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地质结构张开性什么意思

地质结构张开性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 2021-02-17 12:15:16

㈠ 什么是地质构造有哪几种类型 各有什么特征

地质构造是指在地球的内、外应力作用下,岩层或岩体发生变形或位移而遗留下来的形态。

地质构造有褶皱、节理、断层三种基本类型。

褶皱的特征:分为背斜和向斜。

1.背斜:岩层向上弯曲、中心部位岩层较老,两侧岩层依次变新。
2.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中心部位岩层较新,两侧岩层依次变老。

节理的特征:自地表向下随深度加大,节理的密度逐渐降低。

断层的特征:具有显著位移的断裂.断层在地壳中广泛发育,但其分布不均匀。

㈡ 什么是垂直节理发育,黄土的直立性又是什么

垂直节理发育:指在裂缝形成的两个断面一般没有或很少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节理可以向垂直方向延伸。

拓展资料:

黄土节理(loess joint)是黄土土体中的破裂缝隙。土体沿缝隙两侧无明显位移。黄土节理在黄土层中发育极为普遍,特别是垂直节理更为普遍,构成黄土的主要特征之一。

黄土节理按产状可分为垂直节理和斜切节理,垂直节理在不同时代的黄土中都极为发育,斜切节理多发育在时代较老的,如下更新统黄土中。按成因可分为原生节理和次生节理。

原生节理是在黄土形成过程中,由于土体自身的重力、毛细管引力以及胶结等所引起的物理化学作用而形成的.

次生节理是在黄土堆积以后形成的,多是由于黄土土体中的孔隙、土层干湿冷热变化引起土体的膨胀收缩,以及重力产生的水平张力等物理化学风化作用而形成的,也有少数次生节理是因构造应力作用形成的。

黄土节理按张开程度可分为张开节理和闭合节理。闭合节理在黄土工程地质中往往极容易被忽视,施工开挖后由于土体湿度变化以及地层应力释放而很快显现出来,极易给工程造成预想不到的危险。因此在工程设计中对黄土中隐蔽的闭合节理尤其要多加调查和研究。

参考资料:

网络

黄土

黄土节理

㈢ 什么是地质构造等级

地质构造体系由李四光提出。曾称构造系统,是地质构造三重基本概念回之一,为具有成答生联系的各项不同形态、不同性质、不同等级和不同序次的结构要素所组成的构造带以及构造带之间所夹的岩块或地块组合而成的总体,称构造体系。它是一定方式的区域性构造运动的产物,反映着一定类型的区域地应力状态。构造体系规模有大有小,小型的限于一块手标本,大型的有纵横几百公里,甚至更加宏伟。小型构造体系影响深度较小,大型构造体系影响深度较大。构造体系是地质力学研究的核心,它不仅在理论上有助于阐明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规律,而且在生产实践方面,也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如对区域地质调查、矿产普查勘探、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和地震地质等方面的工作,都有指导作用。

㈣ 地质什么意思

雪山、高来原地质地质泛指源地球的性质和特征。主要是指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发育历史等,包括地球的圈层分异、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岩石性质、矿物成分、岩层和岩体的产出状态、接触关系,地球的构造发育史、生物进化史、气候变迁史,以及矿产资源的赋存状况和分布规律等。在我国,“地质”一词最早见于三国时魏国王弼(226~249)的《周易注·坤》,但当时属于哲学概念。1853年(清咸丰三年)出版的《地理全书》中的“地质”一词是我国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具有科学意义的概念。

㈤ 地质是什么意思

地质来图是将沉积岩层、火成自岩体、地质构造等的形成时代和相关等各种地质体、地质现象,用一定图例表示在某种比例尺地形图上的一种图件。是表示地壳表层岩相、岩性、地层年代、地质构造、岩浆活动、矿产分布等的地图的总称。
根据野外调查路线、观测点的距离,调查精度的比例尺划分为小(1/50万及其以小)、中(1/25~1/20万)、大比例尺(1/5万及其以大)地质图。依据内容分为:基岩地质图、地质矿产图、岩性-岩相分布图、构造地质图、矿产图、第四纪地质图、古地理图、水文地质图、工程地质图和环境地质图等。
地质界线、构造线、矿产和地理底图等要素的标示精度,投影方法的准确性是衡量地质图成图效果的主要考核指标。我国对不同比例尺、不同地质图类别的成图方法技术都有具体的规范要求。

㈥ 地质构造基本知识

(一)地质构造和地层

1.地质构造

组成地壳的岩石,在长期的地质作用下,发生变形、变位的形迹,称为地质构造。例如:由地质作用在岩层中形成的背斜和向斜褶曲、断层、节理、劈理等断裂,以及其他的面状,线状构造等均匀地质构造,简称构造。其成因主要是由内力地质作用造成。

2.地层

地层是指沉积岩、火成岩以及由它们变质而成的变质岩在漫长的地质时期和一定环境下逐渐形成的层状岩石。概括地说,地层是一切层状岩石的总称。

地层与岩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地层含有时代的概念;而岩层则不具有时代概念。所以地层是研究地壳历史的依据。对一个地区或不同地区的地层进行划分和对比,可确定地层的生成顺序和时代;还可进一步分析地层形成时的环境,从而就可了解到古代自然地理环境、演化规律以及地壳运动的规律等。

(二)岩层的接触关系

岩层的接触关系,是内、外力地质作用的综合产物。据其成因特征,可以分整合接触与不整合接触两大类型(图1-5)。

图1-5 整合、假整合、不整合形成过程示意剖面图

O—奥陶系;S—志留系;D—泥盆系;C—石炭系(箭头代表地壳运动的方向)

1.整合接触

同一地区的上下两套岩层,若其产状一致,在沉积上和生物演化上都是连续的,则这种关系就称整合接触。它说明这个地区的地壳运动以相对下降为主,所以发生在上下两套岩层之间沉积过程是连续的,其间没有发生过足以引起较长时间沉积间断的构造运动。如图1-5中的志留系(S)与奥陶系(O)之间的接触关系即为整合接触。

2.不整合接触

由于地壳运动的影响,使在同一地区的上下两套岩层间有一明显沉积间断,并且在古生物演化顺序上也不连续,岩层的这种关系称为不整合接触。不整合又可分为平行不整合(假整合)和角度不整合两种类型。

(1)平行不整合(假整合)

上下两套岩层间虽然产状一致,但有明显沉积间断、时代不连续(图1-6)。

(2)角度不整合

角度不整合是指上下两套岩层之间有明显沉积间断,并以一定角度相交的关系(图1-6)。

(三)单斜构造与岩层产状

1.单斜构造

通常把接近水平或倾斜角度小于5°的岩层,称为水平岩层。原来的水平岩层,由于受地壳运动的影响,使岩层产状发生变动,造成岩层层面与水平面呈一定角度相交故这类岩层称为倾斜岩层(图1-7)。如果在某一地区,出现一套岩层都朝一个方向倾斜,且倾斜的角度又大致相同时,称为单斜岩层。

图1-6 岩层的平行不整合(假整合)接触、岩层的角度不整合接触

图1-7 单斜岩层示意图

2.岩层产状

岩层的产状是指岩层的空间位置及其状态;它是以岩层的产状要素来确定的。

岩层的产状要素是指倾斜岩层的走向、倾向和倾角(图1-8)。只要测量倾斜岩层的产状要素,就可以确定岩层的空间的位置及其形态,它是研究各种构造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的依据。

图1-8 岩层产状要素示意图

AB—岩层的走向;OD'—岩层的倾向;a—倾角

(1)岩层的走向

倾斜岩层的层面与水平面的交线称走向线(图1-8)。走向线是一条水平线,其两端延伸方向称岩层走向。走向线延伸的两个方向相差180°,如呈北东—南西方向、北西—南东方向等。

(2)岩层的倾向

层面上与走向线相垂直,且沿岩层倾斜面向下,所引的直线称为倾斜线,其在水平面上垂直投影所指的方向称岩层的倾向(图1-8)。倾向表示岩层倾斜的方向。

(3)岩层倾角

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垂直投影的夹角称岩层倾角(图1-8)。倾斜范围在0°~90°之间。若倾角近于0°,为水平岩层;若倾角等于90°时,称为直立岩层;余者统称倾斜岩层。

(四)褶皱构造

在褶皱构造中,岩层的每一个向上或向下的弯曲称为褶曲。它是地壳运动所形成的一种常见的地质构造,是褶皱的基本单位。褶皱是由一系列褶曲组合而成的,即岩层受力发生变形,产生一系列连续完整的波状弯曲称为褶皱构造。

褶皱构造有背斜和向斜两种基本类型:①背斜在形态上是岩层向上拱起的褶曲;两翼岩层相背倾斜,核部为老地层,两翼为新地层。②向斜在形态上是岩层向下拗陷的褶曲。两翼岩层相向倾斜,核部为新岩层,两翼为老岩层。

为了研究和描述褶皱形态和空间展布特征,我们必须要了解褶皱要素。褶皱要素包括:核部、翼部、转折端、轴面、轴迹和槽线等(图1-9和表1-11)。

图1-9 背斜和向斜在剖面和平面上的特征、褶皱示意图

表1-11 褶皱要素

(五)断裂构造

当岩石受力达到或超过岩石的强度极限时,岩石便产生各种破裂或沿破裂面发生位移,形成断裂构造。其特点是破坏了岩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按岩石破裂特点,破裂构造主要分节理和断层两大类。

1.节理

岩石破裂后,破裂面两侧岩石没有发生明显位移,这种破裂构造称节理(图1-10)。

图1-10 节理

A—纵节理;B—横节理;C—斜节理

节理是岩石中极为常见的一种构造现象。常成群出现,沿一定方向有规律的排列。节理因所处构造部位不同,其长度、宽度、规格、形状等差异悬殊,节理裂开情况也各不相同,有的张开、有的紧闭。节理分布密集程序也不相同,主要受岩石性质及受力情况所控制,脆性岩石中的节理要比柔性岩石中发育。

2.断层

断层是破裂面两侧岩层,沿着破裂面发生显著相对位移的断裂构造,它往往是节理进一步发展而成的,而且在岩层和岩体中广泛分布。

断层的基本组成部分称断层要素。如断层面、断层线、断盘、断距和破碎带(图1-11)。

图1-11 断层要素

断层面:岩层或岩体受力后发生相对位移的破裂面,称断层面。

破碎带:大断层的断层面往往是由一系列的破裂面组成,称为断层破碎带。

断层线:断层面与地面交线,称断层线;它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

断盘:断层面两侧的岩盘,称为断盘。

断距:断层面两侧盘相对移动的距离,称断距。

㈦ 地质构造的调查

地质构造不仅控制一个地区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埋藏和分布,而且对于地下水的富集和运移也有重要影响。地质构造调查包括褶皱、断裂和裂隙的调查。

褶皱是层状岩石在地应力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而形成的岩层弯曲。它可构成承压水含水结构,特别是向斜构造,往往构成自流盆地。因此在水文地质测绘中应着重查明褶皱的形态类型、规模及在平面和剖面上的展布特征,以及与地形的组合关系,查明主要含水层在褶皱构造中的部位,以及断层、裂隙发育特征及对地下水富集的控制作用,为地下水系统边界的圈定和富水地段确定提供依据。

断层是岩层或岩体顺破裂面发生显著位移的地质构造。断层破碎带具有较大的储水空间,是地下水主要聚集场所,往往形成地下水的强径流带。在有些情况下,断层又可使含水层错开,常构成含水系统的边界。断层的性质和两盘岩性是控制断层富水性和导水性的主要因素。按断裂带富水性能可将断层划分为富水断层、储水断层和无水断层;按断裂带的导水性能将断层分为导水断层和阻水断层(表2-3)。因此在水文地质测绘中要仔细观察断层(断层面、构造岩)及其影响带的特征,分析断层性质和发育期次,调查断层规模及在空间展布规律,进而确定其水文地质性质以及可能的富水地段及富水程度。

图2-3 武威盆地水文地质示意剖面图

(据房佩贤等,1996)

1—前震旦系;2—新近系中新统;3—新近系上新统;4—第四系下更新统;5—中更新统到全新统;6—地壳运动方向。Q2-4为主要含水组,Q1+N2为相对隔水层;钻孔侧方数字示地下水位或含水组底板高程;钻孔上方数字示该孔揭露的含水组(Q2-4)厚度

㈧ 地质名词解释

裂缝深切就是裂缝张开的意思,如同峡谷比较狭窄很深时,地质上游术语称回“峡谷深切”答,来描述地貌特征。
第二个问题较简单,地层厚度也有薄厚之分,正如你把基本不同的书累加在一起,每一本书算是一种岩土层,其厚度是有别的,你用一把刀子可以将这几本书切开,切开的缝就相当于裂缝深度。地裂缝在西安是比较常见的

㈨ 地质构造学说共有几种具体是什么

有以下三种:
①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假说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专说。大陆彼此之属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大陆漂移。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并且向附近移动的活动。

②海底扩张学说
海底扩张说(sea-floor spreading hypothesis)是海底地壳生长和运动扩张的一种学说,是对大陆漂移说的进一步发展。 它是20世纪60年代,由加拿大科学家H.H赫斯和R·S·迪茨分别提出的。

③版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又称板块构造假说、板块构造论或板块构造学)是为了解释大陆漂移现象而发展出的一种地质学理论。

㈩ 什么是地质结构面张开性,谢谢

地质结构面有节理裂隙面、层面、断层结构面等,这些结构面是张开的还是闭合的,张开的多少毫米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