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遥感地质解译标志
A. 附录B (提示性附录)地质体遥感解译标志描述表
表 1 岩石地层解译描述表
B. 解译标志
遥感图像的地质解译标志是指那些能够用来辨认、区分地质体或地质现象的存在、属性和相关关系的影像特征。其中包括形态、大小、色调、阴影、水系、地貌、水文、影纹结构、植被、人类活动等标志。在地质解译过程中,主要是观察和利用解译标志来进行。
(1)形态和大小。任何地物都有一定的几何形状和大小。许多地物根据其形状和大小就可直接辨认其属性。地物的几何形状和大小与图像的比例尺和分辨率有关。一般比例尺越大,分辨率越高,地物细节显示越清楚。相反,则很模糊,甚至显示不出来。在相同比例尺的图像上,地物的形状和大小由于图像的分辨率不同,可表现出不同的清晰度,如同一较小的地物,在高分辨率的航空相片上可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在低分辨率的卫星图像上则显示模糊,甚至没有显示。
(2)色调。色调是地物波谱信息构成的影像特征,不同的地物应有不同的色调。因此,它是地质解译常用而重要的解译标志。人眼可把图像色调从黑-灰-白分为10级。色调的深浅是相对的,它受地质体的颜色、含水多少、风化程度、表面土壤及植被覆盖程度、光照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同一幅图像上,物性相同的地物应有相近的色调,但实际上,由于上述多种因素的影响却不完全相同或差异很大。因此,应用色调标志时应作具体分析。
(3)阴影。阴影具有形状、大小和方向。色调一般为黑色。在航片上可借助阴影的方向和成像时间来判断航片的方位,测量地物的高度。阴影有本影和落影之分。本影是指物体未被阳光照射的阴影部分,即本身的阴影,如山的阴坡、房屋的背阳面等都是它们的本影。本影有助于获得立体感。山体的阳坡明亮,阴坡较暗,其明暗分界线即为山脊线或山谷线。落影是指地物投落在地面的影子,即投落阴影。落影可用于计算地物的高度(h=Ttgф。h为地物的高度;T为落影长度;ф为太阳高度角)。
(4)水系标志。水系是非常重要的解译标志,对地形、地貌、岩性、构造解译都非常有用。水系是多级水道组合而成的水文网。地质解译时,对水系形态、密度、均匀性、对称性、方向性尤为关注,因为它们往往是构造和岩性特征的反映。例如,泥岩、页岩、粘土岩、粉砂岩发育地区,往往形成高密度树枝状水系,反映岩石透水性不良;砂岩、石英砂岩或岩石裂隙发育区,常形成低密度树枝状水系;水系均匀,表示岩石抗风化能力和裂隙发育程度比较相近;水系的对称性,反映区域地形或大片成层岩层向一侧倾斜;水系的方向性,主要反映区域山系、岩层及构造走向。
(5)地貌形态标志。地貌形态决定于一定的岩性和构造等地质基础,同时也决定于一定的气候、水文等自然地理条件。不同地貌形态是不同岩性、构造在不同内外动力作用下的结果。例如,岩石的抗蚀能力通常由地貌形态反映出来。长期受到侵蚀剥蚀的不同岩石,由于其组成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抗蚀能力。抗蚀性强的岩石,组成陡坡和陡崖;抗蚀能力弱的岩石形成缓坡和低地。地貌形态除与岩性有关外,也与构造、产状、地质发展历史、自然环境等因素有关。利用地貌形态解译地质体,可以从山体的组合形态与规模大小,山顶、山坡形态与地形相对高差等方面来进行。
(6)植被。植被的分布与气候的地带性和地形引起的垂直分带性及小气候特点有关。在不同的地貌部位上,由于基岩和松散沉积物的岩性、粒度、含水性等的影响,可引起植物群落外貌、种属、层级、密度、长势、单株与群落的生态畸变和宏观生态特征上的改变。植被分布对地质解译既有利,也有弊。不利之处在于植被掩盖了岩层露头和构造,造成解译上的困难;有利的是,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它能作为地质解译的间接标志。例如,地质、水文条件和土壤性质的变化可引起植物生态异常。解译时应注意总结这类规律,以发现更多的间接地质解译标志。
(7)水文标志。主要指陆地水水文特征,包括泉、小溪、河川、湖泊和基岩及松散堆积物的含水性、渗透性等。它们的空间分布特征都与一定的地质、地貌条件有关,因此,水文标志是地质解译的一个有用标志。
(8)人类活动遗迹。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与地质体有关的痕迹,如现代人类经济活动中的探槽、钻探平机台、道路、建筑、农垦活动、历史考古等都可作为地质解译的间接标志。
(9)影纹结构。影纹结构是地物的形状、大小、色调、阴影、水系、地貌、植被、人类活动遗迹等在图像上的综合表现。不同的地质体一般具有不同的影纹结构。在解译过程中,对影纹结构的类型可用点状、格状、栅状、链状、环状、蠕虫状、姜状等来描述。还可进一步区分为宽窄、疏密、粗细、大小、长短等。
C. 遥感地质解译的一般次序
2. 2. 1 由点到线到面
首先,从已掌握地质情况或建立解译标志的区 ( 点) 出发,垂直地质构造走向 ( 即沿地质剖面) 进行解译,通过解译掌握地层层序与变化,了解调查区域的基本地质状况; 然后,再由线 ( 剖面或路线) 沿地质走向向两侧延伸解译,进而完成面的解译。区调中所采用的标志点、遥感点、线以及路线间的延伸解译,就是采用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原则进行的。在实施解译中,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点面结合、面中求点的方式。具体解译方法为:
( 1) 遥感剖面地质解译
在室内初步掌握测区地质情况及遥感影像特征的基础上,选取地质构造简单、岩石地层出露较齐全、影像特征清楚的地区,垂直地层或构造走向布置多条地质剖面进行系统的遥感地质解译。通过解译,按影像组合规律划分影像单元,作为遥感解译草图的编图实体,即编图单位。
( 2) 区域性扩展解译
在完成标志性剖面解译后,以已知解译结果为基础,按照由点到线到面、由易到难的原则,向标志性剖面外围逐步扩展以至全测区的地质解译。解译中要充分参考已有的地质资料和图件,采取编译结合的方式进行。
解译时,要从已掌握地质情况或建立解译标志的地区开始,在熟悉地质影像特征,掌握解译技巧后,再扩展到相同地质条件、相同影像特征的未知区作解译。
2. 2. 2 由易到难
这里的 “难、易”主要指遥感影像的可解译程度和地质的复杂程度。解译时先从地质构造简单、地层出露齐全,遥感影像上地质信息丰富、清晰的地区开始; 然后再推进到解译难度较大的地区。推进时,可采取多方向推进形成 “围攻”之势,运用周边信息攻取 “难”处。当遥感的确不能解决时,也正是需要提出进行野外调查、补充的问题。
2. 2. 3 由表及里
指解译时先从岩石、地质现象的裸露区开始,然后解译岩石、地质现象被覆盖的地区。覆盖区的解译可通过不同图像处理方式提取或增强隐伏地质信息。一般隐伏信息受覆盖物的干扰,显现模糊或断续展布,可结合与露头区的内在联系进行解译。如第四系下的隐伏断裂,除可根据沉积特征、地下潜水及地表水系分布等作推断解译外,也可结合山体边缘的零星构造地貌露头予以佐证与连接。
2. 2. 4 由新到老
地质时代较新的岩石地层、地质构造受地质作用破坏较少,在图像上反映的信息比较清晰。因此,按地质时代由新到老进行解译不仅体现了由易到难的原则,也有利于建立、理顺地质上的时空关系。
D. 遥感影像的地质解译基本问题
(一)区域遥感地质解译基础
服务于地质找矿工作的区域遥感地质解译是在基础遥感影像图上开展以线、环形构造解译和与成矿有关的岩性地层提取为重点的工作。在遥感图像上进行上述工作在现代技术条件下一般在GIS系统中,采取人机结合的形式开展。通过区域遥感地质解译所形成的成果图件上各种线条实际上是影像地质界线(薛重生,1997)。所谓影像地质界线是指在遥感图像上解译识别出的反映地质单元范围、空间形态和特征的界线。影像地质界线的可解译性取决于图像的信息显示模式、界线类型及区域背景参数。不同地质地理景观区(如沉积岩区、侵入岩区、火山岩区、变质岩区,露头好与露头较差地区等)遥感图像的地质可解译程度及其影像地质界线的解译精度存在一定的差异。理论上,在可解译程度高的遥感图像上对同一级别地质单元圈定的解译界线与野外实际填图结果应是一致的,并高于实际填图成果,特别是一些岩体的界线。另一方面,由于解译和识别工作均在遥感图像上进行,与实际野外填图更具宏观性,同时也带有一定的推断和预测性,因此也允许解译界线与实际界线之间存在差异。因为中分辨率图像上的遥感地质信息对于细分岩性难以准确区别,但却对处于浅隐伏条件下的构造和岩体能有相对清晰的显示。因此,研究不同岩类地质单元填图界线的图像基本信息类型及其信息显示模式(结构模式),对于正确指导地质界线的解译和制定合理的解译规范都是至关重要的。两者之间的差异可通过有选择性的野外实地查证对影像地质界线或实际填图结果予以更正。
(二)遥感图像地质信息的基本模式
在区域遥感地质解译中,影像地质界线是通过不同地物的影像地质信息显示模式鉴别而确定的。而不同地物在遥感图像上的显示模式是不尽相同的,从成因机理上讲,可分为3类显示模式,即光谱模式、纹理模式和景观模式。
(1)光谱模式:是遥感图像的基本信息类型。不同地物,如岩(矿)石的反射光谱存在差异,在遥感影像图上通过不同的色调和亮度显示出来,同一类地物则具有大致相似的影像特征,这种反映某一类地物存在的色调和亮度等影像标志便是遥感图像信息显示的光谱模式,它能够反映岩石单元、地层序列、构造地质体(或单元)等不同地质体空间分布特征,并可能根据其光谱特征确定其成分属性。因此光谱模式是遥感地质填图,特别是岩体和地层、蚀变带等解译的重要基础。
(2)纹理结构模式:是指不同地物(地质体)由于具有不同构造应变特征和抗风化剥蚀能力,而在漫长的内外生地质作用过程下,形成的特征的纹理结构。大到区域性的构造线,小到一般性的线性体等都是纹理模式的表现方式。这种纹理模式是解译线环构造的最重标志,同时对岩性地层等的解译也可起到间接指示作用。光谱模式和纹理模式相结合便形成了由色线、色带、色斑、色块、色环所构成的色-形纹理复合结构。如线理结构(平行式、斜交式、菱格式等)、水系网纹结构、图案结构(菱块图形、菱环图形、占型结构)等一些特殊的影像色调-纹理标志,是遥感地质解译的主要依据。
(3)景观模式:是遥感地质信息分析中的一种间接识别信息,它主要反映的是地理景观特征,如植被及其类型的发育和覆盖状况、地貌地形发育特征、人文特征等,它们是遥感地质解译的辅助标志,同时有些景观标志也能反映出不同的地质体边界属性,对解译具有重要意义。
(三)影像地质界线的基本类型
根据不同岩类区地质体(含正式及非正式填图单位)在遥感影像上的划界特征及其可解译程度,可将影像地质界线分为下列3种类型:
(1)确定性界线:指可在遥感图像上通过影像显示模式直接确定并不存疑问的地物界线。光谱模式和纹理模式中色调和纹理所构成的边界标志对地质界线成因类型或构造属性具有识别和判断能力,可根据影像地层学标志确定界线的层序类型和属性;根据岩体与围岩的色调、形态及三维(立体解译)结构确定岩体侵位边界的产出状态和接触界面的构造属性;根据一些特殊岩性单元及其背景特征确定其边界的地质属性,如岩脉边界、互层岩石单元中的特殊夹层(泥质岩中的灰岩或砂岩,泥质、粉砂质板岩中的变余石英砂岩、大理岩等)、层序地层中的各类构造界面(如构造不整合界面、超覆不整合界面、相叠覆界面等)。在露头较好的地区,解译的影像地质界线一般都是确定性界线,并与野外填图结果吻合较好,甚至精度高于实际填图结果,尽管对其成分特征的准确区分但还需要野外工作的密切配合。
(2)推断性或预测性界线:是指地质单元在影像上存在较明显差异的过渡界线,如色调过渡界线、地貌单元界线、纹理差异界线、隐伏岩体、蚀变区带以及第四系覆盖区等,但却不能显示清晰的边界。这类影像地质界线需要结合其色调、纹理变化状况,推断性或预测性的色绘。也就是说,影像信息的光谱模式或纹理模式及其在空间展布规律可确认其具有地质上的划界意义,推断或预测其应为一类区别于其他的地物单元,但又没有准确清晰的边界,只能根据其空间变化特征进行解译勾绘。但该类界线的地质成因或层序界面属性具有一定的多解性和不确定性,需要通过路线调查验证,对其影像界线的成因机理进行研究并调绘。这种界线反映的地质体是客观存在,但其大部分在野外实际填图工作中实际上更难圈定,该类界线的确定,尽管并非特别精确,但却对地质找矿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推断性或预测性界线的确定及其反映的地质信息是遥感地质解译的优势之一。
(3)不可靠界线:指具有一定的光谱模式、纹理模式显示,但其所反映的地物信息很不确定,有时可能是干扰或假的信息显示界线。在多时相或很多景镶嵌的遥感图像中由于对色调处理难以达到该类界线多出现在变质岩区和块状结构的火山岩区,在影像上无明显的识别或划分标志,可供地质解译的信息丰度较低。对这类界线一般根据景观特征(模式)或其他辅助信息并结合地质知识予以推测确定。对于这类地质界线应采用路线穿越调查和现场影像调绘相结合的方法予以野外实地查证和修改。
(四)遥感地质解译的方法
遥感地质解译应始终贯穿于工作全过程,可以从两个方面对遥感图像进行不同程度的判读和解译。首先从过程上看,具体可分为3个阶段,即初步解译、野外验证和综合整理(白朝军,2001)。
(1)初步解译:该阶段的遥感解译工作程序是:根据地质复杂程度(地层展布、构造线方向、岩石类型等)、地貌条件(地貌类型、切割程度等)和侧重解决问题的不同,编制测区遥感解译程度分区图,初步划分遥感影像岩石地层单元,建立不同时代的地层、岩石、构造的解译标志,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单到复杂,先构造后地层的原则,在计算机软件支持下人机交互方式逐一进行解译,编制遥感地质草图。解译内容包括地层界线、标志层、特征岩层或岩层组合、断层及线性构造、环形构造、褶皱类型、形态及组合型式;解译侵入体分布形态,侵入关系及岩石类型;解译第四系的分布及界线、成因类型等。
(2)野外验证:在室内解译成果的基础上,要布置地质观察路线进行实地验证。查证的对象以解译过程中的不确定或推测部分为重点。查证过程中观察到的地质现象要及时补充、修改、完善在解译图上,并不断积累丰富不同地层、岩石、构造的解译标志。
(3)综合整理: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工作结果,进行最终成果图件编制工作,对有疑问的重要地质界线、地质现象、重点研究区域、成矿有利地段及图面不合理地区,充分利用计算机和遥感技术,通过多种图像处理,突出有用信息,抑制干扰信息,最大限度地提取地质矿产信息,丰富图面内容,编制高质量的解译成果图。
从区域上看,则分为总体解译和局部解译,前者主要包括区域性线环型构造、大规模出露的岩浆岩体和特征的岩性地层以及遥感矿化蚀变信息提取(需进行进一步工作)等,通过解译,从宏观上了解和分析区域构造特征和重要地质体的分布情况。通过解译成果与矿床点间相互关系的分析,为总结区域成矿规律、划分区域成矿区带等提供基本信息。后者则是针对特定感兴趣区,将图像切割放大到合适的比例尺后进行的解译工作。主要服务于矿田、大的矿区或矿带的构造、岩性展布特征,发现矿床与其他地质构造要素的相互关系,如确定含矿构造带的延伸问题,矿化蚀变区的色调、纹理特征及其同非含矿区的区别等,以对矿区(带)进一步找矿工作提供指导等。
E. 遥感图象目视解译标志
解译标志有直接标志和间接标志.直接标志是地物本身的有关属性在图像上的直接反映。如形状、大小、色调、阴影等。间接标志是指与地物的属性有内在联系,通过相关分析能够推断其性质的影像特征。
一、形状(Shape)
形状是指地物外部轮廓的形状在影像上的反映。不同类型的地面目标有其特定的形状,因此地物影像的形状是目标识别的重要依据。
二、大小(Size)
大小是指地物在像片上的尺寸,如长、宽、面积、体积等。地物的大小特征主要取决于影像比例尺。有了影像的比例尺,就能够建立物体和影像的大小联系。
三、色调(Tone)和色彩(Color)
色调是物体的电磁波特性在图像上的反映,在黑白像片上指黑白深浅程度。地物的形状、大小都要通过色调显示出来,所以色调特征是最基本的解译标志。
如排水性良好、干燥的、有机质成分低的土壤;中酸性岩浆岩、松散堆积物、大理岩、石英岩等一般具有浅色调。
如潮湿的、有机质成分高的土壤、煤层、基性、超基性岩浆均具有较深色调。
如石灰岩、白云岩、砂岩以及中基性岩浆岩等,变质岩中的变粒岩具有灰色色调。
在利用色彩判断地物时,要注意:
① 多波段的彩色合成图像,不仅要了解地物的波谱特性,而且要知道彩色合成时波段影像与红、绿、蓝三色的对应关系
② 彩红外图像:植被-红、水-蓝青、道路-灰白、建筑物-灰或浅蓝。
四、阴影(Shadow)
阴影分本影和落影两种。
本影-指物体本身没有被光线直接照射到的部分,在像片上呈暗色调。它有助于建立像片的立体感。
落影-地物经光线照射投影于地面的物体阴影,在像片上呈暗色调,它有助于观察地物的侧面形态及一些细微特征。
五、水系(River System)
水系标志在地质解译中应用最广泛,它可以帮助我们区分岩性、构造等地质现象。这里所讲的水系是水流作用所形成的水流形迹,即地面流水的渠道。它可以是大的江河,也可以是小的沟谷,包括冲沟、主流、支流、湖泊以至海洋等。在图像上可以呈现有水,也可以呈现无水。水系的级序,一般是从冲沟到主流,依次由小到大(1、2、3……)排列。
六、地貌形态标志
1、山顶形态。2、山坡形态。3、沟谷形态
七、纹理(Texture)
很小的物体,在图像上是很难个别地详细表达的,但是一群很小的物体可以给图像上的影像色调造成有规律的重复,即影像的纹理特征。
八、位置(Location)
是指地物的环境位置以及地物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在像片中的反映。也称为相关特征。它是重要的间接判读特征。
九、植被
反映明显,直接解译更方便。
F. 遥感地质解译方法
为了准确进行遥感地质解译,解译者首先应具备一定的地质、遥感知识; 其次应对解译区的地质基础、构造格架、灾害地质、地形地貌和水文情况等要有粗略地了解。常用的解译分析方法有如下 4 种。
2. 1. 1 直判法
根据不同性质地质体在遥感图像上显示出的影像特征规律所建立的遥感地质解译标志或影像单元,并在遥感图像上直接解译提取出构造、岩石等地质现象信息,实现地质体解译圈定与属性划分。
2. 1. 2 对比法
对未知区遥感图像上反映的地质现象,通过已知区图像特征与解译标志的对比进行解译。如图像上解译的遥感矿化蚀变异常,往往是通过已知含矿区矿化蚀变异常标志来进行对比圈定。
2. 1. 3 邻比法
当图像解译标志不明显,地质细节模糊,解译困难时,可与相邻图像进行比较,将邻区的解译标志或地质细节延伸、引入,从而对困难区作出解译。如多组断裂交会区或断裂带交切关系的解译时,采用邻比法一般可取得好的效果。
2. 1. 4 综合判断法
当目标在图像上难以直接显现时,可采取对控制地区目标物有因果关系的生成条件、控制条件的解译分析,预测目标物存在的可能性。综合判断法除对图像上目标物的环境作综合分析判断外,也可收集地质、物探、化探等方面的资料进行综合判断与印证。这种方法常用在遥感矿产解译之上。由于受 1∶250000、1∶100000 图像分辨率限制,一般图像上难以直接判读出矿体 ( 层) 的存在,因此常采用对区域成矿、控矿条件的综合判断解译,来实现找矿、控矿、容矿和矿化信息的提取。
G. 什么是遥感解译标志,有什么作用
通俗理解就是地物在遥感影像上表现出来的特征,以此来判定影像上某区域是否属于某种地物,包括光谱特征,空间特征,还有时间特征等
H. 建立地质解译标志
建立好地质解译标志是遥感技术成功的重要一步。在解译中,分别对地层、岩浆岩、构造、矿产和环境等方面进行了解译标志的逐步建立。在初译阶段,仅能按已有地质资料、常规经验和理论初拟解译标志,特别是地质资料与影像有明显出入的部分要进行较深入分析研究,提供野外重点研究解决。
(一)地层解译标志
在研究区内,极浅度变质岩区和正常沉积岩分布区,地层解译标志比较明显。在色调、纹形图案方面多呈现为带状或线条状,易于确定不同地层的分带、分区及地层界线划分等。当有河流横穿的情况下,岩层三角面是比较清楚的,即可判断和测出地层产状。这样,即能在地层剖面选位上取得成功。如在恰尔隆一带石炭系—二叠系剖面、库斯拉甫一带泥盆系—二叠系剖面和侏罗系—白垩系剖面等的选位和完整测制上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促成了该地区地层研究程度的提高。
(二)岩浆岩解译标志
在西昆仑复合造山带内,岩浆岩呈大面积分布,遥感识别标志明显。在高山区,冰蚀地貌(角峰、刃脊和冰川谷)特别发育,水系组合呈放射状及(半)环状,在中-深切割区,呈岩基产出的岩体分布区多出现格子状组合水系或“之”字形水系。岩体与侵入围岩(混合岩、矽卡岩、角岩)间的界线解译比较困难,但岩体与围岩的不整合界面则易从色调和纹形图案差异加以识别。
(三)构造解译标志
在遥感解译中,构造部分线性信息和断裂是最特征、最易掌握的。褶皱构造只限于正常沉积岩区有较佳效果,即褶皱构造解译难度随着变质程度的加深而增大。
1.褶皱构造解译标志
在褶皱构造解译中,有直接标志和间接标志两种。直接标志是构造层或亚构造层的不连续沉积界面的控制,这可与地层解译同步完成,并通过岩层三角面测得产状以区分背斜和向斜褶皱。间接标志是从与岩层走向平行的山脊与河流的关系来判定,在通常情况下,山脊与同侧河流平距相对窄的一面为反向坡,相对宽的一面为顺向坡。
2.断裂构造解译标志
断裂构造的解译标志较多,也分直接标志和间接标志两种。在研究区中高差不大和基岩裸露较多的地带,存在有部分直接标志明显的断裂构造,掩盖区则多为间接标志。
直接标志的特征有岩石的色调线性反差、断层三角面、断裂界面(或断裂缝)、岩层走向的几何角交切和错位等。
间接标志即为地貌标志。由于断裂带的易碎性、相对软弱的特性即会在地貌上出现与断裂相关的几何型构造水系和断裂两侧的岩性差异产生的地貌反差而呈现出遥感影像的分区和分带。遥感影像分区常与大地构造单元划分相吻合。例如青藏高原与新疆塔里木盆地影像分区即同青藏大陆和塔里木大陆分区相吻合,其间的盖孜-库斯拉甫断裂带即为分区断裂。其他的断裂判别标志多依赖于几何形态的平面展布水系,其标志主要有:①掌状水系;②多个沟尾水点(断层泉)直线式或雁行式排列;③近直线状组合水系(对头沟、反向沟);④U形倒流水系或倒欠流向水系;⑤“之”字形或直角式几何拐弯水系;⑥沙漠区水系的整齐消失或湿地的带状(串珠状)分布。
I. 遥感地质解译内容
1. 岩性解译
全区解译出 32 个影像单元,其中影像特征明显、解译标志清楚的影像单元如下:
( 1) 全新世冲积层: 杂色,地势最低,呈肠状或条带状分布于河流及大型沟谷内,蓝—深蓝—黑色区域主要为水体,浅蓝—浅粉色为居民地及河漫滩等,粉色主要为农田、沼泽等。
( 2) 金龙顶子组: 棕褐色,平缓地貌,水系不发育,其上见有四海组基浪堆积环形火山。
( 3) 中更新世黄土层: 色调以绿色为主,低缓地貌,地形起伏较小,山脊不明显,水系为羽毛状水系。
( 4) 军舰山组: 绿色带浅粉色,地形平坦,水系不发育,山脊不发育,靖宇市附近有环形古火山口,温泉镇附近发育有密集树枝状水系。
( 5) 船底山组: 棕褐色,中高山地貌,主脊呈宽 “V”字型,支脊不发育,水系不发育。
( 6) 青白口系: 绿色,高山地貌,主山脊浑圆状,支脊不发育,水系不发育。
( 7) 中太古代花岗闪长质片麻岩: 褐绿—黄绿色,中高山地貌,山脊发育,主脊次尖棱状,延伸较远,支脊尖棱状,多数与主脊呈近直角相交,“V”字型沟谷,沟谷长度较大,极密集树枝状水系。
( 8) Eξ: 绿色,中山地貌,主脊发育,宽 “V”字型,支脊不发育,水系不发育。岩体出露面积约 15 km2,其锆石离子探针方法测定岩浆结晶年龄为 3116 ± 113 Ma,证明敦化—密山断裂在 32 Ma 左右出现一次拉张活动。
( 9) K1nγ: 黄绿色,中山地貌,主山脊次尖棱状,连续性较好,支脊多短小,冲沟“V”字型,山坡凹凸不平,发育密集树枝状水系。
( 10) J2ηλ: 灰绿色,略带粉色,中山地貌,主脊不明显,支脊窄” V” 字型,水系多发育成中等密度型树枝状水系或羽毛状水系。
( 11) J2γδ: 深绿色,中高山地貌,支脊明显,窄 “V” 字型,主脊折线状相接,水系为极密集型树枝状水系。
( 12) P2ξγ: 绿色,中山地貌,主支脊均较发育,主脊次尖棱状,支脊与主脊锐角相交,“V”字型沟谷,水系多发育成中等密度树枝状水系。
( 13) P2ηγ: 浅绿色为主,低缓地貌,次圆状,冲沟 “U” 字型,发育密集树枝状水系或羽状水系。
( 14) P2γδ: 绿色为主,低缓处呈粉色,中山地貌,主脊发育,次尖棱状,支脊次圆状,圆形山包较多,冲沟 “U”字型,发育密集树枝状水系。
2. 构造解译
( 1) 黑石—桦甸断裂带 ( 敦化—密山断裂带中段) : 方向 64°,长度约 53 km,由三条近平行的断裂构成,控制宽度约 10 ~ 13 km,线状影像延伸较远,平直状沟谷,断层崖、断层三角面发育,两侧影像存在明显差异,特别是北段所反映的玄武岩中高山特征地貌非常清楚。
( 2) 大椅山镇—西南岔镇断裂: 方向 57°,延伸长度约 57 km,数条直线状沟谷沿此方向展布,断层崖、断层三角面十分发育,线状影像延伸较远,还发育角状水系,蛤蟆河在李家店村被此断裂破坏,流向发生直角状转弯。
( 3) 八里哨镇—凉水河子镇断裂: 方向 52°,长度约 42 km,解译标志为平直状沟谷,对头状水系,线性影像切割山脊成山鞍。
( 4) 花园口镇—万良镇断裂: 方向 62°,长度约 43 km,解译标志为平直状沟谷,对头状水系,两侧影像略有差异,线状影像延伸较远。
( 5) 老金厂镇北西向断裂带: 方向 300°,在幅内长度约 29 km,大约由三条近平行的断裂构成。解译标志有: 直线状沟谷,对头状水系,断层崖、断层三角面发育,两侧影像不同,北东侧高山地貌,南西侧中山地貌,极密集树枝状水系。经实地验证,证实该地存在多条逆断层和韧性剪切带。区内还解译出很多线性构造,但多发育在岩体内部,在遥感影像图上多表现为直线状沟谷,发育断层三角面,或切割山体成条块状等。同时解译出一些环形构造,这些环形构造全为古火山爆发形成,在影像图上主要分为两类: 一类以大龙湾、三角龙湾为代表,这些环形构造呈圆形—椭圆形,无溢出口,火山口内积水成湖,外沿低平于玄武岩平台; 另一类以四方顶子、吊水壶屯附近的马蹄形火山口为代表,这些环形构造与前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存在熔岩流溢出口,其内无积水,外沿高出玄武岩平台。
3. 滑坡地质灾害解译
( 1) 任家店滑坡: 位于红石镇松花江东岸,平面呈扇形,影像上可见三个平台和一大一小两个梯形斜坡,滑体主要为军舰山组玄武岩,滑断面由早白垩世小南沟组碎屑岩组成。
( 2) 小红石滑坡: 位于红石镇松花江西岸小红石,遥感影像上有两个平台和一个规模较大的梯形斜坡,滑坡体及崩塌落块主要为船底山组橄榄玄武岩,滑断面由早白垩世小南沟组及土门子组碎屑岩构成。
复习思考题
1. 简述遥感技术在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中的任务及其技术优势。
2. 区域遥感地质调查可分为哪几个步骤来开展工作?
3. 在开展正式的遥感地质调查工作前,需要收集哪些方面的资料?
4. 在进行遥感数据处理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5. 简要说明遥感影像解译过程中,对线、环、块状影像的主要解译内容。
6. 简述在区域遥感地质调查工作中,野外调查分哪几个阶段进行? 每个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是什么?
7. 综合整理阶段需要完成的主要工作有哪些内容?
J. 遥感地质解译的工作方法
本次1:25万遥感地质解译方法由影像单元法和影像岩石-地层单元法构成(图6-7),分述如下:
影像单元法:应用于遥感地质前期解译阶段。是以遥感图像为信息源,以可分和可辨的影像标志体或标志区为解译目标,进行图像信息解译分类、命名,并编制遥感影像单元解译图,同时根据搜集到的地质资料编制1:25万遥感解译地质草图。
影像岩石-地层单元法:以影像岩石单元为基本单位,进行1:10万遥感地质解译、遥感解译路线编录和编制解译地质图的方法,是本次开展遥感地质解译的最主要方法。影像岩石单元的建立是通过影像单元反映出的岩性特点、岩石类型、岩石类型组合特征分析对比,结合野外踏勘、剖面测制、野外地质调查及前人资料等综合分析而确定的。其标准与新填图理论的岩石地层、岩石构造地层、岩石谱系单位、构造岩石单位建立、划分的填图种类一致或基本吻合。
图6-8 遥感地质解译路线的布置方法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