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油气地质有什么

油气地质有什么

发布时间: 2021-02-17 20:47:27

❶ 油气地质技术岗具体是做什么的呢适合女生吗

油气地质技术岗,有很多都适合女生啊。
但是,你说的还是有些内太宽泛。
油气地质其实容也分很多种的,首先油气地质不同于地质,也不同于矿产地质!因为做油气地质的,出野外非常少!
再说具体内容,有实验分析的,有制图的,有地震解释,有沉积研究等等,太多了,有很多女生在这工作呢。
当然有些可能不适合女生,去前线什么的。

祝好!

❷ 油气开发地质与石油地质有区别吗区别大吗

油气开发地质与石油地质区别还是很大的。

油气开发地质是阐述油气田开发版进程权,介绍各种油气田开发静态、动态资料的收集、整理,系统论述油气藏地质特征,重点阐述开发过程中的地质变化、油层水洗和剩余油分布规律,以油气藏动态分析为基础,分析如何利用油气藏地质特征及变化规律优化油气田开发,提高最终采收率。与油气开采技术、油气藏分析技术、钻井技术等联系很紧的。

而石油地质学是研究石油和天然气在地壳中生成、运移和聚集规律的学科,是石油和天然气地质学的简称。与流体力学、有机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构造地质学、沉积岩石学和岩相古地理学等有密切的关系。例如,这些学科的发展,以及色谱、色谱-质谱、红外光谱、电子显微镜和同位素分析等技术的广泛采用,为解决石油成因问题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简单地说油气开发地质主要是运用动态信息法研究优化油气田开发。(更注重开采油气涉及到的地质知识)

石油地质主要研究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指导找石油矿床。(研究油气形成理论来指导找油气)

不知道您明了没有,顺便说石油地质这门课我给学生上过,内容很深。

❸ 油气地质储量如何分类

油气地质储量根据探明程度通常分为三类。

证实的地质储量 英文为Proven,简称为P1地质储量。证实的地质储量是已完成有评价探井、测井、岩心、测试等资料,储量参数取全或基本取全并被证实了的储量。这部分储量如同“入仓之鱼”,完全可用于编制油气田开发方案,进行油气田开发建设投资决策和油气田开发分析,按概率计算,期望值应达到90%以上。

证实储量如同“入仓之鱼”

概算的地质储量 英文称为Probable,简称为P2地质储量。概算的地质储量是指已完成有评价探井,测井解释有油气层,但这些井均未测试证实;或与证实了的邻区可能具有统一的油气水边界,但评价探井不足以控制该区含油气面积,评价探井密度大于65公顷(1公顷=1万平方米)以上,储量参数尚未落实的储量;或是还没有打评价探井,仅根据靠近证实了的邻区的油底界面到推断的油水界面之间1/2的储量。按概率计算,其期望值应达到50%以上。从发展的战略考虑,这部分储量虽然也可供编制开发方案进行油气田开发建设投资决策使用,但期望值不超过30%,以免过于乐观估算油气田的生产能力。

可能储量把握性很差可能的地质储量 英文为Possible,简称为P3地质储量。这部分储量是在已开发油气田范围内,根据地质、工程条件分析和类比,有可能存在的油气储量。该圈闭内的油层变化、油水关系尚未查明,储量参数是由类比法确定的,只能说明有可能进一步扩大其含油气范围,并在其中有可能发现新的储量。这部分储量如同湖里游的鱼,按概率计算,期望值10%以上,误差范围很大,不能用于编制开发方案。

❹ 油气地质背景和勘探开发简况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大致呈一不规则菱形,盆地东西长,南北宽150~300km,面积约12.1×104km2。柴达木盆地主要有烃源岩分布具有随着盆地的演化而迁移的特征,侏罗系烃源岩主要分布在柴北缘,古近系与新近系烃源岩主要分布在柴西,第四系烃源岩主要分布在柴东三湖地区。储层发育主要受到沉积相带的控制:柴北缘以河流相、沼泽相为主,埋藏较深,成岩作用较强,物性较差;古近系与新近系以湖相沉积为主,且具有一个主沉积—沉降中心和多个分散的局部沉积—沉降中心,以碎屑岩和泥岩裂缝为主;第四系储层主要发育在水进时期的滨浅湖相带中。油气成藏具有多期性。结合盆地基底性质分布的不均一性和沉积构造发展史、断裂活动史及油气藏分布特征划分为北缘块断带、西部坳陷区和东部坳陷区3个一级构造单元,不同构造单元油气具不同的控制因素:柴西地区、柴北缘地区油气分布严格受生油洼陷控制,油气主要靠断层、裂缝在侧向和垂向上以短距离运移为主;柴东地区天然气的富集受生气洼陷控制,以短距离运移为特征,天然气主要分布在生烃洼陷周缘,受构造与砂体的控制。

截至2004年底,共钻各类探井2004口,总进尺270×104m,完成二维地震135364km,三维地震2 554km2,以及部分MT、微重力、CEMP和化探工作。发现尕斯库勒、花土沟等16个油田,涩北、盐湖等10个气田。石油累计探明地质储量3.18×108t,探明程度24.6%,平均采收率21.33%,累计探明可采储量0.68×108t,累计采出量0.28×108t,当年采出量0.02×108t,剩余可采储量0.4×108t,储采比17;天然气累计探明地质储量2900×108m3,探明程度18.1%,平均采收率54.44%,累计探明可采储量1579.05×108m3,累计采出量49.16×108m3,当年采出量16.97×108m3,剩余可采储量1529.89×108m3,储采比90。

❺ 油气地质新认识

(一)南海北部深水区凹陷发育,沉积厚度大,面积广,生烃规模大,发育优质储层,具有万亿立方米的天然气资源量规模

(1)南海北部深水区属被动大陆边缘,经历了古近纪多幕裂陷、中新世早中期热沉降、晚中新世—现今新构造期快速沉降三大构造演化阶段,凹陷结构自下而上呈断陷、断坳、坳陷叠加。

(2)大地热流总体变化从陆架到陆坡(从北到南)逐渐增高,其增高趋势与地壳减薄趋势一致。南海北部深水区地温梯度高、大地热流值高。主要原因是:新生代岩石圈拉张减薄以及新构造运动引发的岩浆、断裂活动引起的。

(3)深水区白云凹陷、乐东-陵水凹陷和松南-宝岛凹陷是三个面积近万平方千米、厚度超万米的古近系继承性凹陷,沉积了三大套烃源岩,始新世为中深湖相泥岩烃源岩,渐新世早期为海陆过渡相烃源岩,渐新世晚期为海相烃源岩,以形成天然气为主,具有万亿立方米的资源量规模。

(4)发育有深水和浅水两大类储层。坡折带控制深水区优质砂岩储层发育;断-隆配置控制了生物礁分布。三大凹陷周边5个大型低隆起及其倾末端是天然气主要聚集方向,其上发育的50个大型构造圈闭是近期勘探的主要目标。

(二)南海北部海域中生界分布范围广,厚度大,烃源岩发育,具有一定的油气勘探潜力

(1)初步圈定了南海北部海域中生界分布范围。主要呈北东向分布在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韩江凹陷-台湾海峡以及潮汕坳陷-荔湾凹陷-笔架盆地-台西南盆地一带,面积约6×104km2,存留厚度2000~8000m。

(2)南海北部主要充填了晚三叠世—晚侏罗世的海相沉积,白垩纪开始逐步发育陆相沉积。潮汕坳陷钻井揭示了中上侏罗统发育两套烃源岩,下部烃源岩更为良好,属中等—好烃源岩。根据地球物理资料和区域对比推测,海域具有相对陆地更好的成烃环境,晚三叠世—侏罗纪大部分层系发育中—好烃源岩。南海北部中生界具有一定的油气勘探潜力。

(三)南黄海盆地是下扬子地块的主体,发育古生代地层

(1)下扬子地块具有古老的结晶基底,主体部分在南黄海。在崂山隆起首次获得古生界有效地震反射,依据新采集地震资料和海陆地质对比,推测有很厚的古生代地层。

(2)南黄海海相中、古生界的构造变形程度研究表明:苏北—南黄海地区,海区比陆区稳定;纵向上,海相下构造层比上构造层稳定;南黄海海域,中部比南北两侧稳定。这一认识为今后在构造相对稳定的崂山隆起做进一步勘探提供了有力证据。

❻ 什么叫做石油地质

石油地质,主来要强调的是油气自资源形成、运聚及保存等地质的条件。目前在油气勘探领域作为一个比较大的学科,它所涉的几个关键内容包括:烃源岩(油气的来源)、储层(油气赋存介质)、盖层(阻止油气因地层压力向上泄漏的大锅盖)、圈闭(油气聚集的场所)、运移(油气从烃源岩生排之后的运输路径及动力)、保存(顾名思义,就是保存的条件了)。

❼ 油气藏地质概况

滨南玄武岩及上覆白云质角砾岩是该区主要的储集岩,储集空间主要为孔洞,其上下及周围回均发育暗色泥岩烃源答岩,形成储层被源岩包裹的格局,故称为“外生内储、孔洞式”油气藏。

滨南玄武岩区东邻利津生油洼陷,北接滨县凸起,西部和南部分别为林樊家和尚店潜山披覆构造(图7-1)。Es4末期,滨南地区沉积了深灰色泥岩夹粉砂岩;Es3早期,滨南断裂活动形成了西部抬升,东部倾没的地垒雏形,随着断裂活动的加剧,基性岩浆上涌溢出地表(并伴有火山爆发),形成Es3下部的溢流玄武岩(局部夹火山角砾岩)。该玄武岩呈北西—南东走向,长约10km,宽约3km,面积约30km2,最大厚度160m(滨353井一带)。由于滨南地区西高东低的地貌特点,东部发育了水下喷溢玄武岩,而西部形成水上喷溢玄武岩。在玄武岩上部,自下而上依次沉积了泥质白云岩、棕色油页岩和灰色泥岩及粉砂岩。总体上,该区地层自东向西、西北方向逐渐减薄,玄武岩与沉积地层恰好相反,自东而西逐渐增厚。

❽ 油气地质特征

从沉积充填的发展过程来看,两次沉积旋回的湖进体系域(沙三下—沙三中亚段和沙一段)是烃源岩发育的黄金时期,其次在深断陷期的低位体系域(沙四上)也可能形成好的烃源岩。而在湖退体系域中,由于水体变浅,三角洲砂体的大规模发育,都不利于有机质的富集和保存,因此形成好的烃源岩可能性不大。

研究表明沙三下—沙三中是主力烃源岩,沙四上烃源岩埋藏深、成熟度较高,尽管目前尚未发现来自沙四上烃源岩提供原油而形成的油气藏,但是可以肯定,随着勘探的深入,一定会找到沙四烃源岩提供而成的油气藏。而沙一段烃源岩埋藏较浅,尚未进入生油门限,仍处于生物化学演化阶段[98~101]

其中形成于深湖环境下的沙三下—沙三中烃源岩主要由油页岩、钙质泥岩和深灰色泥岩组成,有机碳含量在1.5%~6.6%之间,少数可达8.5%以上(图5.19)。干酪根主要为Ⅰ型和Ⅱ1型。氯仿沥青“A”含量在0.05%~0.65%之间。镜质体反射率多在0.51~0.66之间,为一套成熟的优质烃源岩。而沙三上烃源岩层中,砂岩含量较高,TOC多数小于2%,生烃潜力较小。

沙三段烃源岩生物标志物具有以下特征:姥鲛烷优势明显,Pr/Ph值主要分布在1.10~2.12之间,少数大于2.5以上,多数主峰碳分布在15~23之间。伽马蜡烷含量较低,4-甲基甾烷含量丰富,重排甾烷发育。这些表明烃源岩形成于还原的淡水环境中。Ts/Tm绝大多数大于0.8,甾烷异构化参数C2920S/(S+R)在0.45左右,为成熟烃源岩特征。

由钙质泥岩和油页岩组成的沙一段烃源岩有机碳含量较高,TOC多数在4%左右,氯仿沥青“A”含量在0.03%~0.12%之间,平均为0.06%左右。干酪根多为Ⅰ型。Ro绝大多数小于0.40,为一套未熟烃源岩。

沙四上烃源岩主要由灰色泥岩组成,有机碳含量平均为1.8%,部分在3%左右。氯仿沥青“A”含量多数在0.1~0.2之间。Ro多数大于0.65,为一套成熟烃源岩。

图5.19 惠民凹陷各层段岩性和有机碳垂向分布特征

❾ 油气地质学意义

震积岩不仅能反映来盆地源形成演化过程中的有关地质事件,而且具有非常重要的油气地质学意义,主要表现为:

1.改善储层的物性特征

震积岩的发育反映了古地震记录的存在,地震活动使岩层产生大量的微裂缝,裂缝沟通了原有的孔隙。因此,震积岩发育期能够极大地改善储集层渗透性,使渗透率大幅度增加。

2.震积岩自身构成储层

震积岩特别是震裂岩和震碎角砾岩是一种潜在的油气储层,为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了新的视角和领域。

3.反映不同储集砂体的成因关系

形成震积岩的同时,由于古地震触发机制的存在,很容易引起三角洲前缘相的岩石发生滑塌,进而导致滑塌扇、浊积等一系列沉积体的形成,而这些储集体目前已成为国内外部分油田储量增长的新亮点。

所以,深入研究震积岩特征、分布及成因对于含油气盆地进一步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