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平投影地质块段怎么计算储量
1. 资源储量估算方法的选择及其依据
在煤层底板等高线图上,采用地质块段法预估算煤层资源量。各块段资源量按下式估算版:
鲁西南石炭系——二权叠系深部煤炭资源赋存规律与资源预测
式中:n———3#煤层预测单元总数;
G———预测区3#煤层资源量,t;
Aj———第j个预测单元含煤斜面积(由平面面积和地层平均倾角计算得出),m2;
———第j个预测单元的煤层平均厚度,m;
———第j个预测单元的煤层平均空气干燥基视密度,t/m3。
2. 储量计算方法的方法
已有的储量计算方法很多,下面着重介绍找矿,评价阶段常用的算术平均法和地质块段法 。
(一)算术平均法
该法的实质是把形态不规则的矿体,改变为一个理想的具有同等厚度的板状体,其周边就是矿体的边界。
计算方法是先根据探矿工程平面图(或投影图)上圈出矿体边界,测定其面积(若为投影面积,需换算成真面积。见后面块段法的面积换算)。然后用算术平均法求出矿体的平均厚度、平均品位、平均体重。最后按下面公式计算:
矿体体积: V=SxM
式中:V一矿体体积(下同);S一矿体面积;M一矿体平均厚度。
矿石储量: Q=VxD
式中:Q一矿石储量(下同;D一矿石平均体重。
矿体金属储量: P=QxC
式中:P一金属储量: C一矿石平均品位。
(二)地质块段法
地质块段法实际上是算术平均法的一种,其不同之处是将矿体按照不同的勘探程度、储量级别、矿床的开采顺序等划分成数个块段,然后按块段分别计算储量,整个矿体储量即是各块段储量之和。
具体计算方法是首先根据矿体产状,选用矿体水平投影图(缓倾斜矿体)或矿体垂直纵投影图,在图上圈出矿体可采边界线,按要求划分块段。然后分别测定各块段面积S (系矿块投影面积),根据各探矿工程所获得的资料,用算术平均法计算每个块段的平均品位C,平均体重D和平均厚度M(为平均视厚度,即垂直或水平厚度)。因为矿体的真面积与真厚度之乘积等于投影面积与投影面之法线厚度之积
3. 地质大块段和地质小块段法计算储量有什么区别
大块段计算的比较模糊,准确性不高,块段越小准确性越高。
4. 号岩管储量估算
2.6.1 50号岩管金刚石工业指标的确定
根据50号岩管地质特征和金刚石赋存情况,结合金刚石选矿试验结果,经当时有关部门批准的50号岩管金刚石矿储量估算工业指标如下:
边界品位:10毫克/立方米
最低工业品位:15毫克/立方米
夹石剔除厚度:2米
最小回收颗粒直径:0.2毫克。对0.5~0.23毫米级金刚石,储量另行估算;对0.2~0.1毫米级金刚石,待工业试验成功后,可算储量。
2.6.2 储量估算
50号岩管以110号勘探线为界,西段为简单的扁筒状,采用水平断面法估算储量;东段递变为产状较陡的岩脉状,选择地质块段法估算储量。
水平断面法计算公式。当两个断面面积的相对差小于40%时,用菱柱体公式;大于40%时用截锥台公式。
中国金刚石矿床专论:中国金刚石矿找矿与开发
式中:Q为块段金刚石储量(克拉),S1为顶断面面积(平方米),S2为底断面面积(平方米),L为段高(米),C为块段平均品位(克拉/立方米)。
地质块段法计算公式。这是一种适用于脉状、层状矿体的二维储量估算方法,计算公式为:
q=Q=S×M×C
式中:S为块段投影面积(平方米),M为矿体块段水平平均厚度(米),其他参数同上。
2.6.3 矿体边界圈定原则
50号岩管的金伯利岩与围岩比较容易区别,在地表、钻孔、坑道里直接用肉眼就可以圈定岩管的边界。鉴于从50号岩管采集的选矿大样的所获金刚石品位均高于最低工业指标,因此无须按品位圈定矿体边界,只需圈出各种矿石类型即可。地表矿体边界直接利用槽井探工程在野外1:500地质图上实际圈出。
深部矿体边界利用沿穿脉坑道配合钻孔资料圈出,并依据矿体的自然尖灭趋向合理连接圈定,更深部的矿脉根据矿脉的产状和形态变化的趋势圈定。
2.6.4 50号岩管金刚石储量级别的划分
在勘探50号岩管时,执行的是当时我国的矿产储量分类标准和勘探规范,探明储量划分为A1、A2、B、C1、C2五级。
50号岩管形态简单,后期断裂破坏不明显,后期岩脉活动规模较小,对矿体均无破坏太大破坏。50号岩管金刚石矿储量级别的划分主要根据对岩管的地质研究程度、工程控制程度、矿石选矿加工研究程度、开采技术条件的查明程度确定。
B级储量划分条件。矿体规模、形态、产状得到详细控制,地表采用20米×20米网度工程控制;+60米、-20米断面以坑道与钻探配合方式勘探,工程网度40×40米,段高80米。已采取足够数量的大体积样品进行选矿试验,金刚石工业品级和品位的变化规律已基本查明。对破坏矿体的主要构造的性质、产状、断距已基本得到控制。
C1级储量划分条件。矿体规模、形态、产状得到基本控制,勘探网度40米×40米×60米,并有部分坑道控制;矿体通过一定数量的大体积样品和岩心样品进行选矿试验,对矿体的金刚石工业品级和品位的变化规律已初步查明;对破矿体的构造已有控制。
C2级储量划分条件。矿体有稀硫钻孔控制,对矿体形态、产状已有大致了解;有一定数量的钻孔矿心选矿样资料,对块段品位已大致了解;是邻接C1级储量的块段,或依据地质推断、矿体可能继续下延的块段。
2.6.5 50号岩管金刚石储量估算参数的确定
面积(S)的确定。用求积仪测量,次数不少于2次,两次测值差不超过±3%。储量估算所采用的面积均采用二次以上测定的各合格值平均求得。横断面面积测定相对误差均小于1%,水平断面面积两次测定相对误差最大为3%,纵投影面面积两次测定相对误差最大为0.33%。
段高(L)的确定。由于50号岩管在地表不同标高出露,第四系覆盖厚度也有差异,因此应求出地表矿体水平断面的平均标高。计算方法是用算数平均法将全部的横剖面按10m间距系统统计计算求得。
矿脉块段平均厚度(M)的确定。利用地表和钻孔矿脉水平厚度,用算数平均法求得。当纵横剖面不垂直时,将从横剖面量的矿脉水平厚度乘以纵横剖面夹角正弦值求得。
块段体积(V)的确定。根据块段形态,分别采用截锥台公式或菱柱体公式计算求得。
平均品位(C)的确定。水平断面平均品位,按地表、+60米、-20米标高所采大体积样分别计算,用总除法,将所有样品的总体积除以选获金刚石总重量求得。Ⅰ块段B级储量的平均品位,采用地表和+60米两断面品位的算术平均值;Ⅱ块段B级储量的平均品位,采用+60米和-20米两断面平均品位的算术平均值。Ⅲ块段C1级储量的平均品位,采用以-20米断面的全部选矿大样和-20米以下钻孔矿心样品用总体积法求得。Ⅳ块段矿脉C1级储量的平均品位,用地表、坑道、钻孔样品以总体积法求得。Ⅴ块段矿脉C2级储量的平均品位,用钻孔样品总体积法求得。
2.6.6 50号岩管金刚石储量估算结果
在完成50号岩管金刚石储量估算后,用剖面法对Ⅰ、Ⅱ、Ⅲ块段B+C1级储量进行了验算,相对误差为7.44%,剖面法计算的金刚石储量略高于水平断面法计算的结果。
2.6.7 50号岩管普查勘探的主要经验教训
50号岩管普查找矿时采用水系重砂、物探、地质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方法,收到很好的找矿效果。50号岩管埋藏不深,岩管的岩石和矿石疏松,软硬不均,钻探时采心困难,又存在选择性磨损问题,难以正确了解金伯利岩的含矿性。为了提高岩管的勘探质量,加快勘探工作进程,采用了多种探矿手段,克服了这些困难,并使金刚石的勘探成本降低了68.24%,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果。
通过浮选法半工业试验和科研相结合,基本上解决了0.23~0.1毫米细粒金刚石的选矿回收问题。
由于地层产状的影响,有些钻孔偏斜,矿心受选择性磨损采取率差,封孔质量不高,勘探线布置方向与岩管长轴方向不垂直,-20米中段坑道与既有勘探工程不平行,给编制部分综合性图件造成困难。在+60米、-20米坑道中分布一些含金伯利岩物质角砾岩,有的取样分析结果含矿品位达到0.1—0.5克拉/立方米,有的更高,虽大部分样品不含矿或含矿不多,经计算总的平均品位为0.13克拉/立方米,已超过最低工业品位要求,但由于样品数量不足,未圈进矿体。以上这些情况在今后普查和勘探其它金刚石原生矿工作时可供参考和借鉴。
5. 进行储量估算时,矿体地质块段划分依据一般有哪些
块段是矿体资源/储量估算的基本单元。资源/储量类别、矿体特征、勘查手段、块段边界等项因素,在块段划分时应综合考虑。
(1)资源/储量类别:同一块段资源/储量类别应相同。
(2)矿体特征:同一块段工业品级应相同(故要求各工程工业品级应尽量相同,每个块段允许携带一个低品位矿工程,但应保证块段平均品位达到块段工业品位要求);矿石体重应相同;块段形态较规则;矿体厚度、产状较稳定。
(3)勘查手段:块段两侧边界线上的勘查工程类别应基本相同。 上述三项中的类别、品级、体重、手段的同一性,是块段的基本属性。
(4)块段边界:块段边界一般以工程连线为分界线。但有例外:①矿体边部以外推边界为块段边界;②个别块段边界是两工程中点的连线;此时的两个工程,一为工业矿,一为低品位矿,在剖面图上两者互为对角线连接,但在垂直纵投影图上取中点的连线作为块段边界(类似于1/2板推);③矿体被断层错断时,矿体厚度的中心面与断层上下盘的交线应作为块段边界;此时的矿体重叠或缺失,会造成块段边界的重叠或分离,需特别注意;④剖面法是以剖面线(而不是工程连线)为块段边界,偏离的工程垂直于剖面线的投影点可作为边界基点。 (5)垂直纵投影图上块段的划分:是在矿体连接基础之上进行的;首先连接矿体外围见矿工程,以确定矿体内部边界,然后外推以确定外部边界。然后依据上述原则逐步确定各块段边界。
6. 资源量估算
由于资源量估算涉及的图件较多,在此仅介绍阳山金矿资源量估算方法及估算结果,有关更详细的内容请参见武警黄金第十二支队2007年提交的《甘肃省文县阳山矿带安坝矿段南部金矿普查报告》。
5.1.1勘探类型和工业指标
矿床受构造严格控制,矿体呈脉状,沿走向和倾向品位和厚度变化小,较稳定,故阳山矿带305#,314#,360#,311#矿脉主矿体勘探类型确定为Ⅰ勘查类型。
工业指标的确定:根据DZ/T0205—2002《岩金矿地质勘查规范》附录E.1岩金矿工业指标参考表,确定阳山矿带资源量估算采用的工业指标为
边界品位:1×10-6;
最低工业品位:3×10-6;
矿床平均工业品位:5×10-6;
最低可采厚度:0.80m;
夹石剔除厚度:2.00m;
当矿体厚度低于最低可采厚度而金品位比较高时采用米·克/吨值。
5.1.2资源储量估算的一般原则
5.1.2.1矿体圈定原则
按工业指标并结合本矿区的地质规律(构造性质、产状、蚀变、矿化特征)圈定和连接矿体。
厚度达到0.80m、品位大于等于1×10-6的单工程均圈入矿体。原则上达到边界品位以上的样品圈入矿体,当因带入低品位样品而使块段品位低于最低工业品位时,削减边缘样品使其达到工业要求。大于夹石剔除厚度的样品必须从中予以剔除。厚度小于最低可采厚度时,按米·克/吨值进行圈定。
矿体的连接是在单工程圈定矿体的基础上对同一构造矿化带中各工程对应的矿体进行直线相连。
品位小于3×10-6连续成片的工程单独圈定为低品位矿体或矿块。
5.1.2.2矿体外推原则
单工程一个见矿,相邻工程无矿,以两工程间距的1/2(但不超过100m)外推;当矿体沿走向或倾斜方向在见矿工程外无工程控制时,按探矿工程间距的1/4外推,Ⅰ勘查类型矿体(305#,314#,360#,364#,311#脉主矿体)沿走向外推100m、倾向外推80m,其他矿体沿走向、倾向均外推50m;品位小于3×10-6的边部工程、厚度较小时(<1.00m)不外推;以米·克/吨值圈定矿体边界的不外推。
5.1.2.3资源储量估算方法选择及依据
工作中使用勘探线对矿体进行控制,以钻探为主,槽探为辅,坑探验证等探矿手段控制矿体在三维空间的展布,工程分布及密度基本均匀,因此,选择地质块段法在1:1000至1:2000矿体垂直纵投影图上进行资源量估算。
5.1.2.4块段划分
根据GB/T1766—1999《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划分。安坝矿段主矿体形态简单,有用组分分布均匀,厚度较稳定,矿体规模大,矿区勘查采用Ⅰ勘查类型,勘查网度是400m×(320~400)m。在314-Ⅰ#矿体中,坑道与地表工程相连,估算(332)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05-Ⅰ#,314-Ⅰ#,360-Ⅰ#,364-Ⅰ#,311-Ⅰ#等矿体地表工程走向上外推50m,深部工程走向上外推100m,斜深外推80m,估算(333)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
其他矿体的品位、厚度不稳定,规模较小,采用Ⅱ勘查类型,见矿工程一般走向和斜深外推50m,估算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或预测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4)。
块段的划分是根据资源量类别,结合矿体内的工程分布,依据矿体现有工程控制实际达到的网度,原则上主矿体按Ⅰ勘查类型探矿工程间距400m、其他矿体按Ⅱ勘查类型最大间距200m划分块段,仅有少量工程控制的小矿体作为一个矿块:①以勘探线上工程的连线作为块段边界线;②同一块段内矿体产状基本一致;③同一块段内矿体连续,没有明显断层错动;④同一块段内为同一资源量级别。
块段编号:方法是按各自矿体根据资源量类别,上下为同一块段,从左到右,统一顺序编号,如305-Ⅰ-1。
单个块段原则上以两剖面线间上下两个工程控制的范围划分,即按各级资源储量的基本网度划分块段(333资源量的圈定以200m×200m的网度,334资源量以400m×(200~320)m的网度)。
块段划分原则:同一块段内矿体产状基本一致;同一块段内矿体连续,没有明显断层错动;同一块段内为同一资源储量级别;矿块形态为比较规则的几何图形。
5.1.2.5参数的确定
(1)面积测定
块段面积是利用Map GIS软件直接在1:1000至1:2000矿体垂直纵投影图上测定。
(2)平均品位计算
单工程(穿脉或样线)平均品位:用圈入矿体的样品品位以样品长度加权求得。
块段平均品位:用块段中的各单工程投影厚度、平均品位加权求得。
矿体平均品位:用矿体金属量与矿石量的比值求得。
特高品位确定及处理方法:确定特高品位的原则,以矿体平均品位6倍为特高品位下限值。处理方法采用包括特高品位在内的该工程的平均品位代替特高品位,计算该工程的平均品位。
(3)矿体厚度计算
单工程矿体厚度:采样方式相同时,将圈入矿体的样品长度之和按矿体产状、样线方位和勘探线方位等相互关系换算成真厚度、纵投影厚度(水平投影厚度);采样方式不同时,则将每个圈入矿体单样根据其影响因素换算成真厚度、纵投影厚度后,相加求得单工程矿体厚度。
样品厚度计算公式:
d水平=L×(cosθ×ctgα±sinθ×siny)
d真=d水平×sina
d纵投影=d水平÷cosφ
式中:L为样长(组样长);d水平,d真,d纵投影分别为样品的水平厚度、真厚度和垂直纵投影厚度;θ,a,γ,φ分别为样线与铅直线之间的夹角(样线与矿体倾向同向时,θ取正值;反向时,θ取负值)、矿体倾角、矿体走向与采样面(孔向)夹角和矿体走向与投影面夹角。
块段平均厚度:块段的各单工程平均厚度用算术平均法求得。
矿体平均厚度:组成矿体的各块段平均厚度用算术平均法求得。
(4)体积质量(体重)
由于目前311#脉群所采体积质量(体重)样品数量不足,其代表性不强,故311#脉群体积质量(体重)的大小参考360#脉群的小体重值:平均值(2.66 t/m3)参加资源储量估算。
阳山矿段、葛条湾矿段矿脉体缺少系统的小体重资料,故其体重值暂采用305#脉群的体重值2.52g/cm3。
5.1.2.6矿体的合理圈定
矿体的圈定和推定,以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GB/T1766—1999《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为依据。矿体的圈定严格按工业指标并结合本矿区的地质规律(构造性质、产状、蚀变、矿化特征)来圈定和连接矿体。原则上达到边界品位以上的样品圈入矿体,当因带入低品位样品而使工程品位和块段品位低于最低工业品位时,可以削减边缘样品使其达到工业要求。大于夹石剔除厚度的样品必须从中予以剔除。厚度小于最小可采厚度时,按米·克/吨值进行圈定。
矿体的连接是在单工程圈定矿体的基础上对同一构造矿化带中各工程对应的矿体相连,一般用直线。
矿体的外部边界圈定是按工业指标并结合地质规律,即构造性质、产状、蚀变和矿化特征圈定矿体,按工程从等于或大于边界品位(1×10-6)的样品圈起。当因带入低品位而使工程品位低于工业品位时,削减边缘样使其达到工业要求。大于夹石剔除厚度的从中予以圈出,对矿体的厚度小于最低可采厚度,按厚度与品位乘积的米·克/吨值圈定。
单工程一个见矿,相临工程无矿,以两工程间距的1/2外推;当矿体沿走向或倾斜方向在见矿工程外无工程控制时,按探矿工程间距的1/4外推;以米·克/吨值圈定矿体边界不外推。
5.1.2.7资源储量估算结果
金属量计算方法:
金属量=S(纵投影面积)×M(投影厚度)×T(体重)×C(平均品位)。
共估算(332)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4 267kg,平均品位为5.89×10-6,(333)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223 311kg,平均品位为4.93×10-6,(334)预测的内蕴经济资源量80 489kg,平均品位为4.31×10-6,矿带(332+333+334)资源量为30 8067kg,平均品位为4.76×10-6,各矿段矿体详细计算结果见表5.1。
7. 如何使用地质块段法计算储量,且划分级别
1. 根据所划分的块段,计算块段截面积,然后得到两个截面积的平均值,这里专截面积的平均属值根据两个截面积大小有不同的公式。
2. 然后用截面积的平均值乘以两个截面积之间的距离,从而计算出来体积。
3. 体积乘以比重,矿石量就出来了。
4. 通过计算块段内的已知样品,这里往往采用样长加权的方法来计算样品的平均品位,同时做一下特高品位处理,国家规范里面有很详细的做法要求,可参考。
5. 用矿石量乘以平均品位,资源量就出来了。
6. 划分级别可以根据工程控制程度来做,同样的在国家规范里面也有相应的论述。
以上只是简单的步骤,只做一般性的参考,详细的还需要按照规范一步一步去实施,否则得不到认可,最后还是错的。
8. 实习十一(二) 地质块段法资源/储量估算
一、基本要求
地质块段法计算资源/储量。首先圈定矿体、划分块段及对每个块段用算术平均法计算资源/储量。
二、方法原理及基本步骤
1.圈定矿体
地质块段法计算储量所使用的图件是各类投影图。矿体的倾角大小是选择投影方法的主要依据,缓倾斜矿体选用水平投影图(图11-3),陡倾斜矿体则选用垂直纵投影图。在选择投影时,还得考虑到勘探系统,以钻孔为主,特别以直孔为主时,应选择水平投影;而以水平坑道为主时,则应选择垂直投影。在投影图上,矿体地表露头可直接投绘露头线;而在深部钻孔见矿点,则应将见矿中心点投到投影图上,而不是将在地表的钻孔孔位投到图上。
根据工业指标、控制矿体产出的地质因素和物化探资料圈定矿体。控矿的主要地质因素越明确,掌握影响矿体圈定的物探、化探资料越多,用以圈定矿体的地质信息越丰富,所圈定的矿体就越接近于实际,精度也就越高。在平面图上圈定矿体,首先是圈定矿体的外边界线,即在矿体边缘,用有限外推或无限外推的方法确定矿体的边界线。在有些文献中提出应分别圈出零点边界线和可采边界线。然后将边缘的见矿钻孔相连,即得到内边界线。
2.块段划分
在矿体圈定后,应根据如下因素划分块段:
(1)矿物原料的自身特点,如矿石自然类型和工业品级;
(2)矿床开采条件,如浅部露采部分与深部坑采部分应划分为不同块段,被垂直断距较大的断裂所断开,不能作为同一块段一起开采的断层上、下盘;
(3)勘探程度不一,主要表现在具有不同勘探网密度的地段应划分为不同块段。
3.算术平均法计算储量
计算步骤为
(1)用求积仪、方格纸或其他方法测定块段面积S;
(2)用算术平均法计算块段内矿体的平均厚度 。需着重指出,矿体厚度并非是指矿体的真厚度,而是指垂直于投影面的矿体厚度(铅垂厚度)。
(3)相应地,用算术平均法计算出块段内的平均品位 及平均体重
固体矿产勘查技术实习指导
式中:Ci为工程平均品位值(%);di为矿石体重(t/m3)。
(4)计算块段体积:在内边界线以内的块段体积为 ;在内、外边界线之间块段体积为 (式中:mmin为外边界线上所采用的厚度值,m。若是零点边界线,则mmin=0,若是可采边界线,则mmin为最小可采厚度)。
(5)计算块段矿石储量Q及金属储量
固体矿产勘查技术实习指导
4.整个矿床的储量汇总
汇总表内,应分矿体,按照不同的储量级别和矿石类型分别统计汇总。
三、实习资料及要求
1.某铁矿床9号矿体地质情况简介
9号矿体长360m左右,最大延深300m左右;埋藏深度90~280m,一般为170m左右。呈规模较大的透镜体产出,局部有分叉现象,倾向NEE,倾角20°~50°。沿倾向,上、下两端比较平缓且较薄,中部厚大而较陡,呈反“S”形弯曲。沿走向及倾向虽然厚度变化较大,但矿化连续性却比较好。从钻孔控制的情况来看,北端至0线变薄而尖灭,南端在6线厚度较大,但在8线却未见矿体,突然尖灭。最大厚度为64.01m,平均厚度22.72m。
品位变化虽不很大,但富矿的分布却很不稳定。矿体中以贫矿石为主,平均TFe品位38.38%;氧化矿石分布零乱,矿体与围岩界线清楚。
矿石以浸染状、斑杂状为主。矿物组分较简单,以磁铁矿为主,其次有赤铁矿、针铁矿、黄铁矿及少量黄铜矿。矿石含硫较低,平均含量为0.28%,以半自熔性至碱性矿石为主。
根据上述特征,本矿床勘探类型应属Ⅳ类。可以50m×50m网度求332级储量,以100m×50m的网度求333级储量,333级储量外推部分,可以作为334级资源量。
2.某矿区铁矿床9号矿体地质块段法资源/储量估算平面图(图11-3)
3.某矿区9号矿体钻孔见矿铅垂厚度及平均品位一览表(表11-8)
4.根据各钻孔见矿情况,圈定矿体,作出零点边界线(外边界线)及内边界线
5.根据矿体各部分控制程度的不同,划分出不同块段,并在图上标注出来
根据本矿床的特征,可以50m×50m网度求332资源量,以100m×50m的网度求333资源量,内边界线与外边界线之间的部分可以作为334资源量。块段的编号可以用“资源/储量级别+该级别的编号”,如“333-1”。
6.对各块段分别计算储量
计算储量步骤包括:①测量出块段面积,填入表11-9的相应位置;②按块段,将同一块段内工程编号、各工程厚度、品位等数据填入表11-10;③计算块段的平均品位;④计算块段的平均厚度;⑤体重计算时取d=3.5t/m3;⑥计算各块段的体积。334级资源量用公式 计算,其中mmin=0。其余块段用公式 计算;⑦分别计算各块段的矿石储量Q和金属储量P。
7.将各块段的储量累加,即得到整个9号矿体的矿石储量和金属储量
图11-3 某某矿区铁矿床9号矿体水平投影图
表11-8 9号矿体钻孔见矿铅垂厚度及平均品位一览表
表11-9 块段储量计算表
表11-10 块段平均厚度品位计算表
9. 请各位前辈教教我。我一直弄不清楚煤矿算工业储量的时候,用的地质块段法,是怎么算面积的,具体点最好。
地质块段法计算储量,面积用的水平投影面积或立面投影的面积。实际上是在储量计算图上直接圈定量取,然后,平面投影图除cosA(A是倾角),立面投影图除sinA(A是倾角)
10. 常用储量计算方法及其应用条件
(一)断面法
将矿体用若干个剖面截成若干个块段,分别计算每个块段的储量,然后将各块段的储量和起来即得到矿体的储量。这种用断面划分块段求储量的方法叫断面法。如果是用一系列垂直剖面划分块段而计算储量者,叫做垂直断面法;用以犀利水平断面划分块段计算储量者,叫做水平断面法。在垂直断面法中,如果断面与断面之间平行,称为平行断面法(图4-9-2、图4-9-3);若不平行,则为不平行断面法(图4-9-4)。
图4-9-2 梯形块段平行断面示意图(相邻两剖面间作为一个块段)
图4-9-3 截锥体平行断面示意图
图4-9-4 不平行断面示意图
平行断面法的优点在于断面图保持了矿体断面的真实形状,直观反映了地质构造特征。储量计算时,可根据出量级别、矿石类型、工业品级等的要求任意划分块段,因此具有相当的灵活性。任意形状的矿床都可用断面法。其优点较多,因此称为目前最常用的储量计算方法。
(二)算术平均法
这种方法的基本特点是将整个矿体的各种参数都用简单算术平均法求得其平均值,从而计算矿体的储量。他一般是利用水平投影图或垂直纵投影图来进行的,有时也在平行矿体倾斜面的投影图上进行。
算术平均法是所有储量计算方法中最简单的方法,也无须做复杂的图件。因此,在矿点检查、矿区评价阶段常用这种方法计算。当探矿工程数量较少,分布又不均匀,矿体各项指标值变化较大时,此法仅能得出粗略的计算结果。此法没有按矿石类型、工业品级、储量级别等划分块段分别计算,因此在勘探阶段很少用这种方法。
(三)地质块断法
在计算方法上,地质块断法和算术平均法基本一样,所不同者仅在于它不是将整个矿体一起计算,而是按需要将矿体划分成若干块断(图4-9-5),每个块断都用算术平均法计算出块断的储量。有时根据指标值的变化特点,也用加权平均法计算。所有块断储量之和即为全矿体的储量。
图4-9-5 由平行断面控制的地质块段
地质块断法具有算术平均法的所有优点,同时还弥补了算术平均法不能按需要划分块断的缺点。它可以是用在任何大小、形状和产状的矿体上,特别是层状、似层状、透镜状矿体,而且勘查方法对它也没有影响。因此,地质块断法成为目前勘探阶段储量计算的主要方法之一。
(四)开采块断法
当矿体被坑道切割成许多开采块断时,常用此法计算储量。它是分别计算各开采块断的储量,然后将所有块断的储量相加即为总储量。这种方法要求绘制矿体的垂直投影图,有时还要绘制沿矿体倾斜面的投影图。在图上将各块断及其所测得的厚度、品位等资料标出,以便计算各块断中各指标的平均值。
此方法适用于矿床用坑道勘探,勘探程度较高,一般块断都是由四面坑道圈定出来的(图4-9-6),仅有少数块断为三面圈定和二面圈定。因此在开采的矿山中,用得很广泛。
图4-9-6 四面圈定的矩形块段示意图
(五)等高线法
计算方法首先利用勘探工程所获得的矿体埋藏深度的资料,用绘制地形等高线的方法,作出矿体底板(或顶板)的等高线图,然后以等高线密度大致相同的地段作为划分块断的依据(即每一块断矿体的倾角大致相等),最后再计算矿体的体积(图4-9-7)。
图4-9-7 等高线法计算储量示意图
等高线法一般只适用于厚度稳定的层状矿床的储量计算。对于这州区内厚度稳定的层状矿床,如大多数煤矿床特别适合。这是因为褶皱变形后,用其他计算方法不易得到较精确的储量数字。但是,对于水平的或倾斜平缓的矿体以及近直立的矿体则不适用。这是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等高线间的水平距离或垂直距离很小,作图及测量误差可能增大。应用条件受限制较大是其主要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