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是什么样的地型地质
㈠ 汶川地震中出现了哪些工程地质问题
汶川抄地震诱发的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震裂山体)和泥石流等主要次生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及特征进行了较系统地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强震诱发滑坡灾害发生特点与岩性结构和地形条件有较明显的关系,在硬岩、软岩和松散堆积物分布区,滑坡的启动、运动和停积形式有较大的差别,但总体上都具有高速、高动能、强大动力等特征。强震诱发的崩塌主要包括高位大型崩塌;小规模块石崩落、抛射;崩塌诱发大规模滑坡3类。强震条件下大多数崩塌都表现出一定的水平抛射特征。强烈的地震动力使极震区众多山体大范围震裂松动,形成了大量震裂山体。这些震裂山体的地表裂缝具体又可细分为断裂裂缝、震裂裂缝和滑裂裂缝3类。汶川地震形成了巨量泥石流物源,再加上震后泥石流爆发的临界降雨量大大降低,其启动和运动方式发生明显改变,在今后数年内,泥石流将是影响灾区恢复重建的最大地质灾害隐患,应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防范。
㈡ 汶川地震按其成因,属于哪种类型地震
构造地震地质四川盆地由5500万年来自印度次大陆向亚洲大陆推挤的造山运动而来,属地震频繁区。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报告指“地震是由四川盆地西北边缘东北向逆断层或冲断层运动所致。震中与震源机制与龙门山断层或与其构造相关的断层运动结果一致。由于地壳物质缓慢从青藏高原向东移动,遇四川盆地和中国东南部坚硬地壳而汇聚,产生构造压力,导致地震的发生。”而从洲际的规模上看,这次地震缘于印度板块以每年5厘米的速度向北朝欧亚板块的碰撞。日本专家分析,地震造成的地下断层在长约120千米、宽约40千米的范围内剧烈运动。断层自东北向西南位移,从深度约11千米处开始移动,约45秒后整个断层进行位移。最严重处断层错位约有3.4米。这次地震是继1976年8月16日下午2时四川松潘、平武两县发生7.2级地震以来,近32年发生的四川省内首次规模7级以上地震(参见:四川地震)。它造成了连接青藏高原东部山脉和四川盆地之间大约275千米长的断层。四川西北部曾经在1933年8月25日发生过7.5级地震,造成了9300人死亡。成因地震专家普遍认为引发地震的原因在于龙门山断裂带,其时印度板块往北推进,向欧亚板块挤压并不断地向亚洲板块下插入,导致青藏高原迅速上升,并在高原的边缘形成了地震多发的断层,其中就包括龙门山断层。正是这次地壳收缩过程造成了这场地震。汶川位于龙门山断裂带上,这一地震带非常活跃,半个世纪以来已发生7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多达10余次,距离汶川不远的松潘附近地区曾于1938年和1976年发生过7级以上的大地震。
㈢ 汶川的自然地理是怎么样的
汶川地处四川盆地西北缘,龙门山脉和邛崃山脉分别位于县域东北与西南部;岷江及其支流杂谷脑河、草坡河、寿江为境内主要河流。
汶川因县西汶水(现岷江)得名,西汉时为绵虒县,西晋改为汶山县,并为汶山郡治,北周始名汶川县,距今已有一千四百余年历史。1952年县城由绵虒迁威州;1958年茂县、汶川县、理县合并成立“茂汶羌族自治县”;1962年恢复汶川县至今。
2007年12月5日,汶川县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授予的2007年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光荣称号。
植物资源
汶川县山体宏浑高大,相对高差悬殊,光照、降水条件随海拔增高而变化,同样影响着森林及植被群落类型的分布和植物带谱的形成。这里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种类繁多,科属很全,一共4 000种。存在全国独有的、成片分布的野生珙桐林,与其伴生的水青树、连香树、伯乐树和其它属于国家保护的珍稀树木多达20余种。还有许多名木古树和“国香”兰花,使人在珍稀美、风采美、悠古美诸多方面获得丰富的意境和多种的美感。就森林植被来看,其中特用林和灌木林已占森林植被面积的82.85%,稀疏林地、未成造林林地、迹地更新地共只占17.15%,可见其森林资源的丰富程度。旅游、自然、人文景观资源丰富,现以开发出“三江生态旅游区”初具规模。在提倡“科教兴国”的今天,对于提高人们的精神文明素质,增进科教科普知识、研究环境变迁对人类的影响,把握未来,汶川县无凝提供了最宽广的“天然教学实验室”。
动物资源
汶川县拥有大量的动物资源。从现已采集到的标本看:昆虫有20多个目、700多种,其中仅鞘翅目就有33个科、482种。鱼类有6种,两栖类9种,鸟类208种,兽类96种。在这些动物中,不仅有猕猴、云豹、水鹿、灵猫等喜温湿的南方动物,而且有牛羚、猞猁、马熊、白唇鹿、白马鸡等耐严寒的高原和北方动物。其中属于国家一级保护的珍兽有大熊猫、金丝猴等4种;二类保护的有小熊猫、雪豹、红腹角雉等17种;三类保护的有林麝、金雕等8种;总计29种。雉鸡更是卧龙动物中之一大特色,全国56种中,卧龙占11种,多属国家保护的种类。
矿产资源
汶川县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发育完整,岩浆岩分布广,矿产资源丰富,特别是非金属矿产品种较多。
㈣ 汶川地震属什么类型的地震
汶川地震是属于构造地震。
构造地震亦称“断层地震”。地震的一种,由地壳(或岩石圈,少数发生在地壳以下的岩石圈上地幔部位)发生断层而引起。地壳(或岩石圈)在构造运动中发生形变,当变形超出了岩石的承受能力,岩石就发生断裂,在构造运动中长期积累的能量迅速释放,造成岩石振动,从而形成地震。
5·12汶川地震是一次浅源地震,震源深度为10~20千米,破坏性巨大。地震可按照震源深度分为浅源地震,地震发生在60千米以内的称为浅源地震,浅源地震大多分布于岛弧外缘,深海沟内侧和大陆弧状山脉的沿海部分,大多发生在地表以下30千米深度以上的范围内。
(4)汶川是什么样的地型地质扩展阅读:
四川受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挤压,地震活动比较频繁。从大的方面来看,四川汶川处于我国的一个大地震带——南北地震带上,涉及地区包括从宁夏经甘肃东部、陕西南部、四川西部、直至云南,属于我国的地震密集带。
从小的方面来看,汶川又处在四川的龙门山构造地震带上,发生地震的几率较高。
汶川大地震是由于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导致的。高原物质向东缓慢流动,在高原东缘沿龙门山构造带向东挤压,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刚性地块的顽强阻挡,造成构造应力能量的长期积累,最终在龙门山北川——映秀地区突然释放。
龙门山地震带在挤压应力作用下,由西南向东北发生逆冲运动,致使余震亦向东北方向扩张。主震之后,应力传播和释放过程比较缓慢,导致余震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破坏性巨大。
㈤ 四川汶川的地形是什么样的
汶川县情概况:汶川县位于四川盆地西部边缘、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阿坝州)的东南部。扼成都平原与川西北高原的交通要道,素有阿坝州南大门之称。南低北高,沿岷江河谷,呈东北西南向,河谷山岭相对高差悬殊,地形复杂,属典型的高山峡谷地形。
汶川县地理位置:汶川县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坝州境东南部的岷江两岸。是阿坝州的南大门,有“川西锁钥”和“西羌门户”之称。是大禹的故乡。县城-威州镇,居县北部杂谷脑河与岷江交汇地,海拔1326米,距省会成都159公里,距州府马尔康204公里。县境东西宽84公里,南北长105公里,总面积4084平方公里。界于北纬30°45′~31°43′与东经102°51′~103°44′之间。它的东部和南部与成都市属的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和大邑县接壤,西南部与雅安地区的芦山县、宝兴县为邻,西部和北部分别和阿坝州内的小金县、理县、茂县相连。
汶川县地形:汶川县东北部为龙门山脉所控,西南部受制于邛崃山系。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部多分布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四姑娘山海拔为6250米;东南部漩口地区的岷江出口处海拔仅780米。岷江由县北部入境,贯穿东部,长达88公里。杂谷脑河、草坡河、寿江为县境岷江主要支流,由西向东,分别在北部、东部、南部注入岷江。沿岷江及各大支流河谷、半山地带为全县主要经济活动区。
汶川县人口:县域东西宽84公里,南北长105公里,总面积4084平方公里,全县6镇、8乡、126个自然村,人口107354人。是全国仅有四个羌族聚居县之一。
汶川县交通:汶川是阿坝州联系内地的门户和交通枢纽,国道213线、317线纵横县境,是前往国家级"熊猫之乡"--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观赏旅游线的主要干道,也是前往九寨沟、黄龙寺这两个世界级"自然与文化遗产地"、"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的旅游公路--九寨环线中线(成都-都江堰-汶川-茂县-松潘到九寨沟)的必经之道。这三条干线路面平坦,整洁舒适,安全便捷,建设质量全部达到我国山岭重丘等级公路标准。
汶川县城距四川省省会成都市146公里,距都江堰90公里,距理县54公里,距茂县44公里。距阿坝州首府马尔康246公里,距九寨沟也只有289公里。
㈥ 汶川地震引起了哪一种地质灾害急啊!
这要看你如何理解地质灾害。因为地震、火山暴发都属于地球内动力作用引发的地质灾害。内若按国务院颁发的《容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确定的6种地质灾害类型,汶川地震引起的地质灾害主要是山体崩塌和滑坡地质灾害,也是地震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汶川地震后,震区泥石流灾害多发的原因是地震引发的崩塌、滑坡体堵塞了原水流的下泄通道,并为泥石流提供了大量的物源,所以泥石流灾害为地震间接引发,其直接原因还是降雨或堰塞湖的坝体溃决。上述三种地质灾害在今后数年仍会多发。地震直接引发的其他地质灾害类型还有地裂缝,会对房屋等建筑物造成破坏。
㈦ 汶川位于什么地震带
在世界地理中,汶川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在中国地理中,汶川位于青藏高原地震带。
㈧ 汶川大地震所在地的具体地质构造情况
一.汶川大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
汶川区地质构造位置处于南北向东亚镜像反映内中轴地震带与北容东-南西向太行山-龙门山地震带的交织部位。前者从"康滇地轴"经四川的龙门山以西地带,再由甘肃武都向北通过天水,庄浪,静宁,以及六盘山,到宁夏的贺兰山,及其以西的北阿拉善,是一条纵贯中国,并把中国分为构造属性有明显差别的东西二部分的"东亚镜像反映中轴带";由历史地震的震中分布可知,它又是一条近南北向的地震带,故我国地震界习惯性地称之为"南北地震带"。由于这个带实际上是由一系列的北东向构造和一系的北西向构造作麦穗状交叉而成,所以无论是环太平洋构造波系或特提斯构造波系的地震带活动,在"中轴带"上的相应部位都要发生较强地震。后者基本与燕辽-太行-龙门山构造带符合,向东北穿渤海,过渡到长白山构造带。这条地震带从太行山西侧及汾河断陷向西南抵达秦岭构造结,活动性突然减弱,斜穿秦岭后,到甘肃武都地区,又重新显示活动性,到四川松潘地区(包括汶川),已相当活动,然后通过康定,泸定,冕宁,西昌等处,进入云南,经腾冲和潞西,出国境。这祥的构造背景就必然形成了该区既是地震多发区又是地震强烈区。
㈨ 汶川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类型
地震一般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有: 泥石流 崩塌 滑坡 地裂缝 堰塞湖 等
其带来的不可预见后果是严重的。
㈩ 汶川或北川实际地形地貌
北川县年均降抄水量高达 1 399 mm,同时袭县境内地形切割强烈,地形起伏大,相对高差超过1 000 m,沟谷谷坡一般大于 25°,部分达 40°~50°,甚至陡立。地貌类型以侵蚀构造山地、侵蚀溶蚀山地为主。县境内地质构造以北东走向为主,受构造走向控制,岩层走向亦以北东走向为主。北川县城处在侵蚀构造中山的东南边缘,属龙门山前山与后山交界地带,处在前龙门山褶皱带与后龙门山褶皱带的界线上,山脉走向大体呈北东-南西向。龙门山构造带中央断裂走向 NE45°,倾向北西,倾角 60°~70°。其中段的映秀-北川断裂带走向 NE35°~45°,是由数条次级逆冲断层组合而成的典型叠瓦状构造,为寒武系的砂质板岩逆冲于志留系、泥盆系乃至石炭系之上。该断裂切割深度较大,在县境内有北西-南东向延伸的错断。断裂带北西、西侧大面积出露寒武系砂质板岩,浅变质岩经强烈风化,岩石破碎,多以残坡积碎块石土出露在坡角大于 25°的斜坡上,为崩塌、泥石流、滑坡等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鉴于北川县场地条件的特殊性,导致它是汶川MS8.0 地震中受灾最严重的县市之一,尤其是县城一带的地震宏观烈度达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