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楼县属于什么地质地貌
『壹』 四川省的地质地貌构造
分为川西北高原和川西山地两部分。川西高原与成都平原的分界线便是今雅安的邛崃内山脉,山脉以容西便是川西高原。川西北高原地势由西向东倾斜,分为丘状高原和高平原。丘谷相间,谷宽丘圆,排列稀疏,广布沼泽。川西山地西北高、东南低。根据切割深浅可分为高山原和高山峡谷区。川西高原上群山争雄、江河奔流,长江的源头及主要支流在这里孕育古老与神秘的文明。
『贰』 三皇寨的地质地貌
三皇寨是一处悬挂于少室山腰的天然山寨。整个景区山体陡滑,山顶平宽。具专有属泰山之雄、华山之险、北恒之奇、南衡之秀等特点,以峰奇、路险、石怪、景秀闻名中原。春夏绿林吐翠,百花芬芳;深秋层林尽染,万山红遍;严冬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是中国北方少有的自然景观,因人们为了纪念人祖三皇(天皇、地皇、人皇)在嵩山一带开天辟地之功而命名,踏遍嵩山的寺庙宫观,唯有这里敬奉的神灵游离于三教之外,以人祖为宗,虔诚奉祀。曾有对联称:“跳出红尘三界外,人注白云一洞中”。
『叁』 花岗岩地质地貌是什么地质那年代形成的
花岗岩是深成的岩浆岩,它是由地下深处炽热的岩浆上升失热冷凝而成。其凝结的部位,一般都在距地表 3Km 以下。在旅游地学上,对石灰岩岩溶地貌的旅游景观作了较为详细的分类和描述,而对花岗岩地貌的旅游景观的分类描述则很不够。我国的花岗岩山地分布广泛,集中分布在云贵高原和燕山山脉以东的第二、三级地形阶梯上。以海拔2500m以下的中低山和丘陵为主,其他一些山地也有分布。
花岗岩是深成的岩浆岩,它是由地下深处炽热的岩浆上升失热冷凝而成。其凝结的部位,一般都在距地表 3Km 以下。花岗岩岩浆冷凝成岩并隆起成山,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
冷凝成岩和深成阶段
花岗岩岩浆从地下深处向上侵入,到达地壳的一定部位(一般在 3km 以下)而冷凝结晶,形成岩体。在冷凝结晶的过程中体积要发生收缩,从而在花岗岩体中产生裂隙,即“原生节理”。花岗岩中的原生节理一般有三组,彼此近于垂直,三个方向的节理把岩体切割成大大小小的近似的立方体、长方体的块体。这些节理裂隙则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部分发育成为断裂构造。
第二阶段
上升到接近地表风化阶段
花岗岩体接近地表,地下水作用增强。在地下水作用下,花岗岩中的主要矿物长石变成了粘土矿物。这种变化最易发生的部位是被原生节理切割成的立方体、长方体的棱角处。久而久之,受原生节理切割而成的立方、长方形的块体,就变成了一个个不太规则的球体,称为“球状风化”,形成的球状岩块称之为“石蛋”。
第三阶段
继续上升出露地表,形成山地并接近剥蚀阶段
花岗岩地貌 - 形式
三清山式
三清山地处古地质板块间不安分的碰撞对接带,褶皱和断裂发育,岩浆活动频繁,经过燕山运动、喜马拉雅期的造山运动,山岳进一步大幅度抬升,位于岩体顶部的地层不断地被风化剥蚀掉,岩体逐渐被暴露出地表。山体不断抬升,伴随水力侵蚀的强烈下切,使地势高低悬殊。再加上三清山的断层、节理及裂隙异常发育,风化剥蚀和流水冲刷形成了三清山所特有的花岗岩峰林景观。
黄山式
黄山式花岗岩景观,属于构造侵蚀与冰川侵蚀叠加地质成因。主要是在区域性块状隆升背景上,以构造切割、冲刷侵蚀作用为主,所以景区较大,后又受冰川刨蚀,山势俊俏。以大型浑圆状和部分锥状山峰相对较少、且分布稀散,其花岗岩峰林景观规模不大、且残留于岩体的中下部。从花岗岩地貌演化发展的阶段而言,黄山式晚于三清山式,早于华山式。
华山式
华山式以构造切割冲刷侵蚀作用为主,以高峰陡崖绝壁山体景观为特色,以险峻着称。安徽的天柱山也是类似于华山式的花岗岩景观。
泰山式
化学风化作用较强,以浑圆雄厚山体与陡坡、崖壁组合景观为特色,以雄伟着称。花岗岩地貌演化发展的阶段,泰山式晚于华山式、早于普陀山式。类似于泰山式的花岗岩景观有湖南衡山等,但不如泰山雄伟。
普陀山式
普陀山式花岗岩的成因与古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作用有关,以浑圆状花岗岩低丘和花岗岩石蛋景观为特色。类似的花岗岩景观还有福建的鼓浪屿、万石山、平潭岛等。这类花岗岩景观以海蚀风化作用为主,化学风化作用较强,以大型球状风化丘陵和多种石蛋、柱状石林和石峰造型为多。
花岗岩地貌 - 旅游景观
在旅游地学上,对石灰岩岩溶地貌的旅游景观作了较为详细的分类和描述,而对花岗岩地貌的旅游景观的分类描述则很不够,现将花岗岩地貌旅游景观作如下分类。
石蛋及其垒砌造型
花岗岩球状风化形成的石蛋,虽近于球状,但形态各异,分布于山巅溪涧,给人以宽阔的想象空间,成了旅游区的重要景观和神话、传说的源泉。如黄山顶部的猴子观海、华山西峰顶的劈山救母石、福建平潭岛南寨石景区的骆驼石、神龟石、鸳鸯石、厦门的日光岩和海南岛的鹿回头等。 石蛋垒砌造型,也是花岗岩
地貌旅游景区的重要景观,例如鸡公山顶的雄鸡、碴岈山的八戒醉酒和双猴望月、平潭岛上的海潭天神[等。
石柱、孤峰及峰林
当花岗岩出露地表并处于强烈上升时,流水沿垂直节理裂隙下切,形成石柱或孤峰,石柱、孤峰丛集成为峰林,如黄山的妙笔生花。花岗岩峰林显得极为雄伟壮观。如黄山切割深达 500-1000 米,形成高度在千米以上的山峰就有 70 多座。华山则是东西南北中五峰对峙局面。另外,天柱山的天柱峰和九华山的观普峰也都
是非常典型的峰林地貌。
绝壁、陡崖
花岗岩体中或边缘发育有断裂构造时, 由于断裂带岩石破碎, 抗风化能力变弱,或由于断裂的抬升,在花岗岩体的周边或内部产生悬崖绝壁。另外,流水沿直立节理冲刷,也会产生高差较小的陡崖。绝壁和陡崖为花岗岩地貌增添了险俊的美感。这一点在华山体现最为明显。华山之险,名冠群山,是因为华山四周均是绝壁,从东峰沿长峰至石楼峰更是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崖壁,被称之为“华山仙掌”。
一线天
当流水沿花岗岩体中近于直立的剪切裂隙冲刷下切时,形成近于直立的沟壑,沟壑越来越深,形成两壁夹峙,向上看蓝天如一线,这就是一线天。我国花岗岩山岳,如黄山,九华山,华山、太姥山、天柱山、碴岈山、千山和平潭岛的将军山等,都有一线天景观。
洞穴、石窟
花岗岩是不易溶解的岩石,因此不能形成在石灰岩地区常见的溶洞。但雨水沿花岗岩体内断裂冲刷,断裂上盘岩块的崩塌,能形成不规则的堆石洞。另外,石蛋地貌发育的地区,石蛋间的空隙也可以构成岩洞。如黄山的水帘洞、莲花洞、鳌鱼洞,崂山的白云洞、明霞洞,太姥山的璇矶洞,罗浮山的朱明洞,碴岈山的万人洞
泉、温泉、矿泉
“自古名山多聚泉”, 泉是花岗岩山地的重要旅游景观。 著名的有崂山的矿泉、黄山的温泉和骊山的温泉等。花岗岩一般含有极少量的放射性元素。因此,从花岗岩中流出的泉水一般均含有少量的对人体有益的具放射性的氡气, 这些泉水可饮可浴,不仅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也是宝贵的水资源。
瀑布
我国的花岗岩地貌大多出现在雨水充沛的东部地区,山高水高,所以在花岗岩峰林地貌发育或较为发育的山岳地区,一般都有瀑布出现。如黄山的人字瀑、百丈泉、九龙瀑,崂山的靛缸瀑布、龙潭瀑布,太姥山的龙并瀑布和九龙祭瀑布,九华山的桃崖瀑布、织绵瀑布和龙池瀑布,罗浮山的白漓瀑布、白水门瀑布和黄龙洞瀑布等。
花岗岩地貌 - 我国分布
总论
我国的花岗岩山地分布广泛,集中分布在云贵高原和燕山山脉以东的第二、三级地形阶梯上。以海拔2500m以下的中低山和丘陵为主,其他一些山地也有分布。
具体
中国的许多名山,如东北的大、小兴安岭,辽宁千山、医巫闾山、凤凰山,山东的泰山、崂山、峄山,陕西的华山、太白山,安徽的黄山、九华山、天柱山,浙江莫干山、普陀山、天台山,湖南的衡山、九嶷山,江西三清山,河南鸡公山,福建的太姥山、鼓浪屿,广东罗浮山,广西桂平西山、猫儿山,湖北九宫山、黄冈陵,江苏的灵岩山、天平山,天津的盘山,北京云蒙山,河北老岭,宁夏贺兰山,甘肃祁连山,四川贡嘎山,海南大洲岛、铜鼓岭、七星岭、五指山等等,几乎全部或大部分为花岗岩所组成。其中许多已成为国家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
『肆』 广东连山的地质地貌和水文特征是什么
连山地质古老,地层稳定,水流四方,地形复杂。工程区位于连山县,本区属华东华南低山与丘陵区。主要由中山、低山及局部出现的丘陵地形组成,整个地势从北往南,自东向西倾斜,山谷台地纵横交错,冈峦起伏连绵成系。山体植被较好,有不少海拔1000m以上的山峰,最高峰是东北部边缘的大雾山,海拔1659.3m。山坡坡度一般为30°~40°,大部分山坡稳定性较好,以侵蚀构造地形为主,其次为潜蚀构造地形。
连山县内降雨有如下特点:降雨量从北到南递增,据北部吉田气象站资料统计,多年平均降雨量1753.3mm;南部七星坑雨量站资料统计,多年平均降雨量2467mm,南部为北部的1.4倍。最大降雨吉田为1982~1983年度的2471mm,七星坑为1994年的3529mm;最小值吉田为1963~1964年度的1222.3mm,七星坑为1991年的1546.1mm。
连山县属低纬度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雨量充沛。降雨量从北到南递增,水气含量大。累计年平均气温18.9℃,年平均湿度为82%,多年平均风速为1.4m/s,风向多为北西(NW),多年平均最大风速为13.3m/s,也是北西风稍多(NW)。
也在找这方面资料,共享下
『伍』 地质地貌
海南岛原本与大陆连为一体,因第四纪初期琼雷地区发生剧烈的上升运动,在急剧上升阶段,东西向断裂带活动,产生断陷形成琼州海峡,使海南岛与大陆分离。地貌结构的主要特点是,由山地、丘陵、台地、阶地和平原等地貌类型构成环带,由里向外依次分布于全岛。内环位于中南部,由一系列中、低山组成,分别属于五指山、黎母山和雅加大岭 3 列山脉。其中以五指山为全岛第一高峰,海拔 1867.1 米,气势高耸挺拔。中环为中、低山外围的丘陵地貌单元,其分布以北部、西部和西南部面积较大。构成中、低山和丘陵地貌的基岩主要有花岗岩类岩石、古老变质岩和白垩纪至古近纪的红层等。外环由台地、阶地和平原等地貌单元构成,是三大环带中面积最大的一环,也是目前人口最集中、经济活动强度最大的一环。其中,以台地地貌面积最大,有熔岩台地、花岗岩台地、红岩台地、变质岩台地和山麓洪积台地等类型;阶地地貌面积也较大,以海成阶地为主 , 河成阶地次之;平原地貌面积最小。这是海南岛地貌的第一个特点。第二个特点是火山地貌发育。新近纪以来,有 10 期 59 次火山喷发。第四纪期间有 5 期多次火山活动,在琼北大地上形成了由数十个火山、面积达 4000 平方千米的熔岩盖层构成的火山熔岩地貌,蔚为壮观。第三个特点为沿海堆积平原广布。海南岛除南部个别地方山脉直逼海岸外,其他多为滨海平原。以成形分类,大致分为四种:一是由于雨水冲刷和河流下泻,大量陆源物质在山前地带堆积形成山麓发育的冲积-洪积台阶和河口地带的冲积-海积平原。二是由海流带来的大量物质在沿岸地带堆积,在间歇性上升作用下,形成海成阶地、海积平原、沙堤与潟湖。三是由沿海强风的搬运作用,大量砂粒在沿岸地带堆积,构成特殊的砂堤——潟湖平原。四是沿海岸带生长的红树林和珊瑚地貌。红树林海岸以东寨港最为典型,1992年被列入“世界重要湿地名录”,主要保护对象为红树林生态系统,是我国面积最大、树种最多的红树林生态系统,其种类达到 19 种,占全国的 79%,世界的 47.5%。2005 年东寨港红树林被评为中国最美八大海岸之一。红树林海岸和珊瑚礁海岸都是热带、亚热带特有的生态型海岸地貌类型,海南岛是全国此类海岸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域(图 1-1)。
图 1-1 海南岛地形地貌示意图
地质地貌是土壤形成的重要因素。组成土壤的矿物成分直接来源于成土母质与母岩,成土母质与母岩风化产生的矿质养分是植物营养的重要来源,因此,成土母质与母岩的性质对土壤的理化性质有深刻的影响。海南省的土壤母岩与母质共有 10 种,其中花岗岩占总面积的 46.7%,砂页岩占 20.7%,浅海沉积物占 12.1%,玄武岩占 9.5%,滨海沉积物占 2.8%,河流冲积物占2.7%,火山灰占 2.3%,安山岩占 1.5%,紫色砂页岩占 1.4%,石灰岩占 0.3%,此外还有珊瑚。由它们发育而成的土壤理化特性有很大差异。
按地形高程统计,海拔 500 米以上的山地面积占全岛面积的 25.4%,海拔 100 ~ 500 米的丘陵面积占 13.3%,海拔 100 米以下的台地、阶地、平原面积占 61.3%。海南岛海岸线长达 1528千米,周围-5米(1115.92平方千米)至-10米(1214.60平方千米)的等深地区面积达2330.52平方千米。
『陆』 石楼县的自然资源
石楼县地质矿产工作十分薄弱,矿产资源少。据山西省地质矿产局区域地质调查队的查勘,石楼县的矿产有煤、铁、石灰岩、耐火粘土、铝土矿、次膨润土、硅石、白云岩、石膏、钾等多各,并发现有寻找铝、铜、磷、辰砂、金、银、磁铁矿、锆、钛、铀及稀土元素的线索多处。
煤石楼县位居河东煤田中段,全境地下皆有煤层埋藏。含煤地层——石炭系,近南北走向、倾向西,以5°~10°的倾角波伏起伏向西倾斜,至县境西缘煤层已深埋于千米之下。县东部的浅层煤矿,属柳林矿区南段,展露于山麓地带高家庄——王尹塌——阳道——阳坡一线,赋存于石炭系太原组、山西组地层中,估计储量约2.5亿吨,主要可采煤层为太原组的9#、10#、11#煤层及山西组2#煤层。太原组9#、10#、11#在层煤相距甚近,煤层厚大于4米,煤质较好,可炼焦。山西组2#煤层厚1~2米,煤质属粘结性较好、灰份较低的2号肥焦煤类。东部浅层煤矿埋藏条件复杂,不宜大型机械开采。
铝土矿 赋存于石炭系本溪组地层中,分布在县部基岩山麓地带,即高家庄——麦塌——阳坡一线东面近侧。由于土层掩盖,矿层露头不多。发现有铝土矿点仅东石羊乡麦塌村140°方向约500米处,露头范围20~30米,矿层厚2~4米。就麦塌点的资料看,其矿体规模、矿石质量多已达到工业要求,但矿石品级不高。估计地质储量在1440万吨以上,可供开采,尚未开发。
耐火粘土 赋存于石灰系本溪组、太原组地层中。分布在东部基岩山麓地带,即高家庄——阳道——阳坡一线东侧。露头地点在东石羊乡高家庄95°方向约500~800米的一段沟内。本县耐火粘土矿分布广、层数多、储量较丰(确数待查),化学成分基本合乎工业要求,只是铁质含量稍偏高。是本县较有开发前景的矿产之一。只有零星开采。
石灰岩 赋存于奥陶系下马家沟组、上马家沟组、峰峰组石灰岩地层中,主要矿层位居上马家沟组上部及峰峰组地层中。分布于介板沟东面沟谷及玖寨东南公路沿线,其露头遍及县东部基岩山区的广大地带。藏量之丰富,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矿体层数多,规模大;矿石品种多,优质矿石占一定比例;开采条件好。是石楼县重要的矿产资源。在介板沟有零星开采。
次膨润土(彩色粘土) 赋存于三迭系铜川及二马营组地层中。广泛分布在团圆山周近及西部广大地区。矿产量丰富。矿石品级不高,但种类多,均为富钾岩石,吸兰量及脱色力较大,在工农业及料矿等方面用途甚广。尤其在工矿业几近空白的本部各乡村,次膨润土开发利用价值重大,尚待开采。
山西式铁矿 赋存于石灰系中统本溪组底部,分布在东部苦基山麓,即高家庄以东及高家庄——阳坡东侧一带。所见矿点仅高家庄一处,矿层厚1.5米。矿体呈似层状、窝子状。矿石为土状、蜂窝状、块状之褐铁矿。有零星开采。
硅石 赋存于石灰系太原组地层底部及长城系中下部石英岩状砂岩中。露头于龙交乡苍堰东近分水岭处及高家庄东山沟中。尚待查勘。
白云岩 赋存于寒武系上统凤山组及奥陶系下统治里组、亮甲山组及奥陶系中统上马家沟组,分布于县东石灰岩山区。可供开发的层位很多。待查勘。
石膏 赋存于奥陶系峰峰组下部泥灰岩地层中。分布于县东基岩山区西麓一带。
钾 赋存于 迭系铜川组及二马营组之火山凝灰岩(雹括次膨润土)夹层中。次膨润土中K2O含量为4.41~6.74%,多已接近工业品位要求。有待查勘。
石油矿石楼县位居陕北石油盆地东沿。巨厚的三迭系地层中,赋存油气、石油矿藏。长庆油田18106钻井队在裴沟乡杨家坡一带做过钻探。中部城关一带褶曲构造发育,规模较大,深部赋存煤系气层,北部、西部钻孔有气喷现象。早在1958年,石油工业部银川勘测局内蒙勘探大队就在本县进行过1:50万的石油普查。
饰面材料 石楼县有丰富的石灰岩资源,饰料类石材有一定的开发前景。市场上常见的紫豆瓣、灰云霞、青色大理石待饰面材料,其相应的岩石竹状灰岩豹皮状灰岩、深色纯灰岩,在石楼县广布的寒武系、奥陶系地层中均可找到。有待详细查勘,觅新品种。 2012年,林地面积193.78万亩,其中林木面积134.82万亩(有林地面积51.58万亩,疏林地面积5.25万亩,灌木林地面积13.87万亩,未成林造林地面积59.48万亩,其它林地面积4.64万亩),森林覆盖率19.8%,林木绿化率46.5%。全县退耕还林总面积67.8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20.7万亩,荒山荒地造林46.9万亩,封山育林1万亩,是全省退耕还林第一大县;经济林总面积48.9万亩,农民人均达到5.2亩,其中红枣林27万亩、核桃林21万亩,其它经济林5.2万亩,育苗面积达到8100亩,是全省人均经济林面积最大县。年可产核桃210万公斤,红枣1150万公斤。
『柒』 甘南属什么地质地貌
甘南处于青藏来高原和黄土高原过渡地源带,地势西北部高,东南部低。境内海拔1100—4900米,大部分地区在3000米以上。甘南分三个自然类型区,南部为岷迭山区,山大沟深,气候温和,是全省重要林区之一;东部为丘陵山地,高寒阴湿,农林牧兼营;西北部为广阔的草甸草原,是全省主要牧区。地质属土石混合。望采纳
『捌』 重庆是属于什么地质地貌
重庆市位于中国内陆西南部、长江上游,四川盆地东部边缘,
地形特征
[编辑本段]
四川盆地位于长江上游四川省东部,四周为海拔2000~3000米的山脉和高原所环绕,北面是大巴山、米仓山、龙门山,西面是青藏高原边缘的邛崃山、大凉山,南面是大娄山,东面是巫山。无论从构造还是人地貌上看,四川盆地都是一个典型的盆地。它从震旦纪以来就是地壳比较稳定的大型拗陷区。晚三迭纪的印支运动中成为一个内陆湖盆,但范围要比今日的四川盆地大得多,中生代堆积了厚达3000~4000米的紫红色的砂岩和页岩,因此人们又称它为“红色盆地”或“紫色盆地”。中生代末期的四川运动使盆地周围褶皱成山,中间相对下陷,四川盆地的轮廓基本形成,并使盆地内部地层也发生大规模的变形。东部出现一组北东向的褶皱,称盆东褶皱带;中部形成穹窿构造,称盆中穹窿带;西部表现为沉陷,成为盆地沉陷带,这为今天盆地的三个地貌区奠定了基础。新生代的喜马拉雅运动使周围山地再次上升,盆地再次相对下陷,成都一带下陷更深。同时,长江切穿巫山,滚滚东流,完成了统一的长江水系,使内流盆地转变为外流盆地。
四川盆地是我国最大的外流盆地,面积10万多平方千米。盆地内部丘陵、平原交错,地势北高南低。由于地表形态的不同,以华蓥山、龙泉山为界,可分为三部分:①华蓥山以东为大致平行的川东岭谷,由东北—西南走向的许多条状山体组成,海拔一般在700~800米,谷地中多低丘与平坝,海拔200~500米,是川东农业和人口集中的地方。②华蓥山和龙泉山之间为方山丘陵。区内由于紫红色砂页岩倾角平缓,受切割后形成大片方山式丘陵。海拔350~450米,相对高度几十米。当地劳动人民利用方山山丘土层深厚的特点,把梯田一直修到山顶。③龙泉山以西为平原。称为川西平原或成都平原,面积6000多平方千米,是四川盆地最大的平原,也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平原,海拔约600米。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使平原得以自流灌溉,加以气候温暖,土壤肥沃,开发较早,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地质地貌
丘陵
『玖』 地质地貌描述大多包括哪些内容只需要一个概述。
区域地貌、微地貌、地形坡度,高程、高差,周边冲沟、水系等
『拾』 地质地貌分类
当前流行的是来形态成因分类,主要有自构造地貌类型、气候地貌类型和动力地貌类型。构造地貌类型,如1:250万欧洲国际地貌图把全球划分为10种陆上大构造地貌单元和4种海底大构造地貌单元:①相对稳定地盾;②相对稳定陆台;③微弱活动陆台边缘;④活动地盾造山带;⑤陆台边缘造山带;⑥年轻地槽边缘造山带;⑦火山;⑧边缘或山间拗陷;⑨陆台或陆台拗陷;⑩突起陆台上的堆积地形;以及水下陆缘、过渡带、洋底、大洋中部山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