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断裂带会有什么
『壹』 地震断裂带可以用来做什么
断裂带(fault zone)亦称“断层带”。由主断层面及其两侧破碎岩块以及若干次级断内层或破裂面容组成的地带。在靠近主断层面附近发育有构造岩,以主断层面附近为轴线向两侧扩散,一般依次出现断层泥或糜棱岩、断层角砾岩、碎裂岩等,再向外即过渡为断层带以外的完整岩石。
断层带的宽度以及带内岩石的破碎程度,决定于断层的规模、活动历史、活动方式和力学性质,从几米至几百米甚至上千米不等。一般压性活压扭性断层带比单纯剪切性质的断层带宽。在一些大型的断层带中,由于被后期不同方向的断层切错,和夹有一些未破碎的大型岩块,只是断层带的结构趋于复杂化,从而在近代的断层活动中容易形成运动的阻抗,是应力易于积累和发生地震的场所。
这些地震带没听说适宜用来旅游的 ,只是用作地质研究,抗震防震的
『贰』 地质断裂带是怎样发现的是一口一口地打钻探井吗
地表的断裂会表现出很多特征,根据这些特征可以辨别断裂。隐伏在地下的断裂带可以通过地球物理的方法查明,如地震和大地电磁等方法!
『叁』 汉中地质断裂带,会爆发地震吗
中国地震区包括以下几类
华北地震区
包括河北、河南、山东、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江苏、安徽等省的全部或部分地区。在五个地震区中,它的地震强度和频度仅次于“青藏高原地震区”,位居全国第二。由于首都圈位于这个地区内,所以格外引人关注。
据统计,该地区有据可查的8级地震曾发生过5次;7-7.9级地震曾发生过18次。加之它位于我国人口稠密、大城市集中、政治和经济、文化、交通都很发达的地区,地震灾害的威胁极为严重。
华北地震区共分四个地震带:
1、郯城--营口地震带:包括从宿迁至铁岭的辽宁、河北、山东、江苏等省的大部或部分地区。是我国东部大陆区一条强烈地震活动带。1668年山东郯城8.5级地震、1969年渤海7.4级地震、1974年海城7.4级地震就发生在这个地震带上,据记载,本带共发生4.7级以上地震60余次。其中7-7.9级地震6次;8级以上地震1次。
2、华北平原地震带:南界大致位于新乡-蚌埠一线,北界位于燕山南侧,西界位于太行山东侧,东界位于下辽河-辽东湾拗陷的西缘,向南延到天津东南,经济南东边达宿州一带。是对京、津、唐地区威胁最大的地震带。1679年河北三河8.0级地震、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就发生在这个带上。据统计,本带共发生4.7级以上地震140多次。其中7-7.9级地震5次;8级以上地震1次。
3、汾渭地震带:北起河北宣化-怀安盆地、怀来-延庆盆地,向南经阳原盆地、蔚县盆地、大同盆地、忻定盆地、灵丘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运城盆地至渭河盆地。是我国东部又一个强烈地震活动带。1303年山西洪洞8.0级地震、1556年陕西华县8.0级地震都发生在这个带上。1998年1月张北6.2级地震也在这个带的附近。有记载以来,本地震带内共发生4.7级以上地震160次左右。其中7-7.9级地震7次;8级以上地震2次。
4、银川--河套地震带:位于河套地区西部和北部的银川、乌达、磴口至呼和浩特以西的部分地区。1739年宁夏银川8.0级地震就发生在这个带上。本地震带内,历史地震记载始于公元849年,由于历史记载缺失较多,据已有资料,本带共记载4.7级以上地震40次左右。其中6-6.9级地震9次;8级地震1次。
青藏高原地震区
包括兴都库什山、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就是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地震区域内)、喜马拉雅山及横断山脉东翼诸山系所围成的广大高原地域。涉及到青海、西藏、新疆、甘肃、宁夏、四川、云南全部或部分地区,以及原苏联、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缅甸、老挝等国的部分地区。本地震区是我国最大的一个地震区,也是地震活动最强烈、大地震频繁发生的地区。据统计,这里8级以上地震发生过9次;7-7.9级地震发生过78次。均居全国之首。
新疆地震区、台湾地震区
也是我国两个曾发生过8级地震的地震区。这里不断发生强烈破坏性地震也是众所周知的。由于新疆地震区总的来说,人烟稀少、经济欠发达。尽管强烈地震较多,也较频繁,但多数地震发生在山区,造成的人员和财产损失与中国东部几条地震带相比,要小许多。
华南地震区
东南沿海外带地震带:这里历史上曾发生过1604年福建泉州8.0级地震和1605年广东琼山7.5级地震。但从那时起到现在的300多年间,无显著破坏性地震发生。
所以汉中发生地震的几率很低。
『肆』 地质断裂带是什么意思
活断层分布地来段往往是两种截自然不同的地貌单元直线相接的部位,其一侧为断陷区。而另一侧为隆起区。由于在近期地质时期内断块的长期活动,高耸区和低洼的平原、盆地分化幅度很大。地貌上的突然变化及沉积物厚度的显著差别是活动性断裂存在的重要标志。
『伍』 断裂带和地震带区别
地震带就是指地震集中分布的地带,系仅仅基於近代有仪器纪录震内中绘制而成。容断裂带(fault zone) 亦称“断层带”。 系基於地质勘探发现而得知的,可以纪录更久远曾经发生过地震的资料。过去仪器及人员素质未如理想,而且地表好多人类活动掩盖及植被茂盛,存在好多漏掉未发现的,尤其两广植被茂盛!就算非地震带或者未发现断裂带的地方并不代表安全性高,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前当地并未纳入高危地区!所谓科学研究往往系落后客观事实的!所以大家要平时要了解有关知识,做好防备,亦无须太担心,恐惧其实并非来源危险而是来源无知及未知。
『陆』 地质队究竟是干什么的
主要是利用地质方法,物理方法,化学方法以及地质遥感卫星等技术,分析当地的地层,构造,岩浆岩,元素富集异常性等,在一定的地层中找到具有一定工业价值的金属矿、非金属矿、能源矿等。
对矿产普查中发明有工业意义的矿床,为查明矿产地质和量,以及开采利用的技术条件,供给矿山建设设计所需要的矿产储量和地质资料。
(6)地质断裂带会有什么扩展阅读
第一步:当然是区域地质调查,对伟大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热土进行地质普查,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基础工作。有了基础的地质资料和前人总结、积累下来的经验、成果,地质队就能够根据地质成矿条件,从理论上大体判明:什么区域可能会生成什么矿藏。
比如,从地质成矿理论的基础常识上讲,成都平原这块沉积砂石的地下,就基本上不会有什么珍稀的矿物。而如果想要探寻贵重的有色金属矿,就得前往横断山、攀西这些大的地质断裂带上去下功夫。
第二步:逐步收拢范围的专业详查。大概知道了什么地质区域可能会蕴藏什么矿以后,地质专家就会要求或建议派上特殊的专业地质队伍。
如物理探矿队、化学探矿队、水文地质队等。由这些专业的队伍用磁、电、重力、放射性或是化学分析地理、化方法,一步一步地去发现和诊断探寻出来的物、化“异常”。
而地质异常,恰恰是矿藏所反映出来的物、化特征。经过逐步地聚焦地质“异常”,专家们就可以把矿藏的蕴藏区域缩小,最后圈定在某个较小的范围内。
第三步:勘探取样直观解读。如果圈定了矿藏存在的较小具体范围,地质工程师们就会继续建议要求,再上钻探、坑探、槽探等地质队伍,用钻井、打洞、挖地沟槽的方法,取出实际的矿物标本,再用光谱、化学分析等物理、化学手段,进行一系列的岩矿分析鉴定,了解其样品的成分、品位。
同时,在直接提取矿物样品的勘探过程中,专家们也能较为准确地掌握矿带的方位、走向、厚度,以及埋藏深度等宝贵的第一手真实数据。
第四步:提交地质探矿成果报告。经过前面大体三个步骤艰苦细致的探矿工作,地质专家们就可以根据所掌控的各种科学数据,撰写最终的“地质报告”。
这份用国家投入的资金、物资,用各岗位上无数地质工人、专业技术人员,用汗水、鲜血,甚至是生命换来的“地质成果报告”,最终会基本准确地报告祖国——某个区域是否有某种矿藏。
有储量是多少,品位、含量是如何。或者报告:某种矿产找矿成功或失败(完全无功而返的概率不大,最一般的情况是多少都有点,只是价值不大)。
『柒』 地质断裂带周围有哪些不可思议的现象
活断层分布地段往往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地貌单元直线相接的部位,其一侧为版断陷区。而权另一侧为隆起区。由于在近期地质时期内断块的长期活动,高耸区和低洼的平原、盆地分化幅度很大。地貌上的突然变化及沉积物厚度的显著差别是活动性断裂存在的重要标志。
『捌』 断裂带的地质背景
一、断裂带的区域构造位置
断裂带南段位于粤西云开隆起与粤中坳陷交接处,北段穿越粤北拗陷进入江西省境内(图1-1)。
二、断裂带的地质概况(附图一)
区内地层出露较全,自前震旦系至第四系均有分布。新元古界云开群分布于断裂带南段阳春永宁—林头以西地区,为一套浅变质砂泥质碎屑岩夹火山岩建造,已强烈混合岩化;震旦系乐昌峡群分布于大云雾山—云浮、清远鱼坝—英德黎洞、以及吴川以西地区,为一套浅变质砂质岩、硅质岩,为黄铁矿重要产出层位。下古生界分布广泛,主要出露于阳春盆地西缘、高要禄步—四会威整、仁化—始兴地区。下部寒武系为浅海相类复理石砂泥质碎屑岩建造;中部奥陶系为滨海一半深海碎屑岩复理石建造;上部志留系主要为笔石页岩建造、浊积建造,以寒武系地层分布较全。区内上古生界分布最广,约占三分之一以上,主要出露于阳春盆地东部、肇庆—清远—线、以及英德—韶关大片地区,其中泥盆—石炭系分布较全,二叠系仅零星分布于韶关与肇庆附近。泥盆系下统为浅海、滨海碎屑岩建造,底部为砾岩,不整合于下伏地层之上。泥盆系中统至石炭系上统,区内主要以浅海相碳酸盐建造为主,部分层段出露碎屑岩建造夹含煤建造,其中泥盆系中统亦为黄铁矿重要产出层位,二叠系下统为浅海相碳酸盐建造,上统为海陆交互相含煤碎屑岩建造。中生界零星分布于区内向斜及盆地中心,其中三叠系仅见上统出露,见于阳春、白诸盆地及云浮、四会、英德西牛等地,为湖泊沼泽相含煤碎屑岩建造。侏罗系主要出露于曲仁盆地及云浮一带,为内陆湖泊相碎屑岩建造及火山碎屑岩建造。白垩系主要出露于茂名、罗定、丹霞、南雄诸盆地,为内陆湖泊相碎屑岩及火山碎屑岩建造,其他尚见上统分布于小型山间盆地中。新生界主要继承分布于白垩系盆地中心,如茂名、丹霞、南雄盆地,白诸盆地则不整合于上三叠统之上;此外自清远至三水河口一带尚有一大片不整合于泥盆—石炭系及上三叠系之上的地层。其中老第三系为一套碎屑岩建造、含膏盐细碎屑岩建造、可燃有机岩建造等;新第三系为河流湖泊相碎屑岩建造、火山角砾岩等。第四系更新统为陆相碎屑沉积、湖泊—沼泽含铁屑岩建造、陆相堆积等。
图1-1吴川-四会断裂带区域构造位置图(据《广东省区域地质志》,略修改)
随着断裂构造的强烈活动,岩浆活动更加频繁,形成本区一个规模很大的构造岩浆带。本区岩浆活动始于加里东期,印支运动相继活动,燕山运动最为强烈。活动的方式以侵入为主,少数地层中有火山夹层出露,此外见有次火山岩分布。岩浆性质以酸性为主,部分为中酸性,基性岩呈小岩体或岩脉零星分布。中酸性侵入岩中,以燕山期南岭系列分布最广,大多呈岩基横跨本区,以诸广、大东山—贵东、佛岗、新兴岩体称著;燕山期长江系列活动频繁,多呈小岩体沿断裂带或与其他断裂交叉处侵入,往往形成串珠状小岩株。本区花岗岩浆成矿专属性较强,南岭系列花岗岩与钨、锡、铀等矿床关系密切,长江系列花岗岩与铁、铜、铅、锌、钼、金、银等矿床有成因联系。其中长江系列花岗岩类形成的斑岩矿床是为本区一大特色。
至于本区岩浆岩、构造、地球物理场及成矿作用等,已在本研究各有关章节中叙述,它们反映了本区地质成矿背景,本章节不予重述。总体来看,本断裂带是一条长期、反复活动的构造、岩浆和成矿带。
『玖』 地质断裂带上的地区会发生大震吗
与其他地方相比地质断裂带上的地区发生大震的可能性比较大,但是也内可能很多年不发生容大地震。
我国的地震带比较多,主要跟我国位于板块交界地带已经大陆是裂谷带比较多有关系。近些年我国的横断山区及其附近地区地震相对比较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