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地质学具有什么属性
『壹』 地质环境的社会经济属性
地质环境以人为中心而被评价和认识。在社会经济与地质环境相互联系过程中,地质环境不管是被动地承受各种工程经济活动,还是主动地对社会经济施加灾害风险,都被自动地赋予了社会经济属性。根据对社会经济的作用,地质环境因素大致可分为两大类: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地质环境因素,称为地质资源;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良地质环境因素,称为地质环境问题,当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损失时又称为地质灾害。
地质资源包括岩石、土壤、地下水等地质环境要素和地貌景观。某种地质环境要素在一定空间内相对富集而形成了可资人类经济社会开发利用的资源,如土壤、地下水、化石能源矿产、非能源矿产等。对社会经济而言,组成地质环境的物质和地貌景观,都可能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或潜在利用价值。例如,低品位含铁岩石在过去的技术、经济和社会条件下,对社会经济价值不大;但随着选矿技术的进步,低品位含铁岩石转化为低品位铁矿石为社会经济加以利用,使其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地质资源。海滩被开发利用作为海滨观光度假胜地时获得了可观的经济价值,从过去单纯的地貌景观转变为满足人们休闲嬉戏需求的地质资源。在地貌景观中,那些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在各种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人们称为地质遗迹,属于具有重要科学、观赏、教育价值的地质资源。
地质环境问题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可能对经济社会产生不良影响或危害的地质环境现象或事件。按照主要诱发因素,可分为原生地质环境问题与次生地质环境问题。原生地质环境问题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不良地质环境现象或事件,如火山爆发、地震、水土化学物质空间迁移而引起的地方病等。次生地质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引起的不良地质环境现象或事件,例如,工程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地下水污染等。
社会经济通过人类活动开发利用地质资源,对地质环境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有利于社会经济,也可能不利于社会经济。地质环境通过各种地质环境问题作用于社会经济,给经济社会带来可能损失或危害的风险。风险的高低取决于社会经济对地质环境问题(地质灾害)的脆弱性。脆弱性是指人类、人类活动及其场地的一种性质或状态,可以看成是安全的另一方面[15]。脆弱性增加,安全性就降低。例如,在斜坡下方修建一座建筑物,可以采用较深的地基基础以降低其对斜坡土石流的脆弱性,来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图1-1表示上述地质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存在的这种关系。
图1-1 地质环境与社会经济关系示意图
『贰』 地质环境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
地质环境是地质作用的产物。地质作用又可以划分为自然的和人为的地质作用。
(一)地质环境的自然属性
自然地质作用是地球上的自然力驱动地球物质运动的行为,根据自然力的来源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
内动力地质作用的驱动力是地球形成时继承下来的,包括地内热能、地球旋转能、化学能和结晶能等。其中地内热能大部分源自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它们使地球深部的岩石接近熔点或形成岩浆,由于加热不均匀,岩石(浆)密度具有差异,引起部分地壳上升,另一部分下降。在一些地区,高温高压的岩浆上升到地表,形成火山。地壳的运动又会引发地震,并使地壳的结构发生变化,出现褶皱、断裂。
外动力地质作用又称为外营力地质作用或表生地质作用,是地球外部圈层的运动而产生改变地表形态、物质迁移和堆积的各种作用。其驱动力主要来自于太阳的辐射热,太阳、月球对地球的引力以及重力能。这些能量维系着地球浅表的热量和水分的运动,形成永不停息的水文循环,同时也是岩土物质再分配和生命延续的原动力。在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岩石会风化剥蚀形成松散的物质,并不断被搬运、沉积到低洼处,在此过程中,地形得到改造,高山夷为平地,土壤的形成和流失又决定着生物的演替、进化,植物群落的繁盛与消亡。
从古至今,自然地质作用从不停息,无论有无人类的活动,它都会持续地进行下去,影响着地质环境的结构和功能,使地质环境具有鲜明的自然属性。
(二)地质环境的社会属性
地质环境是在伴随人类历史延续的同时得到发展的,这种发展是通过自然的和人为的地质作用共同推进的。俄罗斯学者B.И维尔纳茨基明确指出:“地球上除传统地质学所论及的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外,目前已出现了新的地质营力,即人为地质作用。人类活动所造成的地质变化已与自然并驾齐驱。在某些方面和某些地域,人类的作用已经超过自然地质作用的速度和强度,使之成为影响人类环境的重要力量。”这里所讲的人为地质作用可以定义为:人通过工程活动,对地面以下地球四大要素自然分布格局的干扰,主要是对岩、土、地下水天然时空结构的改造。
人类的出现,特别是人类从自身利益出发,开发与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并通过科学技术进步,扩大干预自然的能力,使人类终于成为地球表层物能交换、传递链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此过程中人类自身也得到改造。作为消费者,人类走过了从原始的被动顺应、选择地质环境的阶段,逐渐成为主动干预和改造地质环境的角色。为了进一步获取利益,人们上天入地,移山填海,采伐森林,开垦土地,改变了大自然长期形成的稳定性和原有的演化轨迹。随着社会形态的变革,生产方式的不断调整,人的行为的群体性和社会性特征愈来愈鲜明、突出。人为地质作用的目的性、功利性与政治经济乃至法律、法规等意识形态的联系越加紧密,人为地质作用所产生的后果,即地质环境状况及变化必然受“社会之手”的操纵。尤其是在人为活动强度较大的地域,地质环境呈现出明显的社会属性。
『叁』 什么是环境地质
运用地球来科学规律,研究自地球作用过程、地球资源以及地球物质及其对人类和生物生态环境的影响等。包括:①保护人类的健康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以免受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或天然产生的化学物质所引起的地球化学或生物化学反应的危害;②合理利用国土资源,保护人类生存的安全和福祉,免受各种自然灾害(如洪水、飓风、地震和泥石流等)的侵扰。
『肆』 环境地质学的内容
朋友,你好 ,这有几篇关于环境反馈方面的论文··
你好好哦看看,希望你帮上你!
『伍』 地质环境与环境地质学
环境,是指与中心事物有关的客观事物的总和。环境科学研究的环境,是与人类有关的客观事物的总和。地质环境是自然环境的一个部分,是指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岩石圈表层。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空间,人类的生存环境究其本质就是地质环境(图18-1)。
图18-1 人与环境关系图
(杨志峰等,2004)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人口的急剧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出现了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特别是地质灾害与环境污染,已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和威胁。人类与地质环境关系问题成为21世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20世纪60~70年代,环境问题已经引起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严重关注,环境地质学应运而生。它是从地质学中分支出来的一门新兴学科,也是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应用地质科学、环境科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地质环境的基本特性、功能和演变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人类与地质环境组成的复杂系统。
地质环境与环境地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两者不能互相通用,混淆不清。两者的区别在于,环境地质是研究人类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学科,是以地质环境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地质环境是有空间概念的,既岩石圈表层或其中某一区域,而环境地质没有空间概念。
环境地质学的任务是在分析地质环境组成要素的特征和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研究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关系(人地关系),揭示环境地质问题的发生、发展和演化趋势,全面评价地质环境质量,提出地质环境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对策与方法,为实现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地质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是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关系,包括:①由自然因素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原生地质环境),如火山喷发、地震、山崩、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以及因地壳表面化学元素分布不均引起的地方病。②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次生地质环境),如城市化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大型工程和资源开发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以及各类污染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等。③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
由于环境地质问题的复杂多样,加上各个自然学科都主动积极地向环境地质靠拢、渗透,因此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十分广泛,所涉及的学科繁多,导致其下面的分支学科不断增加,划分方法也较多。根据学科的特点和环境地质问题的不同,环境地质学大体包括以下分支学科及研究内容:
城市地质学 研究内容包括:城市地区的区域地质、水文与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的综合调查研究;评价地质环境的适宜程度,预测可能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与社会经济环境效益,进行市政布局和环境地质区划;开展城市地区各种地质灾害的分布、成因、影响和预测预防的研究;做好城市地区水资源的调查、评价、合理开采和保护的研究;城市地区地质环境与人类健康关系及其保护与改善的研究等。
灾害地质学 研究内容包括:地质灾害发生与发展规律,从技术上提高预报的准确性,最大限度地减轻地质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的危害和对社会经济的破坏。
矿山环境地质学 研究内容包括:人类与矿产资源之间的供需矛盾及其解决的途径与对策;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技术与方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所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的预测及其防治等。
废物处置地质学 研究内容包括:综合运用地质学理论和方法,选择废弃物处置场址,合理处置城市垃圾、工业废物和放射性废物等。
医学地质学 研究内容包括:研究区域地球化学特征和地方病的形成机理及其防治办法;微量元素的污染途径及其生物学效应;较差地质环境的改善途径与方法。
旅游地质学 研究内容包括:各种旅游地质的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对旅游区与旅游景点进行评价与规划,进而开发、利用并保护地质旅游资源。
农业地质学 研究内容包括:大农业生长的地质背景,农业土壤地质以及促进农业发展的农用矿物岩石的应用。
『陆』 环境地质条件有哪些
参照《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 12719-91做。
6.1.1 区域稳定性调查,收集矿区附近历史地震资料,调查新构造活动情况,分析其是否有活动性断裂的存在。
6.1.2 调查矿区所处社会环境(建筑物的类型、密度)和自然地理环境(旅游区、文物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等)。
6.1.3 勘探矿区调查内容
6.1.3.1 调查、收集地表水、地下水的环境背景值(污染起始值)或对照值。
6.1.3.2 对矿区开发影响范围的滑坡,崩塌,山洪、泥石流等物理地质现象进行野外调查。
6.1.3.3 调查地质体中可能成为污染源的物质的赋存状态、含量及分布规律。
6.1.3.4 当调查区有热(气)水时,应查明其分布、控制因素、水温、流量,水中气体及化学疽分,了解热(气)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6.1.3.5 当矿体埋深较大(垂深>500 m)应在不同构造部位选择代表性钻孔进行地温测量,确定恒温带深度、温度及地温梯度。
6.1.3.6 矿区放射性调查
a. 矿区发现有放射性元素,但确认无工业价值时,应对其影响安全生产和环境污染作出评价。
b. 在铀矿区应对有水钻孔和地下水露头取样,测试水中放射性元素含量,同位素比值和化学成分,水文地球化学指标,研究其在水平与垂向的分布规律。
『柒』 环境地质学主要研究哪些科学问题
环境地质学属地球科学,是应用地质学和地理学原理,合理利用地质资源,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一门学科,是一门介于地质学、地理学和环境科学之间的科学。
环境地质学具有广泛的研究领域,它包括这样一些研究内容:
①区域地质环境研究,为区域规划、经济发展、国土整治及资源开发等提供科学依据。
②地质灾害的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为预报地质灾害提供依据,为减免灾害提出防范措施。
③地球化学环境对人类的影响问题。研究不同地区地球化学背景,各种元素丰度及其分布特点;研究空气、水体、土壤和矿物原料中有益、有害元素及致病物质富集、迁移规律;研究地质环境与人畜健康关系,防治某些地方病和职业病,最大限度地减轻由于某些元素的天然富集或短缺对人畜健康和植物生长带来的不良影响。一些城市饮用水水质恶化问题也是当前亟需研究的问题。
④古气候的变化规律,主要利用地质环境中沉积物反映气候变化的标志,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特别是第四纪以来气候变化的情况、原因和规律,预测今后气候变化趋势可能产生的危害和提出防范措施。
⑤工程建设中可能引起的环境恶化问题。大量的工程活动,如城市建设、水利工程、道路建设、矿山、海港工程、电站建设等常常引起人为地质作用,在兴利的同时往往造成地质环境的破坏,引起环境恶化。对人为地质作用及其地质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做出评价和预测,为区域经济建设规划和大型工程设计提出科学论证。
⑥自然资源开发中的环境地质问题。水资源、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可以造福人民,但同时又往往引起地质环境的改变,甚至导致人为的地质灾害。地下水过量开采常常引起地面沉降,在沿海地区常常导致海水入侵和土地盐碱化;矿山开采往往引起地面塌陷、山崩和人工滑坡;某些矿产,特别是放射性矿产的勘探和开采往往引起环境污染。环境地质工作就是要在自然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详细研究导致环境恶化原因,提出防止减轻地质环境恶化的措施。
『捌』 环境地质学是学什么的
环境地质学 主要学的是 地球化学一方面的东西,地质风化的一些内东西等等,是一个交叉容学科 , 一般都学的比较浅,有这门课程 ,我修过,不过只是听老师讲评书带过了,老师自己说这个课不重要……
对了 我是学构造地质学的……
『玖』 环境地质学在实际生活中有那些用处
环境地质学在实际生活中有那些用处
『拾』 环境地质学的介绍
环境地质学是来研究人类活动和地质自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它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也是环境地学的组成部分。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包括自然和人为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但也有人从狭义的地质环境概念出发,把问题局限于岩石圈。1972年中国开始探讨环境地质学的范畴、理论和方法,组建研究机构,到70年代中期,发展成为一门较系统的新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