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野外地质工作的三件宝是什么意思
㈠ 地质旧三件和新五件的区别是什么
旧三件指:地质罗盘,地质锤,放大镜。
个人认为新三件应该有GPS,数码相机和笔记本。
一直以来,地质锤、罗盘和放大镜,这三件不起眼的小工具就被地质工作者亲切地叫做“三大件”,它们的确是野外从事地质勘查工作不可缺少的装备。在渺无人烟的野外,指引方向、看图、量产状、采样和观察标本可少不得它们。如果哪个伙计得到把趁手的地质锤、一个指针灵活的罗盘或者一个倍数高视域好的放大镜准会让他乐上半天,像士兵得了把好枪似的开心。
刚参加工作那会,便听说单位有个卢劳模,出了名的吃苦耐劳。那时,他已经接近退休年龄,却仍然活跃在深山老林踏勘找矿,爬起山来如豹子,连年轻人都自愧弗如,和他的敬业精神一样被人津津乐道的还有他的地质锤。严格说来那已经不能算地质锤,因为地质锤为了便于携带,一般做得轻巧而坚固,而他的地质锤是特制的,份量比常用的重许多,把子也特别长,这哪是地质锤呵,简直就是个八磅锤啊 ,但是在野外敲标本可好使了,就像黄宏演的小品里说的,按锤计量,一锤下去抵人家敲好几锤呢。开始我以为这老头一定身材魁梧,遒劲有力,后来一见,却原来如“李元霸”般瘦削,但腰杆挺得笔直,非常精神,也不由得被他那份地质情结而深深地感动。
在野外,我们如果看到细直的茶籽树干,总会把它采回来,因为茶籽树干坚韧而有弹性,是上好的铁锤把的材料,晾干了留着备用。我曾从老表的柴火堆里拣得一根檀木做铁锤把子,非常结实好用,一直用了好多年。
罗盘,就是指南针,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地质用的罗盘是特制的,除了具指向作用外,还可以量俯仰角,打水平,是野外测量产状和地质数据的专用工具,功能多且携带方便。看一个地质队员野外工作时间的长短,只要看他的罗盘破损程度就知道了,罗盘是属于相对贵重的装备,不允许轻易更换,所以一般损坏了都是自己修理,用的年限一长,经多了摔打磨蹭,漆皮斑驳,转轴不灵便是很正常的事了。但是我们经常会把顶针拿出来细磨,保证指南针的运转灵活,照样好用,地质人讲究的就是经久耐用和艰苦朴素,常有老地质队员拿着罗盘自豪地跟小辈说他的罗盘跟了他多少多少年了,爱抚的神情让人想起老将对待小兵的亲切。地质包里放大镜也是必备的,是地质队员野外观察岩性矿物的“眼睛”,特别是粒度细小的岩石全靠它来辨别。放大镜的好坏差别很大,同样标二十倍,我们用的国产的普通双镜片视域非常小,由于焦距小到要镜片快帖近岩石标本,光线非常暗,很难看清楚,而有人从国外带回来的放大镜,视域大,焦距长,看得又亮又清楚,制作还非常精巧,实在让人喜爱。可那是稀罕物,不是人人都能配发的,有时想从老总那来个“顺手牵羊”,可人家也是爱不释手的,宝贝着呢。
除了这“三大件”,地质队员还会随身携带几样小物件,那就是铅笔、针管笔和绘图板。铅笔是野外记录和描图必需的,几十年来地质队员一直用铅笔作记录是有道理的,它不会像水笔那样出现没有墨水或出故障而写不出来的情况,记录的笔迹更不会因野外天气环境的影响而遭到破坏,有时翻看几十年前的原始资料,铅笔的痕迹依然,而水笔的却很难保存良好。我们上山前都会预先削好几只铅笔放在铅笔盒里,还得带上刀片以便随身削笔。打开地质队员的铅笔盒,齐刷刷的一排笔尖削得那么整齐匀称,真像是一盒工艺品。你会为此奇怪:那么粗糙的手,怎么会削得出这么漂亮的铅笔。针管笔是图文着墨的专用笔,它的笔尖是根细细的针管,根据所需线条的粗细,有0.13-2.0mm各种不同的规格,我们常用的是0.3-0.5mm的,地质手图、清图或记录文字着墨都合适,用着方便。它所用的墨水也有讲究,是不容易沉淀结块的专用绘图墨水,但你仍然得勤洗笔头,不然会出水不畅。绘图板是野外小组必带的一件东西,因为野外工作远离都市,条件较差,住在老百姓家里,不可能有那么平整的桌面可供画图,因此带上一块绘图板,才好把地质勘查的数据和要素绘到地质图上去。收队回来,我们也习惯把绘图板铺在办公桌上,无论画图写字都很平整。
九十年代末,数码产品和电脑逐渐在中国普及,地质行业也兴起了一股数码电子化热潮,三大件依然必不可少,但是悄然出现了“新三件”: GPS定位仪、数码相机和笔记本电脑。
GPS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可以通过小小的GPS信号终端即GPS定位仪可在全球任何位置立刻得到你的经纬度海拔等方位。它在海湾战争中美国大兵身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这些年逐渐扩展到民用,在野外地质勘查时可谓大显身手,它的运用大大减小了野外对图和定位的难度,小小的收音机似的盒子和天上的定位卫星之间的信号传输,可以方便快捷而且精确地把你所在地点的经纬度分秒不差地显示出来,犹如天上有支无形的手在指引着你,告诉你此时身处何方,再也不用只靠罗盘地图来定位那么费脑筋了。无论你身处广袤的戈壁沙漠还是茫茫的热带雨林,手拿GPS定位仪就再也没有迷路之虞了。
数码相机最近几年已经非常普及,野外地质现象基本上可以不用现场素描了,回到驻地就着现场拍摄的图片轻松绘制素描图,真的是很方便。更重要的是节省了大量野外笔录逗留时间,现在每个项目组都配备了一个高像素的数码相机。假如没有电脑,那GPS或数码相机的作用也会减小很多。
大量的数据和图片都需要在电脑上处理,所以,这些年电脑越来越普及,现在基本上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了,地质图件的编绘在专用地质绘图软件MAPGIS的帮助下,效率提高了许多倍,巨量的数据都在笔记本电脑里运算处理,非常快捷准确,携带也很方便。当年我们画一条剖面时,产状、真厚度以及方位,用多功能计算器输入公式要算好半天,而且容易算错,现在只需把它输入软件,点几下鼠标就能轻松搞定了。原来收队回到驻地,整理野外资料有时需要比野外更长的工作时间,很难想象这么多资料,我们当年要带上多少个箱子来装它,要多少个人协同来完成。而现在有了电脑和高效率的软件,很多资料在野外就已经整理好,一个原来要整理大半年的矿区资料可能几天功夫就可以图文并茂地呈现在你面前,让你不得不感慨科技发展带来的高效率。还有让人觉得更玄乎的,原来采集到的地质样品,运回实验室通过化学分析,前后至少一个礼拜时间才能得出样品的元素分布和品位等信息,现在一个手执的便携式矿物元素分析仪,半分钟就可以把标本的元素含量测试出来,及时指导野外地质勘查。这样的巨大的变化在我们的地质工作中可谓随处可见。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国家对地质找矿的投入源源不断地增加,勘查方法和手段不断地革新。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地质勘查事业有了巨大的进步,从老的“三大件”和现在新出现的“三大件”,还有未来将不断涌现的更多的新手段、新方法、新设备无不显示着我们地质行业的欣欣向荣,作为一名地质工作者,我为此感到了无比的欣慰和自豪。(王骏)
㈡ 传统的野外地质工作的三件宝是什么
罗盘,地质锤,放大镜。亲身的实习经历!
㈢ 地质需要用哪些工具
1、卫星电话
2、GPS
3、气体检测仪
4、强光电筒
5、护目镜
6、录音笔
7、相机
8、地质锤
9、卷尺
10、电笔
11、太阳能充电器
㈣ 罗盘的使用
罗盘属于传统的地质工作三件宝之一(另外两件为地质锤、放大镜),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仍是野外地质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之一。在野外工作中罗盘被用来确定方位、测量地形的坡度及各种面状和线状构造的产状。
罗盘有很多种,其结构和使用方法大致相同。我国地质工作者常用的是一种八角罗盘。现以哈尔滨光学仪器厂生产的DQY-1地质罗盘仪为例,介绍一下罗盘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一、罗盘的结构
罗盘被装在一个皮质的罗盘盒内并附带有简单的附件工具(图2-5)。野外携带时可将其挂在皮带上或放在背包内。罗盘由上盖、外壳、连接合页、反光镜、折叠式觇板、磁针、刻度盘、圆水准器、管水准器、测斜刻度盘、测斜盘、磁针制动螺丝、刻度盘校正螺丝等部分组成(图2-6)。
连接合页用来连接罗盘的上盖和外壳,反光镜装在罗盘上盖内,反光镜面上有一条分划线。磁针的两端分别指向地磁极的南极和北极,指向北的一端(简称为北针)为白色,指向南的一端(简称为南针)为黑色。由于我国处在北半球,指向南的磁针上缠有铜丝。刻度盘为铝制的圆盘,被划分为360°,连接合页处为180°。折叠式觇板分别装在罗盘上盖和外壳上。安装在上盖的称为短觇板,安装在外壳上的称为长觇板,两套觇板尖端的连线平分方位刻度盘。觇板、磁针、刻度盘配合使用可以用来测定目标的方位。圆水准器用来使罗盘保持水平。管水准器与测斜盘连为一体,可以通过转动外壳背面的小手柄来转动测斜盘,它与测斜刻度盘一起构成罗盘的测斜系统,可用来测量坡度角及构造要素的倾角。磁针制动螺丝在罗盘不使用时用来使磁针不转动以减少磨损。刻度盘校正螺丝用于校正磁偏角。
图2-5 DQY-1地质罗盘仪
图2-6 DQY-l地质罗盘仪结构图
1—短觇标;2—上盖;3—反光镜椭圆孔;4—连接合页;5—罗盘外壳;6—长觇标;7—反光镜及分划线;8—磁针;9—圆水准器;10—刻度盘;11—管水准器;12—测斜刻度盘;13—磁针制动螺丝;14—刻度盘校正螺丝
二、罗盘的校正
由于罗盘磁针指示的是地磁场的磁南极和磁北极(简称磁南、磁北),其与地理上子午线指示的南北方向间存在一个交角,这个交角称为磁偏角。所以,罗盘直接指出的并不是实际目标的地理方位。在使用罗盘前必须进行磁偏角的校正。
在地球上各个不同的地区,磁偏角的数值和偏向各不相同。一般在各种正规的地形图上多会给出这一地区的磁偏角的偏转方向和角度值。我国大部分地区为磁北方向位于子午线的西侧,称为西偏。
对罗盘磁偏角进行校正是为了让使用者在罗盘的刻度盘上读出的方位刻度与实际地理方位一致。
磁偏角的校正方法见图2-7。若磁偏角西偏时,用罗盘的附件工具转动刻度盘校正螺丝,使刻度盘向逆时针方向转动磁偏角的度数(图2-7(a)。如磁偏角为东偏,则是向顺时针方向转动磁偏角的度数(图2-7(b)。
图2-7 罗盘磁偏角的校正方法
(a)磁偏角西偏5°;(b)磁偏角东偏5°;(c)北戴河的磁偏角
三、野外工作中罗盘的使用
野外工作中罗盘常被用来测量目标物的方位、山坡的坡角和各种构造要素的走向、倾向、倾角。
1.方位测量
在野外使用地形图定点时,经常要以某个地形图上的已知点为参考,来确定观察点的位置(图2-8);在地质剖面的测量中也经常要测量剖面线的方位。这时就需要使用罗盘来进行方位测量。
图2-8 方位角的测量方法
测量时打开罗盘上盖,放松磁针制动螺丝,让磁针能自由转动。当被测量的物体较高大时,把罗盘放在胸前或腹部。将罗盘的长砚板对准被测物体,然后转动罗盘,使物体及长觇板都映入反光镜,并且使物体、长觇板上顶部的尖端及反光镜的分划线位于一条直线上,同时使圆水准器的气泡居中,以保持罗盘水平,当磁针停止摆动后,即可直接读出磁针所指刻度盘上的度数,也可按下制动螺丝再读数。
读测得方位角时,可根据罗盘摆放的位置来决定是读磁北针或磁南针所指的度数。如果要测量某物体(B)位于测量者(A)的方位,当罗盘如图2-8放置时,读磁北针所指的度数,其原理是:若要测量B点位于A点的方位,可以假设,B点是动点(因为被测量点可以选任何物体),A点是定点(人站着不动,相当于一个参考点),那么AB线的方向是从A到B的。测量B点位于A点的方位,实际上就是测量AB线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与正北方向的夹角(α),也是长觇板所指方向与磁北针的夹角。由于罗盘采用的是按逆时针方向刻的方位角,所以必须读磁北针所指的读数。在这种情况下,如测量目标位于观测者的方位时,则读磁南针。
当被测量物体较低时,罗盘放置与上述相反,把长觇板对准测量者,并放到眼前,然后转动反光镜使其与罗盘平面的夹角小于90°,以看清圆水准器为准。测量时,视线通过反光镜椭圆孔,使觇板尖、椭圆孔的中线、被测量物体重合,同时保持罗盘水平(通过反光镜看圆水准器气泡居中),等磁针停止摆动,这时按下制动螺丝(这个步骤必须做,因为在测量时,眼睛看不清读数,如果不按下制动螺丝,待罗盘放下来再读数时,磁针已转动了),然后再读数。采用这种方法测量目标位于观测者的方位时读磁南针;测量观测者位于目标的方位时读磁北针。
2.地形坡度测量
地形坡度是指斜坡的斜面(线)与水平面的夹角。其测量方法是(图2-9):在坡顶、坡底或斜坡上各站一人,或者各立一与人等高的标杆。站在坡底的人把罗盘直立,使长觇板指向测量者,并转动反光镜,以能观察到罗盘刻度盘为准;将长觇板顶部的小觇板折成90°,视线从小觇板的小孔或尖通过,经反光镜的椭圆孔,直达标杆的顶端或人的头顶;保持此状态,并调整罗盘底面的手柄,使长水准器的气泡居中(从反光镜里看),这时测斜盘上的游标所指示测斜刻度盘的读数即为坡度角。同样可以用相同的方法,从坡顶向坡脚测量坡度角。
图2-9 地形坡度的测量方法
3.面状构造产状要素测量
岩层产状要素包括走向、倾向和倾角。走向是岩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延伸方向,倾向是岩层面上的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的方向,倾角是倾斜线与水平面的夹角。
走向测量:打开罗盘的上盖到极限位置,将罗盘的一个长边靠在岩层面上(图2-10),转动罗盘使圆水准器的水泡居中(注意:在转动罗盘的过程中,罗盘的长边不要离开岩层面)。圆水准器的气泡居中且磁针停止摆动后,磁针所指的刻度盘度数即为岩层的走向。由于岩层走向有两个方向,所以读磁南针、磁北针都是可以的。
测量岩层倾向时,罗盘如图2-10放置。将罗盘南端(标有S)的一条棱或罗盘上盖背面紧靠岩层面,使该棱线与岩层走向线重合或罗盘上盖背面与岩层面平行,这时长觇板的指向与岩层的倾向一致,转动罗盘使其水平(圆水准器气泡居中),等磁针不摆动时,磁北针所指刻度即为岩层倾向。
请同学思考,如果要测量岩石下层面的产状时,罗盘怎样放置?应怎样读数?
当测量完倾向后,不要让罗盘离开岩层面,马上把罗盘转90°(罗盘直立),如图2-10放置。使罗盘的长边紧靠岩层面,并与倾斜线重合,然后转动罗盘底面的手把,使长水准器气泡居中,这时测斜盘上的游标所指测斜刻度盘的读数即为倾角。
图2-10 岩层产状要素测量方法
在测量岩层产状时,一般只需测量岩层的倾向和倾角,而走向可通过倾向的数字加或减90°得到。测量倾向和倾角时,必须先测倾向,后测倾角,反之则不行,请同学思考其道理。若被测量的岩层表面凹凸不平,可把野簿平放在岩层面上当作层面,以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和代表性。如果岩层出露很不完整时,可以通过找到属于同一层面的3个点,再用野簿把这3个点连成一平面(相当于岩层面),这时测量野簿的平面即可。
上面介绍的是岩层面产状测量的方法,其他的面状构造如断层面、节理面、劈理面、片理、糜棱面理产状的测量方法与之相同。
面状构造产状测量完成后,及时将其记录在野外记录本上。记录的方式如下:如某一面状构造的倾向为30°,倾角为50°,其产状记录为30°∠50°,前者为倾向,后者为倾角。并在记录本上表明面状构造是属于岩层面或其他的面理。
㈤ 请问地质队的大侠。你们主要工作是做什么
野外勘查、调查工作,主要工具有地质三大宝:罗盘、放大镜、地质锤。当然还有新三件宝:GPS、照相机、笔记本。
㈥ 我的叔叔在野外进行地质勘探工作。探的意思
我的叔叔在野外进行地质勘探工作
探的意思就是勘查、钻探的意思
㈦ 俗话说家有三件宝:丑妻、薄地、破棉袄是什么意思
丑陋的妻子,不惹祸;不肥沃的田地,没人争夺;破旧的棉袄,能御寒。指丑妻、薄田、专破棉袄,是旧时属农家的三大宝。
先说“薄地”,土地虽薄但能够生产五谷,足以度日糊口;再说“破棉袄”,棉袄虽破但足以抵御风寒;最后说一下“丑妻”,妻子在丑但毕竟是一家之内主,有她在家料理,男人便可放心闯世界。如此衣食无忧、温馨无虑之家,便是男人之宝。
(7)传统的野外地质工作的三件宝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由于受传统自给自足的小农意识的影响,曾经的农村人对于自家媳妇儿的长相要求并没有太高的而要求,有就行,尤其四川的一些地方常说“丑妻乃是家中宝”。
在曾经的农村,丑妻因为长相没什么优势,男劳力是家中的顶梁柱,要想留的家里劳力的关心爱护,就更懂得努力下地干活儿,在勤俭持家方面,丑妻是公认的一把好手。
在之前农民的土地是要交公粮的,而交公粮的数量,一般是跟土地的产量直接挂钩的,遇到收成好的土地,自然上交的公粮就要多一点,而且好的土地经常被村里人所惦记,容易引起歹心,曾经的一份薄地,足够支持一家老小的生活开支了。
㈧ 传统的野外地质工作的三件宝是什么
罗盘、铁锤、放大镜
㈨ 新时期地质工作新路初探
阙志兴
(广东省地质勘查局,广东广州,510080)
2004年4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在广东省地勘局党委向省委报送的《关于地质勘查工作的思路和有关建议的报告》上作出重要批示:“地质勘查工作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地质勘查工作者不怕艰苦,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广东地勘局的同志们,几十年来,走遍广东的山山水水,为广东的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为广东的改革开放,立下了汗马功劳。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省地勘局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地质勘查工作在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地位和作用更加重要、更加突出。同意你们报告所提的工作思路及建议,希望你们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探索出一条地质勘查工作的新路。”张德江同志的批示,从战略的高度和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进一步明确了地质工作的地位和作用,给地勘系统广大干部职工以极大的鼓舞,为地勘队伍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向广东省地勘局提出了“探索地质工作新路”的命题,对推动全省地质勘查事业发展将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自1999年实行属地化改革至2002年11月,广东省地勘局1.4万多人的队伍,经历了2年多没有领导班子的“特殊时期”。2002年12月组建新领导班子后,广东省地勘局迅速以明确的工作思路和良好的工作业绩,获得了省委书记的高度赞扬;又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在2005年2~3月间,广东省省长和国土资源部部长先后对广东地勘局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其中,广东省省长黄华华对地勘局《关于二〇〇四年工作情况和二〇〇五年工作设想的报告》作出批示:“2004年,省地勘局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地质灾害防治、农业地质、城市地质和资源型地质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意你们2005年工作设想。一要围绕中心,做好服务工作;二要继续打造‘广东地勘’品牌,提高效益;三要深化改革,加强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努力探索地质勘查工作新路。”国土资源部要求总结广东省地勘局的经验,上报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参阅。可以说,广东省地勘局在探索地质工作新路上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本文结合对广东省地勘局改革发展的思路和具体实践的分析思考,就“地质工作新路”提出初步看法。
一、关于当前地质工作的形势和指导思想
新一届中央领导对地质工作十分重视。胡锦涛总书记曾经指出:“资源短缺矛盾日益尖锐,耕地总量和人均占有量不断减少,部分重要矿产资源保障能力不足,石油、铁矿石等进口量和对外依存度迅速提高。这些问题,事关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我们必须重视,认真加以解决。”最近,胡锦涛总书记在关于提高构建和谐社会能力的一次讲话中指出,我们面临并将长期面对的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其中主要的是“资源能源紧缺压力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日益突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十分迫切……’。从去年年底至今,国务院正在组织起草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据了解,温家宝总理对起草工作所作的重要批示指出:“地质勘查工作管理体制改革已经进行六七年了,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起草一个指导性文件是必要的。文件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并与改革和建设对地质工作的需要相结合。”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对地质工作的重视和关怀。
地质工作是国民经济建设的先行和基础,服务于经济建设的诸多领域,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面临的资源瓶颈约束和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现实和今后经济社会发展都将证明,地质勘查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更加重要、更加突出。要迅速提高矿产资源的保障能力,必须通过加强地质工作,发挥地质队伍在地质找矿中的主力军作用,建立中央和地方的投入机制,制定和完善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城镇出现的道路变形、工程成本增加、各种地质灾害不断发生以及一些地方出现的严重缺水、各种地方病等,都与地质工作息息相关。因此,地质工作也是产业发展和城乡建设的重要条件,是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基本保障,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先行性、基础性工作。
但当前地质工作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认识不到位,特别是一些地方党委、政府普遍存在着“地质工作是找矿”的片面认识,对地质工作的内容、服务领域以及地质队伍可以干什么缺乏了解;一方面经济建设中需要大量的地质工作服务,而另一方面地质队伍又“无用武之地”。因此,对地质勘查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先行性、基础性地位的认识,对地质工作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这一特殊作用的认识仍有待提高。二是管理体制不顺,国家和地方两级地质工作管理体制不衔接,多数省份没有把地质勘查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部分省级公益性精干队伍的建设体制不顺、管理不到位,把从事公益性和商业性地质工作队伍截然分开,并认为是发展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勘事业的发展。三是地勘队伍的历史遗留问题较多,普遍存在队伍庞大,离退休人员比例大,离退休费用负担沉重,财政拨款不足,职工住房、基本建设欠账较多,工作基础薄弱,设备陈旧等问题。四是政策法规不配套,属地化改革后,国务院虽然先后出台了[1999]37号文和[2003]76号文,但各省对扶持地勘队伍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绝大部分没发文、不配套、少落实;在矿业权经营等方面地方政府与地勘单位争利,矿产资源管理法律法规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五是地学基础研究被削弱,人才流失严重。
因此,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工作的要求,结合地质工作的现状,为使地质工作更好地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改革、建设的需要,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地质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关于地质工作的重要指示以及国务院的有关文件精神,加强地质找矿,拓展服务领域,与时俱进,深化改革,努力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地质工作体制,积极推进地质工作更加紧密地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更加主动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充分发挥地质工作的先行性、基础性作用,进一步提高地质工作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二、关于地质工作的管理模式
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地勘队伍实行属地化改革后出现的新趋势、新情况,地质工作的管理要体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相适应,与属地化后地方各级政府(主要是省、市人民政府)的管理相适应。这种管理模式的转变,主要内容应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理顺地质工作管理体制。地质工作有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各级政府应主要加强对地质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主要是加强对地质勘查行业的综合管理和宏观指导,组织编制地质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安排;各有关部门要支持配合做好地质工作。根据政府机构改革“政事分开”的原则,地勘单位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能是领导发展事业和管理队伍,组织开展地质工作发展规划计划的调研和编制,组织、实施地方地勘工作重大项目,管理队伍和协助行业技术管理,监管地勘单位国有资产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国家和地方两级加强地质工作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地勘单位在地质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
二是把建立地方地质工作体系提到议事日程。国办发[1999]37号文确定地勘队伍实行属地化改革的同时,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要保留一支技术素质较高、精干的地质勘查队伍,以满足国家及区域经济发展对地质勘查工作的需要”。这是建立地方地质工作体系的客观必然。构建地方地质工作体系,其基本框架主要包括地方地质工作的目标和任务、与国家地质工作的分工、两级地质工作的事权界定、计划体制与投入体制、地方地质工作队伍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等等。加强对地方地质工作体系建设的研究和实践探索,特别是当前争取把地质勘查工作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五年计划和年度计划,是体现地勘队伍是否真正实现了属地化的重要标志。
三、关于深化地勘队伍体制改革
深化地勘队伍体制改革,是确保地质工作得到加强、地勘事业得以发展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地质工作的体制保障。根据国办发[1999]37号文要求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要保留一支技术素质较高、精干的地质勘查队伍”有关精神,国土资源部下发的《国土资源部关于推进地质勘查队伍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土资发[2001]56号)指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质勘查队伍在深化改革中,要依据地质勘查任务的需要,合理确定地质勘查队伍的规模,并通过组建地调院,建立以承担国家和地方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勘查任务为主的骨干队伍。”《关于印发国家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建设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发[2005]13号)指出:“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由国家和地方公益性调查队伍两部分组成。”这是实行地勘队伍改革的政策依据,也是加强地质队伍建设的基本原则。要根据国家对事业单位按功能和职能分类的基本原则,实事求是对各类地勘单位实行分别定位、分类指导、分步实施。
广东省地勘局对深化地勘队伍改革提出了“四个定位”的方案。据广东省地勘局2004年5月向广东省编办提交的《关于报送〈广东省地质勘查局地质勘查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方案(建议稿)〉的函》,“四个定位”是:①建设好一支精干的地方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其主要任务是承担起国家和地方下达的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战略性矿产(如铀矿等)勘查任务,应定位为纯公益性事业单位;②各地勘单位的野外队,既要承担国家和地方下达的公益性地质工作任务,又要鼓励其面向市场开拓商业性地质工作,既要带领在职人员发展事业,又要做好对占职工总人数一半以上的离退休职工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建议定位为准公益性事业单位,实行差额补贴,内部实行企业化管理,并实行动态管理,今后具备条件的实行企业化;③对已具备条件的工程勘察施工单位、多种经营服务单位可转制改企,由地方政府按照国办发[1999]37号、[2001]2号和[2003]76号文的精神落实各项政策并继续给予一定时期的地勘经费扶持;④省地勘局机关,要与政府机构改革相衔接,以“政事分开”为原则,定位为行政执行类(管理类),仍依照公务员进行管理。这“四个定位”中,前3个都是讲地勘单位的改革定位,体现出深化地勘单位改革中的分别定位、分类指导,是实事求是的,得到了省有关领导和有关部门以及国土资源部领导的肯定。
四、关于地质工作的服务领域及经营管理
新时期地质工作从资源保障为主转向资源、环境保障并重的多目标、多功能的地质工作,这是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强管理,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则是地质工作的特殊性和当前地质工作队伍的现状以及加快发展的内在需要。
树立起“大地质”的观念,努力拓展地质工作的服务领域。要纠正传统认为地质工作就是找矿的片面认识,真正树立起地质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意识。从广东省地勘局近几年的工作实践看,在局的领导、统一组织和协调下,各地勘单位围绕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找准切入点,选好突破口,向城市地质、农业地质、旅游地质和地质灾害评估和勘查治理、为山区服务的资源型地质等领域拓展,初步实现了从单纯资源保障型向资源与环境保障并重型转变,并且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肯定和社会的认同。实践证明,当前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更加需要地质工作的服务,地质工作必须更加积极主动地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这是新时期地质工作拓展服务领域的契机。地质队伍要在组织承担好国土资源大调查国家项目的基础上,把工作从传统的矿产资源勘查转变到资源勘查与环境地质并重上来,有重点地主动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目前,重点应该抓好为解决矿产资源瓶颈的资源型地质工作,同时,拓展城市地质、农业地质、地质灾害防治等,实现“有为有位”。
努力开拓并经营商业性地质工作,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地质勘查队伍经过近50年的发展,改革开放后更把产业延伸到工程勘查与施工、矿业开发、珠宝经营等,直接参与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点工程项目的地质勘探、工程地质施工,因而逐步掌握了成熟的技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处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地质队,工程勘察、施工已经成为一些地勘单位的经济支柱,形成了知名品牌。一些地勘单位在珠宝经营上也创造了知名品牌。因此,应该发挥地勘队伍在商业地质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地勘队伍在技术、人才、品牌以及矿业权经营等方面的优势,扩大经营规模,实行制度创新,加强管理创新,有机整合力量,全力打造“地勘(矿)”品牌,加快地勘(矿)经济发展。
五、关于地质工作的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确保地质工作持续发展的关键。由于近年地勘队伍体制改革摇摆不定,地质工作事实上出现了滑坡,由此造成了地质工作基础研究被削弱,大量地质专业人才外流。为使地质勘查工作更好地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在地质人才队伍的建设上,一要建设一支技术素质较高、装备精良、人员精干的公益性地质队伍。这是国务院文件的明确规定和要求。由于地质行业的特殊性,地质找矿的区域性特点明显,风险较大,除国家外,各省也应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精干的地质队伍,这不仅是地质找矿的需要,更是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多功能、宽领域的地质服务的需要。二要加强培养和引进人才工作,建设一支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队伍。在地质勘查工作管理体制改革中,要创造条件,采取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等多种方式,留住人才。同时,为适应队伍企业化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要根据各地实际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人才,尤其是一些地质行业急需的工程技术人才和项目管理、经营管理人才。要解决人才不愿进、进不来的问题,创造一个引得进、留得住、使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努力造就一支为地勘队伍改革发展所需、所用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作者简介
阙志兴,广东省地质勘查局办公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