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特殊岩石地质景观是怎么形成的

特殊岩石地质景观是怎么形成的

发布时间: 2021-02-19 05:36:37

⑴ 九寨沟地质奇观大揭秘:美景是怎么形成的

九寨沟因其独特的自然景观闻名于世,很多人惊叹于海子的五光十色,瀑布的雄奇壮观,以及数量众多的海子,沉醉留连于景色之美时,却鲜少知道它们是如何形成的。今天就来给大家扫一扫盲,看看九寨沟的地质奇观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扫盲1:水色成因

九寨沟的湖水五彩缤纷,主要是由湖水对太阳光的散射、反射和吸收所致。

详解:在红橙黄绿青蓝紫单色光谱中,由红光至紫光,波长逐渐变短。由于九寨沟湖水中的悬浮物、有机物、浮游生物极少,湖水的透明度和洁净度极高,瑞利散射效应较为突出。根据瑞利散射效应,湖水中短波光的散射远大于长波光。因此,九寨沟的湖水呈艳丽的蓝绿色。湖水中常见的Ca2+、Mg2+、HCO3-等离子也有增强短波光散射的作用。同时,由于湖水透明度高,湖底的灰白色钙华、黄绿色藻类对透射光的选择性吸收和反射,也增加了湖水色彩的层次和变化。另外,九寨沟的湖泊处于地形起伏很大的深切峡谷中,不同地段同一时间或同一地段不同时间,太阳光的入射角及入射量、湖水表面对光的反射状况和湖水的透明度都有很大的变化,因而也造成了湖水色彩的更加变幻多姿。

扫盲2:瀑布成因

断层和生物岩溶作用;差异侵蚀和生物岩溶作用;崩塌、滑坡、泥石流等重力作用堆积和生物岩溶作用。

详解:九寨沟主要的瀑布有珍珠滩瀑布、诺日朗瀑布、树正瀑布、熊猫海瀑布、火花海瀑布和箭竹海瀑布,具有声、色、形之美。其成因主要有三种:

一是:断层和生物岩溶作用。九寨沟内的河床因受新构造断裂的影响,在纵向上呈阶梯状,这一道道地形阶坎形成了瀑布的地貌基础。因钙华沉积的“气泡效应”和“薄水效应”,在地形阶坎处易于钙华沉积,助推瀑布跌水陡坎的形成,如诺日朗瀑布。

二是:差异侵蚀和生物岩溶作用。由于一些岩层有软硬之差,抗蚀性强的岩层往往突起于河床中,因此硬岩层突起处首先形成小跌水,喜水的藻类在这些地方首先着生,于是在这些流速相对较高,水流相对较浅的地方首先沉积钙华。由于第四系堆积物堰塞河谷形成凸堤,流水在其表面漫流时流速突然加快,有利于CO2逸出,加速钙华沉积。随着时间推移,钙华层层堆高。由于其前缘上部钙华生长速度大于下部,上部形成钙华的莲花状块体逐渐向前增长,当顶部钙华块体下延至坡脚时,就形成了直立的瀑布面,如珍珠滩瀑布。

三是:崩塌、滑坡、泥石流等重力作用堆积和生物岩溶作用。瀑布是在崩塌、滑坡、泥石流松散堆积物的基础上叠加生物钙华作用形成,如树正瀑布。

扫盲3:海子的形成

海子是九寨沟湖泊的别名。九寨沟湖泊众多,成因比较复杂,其发育的首要条件是形成汇水储水的盆地,即湖盆,第二是要有充填湖盆的水源。

详解:九寨沟湖泊多属于堰塞湖,也有少数是冰蚀湖,如长海上游的园海子和绿海子、藏马龙里海等海子。这些堰塞湖的堰塞物主要来源于冰川堆积作用、生物钙华作用和重力作用。这些堰塞物堰塞河谷,形成九寨沟湖泊的湖盆。他们大体可以分为4种类型。一是在第四纪古冰川侵蚀和侧碛、终碛的基础上叠加崩塌、滑坡等重力作用堆积物堰塞形成,如长海、五彩池、上季节海。二是由生物钙华和崩塌、滑坡、泥石流等重力作用堆积物共同堰塞形成,如天鹅海、箭竹海、熊猫海等;三是由生物钙华堰塞形成,如树正群海等;四是由崩塌、滑坡、泥石流等重力作用堆积物堰塞形成,如下季节海。

填充九寨沟湖盆的水来源于大气降水,但不同的湖泊水源补给形式不完全相同,主要有降雨、地表径流、冰雪融水及地下水等补给形式。湖水排泄方式主要有蒸发、向下游径流、地下入渗漏失。地下水补给和排泄主要通过地下岩溶裂隙、岩溶通道和由断层和向斜构成的汇水构造进行。断层、褶皱走向以及地势高低控制着湖水的补给和排泄,也控制着湖泊的发育方向。

扫盲到这里,你以为你的疑问就解决地差不多了吗?答案是否定的,下面的内容更有趣。

扫盲4:地质演化史

地壳运动。

详解:距今约2.3亿年前,九寨沟尚是一片汪洋。经印支和燕山运动,九寨沟形成大量褶皱和断裂,整个景区上升为陆地。后来的喜马拉雅运动和新构造运动再次对九寨沟地层造成重要影响,使其再次抬升和发生褶皱断裂,这些褶皱断裂控制了九寨沟的岩溶格局。

到了第四纪,全球气候变冷,九寨沟先后经历了三次冰期,冰川分布广泛,主沟2900米以上均有分布。冰川作用形成的底冰碛、终碛垄在沟谷中形成隔档式微地貌地形骨架,构成了九寨沟海子雏形。冰川消融形成的终碛垄截断了则查洼沟的流水,形成了九寨沟面积最大的湖泊-长海,造就了九寨沟水体景观的基本格局。

全新世以来,地壳运动趋于稳定,气候向暖湿方向发展,雪线退至5000米以上,其下地带以岩溶、重力崩塌、泥石流等地质作用为主,造就和延续着九寨沟独特的层湖叠瀑景观。

扫盲5:喀斯特地貌

九寨沟具备了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有利条件:岩石构成,地质构造运动,气候降水,生物作用。

详解:九寨沟气温常年低于我国南方地区,地表的溶蚀景观不甚突出,除上游地表有一些溶沟、石芽外,溶蚀主要在地下进行。相反,最引人注目的是地表大量钙华沉积,形成钙华堤、钙华池、钙华滩、钙华瀑布等。九寨沟蒸发作用较强、地下水溢出后压力减小、地形陡变处水流流速增大、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对二氧化碳的大量吸收,均有利于钙华的沉积,这种“反向”的喀斯特景观,成为大自然的一大杰作。

九寨沟内的岩石几乎全由石灰岩构成,厚达数千米;在地质构造运动的反复作用下网格状断裂系统十分发育,高原边缘的差异性抬升形成了巨大的地形反差,有利于岩溶水的循环运动;流域内气候湿润,降水较丰沛,森林茂密,土壤中二氧化碳含量高,使地下水PH值降低,大大增强了水对岩石的侵蚀能力;生物作用也加快了钙华的沉积。

世界上,与九寨沟类似的喀斯特景观仅有克罗地亚的普里特维采国家公园(PLITVICE);而九寨沟的景观规模和生物多样性远超普里特维采国家公园。

扫盲6:独特的水循环系统

九寨沟碳酸盐岩的广泛分布和北西向构造的展布是九寨沟水循环的基础,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的“三水”循环构成了九寨沟水循环的主体,地下喀斯特通道在湖水的补给与排泄中发挥重要作用。

详解:长海是九寨沟最大的海子,但它没有地表出水口,长海下方的则查洼沟是一条干谷,仅有少量季节性湖泊。长海的水除一小部分通过海子前端的天然堤坝渗流补给到五彩池,更多的水通过北西向的地下喀斯特通道,向西排泄到日则沟湖泊中。

长海巨大的库容和它对日则沟内海子的补给,起到了一个调节水库的作用,即使枯水年份也以较稳定的补给量使日则沟的海子不至于干涸。九寨沟内地表水、地下水的补给主要源于大气降水,水量的盈亏根本上取决于降水量的变化和时空分配状况,从而导致上游直接接受降水补给的湖泊水位变化较大,景色随时而异(上下季节海),而由地下水补给的湖泊如五花海水位则较稳定。(来源:网络)

⑵ 岩石是怎么形成的

岩石,主要是岩浆冷却后形成的。有的由岩浆喷发到地表冷却形成,有的侵入版到各岩层在地表下形权成,称为岩浆岩,岩浆岩经过一系列的地表化学物理作用后转变成变质岩或沉积岩,而后又因为地质作用使这些岩石转化回岩浆。如果你想知道某块石头的年龄的话最好拿到实验室去检测碳-14的放射状况。人们对于不知道年龄的东西通常都用碳-14的放射状况去确定的。常见的岩浆岩有花岗岩、玄武岩、流纹岩等。

⑶ 红豆峡是不是特殊的地质景观,它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 红豆峡

  • 编辑

  • 红豆峡自然风景区,一处美丽神奇的旅游胜地,位于中国山西壶关县境内,是太行山大峡谷的精品景区,也是专家认定的世界级自然风景区。因境内天然生长着南方科目的珍稀树种红豆杉而得名。[1]

⑷ 桂林山水地貌景观形成的地质过程

桂林岩溶峰林地质景观属于“典型地质与地貌景观”。桂林山水地质地貌景观的形成和发育与该地区的岩石条件、气候条件、地形条件、生物条件等密切相关,也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结果。
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是岩石的可溶性。岩石的空隙和裂隙的发育程度影响到岩石的透水性。水的溶蚀力大小主要取决于水中所含二氧化碳,有机酸和无机酸的数量,以及水的流动性的强弱。
几亿年前, 桂林一带是一片汪洋大海,海水带来的沉淀物以钙质为主, 从而形成了石灰岩。二、三千万年前,地壳发生“燕山运动”,这次造山运动把广西掀起,形成了包括桂林在内的山峰和盆地。石灰岩的主要成份是碳酸钙, 看似坚硬, 却很容易被含有二氧化碳的水溶解, 变成可溶性的碳酸氢钙随水流走。天长日久, 裂缝和小孔溶成大大小小的奇洞.
洞顶缝隙中渗下的水中含有从别处带来碳酸氢钙,碳酸氢钙很不稳定,一出缝隙,压力变小,温度升高,就又还原成碳酸钙沉淀下来。经过千万年的积累,就形成了如冰锥一般的石钟乳。滴滴到地面,就生成石笋,石笋和石钟乳最终连接到一起,就变成了石柱、石花、石幔。高温地区的土壤中二氧化碳含量高,加上雨多,这就使含二氧化碳的水量大大增多。桂林正是温湿多雨地区,因此石灰岩溶解速度快,这种溶解现象在地质学上称作“岩溶”。南斯拉夫喀斯特高原与此相似,由於国外很早就研究这个高原,人们就把岩溶称为“喀斯特”。

⑸ 岩石是怎么形成的

地球上的岩石千姿百态,五彩缤纷,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呢?

自古以来,科学家们都在探索这一奥秘?科学界还有过一场激烈的争论,持不同观点的科学家互不相让,有人称这场争论为“水火之争”?

1775年德国的地质学家魏格纳,提出了这样的观点:花岗岩和各种金属矿物都是从原始海水中沉淀而成的?人们称他的观点为“水成派”?后来,以英国的地质学家詹姆士?赫顿为代表的一些科学家,针锋相对地提出相反意见?他们认为花岗岩等不可能是在水里产生的,而是岩浆冷却后形成的?人们称这种观点为“火成派”?

“水成派”与“火成派”一直争论了几十年,两派之间的斗争十分激烈?现在看来,由于受当时科学水平的限制,这两派观点都带有不同程度的片面性?不过,他们的争论使地质学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现在,科学家们借助于先进的设备,已摸清了岩石的来龙去脉?

如果按质量计算,在地壳中约有3/4的岩石是由地球内部的岩浆冷却后凝结而成的,人们称它为“岩浆岩”或者“火成岩”?花岗岩就是属于岩浆岩?在地球上,目前还可以看到火山爆发后喷出的温度高达1000℃以上的液态的岩浆,经过冷却后形成的坚硬岩石?岩浆岩在地下形成,因此,它分布于地表的不多,一般都埋藏在比较深的地下?

有少数的岩石是泥沙?矿物质和生物遗体等长期沉积在江湖和海洋底下,经过长期紧压胶结,以及在地球内部热力的作用下,变成了岩石,人们称它为“沉积岩”,如砂岩?页岩和石灰岩等?沉积岩尽管所占的比例不多,可它多数分布在地表面,因此,我们平时容易见到?

岩浆岩和沉积岩形成之后,受地壳内部的高温高压的作用,改变了性质和结构,就形成了另一种岩石——变质岩,如石英岩?大理石岩等?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这3种岩石之间还可以互相转化,比如,埋在地下的变质岩可以被地壳运动推到地表面,在地表面再形成新的沉积岩?因此,著名生物学家林奈说过:“坚硬的岩石不是原始的,而是时间的女儿?”

的确,岩石正是经过长期的各种条件的作用,由其他物质转变而成的?

⑹ 怎样形成的地质奇观

地壳运动
(crustalmovement)
由内营力引起地壳结构改变、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构造运动叫地壳运动。
地球表层相对于地球本体的运动。通常所说的地壳运动,实际上是指岩石圈相对于软流圈以下的地球内部的运动。岩石圈下面有一层容易发生塑性变形的较软的地层,同硬壳状表层不相同,这就是软流圈。软流圈之上的硬壳状表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地壳同上地幔顶部紧密结合形成岩石圈,可以在软流圈之上运动。
在地球的内力和外力作用下地壳经常所处的运动状态。地球表面上存在着各种地壳运动的遗迹,如断层、褶皱、高山、盆地、火山、岛弧、洋脊、海沟等;同时,地壳还在不断的运动中,如大陆漂移、地面上升和沉降以及地震都是这种运动的反映。地壳运动与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紧密相联,它们可以导致地球重力场和地磁场的改变,因而研究地壳运动将可提供地球内部组成、结构、状态以及演化历史的种种信息。测量地壳运动的形变速率,对于估计工程建筑的稳定性、探讨地震预测等都是很重要的手段,对于反演地应力场也是一个重要依据。
对缓慢的地壳运动,可根据地质学(地层学、古生物学、构造地质学等)、地貌学和古地磁学的考察,参考古天文学、古气候学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判定。例如,大陆漂移学说是从古生物学、古气候学找到迹象,又通过古磁极的迁移得以确立的。现在根据同位素年龄的测定和岩石磁化反向的分析,可以进一步认识地壳运动的演化。
对于现代地壳运动,一般采用重复大地测量的方法,如用重复水准测量来研究垂直运动;用三角测量或三边测量的复测来研究水平运动;用安放在活动断层上的蠕变计、倾斜仪和伸长仪等做定点连续观测来监视断层的运动。20世纪70年代后期,进而利用空间测量技术(激光测月、人造卫星激光测距和甚长基线干涉测量等)监测不同板块上相距上千公里的两点间的相对位移(精度可达2~3厘米),用以测定板块之间的运动。除此以外,还可以利用海岸线的变迁,验潮站关于海水涨落的记录等,推断现代地面的升降运动。

⑺ 地理题:地质问题; 由于某种特殊的地质原因,形成奇特的秀美景观.反映地理的背景的差异是什么.

北欧的冰蚀地貌(第四纪冰川)

⑻ 岩石的形成是怎么回事

地球上的岩石千姿百态,五彩缤纷,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呢?

自古以来,科学家们都在探索这一奥秘。科学界还有过一场激烈的争论,持不同观点的科学家互不相让,有人称这场争论为“水火之争”。

1775年德国的地质学家魏格纳,提出了这样的观点:花岗岩和各种金属矿物都是从原始海水中沉淀而成的。人们称他的观点为“水成派”。后来,以英国的地质学家詹姆士·赫顿为代表的一些科学家,针锋相对地提出相反意见。他们认为花岗岩等不可能是在水里产生的,而是岩浆冷却后形成的。人们称这种观点为“火成派”。

“水成派”与“火成派”一直争论了几十年,两派之间的斗争十分激烈。现在看来,由于受当时科学水平的限制,这两派观点都带有不同程度的片面性。不过,他们的争论使地质学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现在,科学家们借助于先进的设备,已摸清了岩石的来龙去脉。

如果按质量计算,在地壳中约有3/4的岩石是由地球内部的岩浆冷却后凝结而成的,人们称它为“岩浆岩”或者“火成岩”。花岗岩就是属于岩浆岩。在地球上,目前还可以看到火山爆发后喷出的温度高达1000℃以上的液态的岩浆,经过冷却后形成的坚硬岩石。岩浆岩在地下形成,因此,它分布于地表的不多,一般都埋藏在比较深的地下。

有少数的岩石是泥沙、矿物质和生物遗体等长期沉积在江湖和海洋底下,经过长期紧压胶结,以及在地球内部热力的作用下,变成了岩石,人们称它为“沉积岩”,如砂岩、页岩和石灰岩等。沉积岩尽管所占的比例不多,可它多数分布在地表面,因此,我们平时容易见到。

岩浆岩和沉积岩形成之后,受地壳内部的高温高压的作用,改变了性质和结构,就形成了另一种岩石——变质岩,如石英岩、大理石岩等。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这3种岩石之间还可以互相转化,比如,埋在地下的变质岩可以被地壳运动推到地表面,在地表面再形成新的沉积岩。因此,著名生物学家林奈说过:“坚硬的岩石不是原始的,而是时间的女儿。”

的确,岩石正是经过长期的各种条件的作用,由其他物质转变而成的。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