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地质变动是什么意思

地质变动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 2021-02-18 15:04:55

⑴ 地壳的变动是什么原因

(一)收缩说:
核心思想:地球最初是熔融体,逐渐冷却。冷却是从外表开始的。地壳最先冷却形成,而后地球内部逐渐冷却收缩后,体积变小,这时地壳就显得过大而发生褶皱。(如同干苹果一样,外皮皱)。存在问题:按这种理论,地壳上的褶皱分布应是随机的,但实事上褶皱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尤其是放射性元素的发现,说明地球并非由热变冷却。否定了收缩论的观点。

(二)膨胀说
核心思想:地球曾有很高温的时期,同时在地壳下部有一个膨胀层,由于膨胀层受热膨胀,使地壳裂开,解释了一些深大断裂、洋脊、裂谷的成因。存在问题:无法解释大规模挤压褶皱,逆掩断层的形成。而且膨胀性应具有宇宙性,其它星球尚无发现。

(三)脉动说
核心思想:由于地球内部冷热交替,导致地壳周期性的振荡运动(脉动)受热隆起,冷却地区坳陷。存在问题:忽视了水平运动。同时没有冷、热交替的证据。

(四)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说
李四光提出: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导是致地壳运动的重要原因。核心思想:地质构造可分为走向东西向的纬向构造带。走向南北向的经向构造带。当地球自转加快时,由于离心力作用,地壳物质向赤道集中,相当于受到南北向的挤压,形成纬(东西向)构造带。相反地球自转减慢时,地壳物质从赤道向两极扩散,形成经向(南北向)构造带。

(五)地幔对流说
板块构造理论所畅导的,最早由英国的霍尔姆斯提出。核心思想:地幔物质热对流,带动驮在其上的岩石圈水平运动。存在问题:地幔物质能否热对流?对流的范围和规模有多大?以上这些论点我就不详细评述了,简而言之,这些观点只分析到了部分情况并没能分析到全部。以上这些观点长期共存正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人类没有找到真正的造山运动和海底扩张的原因。如果找到了,就不可能有多个相互矛盾的理论共存。希望本文的出现能结束混乱的局面

⑵ 这是什么地质变化形成的石头或者说什么类型

这就是普通的页岩。一般分布于北方黄土高原地区。在一些比如有矿产的地回带,矿物质聚集,沉积答作用明显,日积月累形成这种岩石。主要变现是晶莹剔透,有花岗岩的某些相似属性。可以用手电筒照射一下,能够看到光斑透亮的感觉。

⑶ 地壳的变动是什么原因按时

1、地壳是变动的——大陆漂移学说
在中国的西南,耸立着雄伟的喜马拉雅山,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脉,而就在离它不远的地方,又有着世界第一大峡谷之称的雅鲁藏布大峡谷,最深处达6009米.在浩瀚无垠的太平洋里,人们又探测到了海平面以下11034米深的马里亚纳海沟.为什么地球上会有如此庞大的地质体呢?它们从地球诞生之日起就是这样的吗?如果不是,它们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七大洲本是一个整体”这个想法似乎太荒诞了,但是100年前就真的有这么一位科学家从这个看似荒诞的想法中提出了一个伟大的学说:大陆漂移学说,他就是德国科学家魏格纳.
魏格纳在大陆漂移学说中提出:大约在距今2亿年前,地球上的只有一个大陆,叫泛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海洋,叫泛大洋.后来泛大陆开始分裂、漂移才形成今天的七大洲.
在上个世纪20年代提出“大陆漂移学说”是需要勇气的,因为在当时统治地质学界的权威理论是海陆固定论,也就是认为自地球诞生以来,海洋和陆地就是这样分布的,大陆不可能漂移.在那时,胆敢提出这样的观点,是连“教授”都做不到的.
一个学说如果没有事实依据,就只能是空想,魏格纳为此多方搜集证据.比如他发现大西洋两岸的山系和地层是“遥相呼应”,如果北美洲这边有一个褶皱山系,那么欧洲这边也有一个褶皱山系,如果巴西这边有一个古老的岩层,那么非洲西部也有一个相应的岩层.还比如在古生物学上,他发现有一种叫中龙的古代小型爬行动物,生活在淡水中,它的化石只有巴西和南非有,巴西在哪?南非在哪?试问这个生活在淡水中的中龙是如何能够漂洋过海游过大西洋的呢?
所以最后魏格纳这样说:几个大陆吻合的是如此之好,就像一张报纸被撕开之后再拼起来,不仅轮廓吻合得很好,就连报纸上的文字也能连起来.
但是证据再多,只要有一个问题不能解决,这个学说也不能成立,当时魏格纳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大陆漂移的动力从何而来?
魏格纳给予的解释是硅铝层在硅镁层上滑动、漂移.还记得硅铝层和硅镁层吗?它们是地壳的上下两层,它们是什么状态?都是固态,也就是固态的硅铝层在固态的硅镁层上漂浮、移动.漂移的动力是日、月对地球的引力.但是计算的结果证明这个力根本无法推动这么大的陆地.因此,大陆漂移学说在魏格纳的有生之年没有得到科学界的承认.
2、地壳变动的原因——海底扩张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却意外地,在几十年后在另外一个领域,海底,找到了.这要归功于二次世界大战,归功于二战中声纳技术的发明.声纳技术使人们了解了海底地形.人们发现海底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平坦,它也像陆地表面一样,有起有伏,海底山脉叫海岭,分布在大洋中部,也叫大洋中脊,海底的沟槽叫海沟,它分布在海洋的边缘.
此外人们在海底还有重大发现,看太平洋洋底地层年龄分布图,读图.找到大洋中脊,两侧的数据是岩石的年龄,看一看海底岩石年龄有什么样的分布规律?海底岩石年龄在海岭两侧呈对称分布,离海岭越近,年龄越轻.海底岩石年龄为什么离海岭越近,年龄越轻呢?提示找出海底扩张学说,解读海底扩张学说,回答这个问题.
看图,海底扩张学说认为:海岭是岩石圈中最不稳定的破碎带,地幔物质容易从这里侵入,并从海岭顶部的开裂处涌出,冷凝形成新的大洋地壳.地幔物质不断上涌,新的大洋地壳不断形成,不断取代老的大洋地壳,并把它们以每年几厘米的速度向两边推移,使海底不断扩张.所以在海底没有古老的岩石,而且岩石的年龄都在海岭两侧呈对称分布,离海岭越近,年龄越轻.
看大洋板块俯冲示意图,大洋地壳的诞生处在哪?(提示哪一种海底地形)海岭.那么大洋地壳的消亡处呢?海沟.为什么?因为扩张着的大洋地壳遇到大陆地壳时,由于大洋地壳位置较低,密度较大(大洋地壳主要是由硅镁层组成,富含硅、镁,密度较大),便俯冲到大陆地壳之下,一直插到地幔中,逐渐熔化消亡.
这样,海底扩张学说一举解决了大陆漂移的动力基础,海底扩张学说使大陆漂移学说东山再起,于是一个综合了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新学说应运而生了,这就是板块构造学说.
3、地壳如何变动——板块构造学说
看六大板块示意图,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可以分成六大板块,哪六大?一边读一边背出来: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这些板块不是固定在地球上,而是“漂浮”的.
漂浮在什么上面?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上.软流层是什么状态的?熔融状态,这样的板块“漂移”要比魏格纳提出的地壳硅铝层在硅镁层上的“漂移”要先进一些.
“漂浮”板块的移动方向取决于海底扩张的方向,板块或者漂着漂着会碰撞到一起,或者漂着漂着会张裂开来.在两个板块交界的地方,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

⑷ 什么力量导致的地质变化

主要是内动力如:构造动力,地温压力,地壳运动等次要伴随着外力的影响如:风力作用,水流的冲刷,太阳照射等待

⑸ 地质的变迁是怎么回事

我不知道你的区抄域界线是指自然区域还是认为划定的像是国界呀什么的,不过都一样,因为地质构造变化是大范围的,影响深远的,是人类不能抗拒的,对地形地貌影响很大,对地表起到重塑作用,对地下的影响更大,部分影响地球的演化和发展,而自认界线无非就是地形的影响,像是平原地区和滨海等都是由于有地质构造的参与形成的,而人类在地表生活必然会受到地形的影响,像是海洋,高山,都不是人可以改变的这些反而改造了人类,与其说人类适应了环境不如说是环境改变了人类,因此是地质构造部分决定自然区域,自然区域大部分决定人类生活区预界线,说白了,区域界线只是地质构造的近地表的一种简单短时间的表现。

⑹ 为什么地层会变化

地层包括各个不同地质年代所形成的沉积岩、变质岩和岩浆岩。地层形成的历史有先有后, 一般说来,先形成的地层在下,后形成的地层在上,越靠近地层上部的岩层形成的年代越短。在地层的形成过程中,生物也不停地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进化发展。当某一时期的生物死亡后,就被掩埋在土壤之中,经过地质历史的变迁,它们以化石的形式保留在原来的地层中。于是,不同时期的地层便有不同的化石相对应,这样,地质学家就可根据化石的种类、 形态来判断地层的新老关系,区分出各种不同地质年代的地层结构。比方说,在今天的大海 里生存着许多海生动物,每种海生动物对生活环境(如温度、光照、水深等)都有不同的要 求。如果我们今天在远离海洋的太行山某一地层中发现了与现代类同的海生动物的化石及海 洋沉积物,那么可以肯定,在那久远的过去,这里必然是一片汪洋大海,并可由此推断出当 时海洋的一些大致情况。事实也正是如此,我国北宋时代的著名科学家沈括,在他所著的《 梦溪笔谈》一书中,记述了他当年考察太行山和浙江雁荡山时,都在山地的崖壁间发现了许多卵石和螺蚌壳化石,从而证明这些地方古时候曾被大海所淹没。

地层从最古老的地质年代开始,层层叠叠地到达地表。不论在陆地还是水中,地层中的堆积物的性质和组织结构都不尽相同,它代表着不同地质年代的自然地理状态。因此,地层是记录地球发展状况的历史书。地质学家通过地质年代表把它记录下来。这个地质年代表,由国际地质学会于1881年正式通过,以后又经过不断修订补充,一直沿用到现在。据科学家用放射性同位素测定,世界上最古老的地层已有40-45亿年历史。

⑺ 地质为什么产生变化

地球是由几大板块构成的,板块与板块之间又相互发生作用,产生各种地质运专动,如青藏高原的隆起,马里属亚纳海沟的形成,地壳底下极不稳定,板块之间的运动导致地震火山等塑造改变地表形态,加之流水风化等各种侵蚀作用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地质地貌类型

⑻ 地壳变动的原因

1、地壳是变动的——大陆漂移学说
在中国的西南,耸立着雄伟的喜马拉雅山,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脉,而就在离它不远的地方,又有着世界第一大峡谷之称的雅鲁藏布大峡谷,最深处达6009米。在浩瀚无垠的太平洋里,人们又探测到了海平面以下11034米深的马里亚纳海沟。为什么地球上会有如此庞大的地质体呢?它们从地球诞生之日起就是这样的吗?如果不是,它们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七大洲本是一个整体”这个想法似乎太荒诞了,但是100年前就真的有这么一位科学家从这个看似荒诞的想法中提出了一个伟大的学说:大陆漂移学说,他就是德国科学家魏格纳。
魏格纳在大陆漂移学说中提出:大约在距今2亿年前,地球上的只有一个大陆,叫泛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海洋,叫泛大洋。后来泛大陆开始分裂、漂移才形成今天的七大洲。
在上个世纪20年代提出“大陆漂移学说”是需要勇气的,因为在当时统治地质学界的权威理论是海陆固定论,也就是认为自地球诞生以来,海洋和陆地就是这样分布的,大陆不可能漂移。在那时,胆敢提出这样的观点,是连“教授”都做不到的。
一个学说如果没有事实依据,就只能是空想,魏格纳为此多方搜集证据。比如他发现大西洋两岸的山系和地层是“遥相呼应”,如果北美洲这边有一个褶皱山系,那么欧洲这边也有一个褶皱山系,如果巴西这边有一个古老的岩层,那么非洲西部也有一个相应的岩层。还比如在古生物学上,他发现有一种叫中龙的古代小型爬行动物,生活在淡水中,它的化石只有巴西和南非有,巴西在哪?南非在哪?试问这个生活在淡水中的中龙是如何能够漂洋过海游过大西洋的呢?
所以最后魏格纳这样说:几个大陆吻合的是如此之好,就像一张报纸被撕开之后再拼起来,不仅轮廓吻合得很好,就连报纸上的文字也能连起来。
但是证据再多,只要有一个问题不能解决,这个学说也不能成立,当时魏格纳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大陆漂移的动力从何而来?
魏格纳给予的解释是硅铝层在硅镁层上滑动、漂移。还记得硅铝层和硅镁层吗?它们是地壳的上下两层,它们是什么状态?都是固态,也就是固态的硅铝层在固态的硅镁层上漂浮、移动。漂移的动力是日、月对地球的引力。但是计算的结果证明这个力根本无法推动这么大的陆地。因此,大陆漂移学说在魏格纳的有生之年没有得到科学界的承认。
2、地壳变动的原因——海底扩张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却意外地,在几十年后在另外一个领域,海底,找到了。这要归功于二次世界大战,归功于二战中声纳技术的发明。声纳技术使人们了解了海底地形。人们发现海底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平坦,它也像陆地表面一样,有起有伏,海底山脉叫海岭,分布在大洋中部,也叫大洋中脊,海底的沟槽叫海沟,它分布在海洋的边缘。
此外人们在海底还有重大发现,看太平洋洋底地层年龄分布图,读图。找到大洋中脊,两侧的数据是岩石的年龄,看一看海底岩石年龄有什么样的分布规律?海底岩石年龄在海岭两侧呈对称分布,离海岭越近,年龄越轻。海底岩石年龄为什么离海岭越近,年龄越轻呢?提示找出海底扩张学说,解读海底扩张学说,回答这个问题。
看图,海底扩张学说认为:海岭是岩石圈中最不稳定的破碎带,地幔物质容易从这里侵入,并从海岭顶部的开裂处涌出,冷凝形成新的大洋地壳。地幔物质不断上涌,新的大洋地壳不断形成,不断取代老的大洋地壳,并把它们以每年几厘米的速度向两边推移,使海底不断扩张。所以在海底没有古老的岩石,而且岩石的年龄都在海岭两侧呈对称分布,离海岭越近,年龄越轻。
看大洋板块俯冲示意图,大洋地壳的诞生处在哪?(提示哪一种海底地形)海岭。那么大洋地壳的消亡处呢?海沟。为什么?因为扩张着的大洋地壳遇到大陆地壳时,由于大洋地壳位置较低,密度较大(大洋地壳主要是由硅镁层组成,富含硅、镁,密度较大),便俯冲到大陆地壳之下,一直插到地幔中,逐渐熔化消亡。
这样,海底扩张学说一举解决了大陆漂移的动力基础,海底扩张学说使大陆漂移学说东山再起,于是一个综合了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新学说应运而生了,这就是板块构造学说。
3、地壳如何变动——板块构造学说
看六大板块示意图,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可以分成六大板块,哪六大?一边读一边背出来: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这些板块不是固定在地球上,而是“漂浮”的。
漂浮在什么上面?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上。软流层是什么状态的?熔融状态,这样的板块“漂移”要比魏格纳提出的地壳硅铝层在硅镁层上的“漂移”要先进一些。
“漂浮”板块的移动方向取决于海底扩张的方向,板块或者漂着漂着会碰撞到一起,或者漂着漂着会张裂开来。在两个板块交界的地方,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
4、地壳变动产生的地质现象——板块构造学说对此的解释
板块构造学说一经问世,很好地解释了地球上的一些地质现象,所以大陆漂移的观点已经被人们普遍地接受了。
(1)喜马拉雅山脉的成因
喜马拉雅山脉是怎样形成的呢?印度洋板块的北部与亚欧板块南部相撞,印度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的下面,使亚欧板块抬升形成。
(2)西太平洋的岛弧、海沟的成因
日本群岛在哪?马里亚那海沟在哪?西太平洋沿岸。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呢?它们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太平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下面,形成弧状的岛屿和很深的海沟。
西太平洋这样的岛弧、海沟很多,比如千岛群岛、琉球群岛、日本海沟等等,都是这样的成因。
至于岛屿为什么是弧状,科学家推测这可能与地球是一个球状有关,就好比一个乒乓球,你用大拇指按,按下的凹坑的边缘总是呈弧形。
(3)科迪勒拉山系的成因
科迪勒拉山系是怎样形成的呢?科迪勒拉山系在哪里?它位于南北美洲西部沿岸,纵贯南北美洲。它是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相撞,太平洋板块俯冲到美洲板块的下面,使美洲板块抬升形成。
(4)世界地震带的成因
世界主要的地震带在哪里?环太平洋地区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区。地震带为什么分布在这里呢?
看图,环太平洋地区是太平洋板块和其他板块交界处,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区是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板块交界的地方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方,多火山多地震。
2004年印度洋海啸的成因是什么?海啸发生于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地处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的地方,地壳比较活动。
(5)大西洋的成因
大西洋是怎样形成的呢?两亿年前,当地球只有一整块大陆的时候,还没有大西洋的位置。它是怎样形成的呢?是美洲板块和亚欧板块、非洲板块不断张裂而成的。据卫星资料显示,它现在每年以2~3厘米的速度在扩张,可见,大西洋世界第二大洋的位置不是永远的。
(6)东非大裂谷的成因
东非大裂谷是怎样形成的呢?东非大裂谷在哪?看图,它北起西亚的约旦,南到东非的莫桑比克,南北走向,长6500公里,号称“地球上最大的伤疤”。它是怎样形成的?是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张裂的产物。
最后我想说一下魏格纳,今天板块构造学说的胜利,不禁让人更加钦佩魏格纳当初的孤军奋战,他为什么会那样富有远见呢?
据魏格纳好友回忆,学生时代的魏格纳在学业上并不出类拔萃,他的数学、物理天赋并不突出,但是他学识渊博,擅长综合和概括,能从整体和全球范围来思考问题,他的大陆漂移学说就是综合考虑了古气候学、古生物学、地质学的现象。而他的对手往往因为知识面狭窄而无法跟上他。魏格纳成功的科学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多么重要,它往往是一个人成就事业的关键。因此我觉得我们同学,既应该学好语数外,同时也不应过早地放弃理化、政史地的学习,也许这些学科就是打开你成功的大门的钥匙。
(板书设计)
四、地壳如何变动
1、地壳是变动的——大陆漂移学说
2、地壳变动的原因——海底扩张学说
(1)海底地形:海岭(大洋中脊)、海沟
(2)海底岩石年龄的分布规律:
在海岭两侧呈对称分布,离海岭越近,年龄越轻。
(3)海底岩石年龄的分布规律的原因:
海岭——大洋地壳的诞生处
海沟——大洋地壳的消亡处
3、地壳如何变动——板块构造学说
(1) 六大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2) 板块之间或碰撞或张裂,板块交界的地方,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
4、地壳变动产生的地质现象——板块构造学说对此的解释
(1)喜马拉雅山脉的成因——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抬升
(2)西太平洋的岛弧、海沟的成因——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深切
(3)科迪勒拉山系的成因——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相撞、抬升
(4)世界地震带的成因——板块交界的地方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方(印度洋海啸——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
(5)大西洋的成因——板块张裂
(6)东非大裂谷的成因——板块张裂

⑼ 关于地质是如何变化的

地质年代的时间表述单位:宙、代、纪、世、期、阶;地层表述单位:宇、界、系、统、组、段

在“宙、代”这一级单位,应该是按照生物的演化顺序,新生物的出现、发展、消亡来划分的,

宙分为显生宙、隐生宙,隐生宙包括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太古宙之前,没有精确的代的划分。

代通常的分法大致有: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个代。其中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属于显生宙。

太古代一般指的是地球形成及化学进化这个时期,可以是从46亿年前到38亿年前或34亿年前,是我们目前所能掌握的最古老的生命或生命痕迹的时间。

元古代紧接在太古代之后,其下限一般定在前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之前,

太古代和元古代这两个名称是1863由美国人洛冈命名的,他命名的意思是指生物界太古老和生物界次古老。古生代由英国人赛德维克制定,他依照洛冈取了生物界古老的意思,中生代,新生代。这两个代均由英国人费利普斯于1841年命名,取意分别为生物界中等古老和生物界接近现代。

再细分的话,接下来就是我们常听说的纪元。元古代的震旦纪、古生代的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第三纪、第四纪等等。

震旦纪有裸露动物出现

寒武纪有硬壳动物出现

奥陶纪有无颔类生物出现

志留纪有裸蕨植物出现

泥盆纪有节蕨植物出现

石炭纪不知道,应该是延续前一个吧,应该有大规模的生物灭绝,石炭纪是主要的煤层。

二叠三叠纪有裸子植物出现

侏罗纪有鸟类和哺乳动物出现

白垩纪有被子植物出现

至于命名,地质界经常以发现这个地层的地表出露的人名、地点等命名。以侏罗为例,侏罗纪的名称取自于德国、法国、瑞士边界的侏罗山。寒武纪是源自英国威尔士的古拉丁文“Cambria”。日文音译,我国沿用。因为是首先在那里研究的,故就地取名。

第三纪和第四纪名称就简单多了,相信以后会有第五第六第789纪等。

再往下分就区别地域了。不通地域分法、名称各不相同。

  • 这个是转帖别人的满意答案,感觉已经非常详细具体。

⑽ 地质变化的形成

简单来说,地质变化是由于地球外力地质作用和地球内力地质作用共同作用所形成回的地貌的过程。其中地球内答力地质作用形成了地表的高低起伏,而地球外力地质作用又破坏了内力地质作用形成的这种地形和产物—高处遭受剥蚀,低处接受沉积,重塑地表形态,最终形成某一时期特定的地貌。
地球自形成以来,经历了约46亿年的演化过程,进行过错综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同时还受天文变化的影响,所以各个层圈均在不断演变。其中,在地质学中,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层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都属于地质变化。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