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暂时性流水的地质作用主要包括哪些

暂时性流水的地质作用主要包括哪些

发布时间: 2021-02-18 05:01:13

⑴ 叙述地表流水地质作用的类型和特点

地表流水地质作用包括流水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 。流水专侵蚀作用:流水侵蚀的属强弱与流水速度有关。流速越大侵蚀作用越强。例如许多河流的上游形成峡谷,而不容易形成冲积平原就是侵蚀作用强烈(尤其是下蚀)。搬运作用:流水搬运物资的质量与水流速度的六次方成正比。流速越大,搬运物质的质量越大,流速有微小的变化,搬运物质的质量就有很大的变化。
堆积作用 :当流速减小,水中搬运的物质沉积形成河谷平原和河口三角洲。物质沉积时,比重大、颗粒大的物质先沉积,比重小、颗粒小的物质后沉积。

⑵ 地表流水地质作用的类型和产物有哪些

地表流水地质作用有:

  1. 流水侵蚀作用:

  2. 搬运作用:

  3. 堆积作用

地表流水地质产物有:

  1. 瀑布,贵州黄果树瀑布(我国最大),

  2. 华北平原即黄河下游的河漫滩,称冲积平原.

  3. 还有就是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的奇观

⑶ 地面流水的地质作用(河流的地质作用)

第一节
河流的剥蚀作用
河流的剥蚀作用
即河水在流动过程中,对地表的破坏作用。分下蚀、侧蚀两种:
一、下蚀作用
侵蚀河床下部,使河床高度不断降低的作用。
河流自身力量下蚀(流速),溶蚀,河水携带沙石撞击河床(含沙量,河床岩石的软硬,河床松散物的粘度)
1.
发生在河流发育的初期和上游地段,V形峡谷,
流速大,长江三峡。
2.
河床岩石软硬不一(或抗溶蚀能力不同),易于下蚀形成急流地段.
急流
瀑布,贵州黄果树瀑布(我国最大),瀑布后退。
3.
河流向源侵蚀,河流源头,地利较陡,也是一个跌水区,类似瀑布后退一样.源头后退,河谷向上游伸长、推进。
4.
下蚀作用使河谷不断加深,但有一定限度,即如果一条河流流向湖泊,当河谷加深到河水面与湖水面一样高时,河流流速为0,下蚀作用停止。河流一般最终要入海,故海平面是河流的下饰基准面。
5.
河流的袭夺:侵蚀速度快的河流,将侵蚀速度慢的河流切断,使其归入自己上游河段。袭夺河,断头河。
软硬岩层相间形成的瀑布和急流
二、侧蚀作用
河流沿水平方向对河流两侧和谷坡的破坏作用.
1.
河流中、下游,河床坡度变缓,下蚀不显著,以侧蚀为主.
2.
横向环流,横剖面上看,河流表层水从凸岸流向凹岸,底层水则反向,形成一种环形流动。
但实际上不是简单环流,同时又向前运动,螺旋状前进。
3.
凹岸处破坏下来的碎屑物搬运到凸岸,沉积下来,这样凹岸不断后退,凸岸不断前伸,河流越来越弯,河谷越来越宽.
曲流--->蛇曲
4.
河床裁弯取直.
牛轭湖;
长江下游十五世纪到二十世纪河流变迁。
曲流河弯道示意图
凹岸有侵蚀坑,凸岸有点砂坝,主流线偏凹岸
第二节
河流的搬运作用
河流把所携带的物质从某处搬至另一个地方的过程即河流的搬运作用。
1.
碎屑物质(砾石,沙,泥等
)--机械搬运;
呈溶解状态物质(NaCl,FeSO4等)--化学搬运。
呈溶解状态搬运的物质:真溶液---K,Na,Ca,Mg
等卤化物、硫酸盐;胶
体---K,Mg,Al,Si等氧化物、氢氧化物。
2.
流速大,搬运量大,碎屑物粒度大;
流速小,悬浮变推移。
粗砂、砾石---推移搬运(滑动、滚动、跳跃)搬运近。
粉砂、泥---悬浮搬运,搬运较远。
3.
磨蚀作用、磨园作用:搬动过程中,相互碰撞,与河床碰撞。
4.
沙坡移动成层理。
第三节
河流沉积作用
河流的沉积作用:是指当河流的动能减小(流速,流量减小)或化学条件改变,降低了河流搬运力,致使搬运物沉积下来,或在河口处化学条件改变使得呈溶解状态搬运的物质发生沉淀。但主要的是河速降低,使机械搬运物发生沉积,一般在河流凸岸,或河流入湖、海处。
机械沉积分异---大而重先沉积,小、轻后沉积
上游(下层)
下游(上层)
分选性:
粗细均匀性。
若大小相差不大,则分先好;
大小悬殊则分选性差。
冲积物---河流沉积的碎屑物质。
一、河谷内的沉积作用
较粗,多为粗砂、砾石,常具斜层理。地形上分心滩,边滩,河漫滩.
1.
心滩:
河流变宽,河心障碍物,河流速降低,河心沉积。
长几十---几千米,宽几--几百米,表面平坦,干水期出露水面,洪水期淹没。上游受侵蚀,下游接受沉积,故心滩向下游移动。
2.
边滩:
横向环流把凹岸侵蚀物携带到凸岸堆积成新月形边滩.
3.
河漫滩:
洪水期,河水上涨,淹没了边滩,并在原地边滩沉积物上沉积了较细的物质,这就是河漫滩沉积,具有不明显的水平层理。
河流冲积层的二元结构:由下部边滩的粗粒沉积物和上部河漫滩的细粒沉积物两部分组成的沉积剖面结构。
华北平原即黄河下游的河漫滩,称冲积平原。

⑷ 河流的地质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侵蚀作用

河水破坏组成河床的岩石、松散沉积物的作用。河水破坏河床有3种方式:水力冲击(蚀);磨蚀(流水挟带的沙、砾对河床的磨损);溶蚀(流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解作用)。根据河水对河床的破坏方向,侵蚀作用可分为下蚀作用和侧蚀作用。

2、搬运作用

河流将碎屑物质、化学溶液运往下游方向的作用。河流的搬运物质大部分来自片流、地下水、斜坡重力作用带入河中的机械碎屑或化学溶液,小部分是河流侵蚀河床的产物。河流的搬运方式包括机械搬运和化学搬运(溶运)。

3、沉积作用

河流搬运物质的沉降和堆积作用。河流只发生碎屑物质的机械沉积作用,几乎不发生溶解物质沉淀和胶体物质凝聚的化学沉积作用,这是由于河水中溶运物质远不饱和,也缺乏适合于化学沉积的稳定环境。

(4)暂时性流水的地质作用主要包括哪些扩展阅读

河流机械沉积作用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流速降低、流量减小,或水中碎屑量超过河水的挟带能力。河流的碎屑沉积物叫冲积物,由具不同粒径的碎屑组成。碎屑的磨圆度好,粒度分选性也好,具层理。河流的沉积作用可沿流程发生,但以流速骤减处最显著,如山口、河口。

河流在山口处因地形开阔,水流分散,流速减低,碎屑沉积成扇形,称冲积扇(干旱气候区的间歇性河流形成的扇形堆积,称洪积扇)。在弯曲河流的凸岸形成的边滩,随着河床的摆动可以扩大发展成洪水位才能淹没的河漫滩。

⑸ 叙述地表流水地质作用的类型和特点有点急

第一节 河流的剥蚀作用河流的剥蚀作用 即河水在流动过程中,对地表的破坏作用。分下蚀、侧蚀两种: 一、下蚀作用 侵蚀河床下部,使河床高度不断降低的作用。 河流自身力量下蚀(流速),溶蚀,河水携带沙石撞击河床(含沙量,河床岩石的软硬,河床松散物的粘度) 1. 发生在河流发育的初期和上游地段,V形峡谷, 流速大,长江三峡。2. 河床岩石软硬不一(或抗溶蚀能力不同),易于下蚀形成急流地段.急流 瀑布,贵州黄果树瀑布(我国最大),瀑布后退。 3. 河流向源侵蚀,河流源头,地利较陡,也是一个跌水区,类似瀑布后退一样.源头后退,河谷向上游伸长、推进。 4. 下蚀作用使河谷不断加深,但有一定限度,即如果一条河流流向湖泊,当河谷加深到河水面与湖水面一样高时,河流流速为0,下蚀作用停止。河流一般最终要入海,故海平面是河流的下饰基准面。5. 河流的袭夺:侵蚀速度快的河流,将侵蚀速度慢的河流切断,使其归入自己上游河段。袭夺河,断头河。 软硬岩层相间形成的瀑布和急流 二、侧蚀作用 河流沿水平方向对河流两侧和谷坡的破坏作用. 1. 河流中、下游,河床坡度变缓,下蚀不显著,以侧蚀为主. 2. 横向环流,横剖面上看,河流表层水从凸岸流向凹岸,底层水则反向,形成一种环形流动。 但实际上不是简单环流,同时又向前运动,螺旋状前进。 3. 凹岸处破坏下来的碎屑物搬运到凸岸,沉积下来,这样凹岸不断后退,凸岸不断前伸,河流越来越弯,河谷越来越宽. 曲流--->蛇曲4. 河床裁弯取直. 牛轭湖; 长江下游十五世纪到二十世纪河流变迁。曲流河弯道示意图凹岸有侵蚀坑,凸岸有点砂坝,主流线偏凹岸 第二节 河流的搬运作用 河流把所携带的物质从某处搬至另一个地方的过程即河流的搬运作用。 1. 碎屑物质(砾石,沙,泥等 )--机械搬运; 呈溶解状态物质(NaCl,FeSO4等)--化学搬运。 呈溶解状态搬运的物质:真溶液---K,Na,Ca,Mg 等卤化物、硫酸盐;胶 体---K,Mg,Al,Si等氧化物、氢氧化物。 2. 流速大,搬运量大,碎屑物粒度大; 流速小,悬浮变推移。 粗砂、砾石---推移搬运(滑动、滚动、跳跃)搬运近。 粉砂、泥---悬浮搬运,搬运较远。 3. 磨蚀作用、磨园作用:搬动过程中,相互碰撞,与河床碰撞。 4. 沙坡移动成层理。第三节 河流沉积作用 河流的沉积作用:是指当河流的动能减小(流速,流量减小)或化学条件改变,降低了河流搬运力,致使搬运物沉积下来,或在河口处化学条件改变使得呈溶解状态搬运的物质发生沉淀。但主要的是河速降低,使机械搬运物发生沉积,一般在河流凸岸,或河流入湖、海处。 机械沉积分异---大而重先沉积,小、轻后沉积 上游(下层) 下游(上层) 分选性: 粗细均匀性。 若大小相差不大,则分先好; 大小悬殊则分选性差。冲积物---河流沉积的碎屑物质。 一、河谷内的沉积作用 较粗,多为粗砂、砾石,常具斜层理。地形上分心滩,边滩,河漫滩. 1. 心滩: 河流变宽,河心障碍物,河流速降低,河心沉积。 长几十---几千米,宽几--几百米,表面平坦,干水期出露水面,洪水期淹没。上游受侵蚀,下游接受沉积,故心滩向下游移动。 2. 边滩: 横向环流把凹岸侵蚀物携带到凸岸堆积成新月形边滩. 3. 河漫滩: 洪水期,河水上涨,淹没了边滩,并在原地边滩沉积物上沉积了较细的物质,这就是河漫滩沉积,具有不明显的水平层理。 河流冲积层的二元结构:由下部边滩的粗粒沉积物和上部河漫滩的细粒沉积物两部分组成的沉积剖面结构。华北平原即黄河下游的河漫滩,称冲积平原。

⑹ 地质作用的类型

地质作用可根据能量来源和发生部位分为表层地质作用(surface process)和内部地质作用(interal process)两大类。

(一)表层地质作用

表层地质作用是指主要由地球外部的能源引起的、发生在地球表层的地质作用(又称外动力地质作用或外力地质作用)。

主要来自地球以外的太阳辐射能和日月引力能等促使了地球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运动与循环,使它们成为改造地壳表面或表层的直接动力(即地质营力)。同时,在地球外部圈层的运动过程中,地球内部的重力能与旋转能等也起着重要作用。

地质营力总是通过一定的介质来起作用的。表层地质作用的地质营力按介质的物理状态(液、固、气)分为三种情况:介质为液态(即水)的营力主要有地面流水、地下水、湖泊和海洋;介质为固态的营力主要有冰川;介质为气态的营力主要为大气和风。所以,由这些营力在表层产生的作用分别称为地面流水的地质作用、地下水的地质作用、海洋的地质作用、湖泊的地质作用、冰川的地质作用及风的地质作用等。

虽然表层地质作用的营力有多种类型,介质条件差异甚大,地质作用的特点也各不相同,但每种营力一般都按照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这样的过程进行。这几种作用既代表了表层地质作用的序列,也是表层地质作用的主要类型。

风化作用是指在地表或近地表环境下,由于气温、大气、水及生物等因素作用,使地壳或岩石圈的岩石、矿物在原地遭受分解和破坏的地质作用。风化作用使地表岩石变得松软,为剥蚀作用创造条件,是表层作用的前导。

剥蚀作用是指各种地质营力(如风、水、冰川等)在其运动过程中对地表岩石产生破坏并将破坏物剥离原地的作用。剥蚀作用不断破坏和剥离地表物质,使地表形态发生改变,形成新的地形。剥蚀作用按方式可分为机械剥蚀作用、化学剥蚀作用和生物剥蚀作用。按地质营力类型又可分为地面流水、地下水、海洋、湖泊、冰川及风的剥蚀作用等。

搬运作用是指经风化作用、剥蚀作用剥离下来的产物,随运动介质从一地搬运到另一地的作用。搬运作用与剥蚀作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物质剥离原地的同时也是其进入搬运状态的时刻。搬运作用有机械、化学和生物搬运三种方式。不同营力(地面流水、地下水、海洋、冰川、风等)搬运作用的方式、特点也不尽相同,搬运作用是一种中间过程。

沉积作用是指各种营力搬运的物质,在介质动能减小或物化条件发生改变以及生物作用下,在新的场所堆积下来的作用。沉积作用的场所通常是能使介质动能减小或物化条件变化的地方,如山坡脚、冲沟口、河口区、海洋、湖泊等。沉积作用也具有机械、化学和生物沉积作用三种方式。按营力又可分为地面流水、地下水、海洋、湖泊、冰川和风的沉积作用。

成岩作用是指使松散沉积物固结形成沉积岩的作用。经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物,在适当的条件下(如埋藏一定的深度),在胶结、压实和重结晶的作用下,它们就可固结成岩石。

表层地质作用的类型可归纳为表4-3。

表4-3 表层地质作用的类型

(二)内部地质作用

内部地质作用是指主要由地球内部能源引起的地质作用(又称内动力地质作用或内力地质作用)。内部地质作用一般起源和发生于地球内部,但常常可以影响到地球表层,如火山作用、构造运动等。

内部地质作用主要包括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和构造运动。

岩浆作用是指在岩浆的形成、运动直到冷凝、结晶成岩石的过程中,岩浆本身及其对围岩所产生的一系列变化。岩浆是地下深处主要由硅酸盐组成的高温熔融体,并在巨大的压力驱使下向地壳的薄弱地带运移,在其运移过程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除岩浆自身发生变化外,还对围岩产生机械挤压和使围岩的物质成分和物理性状发生改变。从岩浆侵入到围岩(未喷出地表)并冷凝结晶形成岩石的全过程,称侵入作用,形成的岩石称侵入岩。当岩浆喷出地表,在地表的条件下冷凝形成岩石并使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过程称火山作用(喷出作用),形成的岩石称火山岩(喷出岩)。

变质作用是指在地下特定的地质环境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使原来的岩石(包括沉积岩、岩浆岩及变质岩)基本上在固体状态下发生物质成分与结构、构造变化,从而形成新的岩石的地质作用。新形成的岩石称变质岩。变质作用通常是在地表以下较高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进行的,并且常常有化学活动性流体参加作用。

构造运动是指主要由地球内部能源引起的地壳或岩石圈物质的机械运动。常以岩石变形、变位、地表形态的变化等形式表现出来。按物质的运动方向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水平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物质发生沿地球切线方向的运动。水平运动主要引起地壳的拉张、挤压、平移或旋转等,有时可使岩石发生强烈变形和变位,形成高大的褶皱山系。垂直运动是指地壳物质沿地球半径方向作上升和下降的运动。它可以造成地表地势高差的改变,引起海陆变迁等。岩石圈的大规模构造运动常常表现为岩石圈的一些大型板块的相互作用与相对运动。地震是构造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地壳的一种快速运动。当地表下的岩石受力产生变形,在变形过程中,机械能不断地累积,当积累到一定限度时(岩石的破裂极限),岩石就会发生破裂,在破裂的同时,大量的机械能就会释放出来,地壳受到猛烈冲击而发生震动,从而产生地震。

内部地质作用的类型可归纳为表4-4。

表4-4 内部地质作用的类型

⑺ 地面流水的剥蚀作用

(一)概述

沿陆地表面流动的水体称为地面流水。其水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其次是冰雪融水和地下水。

雨水或雪融水沿地面斜坡成片状向低处流动称为坡流或片流。坡流向小沟和山涧汇集,形成一股股快速奔腾的流水,称为洪流。坡流和洪流都是暂时性流水,当它们继续向低凹流去,并切穿地下含水层,直接取得地下水补给时,便形成常年性流水,这就是河流。

河流流经的带状洼地称河谷;河谷两侧的斜坡称谷坡;由谷坡限定的平坦部分称谷底。河水泛滥时会被淹没的谷底部分称河漫滩;谷底经常被流水占据的部分称河床。谷坡、谷底及河床统称为河谷要素(图4-3)。

图4-3 河谷组成要素示意图

A-河床;B-河漫滩;C-谷缘;D-谷麓;①-谷底;②-谷坡

地面流水剥蚀作用的能力取决于流水动能的大小,它受流速和流量的控制,其关系式如下:

地质学基础

式中:E为流水动能,M为流量,V为流速。流速的大小取决于地面坡度的陡缓与过水断面的大小。

(二)暂时性流水的剥蚀作用

1.坡流的剥蚀作用

坡流是由无数细小水流构成沿斜坡流动的面状水流。坡流的流量、流速均较小,只能对山坡上松散的土层产生较均匀的剥蚀作用,这种剥蚀作用又称洗刷作用。洗刷作用的强度主要受降雨量、斜坡坡度、岩石性质及植物发育情况等因素影响。当降雨量大、植被少,洗刷作用表现得最强烈。

2.洪流的剥蚀作用

坡流在地表低洼处汇集形成快速奔腾的流水形成洪流,洪流以自身的动力及携带的泥沙、石块对沟谷岩石的破坏作用称为洪流的剥蚀作用(又称冲刷作用)。由于洪流流量大,流速快,机械冲刷力很强,常将地面切割出较深的线状沟谷--冲沟。

冲沟的横剖面呈“V”字形,这是洪流冲刷作用不断加强进行的标志;如果冲沟加深到山麓附近的地平面高度,冲沟下切力量大大降低,甚至停止,此时沟底发生堆积,沟坡变得平缓,底和壁生长了植物,冲沟就变成为坳谷(死冲沟)。通过冲沟形态来分析洪流地质作用,是在山区进行道路选线和桥梁工程勘查中应注意的一个问题。

(三)河流的剥蚀作用

河水及所挟带的碎屑物在运动过程中对河谷中岩石的破坏作用称为河流的剥蚀作用(又称侵蚀作用)。它包括机械侵蚀和化学溶蚀两种方式。在河流的机械侵蚀作用中,有河水本身的冲击力对河床岩石产生的冲蚀作用,也有河水携带的砂、砾对河床和两岸岩石产生的磨蚀作用;河流的化学溶蚀作用占次要地位,仅发生在河水流经可溶性岩石构成的河床中。

按河流侵蚀作用的方向可分为下蚀作用和侧蚀作用。

1.河流的下蚀作用

河流在垂直方向上对河床底部岩石的冲刷作用,称为下蚀作用(底蚀作用)。下蚀作用的结果使河床加深、河流变长。

下蚀作用的强弱与河水流速、流量、河床的岩石性质及河水的含沙量等有关,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流速。多数河流发源于山区,河流上游的纵比降(河床高差与长度之比)比中下游大得多,因而该河段河流的下蚀作用最强烈。据研究,长江上游的金沙江河谷,近100万年来加深了1200m以上,平均每年约加深1mm。在下蚀作用强烈的地区,由于河谷加深的速度超过加宽的速度,使谷坡的高度远大于谷底的宽度,河谷横剖面呈“V”字形,故称“V”字形峡谷(图4-4)。我国长江三峡就是由长江下蚀作用塑造出来的“V”字形峡谷,以其陡坡雄伟而闻名于世,这种独特的峡谷地貌为三峡大坝工程的修建提供了难得的自然条件。

图4-4 长江三峡“V”字形峡谷

由于组成河床的岩石软硬不均,下蚀作用的速度也有差异,因而造成谷底在纵向上呈阶梯状。一般由坚硬岩石组成的谷底因抗侵蚀能力强,常突起形成陡坎。由于陡坎的存在使河水呈现出明显的跌水现象称瀑布。如我国著名的黄果树瀑布,瀑布宽20m,水位落差57m(图4-5)。

图4-5 贵州黄果树瀑布

在瀑布河段,河水携带着碎屑物从陡坎上跌落,强烈冲击瀑布下面的河床和陡坎的根部。长时间后,陡坎悬空、崩塌,使瀑布后退。如黄河壶口瀑布,该瀑布原在龙门,目前已退到壶口,平均每年后退约5cm。

在河流上游大多有跌水现象。那里下蚀力最大。与瀑布后退一样,河谷因源头后退而向上游推进,这个过程称为河流的向源侵蚀。河流通过向源侵蚀来增加其长度。当两条河流向同一个分水岭向源侵蚀时,向源侵蚀速度快的河流,会将侵蚀慢的河流的水夺走,这种现象称为河流袭夺。

河流的下蚀作用不断使河谷加深,但并不是无止境的。当河流入湖或入海时,河水面与湖水面或海水面之间高差为零,河水的流动随势能消失而趋于停止,下蚀作用也就停止了。这一水平面(湖水面或海水面)是河流下蚀作用的极限,称为侵蚀基准面。陆地上多数河流最终都注入海洋,所以,海平面是河流的最终侵蚀基准面。

2.河流的侧蚀作用

河流在水平方向上不断地冲蚀河床,使谷坡后退,加宽河谷的作用称为侧蚀作用。侧蚀作用的结果使河谷加宽,河床变弯曲。

河流侧蚀作用的原因,是河流进入弯曲河段后,河水在惯性离心力的驱动下,主流线(流速最快点的连线)偏向凹岸,河水的运动进入单向环流状态,河水及其中的碎屑不断冲击凹岸,使得凹岸节节后退。凹岸被侵蚀下来的碎屑物质被底流搬运到凸岸堆积,其作用的结果是,凹岸不断向谷坡方向后退,而凸岸堆积不断前伸,使河谷和河床愈来愈弯曲,这种连续弯曲的河流称曲流(图4-6)。

图4-6 曲流的发展与河谷扩宽示意图

在曲流的发展过程中,当两河曲靠得非常近时,洪水期流速较快的河水冲开曲流颈,河水由一个河弯直接进入下一个河弯,这种现象叫截弯取直。截弯取直后被遗弃的一段河曲称牛轭湖(图4-7)。

图4-7 河流截弯取直与牛轭湖

(据李叔达等,1983)

⑻ 河流的地质作用是怎样产生的有什么特点 有没有知道的

河流地质作用分为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
①侵蚀作用:河流的侵蚀作用包括机械侵蚀和化学侵蚀两种。河流侵蚀一方面向下冲刷切割河床,称为下蚀作用。另一方面,河水以自身动力以及挟带的砂石对河床两侧的谷坡进行破坏的作用称为侧向侵蚀,而河流化学侵蚀只是在可溶岩地区比较明显,没有机械侵蚀那么普遍。
河流侵蚀
河流侵蚀
②搬运作用:河水在流动过程中,搬运着河流自身侵蚀的和谷坡上崩塌、冲刷下来的物质。其中,大部分是机械碎屑物,少部分为溶解于水中的各种化合物。前者称为机械搬运,后者称为化学搬运。河流机械搬运量与河流的流量、流速有关,还与流域内自然地理——地质条件有关。
河流搬运
河流搬运
③沉积作用:当河床的坡度减小,或搬运物质增加,而引起流速变慢时,则使河流的搬运能力降低,河水挟带的碎屑物便逐渐沉积下来,形成层状的冲积物,称为沉积作用。
河流沉积作用
河流沉积作用
河流沉积作用主要发生在河流入海、入湖和支流入干流处,或在河流的中下游,以及河曲的凸岸。但大部分都沉积在海洋和湖泊里。河谷沉积只占搬运物质的少部分,而且多是暂时性沉积,很容易被再次侵蚀和搬运。
河水通过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形成河床;并使河床的形态不断发生变化,河床形态的变化反过来又影响着河水的流速场,从而促使河床发生新的变化,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⑼ 地下水的地质作用主要有哪些

地下水的剥蚀作用是在地下进行的,所以又称为潜蚀作用。按作用的方式分为机械潜蚀作用与化学溶蚀作用。工程地质学中的潜蚀概念不包括可溶性岩石的化学溶蚀作用。
1、机械潜蚀作用
地下水在流动过程中,对土、石的冲刷破坏作用。地下水在土、石中渗透,水体分散,流速缓慢,动能很小,机械冲刷力量微弱,只能将松散堆积物中颗粒细小的粉沙、泥土物质冲走,使其结构变松,孔隙扩大。但经过长时间的冲刷作用,也可以形成地下空洞,甚至引起地面陷落,出现落水洞和洼地。这种现象常见于黄土发育地区。疏松的钙质粉砂岩也易受到冲刷破坏。地下水充满松散沉积物的孔隙时,水可润滑、削弱、以至破坏颗粒间的结合力,产生流沙现象;或浸润粘土物质,使之具有可塑性,引起粘土体积膨胀,导致土层蠕动和变形。
2、化学溶蚀作用
地下水可溶解可溶性岩石所产生的破坏作用,又称喀斯特作用。地下水中普遍含有一定数量的二氧化碳,这种水是一种较强的溶剂,它能溶解碳酸盐岩(如石灰岩,化学成分为碳酸钙),使碳酸盐变为溶于水的重碳酸盐,随水流失。碳酸盐岩中常发育裂隙,更易遭受溶蚀,岩石中的裂隙逐渐扩大成溶隙或洞穴。在碳酸盐岩地区,喀斯特作用可产生一系列如溶沟、石芽、溶洼、溶柱、落水洞、溶洞、暗河、地下湖和石林等喀斯特地形(见喀斯特)。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