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地质现状有哪些

地质现状有哪些

发布时间: 2021-02-18 11:42:47

1. 国内外区域地质调查现状

区域地质调查一直是被高度重视的基础性地质工作,是一个国家主要的公益性、服务性工作。世界各国的小比例尺1:500万,1:250万,1:100万,1:50万基础地质填图已基本完成。欧美发达国家中比例尺1:25万,1:20万,1:10万地质填图已基本完成,大比例尺1:6.336万,1:5万的地质填图,少数国土面积大的几个国家除外,有些已经完成,有些也基本完成。个别国家正在进行更大比例尺1:2.5万填图方向的工作。

由于地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地质现象的认识进一步深化,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依赖性更强,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欧美发达国家开始了第二轮、第三轮的地质填图及修编工作,并不断向社会提供第二版、第三版等多版不同比例尺的地质图及相关图件。

20世纪末,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主要受矿产资源的影响较大,各国更加重视地质填图找矿工作,有些发达国家设立了“国家地质填图计划”。如美国的国家合作填图计划、俄罗斯国土资源调查计划、英国的新系列填图计划、加拿大的国家地质科学填图计划、澳大利亚的国家地质科学填图计划、印度的陆地地质填图计划等。各国地质填图战略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都高度重视南北极地和各大海域的洋底填图,把向海洋要资源变成了地质填图的新领域。

我国自1916年前中央地质调查所成立后,少数中外地质学家也做过一些零星的路线地质调查,对一些著名山系如秦岭、南岭、祁连山、天山及云贵高原、青藏高原等地做过一些局部工作。对一些交通比较方便的地区如北京西山、江苏宁镇、湖南、江西、四川等地区还填制过少量的大中比例尺区域地质图,奠定了我国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基础,锻炼培养了一批世界著名的地质学家。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以及国家基本建设对基础地质的需要,从1953年起国家有计划地开展了区域地质调查工作。

1953~1980年间先后完成了除台湾省外的全国区域地质调查942.8×104km2,编制出版了全国1:100万地质图、大地构造图、矿产分布图、内生金属矿床成矿规律图、地震等值线图、遥感地质图等一系列图件。

1956~1999年间我国除内蒙古、青海和西藏外,大多数省(区)完成了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完成陆地面积691×104km2,占国土面积的72%。

自1985年以来,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比重加大、速度加快,重点完成了一些成矿区带、重大地质实害区和重要经济开发区1:5万区域调查159.3×104km2,占国土面积的16.6%。

经过近40年完成的1:20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由于地质理论研究滞后和技术手段落后,许多还不能用于国家经济建设中去。已完成的近160×104km2的1:5万区域地质调查,虽然提供了新的地质资料,但还未形成整体全貌的区域资料。

我国的区域调查工作方法基本上是沿用前苏联的工作规范,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先后制定了不同阶段的1:20万和1:5万区域地质调查的技术要求。1991年制定完成了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三大岩类1:5万工作方法指南,1995年制定出版了可适应计算机成图的《地质图色标标准及用色原则》,这些标准的制定保证了我国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加快了此项工作大力开展。

几十年来全国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为社会各行各业提供了可靠的基础地质资料。截至1997年共出版2896幅1:5万区域地质图,已向全社会公布。1994年全国各省区完成了“区域地质志”、“区域矿产总结”,对国家近30年来的地质调查成果进行了较完整的总结。1994年“中国区域地层数据库”顺利完成,实现了全国地层的动态对比研究。

当前区域地质调查正在拓宽服务领域,开展了一系列专题填图,运用了行之有效的新方法,充分应用RS和GIS及CPS等“多S”高新技术,全面提高区域地质调查的科技含量和调查质量与效率。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为社会发展服务,需要高效、快速、准确和全方位地提供基础资料。

2. 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现状

1951~1953年中国科学院组成以李镤为队长的西藏地质工作队首先在藏东进行地质矿产调查,开展1:50万路线地质调查和矿产地质调查,著有《西藏东部地质及矿产调查资料》一书。

1966~1974年,西藏地质一队在矿带和其他部分地段开展1:20万和1:10万路线地质调查以及1:5万地质简测,同时编制了昌都地区1:50万地质矿产总结。

1967~1974年,四川省地质局第三区调队完成1:100万昌都幅区域地质调查,同时青海地矿局完成1:100万玉树幅区域地质调查,提交了藏东及青海南部地区最原始的地质资料和图件。

图1-2 西南三江中段矿产地质研究程度图

1986~1995年,由四川、青海、云南、江西、西藏自治区等省、自治区区域地质调查队、物化探队承担1:50万、1:20万地质矿产调查和化探扫面,完成的图幅包括邓柯幅、类乌齐幅、子多乡幅、德格幅、洛隆幅、昌都幅、贡觉幅、八宿幅、察雅幅、宗沙幅、松宗幅、左贡幅、芒康幅、松冷幅、竹冷幅、竹瓦根幅、盐井幅、波密幅以及川西北全区的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全部工作区已经建有图库)。并在已知主要矿区及外围,已经进行了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和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以及1:5000~1:2000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基本查明了工作区的地质-构造-成矿背景以及地球化学特征,发现了一大批查证的化探异常和重砂异常,并发现了一些有找矿前景的矿产地。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提高我国西部造山带区域地质的研究程度,探索海相火山岩区的工作调查,补充完善填图方法体系,在侯立玮教授的主持下,以产学研三结合的组织形式,率先在登龙、热加地区开展了两幅1:5万幅区域地质填图和矿产调查试点工作。在成矿条件较好的地段,先后开展1:5万区调工作,现已完成了登龙、热加、团结、昌台、安孜、上麻绒、擦青松多、错阿、绒坝岔、阿冬纳、茶洛、义敦、夏塞、海子山等15幅1:5万区调工作,进一步深化了区域地质研究程度。另在“十五”期间还完成11幅1:5万区调以及16幅1:5万地形图测绘,为后续开展的1:5万区调工作做准备。

“九五”期间已完成1:25万甘孜幅的试点工作,在“十五”期间完成1:25万新龙幅、石渠幅、江达幅的修测。

1985~1999年,原地质矿产部及国土资源部实施完成了1:100万、1:50万航磁及1:250万、1:100万重力测量,其中1:100万重力已编图入库。1:100万遥感解译已经完成,并由多家单位进行了小规模的局部地区的异常解译。

20世纪60~80年代中期,在川西地区基础地质调查工作有: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和1:20万区域地质、化探测量及1:50万区域重力、航磁测量。1:100万区调为本区提供了地质、构造框架,1:20万区调确定了地层、岩石、地质构造格局,1:50万区域重力、航磁、遥感提供了区域总体特征,1:20万化探初步查明了区域地球化学背景并发现了一批可供进一步查证的地球化学异常。

“九五”以来已完成了1:20万甘孜幅、昌台幅、义敦幅、炉霍幅、得荣幅重力测量,2003年完成1:20万理塘幅重力测量,为深化区域地质成矿背景,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在部分矿区及外围还开展过大比例尺磁法、电法和X荧光、地气等多方法测量。

为了探索在川西高原应用先进的物化探综合找矿方法,1997~1998年在侯立玮的主持下,由多家单位参与(四川地矿局、成都理工学院、物探所、矿床所)联合在昌台呷村特大型银多金属矿的外围有热沟开展了多种物化探方法的对比应用试验,并总结了综合找矿方法。提出火山岩型和与岩浆作用有关的金属矿床“区中求点”的工作宜在成矿有利地区首先开展大中比例尺高精度磁测、偶极辐频激电、航卫片解译等工作;对于圈定出的找矿靶区需进一步开展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和电、磁法物探、土壤化学样或X荧光测量、岩石地球化学剖面工作,对异常进行平面定位和定性;对于最有利的成矿部位,宜采用探测深度大,分辨率较强的偶极辐频激电、瞬变电磁、高密度电阻率、可控源大地电磁等方法对矿床(体)进行三维定位预测,并据此提出验证解剖的施工方案。另外对于良导电矿体、可采用充电法寻找盲矿体和确定矿体是否相连;对于斑岩型和构造蚀变岩型金属矿床,γ能谱测量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川西地区开展1:20万和1:5万区调的同时进行了面上的区域性矿产调查和水系沉积物、重砂测量,初步查明区域矿产分布情况。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展了新一轮化探扫面在区内圈出了Au,Ag,Cu,Pb,Zn,W,Sn 化探综合异常106处,其中甲类14处,乙类18处,丙类54处,为进一步矿产资源调查评价指明了方向。

“九五”以来又开展了1:5万区调10幅(纳达、竹巴龙、理塘、翟桑、达日柯、措普寺、夏塞、水磨沟);1:20万区域重力测量4幅(甘孜、昌台、义敦、波密幅)及理塘-贡岭地区1:100万重力测量。

1985~1999年,区内北段已完成1:50万,南段完成1:100航空磁测。全区已完成1:100万重力测量,1991年由四川地矿局物探队编制完成了《四川省重力航磁异常综合研究报告》。

在遥感地质调查方面,20世纪80年代(“七五”期间)开展过白玉-中甸地区遥感地质特征解译,“八五”期间(20世纪90年代)由四川地矿局完成了西南三江1:100万遥感卫星影像图的镶嵌工作。“九五”期间,由四川地调院完成了西南三江中段(石渠甘孜-理塘)地区遥感综合矿产地质调查工作。进一步深化了区域地质背景的研究,创建了该区不同矿床类型的遥感找矿模型,在遥感数字图像分析方法方面取得了成效,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信息。通过初步的工作,遥感方法应用潜力还很大,建议开展中大比例尺的遥感工作,在方法上应积极推广高精度雷达(RAD)和SPOT图像的应用。

藏东地区相应的1:20万的遥感地质调查也基本完成,提取出一大批构造异常和蚀变异常。

3. 地质调查研究现状

由于平均海拔在4500m以上,常年处于高原缺氧环境,人口密度小,野外工作条件差,因此测区总体地质工作程度较低。但在某些领域如深部地球物理探测和地壳结构研究方面工作程度高于中国西部其他地区。

1.不同比例尺的地质填图

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完成于1965~1969年,涉及测区的路线仅数条,对测区的地层、岩浆活动及构造格架进行了初步总结,限于工作精度,各类地质体控制程度较低。

涉及测区的1∶200000区域地质调查包括青海省区调队1981年和1983年完成的纳赤台幅和东温泉幅1∶200000区域地质调查工作,青海省区调综合地质大队1993年完成了错坎巴日昂东幅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图7-2)。涉及图幅北部所进行的1∶50000区域地质调查由青海省地质调查院2002~2004年完成,包括研究区西北部的水泥厂幅、黑刺沟幅、忠阳山幅和研究区东北部的求离牛里生幅和开荒幅等两幅,著有地质、矿产报告及相关图件。这些图幅资料及调查成果为本次新技术新方法地质填图试验奠定了重要基础。研究区西南部的1∶100000牙扎康赛幅属1∶200000填图空白区。

2.其他基础地质调查与研究

东昆仑地区的专题研究重点集中在图区中北部地区,图区东部1∶250000东给措纳湖幅为我国新一轮1∶250000造山带填图试点图幅,对造山带组成、结构、演化、高原隆升等方面作了调查研究,这些成果对本测区的地质调查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全省性的《青海省区域地质志》、《青海省岩石地层》、《西北地区区域地层表:青海省分册》、《1∶50万青海省地质图》对图区的一些重要地质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与此同时,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中国地质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分别开展了基础性的研究工作,对研究区的一些重要地质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

国内外大批专家学者对青藏高原隆升及其资源环境效应综合研究成果均涉及青藏高原北部及昆仑山地区,如潘裕生等(1998)、肖序常等(2000)、李廷栋等(1996)、尹安(2001)和李吉均等(1979)学者发表的大量论文和专著。

3.矿产地质调查与研究

总体研究程度较低,1∶200000区调和1∶50000矿产地质调查工作中对铁、铜、金矿化线索进行了地表检查,取得了初步的认识。1∶200000区域化探工作已覆盖全区,圈出了一批Au、Cu、W、Mo、As、Sb、Hg异常。青海区调队1958年对大场金矿初步进行了普查,青海地质四队1997~1999年对大场金矿进行了普查,提交了《青海省曲麻莱县大场岩金普查报告》;2000年开始,青海省地调院在昆仑山口—大场—玛多地区进行铜、金矿产资源普查评价;在驼路沟—布青山进行铜、金矿产资源普查评价;在大干沟—小庙—托克安进行铜、金矿产资源普查评价。

图7-2 研究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程度图

中国地质调查局(2003)完成的青海东昆仑东段成矿远景区(带)矿产资源调查评价重点选区研究,对区域成矿地质条件和区域成矿规律进行了总结,并划分了12个成矿远景区;潘彤等(2006)对金属矿床成矿类型、矿床模式和找矿方向等进行了较系统论述;张德全等(2002)对东昆仑内生金属成矿作用进行了综合信息成矿预测;青海省地质研究所1987~1989年著有《青海省东昆仑东段南坡变火山岩系的基本特征及其含矿性的研究》。这些成果为本次工作中的矿产地质背景分析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4.深部地球物理探测

前人在测区西侧进行了不同方法的深部探测,如亚东-格尔木GGT地学断面横穿东昆仑山脉(崔作舟,1996;李廷栋,1997);国际合作INDEPTH-III完成了拉萨-格尔木大地电磁测深(MT),获得高质量的成果资料(Wei et al.,2002;Martyn et al.,2004)。中-美-德-加多国科学家2007年在东昆仑造山带完成了国际合作INDEPTH-IV深部探测工作,其垂直地震反射与广角地震反射从研究区中部穿过,为利用地球物理探测资料开展深部构造研究奠定了基础。国家地震局航磁大队1975年对青海中南地区进行了1∶500000航磁测量,著有《青海中南地区航空磁力测量成果报告》。

1987~1991年,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大学、长春地质学院与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地球物理研究所等8个单位的60余名不同学科的专家,联合完成亚东-格尔木GGT地学断面,在岩石圈结构组成、深部过程、岩浆岩地球化学、古地磁与地壳构造演化方面,取得重要研究成果,编制地质与地球物理系列图件,受到国际地学界的重视与好评,主要研究成果已于1996年以专著形式出版;亚东-格尔木GGT地学断面的羊八井-谷露段便横穿测区中部。

中-美-德-加多国科学家经过2003年8月与2006年7月两次野外踏勘,选定东昆仑复合造山带为国际合作INDEPTH-IV深部探测重点地区,2007年开展横穿测区的垂直地震反射与曲麻莱-西藏大沟-格尔木测线的广角地震反射,在测区及附近投入地震仪包括30台宽频地震仪(REFTEK)与80余台短周期TEXAN地震仪,开展横穿造山带的100km垂直地震反射与250km广角地震、超长周期的大地电磁测深及电性结构研究工作,为利用地球物理探测资料开展新技术新方法填图试验奠定了基础。最近赵文津等(2011)在《Science》上发表的INDEPTH-IV深部探测成果对研究区深部构造进行了解释与约束。

4. 岩土地质环境现状

中国地处环太平洋构造带和喜马拉雅构造带聚汇部位,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和印度板块向北对亚洲板块的碰撞使中国大陆承受着巨大的地球动力作用。在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的碰撞边界上产生了世界上最高的喜马拉雅山脉,并使青藏高原受压隆起,东部因太平洋板块俯冲造成了华北、东北地壳向东拉张,形成华北和松辽沉降大平原。这两种活动构造带汇聚和西升东降的地势反差,不仅形成了中国大地构造和地形的基本轮廓,同时也是形成我国地质灾害种类繁多的根本原因。

东西向构造与北北东向构造的交叉,使中国在大地构造和地形(主要表现在山脉和盆地的走向上)上形成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的分区特点,从而使我国地质灾害的区域空间分布同样具有东西分区、南北分带、亚带成网的特点。

从西向东,大体可以以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哀牢山,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雪峰山为界分为三大区。西区为高原山地,海拔高,切割深度大,地壳变动强烈,构造、地层复杂,气候干燥,风化强烈,岩石破碎,因而主要发育融雪及降雨诱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中区为高原、平原过渡地带,地形陡峻,切割剧烈(相对切割深度巨大),地层复杂,风化严重,活动断裂发育,因而在山区多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在喀斯特地区及采矿活动强烈的地区多发生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在某些山间盆地中可见地裂缝等地质灾害。东区为平原、低山及海岸和大陆架,地形起伏不大,气候潮湿且降雨量丰富,因而在平原区易发生由超采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在山区易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从北向南,阴山—天山、昆仑—秦岭、南岭等巨大山系横贯中国大陆,沿这些山系,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严重。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几千年来的人类活动,历史上连绵不断的战乱,特别是近几十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过速增长,对自然的索取不断加重,对自然环境的干扰也愈来愈强烈。不合理的人类经济工程活动也使得地质灾害的发育日趋加剧。在东、中部地区,由于大量抽取地下水和大规模开采矿产资源(包括油气资源),导致地下水资源平衡条件破坏和岩土构造应力状态发生变化,诱发并加剧了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缝、土地盐渍化、沼泽化、崩塌、滑坡、泥石流、矿山灾害等地质灾害的发育和危害。在西部地区,由于超量开发土地、草原、森林和水资源,加速了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灾害的发展,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也随之增多。

在所有的地质灾害中,除地震灾害外,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是最为严重的,其以分布广、突发性和破坏性强,具有隐蔽性及容易链状成灾等特点,每年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从“成灾”的角度看,中国地质灾害的区域变化具有比较明显的方向性,即从西向东、从北向南、从内陆到沿海地质灾害趋于严重。这是因为虽然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地质灾害几乎覆盖了中国大陆的所有区域,但由于人类活动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使不同地区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和破坏程度显著不同。东部和南部地区,人类活动频繁而又剧烈,区内人口稠密,城镇及大型工矿企业、骨干工程密布。因而,一方面一旦发生地质灾害则损失惨重;另一方面,人类经济工程活动加剧了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发展。而西部北部地区,虽然地质灾害分布十分广泛,但大部分地区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程度低,所以危害和破坏程度相对较低。调查表明,凡是人口密集,工业发达地区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地质灾害正由自然动力型向人为动力型发展,由点状向带状、树枝状、片状发展。

近来,各种地质灾害对我国危害程度日益加重,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逐年增加,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由于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每年造成的损失上百亿元,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造成的损失每年达200亿元,岩溶塌陷和采空塌陷造成的损失超过5亿元,抽水引起的地面沉降已在全国平原区的46个城市发生,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值得提出的是,我国的经济建设活动正在由东向西、由南向北、由沿海向内地深入展开,西部大开发战略已经起步。一旦大规模经济开发,也必然会出现严重的地质灾害威胁,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也就是要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地质环境”的关系。

总而言之,由于自然地理、地质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不同地区地质灾害的类型、组合特征和发育、危害程度各不相同,具有较明显的地域特征和区域变化规律。今后随着全球环境的变化和我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发展,我国大部分地区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和破坏程度可能将不断增强。因此,地质灾害的勘查、研究以及防治工作对于我国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

5. 地质构造研究现状

东准噶尔古生代造山带是研究与认识中亚造山带演化的重要地区,反映了古亚洲洋演化的重要阶段,前人对其地质构造做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各种观点及认识,在准噶尔洋盆演化时限、构造属性、板块边界、造山带模型、前寒武纪基底性质及东和西准噶尔对比等重大地质构造问题上尚未形成共识。

1.2.1.1 板块边界划分

与东准噶尔地区地质构造密切相关的主要是西伯利亚板块与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边界划分的问题,不同学者从各自的研究角度出发提出了不同的认识。李春昱等(1982)强调图瓦贝(Tuvaella)动物群出现的构造位置的分界意义,主张以斋桑-卡拉麦里-红石山缝合带作为西伯利亚板块与哈萨克斯坦板块的分界线。何国琦等(1994)主张以科克森他乌-阿尔曼太蛇绿岩带为泥盆纪末—石炭纪初哈萨克斯坦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的缝合带。张良臣等(1990,2003)认为应以查尔斯克-乔夏哈拉缝合带作为西伯利亚板块与哈萨克斯坦板块的分界线。陈哲夫等(1997)据开合构造理论提出以额尔齐斯晚古生代构造混杂带作为边界,其北部为阿尔泰陆缘开合构造系,南部为准噶尔陆间开合构造系。成守德(2000)提出以额尔齐斯-布尔根缝合带作为西伯利亚板块与哈萨克斯坦板块的界线。

1.2.1.2 洋盆演化

通过对区内阿尔曼太和卡拉麦里两条重要的蛇绿岩的研究,提出了不同认识。李锦轶等(1999)认为卡拉麦里蛇绿岩代表泥盆纪初形成、早石炭世晚期关闭的洋盆。舒良树等(2003)根据卡拉麦里蛇绿岩套红色硅质岩中的放射虫鉴定成果,确定其时代为晚泥盆世法门期—早石炭世杜内期,代表蛇绿岩形成的晚期年龄。张海祥等(2003a)获得的库尔提蛇绿岩中斜长花岗岩SHRIMP U-Pb年龄为(372±19)Ma,代表了库尔提弧后盆地的扩张时代,由此认为古亚洲板块向西伯利亚板块俯冲消减作用应始于晚古生代早期。龙晓平等(2006)通过石炭纪火山岩的研究,提出东准噶尔地区晚石炭世仍存在洋内俯冲消减作用,准噶尔洋的闭合应发生在晚石炭世之后。肖文交(2006a)在阿尔曼太蛇绿岩斜长花岗岩中获得SHRIMP U-Pb年龄为(503±7)Ma,认为阿尔曼太蛇绿岩是古亚洲洋在晚寒武世—早奥陶世的残余。张招崇等(2006)根据东准噶尔北部俯冲花岗岩SHRIMP U-Pb年龄为(381±6)Ma和(376±10)Ma,提出准噶尔洋由西南向北东俯冲的时间间隔可能为408~376Ma。唐红峰等(2007)根据卡拉麦里蛇绿岩伴生的斜长花岗岩SHRIMP U-Pb年龄为(373±10)Ma,认为其代表了卡拉麦里蛇绿岩的形成年龄。汪帮耀等(2009)测得卡拉麦里蛇绿岩辉长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329.9±1.6)Ma,根据地球化学研究提出蛇绿岩形成于大洋中脊,卡拉麦里洋盆形成于泥盆纪初期,最终闭合于早石炭世谢尔普霍夫期。

1.2.1.3 造山带模型

各位研究者在板块增生模式、俯冲极性和构造属性等方面都提出了不同的认识。李春昱(1982)提出了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板块碰撞增生演化模式。Zonenshain等(1990)和Mossakovsky等(1992)认为该地区地壳演化模式为西伯利亚古陆的不断侧向增生。Sengor等(1993)认为该区地壳形成于岛弧向洋的持续增生及后来的走滑断裂造成的构造叠置,蛇绿岩为增生杂岩,不存在碰撞带。何国琦等(2001)提出早古生代期间伴随着卡拉麦里和阿尔曼太早古生代洋的闭合形成了早古生代卡拉麦里-麦钦乌拉、阿尔曼太-北塔山两条造山带,额尔齐斯-南蒙古晚古生代洋可能是在增生了的西伯利亚古陆内部拉张、发育形成的次生洋盆。梁云海(2004)提出准噶尔是在新元古代早期形成的克拉通基底上裂解,经历了多旋回手风琴式开合运动,由一系列沟-弧-盆体系挤压拼贴在一起,于石炭纪末期最终固结成的新的古亚洲大陆。成守德等(2005)认为北天山-准噶尔洋盆主体封闭于加里东晚期,形成了夹持于斋桑、南天山洋盆之间的早古生代统一大陆,构成了哈萨克斯坦-准噶尔古板块。肖文交(2006b)认为阿尔曼太蛇绿岩与岛弧火山岩组成了洋内弧,向北拼贴到阿尔泰地体南缘,形成科迪勒拉型俯冲边缘,东准噶尔带是阿尔泰南缘在古生代向南增生的弧碰撞-增生造山带。毛启贵等(2008)根据对东准噶尔碱性花岗岩的研究,认为侧向增生和垂向增生均表现为向南增生的极性,在东准噶尔的增生过程中,俯冲带不断向南后退,各种块体不断拼贴到西伯利亚板块南缘。李锦轶等(2009)认为卡拉麦里蛇绿岩和南蒙古蛇绿岩所代表的古洋盆,可能属于弧后盆地或边缘海盆,古洋盆关闭是古洋岩石圈板块向北俯冲的结果。

1.2.1.4 准噶尔基底认识

对于准噶尔基底的认识,不同研究者分歧较大,主要有洋壳、陆壳、地幔底垫改造的古基底等不同认识。江远达(1983)、李继亮(1989)、Carroll等(1999)认为准噶尔盆地基底是较为典型的洋壳。吴庆福(1989)、黄汲清(1990)认为准噶尔盆地基底由前寒武纪地块组成。肖序常等(1990)认为准噶尔盆地基底为含有陆壳碎块的洋壳。张前锋等(1996)根据东准噶尔小石头泉获得的前寒武纪变质岩年龄数据[Sm-Nd等时线,(670±81)Ma]认为准噶尔存在前寒武结晶基底。韩宝福等(1999)提出准噶尔盆地基底不是简单的洋壳或陆壳,而是受幔源岩浆底垫作用改造的基底。李锦轶等(2000,2006a,2006b)提出准噶尔盆地与吐-哈盆地基底是一个古陆,均由陆壳组成,但南北有差异,北部为线型正负航磁异常,为古生代造山带;南部为面型航磁异常,为单一的陆壳基底。袁超等(2006)通过对扎河坝钾质玄武岩的研究,认为热消减机制曾经广泛出现在准噶尔板块演化的不同历史时期,岛弧地体在准噶尔盆地基底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1.2.1.5 东、西准噶尔对比

对于古生代时期是否存在统一的准噶尔洋以及东、西准噶尔蛇绿岩带是否可对比连接均存在不同认识。肖序常等(1990)认为,西准噶尔达拉布特蛇绿岩与东准噶尔卡拉麦里蛇绿岩基本是同期形成,代表了晚古生代早期洋盆,可能与斋桑及以西晚古生代洋盆贯通,向东断续与晚古生代“中亚蒙古洋盆”相连。唐红峰等(2007)根据卡拉麦里蛇绿岩形成时代及地球化学特征与西准噶尔进行对比,认为晚古生代早期可能存在统一的准噶尔洋。李锦轶等(2009)根据卡拉麦里断裂带的运动学特征及古俯冲带向北俯冲的极性,认为卡拉麦里构造带与北天山蛇绿岩带、斋桑造山带及达拉布特蛇绿岩带难以对比。

6. 中国各地地质状况

1、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管理2、各地质勘查局、各有色地质勘查局、各煤田地质局、各核工业地质局、各冶金地质局
3、中国地质调查局:隶属于国土资源部,副部级事业单位。
4、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中国冶勘总局):直属于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管理的正部级事业单位。
5、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涿州):直属于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管理的正部级事业单位。
6、中国核工业地质局:隶属于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
7、中化地质矿山总局(涿州):隶属于中国昊华化工(集团)总公司。
8、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隶属于中国中材集团公司。
9、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指挥部。
10、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隶属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
11、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为主)
12、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即新星石油有限公司)
13、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研究中心为主)
14、中国盐业总公司(即中盐勘察设计院)
15、延长油矿管理局(陕西省)
16、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
17、北京中色资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地质院校:
1、中国地质大学(原武汉地质学院、北京地质学院)
2、吉林大学(原长春地质学院)
3、成都理工大学(原成都地质学院)
4、长安大学(原西安地质学院)
5、石家庄经济学院(原河北地质学院)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办发[1999]37号)
(一)将原地质矿产部所属的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质勘查单位统一划归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由省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归口管理,并逐步实行企业化经营。
(二)组建中国地质调查局,作为国土资源部所属的组织实施国家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和矿产勘查工作的事业单位。具体职能和编制由国土资源部报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审定。
(三)各工业部门所属地质勘查队伍要根据不同情况积极推进改革。冶金、有色、轻工、化工、建材等部门所属的地质勘查单位,可以从各自部门的实际情况出发,改组为企业或进入企业集团,具体实施方案由国家经贸委与各工业局研究确定。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可以从所属地勘队伍中保留一支从事放射性矿产勘查的精干队伍,其余与原地质矿产部所属地质勘查单位同步进行属地化、企业化改革,具体实施方案由国防科工委研究确定。武警黄金地质勘查部队的改革,按照中央军委和国务院的有关决定执行。轻工局所属部分地勘单位,并入中国盐业总公司。

一、地质部地勘系统
中国地质调查局:2001年成立,隶属于国土资源部,副部级事业单位。
天津地质研究所(天津地调中心)
沈阳地质研究所(沈阳地调中心)
南京地质研究所(南京地调中心)
宜昌地质研究所(宜昌地调中心)
成都地质研究所(成都地调中心)
西安地质研究所(西安地调中心)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全国地质资料馆)
国土资源部实物地质资料中心
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中国地质图书馆
中国地质博物馆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方法技术研究所
勘探技术研究所
探矿工艺研究所
探矿工程研究所
郑州综合利用研究所
成都综合利用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机关):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各省市区地质勘查局(组建地质调查院)全部下放。

原石油地质系统于1997年成立中国新星石油公司,2000年划归中国石化集团。

二、冶金地勘系统(原冶金部地质勘查总局)
中国冶金地质勘查工程总局(中国冶勘总局),成立于2001年。
中国冶勘总局一局(华北局):燕郊:第一地质勘查院(燕郊)、中冶地勘岩土工程总公司(原冶金部第一勘察基础工程总公司)、河北天元地理信息科技工程有限公司、秦皇岛天元五一五钻探工程有限公司(2006年从中冶地勘岩土工程总公司分出):原编制为:一队:迁安;二队:衢州;515队:秦皇岛;516队:宣化;518队:邯郸;520队:邢台;522队:唐山;物探队:滦县;水文队:定州;超硬材料研究所:探矿技术研究所:燕郊;测绘大队:燕郊;建筑规划设计院:职工医院:二级甲等;子弟学校:
中国冶勘总局二局(原华东局606队):福州:第二地质勘查院、福建岩土工程勘察研究院、一队、二队、三队、四队。
中国冶勘总局三局:太原:311队、312队、314队、316队、地勘院、岩土总公司。
中国冶勘总局山东局:济南:2个专业公司,4个综合地质队、2个专业地质队、2个勘查院、1个测试中心和1所高级技工学校:山东正元资源勘查研究院、新疆地质勘查院(乌鲁木齐,外派单位)、山东正元地理信息工程有限公司
中国冶勘总局中南局:武汉,分布在湖北、湖南、广西三省八市:603队:大冶;604队:孝昌; 605队:襄樊;606队:黄石;607队:宜都;608队:黄石;609队:黄石;水文队:黄陂。
中国冶勘总局西北局:西安:西北地质勘查院(西安,原西安地质调查所);五队(酒泉);六队(汉中);乌鲁木齐地质调查所。
中国冶勘总局地球物理勘查院:保定,国内三大航空物探队伍之一。
中国冶勘总局遥感技术应用中心:北京
中国冶勘总局昆明地质调查院:昆明,原西南局昆明地质调查所。
中国冶勘总局广州地质调查所:广州
四川省(西南)、辽宁省(东北)冶金地质勘查局和冶金华东地质勘查局(安徽省)已下放。

三、煤炭地勘系统(即中国煤炭地质总局)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总部原涿州,现迁北京丰台。
江苏煤炭地质局:常州,勘探一队、二队、三队、四队、五队、物测队、机械研制中心、勘探研究所、江苏长江机械化基础工程公司。
浙江煤炭地质局:杭州,浙江华厦工程勘察院,浙江华厦建筑基础工程公司,浙江煤炭测绘院等。
广东煤炭地质局:广州新市镇,152地质队、201地质队、202地质队和江南基础工程公司。
广西煤炭地质局:柳州
湖北煤炭地质局:武汉,125队、182队、物探测量队、地质勘查院和湖北省地质勘察基础工程公司。
青海煤炭地质局:西宁,105勘探队、132勘探队、物测队、勘查院4和青海岩土工程勘察咨询公司。
第一勘探局:邯郸,119勘探队、129勘探队、173勘探队、物测队、科教中心、地质勘查院、技术研究中心。
第二勘探局:北京,机械研制中心,建筑工程公司,地质制图印刷中心。
水文地质局:邯郸,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察院、四个水文地质队和物探、基础工程、机电安装、物资供应、地能空调、污水治理等六个专业公司。
航测遥感局:西安
中煤地质工程总公司:北京
煤炭资源信息中心:涿州
地球物理勘探研究院:涿州
干部学校(党校) :涿州
中煤地质报社:涿州
河北省(邢台)、山西省、内蒙古、东北(沈阳)、吉林省、黑龙江省、安徽省(蚌埠)、福建省、江西省、山东省(泰安)、河南省、湖南省(株洲)、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陕西省、甘肃省、宁夏、新疆煤田地质局已下放。

四、核地勘系统(原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地质总局)
核地勘队伍组建于1955年,现有6个地区性地质局、52个地质大队以及研究院所、工厂、医院等90个县团级以上企事业单位,分布于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中国核工业地质局(核工业地质调查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为其业务支撑单位,以6个地区核地质研究所为主体,组建6个核工业地质调查分院,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核工业西北地质局216大队、核工业西北地质局208大队、核工业东北地质局243大队作为专业勘查队伍。
6个地质局所在省的48个地勘单位,以省为单元,整体属地化,组建辽宁省(东北)、江西省(华东)、湖南省(中南)、广东省(华南、由韶关迁花都)、四川省(西南)、陕西省(西北)核工业地质局,其余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9个单位属地化后(组建了河南省(信阳,原308大队)、贵州省、甘肃省、青海省等4个核工业地质局),由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门管理。

五、有色地勘系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地质勘查总局)
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有色地调中心):成立于2001年,北京地质调查所、桂林地质调查所、新疆地质调查所、地质资料馆、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
北京中色资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中资环):成立于2003年,北京索坤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北京遥感中心、北京测绘院、北京中色物探有限公司(原物化探中心)、河北有色测绘公司。
19个地质勘查局全部下放:
1.天津华北地质勘查局(天津市地质调查总院,含河北):原华北有色地质勘查局,下辖514队(承德)、517队(石家庄)、519队(保定)、地质四队(秦皇岛)、普查大队(燕郊)、核工业247队(宝坻,原属核工业东北地质局)等六个地质队和一所职工大学(保定),在天津局本部设有天津市地质勘查总院、地质研究所。
2.内蒙古有色地质勘查局
3.辽宁省有色地质勘查局
4.吉林省有色地质勘查局
5.黑龙江省有色地质勘查局
6.江苏省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南京。下辖805(六合)、806(徐州)、807(南京)、809(南京)、810(南京)、813(南京)、814队(镇江)、研究所(南京)、测绘院(镇江)、矿产开发研究院(南京)、南京岩土工程勘查院。
7.浙江省有色地质勘查局:绍兴,前身为重工业部南京地质勘探公司802队。
8.河南省有色地质勘查局:郑州,下辖勘查总院、一队、二队、三队、四队、五队、六队、七队。
9.湖南省有色地质勘查局:长沙,下辖一总队(郴州)、二总队(湘潭)、214(株洲)、217(衡阳)、245(吉首)、247(长沙)、研究院(长沙)、矿业信息研究中心(长沙)等局属正处级事业单位16个。
10.江西省有色地质勘查局:南昌,江西金源地矿集团公司。下设“五队、三院、三中心”等11个事业单位。
11.广东省有色地质勘查局
12.广西有色地质勘查局
13.海南省有色地质勘查局
14.贵州省有色地质勘查局:贵阳,下辖一总队(清镇)、二总队(六盘水)、三总队(遵义)、物化探总队(清镇)、五总队(安顺)、六总队(凯里)、地质勘查院(贵阳)。
15.西南有色地质勘查局(昆明,含四川)
16.西北有色地质勘查局(西安,属陕西省正厅级事业单位,有12二级单位,分布于西安、临潼、咸阳、宝鸡、汉中、商洛等地)
17.甘肃省有色地质勘查局
18.青海省有色地质勘查局
19.新疆有色地质勘查局

六、化工地勘系统(原化工部地质矿山局)
中化地质矿山总局(中国明达化工矿业总公司):涿州,隶属于中国昊华化工(集团)总公司。16家地质勘查院(河北、内蒙古、吉林、黑龙江(阿城)、江苏(徐州)、浙江、福建、泰安(钾盐地质)、河南、山东、湖北(荆州)、湖南、广西、贵州(遵义南白)、云南、陕西)、1家地质研究院(化工地质调查总院(地质研究总院))、1家职工医院。辽宁省(锦州)、安徽省(马鞍山向山)、广东省(花都)、四川省化工地质勘查院(彭州军乐)等4家已下放。
七、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建材地调中心):
原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地质公司,辖26个各省、市、区总队,现隶属于中国中材集团公司。

八、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指挥部
九、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原为成立于1974年徐水的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局,后总部迁涿州,2004年更现名。
十、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研究中心:高碑店,原为海洋石油勘探局。
十一、中国石化集团:新星石油有限公司
原地质矿产所属石油地质单位于1997年成立中国新星石油公司,各石油地质局改称石油局,2000年整体并入中国石化集团。
华北石油(地质)局:郑州
东北石油(地质)局:长春
华东石油(地质)局:南京
中南石油(地质)局:长沙。
西南石油(地质)局:成都,地质勘察总公司
西北石油(地质)局:乌鲁木齐
上海海洋石油(调查)局:
广州海洋石油(调查)局:2001年划归中国地址调查局。

十二、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
十三、中国盐业总公司:中盐勘察设计院(前身是轻工业部盐业勘探队):长沙

7. 区域地质研究现状

南华北地区区域地质研究历史悠久,多年来众多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岩石地层、古生物地层、年代地层、层序地层、岩相古地理、沉积相及海平面变化等方面已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早在 20 世纪 30 年代,孙健初、曹世禄、孟昭彝等在华北地台南缘进行地质调查时已对区内地层作了初步划分。之后,河南省地质局地质科学研究所及区域地质调查队、安徽省区域地质调查队先后对区内奥陶系做了较为系统的划分。对于研究区沉积相的划分,有关学者已有较多论述(孟祥化等,1986,2004;冯增昭等,1990;韩征等,1997;刘波等,1997;桑树勋等,2002),并取得重要进展。冯增昭等(1979,1990)采用单因素综合分析作图法编制了华北地台寒武纪、奥陶纪岩相古地理图时也涉及了南华北地区;马学平等(1998)对华北地区冶里组—亮甲山组层序地层及岩相古地理进行了研究;孟祥化等(2004)在《中朝板块层序·事件·演化》一书中对华北地台下古生界层序岩相古地理也有研究。沉积地球化学方面,除叶连俊等(1964)做过系统研究外,近年来没有取得很大进展,仅王英华等(1989)对华北地台各类碳酸盐岩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并深入分析其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与沉积环境的关系。另外,有关研究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地层中海平面变化规律、层序成因机制、体系域特征、储层特征、白云岩化及层序地层与油气关系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陈霞等,1994;金振奎等,2002;刘波等,1997;张立勤等,1999;彭阳等,2000;单学文,2000;于炳松等,2007;章雨旭等,2001;李春光,2005;张云峰等,2006;史晓颖等,1999)。生物地层、年代地层方面研究时间也比较长,但各学者、各地区的地层划分多有分歧(项礼文等,1981;赖才根等,1982;安太痒等,1983;汪啸风等,1993;汪啸风,1994;杨恩秀等,2005;段吉业等,2002,2005;武桂春等,2005)。

8. 中国区域地质调查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没有一张正规区域地质图,系统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始于世纪50年代中期。到2000年,除西藏大部、新疆南部、青海西部、内蒙古东北部外,我国累计完成1∶100万区调947.38万km2,占国土面积的98.7%;1∶20万中比例尺区调691.38万km2(1990年底,之后停止此项工作),占国土面积的72.0%;1∶5万区调240万km2(截至2010年),占国土面积的25%;1∶25万区调570万余km2(截至2010年),约占国土面积的60%(图1-2)。

20世纪70年代后期,我国在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中开始重视吸收国外先进的地质理论和新技术、新方法,并组织进行了少量探索性试验研究。1981年总结出中国火山岩区地质填图经验,编写和公开出版了《火山岩区区域地质填图方法指南》,推广了火山岩区双重制图法。1985年推广了1∶5万巢湖市幅地质(组)图经验,并扩大试点。1986年,地矿部设立了“1∶5万区调地质填图方法研究”项目,并列入部“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编号86—016—02),分别开展中国花岗岩、变质岩、沉积岩发育区的1∶5万区调填图方法研究。项目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是,把当代地质科学领域中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技术和新方法运用到区域地质调查中,改革传统的区调填图方法。在既充分借鉴和吸收国外有关的先进的地质填图方法,又包含中国自己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选择典型的试验区进行填图实践和研究,突破目前地质填图方法的技术难点,总结和创立一套适合中国地质特色的花岗岩类区、变质岩区和沉积岩区地质填图方法,并以此填制出新一代的地质图,赶上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进一步提高中国区域地质研究程度和水平。

图1-2 中国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程度图

(据中国地质调查局,2010。http://www.cgs.gov.cn/)

1997年,区域地质调查进行了重大调整,新开1∶25万地质调查试点工作,于1999年底完成了8幅试点图幅。同年成立中国地质调查局,全面部署1∶25万地质调查。当前,1∶25万地质调查的技术方法体系仍在不断丰富和完善中。

现代地质科学的进步,正冲击和改变着传统的地质调查方法。但是,能够把地质科学领域里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技术和新方法运用到区域地质调查中,并真正形成一套新调查方法的研究,在国外也只有少数国家进行。有的国家虽然较早开展过这类研究,但只是在少数地区试验,有的还处于探索之中。迄今,关于花岗岩等级体制划分的基本概念和命名原则尚处在继续讨论和完善之中。变质岩区调查方法,虽然许多国家已从单一岩石类型划分转变到岩石—地层法和构造—地层法,但由于变质作用十分复杂,地质构造背景多样,变质热事件研究方法的适用性、变质建造填图的意义等问题均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沉积岩区的地质调查,尽管新理论、新观点不断涌现,但如何运用到区域地质调查中,尚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2011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启动三维地质填图试点。根据总体目标,到2020年完成贯穿我国主要造山带的地壳三维地质填图,基本完成重要成矿区带和重要找矿远景区、矿集区和整装勘查区三维地质填图,基本完成我国陆域主要盆地三维地质填图等,在地质科学理论、勘查方法技术方面取得重大性进展,建立三维地质填图标准体系,培养造就一批优秀团队和高层次人才。三维地质填图将为我国全面部署开展三维地质填图提供思路、方法和技术支撑,对实现地质填图由二维向三维的转变、显著提升地质工作的服务功能和支撑作用具有重大意义。

9. 中国地质现状简简简介

地质一词的来源及涵义
〖Geology〗 一词的中文翻译名是《地质》。近代最早的一部用中文写成的地质文献是
英国传教士慕维廉(W.Muirheal)在1853年编著的《地理全志》. 分上、下两篇,上篇地
理部分(5卷);下篇地质部分(10卷)。 下篇10卷的标题分别为:地质论,地势论,水
论,气论,光论,草木总论,生物总论,人类总论,地文论,地史论。【水论】涉及水的
地质作用,【气论】与【光论】讲述气候,【草木总论】与【生物总论】讲述植物界和动物
界,【地史论】则类同与现代的地史古生物学。慕维廉的《地理全志》与现代的普通地质学
在内容上有许多相似之处。
地质的涵义:幕维廉在《地理全志》的前言中就[地质]一词开宗明义[志地质志,乃论
陆海、天空、居民、生物、草木,又论其分界及其所以分界之故],又论[夫地理者,分文、
质、政三等,…今以质论,专指地内磐石形状位置,其中有飞潜动植之迹,陆海古今变迁。
地石水土、支干绵广、洋海流行、气化异常,暨人民、生物、草木之种类]。幕维廉的这段
话阐明了地质的研究范围及对象,即:研究地球上的陆及地内磐石形状位置(岩石圈)、海
及支干绵广(水圈)、天空(大气圈)、居民与生物草本(生物圈)、各圈层的划分以及海
陆变迁、气候变化等,即研究地球上的一切自然现象。

中国矿业发展简史

矿业是人类从事生产劳动古老的领域之一。矿业的发展与扩大矿产资源的开发 利用,对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产生了巨大的、无可替代的促进作用。中华民族的祖先和世界上许多民族一样,从他们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从事矿产开发利用活动。历史学家将人类历史划分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都是以当时人们开发利用的主要矿产种类为特征。正是我们的祖先在适应自然、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在发现矿产、认识矿产与开发利用矿产的过程中,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为今天大规模的矿业开发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因此,在研究我国矿业现状时,首先概略地分析研究我国矿业开发历史是有益的。
我们伟大祖国的辽阔疆域是世界人类诞生、繁衍与发展的重要地区 。从距今200万年起中华民族的祖先就生活、劳动与繁衍在这广袤无垠的土地上。从远古时起至1840年鸦片战争时止,是我国古代地质事业和矿业的萌芽、成长时期。在这个时期,古人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从事着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动,为我国古代文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并为近代和现代矿业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一、 中国古代矿业
原始社会时期以利用石料矿产制作工具为特征,始称石器时代,并划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中华民族的祖先在旧石器时代从"巫山人"(距今约200万年)、"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起,到"蓝田人"(距今约60万年)、"北京人"(距今约50万年)就开始利用石片、石块等石料矿产制作石器工具来采集食物和抵御毒虫猛兽的袭击。这个阶段属于旧石器时代。到了新石器时代,石料矿产的利用更为广泛,制作的工具也更为实用精巧,除石刀、石箭外,还有石斧、石镰、石犁等,表明锄耕农业开始向犁耕农业过渡。新石器时代在矿业开发利用方面的最大贡献,就是开发利用黏土、陶土等非金属矿产为原料来烧制陶器。另外,对玉石矿产、铜矿和煤矿的利用。
从夏代开始了我国古代史中的奴隶社会。自然铜的利用开始向青铜器过渡,并逐渐达到繁荣,之后又向铁器时代过渡。到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已很普遍。
在先秦时期,除了开发某些非金属矿产外,对铜、铁、银、锡、铅、汞等矿产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开发。煤炭也已被人们所认识和利用。秦汉时期,随着国家的统一,经济的发展与管理的加强,矿业因摆脱战国后期的战乱影响而逐步恢复,盐矿和铁、铜、金、银、铅、锡、汞等的开采进入一个兴盛时期。魏晋时期,煤炭已用作生活燃料,人们也已懂得将石油作燃料用于战争中的火攻。
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矿业的繁荣时期。除了金属矿产的开发利用出现了一个高峰外,盐业的生产也有很大的发展。隋唐矿政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全力发展铜矿并将采矿权全部收归国有。
经过五代时期由于战乱而导致矿业的萧条之后,宋元明清几个朝代的矿业继续发展。煤在宋代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手工业较为普遍使用的燃料,山西已有很多人以采煤为生。煤炭已成为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源。
综观我国矿业发展历史,可以看出,古代矿业活动经历了由认识不自觉到比较自觉,又低级到高级,又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其基 本特点为:1、中国是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历史最为悠久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2、我国古代开发利用的矿产数量众多;3、我国古代矿业活动地理分布既相当广泛,又很不平衡,时间分布也是如此。
二、 中国近代矿业
我国古代矿业生产和技术水平在世界上曾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几千年来,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及生产力的提高起过很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后来封建王朝未能很好地注意总结经验以求进一步发展,也没有及时注意吸收和采用世界上其他国家出现的新的科学技术成就,致使中国近代矿业 处于非常落后的状态。
我国近代矿产地质调查与开发工作起步较晚。近代矿业开发工作是从铁矿、煤矿开始的。19世纪下半叶,清政府为了兴办洋务和北洋水师,制造枪炮、战舰和机器以适应防务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一方面从国外进口大量钢材、水泥等建筑材料,一方面开始筹划发展现代矿业和矿产品加工业。但由于中国当时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止,帝国主义者在华开办了许多较大规模的煤矿,外资煤矿产量占到了全国煤矿产量的83.2%。1903年中国人民掀起了从洋人手中收回矿权运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日本侵华期间,从1931年到1945年,日本共霸占了中国煤矿200多处。抗日战争胜利后,日本霸占的煤矿少部分由边区人民政权接管,大部分由国民党政权接管。这些煤矿在解放战争期间遭到严整破坏,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得以恢复与发展。
近代铁矿开发利用的矿山有40多处。有些矿山生产规模较大。并开始使用新的机器设备进行采掘、选矿和运输。在有色金属方面,1908年和1918年在江西南部先后发现了西华山钨矿和大吉山钨矿。由于军需和国际市场对钨的需求迫切,这两个钨矿很快投入开发,因此钨精矿产量大增。古代早以开采的云南个旧锡矿,自采铅始,继之开采锡矿,近代开始较大规模的开采。在贵金属方面,除炼铅锌矿提取银外,一些地区也开采金矿。
石油、天然气开发利用进展缓慢建国前使用的石油钻机仅15台,油气钻井工作自1907年至建国前共钻井169口。整个油气勘察开发工作基础薄弱,规模很小。
非金属矿开发利用自古至今一直延绵不断。从以北京故宫建筑群、南京中山陵等一系列古代和现代建筑群利用大量的花岗石、大理石、琉璃瓦、青砖等材料来看,建材非金属矿的开发利用规模是很大的。
综观中国近代矿业,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具有典型的半殖民地性质;二是民族矿业在艰难环境中挣扎前进,基础薄弱,发展缓慢,生产规模不大。

http://www.bigm.com.cn/china-res/HOME1.asp

10. 什么叫地质状况地质状况分哪几种

世界上有的中国基本上都有,比较典型的是南方的酸性砖红壤,东北的黑钙土回,和四川的紫答色盆地,
南方的土壤呈酸性红色,适合马尾松的生长,北方的土壤(东北平原土壤富含有机质,土质呈黑色,而广大的西北和黄土高原缺少植被保护,土质贫瘠,显黄色或棕黄色)
我国泥石流的分布,明显受地形、地质和降水条件的控制。特别是在地形条件上表现得更为明显。

(1)泥石流在我国集中分布在两个带上。一是青藏高原与次一级的高原与盆地之间的接触带;另一个是上述的高原、盆地与东部的低山丘陵或平原的过渡带。

(2)在上述两个带中,泥石流又集中分布在一些大断裂、深大断裂发育的河流沟谷两侧。这是我国泥石流的密度最大、活动最频繁、危害最严重的地带。

(3)在各大型构造带中,具有高频率的泥石流,又往往集中在板岩、片岩、片麻岩、混合花岗岩、千枚岩等变质岩系及泥岩、页岩、泥灰岩、煤系等软弱岩系和第四系堆积物分布区。

(4)泥石流的分布还与大气降水、水雪融化的显著特征密切相关。即高频率的泥石流,主要分布在气候干湿季较明显、较暖湿、局部暴雨强大、水雪融化快的地区。如云南、四川、甘肃、西藏等。低频率的稀性泥石流主要分布在东北和南方地区。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