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图读图分析怎么写
① 阅读地质图,写 1 份读图报告,包括下列内容(1)地形地貌 (2)地层岩性 (3)地质构造 (4) 地质历史
李德伦那本构造地质教材上的吧
地形地貌就看图的海拔
地层岩性下面图标不是已经有了吗
地质构造就是写断层和褶皱
地质历史就是判断新老关系后,然后描述一下
② 怎么写地质图综合报告
例如:
一、 实习概述
实习目的:工程地质实习是土木工程专业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实习实践教学和课堂理论教学具有同等重要作用,工程地质实习的目的在于通过实习使学生具备分析、解决在实际工程中出现的简单条件下的地质问题一的能力。
实习任务:在实习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实际操作和直接感观的体会和认识,如通过对实物标本、模型、图件等的观察与分析,是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理论课上所学的知识,并在基本技能方面得到初步训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搜集了解区域地质、地形地貌、地震、建筑材料等资料后,学生通过野外的实地勘察,进一步了解场地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石和土的工程性质、地下水的作用以及不良地质现象等。
实习时间:一周
实习地点:大学城广东工业大学教学楼、实验室,广州番禺莲花山
二、实习内容成果
(一)、时间: 10月22日 星期一 晴
地点: 大学城广东工业大学教学楼
内容: 实习动员,地质图阅读、工程勘察讲座。
今天是我们班工程实习的第一天,一开始老师给我们开了一个简短的实习动员讲座,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情绪。稍后老师给我们讲解了地质图的阅读分析,学习不同倾斜程度水平、倾斜、直立)地层、褶皱构造和断层在地质图上的特征,通过老师的讲解,让我们可以大概地从地质图上分析各类的地质现象。在讲解工程地质勘察的时候,老师以《中山市三角镇蟠龙村工业厂房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为例,详细地为我们讲解了工程地质勘察方法,分析工程地质条件,如何制定工程地质勘探的布置,如何阅读已有的勘察报告和完成自己的勘察报告。
由于老师的详细讲解,我们班的同学们对此次的工程地质实习充满了热情,大家在剩余的时间里积极到图书馆查找相关实习资料,以求能够更加好地完成此次的工程地质实习,掌握实习任务所要求的,为我们以后的工作关于地质这一块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
(二)、时间:: 10月23日 星期二 晴
地点:大学城广东工业大学教学楼、图书馆。
内容:阅读收集整理资料,观看影像资料—不良地质现象。
今天老师安排我们在课室观看影象资料—不良地质现象,基本上不良地质现象都是地壳上部岩土体受内外力地质作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而在21世纪这个人类社会高度发展的时代,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对地质的影响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老师的播放的影片中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等各类的不良地质现象。通过影片的观看让我们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不良地质现象的成因、过程和结果,聆听专家是如何勘察地质现象和如果制定防治措施,这样的教学比光坐在教室里看课本形象易懂。
(三)、时间: 10月24日 星期三 晴
地点: 广州番禺莲花山
内容: 莲花山矿岩、构造及地貌参观。
今天我们的安排是进行野外实习:莲花山踏勘,矿岩、构造及地貌参观。早上8:30在学校出发,由于包车有延误,时间推迟了一下,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的心情。大约一个小时我们到达位于珠江口狮子洋畔,狮子洋西岸制高点的莲花山。早在很久前我就听说过这座名山,这次终于一睹其风采,出发前我在网上找了些莲花山的介绍:
莲花山占地2.33平方公里,最高峰海拔108米,距广州市区30公里,距香港60海里,水陆交通十分方便,是一个溶古代粗犷和现代秀美于一体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广东省风景名胜区。“莲峰观海”2002年被广州市政府列为新世纪羊城八景之一。莲花山历史文化积淀非常深厚,它是一位历史老人,是番禺2200多年历史的见证者。番禺区内的历史文化遗迹很多,其中莲花山上的古迹最为集中和具有代表性。它拥有国内罕见的、具有2000多年历史和保存得最完好的古采石场遗址,有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省会华表”莲花塔,有清代康熙年间建造的莲花城以及新建的世界最高的箔金观音立像。
到达莲花山映入眼帘的风景简直让人如痴如醉,从停车场向东南方向走迎面就可以看到一座宝相庄严、慈颜善目、金光耀眼的望海观音宝像屹立在广场中央。举目瞻仰,湛蓝的天空中一朵朵白云飘浮天际,衬托着观音菩萨好像腾云驾雾,彩霞披身。观音像高40.88米,用120吨青铜铸成,外贴纯金180两,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箔金观音铜立像。观音宝像面向东南,遥望浩瀚的狮子洋,“望海观音”因而得名。
再继续向前走,走过约一百米由花岗岩铺设成的台阶,花岗岩:深成侵入岩。多呈灰白色、灰色、肉红色;矿物成分以石英和正长石为主,全晶质等粒结构,块状构造。
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一路向飞鹰古道走去,古道是建在峭壁上的人工开凿的隧道。古隧道的岩层是由红色砂岩组成的,是典型的沉积岩,它形成于白垩纪上统时代。这些红砂岩层状构造,层理明显,用小铁锤可以敲出一块岩石标本。由于它的分布很广,易于加工开采,多数强度较高,耐风化,是工程上广泛采用的建筑石料。继续前进可以见到由四块相连的大岩石组成,两侧耸起的两块片岩如同飞鹰的两翼,后部高耸的片岩如同飞鹰的翘起的尾巴,平铺向外延伸的岩石如同飞鹰的头部和嘴巴,岩石组的形状如一只遨游天空的飞鹰,神威懔懔的飞鹰岩!
再往回走就可以看见狮子岩。狮子岩位于莲花山的东麓,一石酷似雄狮,盘踞山崖,面向东方,状似向着珠江口吼叫,所以莲花山也被称“狮子山”,面前的珠江河段被称为狮子洋。据考古学家分析,莲花山原只是海面上的一个小岛,千万年过去,沧海桑田,海水退去,陆地抬升,莲花山成为陆地的丘陵,海底也变成了陆地。狮子石原来是小岛边上的一座岩石,千万年来受海浪和海风的不断拍击、侵蚀、风化而成今天的形状。它像莲花山的忠实守护者,日夜守护着莲花山。它也是莲花山沧海桑田变化的最佳见证。狮子岩的岩层组成也是莲花山典型的沉积岩中的砂岩和砾岩。
在狮子石后面有一个人工开凿出来的岩洞叫作观音岩,经人工开凿后呈现水平层理。再往前走我们一路经过了八仙岩、浴仙池、剑门、百福图、燕子岩、南天门、神仙桥。
值得一提的是燕子岩。燕子岩是古采石场的精华所在。区内峭壁嵯峨,巨石横空,或形成一线鸟道,或形成一穴深洞,半出人工,半如天成,雄伟壮观,气势巍然。从崖下向上仰望,只见四面崖壁连环对峙,奇峰突屹,广阔的天空被缩成一方天井,嵯峨巨石摇摇欲坠,令人惊心动魂,神摇目眩。在燕子岩景区,细听岩上滴水声,看着盘旋飞舞的燕子。岩石上的攀藤植物,有如一堵绿色的墙壁,每当春夏之交,花开朵朵,宛如一幅色彩斑斓的水彩画。这里风景秀丽,山水相衬,成为许多电影、电视导演们首选的外景拍摄地。
在莲花山上你随处都可以见到各类的花草树木,有松树、榕树、菩提树、熏衣草……全都是因为莲花山是处于三角洲冲积地带,在陆地上升的过程中,将海底肥沃的土地带上,所以在山上能够栽种各种类的花草树木。也正是由于其地出珠江入海口,有充足的阳光和雨水,山脚的桑基鱼塘也有很好的收益。
此次野外实习—莲花山之行,到此告一段落。这是一此很好的机会让我们从烦喧的环境和沉重的学业中解放出来,融入到美丽的大自然中去。当然我们没有忘记我们此行的目的,我们亲临野外环境,与山里的岩石有了一个面对面的机会,让我们能够运用我们在书本上学到的东西去对一个沉积岩的矿物组成、结构构造进行分析。特别是莲花山上最常见的棕红色的砂岩,对它的层理、节理和工程地质性质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很多是在书本上所没有的。由于莲花山是一个古代的采石场遗迹,很多的岩层都经过了人工开凿,破坏了原有的岩层地貌,会出现不良的地质现象,所以在开凿的过程中注意防止不良地质现象的出现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四)、 时间: 10月25日 星期四 晴
地点:广工大地质实验室
内容:室内造岩矿物、岩石的认识,老师再次帮助重温地质图的阅读,在给出的《中山市三角镇蟠龙村工业厂房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的工程场地勘察数据,完成勘察报告的其它部分。
(五)、 时间: 10月26日 星期五 晴
地点:学校
内容:完成实习报告。
三、实习收获、体会
工程地质学的实习在于通过实习学习使学生具备分析、解决在实际工程中出现的简单条件下的地质问题。通过这次的实习我对这门工程地质学的了解更深一层,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牢固地掌握了如何分析岩石的层理,结构构造,学会测量岩石的产状。实习期间,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了解和认识了实地勘察的方法和所要注意的方面,并且通过对已有地质图阅读及应用的讲解,对以后更好地将地质学所学到的东西运用在工程建设中有很大的帮助。
③ 暮云岭地形地质图读图报告
还是自已做吧,按地形图的知识读出各类地形,再按主要的构造,地层,岩石在图中的分布写出来
④ 工程地质图的一般读图步骤有哪些
矿区地形地质图与矿区范围图、水文地质图、底板等高线图、地层水平切回面图、勘探线剖面答图、煤层储量估算水平投影图等,急倾斜煤层还必须有煤层垂直投影图,在生产中自己必须填绘的巷道素描图,特别是穿层的巷道素描。
⑤ 地质图的阅读和分析
(一)地质图的一般知识
地质图是反映各种地质现象的图件。它是用规定的符号、颜色将各种地质资料按比例投影到平面上,故是一种平面图。地质图可以表示出一个地区的岩性、地层、地质构造、矿产分布等地质内容,是指导地质工作的重要图件,同时也是研究地球物理的基本资料之一,充分利用地质图有助于了解一个地区的地质构造与各种地球物理信息之间的关系。
(二)不同产状的岩层在地质图上的表现特征
1.水平岩层在地质图上的表现特征
(1)地质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或重合。
(2)正常情况下,老岩层出露在地形的低处,新岩层出露在地形的高处。
(3)岩层顶面与底面界线的标高差,即为该水平岩层的厚度。
(4)岩石出露的宽度与岩石厚度成正比,与地面坡度成反比。即当地面坡度一致时,岩层厚度大的,其露头宽度大;当岩层厚度相同时,地形坡度愈大,其露头宽度愈窄。
2.倾斜岩层在地质图上的表现特征
(1)地质图上一般都用产状符号标出倾斜岩层的产状,其符号为┣30°,长线方向表示走向,短线指向为倾向,数字代表倾角。
(2)在地形平坦地区,倾斜岩层的界线,在地质图上基本呈平行线分布,沿着倾斜方向一般出露新岩层。
(3)在地形高低起伏地区,倾斜岩层的界线在地质图上则与地形等高线相交,并在山坡和山谷处弯曲成“V”字型,有一定的规律,其规律由岩层倾角大小、岩层倾向及地面坡度的关系所确定。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度相反时,岩层界线的“V”型弯曲顶端在山谷处指向上游,在山坡处指向下坡;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一致,而岩层倾角大于地面坡角时,岩层界线的“V”型尖端在山沟处指向下游,在山坡处指向上坡;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一致,而岩层倾角小于地面坡角时,岩层界线“V”型尖端在山沟处指向上游,山坡处指向下游,但地层界线更为狭窄。直立岩层在地质图上的表现,无论地形平坦或高低起伏与否,其岩层界线皆呈直线延伸,不受地形影响。
(三)岩层接触关系在地质图上的表现
1.整合接触
在地质图上表现为岩层时代延续,产状一致,岩层界线彼此平行延伸。
2.平行不整合接触
表现为上下两套岩层产状一致,岩层界线平行排列,期间有地层缺失,即岩层时代不延续。
3.角度不整合接触
上下两套岩层产状不同,地层时代不延续,其间有地层缺失。在图上常表现为较老的一套岩层界线被不整合线切割,而新的一套岩层的界线则与不整合线大致平行延伸(图4-1-2)。
图4-1-2 角度不整合在平面和剖面上的表现
(四)在地质图上分析褶皱构造的方法
1.褶皱基本类型
区分背斜和向斜横穿岩层延伸方向,在某一岩层的两侧依次对称出现新岩层者为背斜,反之为向斜。即从该岩层轴部(核部),向两侧(两翼)逐渐出露新岩层为背斜,反之轴部为新岩层,向两翼逐渐出露老岩层为向斜(图4-1-3)。
2.褶皱类型的判读
(1)根据褶曲两翼的产状
两翼倾向相反,倾角基本相等,则称为直立褶皱(又称对称褶皱);两翼倾向相反,而倾角不等,则称为倾斜褶皱;两翼向同一方向倾斜(一翼为倒转翼),而倾角较大,则为倒转褶皱;若两翼向同一方向倾斜,且两翼倾角很小(近于水平),称为平卧褶皱。
(2)根据褶曲轴的长短
在地质图上各岩层转折端顶点的连线即为轴线。轴向方向代表该褶皱的延伸方向,轴线的长短表示褶曲的长短。如果褶曲轴延伸很长,表现为一系列背斜、向斜相连,是为线形褶皱;如果褶曲轴较短,在地质图上该褶曲形状为长圆形(长宽比例相差较小),则为长圆形褶皱(又称短轴褶皱);若褶曲轴更短,褶曲形状近似浑圆形,则为浑圆形褶皱(又称穹窿或构造盆地)。
(3)根据枢纽的产状
若褶曲枢纽是水平的,其两翼岩层界线大致沿走向延伸,则为平行褶皱(又称水平褶皱);若枢纽是倾伏的,其核部必呈封闭曲线,两翼岩层不平行且逐渐呈弧形转折相交,背斜的弧形凸出方向为倾伏方向,向斜的弧形凸出方向为扬起方向,若几个倾伏背斜向斜相连,在图上的岩层界线往往表现为“之”字型转折弯曲(图4-1-3)。
3.褶皱形成时代的确定
主要是根据地层的角度不整合关系来确定,即根据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岩层的相对时代来确定。褶皱形成于不整合面以下的一套岩层(又称下构造层)中最新的地层时代之后,不整合面以上的一套岩层(称上构造层)中最老的地层时代之前。如图4-1-3尖峰地质图中组成该区褶皱是晚古生代的T1和P2两个时代的地层,图幅西边还有中生代K地层,K与T1,P2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其不整合线就是K地层的底界线,故K可称为上构造层,T1和P2组成下构造层。因此该区褶皱的形成时代是在T1之后、K之前。
图4-1-3 褶皱在平面和剖面上的表示
(五)在地质图上分析断层的方法
1.断层面产状的判读
(1)断层线是断层面在地面的出露线,因此它和倾斜岩层露头线一样,可用“V”型法则来判断断层面的产状;
(2)一般在地质图上断层线都会用箭头符号标示其倾向,数字表示断层倾角。
2.断层两盘相对位移及断层性质的确定
(1)走向断层或纵断层(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或褶皱轴向大体一致)
它可造成岩层的重复或缺失现象。在断层线上任意指定一点,则出现较老岩层一侧为上升盘,出现较新岩层一侧为下降盘。但是当断层面倾向与岩层倾向一致而断层倾角小于岩层斜角时,在出现较老岩层一侧为下降盘,较新岩层一侧为上升盘。断层两盘相对位移情况确定后,再根据断层面的倾向即可确定是正断层或逆断层。
(2)横向断层或斜向断层(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或褶皱轴向垂直或斜交)
它可造成岩层或褶皱的截断或错开现象。当横向或斜向断层切割倾斜岩层时,地质图上都表现为岩层界线的错移,而且岩层界线向该岩层倾斜方向移动的一盘为相对上升盘(即出现较老岩层)。如图4-1-4显示,断层F把D,C地层切割,以D为标志层可看出,断层的东南盘D地层向东北方向错移,而D为向东北方向倾斜的地层,故此断层的东南盘为上升盘,西北盘为下降盘;当横向或斜向断层切过褶皱时,则会使褶皱核部(或轴部)在断层两侧发生宽窄的变化,背斜核部变宽或向斜核部变窄的一盘为上升盘,反之为下降盘。同理,断层相对位移情况确定后,再根据断层面的倾向,即可确定该横向或斜向断层是正断层还是逆断层。如图4-1-4断层F向西北倾,其东南盘上升,则此断层为正断层。若横向或斜向的断层切割褶皱时,断层两盘核部只有位置的错移而无宽窄的变化,则为平移断层。
图4-1-4 具有断层的地质图
3.断层时代的确定
(1)根据角度不整合关系来判定断层总是发生在被其错断的最新岩层时代之后,在覆盖它的最老岩层时代之前。如图4-1-4可见断层F切断S,D,C地层,则其必在C时代之后,但该图未见覆盖它的
岩层,故在哪个时代之前发生尚不能确定。
(2)根据断层的相互切割关系或断层与岩体的相互关系来判定
被切割者时代较老,切割者时代较新。
(六)岩浆岩体在地质图上的表现
1.岩基或岩株岩体界线穿过不同时代的围岩(岩层)界线,若规模较大的为岩基,规模较小的为
岩株。
2.岩盘
岩体界线与围岩走向一致,外形浑圆或较规则状。
3.岩床
岩体呈长条状延伸,方向与围岩走向一致。
4.岩墙岩体呈长条状,常穿过不同的围岩(即切割围岩界线)。
⑥ 地形图读图报告怎么写啊
地形图是表示地形、地物的平面图件,是用测量仪器把实际测量出来,并用特定的方法按一定比例缩绘而成的。它是地面上地形和地物位置实际情况的反映。
地形图上表示地形的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是以等高线表示地形起伏,并用特定的符号表示地物,一般的地形图都是由等高线和地物符号所组成。
地形图对野外地质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是野外地质工作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因为借助地形图可对一个地区的地形、地物、自然地理等情况有初步的了解,甚至能初步分析判断某些地质情况,地形图还可以帮助我们初步选择工作路线,制定工作计划。此外,地形图是地质图之底图,地质工作者是在地形图上描绘地质图的,没有地形图作底图的地质图是不完整的地质图,它不能提供地质构造的完整和清晰的概念。
因而在野外地质工作之前要懂得地形图,会使用地形图。
一、地形图的内容和表示方法
(一)比例尺是实际的地形情况在图上缩小的程度。因为地面上地形与地物是不可能按实际大小在图上绘出,而必须按一定比例缩小,因此地形图上的比例尺也就是地面上的实际距离缩小到图上距离之比数,一般有数字比例尺,直线比例尺和自然比例尺,往往标注在地形图图名下面或图框下方。
1.数字比例尺是用分数表示,分子为1,分母表示在图上缩小的倍数,如万分之一则写成1:10000,二万五千分之一写成1:25000。
2.线条比例尺或称图示比例尺,标上一个基本单位长度所表示的实地距离。
3.自然比例尺:把图上l厘米相当实地距离多少直接标出,如1厘米=200米。
此外,比例尺的精度也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人们一般在图上能分辩出来的最小长度为0.1毫米,所以在图上0.1毫米长度按其比例尺相当于实地的水平距离称为比例尺的精度。例如比例尺为1:1000其0.1毫米代表实地0.1米,故1:1000之地形图其精度为0.1米。
从比例尺的精度看出不同比例尺的地形图所反映的地势的精确程度是不同的,比例尺越大,所反映的地形特征越精确。
(二)地形的符号
一般用等高线表示。
1.等高线的含含义及其特征
等高线是地面同一高度相邻点之连线,等高线的特点为:
(1).同线等高。即同一等高线上各点高度相同。
(2).自行封闭。各条等高线必自行成闭合的曲线,若因图幅听限不在本幅闭合必在邻幅闭合。
(3).不能分叉,不能合并。即一条等高线不能分叉成两条,两条等高线不能合并成一条(悬崖,峭壁例外)。
等高线是反映地形起伏的基本内容,从这一意义上说地形图也就是等高线的水平投影图(当然,还要附加一些内容)。黄海平均海平面是计算高程的起点,即等高线的零点。按此可算出任何地形的绝对高程。
等高距——切割地形的相邻两假想水平截面间的垂直距离。在一定比例尺的地形图中等高距是固定的。
等高线平距——在地形图上相邻等高线间的水平距离,它的长短与地形有关。地形坡缓,等高线平距长,反之则短。
⑦ 一个简单地质图的读图题 求详细指点 答案
1 背斜 二叠纪之后侏罗纪之前
2 F1 正断层 二叠纪之后白垩纪之前 F2 逆断层 二叠之后 白垩之前
3 奥陶纪至二叠纪 沉积 接着形成背斜 接着断层发育 然后岩浆岩侵入 最后沉积白垩系地层
⑧ 阅读地质图的步骤和方法
1)看图名、图幅代号、比例尺。了解图幅所在的地理位置、范围大小、精度要求以及出版时间、制图人等。
2)看图例。了解图幅区内出露的地层、岩体,它们的岩性、时代、代号及色标。了解区内的构造、矿产,它们的性质、类型、符号及色标。
3)分析图内的地形特征。根据图中地形等高线,分析区内山脉的走向变化、地势分布(最高点、最低点、相对高差)、水系发育情况等。有的地质图上没有地形等高线(多为小比例尺地质图,如图13-46),一般可根据水系的分布来分析地形的特点,如河流的主流总是流经地势较低的地方,支流则分布在地势较高的地方,顺流而下地势越来越低;位于两条河流中间的分水岭地区总是比河谷地区要高等。了解地形特征,可以帮助了解地层分布规律、地貌与地质构造的关系等。
4)粗读地质内容。从整体上了解图区内一般地质情况:①地层分布情况,老地层分布的部位,新地层分布的部位。结合地层柱状图了解区内地层时代、岩性、化石、地层厚度及接触关系等。②岩浆岩的性质及分布,岩体与地层、构造、矿产的关系。③地层、岩体的变质程度,变质岩的分布范围及特征。④褶皱、断层的性质、类型及展布情况,断层与褶皱的关系等。⑤矿产种类及分布情况,与地层、岩体、构造的关系。
5)阅读剖面图。了解深部地质构造特征。从剖面上了解地形起伏变化,以及地层、岩体、构造等在地下的延伸状况和组合形态。结合地质图上平面特征,加深对区内地质特征的了解。
6)详细阅读。在掌握全区地质构造概况的基础上,再对每一个局部地质构造进行详细分析。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所要重点了解的某一块段或某方面内容,进行详细阅读分析。
7)归纳总结。把区内所有的地质特征联系起来,分析总结它们的形成机制和内在联系以及变化发展规律,从而恢复全区的地质发展历史,阐明矿产成因与分布规律。
本章要点
1.构造运动是指由地球内力引起地壳乃至岩石圈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构造运动是由地球内能引起的,属于内力地质作用,是引起地壳升降、岩石变形、变位,以及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乃至地表形态变化的主要因素。
2.构造运动按其运动方向分为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水平运动表现为岩石受到水平方向的挤压或拉张,产生变形、变位,常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断裂和地堑、裂谷等,又称为造山运动;垂直运动表现为大规模的缓慢的上升或下降,使某些地区上升成为高地或山岭,另一些地区下降为盆地或平原,又称为造陆运动。构造运动的方向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往往表现为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兼而有之。
3.构造运动是岩石圈的一种长期而缓慢的运动,但是经过漫长的地史时期,构造运动会使地球产生巨大的变化。构造运动表现出强烈的区域性特征与周期性。
4.岩石的产状由三要素走向、倾向和倾角三个数值来确定。岩层的产状要素在野外直接用罗盘测量,一般只记录倾向和倾角两个数据,记为:倾向∠倾角。
5.岩石变形和变位的产物称为地质构造,是构造运动的结果,是研究和恢复地球发展历史的重要依据,是地壳中普遍存在、最常见的地质现象。最基本的地质构造有褶皱和断裂。褶皱具有以下要素:核、翼、轴面、枢纽、转折端。褶皱的基本类型是背斜与向斜。背斜核部为老岩层,向两翼岩层越来越新;向斜核部是新岩层,向两翼岩层越来越老。
5.岩石受到力的作用发生破裂,称为断裂构造,是地壳中普遍发育的构造形式之一。通过节理的研究,了解区域性构造应力场的特点和各种应力的分布规律,有助于研究断层、褶皱的形成机制和力学性质。根据断裂岩块相对位移的程度,断裂构造分为节理和断层两大类。
6.按照产生节理的力学性质不同,节理分为张节理和剪节理。张节理是在拉张应力作用下产成的,剪节理实在在剪切应力作用下产生的。
7.根据两盘相对位移方向和力学性质,断层划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由两条或多条走向基本一致,相向倾斜的正断层可形成地堑,如我国的汾渭河地堑以及国外著名的贝加尔湖地堑、莱茵河地堑、东非裂谷地堑等;逆冲推覆构造可形成飞来峰与构造窗;平移断层分为左旋与右旋两类。
8.断层的识别标志有:擦痕、阶步、断层角砾岩、断层泥、不连续的地质体(不同地质体或同一地质体的不同部分直接接触)、某些地层重复出现或缺失、拖曳褶曲、伴生节理、断层崖、负地形等。
9.断层形成时代主要是依据切割、充填、上覆地层等关系来判断。基本原则为:(1)断层发生的年代晚于被断层切割的最新地层的年代,早于覆盖在断层之上未受其切割的最老地层的年代;(2)若断层切断岩体,则断层形成于岩体侵入之后;若断层被岩体、岩脉所填充,则断层形成于岩体侵入之前。
10.接触关系共有五种类型,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有:整合接触、假整合接触、角度不整合接触;地层与侵入体之间有:侵入接触、沉积接触。整合接触表明该地区构造运动相对较为稳定,处于持续下降或持续上升的状态。假整合接触是地壳升降运动的重要标志,底砾岩是判断假整合的重要标志。角度不整合接触表示该地区遭受了强烈的构造运动。侵入接触说明该地区发生过较强烈的构造运动,引起岩浆侵入,形成了侵入体,侵入体的年代晚于被侵入围岩的年代。沉积接触表明,侵入体形成后,地壳先上升使其遭受风化剥蚀,后又下降接受沉积,该侵入体的年龄老于其上覆岩层的年龄。
11.槽台说将陆壳划分为活动的地槽区和稳定的地台区,以及两者邻接部位的过渡区。地槽区是地壳上构造运动强烈活动的狭长地带,运动速度快、幅度大,沉积作用、岩浆作用、构造运动和变质作用都十分强烈和发育,形成错综复杂的褶皱山脉。地台区是地壳上面积宽广、构造活动微弱、相对稳定的地区。地台具有明显的双层结构:褶皱基底(结晶基底)、沉积盖层。过渡区既具有地槽特征又含有地台的性质。
12.大陆漂移学说认为,地球上曾经有一个庞大的联合古陆,称为“泛大陆”,海洋也只有一个围绕着它的“泛大洋”。
13.海底扩张学说认为,新的洋底在洋脊裂谷带形成,并不断向两侧扩张,同时老的洋底在海沟处插入地下,返回软流圈,造成物质循环。
14.在大陆漂移说与海底扩张说的基础上,板块构造理论正式被提出来。它以地球整个岩石圈板块的活动方式为依据,建立了世界范围的构造运动模式,对一些全球构造问题给予了合理的解释。是当今最重要、最热门的地学理论。但是关于板块驱动机制的问题,至今未有满意的结论。
15.根据板块边界,将全球板块划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澳大利亚-印度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板块边界有离散型边界、汇聚型边界和转换断层,它们代表了全球构造活动性强烈的地带。
16.一幅正式的地质图除地质图外,还应包括图名、比例尺、图例、地质剖面图、综合地层柱状图、图幅接图表、编制单位责任表。如果是区域地质图还有图幅代号。
复习思考题
1.何谓地层产状三要素?有哪几种表示方法?
2.什么是地质构造?有哪几种主要类型?各具哪些特征?
3.岩层有哪几种接触关系?各反映何种地质意义?
4.绘制一幅理想的地质剖面图,将背斜、向斜、正断层、逆断层及各种接触关系表示出来,并标明注记。
5.何谓板块构造?其边界有哪几种?目前全球划分为哪几大板块?
6.地质图中应包括哪些内容?
7.阅读老师提供的地质图,按阅读步骤与方法,分析图中地层、岩体、构造等的分布及特征。提交一份文字说明(读图报告)。
⑨ 地理如何读图
地理是研究地图的学科。
①拿到一张地图首先要看的是标题。就是这张图是关于什么的,心里要有底。
②接着,根据标题有针对性地看图例。(虽然有些图例是通用的,这些更应该记住。像天然气啊,石油啊,铁路啊,煤啊,铁矿啊,橡胶啊这些常见的图例应该牢记.)
③然后才是看图,根据标题。比如“中国福建某地地形矿藏分布图”,你就要着重注意“地形”,“矿藏”还有“福建”。如果是这种标题,一般会有几种题目:1、设计什么公路的路线之类的。(与“地形”有关)2、将来的发展规划之类的,像什么码头的建造之类的(与“矿藏”有关)3、解释当地的一些生活习俗(与“福建”有关,知道“福建”就是告诉你当地的气候类型还有地理位置)
需要记住的地图(本人以为)
1、世界气候分布图 2、中国行政区域图 3、中国地形图 4、世界地形图(大概)主要就是这些,尤其是第一个,一定要做到能够默写出来。
忠告:
很多人都觉得地理难学,要背的东西很多,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地理地理,要研究出“地形”“地质”“土地”的道理来。
你需要着重学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好像叫这个名字)(如果你是江苏的,那就在必修一里面),里面有地理(自然)环境七要素(好像),这七个东西要记牢,这是你考虑问题的各个角度,这样就不容易漏分。相对应的,(如果你是江苏考生的话)必修二里面讲了一个叫做“区位条件”的东西。这个是你考虑人文地理时所使用的角度,需要牢记,常用的也就四五个。(交通、政策、气候环境、劳动力什么的)
地理是一个面面俱到的学科,这和物理不同。物理常常研究理想条件下的东西,而地理却是什么都要考虑。同样是风,在平原上和在山上就是不一样的(地形,海拔,湿度都不同。)。所以,答主观题的时候,一定要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角度去考虑!!
至于区域地理,实际上(本人认为)就是给不会学地理的人一种解题目的模式,而高考地理,往往是新设情境。(实际上就是必修三没什么用。。。)必修三感觉最有用的是“产业转移”,这个实际上还是和人文地理中的“劳动力”这个区位条件有关的。
注:
本人2012年江苏高考,地理A+(全省前5%),但我整个高三的地理复习时间(不含上课时间)合并起来不超过半天!!(6小时)所以说抓紧上课时间,提高上课效率,也是很重要的。(虽然洒家地理课就是玩过去的。。。要有底子才能玩!!)
最后祝你高考成功,不要失手!!(我就是失手的典型代表。。。)
⑩ 有没有关于分析地质图放面的书啊
一、阅读地质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读地质图首先要看图式和洛种规格,即先看图名、比例尺和图例。还应具备地形图和地图有关知识。
从图名和图幅代号、经纬度,了解图幅的地理位置和图的类型;从比例尺可以了解图上线段长度、面积大小和地质体大小及反映详略程度;图幅编绘出版年月和资料来源,便于查明工作区研究史。
熟悉图例是读图的基础。首先要熟悉图幅所使用的各种地质符号,从图例可以了解图区出露的地层及其时代、顺序,地层间有无间断,以及岩石类型、时代等。读图例时,最好与图幅地区的综合地层柱状图结合起来读,了解地层时代顺序和它们之间接的触关系(整合或不整合)。
在阅读地质内容之前应先分析一下图区的地形特征。在比例尺较大 (如大于1:50000)的地形地质图上,从等高线形态和水系可了解地形特点。在中小比例尺(1:10万-1:50万)地质图上,一般无等高线,可根据水系分布、山峰标高的分布变化,认识地形的特点。
一幅地质图反映了该地区各方面地质情况。读图时一般要分析地层时代、层序和岩石类型、性质和岩层、岩体的产状、分布及共相互关系。对于分析地质构造方面主要是褶皱的形态特征、空间分布,组合和形成时代;断裂构造的类型、规模、空间组合、分布和形成时代或先后顺序;岩浆岩体产状和原生及次生构造以及变质岩区所表现的构造特征等等。读图分析时,可以边阅读,边记录,边绘示意剖面图或构造纲要图。
二、读水平岩层地质图
水平岩层在地面和地形地质图上的特征:地质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或重合;在沟谷处界线呈“尖牙”状,其尖端指向上游,在孤立的山丘上,界线呈封闭的曲线;在岩层未发生倒转饰情况下,老岩层出露在地形的低处,新岩层分布在高处;岩层露头宽度取决于岩层厚度和地面坡度,当地面坡度一致时,岩层厚度大的,露头宽度也宽;当厚度相同时,坡度陡处,露头宽度窄,在陡崖处,水平岩层顶、底界线投影重合成一线,造成地质图上岩层发生“尖灭”的假象。
三、在地形地质图上求岩层产状要素的方法
1、基本原理:
(1)、同一岩层面上不同高程的走向线相互平行;
(2)、在两走向线的垂线上,低等高线的方向为倾向;
(3)、倾角是岩层面和水平面的夹角。
2、求解步骤:
(1)、在同一岩层面上找到两个同一高程的点,并将其连接起来,即为这一高程的走向线。
(2)、在该层面上再找到相邻高程的一个点,通过该点平行上述走向线作一条直线,即为这一高程的走向线。
(3)、在两条走向线之间做一垂线,低等高线的方向为倾向。
(4)、在高等高线上截取一线段等于两条走向线的高差,将两线段作为两条边做一三角形。
(5)、用量角器量出低等高线出的锐角,即得出岩层倾角。
四、分析倾斜岩层在地质图上的表现特征
倾斜岩层在大比例尺地形地质图上,表现出岩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成不同交截关系,在山脊和沟谷处弯曲成“V”字形,而有一定规律,即所谓“V”字形法则。通过读图应用这一规律,掌握岩层产状与地形及其相互关系对岩层界线形态影响的分析方法。同时也注意岩层露头宽度的变化与岩层厚度、产状和地形的关系。
认识不整合在地质图上的表现特征
根据地质图上出露的地层时代、层序,如在图区内在两个不同时代的地层之间存在地层缺失,即两地层时代层序不连继,而两地层产状一致,界线基本平行,则为平行不整合;如两地层产状不平行,较新地层的底面界线截过不同时代的较老地层界线,则为角度不整合。
五、区分背斜和向斜:
先从一个老地层或新地层着手,横过地层总的延伸方向观察,如老地层两侧依次对称地分布着新的地层者为背斜,反之,在新地层两侧对称地分布着老的地层则为向斜。通常是一个背斜两侧毗邻着向斜,一个向斜的两侧则发育着背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