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有哪些地质单元
❶ 地质单元怎样划分
在同一来个地层、构造单自元内。有时是以地层为主来划分,如在同一个地层时代的地层中;有时是指在某一个构造内,如某个单斜构造层中、或在某个向斜构造中,或者说在某个断层构造带中。从你提的问题应该是控制瓦斯是以地层为主还是以构造为主,以地层控制为主则这个地质单元按地层来划分,如某个时代的第几层煤层;以构造控制为,如某个背斜体就是一个地质单元。
❷ 地质构造单元划分
山西中北部是华北断块中Ⅱ级构造单元——太行次级断块的主体,山西大同-河北回阳原硅镁层基答底断裂带之北为近东西向展布的阴山次级断块;吕梁山西侧以南北向离石岩石圈断裂带与鄂尔多斯次级断块接壤;南部以北西向横河硅镁层断裂带与豫皖次级断块毗邻,从而将晋南地区的塔儿山—二峰山和中条山区在地质构造单元中归属豫皖次级断块;东部以太行岩石圈断裂带和唐河硅镁层断裂带与冀鲁次级断块分界(陈俊明,1993)。由此看来,晋东北地区的唐河断裂之东至省界间的区域(包括浑源、广灵和灵丘等县)归属冀鲁次级断块构造单元。
山西省地质调查院(2007)编制的《山西省大地构造图》,将冀鲁次级断块山西境内的区域区分为两个Ⅲ级构造单元,即唐河断裂带和燕山台褶带(图1-1)。因为该区褶皱断裂发育,中生代岩浆活动强烈,且已有太那水多金属矿床、刁泉银铜金矿床和太白巍山银、锰矿床之发现,因此,普遍认为该地区具有良好成矿地质构造条件,成矿潜力较大。
❸ 中国地质地貌有哪些
地貌的各种形态
地表起伏的形态,如陆地上的山地、平原、河谷、沙丘,海底的大陆架、大陆坡、深海平原、海底山脉等。根据地表形态规模的大小,有全球地貌,有巨地貌,有大地貌、中地貌、小地貌和微地貌之分。大陆与洋盆是地球表面最大的地貌单元,较小的地貌形态如有在流水和风力作用下形成的沙垄和沙波等。地貌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要素之一,对地理环境的其他要素及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具有深刻的影响。
发展变化与形成原因
地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地貌发展变化的物质过程称地貌过程,包括内力过程和外力过程。内力和外力是塑造地貌的两种营力,地貌是内力过程与外力过程对立统一的产物。
划分方式及其区别
根据形态及其成因,可将地貌划分出各种各样的形态类型、成因类型或形态—成因类型。地貌也叫地形,不过这两个概念在使用上也常有区别,如地形图一般指比例尺大于1:100万着重反映地表形态的普通地图,而地貌图则是一种主要反映地貌形态——成因或某一地貌要素的专题地图。在测绘工作中,地形是地表起伏和地物的总称。地形起伏的大势一般称为地势。 地貌
编辑本段
基本特征
在特定的地质基础与新构造运动等内力因素,以及复杂多变的气候、水文、生物等外力因素的作用下,我国地貌轮廓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下降;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山脉纵横,呈定向排列并交织成网格状。我国民族地区几乎连成一片,较完整地保留了我国地貌轮廓的基本特征。我国民族地区地貌具有的基本特征是: 地貌
1、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有被内力推移而高高抬升的高原和山地,也有被挠曲下降的低洼的盆地和平原,还有起伏和缓的丘陵。如横断山脉的许多山峰海拔超过5000──6000米,一般也在4000米左右。又如天山山脉东段的吐鲁番盆地,盆地最低部分的艾丁湖面海拔─155米, 是全国最低的洼地,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海拔3500──4000 米, 最高的博格达峰海拔5445米,二者高差5600米,距离仅有150公里左右。
在内陆干洼地区,有以风力作用为主的沙漠和戈壁地貌,约占全国面积的13.8%,其中95%以上的沙漠和戈壁地貌位于内蒙古、宁夏、青海等民族聚居地区。
在西部高山地区,现代冰川覆盖面积达537万平方公里;在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及天山、阿尔泰山和祁连山等地区,多年冻土分布面积有 215万平方公里。
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出露大面积的碳酸盐类岩石,面积约占全国同类岩石的42%。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岩溶作用强烈, 发育了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黄土高原边缘的民族地区,西起湟水流域,经六盘山麓、鄂尔多斯高原,东止西辽河流域的广大范围内,堆积的黄土经流水作用,侵蚀发育了现代的各种黄土地貌。
在长白山、大岭、内蒙古高原东部以及滇东、黔西、桂西有广泛的玄武岩喷发,形成熔岩地貌。如白头山峰顶的天池就是一个火口湖;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北部和中部散布着348座死火山;在黔东南、桂中、 桂西北和桂东南发育了红层丘陵,滇中发育了红层高原,滇南发育了红层山地。
我国大陆民族地区的省级行政单位多居内陆,远离海洋,但广西壮族自治区濒临南海,曲折的海岸线长达1500公里,著名的海湾有钦州湾,湾内淤泥质海滩为红树林海岸。广西海岸带外的北部湾位于大陆架上,深50米左右,其间有800多个小岛,最大的是涠洲岛;钦州、防城、 东兴的海湾内岛屿,原来属于陆地上的侵蚀残丘,后因海水入侵而与陆地隔开形成岛屿。
2、山地高原广泛分布
民族地区大约93.5% 的面积位于我国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上。全国主要的极高山(海拔5000米以上)、高山(海拔3500──5000米)出现在西部的最高一级阶梯─青藏高原上。青藏高原的面积230万平方公里,占民族地区面积的36.8%,在青藏高原上,位于中尼边界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 地貌第二级阶梯上的民族地区,面积350多万平方公里,占民族地区面积的56.7%。这里集中了全国秦岭以外的主要中山(海拔1000──3500 米)。第二级阶梯的东缘大致以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与第三级阶梯为界,海拔大都在1500米以上。全国的四大高原除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中心部分外,内蒙古高原、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的北部边缘部分都在第二级阶梯上的民族地区;全国的四大盆地除海拔较低、面积较小的四川盆地外,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和柴达木盆地也都在第二级阶梯上的民族地区。
民族地区山地分布集中,面积广大,如果把切割的高原和起伏的丘陵包括在内,广大的山地约占民族地区总面积的75%。 山地是全国绝大多数的少数民族集中居住地。
3、平原狭小,分布零散
第三级阶梯上民族地区的平原,面积约11万平方公里,占民族地区总面积的1.7%。这些平原之中,除内蒙古东部有较大面积的平原外,其他民族地区主要是分布零散的狭小平原,而且多属海拔200─500米的平原。
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众多的小平原,面积共约3.16万平方公里,最大的平原是南宁──桂平的郁江河谷冲积平原,面积仅6400平方公里。一般平原的面积为300──600平方公里,海拔200──500米,相互间被山地丘陵分隔开。
群山起伏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境内,牡丹江、图们江、珲春江穿流于众山之间,在延吉、敦化、珲春等河谷盆地内,形成海拔200──500米的狭小河流冲积平原。
编辑本段
主要地貌类型
按地貌形态分类,我国民族地区的陆地也和全国一样,分为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和平原。
1、山地
我国是个山地众多的国家,其中民族地区占有我国山地的大部分。山地按其走向可分为下列几种类型:
(1)东西走向的山脉主要有三列:最北的一列是天山──阴山, 大致位于北纬40°─43°之间,几乎都在民族地区境内。天山山脉是位于亚洲中部的巨大山脉,全长2500公里,西段在前苏联境内,东段横亘在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中部,长约1500公里,南北宽250─300公里。天山向东延续,与河西走廊北侧的北山(合黎山、龙首山)相连,再向东延至内蒙古中部即为阴山山脉。 地貌中间的一列是昆仑山──秦岭,大致位于北纬32.5°──35°之间。昆仑山位于民族地区,西起帕米尔,东止四川盆地的西北缘,由西而东横贯青藏高原,长约2500公里。昆仑山东段的一条支脉积石山继续东延与秦岭山脉相接,经陕西南部,东止于淮阳山,但秦岭的分布范围已不属民族地区。
最南的一列是南岭,位于北纬24°──25.5°。南岭又叫五岭,包括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和大庾岭,东西绵延1000多公里。在这五岭中,前三岭位于湖南南部和广西北部的民族地区,后二岭则不属于民族地区。
(2)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 由西向东大致分为三列。最西边的一列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等;中间的一列包括长白山,经辽东的千山、山东丘陵到东南的武夷山;最东边的一列是台湾山脉。大兴安岭位于内蒙古东部;武陵山则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汉州境内;长白山位于东北的东部,大部分山地属于延边朝鲜自治州和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千山和武夷山分别聚居着满族和畲族;台湾山脉则聚居着高山族。
(3)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部,如阿尔泰山、祁连山等。阿尔泰山脉横亘在中国、前苏联、蒙古三国边境,位于我国新疆境内的是整个山系的东南段南坡,海拔3000米左右;祁连山山脉绵亘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山地东西长达1000公里,南北宽约200~500公里,由几条平行山岭和谷地组成,山岭高度一般在海拔4000米以上。
昆仑山以南的高大山地,喀喇昆仑山、冈底斯山、喜马拉雅山等,在西段表现为西北──东南走向,向东逐步转为东西走向。喜马拉雅山山脉西起帕米尔高原,东至雅鲁藏布江的急转弯处,全长约2500公里,绵延在我国西藏自治区和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等国境内。宽约200~350公里,主脉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为雄伟高峻的山脉,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就有40座,其中8000米以上的高峰有12座,耸立在我国和尼泊尔交界处的珠穆朗玛峰,高达8844.43米, 为世界第一高峰。喀喇昆仑山的乔戈里峰位于中、巴边界上,海拔8611米,为世界第二高峰。
(4)南北走向的山脉位于我国中部的民族地区,自北而南有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等。横断山脉位于四川盆地、藏南山地与云贵高原之间,由许多岭谷相间的高山深谷组成,包括邛崃山、大雪山、沙鲁里山、宁静山、怒山、高黎贡山等山脉以及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谷地。横断山脉山脊平均海拔在3000~4000米左右,有的可达 5000~6000米。
2、高原
高原是海拔在500米以上比较完整的大片高地。 我国民族地区的高原有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和云贵高原。 地貌青藏高原位于昆仑山、祁连山以南,喜拉雅山以北,横断山以西,东西长约3000公里,南北宽约1500公里。青藏高原包括西藏和青海的全部,甘肃、四川和新疆三省区的一部分,面积约230万平方公里, 约占全国面积的1/4,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高原。青藏高原被纵横 交错的山脉分隔成许多大小不等的盆地和宽谷。青藏高原上湖泊星罗棋布,为发展工业和农牧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高原上的高山终年积雪,冰川分布广泛,冰川及冰缘地貌广泛发育,冰雪融水往往成为亚洲许多大河的发源地。
内蒙古高原位于我国北部,西起马鬃山,南至祁连山和长城,东至大兴安岭,是我国著名的天然牧场。高原坦荡开阔,地面起伏和缓,广大地区海拔多在1000米左右,是我国保存比较完整、高原形态比较明显的高原。
云贵高原云贵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包括哀牢山以东,雪峰山以西,大娄山以南,广西北部山地以北的地区,高原的地势从西北向东南倾钭,平均海拔1000~2000米。云贵高原上石灰岩分布很广,喀斯特地貌非常发育,石林、石芽、峰林等地貌随处可见,尤其在南盘江北部最为典型。高原上有许多山间盆地,当地人民称为坝子,是主要耕作地区。
3、盆地
盆地是低于周围山地相对凹下的地表形态。我国民族地区的大型盆地都分布在西北内陆地区,著名的盆地有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和柴达木盆地。
塔里木盆地:位于天山、昆仑山和帕米尔高原之间,四周高山环抱,盆地地形坦荡,形态完整呈菱形,只有东端有宽约70公里的缺口与甘肃河西走廊相连接,是一个巨大的内陆盆地。盆地东西长1500公里,南北宽约600公里,盆地底部面积达53万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 盆地由西向东微微倾斜,西部海拔1300米,而东部的罗布泊已降至768米。 由于盆地地处内陆深处,地形封闭,气候极端干旱,植被稀疏,干燥剥蚀和风蚀、风积作用特别强烈,形成了塔克拉玛干沙漠。沙漠东西长1000公里,南北最宽处约500公里,面积约33万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沙漠。 沙漠中沙丘形态多样,有的沙漠相对高度超过200米。85%的属流动沙丘。塔里木盆地蕴藏着丰富的石油,盆地边缘受天山、昆仑山冰雪融水滋润,分布着荒漠中的沃野绿洲。
准噶尔盆地:位于天山、阿尔泰山之间,略呈三角形,面积38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盆地。盆地地势由东向西微微倾斜,东部海拔在1000米以上,西部艾比湖丁端仅190米;盆地内分布着库尔班通古特沙漠, 面积4.88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沙漠。盆地内草场辽阔,畜牧业发达;绿洲主要分布在靠天山的盆地南缘。
地貌柴达木盆地,地处青藏高原北部,夹于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间,略呈三角形。盆地东西长约850公里,南北最宽处达250公里,面积约22万平方公里,位居全国第三位。柴达木盆地海拔2600-3000米,是我国海拔高度最大的巨型内陆高盆地。盆地中分布着许多盐湖和盐沼,盐矿资源品种繁多,储量极为丰富。此外,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稀有金属资源和石油资源也都非常丰富;盆地日照长,光能资源充足,农业单产水平高,河湖沿岸牧草肥美,畜牧业也占重要地位。因此,柴达木盆地有“聚宝盆”之称。
4、丘陵
山地海拔高度不超过500米,相对高度一般在100米以下,地势起伏,坡度和缓,称之为丘陵。我国民族地区的丘陵主要有广西丘陵。
广西丘陵分布在云贵高原以东、南岭以南、萌诸岭以西的地区,和江南丘陵、东南沿海丘陵组成了我国东南地区分布最广泛、最集中的东南丘陵。广西丘陵总的特点是四周高,中间低,成盆地形势,一般称广西盆地。广西丘陵主要是石灰岩丘陵,石灰岩面积约占本地区的60-70%,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峰林广布,地面崎岖,风景异常优美。广西丘陵雨量充沛,热量丰富,是林、农、矿产资源利用潜力很大的山区。
5、平原
平原是地势低平坦荡、面积辽阔广大的陆地。根据平原的高度,把海拔0-200米的称为低平原,如广西郁江-浔江河谷平原;海拔低于海平面的内陆低地,则称为洼地,如新疆吐鲁番盆地中央的平原;海拔200-500米(或600米)的平原称为高平原,如内蒙古嫩江西岸平原。民族地区第二级阶梯和第一级阶梯上的平原,虽然海拔在1000-3000米,习惯上仍称为平原,而不叫高原,其中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是黄河冲积而成的,是著名的“塞上粮仓”。
集中分布在我国第三级阶梯上的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农耕区和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分布在民族地区第三级阶梯上的平原主要集中在内蒙古东部和广西境内,虽然这里的平原有的面积较小,起伏较大,但它仍然是民族地区的重要农耕区。
❹ 大陆边缘是有哪些单元构成的
大陆边缘为大陆与洋底两大台阶面之间的过渡地带,约占海洋总面积的22%。通常分为大西洋型大陆边缘和太平洋型大陆边缘。前者由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三个单元构成,地形宽缓。后者因大陆架狭窄,大陆坡陡峭,大陆隆不发育而被海沟取代。
❺ 中朝古大陆太古宙构造单元的划分及其主要地质特征
根据上节的划分原则,从活动论的观点出发,将中朝古大陆太古宙(中国部分)划分为五个独立的陆块(图1—2)。它们是:
胶辽陆块;迁(西)怀(安)陆块;晋冀陆块;豫皖陆块;蒙陕陆块。
图1—1中国东部航磁图(据地矿部航测队,1989)
胶-辽陆块的地质结构表明,它的形成过程经过了类似现代板块构造的演化方式。因此,将胶-辽陆块再分为陆隆和大陆弧带。陆块之间的拼合和碰撞是在古元古代时期结束的。
❻ 大陆和大洋上各有哪些地貌类型
大致分为海岸带、大陆边缘以及洋底盆地和中洋脊三部分简介其地形特徵.
a.海岸带:
海岸带,它是陆地和海洋的分界线,其地貌特徵是受控於波浪、潮汐、海流等作用下形成的,此小节主要是介绍包括海岸的组成单元、分类以及营力作用对其形貌变化的影响.
b.大陆边缘:
大陆边缘是大陆与海洋之间的过渡带,按照构造活动性分为稳定型和活动型两大类,两类的形貌单元组成略有不同,本小节旨在简介大陆棚、大陆斜坡、大陆隆堆及海沟等大陆边缘单元特性以及大陆边缘型态的分类及特徵.
c.洋底盆地及中洋脊:
大洋底位於大陆边缘之间是大洋的主体,由洋地盆地及中洋脊两部分组成,中洋脊贯穿四大洋,全长约65*104km,是世界上规模最巨大的环球山系,其分布状态及特徵于各大洋略有不同,而洋底盆地地形平坦而且分布广阔,内部包含数个次级盆地,本小节主要在於介绍洋底盆地与中洋脊的分布情形与特性.
❼ 大陆边缘有哪些地貌类型
在海洋的底部,有险峻的高山和峡谷,也有广阔的平原和盆地,就像陆地一样连内绵起伏。从地质容学角度讲,海洋边缘的浅海区域,是被海水淹没的大陆,称作大陆边缘,它是厚而轻的陆壳与薄而重的洋壳之间的过渡地带。大陆边缘主要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隆三个地貌类型。
❽ 地质构造单元划分及地质特征
一、概述
不同学派对本区构造单元认识不同,概括起来,主要有:
李四光(1925~1955)根据当时所获的有限的地质资料,从地质力学观点出发,将祁连山划作为祁吕贺山字形构造体系的西翼部分,其中兰州、白银及武威一带为该山字形马蹄形盾地——阿宁盾地的一部分,阿拉善地区为阿宁盾地南侧的弧形构造带。甘肃地质矿产局(1989)将上述思想进一步具体化,指出祁连山可进一步划分为:前弧西翼褶皱带、西翼反射弧,认为祁连山及龙首山存在多种构造体系,主要有古河西系,祁吕贺山字形西翼,青藏歹字形(主要分布于祁连山及其南侧),陇西系及阿拉善弧形构造,此外还存在纬向、经向构造,这种不同形式的构造存在联合、复合关系。
在“槽-台”学说指导下,早在1945年黄汲清在《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一书中,扼要地论述了阿拉善(龙首山)及祁连山的范围和地质构造特征,认为前者属中朝地台的一部分,是联系塔里木地台和华北地台的纽带,后者为典型的优地槽。时隔10年之后,他又将祁连山自南而北划分为:南山(指祁连山,下同)地槽沉积带、南山地槽边缘沉积带、山前凹地沉积带,并指出祁连山系中的中新生代盆地有寻找石油的希望;又过10年,他再一次将本区划分为:阿拉善台隆走廊过渡带、北祁连山褶皱带、祁连中间隆起带、南祁连褶皱带、祁连南缘过渡带。认为北祁连的主褶期是加里东而不是华力西期,同年又指出北祁连山为优地槽褶皱带,南祁连为冒地槽褶皱带,并认为它们均具有多旋回构造发展特征。20世纪70年代末,黄汲清等融合板块构造的新观点,将本区重新划分为:阿拉善台隆(属中朝准地台的一部分)、走廊过渡带、祁连山山前坳陷、北祁连优地槽褶皱带、祁连中间隆起带、南祁连褶皱带,这是基于多旋回槽台构造学说对祁连山构造格局和构造演化全面而系统的论述。由于汲取了板块构造学说,他们的上述划分及论述当时起到了立典和示范作用,至今仍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利用槽台学说,用历史发展演化的观点,根据本区的建造特点,涂光炽1960年也将本区划分为:阿拉善隆起带、走廊坳陷带、北祁连加里东褶皱带、中祁连山前寒武纪褶皱带、南祁连山早古生代—中生代(或早古生代—三叠纪)坳陷带、南祁连山加里东褶皱带、南祁连印支褶皱带(或海西褶皱带)、柴达木北缘隆起带(或柴达木北缘前寒武纪褶皱带)。
持断块学说的学者如赵生贵(1996)将本区划分为:阿拉善地块、龙首山断隆、河西走廊盆地、永昌中宁陆缘断陷带、北祁连裂谷、中祁连断隆、南祁连断陷、柴达木北缘断隆。他的祁连区以内硅铝造山(A型俯冲)作用为主的观点,北祁连早古生代火山作用早期以中基性为主、晚期以中酸性为主的观点,火山岩大多属钙碱系列,仅局部发育细碧角斑岩系的认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世纪70年代初,尹赞勋、李春昱、傅承义率先将板块构造学说引入中国,也是李春昱率先用板块构造学说对本区大地构造和地质发展史进行了研究,将本区划分为:阿拉善隆起带、北祁连褶皱带(含走廊带)、中祁连隆起带、南祁连褶皱带,认为北祁连是一个早古生代洋盆,保留有完好的蛇绿岩、蓝片岩及混杂堆积等洋壳残片及洋壳俯冲活动的地质记录。1982年他又从亚洲全局构造出发,认为祁连山实际上是中朝板块和扬子板块间的缝合带。在他的启发指导下,许多学者开始涉足本区。王荃(1976)撰文认为本区存在古海洋;肖序常(1978)对本区做了实质性的野外研究工作,提出本区存在多期蛇绿岩;吴汉泉(1980)对北祁连山的高压变质带进行了研究;张之孟(1980)首次提出祁连山存在沟弧盆体系,并提出走廊相当于弧后盆地;夏林圻等(1991)对本区火山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进一步论证了本区存在沟弧盆体系,且是向北俯冲;左国朝(1986、1987)认为北祁连属“有限洋盆”;许志琴(1994)提出本区存在海沟向洋退却岛弧增生的动力学模型;张旗等(1997)对北祁连的蛇绿岩做了系统的研究,指出本区蛇绿岩存在多样性;冯益民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也先后对祁连山做了研究,认为中祁连和柴达木同属一个板块,早古生代华北古陆西南缘存在裂谷-板块构造两种体制。造山带分为俯冲造山、碰撞造山及陆内造山机制,为复合造山带。汤中立、李文渊、黄承熊等(1995)对本区金昌—门源地学断面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龙首山断裂早期属低角度正断层,将超大型、大型矿床的形成及成矿模式与构造背景联系起来。
上述研究工作,是我们本次工作的基础。
二、华北板块西南缘的构造格架
我们从历史演化的观点出发,运用现实主义原则,以“活动论”、“系统论”为指导,以本区沉积建造、岩浆作用、构造作用、成矿作用等最基本的地质事实为基础,系统、全面、多层次、多侧面地探讨区内各构造单元的范围、性质、演化及与成矿系统的耦合关系,立足于前人众多的研究成果,勾勒出本区加里东期构造图案(图1-1),从北而南各构造单元为:龙首山陆缘带、河西走廊边缘海盆、北祁连缝合带、中祁连离散型岛弧地体、南祁连弧后盆地、柴达木陆块。现将它们的主要特征概述如下:
图1-1华北古大陆西南缘构造格架及成矿系统
(一)龙首山陆缘带
北邻潮水盆地,南以龙首山深大断裂为界与河西走廊相接,西部止于金塔—鼎新断裂与塔里木板块毗连,向东尖灭于银川以西,略呈近东西向弧形分布。该带所见主要岩石单元为前长城纪龙首山岩群(AnChL)。由于该岩群时代较老,后期遭受多期次、多旋回的变质变形等作用,变得支离破碎,层序不清,当属非史密斯地层。下部为白家嘴子组,西部出现磁铁石英岩和磁铁角闪岩,称之为东大山组。经原岩恢复(汤中立、李文渊,1995;王崇礼,1994),原岩建造相当于火山-沉积建造,白家嘴子组为碳酸盐岩建造及基性火山岩建造,东大山组为碎屑岩含磁铁石英岩及基性火山岩建造。考虑其中的基性火山岩(斜长角闪岩)呈层状分布,代表本区最早的岩浆活动记录,测得年龄为3056Ma(Sm-Nd法,平均,王崇礼,1994)应属中太古代喷发,这一数据表明龙首山岩群具古陆核性质。另外,切穿该岩段混合岩又发生弯曲变形的变辉绿岩脉年龄为(2486±16)Ma~(2796±56)Ma,平均2600Ma(王崇礼,1994),这对上述太古宙年龄是一个佐证。龙首山岩群下部岩石的稀土配分型式也表明它属太古宙产物,因新太古代岩石稀土配分曲线要右倾得多(见后文讨论)。龙首山岩群上部主要为中酸性火山-碎屑岩建造,其年龄为(2147±74)Ma(Rb-Sr等时线法,西北地质勘查局,1993),相当于古元古代。该带缺失长城纪沉积,蓟县纪为复陆屑次稳定型沉积(墩子沟群),缺失青白口纪沉积,震旦纪为冰水沉积及碳酸盐-碎屑沉积(韩母山群),碳酸盐-碎屑岩底部含磷。早古生代为隆起剥蚀区,晚古生代为碎屑岩-碳酸盐岩(含煤)建造、磨拉石建造,中新生代为河湖相及山麓相碎屑岩(磨拉石)建造。本区还发育加里东期及华力西期花岗岩,这分别应是祁连洋及其次生洋向北俯冲及陆内A型俯冲造山的产物(此处所称的方位,只是现代方位,并不代表地质历史时期的方位,下同)。
在中—新太古代古陆边缘活动带中,形成了东大山铁矿。中元古代早期本区在裂解条件下,形成金川含镍铜超基性杂岩,汤中立(1995)所取得的(1508±31)Ma(Sm-Nd内部等时线法)年龄应是上述岩浆脱离地幔的时间。
(二)河西走廊边缘海盆
河西走廊边缘海盆现今十分狭窄,呈近东西条带状分布,若能考虑它形成和演化的历史,就不难推知当时(加里东期)它曾是一个广阔的陆缘海盆。该陆缘海盆的基底是华北古陆的南延部分。寒武纪靠陆一侧(北)为浅海陆棚碎屑岩单元(大黄山组
(三)北祁连缝合带
北祁连造山带作为柴达木—中祁连板块与华北板块的缝合带,当初一经李春昱提出,便得到了大家的赞同。但问题是,该缝合带究竟是华北板块与柴达木板块开合的产物(特提斯型造山带),还是柴达木—中祁连板块抑或是前者从别处漂来,在加里东期二者邂逅碰撞的结果(科迪勒拉型造山带)?北祁连小洋盆外侧是否还有原生洋(祁连洋)?问题还不止此,作为缝合带,北祁连造山带本身也复杂多样,东部西部有差别,南边北边不相同,西部还分布着许多微陆块,那么这些微陆块又来自何方?其形成机制如何?各家意见也不一致。利用模式对比原则,我们初步认为:上述微陆块连同中祁连微陆块,均是因祁连洋向南俯冲致使其相继从柴达木陆块边缘裂解出来的结果。其构造格局犹如太平洋西南部的多岛构造景象。
简捷地说,北祁连缝合带内部构造单元虽然复杂多样,但概括起来说,主要由以下单元组成:微陆块、混杂岩带、蛇绿岩、洋脊-洋岛火山岩、岛弧(包括陆缘弧和洋壳型岛弧)火山岩及岛弧型沉积(图1-2)。微陆块主要由前寒武纪地层组成,其上有加里东期岛弧型花岗岩。前者具体岩性为灰色片麻岩、云英片岩、大理岩(北大河岩群AnChB,野马南山岩群AnChY)以及巨厚的蛇绿混杂堆积(熬油沟组Cha)、千枚岩、碎屑岩,局部夹碳酸盐岩、变石英砂岩、铁矿层(桦树沟组Chh)。此外,还见到中元古代托来南山群(Ch-JxT)杂色碎屑岩及碳酸盐岩建造,青白口纪龚岔群(QnG)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蛇绿混杂岩带共有南北两条,北带主要沿肃南九个泉、白泉门呈NW-SE向分布,向西延至玉门昌马寒山地区,南带规模较大,主要分布于青海边马沟—清水沟—香子沟—郭米寺—祁连县—景阳岭南,南北宽约20~25km,断续延长近500km,呈NW-SE向展布。清水沟见有榴辉岩,与之共生的蓝片岩年龄为440~460Ma(蓝闪石、多硅白云母、39Ar/40Ar法),北带九个泉蓝片岩蓝闪石39Ar/40Ar年龄为447Ma(吴汉泉,未刊资料)。北带称之低级蓝片岩带,南带称之为高级蓝片岩带。蛇绿混杂岩带主要由陆缘弧(南带)、洋壳型岛弧(北带)、复理石增生楔、高级(南带)及低级(北带)蓝片岩、蛇绿岩块等组成。缝合带中的蛇绿岩块共有3条,自南而北依次为:玉石沟—川剌沟—小八宝蛇绿岩带;大岔大坂蛇绿岩(带);九个泉—白泉门蛇绿岩带;以上3条蛇绿岩带时代为加里东期,而分布于微陆块中的蛇绿岩时代为中元古代。加里东期蛇绿岩大多具洋脊或洋岛型玄武岩特征,有的还和玻安岩共生,如大岔大坂蛇绿岩(张旗,1997),推测蛇绿岩形成于洋岛及弧间盆地。考虑到北祁连造山带中深海沉积物如硅质岩比较丰富,火山作用比较强烈,蛇绿岩和蓝片岩构造超覆于增生的深海沉积物和火山弧之上这些客观事实,其蛇绿岩应属科迪勒拉型。陆缘弧火山岩及沉积早期(新元古代—中寒武世)相当于黑剌沟组,陆缘弧型(岛弧裂谷型)火山岩,主要分布于白银、清水沟、白柳沟、黑石沟、小黑剌沟、面碱沟等地,由于它是在华北古大陆基底之上的软弱带上发展起来的,开始形成大陆碱性玄武岩系,随着陆缘弧基底分割程度的加深,进一步形成熔融程度高的饱和性拉斑玄武岩浆,喷溢形成本区海相基性火山岩的主体,而在白银等地因地壳较厚,基性岩浆上升速度较慢,引起下地壳发生深熔作用,产生富硅质岩浆,这种富硅质岩浆首先上升形成酸性火山岩系,尔后是偏下部的基性岩浆上升形成层位偏上的基性岩浆,二者构成双峰式组合。这些酸性火山岩是白银厂铜及多金属块状硫化物矿床的直接围岩。
图1-2华北板块与柴达木—中祁连板块缝合带内部结构示意图(据张旗,1997,修改)
1—前寒武系;2—蓝片岩带;3—蛇绿岩;4—阿拉斯加型岩体;5—橄榄岩-闪长岩岩体;6—熬油沟蛇绿岩;7—陆缘弧;8—洋壳型岛弧。数字,①~⑨为蛇绿岩:①—九个泉;②—大岔大板;③—边马沟;④—玉石沟;⑤—冰沟;⑥—小八宝;⑦—百经寺;⑧—老虎山;⑨—榆树沟山。A~G为阿拉斯加型岩体:A—撒拉河岩体;B—油葫芦大山;C—扎麻什沟;D—冰沟南;E—水洞峡;F—柏木峡;G—大滩;H—老虎山橄榄岩-闪长岩型岩体
早期陆缘弧型沉积表现为火山碎屑物占优势,另外可见岛弧斜坡相重力流及滑塌沉积、岛弧型复理石,未见裂谷早期所具有的河湖相沉积。中晚期洋壳型岛弧火山岩及岛弧型沉积相当于部分阴沟群(OY)、中堡群(OZ),东起白银北,向西经永登县石灰沟及民乐县西道流,止于阿尔金断裂,西部大致沿走廊南山分布。岛弧型火山岩主要为拉斑玄武岩,钙碱性玄武岩、安山岩(阴沟群分子)以及岛弧碱性橄榄玄粗岩、粗面玄武岩、白榴方沸岩和白榴粗面斑岩(中堡群分子)。表明中奥陶世岛弧已臻于成熟。岛弧型沉积主要为火山碎屑岩、沉积岩及藻灰岩建造。
(四)中祁连离散型岛弧地体
中祁连离散型岛弧地体呈北西-南东向条带状展布于研究区中部,东起兰州东部,向西经青海民和、乐都、西宁、湟源、疏勒山,也止于阿尔金断裂,北以中祁连北缘断裂为界,南以中祁连南缘断裂与南祁连弧后盆地相邻。宽70~80km,长约1000km。主要以古老基底之上广泛发育有晋宁及加里东期中酸性岩浆岩为特点,后者与铜、钨、钼、铅、锌矿产有关。
(五)南祁连弧后盆地
中祁连岛弧与柴达木板块在加里东中、晚期正式分离之后,形成南祁连弧后盆地,其上主要为志留纪火山-正常沉积,西部有大量的中基性火山喷发,东部见寒武(奥陶)纪蛇绿岩。
(六)柴达木陆块
仅见达肯大坂岩群零星分布。
❾ 大陆有那些主要地形单元和特点
(1)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山区是指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的总称.我国山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2/3,平原面积仅占10%多一点.除此以外,还有广阔的高原、盆地等,地形种类齐全,地质构造复杂.多种多样的地形一方面为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副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山区多,平原少,也给大规模商品化生产、生产管理带来了困难;同时,山区由于地形崎岖,交通闭塞,经济文化常常相对落后,并造成耕地资源不足.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左右.
(2)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第一级阶梯——我国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第二级阶梯——青藏高原向东、向北到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主要由盆地、高原组成,海拔在1000~2000米之间;第三级阶梯——位于我国东部,主要由平原和丘陵组成,大部分地区海拔在500米以上.第三级阶梯向东,是我国大陆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是属于我国的近海大陆架,它包括渤海、黄海的全部,东海的大部分和南海的一部分.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石油、天然气)、海洋生物资源和化学资源等.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对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有重大影响,这种地势有利于海洋湿润水汽深入大陆内地,形成降水;另一方面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了东西交通,方便了沿海与内地的联系;同时许多大河在流经阶梯交界处时落差大、水流湍急,水力资源十分丰富,我国是世界上水能蕴藏量最丰富的国家.
❿ 地质单元的划分及其应用
在矿产资源评价中,地质单元是统一观测和取值的基本单元,作用相当于地质采样中的样品,同时也是统计对比评价的对象。很显然,地质单元的划分得当与否,对于评价效果将会产生直接的重大影响。由于矿产资源具有分布的随机性,产出地质条件的复杂性等特点,如何合理地划分地质单元就成了矿产资源评价工作的重要研究内容。从单元划分方法看,目前在国外被广泛采用的方法是由哈里斯所提倡的网格法,这种方法具有简单易掌握的特点。考虑到矿产资源对地质构造条件的依赖性,矿产资源的等级性,资源体的几何形态、规模的强烈变化性等特征,在山东省的金矿资源评价中,采用了由王世称教授所提倡的地质法划分地质单元。应用这种方法划分地质单元,下列内容是研究的重点。
图9-14 胶东地区金异常及金地球化学分布图
1.以金为主的组合异常及编号;2.以多金属为主的组合异常及编号;3.主成矿期金地球化学区及编号;4.招远—莱州—昌邑金地球化学带;5.栖霞—道头—平度金地球化学带;6.牟平—乳山金地球化学带;7.威海—文登金地球化学带;8.燕山晚期金地球化学带
1.地质单元法的使用条件
一般来说,应用地质法所划分出的地质单元应具有以下特点:①单元具有随机性,以满足统计理论对抽样的要求;②单元所处的部位应是某类矿产资源有可能赋存的空间;是普查找矿的有利地段;③单元的空间分布特点应能较客观地反映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④单元的大小和平面形态应尽可能地与客观存在资源体的规模和平面几何形态相接近。这种类型的单元不仅会使评价成果的可信度得以保证,同时也会为当前的普查找矿提供可供选择的有利地段,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但是,该方法使用过程中,下列一些条件要得到满足。
(1)成矿规律的正确认识:由上述单元的性质可以看出:其②③④均与成矿规律、成矿控制条件密切相关。可以说,单元的划分实际上是成矿规律、成矿控制条件在单元划分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像产于胶北隆起,与玲珑超单元岩浆活动有关的金矿床,其主要控制条件就是玲珑超单元继承性岩体的存在。如果研究区域内或其深部不可能有这期侵入体存在,则这样的地段就不可能是地质单元的可能空间。因此,成矿条件、成矿规律的认识和分析,是应用地质法划分单元的依据和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
(2)综合信息找矿标志的正确认识和确定:矿产资源预测要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是资源的位置。要明确指出研究区域中的某些地段是否是某种资源可能赋存的空间或存在某种资源的可能性。找矿实践证明,一个特定地段能否被视为一个找矿有利地段,不仅要看该地段有无优越的成矿条件,同时还要看找矿标志组合的反映程度。只有成矿条件优越,找矿标志组合有良好反映地段,才是找矿的可能地区,否则将会犯误勘的错误,造成投资浪费。事实上,这就是在研究区中应用地质单元的理论依据之一。
在综合信息成矿预测过程中,对胶东地区已知金矿区的重砂、分散流资料的分析研究发现,自然重砂矿物中的自然金、黄铁矿、铅、锌、铜的硫化物等组合异常,分散流中的Au、Ag、Pb、Zn、Cu等元素的异常组合,都对原生金矿具有良好的反映,是本区的重要找矿标志。所以某一单元的圈定,既要看岩浆岩、构造等地质条件,同时还要有重砂或分散流的良好显示,否则就不能在某一地段划分出地质单元。这说明了综合信息找矿标志识别和确定与应用地质发划分地质单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所以说,综合信息找矿标志的认识和确定是地质法划分单元的又一先决条件。
(3)单元地质条件的分析:应用地质法划分统计单元,既要标明单元的地理位置,又要确定单元的边界,这些都是以地质条件和找矿信息为依据的。为了使所划分出的所有单元间都具有可比性、可统一观测性,赖以划分单元的地质条件和找矿信息要适用于所有单元。这就需要分析划分“条件”的地质意义,研究单元的性质及其应用的普遍性。已知矿床分布地区的重砂资料整理分析表明,多数金矿床的一定范围内,都有金、铅、锌、铜和黄铁矿矿物组合异常存在,重砂矿物组合与主矿化阶段的矿石矿物组合相对应。
重砂矿物沿水流方向具有明显的表生分带现象,显示重砂组合异常指示矿化的作用和矿物分带的明显向源性。这一信息的出现,标志着矿化作用的发生和矿化存在的可能位置。所以这个信息对于单元的划分是重要的,可以作为划分单元的条件被使用。此外,这种分析还会使我们把作用相似,地质定义不同的地质条件或信息加以识别,为合理确定单元创造有利条件。
2.金矿田地质单元划分的原则
通过对与继承性岩浆活动有关的岩浆热液型金矿床——焦家式和玲珑式金矿床的成矿规律、控制条件的研究、综合找矿信息的识别及单元地质条件的分析,矿田级的地质单元的划分,以下述条件或信息为原则。
(1)单元定位条件:①重砂组合异常。与金有关的重砂组合异常是区内金矿化的反映,标志着金的成矿活动的存在。主要组合类型有自然金-黄铁矿型、自然金-黄铁矿-多金属硫化物型、自然金-黄铁矿-白钨矿型、自然金-黄铁矿-辰砂型和自然金-黄铁矿-泡铋矿型。一般说,重砂矿物多有按矿物的稳定程度,由重砂源向下具有表生分带现象,能显示重砂源的可能位置。②金分散流异常。与金矿床具有良好的对应性,除个别矿田外,已知矿田都有金异常的明显反映,且金的伴生组分Au、Pb、Zn、Cu等元素亦有较强烈的反映,显示了分散流异常对矿化的指示作用。③已知矿床、矿点、矿化点的集中分布区。④岩体出露的或隐伏的缓倾斜一侧。⑤形态复杂的岩体接触带部位。⑥有利的地球物理场部位。⑦多组不同级别断裂构造的交汇处。
上述条件是金矿资源存在的地质条件和信息显示,只要具备岩浆、构造和矿化信息等条件的地段,就是可能成矿的矿田单元。
(2)单元边界条件:①矿田构造系统的分布范围,如玲珑金矿田,是由破头青断裂及众多的次级断裂组成的控制矿田的构造系统,在圈定单元边界时,充分顾及到构造系统展布的整体空间。如灵山沟单元,在单元圈定时,充分考虑到以灵山沟-北截控矿断裂以及上、下盘伴生、派生的控矿断裂系统的完整性。又如焦家矿田单元的圈定,囊括了包括焦家断裂以及下盘伴生的望儿山断裂和它们派生的更低级别的断裂构成的完整的构造系统。②相同的重砂组合异常分布区。胶东地区与玲珑超单元有关的金矿床,有自己的标型矿物组合,在一些地区据此组合类型容易圈定单元边界。但多数情况下,与焦家式、玲珑式金矿有关的重砂组合类型中,又叠加了晚期与另外成矿作用有关的组合类型。如果据汇水盆地能独立圈定晚期重砂分布空间,则单独圈定异常区,而在圈定与玲珑超单元花岗岩有关的矿田界线时将其剔除,如若晚期的组合类型量比很小,且又无规律、则以主要组合类型圈定的边界。③分散流金异常分布区。在单元边界圈定时,既要考虑有否,又要分析是什么样的组合类型。④局局部重力异常梯度带的范围、有利磁场场区范围。
在运用这些原则时,据预测区的工作程度差异,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地质工作程度高,控制矿田的构造系统明朗、则构造系统是矿田边界确定的重要依据、同时也考虑重砂、分散流异常的分布范围。如:灵山沟、玲珑、焦家、大尹格庄等矿田单元。
(2)地质工作程度较低,有个别矿床(点),控矿断裂规模、产状大体明确,但矿田构造系统的展布范围不清。在此情况下,汇水盆地及与其有关的分散流、重砂组合异常分布范围,是矿田单元边界确定的重要依据。考虑到分散流迁移距离大于重砂迁移距离,则单元多限定在分散流异常范围内,如:马家窑、大霞址等。
图9-15 胶东地区金矿成矿区(带)的划分与预测单元分布略图
(3)地质工作程度低,无矿床(点)。但有重砂、分散流异常或只有分散流异常。前者依重砂异常圈定边界,同时考虑分散流异常范围及其他条件,后者主要考虑分散流异常。如:周家庄、泽头、侯家等。
(4)地质工作程度很低的覆盖区或半覆盖区,没有分散流、重砂显示的矿田单元界线的确定,主要依据重、磁解释,确定有利磁场场区范围、控矿断裂的存在或隐伏岩体的存在。如:小韩家、石埠、于家庄等。
3.地质单元的使用
定量评价矿田单元:胶东地区共计划分出50个单元(表9-4,图9-15),其中部分工作程度较高,且已探明一定资源量,属于已知单元,可以作为模型单元使用,其余单元则作为评价单元——预测单元使用。
定量评价模型是在已知单元的基础上建立的,且定量评价模型的稳定性、可信度和精度也是以已知单元为基础的。可见,已知单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定量评价模型的外推效果,是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根据研究区的地质工作,研究程度,满足下列要求的矿田方能作为模型矿田单元:①矿田单元内应包括一个以上的已知矿床,其储量是由工程所控制的;②资源的类型清楚。所谓类型清楚,包括两种含义:其一,成因清楚;其二,从找矿角度衡量,单元应具备该区找矿模型的最基本特征;工作、研究程度相对较高,能够从其资料中获取评价所要求的各种信息,包括地质、磁法、重力、重砂、分散流等方面信息。
按上述原则,对胶东50个矿田单元进行资料分析对比,选择14个单元作为胶东地区金矿资源评价的模型单元(表9-5)。
表9-4 胶东成矿带定量预测矿田单元一览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表9-5 14个模型单元数量化理论Ⅳ计算结果表
胶东成矿带中除去14个模型单元外的36个矿田单元均用作评价单元。这些单元除资源量不清或尚未发现矿床外,其他条件与模型单元相类似。
4.不同计算模型中标准模型矿田单元的选择
众所周知,可用于计算的数学模型是很多的。我们可以根据评价的目的不同,选用不同的计算方法。由于各种计算法原理上的差异。使用条件也有较大差别,它们对模型单元的要求也不相同。为了在现有条件下提高模型的可靠程度,在14个已知模型单元的基础上,根据所使用的计算模型,对模型单元做了进一步的挑选。
(1)逻辑信息方法模型单元的确定:逻辑信息方法是研究成矿物质富集特点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评价效果取决于两点:①已知单元储量规模的真实程度;②决定成矿物质富集的地质变量组合对规模的区分意义。对这两点同时做出判断是困难的,有时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可以利用不同富集程度与最佳变量组合对应关系的特点,从不同级别规模的类型中,按一定的条件选出适用于逻辑信息法的标准模型单元。
(2)已知矿田单元的数量化理论Ⅳ的研究成果:数量化理论Ⅳ是把N个地质单元视为空间Rm中的N个点,在综合确定i,j(i,j=1,2,…,N)地质单元亲近度eij前提下,进行数学处理。把N个地质单元标度在Rm中,使N个地质单元在Rm中的构形比较清楚地显示出来,从而达到对单元研究的目的。表9-6给出了数量化理论Ⅳ对于14个已知单元的计算结果。
(3)标准单元的确定:在数量化理论Ⅳ成果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以下条件确定标准单元:①单元的亲近程度较高,表现在不同的投影平面中单元都有明显的群聚性,如单元1与2总是形影不离的。②单元储量变化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即沿某一方向储量有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规律变化。③由于不同规模的边界单元具有分类的不稳定性,所以不能作为标准单元。结果选择了焦家、玲珑、灵山沟、金牛山、原疃、马家窑、苏家店、威海8个单作为逻辑信息法的标准模型单元。
作为资源量规模预测的逻辑信息模型,除需标准模型单元外,尚需已知单元进行检验,以便考查所建立的这一预测模型的可靠性。结合前面论述的研究结果,对已知资源量的级别作如下的划分:
表9-6 14个模型单元数量化理论Ⅳ计算结果表
Ⅰ级规模:90t标准单元:焦家、玲珑,检验单元:三山岛。
Ⅱ级规模:30~90t标准单元:灵山沟、金牛山,检验单元:大尹格庄。
Ⅲ级规模:4~30t标准单元:原疃、马家窑,检验单元:夏甸。
Ⅳ级规模:<4t标准单元:苏家店、威海,检验单元:乳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