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地质情况容易发生液化
① “土体液化”是什么意思
土体液化现象是指地震引起的振动使饱和砂土或粉土趋于密实,导致孔隙水压力急剧增加。在地震作用的短暂时间内,这种急剧上升的孔隙水压力来不及消散,使有效应力减小,当有效应力完全消失时,砂土颗粒局部或全部处于悬浮状态。此时,土体抗剪强度等于零,形成“液体”现象。
液化现象分类:
1、微观液化(micro liquefaction)。通常是指在试验室利用动三轴、动单剪或动扭剪仪来模拟土体中一个初始状态已知的单元体在受循环荷载作用后所产生的液化现象。
2、宏观液化(macro liquefaction)。通常是指在工程场地发生的宏观液化破坏现象,如液化引起地基的喷砂冒水、地面下沉、侧向位移、建筑物倾斜或倾倒、地中构筑物上浮、震后土坡的滞后滑动等。
3、渗流液化(seepage liquefaction)。泛指所有由于渗流作用而引起的土液化现象。发生渗流液化之处水力梯度达到临界水力梯度,土体的有效应力为零,符合液化的物态转变条件。
渗流液化有些与地震无关,有些则与地震有关,前者如岸边、坝下游或基坑开挖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流砂现象,后者如地震引起的地表喷砂冒水(砂沸)以及土坡的滞后滑动。
(1)什么地质情况容易发生液化扩展阅读:
中国是一个多地震国家,也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 ,地震经常威胁着工程安全。中国正处在新的地震活跃期,地震发生频率增大,这对中国正在蓬勃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构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在地震多发地区修建建筑物或构筑物,必须对可能液化土体进行处理。工程上采用的抗震措施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全部消除地基液化沉陷措施,二是部分消除地基液化沉陷措施。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地基的液化等级,结合具体情况综合确定选择全部或部分消除液化沉陷。
综合各种法的性质和抗震的机理,地基液化的措施大致分为三类:
1、采用桩基础(非摩擦桩)或者是深基础避开液化土层,这类方法能完全消除地基液化沉陷造成的危害。
2、采用挤密法:强夯法;振冲加密法;挤密碎石桩法等。
3、挤密碎石桩法 砂石桩法主要通过挤密、排水减压和砂基预震来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小沉降。
② 影响液化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液化是指物质由气相变为液(由气体变为液体),影响因素有以下几点:
1。环境版的温度,温度越高,分子的不规则权运动速率越快,液化速率越慢。
2。环境的湿度,湿度会阻碍液化
3.压强,压强越大,液化速率越慢
总的来说,是由环境的饱和气压决定的,其与以上三点皆有关系 。
③ 什么是土壤液化,面对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处理
土壤液化为抄一类地盘破袭坏的方式。土壤液化主要发生在砂质土壤为主并且地下水位较高的区域,例如海岸地区、河水行经的冲积平原区或旧河道分布区等。这些区域常分布一些充满地下水而饱和的疏松砂土,由于它们本身的结构较弱,很容易因为外力而发生土壤结构的改变。 在平时,地下水的压力与土壤层间的压力维持一个平衡状态,地下水与土壤层之间保持接口上的稳定,并不会侵入上面的土层。但是当地震发生受到应力的影响时,地下水的移动情形将大过砂土能将多余水分排出的速率。这时土体孔隙中的水压力,由于来不及消散而累积上升,并导致土壤剪力强度降低。当此情形继续演变,孔隙水压会增大到足以使土粒在孔隙水中悬浮,这时土层颗粒的承载力顿时会被水给取代,土壤结构内部会变成像液体一样可以流动的情形,最终导致整个地盘失去承载力并且大量变形。此时若砂土层液化的位置较浅,或者地表分布疏松的孔隙,泥水还可借着压力沿着裂隙喷发到地表,形成喷砂的现象。这是地面上判别土壤液化十分重要的指标。土壤液化发生的区域容易造成地上建筑物的倾斜、下陷、结构性损坏、甚至倒塌的情形。因此经过地质调查容易发生土壤液化的区域是不宜进行建筑开发的。
④ 什么是土壤液化对我们有什么好处与坏处。大神们帮帮忙
土壤所以会在瞬间液化,主要是该地区地质具易液化潜能,这些易液化潜内能包括土壤颗粒小,没有很容好的胶结及地下水位高及上面有天然或人工的覆盖物.因此,地震发生后,由於土壤瞬间液化,致无法承载上面的天然或人工覆物. 通常填海造陆地区,最易发生土壤液化现象.例如日本阪神地震时,利用填海造陆的关西机场,就发生大规模的土壤液化情形. 他指出,台塑六轻曾经在当年阪神大地震时赴日本吸取这方面知识,因此,在填海造陆时,特别注意砂石的紧密度,这是台塑六轻这次未发生土壤液化的原因
⑤ 沙土液化的相关条件成因
地震沙土液化表明,沙土在地震震动下是否产生液化,与土壤类型,状态有密切关系。刘颖等总结国内外资料给出了现代液化土的某些特性指标界限值,即可液化土平均粒径在0.02一lmm之间;土的不均匀系数不大于10;土的相对密度不大于75%。土的塑性指标不大于10。将我国1955年以前近900年间历次地震喷水冒沙资料与当时距震中距离以及震级的关系编制成图,得出的结论是:
1)随地震震级的加大,发生液化的范围也越大,如7级地震时液化范围达lOOkm,当震级为8级时液化范围达200km;
2)地震震级小于5级则未发现液化现象。因此沙土液化是强地震的产物。 1)距震中的一定距离,震级大干5级;
2)地震区有未固结的具饱和水的沙土层;
3)沙土粒径0.021一lmm之间;
4)最大液化深度可达2Om。 沙土液化发生在地下,是和一定的地质条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一定的地震作用和地质背景下,能否发生液化,规模大小,震害轻重,都和土的类型,状态有密切关系。大量事例证明,喷砂冒水严重的地区,地下水位一般都比较浅,很少超过3米。根据有关资料,地下水位深度为3一4米时,喷砂冒水现象就很少了,地下水位超过5米时,未见到喷砂冒水事例。所以,似乎不妨把液化最大的地下水位深度定为5米。
当然在同样条件下,饱和,松散,洁净,均匀的粉细砂最容易液化。在考虑液化问题时,先要明确烈度,然后根据场地的勘察资料,明确在可能发生液化的深度范围内是否存在可液化的土型(由粗沙到轻亚粘土)。如果存在这种土型,就要根据试验资料检查这种土的分类指标是否在上述限界值范围之内,最后还要研究这层土和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如果土层和地下水位的埋深都在上述的范围之内,这就意味着给定的场地存在沙土液化问题。
⑥ 地质勘查中液化鉴别是什么意思
场地土的液化:饱和松散的砂土或粉土(不含黄土),地震时易发生液化现象,使地基承载内力丧失容或减弱,甚至喷水冒砂。
鉴别主要是通过标准贯入试验来判别场地中的砂土或粉土是否液化。如果液化,则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来消除,否则以后上部建筑物将会存在隐患。
⑦ 什么是土壤液化对我们有什么好处与坏处。
土壤所以会在瞬间液化,主要是该地区地质具易液化潜能,这些易液化潜能包括土壤颗粒回小,没有很好答的胶结及地下水位高及上面有天然或人工的覆盖物.因此,地震发生后,由於土壤瞬间液化,致无法承载上面的天然或人工覆物. 通常填海造陆地区,最易发生土壤液化现象.例如日本阪神地震时,利用填海造陆的关西机场,就发生大规模的土壤液化情形. 他指出,台塑六轻曾经在当年阪神大地震时赴日本吸取这方面知识,因此,在填海造陆时,特别注意砂石的紧密度,这是台塑六轻这次未发生土壤液化的原因
⑧ 什么是地基土的液化液化会造成哪些震害影响地基土液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地基土液化是指饱水的粉细砂或轻亚粘土在地震力的作用下瞬时失掉强度专,由固态变成液态的力学过程属。砂土液化主要是在静力或动力作用下,砂土中孔隙水压力上升,抗剪强度或剪切刚度降低并趋于消失所引起的。
地震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
地基土液化、软土震陷、崩塌、滑坡、地裂缝和泥石流。
影响地基液化的因素:
影响地基液化的因素饱和砂土或粉土液化除了地震的振动特性外,还取决于土的自身状态:
1.土饱和,即要有水,且无良好的排水条件;
2.土要足够松散,即砂土或粉土的密实度不好;
3.土承受的静载大小,主要取决于可液化土层的埋深大小,埋深大,土层所受正压力加大,有利于提高抗液化能力。此外,土颗粒大小,土中粘粒含量的大小,级配情况等也影响到土的抗液化能力。
在地震区,一般应避免用未经加固处理的可液化土层作天然地基的持力层。
⑨ 土壤液化的简介
土壤液化为一类地盘破坏的方式。土壤液化主要发生在砂质土壤为主并且地下水位较高的区域,例如海岸地区、河水行经的冲积平原区或旧河道分布区等。这些区域常分布一些充满地下水而饱和的疏松砂土,由于它们本身的结构较弱,很容易因为外力而发生土壤结构的改变。
在平时,地下水的压力与土壤层间的压力维持一个平衡状态,地下水与土壤层之间保持接口上的稳定,并不会侵入上面的土层。但是当地震发生受到应力的影响时,地下水的移动情形将大过砂土能将多余水分排出的速率。这时土体孔隙中的水压力,由于来不及消散而累积上升,并导致土壤剪力强度降低。当此情形继续演变,孔隙水压会增大到足以使土粒在孔隙水中悬浮,这时土层颗粒的承载力顿时会被水给取代,土壤结构内部会变成像液体一样可以流动的情形,最终导致整个地盘失去承载力并且大量变形。此时若砂土层液化的位置较浅,或者地表分布疏松的孔隙,泥水还可借着压力沿着裂隙喷发到地表,形成喷砂的现象。这是地面上判别土壤液化十分重要的指标。土壤液化发生的区域容易造成地上建筑物的倾斜、下陷、结构性损坏、甚至倒塌的情形。因此经过地质调查容易发生土壤液化的区域是不宜进行建筑开发的。
最容易发生的液化的土壤是年代比较轻(冰河时期,近一万年)的细沙,或颗粒相当且排列整齐的泥土中,地层只有数尺厚,富含水分。这样的地形通常可以在河岸、海岸或因风力而堆积而成的沙丘中找到。土壤液化的例子包括流沙、流粘土、浊流和地震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