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草原地质怎么形成的
『壹』 内蒙古高原是如何形成的什么样的地质作用
地质现象谁也说不清。有人说是风形成的。是风吹来的。我不是吹得。但我赞成这个提法。
『贰』 西部内蒙古大草原是如何从草原变成荒漠的
内蒙古从西来往东依次源为荒漠,草原化荒漠,荒漠化草原,典型草原,草甸草原。
荒漠自古就有,草原化荒漠和荒漠化草原的生态条件比较脆弱,受人为影响较大。有向荒漠转变的趋势。这一趋势的驱动力也包括全球气候的变化。
『叁』 草原地质构造
日前复,从内蒙古赤峰市旅游局传出制消息,今年赤峰推出的以阿斯哈图石林、黄岗梁、达里诺尔、九佛山等地质景区为舞台的系列草原地质科考旅游项目,已初见成效。仅五一黄金周期间,赤峰市就接待境内外旅游者3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040万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了9.6%和35.4%。
近年来,内蒙古赤峰市独特的地质、地貌景观成为吸引游客的一大热点,其中,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尤为突出。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坐落在内蒙古高原东部,地处大兴安岭山脉、燕山山脉和浑善达克沙地三大地貌结合部,独特的地位位置、特殊的地质结构造就了丰富独特的地质遗迹资源,主要地质遗迹景观有:阿斯哈图花岗岩石林、青山“岩臼”群及花岗岩峰林、黄岗梁第四纪冰川遗迹、平顶山“冰头”群、达里诺尔(湖)火山群、热水塘温泉、西拉沐伦大峡谷、浑善达克沙地等,独特、稀有、典型、优美,是探索内蒙古高原隆升和中国北方环境演化的一座地学、自然博物馆。
九佛山位于赤峰市林西县南部,坐落在西拉沐沦河北岸,隔山环抱着辽代饶州古城遗址。在这里,栩栩如生的天然石像群拔地而起,山石耸立,亦真亦幻。
『肆』 内蒙古高原是如何形成的
内蒙古高原
蒙古高原的一部分。位于阴山山脉之北,大兴安岭以西,北至国界,西至东经106°附近。介于北纬40°20′~50°50′,东经106°~121°40′。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行政区划包括呼伦贝尔盟西部,锡林郭勒盟大部,乌兰察布盟和巴彦淖尔盟的北部。广义的内蒙古高原还包括阴山以南的鄂尔多斯高原和贺兰山以西的阿拉善高原。
地质与地貌 内蒙古高原一般海拔1000~1200米,南高北低,北部形成东西向低地,最低海拔降至600米左右,在中蒙边境一带是断续相连的干燥剥蚀残丘,相对高度约百米。高原地面坦荡完整,起伏和缓,古剥蚀夷平面显著,风沙广布,古有“瀚海”之称。地质上古生代末期华力西运动使蒙古地槽褶皱隆起,燕山运动只发生广泛而和缓的挠曲和断裂。喜马拉雅运动和新构造运动使高原普遍抬升,并有大规模的玄武岩喷溢,填充了低洼处形成熔岩台地,广布于高原东部,台地呈阶梯状,台面略有起伏。
高原上普遍存有5级夷平面,形成层状高原。燕山运动挠曲下陷地区,第三系湖相沉积层堆积甚厚,扩大了平地面范围。新生代以来,气候虽有冷温干湿的交替,但均属半干旱和干旱气候,高原面分割轻微,过去形成的剥蚀夷平面大部得以形成平坦而较完整的高原。
内蒙古高原戈壁、沙漠、沙地依次从西北向东南略呈弧形分布:高原西北部边缘为砾质戈壁,往东南为砂质戈壁,高原中部和东南部为伏沙和明沙。伏沙带分布于阴山北麓和大兴安岭西麓,呈弧形断续相连;明沙主要有巴音戈壁沙漠,海里斯沙漠、白音察干沙漠、浑善达克沙地、乌珠穆沁沙地、呼伦贝尔沙地等。
『伍』 内蒙古高原的成因是什么
这是找的答案,更详细些
http://ke..com/view/91328.html?wtp=tt
内蒙古高原一般海拔1000~1200米,南高北低,北部形成东西向低地,最低海拔降至600米左右,在中蒙边境一带是断续相连的干燥剥蚀残丘,相对高度约百米。高原地面坦荡完整,起伏和缓,古剥蚀夷平面显著,风沙广布,古有“瀚海”之称。地质上古生代末期华力西运动使蒙古地槽褶皱隆起,燕山运动只发生广泛而和缓的挠曲和断裂。喜马拉雅运动和新构造运动使高原普遍抬升,并有大规模的玄武岩喷溢,填充了低洼处形成熔岩台地,广布于高原东部,台地呈阶梯状,台面略有起伏。
高原上普遍存有5级夷平面,形成层状高原。燕山运动挠曲下陷地区,第三系湖相沉积层堆积甚厚,扩大了平地面范围。新生代以来,气候虽有冷温干湿的交替,但均属半干旱和干旱气候,高原面分割轻微,过去形成的剥蚀夷平面大部得以形成平坦而较完整的高原。
内蒙古高原戈壁、沙漠、沙地依次从西北向东南略呈弧形分布:高原西北部边缘为砾质戈壁,往东南为砂质戈壁,高原中部和东南部为伏沙和明沙。伏沙带分布于阴山北麓和大兴安岭西麓,呈弧形断续相连;明沙主要有巴音戈壁沙漠,海里斯沙漠、白音察干沙漠、浑善达克沙地、乌珠穆沁沙地、呼伦贝尔沙地等。
『陆』 内蒙地质条件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北部边疆,由东北向西南斜伸,呈狭长形。经纬度西起东经97°12′,东至东经126°04′,横跨经度28°52′,相隔2 400多公里;南起北纬37°24′,北至北纬53°23′,纵占纬度15°59′,直线距离1 700公里;全区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2.3%,居全国第3位。东、南、西依次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和甘肃8省区毗邻,跨越三北(东北、华北、西北),靠近京津;北部同蒙古国和俄罗斯联邦接壤,国境线长4 221公里。
[地质]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地层发育齐全,岩浆活动频繁,成矿条件好,矿产资源丰富。以北42°为界,可分为两个I级大地构造单元。42°线以北为天山--内蒙古--兴安地槽区,以南为华北地台区。中、新生代时受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的影响,内蒙古东部地区形成北北东向的构造火山岩带,即新华夏系第三隆起带。内蒙古存在着两个全国著名的Ⅱ级成矿带,就在这两大工级构造单元接触部轴和新华夏系第三隆起带上。前者为华北地台北缘金、铜多金属Ⅱ级成矿带,后者为大兴安岭Ⅱ级铜多金属成矿带。
[地貌]内蒙古自治区的地貌以蒙古高原为主体,具有复杂多样的形态。除东南部外,基本是高原,占总土地面积的50%左右,由呼伦贝尔高平原、锡林郭勒高平原、巴彦淖尔--阿拉善及鄂尔多斯等高平原组成,平均海拔1 000米左右,海拔最高点贺兰山主峰3556米。高原四周分布着大兴安岭、阴山(狼山、色尔腾山、大青山、灰腾梁)、贺兰山等山脉,构成内蒙古高原地貌的脊梁。内蒙古高原西端分布有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其、毛乌素等沙漠,总面积 15万平方公里。在大兴安岭的东麓、阴山脚下和黄河岸边,有嫩江西岸平原、西辽河平原 、土默川平原、河套平原及黄河南岸平原。这里地势平坦、 土质肥沃、光照充足、水源丰富,是内蒙古的粮食和经济作物主要产区。在山地向高平原、平原的交接地带,分布着黄土丘陵和石质丘陵,其间杂有低山、谷地和盆地分布,水土流失较严重。全区高原面积占全区总面积53.4%,山地占 20.9%,丘陵占16.4%,河流、湖泊、水库等水面面积占0.8%。
[气候]内蒙古自治区地域广袤,所处纬度较高,高原面积大,距离海洋较远,边沿有山脉阻隔,气候以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有降水量少而不匀,风大,寒暑变化剧烈的特点。大兴安岭北段地区属于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巴彦浩特--海勃湾--巴彦高勒以西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总的特点是春季气温骤升,,多大风天气,夏季短促而炎热,降水集中,秋季气温剧降,霜冻往往早来,冬季漫长严寒 ,多寒潮天气。全年太阳辐射量从东北向西南递增,降水量由东北向西南递减。年平均气温为 0℃~8℃,气温年差平均在34℃~36℃,日差平均为12℃~16℃。年总降水量50~450毫米,东北降水多,向西部递减。东部的鄂伦春自治旗降水量达486毫米,西部的阿拉善高原年降水量少于50毫米,额济纳旗为37毫米。蒸发量大部分地区都高于l200毫米,大兴安岭山地年蒸发量少于1 200毫米,巴彦淖尔高原地区达3200 毫米以上。内蒙古日照充足 ,光能资源非常丰富, 大部分地区年日照时数都大于2700小时,阿拉善高原的西部地区达 3400小时以上。全年大风日数平均在10~40天,70%发生在春季。其中锡林郭勒、乌兰察布高原达 50天以上;大兴安岭北部山地,一般在l0天以下。沙暴日数大部分地区为 5-20天,阿拉善西部和鄂尔多斯高原地区达20天以上,阿拉善盟额济纳旗的呼鲁赤古特大风日,年均108天。
[水文]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共有大小河流l 000余条,祖国的第二大河--黄河,由宁夏石咀山附近进入内蒙古,由南向北,围绕鄂尔多斯高原,形成一个马蹄形。其中流域面积在1 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70多条;流域面积大于300平方公里的有258条。有近千个大小湖泊。全区地表水资源为671亿立方米,除黄河过境水外,境内自产水源为371亿立方米,占全国总水量的1.67%。地下水资源为300亿立方米,占全国地下水资源的2.9%。扣除重复水量,全区水资源总量为518亿立方米。年人均占有水量2 370立方米,耕地每公顷平均占有水量l万立方米,平均产水模数为4.4l万立方米/平方公里。内蒙古水资源在地区、时程的分布上很不均匀,且与人口和耕地分布不相适应。东部地区黑龙江流域土地面积占全区的27%,耕地面积占全区的20%,人口占全区的18%,而水资源总量占全区的65%,人均占有水量8 420立方米,为全区均值的3.6倍。中西部地区的西辽河、海滦河、黄河 3个流域总面积占全区的26%,耕地占全区的30%,人口占全区的66%,但水资源仅占全区25%,其中除黄河沿岸可利用部分过境水外,大部分地区水资源紧缺。
[地表水]内蒙古自治区平均地表年径流量约291亿立方米,占河川径流总量的78%;多年平均径流量为80亿立方米,占河川径流总量的22%。由于河川径流受大气降水及下垫面因素的影响,年径流量地区分布不均,水资源也不平衡,局部地区水量富而有余,而大部分地区干旱缺水。同时,河川径流年内分布 不均,年际间变化比较大。年降水集中在6~8月,汛期径流量占全区径流量的60~80% 。历年间径流量大小不匀,相差很大。年径流量最大与最小的比值,东部林区各河流为4~12;中部各河流为6~22;西部地区各河流高达26以上。此外,从区外流入自治区境内的河川径流量有330.6亿立方米,其中黄河入境的平均年径流量315亿立方米,额济纳河8.4 亿立方米。
[地下水]内蒙古自治区地下水平均资源量为254亿立方米。山丘区地下水平均年资源量为113亿立方米,占全区地下水资源量44%。其中河川径流量为80亿立方米,占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的7l%。平原区地下水平;均年资源量为172亿立方米,扣除与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的重复计算后,占全区地下水资源量的56%。自治区地下水资源的分布受大气降水、下垫面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平原多、山丘区少和内陆河流域更少的特点。自治区平原区扣除与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间的重复计算后的地下水资源模数,一般在5.9~6.5万立方米/平方公里,为山丘区地下水平均水资源模数的2.2~2.7倍。内陆河流域地下水资源模数为1.1万立方米/平方公里,因而地下水资源十分贫乏,只是在内陆闭合盆地的平原或沟谷洼地,地下水才比较富集。全区按自然条件和水系的不同,分为:大兴安岭西麓黑龙江水系地区;呼伦贝尔高平原内陆水系地区;大兴安岭东麓山地丘陵嫩江水系地区;西辽河平原辽河水系地区;阴山北麓内蒙古高平原内陆水系地区;阴山山地、海河、滦河水系地区;阴山南麓河套平原黄河水系地区;鄂尔多斯高平原水系地区;西部荒漠内陆水系地区。
[土壤]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土壤种类较多,其性质和生产性能也各不相同,但其共同特点是土壤形成过程中钙积化强烈,有机质积累较多。根据土壤形成过程和土壤属性,分为9个土纲,22个土类。在9个土纲中,以钙层土分布最少。内蒙古土壤在分布上东西之间变化明显,土壤带基本呈东北--西南向排列,最东为黑土壤地带,向西依次为暗棕壤地带、黑钙土地带、栗钙土地带、棕壤土地带、黑垆土地带、灰钙土地带、风沙土地带和灰棕漠土地带。其中黑土壤的自然肥力最高,结构和水分条件良好,易于耕作,适宜发展农业;黑钙土自然肥力次之,适宜发展农林牧业。
[植被]内蒙古境内植被由种子植物、蕨类植物、苔藓植物、菌类植物、地衣植物等不同植物种类组成。植物种类较丰富,已搜集到的种子植物和蕨类植物共计2 351种,分属于133科,720属。其中引进栽培的有184种,野生植物有2 167种(种子植物2 106种,蕨类植物61种)。植物种类分布不均衡,山区植物最丰富。东部大兴安岭拥有丰富的森林植物及草甸、沼泽与水生植物。中部阴山山脉及西部贺兰山兼有森林、草原植物和草甸、沼泽植物。高平原和平原地区以草原与荒漠旱生型植物为主,含有少数的草甸植物与盐生植物。内蒙古境内草原植被由东北的松辽平原,经大兴安岭南部山地和内蒙古高原到阴山山脉以南的鄂尔多斯高原与黄土高原,组成一个连续的整体,其中:草原植被包括世界著名的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乌兰察布草原、鄂尔多斯草原等。荒漠植被主要分布于伊克昭盟西部、巴彦淖尔盟西部和阿拉善盟。主要由小半灌木盐柴类和矮灌木类组成,共有种子植物1 000多种。植物种类虽不丰富,但地方特有种的优势作用十分明显。
『柒』 内蒙古草原属于什么地形
内蒙古草原属于高原地形。
从地理地貌上看,内蒙古高原东起大兴安岭和苏克斜鲁山,内西至甘肃省容河西走廊西北端的马鬃山,南沿长城,北接蒙古国。海拔1000多米,地势起伏微缓,有明显的季相变化。适宜禾本科、菊科的生长,从而造就了广袤无垠的内蒙古大草原。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内的大草原主面积8666.7万公顷,其中有效天然牧场6818万公顷,占全国草场面积的27%,是我国最大的草场和天然牧场。最著名的要数呼伦贝尔大草原,是世界上天然草原保留面积最大的地方,是我国最大的无污染源动物食品基地。
(7)内蒙草原地质怎么形成的扩展阅读:
内蒙古草原的气候特征:
内蒙古大草原的气温年际变化显著,大部分地区的气温的极差普遍为65℃-85℃,气温日较差年为13℃-16℃,为中国气温极差与日较差全国最大的地区,这非常有利于草原植物糖分的储存与物质的凝结;
内蒙古大草原昼夜温差大,海拔高以及高寒的气候,最大程度上减少了牲畜的传染病流行。纯牧区一般冷的天气较多,进入十月份有的牧区就已经开始下雪,例如内蒙古呼伦贝尔海拉尔。有的地方干旱很严重,例如赤峰市的敖汉旗,就是干旱气候为主。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内蒙古草原
『捌』 关于内蒙古草原的资料。
内蒙古草原沙漠化的反思
一、内蒙古是“人造沙漠”最多的省区
什么是沙漠?沙漠是指地表大面积的流沙堆积而言。通常科学界将流沙堆积分为三种类型,即流动沙丘、半流动沙丘、固定沙丘。沙漠的危害,主要是其流动性所造成。
沙漠是在地质时期自然形成的,我国的沙漠主要是在第四纪更新世形成的。例如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从中更新世到晚更新世(60万至1万年)形成的。
在进入历史时期(从距今1万年开始)以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在原先没有沙漠的地方,也出现了大面积的流沙堆积,被称作“人造沙漠”。“人造沙漠”是原中科院副院长、著名的气象学家竺可祯提出来的,现在已被拉学界所广泛采用。
我国有几个大沙漠,它们是:
1.塔克拉玛干 33.76万km2
2.古尔班通古特 4.88 万km2
3.库姆塔格 2.28 万km2
4.柴达木盆地 3.49万 km2
5.巴丹吉林 4.43 万km2
6.腾格里 4.27 万km2
7.乌兰布和 0.99万 km2
8.库布齐 1.61 万km2
9.毛乌素 3.21万 km2
10.浑善达克 2.14万 km2
11.科尔沁 4.23 万km2
12.呼伦贝尔 0.72万 km2
除前4个沙漠以外,其余的8个均在内蒙古境内。这8个沙漠西起阿拉善,东到呼伦贝尔,断断续续地分布在内蒙古地区。其总面积为21.6万km2。新疆沙漠的总面积为40.32万km2,内蒙古仅次于新疆,其沙漠的总面积居第二位。
内蒙古的8个沙漠属于地质时期形成的只有一处,即巴丹吉林沙漠,其余均属“人造沙漠”。
二、“人造沙漠”的出现,与古代的战争屯垦有关
内蒙古地区在地质时期间是大海,被地质学家称作天山-内蒙古海槽。后来由于地质构造运动,海槽中出现了隆起,形成了陆地。最初的陆地是星罗棋布,后来逐渐连成一片,形成了大块的陆地。这个过程就是古人所说的“沧海变桑田”。大海消失了,留下了许多湖泊,后来有些湖泊也变成了陆地。海水、湖水消失了,然而海底、湖底的沙子没有消失,被地质学家称作海相、湖相沉积,它就是沙漠的来源。海相、湖相沉积物,有的在风力作用下变成了沙漠,还有的被地表土层所覆盖,处于潜伏状态。潜伏的沙漠沉积物一旦暴露出来,就会在风力作用下变成流沙堆积。导致地下伏沙出现的主要原因,则是人类活动。
在更新世,曾多次出现冰期,即厚厚的冰壳将地表覆盖。在最后一次冰期结束以后,由于气候变暖,冰壳融化,地表水非常充沛,森林、灌木、蒿草非常繁茂。于是,出现了内蒙古草原。水草丰美的草原孕育了游牧民族。匈奴、鲜卑、契丹、蒙古等等许多民族,都是在内蒙古草原上诞生、壮大,由此登上了历史舞台。契丹人建立的辽朝,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对我国历史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游牧民族创立的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游牧民族的壮大,与中原地区的政权逐渐产生了矛盾,出现了冲突和战争。为了防御游牧民族,从战国以来就在北方草原上修建长城,屯兵驻守。赵武灵王为了防御匈奴,“胡服骑射”,修长城。赵长城从代郡(今河北蔚县),至阴山西行,止于高阙(今内蒙狼山)。秦国在秦襄王时期修长城,西南起自临洮,斜穿鄂尔多斯,东北止于黄河之边的十二连城。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又命蒙恬修长城,也在鄂尔多斯。燕国也在北部修长城,在今赤峰、通辽境内。
到了汉代,汉武帝打败匈奴以后,为了防御匈奴南下,在额济纳河沿岸、狼山以北,大兴安岭以南大修长城,汉长城的遗址至今可见。自汉代以后,长城的修建没有停止,明长城是最后的长城。
在草原上修长城、筑城堡、开荒屯垦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引起了流沙的出现。古代居延绿洲的消失,最有代表性。
屯垦造成伏沙出露,垦区废弃。从汉代垦区到唐代、西夏、元代垦区重心的转移。元末明初的战争,以断水攻城,造成弱水断流改道,使居延绿洲变成沙漠。
辽代移民开荒,造成西辽河流城生态环境退化,风沙之害十分严重,韩州被迫迁移。其最后的结果,是导致科尔沁沙地的产生。(清代后期草原垦荒也非常严重,由于时间关系不能介绍了。)
三、20世纪“人造沙漠”的扩大
我们将“人造沙漠”的产生追溯到古代,目的是为了追本溯源,说明人类活动对“人造沙漠”的影响作用。我们不要因此而忽略了当代“人造沙漠”的扩大。
实际上内蒙古的“人造沙漠”,主要是20世纪后半叶形成的,与这个时期草原大肆开荒有直接的关系。
20世纪后半叶,有两次影响重大的开荒。
第一次是1958年“大跃进”引起的。在“大跃进”中提出了“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口号,在中原内地出现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受此影响,内蒙古提出了“要实现饲料、粮食、蔬菜的自给,就必须开荒种地”。于是从东到西,在内蒙古草原上大肆开荒种地,“牧民不吃亏心粮”。
第二次是“文化大革命”中“以粮为纲”、“农业学大寨”,特别强调粮食的重要性。这是因为当时中苏关系恶化,出现了边界冲突(珍宝岛事件)和领土争端,边界战争有一触即发之势。粮食成为重要的战备物资。当时有一句口号,叫做“深挖洞,广积粮”。1958年的草原垦荒,到此时更加广泛了。
这两次大垦荒,给内蒙古草原造成了空前的大破坏。我们以呼伦贝尔草原为例,加以说明。
呼伦贝尔草原是我国最好的天然草场之一。在1958年以前,只有白俄的零垦耕种,面积很小。1958年,呼伦贝尔建立了25个自营农场,成为国家垦荒的重点地区,到1962年末一共垦荒19.8万公顷,主要分布在滨洲铁路沿线,海拉尔市周围、三河道(根河、得尔布干河、答乌音河)两侧、南部边远地区。由于是机械化开荒,开荒的速度快,大面积的草场两三年就变成了耕地。20万公顷,占全国垦荒的8.6%。由于地表土壤层薄,地下的伏沙很快就暴露出来。由拖拉机牵引的双轮双铧犁,能够翻地30-40厘米,在土层薄的地方,竟把地下的伏沙翻出来。在风力作用下,很快在田间就出现了风蚀现象,出现了风蚀坑和流动沙丘。例如拉布达林农场,开荒不久田间就出现了厚达32厘米的粉沙。哈达图农场,田间出现了流动沙丘。此后,沙漠化越来越严重,垦荒的耕地后来大多被流沙覆盖,出现了流动沙丘。据1982年调查,沙丘高达5-15米。美丽的呼伦贝尔草原,此后即变成了呼伦贝尔沙地。呼伦贝尔沙地的主体,是在滨洲路沿线,也就是海拉尔河沿岸。由于河水的滋润,这一带曾是呼伦贝尔最好的草场,如今却变成沙漠化最严重的地方。这种转化,很值得我们深思。
其它地区也大同小异,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就不能详细介绍了。
四、历史的教训值得反思和吸取
我们的先人,给我们留下了沙漠之患。我们不能苛求古人,因为他们缺乏科学知识,不了解地质构造。他们认为,只要长树长草的地方,就可以开荒种地。他们不知道草原地下多沙,更不知开荒垦种以后会产生什么后果。
而今天则不同了,科学技术高度发展,地质构造已经一清二楚。草原开荒开矿会带来什么后果,科学家们已经作过论证。然而破坏草原的现象仍层出不穷。
2002年7月,我曾作为“绿色北京”的科学顾问到锡林郭勒草原考察。锡林郭勒草原也是我国著名的天然草场,与呼伦贝尔草原齐名。锡林郭勒草原是蒙古马的原产地,唐代突厥人所乘的突厥马主要产在东乌珠穆沁的乌拉盖河一带。这种马个头不高,肥瘦适度,善跑,有速度快、耐久力强的特点,是骑兵中最好的乘马。只有良好的草场,才能培养出优秀的马匹。锡林郭勒的肥尾羊也相当著名,北京市场上的羊肉片,以锡盟羊肉片最畅销。
然而现在锡林郭勒草原,面临种种威胁,令人担忧。
其一是草原垦荒。中央国务院早就提出要退耕还林还草,可是东乌珠穆沁的乌拉盖却仍在开荒,不管是本地人、外地人,只要交上一笔租金,便可以得到一块草场开荒种地。为了避人耳目,美其名曰叫乌拉盖开发区。开发区应以高新技术为主,如果是对高产品进行高科技加工,称之为开发区还可以。明明是开荒种地,却自称是什么开发区,名不符实。乌拉盖水草丰美,是东乌珠穆沁最好的草场。长期开荒耕种,后果令人忧虑,很可能出现沙漠化。其二是草原开矿办厂。在东乌珠穆沁草场上,近年出现了银矿、铁锌矿和造纸厂,不仅占用了大片的草场,而且工业污水严重地污染了草场,使牲畜中毒死亡,牧民的健康也受到威胁。
内蒙古是草原地区,适于发展畜牧业,这是内蒙古的产业优势。有些人有误解,认为只有工业、农业产值高,畜牧业产值低。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不管条件如何,也要开矿山、办工厂。世界上有许多国家以畜牧业为立国之本,例如澳大利亚,“澳毛”在中国市场上很走俏。内蒙古为什么不发扬自己的优势,努力提高畜产品的质量,占领国内市场,甚至销往国外呢?内蒙古的畜产品缺乏精加工,本地产的皮夹克销路不好,而江浙加工制作的却销路好。乳制品也是内蒙古的产业优势,目前仍没有得到充分地发挥。
草原是内蒙古人的衣食之源,如果草原破坏了,退化了,沙漠化了,内蒙古人也就失去了生活的来源。牧民不放牧,何以为生?到城市打工,有一定的语言障碍,困难很多。
内蒙古沙漠的扩大,对华北平原构成了威胁。近年京、津、唐频频出现的沙尘暴,沙尘源主要来自内蒙古,来自内蒙古的阿拉善、乌兰察布、锡林郭勒。内蒙古草原本是防止沙漠南侵的绿色屏障,如今却变成了沙尘源,这个事实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内蒙古草原的生态作用非常重要,过去人们缺乏认识,自2000年朱镕基总理视察以后,才引起人们的关注。
保护内蒙古草原,防止草原进一步沙漠化,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我们不仅要看今天,还要看明天和后天。我们不要忘记了儿孙后代,不要为了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而牺牲了下一代人,下两代人的生活。要给后人留下草原,留下碧水蓝天!
『玖』 内蒙古的矿产等自然资源是怎样的
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发现新矿物最多的省区。自1958年以来,中国获得国际上承认的新矿物有50余种,其中10种发现于内蒙古,包括钡铁钛石、包头矿、黄河矿、索伦石、汞铅矿、兴安石、大青山矿、锡林郭勒矿、二连石、白云鄂博矿。包头白云鄂博矿山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矿山。到1997年已探明的稀土氧化物储量占世界稀土总量的76%。该矿山含矿物172种,是世界上含矿物种类最多的矿山。至2006年,已发现各类矿种135种,探明储量的有83种,储量居中国第一的矿种有5种,居中国前三位矿种约有28种,居中国前十位的矿种有67种。稀土储量居世界之首,煤炭储量7016亿吨,居中国第一位,天然气地质储量7903亿立方米。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天然气田是截至2010年中国发现的为数不多的陆上特大型气田之一。可利用风能总功率1.01亿千瓦,居中国首位。
人工林是内蒙古森林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不仅在条件较好的平原区开展造林,而且深入河区、水土流失区及牧区进行造林。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等林种都得到较快发展。据1988年森林资源清查统计,全区人工林保存面积达237万公顷,比解放前人工林面积增长52倍。特别是1978年开始进行的被誉为“绿色万里长城”和“世界生态工程之最”的“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使自治区平原农区50%左右的农田实现林网化,牧区有35%的草库伦得到林木保护。
内蒙古农作物多达25类10266个品种,主要品种有小麦、玉米、水稻、谷子、莜麦、高粱、大豆、马铃薯、甜菜、胡麻、向日葵、蓖麻、蜜瓜、黑白瓜籽等许多独具内蒙古特色的品种,其中莜麦、荞麦、华莱士瓜颇具盛名。还有发展苹果、梨、杏、山楂、海棠、海红果等耐寒耐旱水果的良好条件。
内蒙古搜集到的种子植物和蕨类植物2351种,其中野生植物2167种,引种栽培的有184种。这些植物分属于33科,720属,被列为第一批国家保护的珍稀野生植物有24种。野生植物以山区植物最为丰富。有丰富的森林和草原植物,还有草甸、沼泽与水生植物。草原共有维管束植物1668种,隶属于121科、504属,有饲用价值的900余种,优良牧草200余种。
内蒙古的野生植物按经济用途可分为十几类。纤维植物有樟子松、落叶松、甜杨、荨麻、大叶草、芦苇、蒲、沙柳、红柳等70多种,是造纸、编织、制绳、人造纤维的重要原料。中草药有人参、天麻、麻黄、肉苁蓉、柴胡、甘草、黄芪、枸杞、黄苓、赤芍、杏仁等500多种。榛子、山杏、唐松草、金莲花、松籽、文冠果等几十种植物的种子是榨油的好原料。越桔、笃斯、悬钩子、山丁子、红豆、山樱桃等果实是酿造的重要原料。沙棘、野山楂、山荆子、秋子梨、蔷薇果、草莓等野果含维生素较丰富。几十种食用植物中尤以猴头、口蘑、发菜最负盛名。百合类、石蒜类等50多种植物在印染和淀粉工业中有重要用途。柠条、沙蒿、酸刺、马蔺、碱地肤等在固沙、治碱和环境保护中有独特用途。
全区有兽类24科114种,占中国兽类450种的25.3%。兽类中有产业狩猎价值的50余种,珍贵稀有动物10余种。鸟类51科365种,占中国鸟类1186种的31%。被列入国家一、二、三类保护的兽类和鸟类共49种。兽类有驼鹿、马鹿、驯鹿、野驴、野马、野骆驼、梅花鹿、兔狲、貂熊、猞猁、麝、雪豹、盘羊、黄羊、青羊、狍子、獐子、黑熊、雪兔、虎、野猪、赤狐、水獭、北山羊、岩羊等;鸟类有丹顶鹤、白鹤、白鹳、黑鹳、大天鹅、金雕、玉带海雕、大鸨、中华秋沙鸭、红嘴松鸡、兰马鸡、榛鸡、鸳鸯等。蒙古野驴和野骆驼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兽类,驯鹿是内蒙古特有的动物,百灵鸟是自治区区鸟。此外,鼠类是内蒙古草原上占优势的居住者。全区有啮齿动物54种,约占中国种数的35%,多属害兽。
玻璃生产用砂基地,天然硅砂储量约为550亿吨。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的宝山玛瑙矿储量2775吨,居中国第一。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埋藏着世界罕见的超大型芒硝矿。
全区地表水资源为406.60亿立方米,除黄河过境水外,境内自产水源为371亿立方米,占中国总水量的1.67%。地下水资源为139.35亿立方米,占中国地下水资源的2.9%。扣除重复水量,全区水资源总量为545.95亿立方米。年人均占有水量2370立方米,耕地每公顷平均占有水量1万立方米,平均产水模数为4.41万立方米/平方公里。
地表水:内蒙古自治区平均地表年径流量约291亿立方米,占河川径流总量的78%;多年平均径流量为80亿立方米,占河川径流总量的22%。由于河川径流受大气降水及下垫面因素的影响,年径流量地区分布不均,水资源也不平衡,局部地区水量富而有余,而大部分地区干旱缺水。同时,河川径流年内分布不均,年际间变化比较大。年降水集中在6~8月,汛期径流量占全区径流量的60~80%。历年间径流量大小不匀,相差很大。年径流量最大与最小的比值,东部林区各河流为4~12;中部各河流为6~22;西部地区各河流高达26以上。此外,从区外流入自治区境内的河川径流量有330.6亿立方米,其中黄河入境的平均年径流量315亿立方米,额济纳河8.4亿立方米。
地下水:内蒙古自治区地下水平均资源量为254亿立方米。山丘区地下水平均年资源量为113亿立方米,占全区地下水资源量44%。其中河川径流量为80亿立方米,占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的71%。平原区地下水平;均年资源量为172亿立方米,扣除与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的重复计算后,占全区地下水资源量的56%。自治区地下水资源的分布受大气降水、下垫面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平原多、山丘区少和内陆河流域更少的特点。自治区平原区扣除与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间的重复计算后的地下水资源模数,一般在5.9~6.5万立方米/平方公里,为山丘区地下水平均水资源模数的2.2~2.7倍。内陆河流域地下水资源模数为1.1万立方米/平方公里,因而地下水资源十分贫乏,只是在内陆闭合盆地的平原或沟谷洼地,地下水才比较富集。
『拾』 克什克腾大草原的地质地貌
克什克腾大草原是距离北京最近最美的草原,它是由草原、森林、湖泊、河流、高山、沙地、温泉、石林、冰臼、火山群等多种独特而稀有的地质地貌景观组合而成。来克什克腾旅游不仅可以享受辽阔草原的美丽风光,还可以呼吸原始森林的天然氧吧、和珍禽异鸟在一起湖中嬉戏、惊险刺激的漂流、高山林地滑沙滑草、神秘的沙漠森林探险、避暑圣地沙地云杉林、到华夏第一疗养圣地热水温泉,沐浴圣水温泉不但美容养颜还可以舒筋活血通络去病、到阿斯哈图领略国内最大最壮观的花岗岩石林、探索千年冰臼的形成奥秘、畅游桦木林海耳边会响起《白桦林》那恬静悠扬的音乐、摄影家的天堂乌兰布统大草原、浪漫的欧式草原风光、五彩斑斓的童话世界、来乌兰布统国家著名外景拍摄影视基地,在这可重现影视剧拍摄现场做一回自己喜爱的明星,有幸还能和明星同台拍戏、体验独特浓郁的草原民族风情、品尝来自大草原的风味美食、品味历史悠久的红山文化、解读老祖先留下的珍贵遗迹、2008北京奥运会圣火将在这里传递,美丽神奇的内蒙古克什克腾大草原、世界级地质公园、国家著名外景拍摄影视基地。
有“内蒙古的缩影”之称的克什克腾草原,近年来被相继建立起来的各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所覆盖,赤峰市克什克腾旗也因此成为中国境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最多的县(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