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黄土高原的地质作用是什么
❶ 形成渭河平原的地质作用有
(1)华山是一座断层山,是由于地层发生断裂而形成的.沿着断裂面,一边上升,一边下降,断裂大致呈东西向,发生时间大约在距今六七千万年以前.渭河平原是断层陷落区即地堑,后经渭河及其支流泾河、洛河等冲积而成.渭河平原是地堑构造,形成过程是:先是地壳运动,形成地堑;后经黄河流水沉积作用,形成平原.
(2)黄土高原与黄土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黄土高原:风力搬运,堆积;黄土地貌:流水侵蚀,堆积,搬运.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分为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自然原因:①降水:变率大,集中在夏季,多暴雨,冲刷作用强;
②地形:从平原向山地过渡,地形坡度大,坡面物质不稳定;
③植被:从森林向草原过渡,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能力差;
④土壤:由粉沙颗粒组成,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抗蚀能力低.
人为原因:①毁林开荒;②过度樵采;③轮荒,不合理的耕作制度;④开矿.
(3)此地区冬季盛行西北风,夏季多雷暴天气系统.
故答案为:
(1)断层山,地堑,地壳运动,沉积作用.
(2)风力搬运堆积作用,流水侵蚀作用.
自然原因:①降水:变率大,集中在夏季,多暴雨,冲刷作用强;
②地形:从平原向山地过渡,地形坡度大,坡面物质不稳定;
③植被:从森林向草原过渡,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能力差;
④土壤:由粉沙颗粒组成,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抗蚀能力低.
人为原因:①毁林开荒;②过度樵采;③轮荒,不合理的耕作制度;④开矿.
(3)西北方向,雷暴.
❷ 我国黄土高原主要是什么地质作用形成的
是由来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黄自土来自北部和西北部的甘肃、宁夏和蒙古高原以至中亚等广大干旱沙漠区。这些地区的岩石,白天受热膨胀,夜晚冷却收缩,逐渐被风化成大小不等的石块、沙子和粘土。同时这些地区,每逢西北风盛行的冬春季节,狂风骤起、飞沙走石,尘土蔽日。粗大的石块残留在原地成为“戈壁”,较细的沙粒落在附近地区,聚成片片沙漠,细小的粉沙和粘土,纷纷向东南飞扬,当风力减弱或迂秦岭山地的阻拦便停积下来,经过几十万年的堆积就形成了浩瀚的黄土高原。根据黄土堆积环境的不同,可将我国黄士发育分为三个时期:早更新世,相当于第一次冰期,气候比新第三纪干寒,发生午城黄土堆积;中更新世,发生第二次冰期,气候进一步变干,堆积了离石黄土,范围广、土层厚;晚更新世第三次冰期,气候更加干寒,堆积了马兰黄土,厚度虽小,但分布范围更广,南方称下蜀黄土。进入全新世,气候转为暖湿,疏松的黄土层,经流水侵蚀,形成了沟壑纵横、梁、峁广布的破碎地表。
❸ 黄土高原是什么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
黄土高原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
❹ 30.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表形态的主要地质作用是()A.风力侵蚀B.流水侵蚀C.流水搬运D.受风力
A.风力侵蚀作用形成风蚀蘑菇和风蚀洼地;黄土高原的地表千沟万壑的形态是流水内侵蚀作用形成的,容故不符合题意;
B.流水侵蚀作用常常形成沟谷(v型)、瀑布和峡谷;黄土高原的地表千沟万壑的形态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故正确;
C.搬运作用一般不形成地貌,故不符合题意;
D.风力堆积形成沙丘和沙垅,;黄土高原的地表千沟万壑的形态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❺ 形成汾河谷地的主要地质作用
汾河抄谷地位于山西省中、南袭部。这里在地质史上为一东北—西南走向的断层地堑,南与渭河平原相接,北与滹沱河谷地相连,后经汾河等河流冲积形成为河谷平原。
汾河谷地为黄土高原上的次一级地形区,又可分成南北两个部分:北部是太原盆地,位于石岭关、灵石之间,海拔在700—800 米之间;南部为临汾盆地,位于霍县和稷山之间,海拔在400—500 米之间。
❻ 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简单的说,黄土高原是由于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
详细的解释:
印度板块向北移动与亚欧板块碰撞之后,印度大陆的地壳插入亚洲大陆的地壳之下,并把后者顶托起来。从而喜马拉雅地区的浅海消失了,喜马拉雅山开始形成并渐升渐高,青藏高原也被印度板块的挤压作用隆升起来。这个过程持续6000多万年以后,到了距今大约240万年前,青藏高原已有2000多米高了。
地表形态的巨大变化直接改变了大气环流的格局。在此之前,中国大陆的东边是太平洋,北边的西伯利亚地区和南边喜马拉雅地区分别被浅海占据着,西边的地中海在当时也远远伸入亚洲中部,所以平坦的中国大陆大部分都能得到充足的海洋暖湿气流的滋润,气候温暖而潮湿。中国西北部和中亚内陆大部分为亚热带地区,并没有出现大范围的沙漠和戈壁。
然而东西走向的喜马拉雅山挡住了印度洋暖湿气团的向北移动,久而久之,中国的西北部地区越来越干旱,渐渐形成了大面积的沙漠和戈壁。这里就是堆积起了黄土高原的那些沙尘的发源地。体积巨大的青藏高原正好耸立在北半球的西风带中,240万年以来,它的高度不断增长着。青藏高原的宽度约占西风带的三分之一,把西风带的近地面层分为南北两支。南支沿喜马拉雅山南侧向东流动,北支从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开始向东流动,这支高空气流常年存在于3500—7000米的高空,成为搬运沙尘的主要动力。与此同时,由于青藏高原隆起,东亚季风也被加强了,从西北吹向东南的冬季风与西风急流一起,在中国北方制造了一个黄土高原。
在中国西北部和中亚内陆的沙漠和戈壁上,由于气温的冷热剧变,这里的岩石比别处能更快地崩裂瓦解,成为碎屑,地质学家按直径大小依次把它们分成:砾(大于2毫米),沙(2—0.05毫米),粉沙(0.05—0.005毫米),黏土(小于0.005毫米)。黏土和粉沙颗粒,能被带到3500米以上的高空,进入西风带,被西风急流向东南方向搬运,直至黄河中下游一带才逐渐飘落下来。
二三百万年以来,亚洲的这片地区从西北向东南搬运沙土的过程从来没有停止过,沙土大量下落的地区正好是黄土高原所在的地区,连五台山、太行山等华北许多山的顶上都有黄土堆积。当然,中国北部包括黄河在内的几条大河以及数不清的沟谷对地表的冲刷作用与黄土的堆积作用正好相反,否则的话,黄土高原一定不会是现在这样,厚度不超过409.93米。太行山以东的华北平原也是沙土的沉降区,但是这里是一个不断下沉的区域,同时又发育了众多河流,所以落下来的沙子要么被河流冲走,要么就被河流所带来的泥沙埋葬了。
中国古籍里有上百处关于“雨土”、“雨黄土”、“雨黄沙”、“雨霾”的记录,最早的“雨土”记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50年:天空黄雾四塞,沙土从天而降如雨。这里记录的其实就是沙尘暴。
雨土的地点主要在黄土高原及其附近。古人把这类事情看成是奇异的灾变现象,相信这是“天人感应”的一种征兆。晋代张华编的博物志中就记有:“夏桀之时,为长夜宫于深谷之中,男女杂处,十旬不出听政,天乃大风扬沙,一夕填此空谷。”
1966—1999年间,发生在我国的持续两天以上的沙尘暴竟达60次。中科院刘东生院士认为,黄土高原应该说是沙尘暴的一个实验室,这个实验室积累了过去几百万年以来沙尘暴的记录。中国西北部沙漠和戈壁的风沙漫天漫地洒过来,每年都要在黄土高原上留下一层薄薄的黄土。
http://..com/question/2720015.html
❼ 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表形态的主要地质作用是()A.风力侵蚀B.流水侵蚀C.流水搬运D.受风力沉积
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表形态的主要地质作用是流水侵蚀作用.
故选:B.
❽ 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是什么地质作用形成的
先是内力作用使之下沉,然后是风的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外力),随后内力作用下抬升成为高原,最后流水侵蚀作用下形成现在的千沟万壑的地貌
❾ 形成黄土高原的地质作用是什么
比较流行的是“风成说”,所以一般说形成黄土高原的地质所用是风的堆积作用。而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状态的地质作用是流水的侵蚀作用。要注意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