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地质容易引起地面坍塌
1. 地面塌陷的根本原因
1)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喀斯特地区的洼地、谷地与河谷等。往往是断裂构造和喀斯特的发育地带,也是地下水的主要径流排泄带或汇水区,这些地区十分有利于地面塌陷的产生。
(2)洞顶自重和外加荷载作用。受化学侵蚀、机械剥蚀及人为挖掘等作用的影响,洞顶支撑力减少或自重力加大.当支撑力无法抵消洞顶岩土体重力作川时.就会引起上覆岩层的塌陷。荷载造成的塌陷常与人类活动和工程建设有关。
(3)震动效应。强烈的地震和人为震动都会引起岩土体的各种破坏效应.如果在震动区分布有地下岩洞或人洞穴.往往会引起地面塌陷或洞室坍塌。
(4)降雨和蓄水影响。降雨和蓄水不但直接湿润与饱和岩土体、增加岩土体的容重及降低其强度.而且还抬高地下水位,增强地下水的渗透和侵蚀能力,提高洞内的水压力,故塌陷多出现在雨季或多雨季节。
(5)疏干排水。在进行矿床开采和地下工程建设时,往往要大规模地进行地下水的疏干排水.地下水位的大幅度下降,使得上覆岩体失去了浮托力,增大了渗透压力.潜蚀作用增强.极易造成地面塌陷。
(6)冲刷溶蚀作用。在一砦工矿企业和城市,由于地下管道漏水或排放废液,对岩土层具有很强的冲刷和侵蚀作用。容易沿着某一通道带走松散和可溶物质,形成空洞导致坍塌。
地面塌陷的分类方法很多,按照成凶可以分为重力塌陷、振动塌陷、荷载塌陷、潜蚀塌陷和溶蚀塌陷;按照影响因素不同可以划分为自然塌陷、人为塌陷和综合形成塌陷;按照空洞围岩的物质组成。把塌陷划分为岩溶塌陷、土洞塌陷、煤层塌陷。
2. 什么是地质灾害,什么原因会造成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版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它权的主要类型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震等等。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体由于某种原因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崩塌:是指较陡的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的地质现象。
泥石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于降水而形成的一种带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条件的特殊洪流。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自然现象。
3. 地面塌陷的原因
据有关部门人士介绍,此次发生地陷与地质条件有关,但具体的情况还要版进一步了解,预计这权两天内可以得知结果。目前发生坍陷的现场已贴出告示,让有影响的周边居民进行转移。
据了解,广州市在此次发生地陷的荔湾区、江高等板块是灰岩地质条件,即底下是石灰岩、上面是沙层等土质层,厚度不到10米。如果这种地质板块,受到水位变动等的影响,就比较容易发生地质事故。
据了解,广州市今后计划建立地质监测网络,看水位变化是否会对相关板块造成影响,然后作出预警。此外,由于地陷不是突然发生的地质事故,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就有预兆的,比如房屋会出现裂缝等。市民要留意这些预兆的变化及时报告。
今年汛期防灾严峻
此前,市地质调查院根据近年来的气候特点和市工程建设活动情况,结合地质环境条件分析,预测今年汛期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形势仍十分严峻。5月1日至9月30日为重点防范时期,其中汛期(4~9月)重点防治因台风暴雨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同时,市地质调查院在分析以往地质灾害发生的时空分布和灾害损失程度的基础上,列出了6个地区建议作为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地区。
4. 引起地质灾害的原因和危害都有什么
一、引起地质灾害的原因:
1、区域性地质生态环境变异引起的危害,如区域性地而沉降、海水人侵、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荒漠化、石山地区的水土流失、石漠化和区域性地质构造沉降背景下平原或盆地地区的频繁洪灾等。
2、采掘矿产资源不规范,预留矿柱少,造成采空坍塌,山体开裂,继而发生滑坡。
3、其它破坏土质环境的活动如采石放炮,堆填加载、乱砍乱伐,也是导致发生地质灾害的致灾作用。
二、地质灾害的危害:
地质灾害直接或间接危害人类生命财产、生活与经济活动,破坏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资源、环境。2015年8月12日凌晨,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烟家沟村陕西五洲矿业股份有限公司生活区附近突发山体滑坡,造成厂区15间职工宿舍、3间民房被埋,64人失踪。
地质灾害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变化规律,既受制于自然环境,又与人类活动有关,往往是人类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结果。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
(4)什么样的地质容易引起地面坍塌扩展阅读
中国地质灾害:
国土资源部网站2012年11月8日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消息称,中国2012年1至10月,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14203起,成功预报地质灾害3529起。
据介绍,在前10个月发生14203起地质灾害中,滑坡10841起、崩塌2050起、泥石流920起、地面塌陷316起、地裂缝55起、地面沉降21起;造成人员伤亡的地质灾害有136起,共导致290人死亡、83人失踪、256人受伤;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2.3亿元。
5. 地质坍塌是什么原因
塌陷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与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动力地质现象。
通常采矿,地下溶洞等都可能会造成塌陷。比如煤矿开采,把地下采空了,就有可能出现塌陷情况。
6. 什么是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是在一定抄条袭件下,自然动力或人为动力造成地表浅层岩土体向下陷落,在地面形成陷坑的动力地质作用或现象。引起地面塌陷的动力因素主要有地震、降雨以及地下开挖采空,大量抽水等。地面塌陷的主要危害是破坏房屋、铁路、公路、矿山、水库、堤防等工程设施。此外,地面塌陷还破坏土地资源,使大量耕地被毁,一些城市和矿区环境恶化。
7. 什么是地质灾害,什么原因会造成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它的主要类型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震等等。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体由于某种原因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崩塌:是指较陡的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的地质现象。 泥石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于降水而形成的一种带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条件的特殊洪流。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自然现象。 滑坡发生的前兆:1、泉水复活;2、土体上隆;3、岩石开裂或被剪切挤压的音响;4、坍塌和松弛;5、变形发生突变;6、裂缝急剧扩张;7、动物异常惊恐、植物正常生长发生变化。 泥石流的识别:中游沟身长不对称,参差不齐;沟槽中构成跌水;形成多级阶地等 地面塌陷的前兆:泉、井的异常变化;地面变形;建筑物作响、倾斜、开裂;地面积水引起地面冒气泡、水泡、旋流等;植物变态;动物惊恐。 滑坡、崩塌、泥石流三者除了相互区别外,常常还具有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和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1、滑坡与崩塌的关系 滑坡和崩塌如同孪生姐妹,甚至有着无法分割的联系。它们常常相伴而生,产生于相同的地质构造环境中和相同的地层岩性构造条件下,且有着相同的触发因素,容易产生滑坡的地带也是崩塌的易发区。例如宝成铁路宝鸡?绵阳段,即是滑坡和崩塌多发区。崩塌可转化为滑坡:一个地方长期不断地发生崩塌,其积累的大量崩塌堆积体在一定条件下可生成滑坡;有时崩塌在运动过程中直接转化为滑坡运动,且这种转化是比较常见。有时岩土体的重力运动形式介于崩塌式运动和滑坡式运动之间,以至人们无法区别此运动是崩塌还是滑坡。因此地质科学工作者称此为滑坡式崩塌,或崩塌型滑坡、崩塌、滑坡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诱发、互相转化:崩塌体击落在老滑坡体或松散不稳定堆积体上部,在崩塌的重力冲击下,有时可使老滑坡复活或产生新滑坡。滑坡在向下滑动过程中若地形突然变陡,滑体就会由滑动转为坠落,即滑坡转化为崩塌。有时,由于滑坡后缘产生了许多裂缝,因而滑坡发生后其高陡的后壁会不断的发生崩塌。另外,滑坡和崩塌也有着相同的次生灾害和相似的发生前兆。 2、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的关系 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的关系也十分密切、易发生滑坡、崩塌的区域也易发生泥石流,只不过泥石流的暴发多了一项必不可少的水源条件。再者,崩塌和滑坡的物质经常是泥石流的重要固体物质来源。滑坡、崩塌还常常在运动过程中直接转化为泥石流,或者滑坡、崩塌发生一段时间后,其堆积物在一定的水源条件下生成泥石流。即泥石流是滑坡和崩塌的次生灾害。泥石流与滑坡、崩塌有着许多相同的促发因素。 影响泥石流形成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它们包括岩性构造、地形地貌、土层植被、水文条件、气候降雨等。泥石流既然是泥、沙、石块与水体组合在一起并沿一定的沟床运(流)动的流动体,那么其形成就要具备三项条件,即水体、固体碎屑物及一定的斜坡地形和沟谷,三者缺一不可。水体主要源自暴雨、水库溃决、冰雪融化等。固体碎屑物来自于山体崩塌、滑坡、岩石表层剥落、水土流失、古老泥石流的堆积物及由人类经济活动,如滥伐山林、开矿筑路等形成的碎屑物。其地形条件则是自然界经长期地质构造运动形成的高差大、坡度陡的坡谷地形。 (1)地表水在沟谷的中上段侵润冲蚀沟床物质,随冲蚀强度加大,沟内某些薄弱段块石等固体物松动、失稳,被猛烈掀揭、铲刮,并与水流搅拌而形成泥石流。 (2)山坡坡面土层在暴雨的浸润击打下,土体失稳,沿斜坡下滑并与水体混合,侵蚀下切而形成悬挂于陡坡上的坡面泥石流。北京山区农民常称之为“水鼓”、“龙扒掌”。 (3)沟源崩、滑坡土体触发沟床物质活动形成泥石流。既崩、滑体便发生溃决,强烈冲击并带动沟床固体碎屑物的活动而形成泥石流。
8. 为什么会地面塌陷
一、什么是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地质现象。当这种现象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地区时,便可能成为一种地质灾害,特别是岩溶塌陷。
二、地面塌陷能造成哪些危害
我国已有许多城市发生了岩溶地面塌陷灾害。塌陷使大量的建筑物变形、倒塌,道路坍陷,田地毁坏,水井干枯或报废,风景点破坏等,给城市的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造成了很大损失。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岩溶地面塌陷灾害较为严重的城市:辽宁的大连,河北的秦皇岛、唐山,山东的济南、泰安、淄博、枣庄,湖北的武汉、黄石、咸宁,湖南的怀化、娄底、黔城、湘潭、郴州,江苏的南京,浙江的杭州,江西的九江、宜春、上高,云南的昆明,贵州的贵阳、水城、安顺、遵义、六盘水、清镇,广西的桂林、柳州、玉林,广东的广州、肇庆等数十个城市。其中破坏强烈、影响较大的有大连、秦皇岛、泰安、武汉、桂林、水城、昆明等,并以贵州水城的地面塌陷最为典型和强烈。水城(属六盘水市)因水钢水源地中16口水井大量的抽采地下水,在约5平方千米的范围内产生塌陷坑1023个,导致89座房屋开裂或倒塌,道路坍裂,423亩农田毁坏,电杆倒塌,一度引起全城停电,直接赔偿和经济损失达260余万元,局部地段因污水灌入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另外,云南昆明市中心的翠湖塌陷,使历史悠久的风景点——翠湖湖水干枯,亭台倒塌,桥梁破坏,名泉九龙池变成了落水洞,花枝凋谢,湖无翠意。
在地下矿产开采中,由于矿坑的强疏排水及矿坑的突水、涌水等,使许多矿区产生了岩溶地面塌陷,从而造成建筑物开裂倒塌,农田毁坏,道路中断,采矿滞产,甚至停产,矿井报废等,其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巨大。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矿区岩溶地面塌陷的直接经济损失已达4000万~5000万元以上。根据初步调查资料,目前我国已产生了岩溶地面塌陷灾害的大型矿区:湖南的恩口煤矿、斗笠山煤矿、桥头河煤矿、煤炭坝煤矿、水口山铅-锌矿,湖北的大冶铜录山铜矿、大冶叶花香铜矿、大冶大广山铁矿、宜都松宜煤矿,江西丰域云庄煤矿、乐平花亭锰矿、乐平桥头丘煤矿、乐平鸣山煤矿,广西泅顶山铅-锌矿、西湾煤矿,广东的石录铜矿、凡口铅-锌矿、英德硫铁矿、黑石岗黄铁矿、阳春硫铁矿,辽宁魏家石棉矿,山东莱芜铁矿业庄矿区、莱芜顾家台铁矿,安徽铜陵新桥铜矿、淮南煤矿、铜官山矿,河北唐山开滦煤矿范各庄矿等数十个矿区。其中以恩口煤矿、水口山铅-锌矿、凡口铅-锌矿、泅顶山铅-锌矿和铜录山铜矿等的岩溶地面塌陷最为典型和强烈。
岩溶地面塌陷也是铁路的主要危害之一。多年来,全国铁路线及场站已发生重大塌陷约52处,累计中断行车1680小时,部分工点治理费用已达上亿元。在我国的主要干线铁路中,岩溶地面塌陷灾害较为严重的有京广线、贵昆线、浙赣线、津浦线、沈大线、渝达线等。塌陷造成车站建筑物毁坏、路基沉陷、道路悬空、桥涵开裂倒塌、隧道施工受阻、铁路断道停车事故时有发生,甚至造成火车脱轨等。有些路段列车长期限速慢行,损失巨大。例如,京广线南岭隧道和大瑶山隧道的地面塌陷,造成已建铁路下沉,运输中断,隧道施工受阻;贵昆线K413-K606路段的3次重大塌陷,先后造成2列货车颠覆,中断行车71小时,已投入的治理费用达1700万元;津浦线上泰安车站的地面塌陷造成路基下沉、路轨架空,行车一度中断,整治费用达2000万元以上;沈大线瓦房店市路段的地面塌陷造成列车停运8小时。
三、地面塌陷有哪些类型
1.岩溶塌陷
由于可溶岩(以碳酸岩为主,其次有石膏、岩盐等)中存在的岩溶洞隙而产生的。在可溶岩上有松散土层覆盖的覆盖岩溶区,塌陷主要产生在土层中,称为“土层塌陷”,其发育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当组成洞隙顶板的各类岩石较破碎时,也可发生顶板陷落的“基岩塌陷”。我国岩溶塌陷分布广泛,除天津、上海、甘肃、宁夏以外的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都有发生,其中以广西、湖南、贵州、湖北、江西、广东、云南、四川、河北、辽宁等省(自治区)最为发育。据统计,全国岩溶塌陷总数达2841处,塌陷坑33192个,塌陷面积约332平方千米,造成年经济损失达1.2亿元以上。
2.非岩溶性塌陷
由于非岩溶洞穴产生的塌陷,如采空塌陷、黄土地区黄土陷穴引起的塌陷、玄武岩地区其通道顶板产生的塌陷等。后两者分布较局限。采空塌陷指煤矿及金属矿山的地下采空区顶板易落塌陷,在我国分布较广泛,目前已见于除天津、上海、内蒙古、福建、海南、西藏以外的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黑龙江、山西、安徽、江苏、山东等省发育较严重。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内,共发生采空塌陷182处以上,塌坑超过1592个,塌陷面积大于1150平方千米,年经济损失达3.17亿元。
在上述几类塌陷中,岩溶塌陷分布最广、数量最多、发生频率高、诱发因素最多,且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突发性特点,严重地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岩溶塌陷的平面形态有圆形、椭圆形、长条形及不规则形等,主要与下伏岩溶洞隙的开口形状及其上覆岩、土体的性质在平面上分布的均一性有关。其剖面形态具有坛状、井状、漏斗状、碟状及不规则状等,主要与塌层的性质有关,黏性土层塌陷多呈坛状或井状,砂土层塌陷多具漏斗状,松散土层塌陷常呈碟状,基岩塌陷剖面常呈不规则的梯状。
岩溶塌陷的规模以个体塌陷坑的大小来表述,主要取决于岩溶发育程度、洞隙开口大小及其上覆盖层厚度等因素。据统计,土层塌陷陷坑直径一般不超过30米,其中以小于5米的占大多数,达63%~71%,5~10米的占10%~20%,个别大的可达60~80米。塌陷坑可见深度绝大多数小于5米,占总数的84%~97%。基岩塌陷规模一般较大,例如,四川省兴文县小岩湾塌陷,长650米,宽490米,深208米。
四、地面塌陷发生的原因
人类活动对地面塌陷的形成、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不合理的或强度过大的人类活动都有可能诱发或导致地面塌陷。现将对地面塌陷有重要影响的几种人类活动及其作用简述如下。
矿山地下采空。地下采矿活动造成一定范围的采空区,使上方岩体失去支撑,从而导致地面塌陷。这种人为活动是采矿区地面塌陷的主要原因。我国已有许多矿区发生了这类地面塌陷,产生了相当程度的危害。例如,山西省内8个主要矿务局所属煤矿区的地面塌陷已影响到数百个村庄、数万亩农田和十几万人的正常生产和生活。
地下工程中的排水疏干与突水(突泥)作用。矿坑、隧道、人防及其他地下工程,由于排疏地下水或突水(突泥)作用,使地下水位快速降低,其上方的地表岩、土体平衡失调,在有地下空洞存在时,便产生塌陷。这类人为活动对岩溶地面塌陷所起的作用极大,由此所产生的岩溶地面塌陷的规模和强度最大,危害最重。我国许多矿区、铁路隧道中的岩溶地面塌陷均由这类活动所致。
过量抽采地下水。对地下水的过量抽采,使地下水位降低,潜蚀作用加剧,岩体、土体平衡失调,在有地下洞隙存在时,也可产生地面塌陷。这种地面塌陷也多见于岩溶地区的塌陷中,并多发生在城市地区。
人工蓄水。这不仅在一定范围内使水体荷载增加,而且使地下水位上升,地下水的潜蚀、冲刷作用加强,从而引起地面塌陷。例如,广西南丹八圩水库引起的地面塌陷使库水全部漏失。
人工加载。在有隐伏洞穴发育部位上方的人工加载,也会导致地面塌陷的产生。如武汉中南轧钢厂料场的地面塌陷即由人工堆放荷载所致。
人工振动。爆破及车辆的振动作用也可使隐伏洞穴发育地区产生地面塌陷。例如,广西贵县吴良村因爆破产生的地面塌陷迫使全村迁移。
地表渗水。输水管路渗漏或场地排水不畅造成地表水下渗或化学污水下渗,也能引起地面塌陷。例如,广西桂林第二造纸厂的地面塌陷即由该厂排放的化学污水下渗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