相符。

(2).图面整洁、字迹清楚。
3.采样质量

(1).岩、矿石和化石标本及其鉴定样品齐全,专门样品采取的种类、数量符合设计要求。
(2)采样方法和样品重量、标本规格符合有关标准要求。
(3)按有关标准要求完成采样编录,标本、样品位置和编号在文字记录和有关图、表中注记清晰,无误无漏。
4.实际材料图质量
(1)比例尺和图式、图例等符合有关标准要求,图面整洁,字迹清晰。
(2)图面表示内容齐全,符合有关标准的要求。实际材料图与手图相符,与文字记录一致。
(3)图面地质体间结构合理,代号齐全正确,地质体和地质界线控制程度达到有关标准或设计的要求。
5.室内整理情况
(1)逐日整理野外现场编录资料(含标本和样品),及时编写路线地质小结和转绘实际材料图。
(2)收到各类实验结果后,及时完成样品登记,并注记、补正文字记录。
(3)文、图按有关规定要求整饰着墨,野外工作结束后及时提交有关原始资料。
三、应提交的地质资料
1:10000地质填图工作总结
地质剖面记录本
实测地质剖面图
地质填图记录薄
1:10000地质图(手图、清图)及实际材料图
岩矿样登记薄、送样单、鉴定成果
基岩光谱样登记薄、送样单、成果表

E. 美国地质填图标准和指南

自美国地质调查局成立以来,地质填图人员一直将USGS编写的《对美国地质调查局报告作者的建议》(1909年第一版至1991年第七版)作为地质填图指南。

为了支持国家合作地质填图,联邦地图数据委员会地质数据分委会联合其他联邦机构、州地质调查局和国家地质图数据库委员会(1996)制定和出版了一系列新的地质填图标准、指南、规范或建议。主要有:①地质图符号标准;②地质特征的科学描述和位置精度标准;③北美科学语言标准;④地质报告编写建议;⑤地质图与剖面图的评审建议;⑥北美地层规则;⑦出版指南;⑧元数据;⑨数字填图技术。本节主要介绍前五个标准和建议,出版指南和元数据在此从略。数字填图技术见第六章。

一、地质图符号标准

1.地质图符号标准形成的背景

过去,许多组织制定了自己的标准来生产和管理数字地质图数据,但由于这些标准在不同组织之间难以兼容而不能被广泛接受。为了帮助地质学家采用标准术语对野外地质现象进行记录和解释,帮助用户使用地质图,实现野外地质数据和地质图数据库的无缝衔接,USGS意识到制定相关标准的重要性。而美国地质填图现状促进了新标准的产生:①1992年美国国家地质填图法案的颁布需要制定标准以支持国家地质图数据库;②联邦地理数据委员会(FDGC)下属的地质数据分委会负责建立联邦层面的标准以支持地质数据的管理;③美国州地质学家协会(AASG)组建了数字地质填图委员会,并和联邦地理数据委员会(FGDC)及国家地质图数据库(NGMDB)共同为州地质调查局制定标准。

1995年USGS提出了一个非正式的标准,1996年USGS、AASG和FGDC地质数据分委会地质和制图专家对该标准进行了修改,修改后的地质图符号从原有的800个增加到1200个左右。1996年4月在GSA会议上讨论了数字地质图标准,1996年5月又讨论了USGS与AASG数字地质填图标准的结合问题,1996年8月,USGS和AASG再次进行了讨论,并组建了标准工作组以满足NGMDB的需求。2000年形成了面向大众的征求意见稿,经过修改后于2006年8月正式成为联邦标准,该标准是自19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长期地质填图实践的经验的总结与提炼。

2.地质图符号标准的主要内容

地质图上每个地质体的表达必须有独一无二的明确意义,而且必须与该地质体在地质图数据库中的属性相兼容。为实现这一目标,地质图符号标准通过提供线符号、点符号、颜色及样式来表达地质图上的地质特征,以支持地质图信息的生产者和使用者。该标准包括了地质图和相关产品中的描述、实例、制图规范及符号的使用说明,并附有1200个地质符号。

USGS约翰·卫斯理·鲍维尔局长将地质图信息明确地传达给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的读者作了如下概括:“地质图与其说为专家设计,不如说为人民而设计。人民正当地期待官方地质学家提供一种规则如此简单和富于表现力的分类、名称和系统,使他们的工作卓有成效”。

USGS要求其雇员在工作中严格执行该标准,但标准无意束缚地质学家在野外地质填图过程中对地质现象的观察和解释能力的发挥,该标准被理解为“活”的标准,可以对现存符号加以修改以符合地质特例,也允许在地质图和数据库中添加不与现有符号相冲突的新符号以更充分地表达特殊地质现象。如果发现新设计或修改的符号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将通过定期修订纳入该标准。

二、地质体科学置信度和位置精度标准

1.地质体科学置信度和位置精度

地质体科学置信度是关于地质学家对野外地质解释的可信程度的一个重要概念。野外通常会对某个地质属性出现争论,如露头上出露完好的地质界面,不容易判断它是不同地质体正常接触面还是断层;或公路路堑上清楚的接触面离开公路后不能继续追踪它的出露位置;再如被植被所覆盖的断层,它的位置和运动方向不能明确确定。

上述例子说明,不确定性或存在于地质体的科学解释上,或存在于地质体的空间位置上,或二者兼而有之。所以,在地质图上表达地质体的置信度水平及地质体不确定性的类型至关重要。

过去一般采用实线、虚线、点线或问号线表示野外观察到的面状和线状地质体的位置精度水平。这种做法延续了USGS在1888年的规定:“断层线在其可实际追踪时应当用稍粗的黑实线表示,在其不能实际追踪时用断线表示”。USGS首席地质学家Bradley(1956)在关于地质填图标准的一个备忘录中曾提出:“断层和接触面的位置精度应当用适当的符号表示,实线应当用于表示在地质图的可标绘限度内地质图上可识别的地质体的精确位置,只可近似定位的地质体应当用长虚线表示;那些不确定或推测的地质体应当用短虚线表示,而被掩盖的地质体界限应当用点线表示”。同时强调:“使用虚线表示接触面或断层并不意味着地质图质量的下降,对地质图上的大部分界限来说,要获得精确位置并采用实线表示是不可能的。只要读者能理解位置的精度,地质图的质量就没有降低”。

与线符号相结合,地质学家可以使用“已知的”、“大概的”、“肯定的”、“不确定的”、“精确定位的”、“近似定位的”、“推测的”、“投影的”、“掩盖的”和“有疑问的”之类术语表达面状和线状地质体的不同置信度水平。

2.科学置信度

科学置信度表达地质学家对某个地质体的性质、成因和几何形态的置信程度。地质体结构、露头数量以及可获得的地球物理资料直接影响科学置信度。地质体的这些基本特征可以被分为两个不同但相关的概念:证据和存在。

证据表达观察和数据是否支持一个被填图地质体(如接触面/断层,或正断层/逆断层)所陈述的性质、成因或几何形态。在地质图上,地质体用标准符号加以确定和描述;不确定性证据可以在符号解释或图单元中描述。

存在表达观察和数据是否支持掩盖的地质体(如断层/假设的隐伏断层)的连续或存在。在地质图上,地质体用标准符号加以确定和描述;连续或存在的不确定性可以在符号解释或图单元中描述。在地质图数据库中,描述地质体存在的置信度用“确定的”或“有疑问的”加以说明。

地质图必须表达与每个地质体有关的(证据和存在)科学置信度水平。这种信息在地质图数据库的属性中加以说明,包括两个属性域:证据(允许值=确定的,有疑问的)和存在(允许值=确定的,有疑问的)。

为了将证据和存在这两个概念表达在地质上,该标准提出了下述清楚而简捷表达地质图上所示地质体科学置信度水平的新术语:证据和存在是确定的和证据和存在是有疑问的。

这种新术语意在选择特定样式的符号表示地质图上的地质体和描述地质图上的地质体。如果地质体符号和描述为“证据或存在是有疑问的”,地质图的使用者为得到更完全的信息需要去咨询地质图数据库。

3.位置精度

位置精度涉及地质要素在野外的可定位性和地质要素在野外手图上的定位。可定位性表达地质学家在野外是否能清楚地观察到地质体,如面状或线状地质体沿其走向的几个露头上是可观察的;或面状或线状地质体只在沿其走向的个别露头上可观察,但它的物理性质允许通过间接方法把它定位在露头之间。

在地质图符号的解释和地质图数据库中,描述地质体可定位性的置信度的属性用可观察的、推测的或掩盖的加以说明。

定位表达地质体标绘在底图上的相对精度。一个地质体可被精确地标绘在图上是因为底图信息是精确的、详细的和明确的。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因为底图地形和地理信息不够详细,地质体不能准确地标绘在图上,不足以使它相对于图上地物精确地定位,如地质体是可观察的,但它在图上的位置不能精确确定。地质体定位的固有的不确定性必定传递到地质图上,并记录在地质图数据库中。

为了说明某个地质体的位置精度,填图者需要权衡三个因素:①地质体的性质和出露程度;②底图的质量;③将地质体精确定位在底图上的置信度。野外对地质体进行定位并将它定位在野外底图上的过程是复杂的,所以地质体的定位精度不容易描述和定量化。当地质体被画到或数字化到底图上时,地质填图者可根据上述三个因素判断地质体定位置信度水平,置信度可以通过地质体实际位置距离它被定位在底图上的位置距离来表达。

地质图必须将地质体的位置精度水平通过数据库中的属性说明传达给地质图的读者。这种信息可放入下面三个属性域:①可定位性(可观察的、推测的或掩盖的);②置信区数值(如5m);③地质体实际位于置信区内的可能性。对于某些类型的地质体,也用说明性符号传达位置精度水平。为了促进可定位性和定位这两个概念在填图中的应用,标准提出了下述术语来表达地质图上地质体的位置精度水平:位置是精确的、位置是近似的、位置是推测的和位置是掩盖的。

三、北美科学语言标准

为了采用标准化语言对物质和结构进行科学描述,美国地质调查局、美国州地质学家协会和加拿大地质调查局联合成立了北美地质图数据模型指导委员会(NADMSC)。2000年成立了科学语言技术组(SLTT)专门制定描述地质结构和物质组成的科学语言标准,供野外地质学家收集原始资料和建立地质图数据库使用。

2000~2004年NADMSC制定了北美地质图数据库中描述和命名地球物质的原型科学语言,作为野外填图和建立室内地质图数据库地质语言描述的标准。该标准吸取了英国地质调查局(1999)三大岩类描述的科学语言、国际地科联三大岩类分类等成果。目前,该科学语言标准正在完善。

该标准对沉积岩、火山岩和变质岩的分类与描述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与图解,它既是标准也兼有指南的作用,在标准的附录中详尽地汇总了岩石分类、定名和描述语言。其中仅沉积岩类说明就多达595页,对岩石的分类说明非常详尽。

该标准对新生代沉积类型和定名也作了详细描述和规定。如对冰缘环境和地形进行的详细划分和以图示方式说明地貌和相关沉积物的演化,可以帮助野外填图人员鉴别和描述。在Ballantyne(1984,1987)描绘的Scottish山脉晚更新世冰缘特征和British山脉现今活动的冰缘现象示意图中,形象地展示了与冰川活动有关的地貌特征及地质术语(图2-3)。

图2-3 冰缘环境和地形

外动力引起的变形与松散沉积在该标准中也有详细介绍。如斜坡运动过程与沉积类型图,说明岩石、碎屑和土崩塌、滑坡、蠕滑、流动及复合运动方式及其沉积物类型和立体形态特征。

四、地质报告编写建议

美国地质调查局始终对编写地质报告给予高度重视。1909年就规定了USGS雇员在编写地质报告时应遵循的原则和要求,并出版了《对美国地质调查局报告作者的建议》(第6版,Bishop et al.,1978)。就其内容看,对报告中可能涉及的问题都有详细说明和规定。有意思的是,虽然此《建议》是针对USGS雇员而写的,但很快也得到了其他部门地质学家的赞同和采纳。在长达130年的历史中,尽管随着科学技术和地质理论的不断进步,特别是高精度地球物理和遥感技术在地质填图中的广泛应用,《建议》内容在不断修订和完善(1991年已更新到第7版),但USGS要求其雇员编写地质报告的原则始终没有改变:即简明和易懂。

地质填图背景:简要回顾前人在填图区已做过的工作,说明本次填图主要技术人员、辅助人员和合作单位情况,并简要介绍区域地质特征。

填图区地质发展演化历史:根据野外观察到的角度不整合等地质现象,描述填图区地质演化历史。

填图单位的岩石描述:是报告的主体。对地质图上的填图单位,包括正式填图单位和非正式填图单位,按照由新到老的顺序逐一描述。描述内容以颜色、岩性、厚度和形成时代为重点(图2-4)。地质体的形成时代常常大量引用前人的测年数据和化石证据。如有新测或修测剖面,需要对剖面进行描述。

图2-4 美国地质调查局地质报告节选

(据Kellogg et al.,2008)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是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占到报告的1/5篇幅左右,只要涉及填图区的填图成果和研究成果基本悉数列出,并在报告中加以引用。

部分图幅对地质灾害也有详细描述。美国地质报告观察描述与解释分开,重在观察描述以及可填图岩性单元的划分,而填图过程中形成的科研成果通常在公开出版的刊物上发表。

五、地质图与剖面图的评审建议

项目评审的主要任务是按照评审清单上列出的主要内容对地质图与剖面图的完整性进行详细检查。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地质学家作为地质图的主要评审者,其主要目的是帮助作者对地质图进一步完善。作为评审者,需要用不同的眼光和洞察力在地质图和解释中找出逻辑缺陷,以及作者可能看不出的其他问题。如果解释上有缺陷,委婉地提出合理的解释。作者需要考虑每一个评审者的意见,并作出必要的改动。如果评审者的建议不可接受,作者必须在备忘录中解释原因。

评审时首先需要阅读地质图、剖面图和注释,熟悉填图区填图单元及其形成顺序、岩性和厚度,掌握填图区区域地质情况,明白填此地质图的目的。查找明显的问题,如接触线、定位有问题的线、错误或缺乏解释的地层厚度变化,以及接触面、断层与地形及产状符合情况。

审核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边际数据

拼写和标点符号是否正确;经纬度以及乡镇和范围是否正确定位和编号;比例尺是否适当;剖面图的垂直比例尺、等高线间距、磁倾角和年份是否正确;是否具有底图来源和底图投影信用证明;是否写出填图者的信用(包括作者、助手、填图时间和对其他人工作的感谢);位置图或索引图、表示填图区内已出版图的略图和说明数据可靠性的略图是否齐全;图名是否适当和明确,包括图幅或地区名、郡、州或国家;作者署名和出版年是否正确。

2.填图单元的对比

填图单元与相邻单元的时间界线是否完全和准确;年龄数据是否清楚;填图单元的描述是否齐全;图框中所显示的所有填图单元是否都表示在地质图上;地质图和剖面图上所显示的填图单元是否都已列出和描述;地质图、剖面图和解释是否都采用相同的单元符号。

3.图示符号

地质图和剖面图上的所有常规和特殊的结构符号是否都进行了充分的解释;是否对图上所有虚线或点线进行了解释;是否对图上显示的断层解释到种类和产状;断层位移的符号、褶皱轴面迹线是否准确标绘和解释。

4.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否齐全,并按照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样式列出。

5.其他

地质图和剖面图中的地质单元是否全部用符号标出,或充填不同颜色。地质图和剖面图上线条的粗细是否分明,足以让清绘人员清楚识别。.

6.填图单元

反复检查地质图、剖面图和图例,了解填图单元的形成顺序和年龄、厚度与变化、岩性及地质事件的顺序,对地质图和剖面图作出中肯的评价。

7.图例

图例中应有地质图和剖面图上的所有填图单元符号,这些填图单元符号应清楚一致地标绘在地质图、剖面图、填图单元对比图和描述中,单元符号不多于4个字母。

填图单元的描述应简明清楚,遵循一致的格式,包括区别岩性特征,如岩石类型、颜色、粒度和厚度。描述应完全到足以能让地质图的使用者在野外识别该岩石单元,并让读者能将每个填图单元与其他地方的同一填图单元加以比较。如果某个填图单元出现在填图区的局部地区,其描述可以说明出露的具体地区。如果描述包括某个组内的几个单元或段,应按从新到老、从顶到底的顺序进行描述。

8.地质图和剖面图的评审

(1)评审准则:地质图和剖面图必须绘制清楚,并且地质图和剖面图内部必须一致。地质图或剖面图所列图例解释必须合乎逻辑、合理并与填图数据相容。地质图和剖面图应当与临区最近完成的地质图和剖面图相协调;对构造解释不符合之处应当加以说明。

(2)地质图和剖面图的审核:按照评审标准,对地质图和剖面图上的每一条线进行核对:所有地质界限位置适当吗?它们与地形相容吗?它们与地层和构造数据相容吗?它们合乎逻辑吗?

地质图上的每条线都与其他线和数据相关,采用随机抽查核对的方法并不能很好地评审一幅地质图。评审者必须用自己的方式系统地检查全图,从剖面图到解释来回核对,以确信它们的符合程度。只有这样,才能回答下述关键问题:这幅图是一幅非常吻合的地质图吗?剖面图绘制正确吗?其所表明的解释有地质图逻辑上的支持吗?这幅图可以提供给作者和地质调查局使用吗?它可以加入到地质调查局地质图目录中吗?

(3)剖面图:重点检查地质剖面中地形标绘、剖面线位置选择、视倾角、构造特征、单元厚度、断层的倾向和断距、地质图与剖面图吻合程度等。

(4)其他:送交出版的地质图最好采用满足需要的比例尺,有时采用更大的比例尺以描述地质细节。适当的比例尺和数据密度一般由需要解决问题的地质图的种类和可供使用的地形底图所决定。一幅充分而详细的地质图应具备以下3个特征:①足以用所选择的比例尺描述一个地区的地质;②足以为剖面中所显示的解释提供实际数据;③足以反映有经验、有思想的野外工作。如果特别复杂的地区需要较多细节,可以增加一张较大比例尺的插图。地质图的逻辑和精度反映填图者的细心、思想和经验。评审局部地区大比例尺地质图的标准不适用于区域尺度小比例尺地质图。此外,地质图和所有附属的剖面图必须合乎逻辑,剖面图中的地质解释必须有填图数据的支持。

F. 地质填图中不值得地质点主要有哪些

你好,请问是不值得地质点?是布置的地质点吧,点性主要有界线点、岩回性控制点、答构造观测点;按露头性质可分为:天然露头、残积点、坡积点(转石点);如有不明白可以随时沟通交流,比如地质点布设网度、地质小结格式之类的问题。

G. 地质填图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矿区大比例尺地质填图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工作区地层、岩石、构造特征、版矿(化)体分布形态、规模、权产状、矿石质量、矿石类型及其空间分布,矿体与围岩的关系及围岩蚀变等以及构造的研究,达到了解或查明工作区 (或矿床 )的地质构造特征,阐明成矿地质条件,为探矿工程布置及矿床评价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简单点,把地层,岩脉,构造,矿化,蚀变填出来再说。

H. 地质填图方法和注意的几个问题

1地质填图方法分类
一般可分四种:即露头圈定法、剖面法、地质界线追索法及导线法。这四种方法中,剖面法比较常用,特别是在较小比例尺的填图工作中,而地质界线追索法及导线法常常用于辅助测量手段。
2 露头固定法
露头圈定法是根据详细研究每一个露头的资料,来了解全矿床的地质构造:其优点是能够精确地观察矿床内的所有露头,在最复杂的矿床中,亦不致遗漏出露的任何地质现象:缺点是工作量大,在填圈面积较大时,单纯使用此法,难于获得地区或矿床构造的立体概念:在露头不好时,必须配合系统的人工露头,包括垂直走向的系统的干槽及必要时沿构造线或沿重要的地质界线的系统的揭露。其适应条件如下:
(1)不论在地质条件复杂或简单的地区均可适用:
(2)适宜于露头发育不好至很好的地区。
(3)适宜于比例尺较大的地质填图,如1:2000。。
3 剖面法
剖面法是根据沿矿床或地区中许多垂直走向的剖面进行研究的结果,了解全矿床或地区的地质构造。其优点是研究得比较系统,并能及时获得矿床或地区构造的立体概念,工作量较少。缺点是不能精确地研究矿床或地区沿走向的变化。在矿床地质条件复杂例如矿床构造或岩(矿)相沿走向变化很大,或火成活动频繁的矿区,不宜单独使用。其适应条件如下:
(1)适宜于矿床地质条件简单地区,在矿床地质条件较复杂的地区,须要配合沿走向追索法或露头圈定法。对矿床地质条件很复杂I搀地区,本法只能作为辅助之用。
(2)不论露头情况如何,均可使用。在露头情况不好时,主要是通过干槽、主槽和辅助槽进行剖面测量,并配合一定数量的人工露头的观察。
(3)较适宜于l:10000一l:5000矿区地质填图。
(4)适宜于l:50000及小于I:50000的地质填图。
4 地质界线追索法
是根据对矿床中的主要地质界线及构造线的追索研究,了解矿床的全部地质构造。其优点是能详细研究矿床地质条件沿走向的变化,缺点是往往忽视了矿床地质条件沿倾向的变化,并难于及时构成一个完整的构造概念。其适应条件如下:
(1)除地质条件很复杂的矿床外,一般复杂至简单的矿床均可应用。
(2)适用于各种比例尺。
(3)一般只作辅助之用,只是在构造非常简单,单层厚度很大,特别是围岩为单岩相的矿床中,或矿体厚度不大的矿体地质填图中,才能做为主要方法来使用。
(4)适宜于研究矿体和近矿围岩沿走向的岩相和构造上的变化。
(5)在露头发育不好的地区,不常使用。
5 导线法
导线法是剖面法的一个变种,是介于剖面法与地质界线追索法之间的一种地质填图方法。为了适应地质研究的要求,导线方向可以任意变换,对初到一地区,资料欠缺急需地质图件,或暂时无底图而要求大比例尺地质图件时较为适用。优点是机动灵活,对不同的地质体都通用,缺点是工作量大,速度慢,精度一般不高,难于构成一个完整的构造概念。一般不单独使用,有时作为辅助测量方法。
适应条件:
(1)一般适用于在面积较小的工作区内测量单一的或某特定的地质体。对侵入岩接触带、矿体边界的研究和圈定,较为合适。
(2)构造变动复杂的地区,应用于查明不同的构造线的截、接关系。
(3)比较适宜于比例尺较大的填图区。

I. 野外地质填图路线类型

野外填图路线必须系统连续地进行。野外填图路线一般有两种:一是大致垂直于(横穿)填图区的岩层和构造线的走向布置路线,称为穿越法;二是沿各地质体界线或对其他地质现象进行追索观察,称为追索法。在野外填图过程中一般以穿越法为主,并辅以追索法。考虑到区域地质填图工作本身就是一个反复认识—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从野外客观实际出发,按在野外工作不同阶段布设填图路线的不同目的,野外地质观测路线可划分为踏勘路线、系统观测路线和检查路线3种。

1.踏勘路线

当进入到一个新区,人们对区域地质情况尚不了解或了解甚少的情况下,需要对全区岩类和地质构造等情况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以便为编写设计和部署区域地质填图工作收集素材提供依据而布设的野外观测路线。

2.系统观测路线

在项目设计书经上级主管部门审查批准以后,按照设计要求对全区系统布设的全面填图路线,用以完成地质图的填制。因此路线的布置必须以全面控制测区主要地质体和构造形迹的形态和分布规律为目的,路线经过位置应尽量能控制地质体间的一些重要接触关系或重要构造部位,以求能收集到尽可能丰富的资料。此类路线应以垂直区域构造线方向的穿越路线为主,适当辅以追索路线。对一些重要地质体边界(如构造混杂岩中大型蛇绿岩块边界、重要含矿层边界等),为准确填绘可布置一定量的追索路线。

3.检查路线

检查路线有4种。一是野外区域地质填图阶段性整理连图、年度野外工作即将结束时年度性连图,或是项目基本完成全部填图工作任务时的系统连图中,发现某些地段图面尚不合理,接图尚存问题,对某些接触关系,或某些重要地质问题尚未得到彻底解决,或认识有重大分歧而在室内又无法解决时,根据实际情况,必须到野外实地再次调查取证,对存在问题进行检查并加以解决而安排的路线。这类路线主要针对存在问题地段,可在原路线主要问题区段(有必要时在其周围有限范围内)做检查,以达到解决遗留问题之目的。

二是对有重要新发现、重大新认识的有关路线由项目内部尽快安排专门性检查,这类路线主要检查重要新发现、重大新认识的可靠性与真实性,并通过专门性检查及时增加或调整工作量、工作手段等,以提高这些新发现、新认识成果的质量。如涉及矿产方面的专门性检查,具体方法参照矿产填图的有关方法与要求。

三是项目内部按照质量管理要求,专门安排一定比例的检查路线,主要检查原路线获得的资料与野外实际的吻合程度,比如:地质点位的合理性、地质现象认识的正确性、资料收集的准确性与齐全性等方面的检查。由项目内部组与组之间,或由项目组长、技术负责等随即安排的抽检路线。这类路线全部安排在已完成的路线上,可对单条路线全部或部分做检查,以达到质量管理要求为目的。

四是在质量管理与监控中安排的复查、抽查路线。由项目上级主管部门、项目负责单位对项目不同阶段的现场检查、抽查与阶段性或是年度或是最终野外成果验收时,对已完成填图路线进行的现场检查、抽查等所确认的检查路线。这类路线由检查单位专家提出具体检查路线,项目组按要求提供各类资料并配合专家在现场接受检查。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