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地质环境监测站的概括是什么

地质环境监测站的概括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1-02-17 11:49:58

A. 事业单位地质环境监测站,土地资源管理岗位专业测试科目的内容是什么

土地资源管理学专业考试相关知识(事业单位考试专用)
土地的概念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土地的含义(概念)①土地是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的自然综合体;②土地是一个垂直系统;③土地的性质和功能取决于各自然要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④土地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存条件,具有社会经济属性。土地资源的概念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全部土地,或指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对人类具有利用价值的全部土地。土地与土地资源的关系土地是我们所研究的客观对象的总称,它包括了一切类型的土地;而土地资源则是从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的角度来阐述其具体涵义,它的分类一般要经过对土地的资源价值和利用功能的评价以后,才能确定其是一种什么样的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的范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正在不断扩大。 即是:土地资源包含于土地。土地的特性(简答或填空)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土地与景观、环境的区别与联系景观 指土地的具体一部分,与土地存在外延上从属关系;土地侧重于社会经济属性,景观强调其美学、生态价值及长期效益;环境是指环绕于人类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它们以实体或非实体形式存在。景观是指构成人类环境的实体部分。土地资源学的概念土地资源学是资源科学和土地科学的重要分支科目,它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类型与特征、数量与质量、调查与评价,以及开发与利用、治理与改造、保护与管理等诸问题的一门综合学科。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6 个方面)(1)土地资源学基础理论研究(2)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3)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4)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潜力(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6)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四种)1(土地)系统分析方法2现代技术应用方法。(3S 技术:GIS、RS、GPS)3景观生态分析方法4社会经济分析方法构成土地资源的自然要素:气候、地质、地貌、水文、土壤、生物等地学因素填空主要是一种区域性因素地学因素往往是使区域内的光温水土四大要素在大的气候规律控制下进行的重新组合分配土壤要素特征分析有 7 个指标 土壤剖面 土层厚度 土壤质地 土壤有机肥 可容性盐类 土壤 PH 植 土壤石灰质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 、水(降水)三个方面。 、温(热量)评价某一地区的太阳辐射条件可用:光照强度、光照长度、光照质量衡量热量特征的指标主要有:温度、积温、无霜期在农业上较有意义的温度衡量指标有:≥0℃农耕期;≥5℃喜凉作物的起始温度;≥10℃喜温作物的起始温度,又称活动温度;≥15℃喜温作物的安全生长期积温:连续大于等于某一温度( 0℃ 、 10℃ )起到连续小于等于某一温度( 0℃ 、 10℃ )止的时期内每天平均温度的和,称某一温度的积温。具有重要意义的几条≥10℃积温的等值线 :1 700℃等值线,位于大兴安岭北麓,属冻土层的南界,此线以南耐寒喜凉作物可以生长3 500℃等值线,沿长城—线,相当于冬小麦的北界,一年 一熟,此线以南可种冬小麦4 500℃等值线,秦岭、淮河一线,该线以北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6 500℃等值线,南岭一线,以北可—年两熟到两年五熟根据降水变化全国从东南到西北依次可分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400mm 等降雨量线——自大兴安岭起,经通辽、张北、呼和浩特、榆林、兰州、玉树、那曲、日喀则。以西、以北为牧区,以东、以南为农业区800mm 等雨量线——东自青岛起,向西到淮北,然后循秦岭经川西到青藏高原东南角。以北——旱作(雨养)农业,以南——水田农业地学要素为区域性因素,主要是使区域内的光、温、水、土四大要素在大的气候规律控制下进行了重新的组合分配,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土地资源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地表水主要有:河流、湖泊、冰川、沼泽等。地下水类型:滞水(土壤水、上层滞水)、潜水、层间水。土壤剖面森林土(4 层):有机残落物层、腐殖质表土层、沉淀心土层、母质层 :腐殖质表土层、沉淀心土层、母质层耕作土(3 层)土壤剖面及理化性质:土壤剖面、土壤厚度、土壤质地(壤土最佳)、土壤有机质、可溶性盐类、土壤 PH 值、土壤石灰质土壤类型分布1土壤纬度地带性分布——温度2土壤经度地带性分布——降水3土壤垂直地带性度地带性分布——海拔4不同区域的土壤地域性分布——地形、地貌、地质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所有生命形态的总称,其研究对象涉及小到遗传基因,大到生态系统乃至生物圈的各级生命实体,最主要包含有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多样性(狭义生物多样性)广义生物多样性除上述三个外,还包括景观多样性。植被是一定地区内植物群落的总体,包括森林、草地及农田栽培作物。植被对土地利用作用主要体现在植物类型、植物生产力、生态调节等方面。植被对土地系统的生态调节功能1涵养水源保持水土2调节气候保护环境3防风固沙保护农田4固结土体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土地制度是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关系的总和,是关于土地这一基本生产资料的所有、使用、管理的原则、方式、手段和界限等的法律规范和制度化体系。土地所有制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土地关系的基础。土地使用制度的核心和内容是确定独立于土地所有权的土地使用权。土地区位:陆地上某一地块的空间几何位置,及各种土地自然要素与社会经济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整体组合效益在空间位置上的反映。即土地区位是自然要素区位、经济区位和交通区位在空间地域上有机组合的具体表现。因素限制定律:土地生产力受最小影响因素所支配。影响土地经济生产潜力的人工控制因素主要有:灌溉、排水等田间基础设施建设、作物栽培技术和化肥等武陟投入、作物品种的改良及其优化组合、田间经营管理水品土地分类:以土地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为基础,研究土地的综合属性差异、空间分布规律等,并按质的共同性或相似性,作不同程度的抽象概括归并从而划分出若干土地类型。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的关系: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的关系源于土地与土地资源的关系。它们的划分依据是:土地类型根据景观形态特征、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而土地资源类型根据土地属性和利用价值。土地类型分类的结果是土地资源类型划分的基础,土地类型强调综合属性,土地资源类型强调可利用性和利用价值,土地类型包括了土地资源类型。相同的土地类型应具有大致相同的生产力、适宜性等。中国土地类型分类系统:土地纲、土地类、土地型、土地相、土地面中国土地资源分类 新: 一级三个 : 农用地 建设用地 未利用地旧: 一级 8 个 耕地 林地 园地 牧草地 居明点及独立工矿用地 交通用地 水域 未利用土地土地类型的分布规律:纬向地带性分布、经向地带性分布、垂直地带性分布土地类型的空间结构:在某个区域内,各类土地的空间位置及彼此间组合而形成的一定格局。常见的有条带状、重复式组合、 环状、扇形、树枝状结构等。土地类型的数量结构:指某个区域各种土地类型组成对比 关系。或土地类型在量上的对比关系。 表示方法有:面积比、频率比、分异度、多样性、优势度等。土地类型的演替是指土地类型在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各种地理过程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当各种自然,人为因素作用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或作用时间到达某一时段时,土地类型属性发生变化的过程,由一种土地类型向另一种土地类型演变的过程,或一种土地类型被另一种土地类型所替代的过程。原因:自然演替、认为演替性质:时间和空间的演替方向:正向和逆向演替过程:节律性和非节律性演替土地资源调查:是以土地资源学的学科知识为基础,用遥感和测绘制图等技术,查清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发展变化规律的系列过程。调查所得的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主要用于综合农业区划、土地资源评价、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以及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等。土地资源质量:土地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相对于人类需求(生态系统平衡、食物安全、人类健康等)、特定用途(包括农业生产、林业、保护和环境管理等方面)所表现出的效果的优劣程度。其最大特征是具有明显的多面性。土地资源调查一般可以分为 4 个阶段:准备工作、外业凋绘、内业工作、检查验收土地资源动态监测主要是对土地类型、土地利用现状、土地质量等土地资源的基本情况进行监测。土地资源评价:是在土地资源调查、土地类型划分完成以后,在对土地各构成因素及综合体特征认识的基础上,以土地合理利用为目标,根据特定的目的或针对一定的土地用途来对土地的属性进行质量鉴定和数量统计,从而阐明土地的适宜性程度、生产潜力、经济效益和对环境有利或不利的后果,确定土地价值的过程。土地资源评价的特点:1 必须有特定的目的2 必须针对一定的土地用途3 评价必须针对一定的时期4 评价要进行多因素分析5 评价的结果应该能直接用于生产实践土地资源评价的基本原理:多样性原理、综合性原理、系统分析原理、相对性原理、可比性原理、限制性原理土地资源评价的依据:1 土地资源的生产力2 土地资源的适宜性3 土地资源的限制性土地资源评价的方法:直接法、间接法、归类法、数值法土地评价的中间过程:土地利用类型选择和确定、土地用途的要求、土地评价单元的划分和土地性状的描述、评价因子的选择与评价结果的计算、比配土地生产力:是在一定条件下能够持续生产出被人类需要的生物产品的能力土地生产潜力:指在一定自然条件或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生产对人类有用的生物产品或经济产品的潜在能力。是土地潜在的生产力。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方法1.定性法——按土地对各种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自然限制性因素的强弱程度排序,进行分级。以美国农业部土地潜力评价系统为主。该评价系统分为 潜力级、潜力亚级和潜力单元。2.定量法——定量法实际上是指土地生产潜力的计算与土地生产潜力发挥程度的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土地利用要求和土地质量的比配比配:将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地利用要求和评价对象的土地性状进行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或土地质量的改造与适宜性结果计算相结合的过程。土地生产潜力的研究方法1. 实验法2. 典型调查分析3. 机制法——即根据作物生产力形成的机理,考虑光、温、水、土等生态因子及作物截光特征和光合途径的综合作用来估算作物生产潜力。它一般根据作物 将自然界和人工投入的能源转化为化学潜能的层次,进行逐步“衰减”计算 PaPfTWS PTWS PWS 式中:Pa 为土地生产潜力下限值;T,W,S 分别为温度、水分与土壤有效系数;Pf 是光合潜力理论值; PT 是光温潜力上限值; PW 为光温水生产潜力 或称气候生产潜力。 机制法:温度有效系数的确定 PtPf×f(t) 式中: Pt——光温潜力 Pf——光合潜力 f(t)——温度有效系数或称温度衰减系数式中: T1 为最低温度; T2 为最高限温度; T3T4 最适温度范围三基点温度是指:作物生长的最高温度、适宜温度、最低温度美国土地资源生产潜力的分类系统:土地潜力级、土地潜力亚级、土地潜力单元土地自然适应性指某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对一定地区土地的自然条件(如气候、土壤、地貌、水文等)的适宜程度。土地经济评价:采用一定的经济可比指标,对土地的投入、产出的经济效果进行评定的过程。土地经济分级:按土地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性状,或生产力(产值)的大小,以评价为基础,将土地分为不同的等级。如城镇土地、农用地的分等定级。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土地评价纲要》评价系统分为四个等级——适宜纲;适宜类;适宜亚类;适宜单元 土地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类和指标组有:土地经济效果(土地生产率)指标:土地经济效果(土地生产率)指标组 土地经济分析指标类:生产资料消耗指标组、成本费用及资产占有指标组、土地利用及其结构 指标组、社会经济条件指标组 土地经济效果分析指标类:技术效果指标组、生产耗费效果指标组 土地人口承载潜力: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根据其土地资源的自然生产潜力,用不同的投入(物质的、技术的)水平所能生产的食物总量,可以供养一定 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农业生态区法的内涵AEZ 法 :按相同比例尺,通过气候图、土壤图、地形图、水文图和土地利用现状图件的叠加,划分农业生态区,在根据各生态区作 物种类及种植制度、耕地资源、灌溉条件、投入水平计算生产潜力。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一个双重概念,既包括数量上的平衡,也包括质量上的平衡。通过“占一补一”的实施政策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 衡,在耕地数量上的平衡容易实现,而质量平衡就比较困难,所占的耕地与所补的耕地在质量上保证等同比较困难。因此,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不仅只是数 “开源”与“挖潜”并进 。 量上的简单占补平衡,它的实质是通过加快宜农耕地后备资源的整治和开发, 保护耕地的对策(简答) (1)树立正确观念,处理好建设与吃饭的关系、农林牧渔用地结构的比例关系; (2)加强耕地保护和宣传; (3)强化耕地的行政保护; (4)强化耕地的法律保护; (5)提高现有征地费标准; (6)加强城市用地的产出率指标管理; (7)加大对耕地的投入。 土地利用阶段及其阶段特征: 原始型——简单土地利用,人地之间是依存关系 自给型——有目的的利用、改造土地,人地之间是相互影响和制约 商品型——以人为中心的商品型土地资源利用 可持续——人地之间相互和谐的土地资源利用 :指人类根据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以土地资源的自然属性为基础,对土 土地资源利用(土地利用) 地进行的开发、利用、改造与经营等社会经济活动的总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涵义:存在形式的可持续性、物质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生产性原则、保护性原则、可行性、可承受原则。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将与土地利用有关的自然环境、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因素联系起来,通过一系列的科学分析,指出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评价。土地生态系统:是由土地中的生物、环境等要素组成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体。土地生态系统的特征: (2)开放的动态系统 (1)多层次结构的复合系统; (4)具有自我调节和补偿的功能。(3)自然过程最活跃的场所,人类活动的基地;土地生态设计:是依据生态学和土地科学的基本理论,运用现代系统工程的方法对各类土地系统的合理利用方式进行选择和优化。土地退化是指在各种自然因素、特别是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土地质量及其可持续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过程。水土流失是指土壤受水力侵蚀简称水蚀、重力侵蚀和冻融侵蚀等而随地表径流或土壤水分损失的现象。我国水土流失既有自然地理原因,也有社会经济原因。首先,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其次,我国又是一个季风气候的国家。第三,我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古国,垦耕历史久远,随着人口的增加,对食物的需求压力越来越大,导致耕地大量开荒,是我国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土地沙漠化主要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多风地区,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破坏了植被,地面失去覆盖,使非沙漠地区出现以风沙活动、沙丘起伏为主要标志的沙漠景观的环境退化过程。沙漠化防治必须通过增加地表粗糙度(如营造防护林等),降低近地面风速;固定流沙,控制沙源;改变地表状况,如改变地表微起伏状况、增加植被覆盖度、增加沙粒之间的胶结性等。其防治措施可以概括为生物措施、工程措施、耕作栽培措施。生物措施是主要措施,主要是通过营造防护林带和防护林网。另外,种草或栽培低矮灌木,增加地面植被覆盖度也是有效的防风固沙措施。工程措施的作用基本上同生物措施,具有见效快的优势。耕作栽培措施,对于耕地,留茬免耕。对于放牧草场,控制载畜量。土壤次生盐渍化是指由于人为活动不当,引起土体内和地下水中的水溶性盐类随土壤毛细管上升水流向上运行,在强烈蒸发条件下,在土体内,尤其是在土壤表层累积,因而使原来非盐渍化的土壤发生了盐渍化,或增强了原土壤的盐化程度,从而影响一般植物的正常生长的过程。 次生盐渍化土地的防治措施 一是健全排水系统,控制地下水位在临界深度以下,以防止含盐地下水沿土壤毛细管上升到达地表; 二是控制合理的灌溉定额,发展节水灌溉,避免大水漫灌造成地下水 位上升; 三是控制灌溉水水质,避免因灌溉高矿化度水造成土壤积盐; 四是在已发生次生盐渍化的地方,排水洗盐,或种植抗盐作物; 五是淡化地下水,特别是东部季风区的半湿润地区的盐渍化,可以采取雨季前大力抽取地下水,降低地下水位后,待雨季补充浅层潜水; 六是采用平整田面,减少田面的不平衡的蒸发积盐面,同时采取农业措施,增加农田的作物覆盖,以减少田面蒸发积盐。 基本农田的含义: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 得占用的农田。 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为依据,行政经济法律工程技术为手段,通过对土地利用调整改造综合整治,达到改善土 地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生态环境的活动。简单地说就是对土地利用进行调整和治理。 土地整理的意义 : 1土地整理是解决土地利用问题的必然选择;(2土地整理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3土地整理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4土地整理是农业基础建设的重要内容。 土地整理的任务 在农村: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数量和质量)、改变土地权属关系,适应土地生产力发展要求、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在城市:解决城市发展用地、改善城镇生活居住条件,减少城镇外延占地 土地整理的内容 农地整理: (1)调整农地结构、归并零散地块 (2)调整农田整治及道路、沟渠等基本建设 (3)农地改造 (4)复垦废弃土地、开发宜农荒地 (5)农村建设用地整理 (6)规划地界、确定权属 (7)改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城镇用地整理(1)内部挖潜,集约利用土地,充分利用建成区内的闲散地(2)对已被利用的土地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提高城市功能(3)在用途、布局与产出率等方面重新进行优化配置土地复垦指对生态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 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 可供利用的状态。土地复垦的对象——占用农业用地和破坏土地:直接挖损的土地 、地表塌陷地、废弃物堆积压占而废弃的土地、化学污染而废弃的土地 、遗弃的土地 、荒芜工程地。土地复垦的标准:(1)接近破坏前的自然适宜性和土地生产力水平面(2)通过复垦改造为具有新适宜性的另一种土地资源(3)恢复植被,保持其环境功能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对策1.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2.进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研究3.持续土地利用管理评价方法的研究4.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的研究5.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技术和方法的研究6.加强土地保护,防止生态恶化7.控制人口,实施计划生育我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对策 (1)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如土地规划、土地用途管制、加强土地立法执法、强化土地管理业务建设。(2)进一步推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3)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保护基本农田 (4)增加投入,改造中低产田土 (5)实施土地资源宏观生态开发 实施跨流域调水工程(长江的南水北 调 工 程等) 、实施防护林改造工程(三北防护林、 长 、草原建设。 江北美洲防护林等) (6)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实现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战略目标的关键措施 – 建立有效保护耕地资源的机制 调整利益分配关系,建立占用耕地的自我约束机制 落实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建立土地开发整理的市场运作机制 加强对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引导和监督管理,形成合理有序的农用地结构调整机制 坚持依法行政,建立监督和制约管理用地行为的社会监督机制。 – 建立土地利用宏观调控制度,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 建立由土地供给引导和制约土地需求的机制 依法实行土地用途管制,控制建设用地总量 完善土地利用宏观调控制度 – 强化土地管理业务建设 健全土地调查制度和进行土地动态监测 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地权制度 改革土地征用制度 .

B. 地质环境监测现状

目前,我国已经开展的地质环境监测工作,包括地下水动态监测、地质灾害监测、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和水土地质环境监测等。除地下水动态监测已连续开展了60余年外,其他监测主要是1999年实施国土资源大调查以来陆续部署和开展的。

一、地下水地质环境监测现状

国土资源部(原地质矿产部)系统的地下水监测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是我国最早开展地下水监测的专业部门。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国家—省—地(市)”三级地下水动态监测网,基本掌控了全国主要平原、盆地和223个开采地下水的主要城市的地下水超采和污染情况。

1999年以来,地下水监测主要在地下水环境的日常监测、示范区自动化监测和监测数据采集与处理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地下水监测井(点)16 570个,监控面积近100万km2,其中包括长期观测井(点)10 906个,统测点5664个。在10 906个长期观测井(点)中按监测井(点)级别统计,国家级点2231个,省级点7425个,地市级点1250个;按监测井(点)监测要素统计,水位流量监测点8515个,水质监测点4778个;按监测手段统计,人工监测点9293个,自动监测点1613个。在2231个国家级长期监测井(点)中水位流量监测点2000个,水质监测点800个。监测点在全国31个省(区、市)均有分布,监测的重点地区是黄淮海平原、松辽平原、三江平原、关中盆地、银川平原、柴达木盆地、长江三角洲、山东半岛、江汉平原、成都平原、河西走廊、山西六大盆地、神木能源开发区和全国217个开发利用地下水的城市及主要大中型地下水水源地等区域。具有监测系列长、积累资料较丰富等特点。

通过北京平原区、济南岩溶泉域、新疆乌鲁木齐流域3个国家级地下水监测示范区的建设与运行,在水位监测网、水质监测网优化的理论和方法、监测设施保护、自动化监测设备的选型、监测信息的自动化传输设备研制、监测信息的实时发布系统、大型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等方面基本形成了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技术方法体系。

为加强全国地下水监测工作,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与水利部水文局共同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申请“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2014年7月22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已经正式批复监测工程可研性研究报告,要求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与水利部水文局编制工程设计后正式实施建设工作。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共建设20 401个国家级地下水监测井,全部实现水位、水温数据的自动采集和自动传输,全部可以采集水样开展水质监测。其中,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建设10 103个,水利部水文局建设10 298个。

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建成后,结合现有监测站网,可形成比较完整的国家级地下水监测站网,实现对全国地下水动态的有效监测,以及对大型平原、盆地及岩溶山区地下水动态的区域性监控和地下水监测点的实时监控;为各级领导、各部门和社会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地下水动态信息,满足科学研究和社会公众对地下水信息的基本需求,为优化配置、科学管理地下水资源,防治地质灾害,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优质服务,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国家重大战略决策提供基础支撑,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现状

“六五”至“九五”期间,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主要在三峡等典型地区以零星的“点”(单体)监测为主。1999年以来,在长江三峡库区、四川雅安、江西、西气东输工程重点地段和青藏铁路等沿线陆续部署了区域地质灾害监测。

自1998年以来,通过国土资源大调查中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和每年汛期地质灾害巡查工作。全国已在2020个县(市)建立了崩塌、滑坡、泥石流群测群防监测点27万多处,初步形成了县、乡、村、监测人四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体系;与三峡工程同步,建立了库区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网,在四川雅安、重庆巫山、云南哀牢山等地建立了10余个不同类型的国家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区。2003年以来,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从全国和30个省(区、市),陆续推进到323个市(地、州)、1741个县(市、区)。针对中国国情,研发出多种小型、简易、高效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预警装置,在全国推广20万套。

突发性地质灾害专业监测以人工定期监测为主,自动监测为辅。监测类型以滑坡为主。监测内容包括地表和深部变形监测、地下水动态监测、物理与化学场监测、诱发因素监测及宏观现象监测。

隐患点单体监测方法以人工现场用精密仪器测量地表位移、地表裂缝和深部位移为主;监测手段主要有地表和地下位移监测、全站仪自动监测、GPS监测、地下水动力监测和雨量监测等。监测频率正常情况下为每月1次,在汛期根据降水和滑坡变形情况增加至每5~10天1次。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方法主要为简易人工监测,监测内容主要是观测地质灾害隐患点地表位移的动态变化情况,监测方法以宏观迹象巡查和地表位移测量为主;监测手段以简易皮尺测量和巡视目测为主。监测频率一般汛期为5天1次,非汛期10 天1次,大、暴雨期为1 天1次甚至实时观测。

汛期地质灾害巡查巡测是31个省(区、市)地质环境监测机构每年汛前、汛中、汛后对区内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区开展的实地巡查巡测,目的是了解已有地质灾害隐患的危险状况。

三、地面沉降监测现状

我国中东部平原和滨海地区广泛存在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缓变性地质灾害。20世纪20年代上海就发现了地面沉降,系统监测始于1962年。通过50多年的努力,在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和汾渭盆地3个地面沉降与地裂缝重点地区,初步建立了由基岩标、分层标、大地水准测量网、GPS观测网、地下水动态监测网和监控中心等组成立体监测网络体系。为政府正确决策地下水开采量,采取有效控沉措施,保障城市规划、建设和现代化管理,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启动了上海、浙江和江苏3 省(市)联席会议机制。

地面沉降监测工作内容较为广泛,主要包括精密水准测量、基岩标和分层标观测、GPS 测量、InSAR测量和地下水动态观测。

监测手段:水准测量采取人工测量方式。分层标采取人工和自动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面积水准测量频率:每年1次。分层标测量频率:人工监测频率为每月1次;自动化监测频率为实时监测。

在长江三角洲和华北平原等地区,随着水准测量精度的提高和GPS关键技术的不断改进,运行结果显示,地面沉降监测精度在进一步提高,较客观地反映了地面沉降现状特征。其监测技术、信息处理及社会化服务已经达到了较高的专业水平。

四、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现状

我国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及研究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开滦“黑鸭子”观测站的建立标志着我国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及其研究的开始。其后,开滦、抚顺、阜新、大同、焦作、淮南、平顶山等矿区先后建立了一批岩层与地表移动观测站。

2008年,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在湖南冷水江锑矿区、湖北大冶多金属矿区和黑龙江七台河煤炭矿区开展了矿山地质环境监测试验,在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的监测网布设、监测项目确定、监测频率规定、监测数据采集和处理分析等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

五、水土地质环境监测现状

水土地质环境监测采用区域监控、重点监控和问题监控相结合的方式,已启动“长三角”、苏锡常、保定-沧州3个示范区的监测工作,上海和天津的省级浅表层水土环境监测工作也已启动。

六、地热监测现状

全国地热资源监测工作开展的相对比较零散,监测工作以天津、福建、广东、海南、陕西、安徽、宁夏等省(区、市)为主,获得的地热监测数据资料为有效利用地热资源,推动地方特色经济发展提供了决策依据。

综上所述,地质环境监测工作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由被动转向主动的过程。由于起步不同,地下水监测相对历史长、控制面稍广,但尚不完善;地质灾害监测,群测群防监测点覆盖面广、专业监测不足,起步晚;矿山地质环境监测与地质遗迹监测尚处在起步阶段,但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支持。虽然各专业监测近十几年来都有了较好的起步,但是,目前仍存在着监测网部署规模不够、布局不合理、监测设施老化、监测点毁坏、监测手段落后等问题。有些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的有效开展,制约了地质环境监测成果效益的发挥,从而制约了整个地质环境监测事业的发展,因此推进地质环境监测工作已经到了非常紧迫的阶段。

C. 辽宁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一、地质环境监测机构基本情况

辽宁省地质环境监测机构由辽宁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和13个地质环境监测分站组成,从业人员共计119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97人(高级职称者39人,中级职称者25人,初级职称者33人),其他人员22人(见表)。

辽宁省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软件操作界面

五、主要监测成果和服务

截至2008年汛期,辽宁省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系统累计发布预报334次,其中三级以上预报120次,成功预报23次,避免人员伤亡1410人,避免经济损失24846万元。

2006年陆续开展了市级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沈阳、本溪、葫芦岛、阜新等市级地质灾害预警中心设在辽宁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3年来,累计发布市级预报570次,其中三级以上预报80次。预报结果在辽宁各市电视台新闻联播后与天气预报同步播出。该项工作的开展有效地推进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由被动应对向主动防范的跨越,同时提高了全民防灾减灾意识。

辽宁省地质灾害应急处置中心,挂靠于辽宁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下设3个地质灾害应急分队,负责现场应急调查、处置,应急调查报告的编写和上报工作。

2006年6月10日,开始建设的抚顺西露天矿北帮地质灾害监测及专业监测网,截至2008年年底,已建成专业监测剖面12条,各类监测点80个。其中,GPS实时监测剖面2条,监测点7个;GPS静态监测剖面8条,监测点25个;地面沉降监测剖面2条,监测点9个;地下水监测孔6个;简易监测点40余个;深层岩移监测孔11个。累计完成监测9100点一次;取得监测数据59组;发布地质灾害预报108次,为抚顺西露天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下辽河平原区地下水动态监测工作总结”项目是继1988年总站完成的“辽宁省地下水动态监测总结报告”之后,针对下辽河平原地下水动态主要监测区进行的又一次完整、系统的监测工作总结,为今后研究下辽河平原地下水资源开发前景、地下水水质研究及污染防治提供了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辽宁省地下水资源评价”是“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项目的子课题,本次研究在分析利用已有地质、水文地质、气象、水文等长系列资料基础上,进行了“参数”修正,边界条件的校核。在已有水文地质单元基础上,划分了“地下水系统”,按系统、流域,结合行政区划重新评价了辽宁省省域的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量、辽宁省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深层承压水可开采储存量和地下水环境质量,并调查了地下水开采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了地下水开发利用潜力,提出了今后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的意见。

六、法制建设

1.2000年12月7日,辽宁省人民政府第九届第68次常委会议讨论通过《辽宁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

2.2006年6月3日,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发布《辽宁省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辽政办〔2006〕41号)。

3.2001年1月12日,经辽宁省第九届人大常委会讨论通过《辽宁省古生物化石保护管理条例》。之后又起草、颁布了《辽宁省古生物化石市场管理办法》、《辽宁省古生物化石资源勘查采掘管理办法》、《辽宁省古生物化石鉴定委员会章程》、《辽宁省古生物化石定级标准》、《辽宁省古生物化石市场及古生物化石博物馆管理办法》等多项配套办法。

4.《辽宁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经辽宁省第十届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于2007年10月9日予以公布,自2007年12月1日起实施。

5.《辽宁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收缴及使用管理暂行办法》于2007年4月9日由辽宁省财政厅、辽宁省国土资源厅、辽宁省环境保护局三厅局以辽财经〔2007〕98号文颁布实施,并出台了配套的实施意见。

6.《辽宁省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管理办法》于2007年3月9日由辽宁省国土资源厅以辽国土资发〔2007〕42号文发布,并于4月19日开始实施。

7.《辽宁省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于2007年11月11日通过了国土资源部在北京组织有关专家的审查。该规划根据辽宁省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现状,确定了保护与治理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提出了规划期内的总体和阶段性目标任务。其保护与治理分区合理,确定的保护与治理工程部署符合实际情况,可操作性强,各项保障措施可行。

D. 宁夏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从左至右:工会主席王连芳、副站长兼总工程师李天斌、站长兼党总书记张黎、副站长乔元朝、总经济师李玉珍

宁夏地质环境监测工作始于20世纪60年代,1984年以前设银川、固原、石嘴山3个地质水文监测站,分别挂靠宁夏地质局第一、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和第二地质调查队,为宁夏地矿局下属单位。1992年为宁夏地矿局水文工程地质勘察院下属二级独立核算单位。1998年在地勘行业战略性机构调整中,由原宁夏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和宁夏地质矿产勘察院合并组建为宁夏地质调查院(又称宁夏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归属宁夏地矿局管理。2000年5月28日,宁夏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宁夏地质调查院)划归宁夏国土资源厅直属管理,宁夏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组建于1984年,为公益性事业单位。2006年12月22日,自治区人民政府第八十六次常务会议,贯彻落实《关于贯彻国务院加强地质工作的实施意见》决定:宁夏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和宁夏地质调查院分设,宁夏地质调查院归属宁夏地勘局管理(只挂牌子,人员未作划分),宁夏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归属宁夏国土资源厅管理。现宁夏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是宁夏唯一的一支承担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地质遗迹监测及信息技术应用等专业队伍。主要职责是:负责全区地质环境监测网和地质环境信息系统的建设、管理、维护,负责调查、监测数据和资料的接收、汇总、分析、处理;开展地质环境监测评价与国内外科技交流与合作,推广应用国土资源动态监测的新技术、新方法;负责地质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地质遗迹保护监测等方面规划的编制工作;开展全区环境地质、城市地质、农业地质、生态地质、旅游地质的评价和评估工作;负责土地现状、矿山环境、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下水动态监测、预报工作;开展全国地质大调查、区域地质调查修测工作,汇交地质报告及找矿成果;完成自治区国土资源厅交办的与其业务相关的其他工作任务。为政府制订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地质环境信息等公益性服务。接受上级业务部门的业务指导,并负责对全区4个地市级监测站进行业务指导和检查工作。

地市级监测站的主要职责是负责本辖区区域地质环境监测网的建设运行和维护管理,进行地市级地质环境监测、地质灾害防治等相关调查和综合研究。

二、监测网点建设情况

目前,宁夏在地下水环境、地质灾害、地热等方面开展监测工作。

宁夏地下水动态监测工作始于20世纪60年代。目前,宁夏地下水监测覆盖面积3090km2,监测区主要在银川地区、石嘴山市大武口区、吴忠市利通区及固原清市水河平原北部地区,均由国家级和省级监测点构成,监测项目为水位、水温、水质。全区共有各类(观测孔、机井、民井、沟、渠、湖泊、泉等)地下水位监测点288个,水质监测点155个,其中,国家级水位监测点5个、水质监测点3个,全部分布在银川地区,其他均为省级监测点。地下水位、水温人工监测,监测工具为测钟、万用表、普通温度计。监测频率市区每5天监测1次,近郊区每10天监测1次,外围每月观测1次;地下水水质监测每年枯水期(3~4月份)取水样测试1次,国家级水质监测孔每年丰、枯期取样各1次。目前,在银川地区和石嘴山市大武口区已安装20台自动化水位监测仪。

地质灾害监测网点主要分布在地质灾害易发区,主要由群测群防点构成,是在完成“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项目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截至目前,已建立了石嘴山市、彭阳县、海原县、西吉县、固原市原州区、平罗县、同心县、泾源县、隆德县、吴忠市利通区、红寺堡开发区、青铜峡市、中卫市城区、中宁县、灵武市、盐池县16个县(市)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共布设地质灾害监测点370个,并建立了县、乡、村3级防灾责任制,为今后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监测装(设)备配备现状

宁夏地质环境监测装(设)备主要包括:各种大、小车辆5部;专门用于监测的摩托车5辆;钻机DPPP100型车2台;地下水自动监测仪20台;手持GPS18套、实验室1个。

目前地质环境监测设备质量较为稳定可靠,运行基本正常,测试数据准确及时,数据处理精确先进,实验测试结果科学可靠。

四、信息化建设情况

(一)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和远程应急会商系统建设

为满足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需求,2003年,宁夏国土资源厅与宁夏气象局联合开展了此项业务,具体工作由宁夏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和宁夏气象台承担。宁夏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成立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室,配置了台式计算机3台、电脑笔记本2台、传真电话机1部。同时与气象台联合开发了“宁夏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系统”,借助Skype集语音及视频为一体的互联网即时通讯系统,将气象与地质等相关部门有机连接,双方建立了视频会商工作平台,实现两单位预报员在线文字、视频、语音对话、传输文件等多种功能的会商。

(二)地质环境信息网建设

宁夏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信息网自2002年开通,至今一直安全运行,共发布信息1000多条。宁夏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启动以来,三级以上预报产品,均通过网站发布,扩大了受众面,提高了发布质量。除此以外,网站还为宣传地质环境政策法规、树立政府形象、扩大社会影响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地质环境数据库建设和数据管理

目前,宁夏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已建地下水动态监测管理信息系统、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数据库、1:20万水文地质空间数据库、地质环境空间数据库。其中,地下水动态监测管理信息系统,已建立了1991~2008年17年的地下水水位、水温、水质监测管理信息库;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数据库,已建立了石嘴山市、彭阳县、海原县、西吉县、固原县原州区、平罗县、同心县7个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数据库,而泾源县、隆德县、吴忠市利通区、青铜峡市、中卫市城区、中宁县、灵武市、盐池县8县正在修改和完善之中;1:20万水文地质空间数据库也在修改和完善中。

五、主要监测成果和服务

2003年8月,宁夏国土资源厅和宁夏气象局联合开展了宁夏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2003年以来,通过宁夏卫星电视台发布三级以上地质灾害预报49次,其中成功预报7次,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提供了更具时效性的地质灾害预防信息,防灾减灾效果显著。

2008年,通过“银川平原地下水动态调查评价”项目的开展,已初步安装地下水自动监测仪20台,实现了宁夏自动化监测网络,极大地提高了地质环境监测工作效率和监测水平,为协助各级政府更好地履行地质环境监督管理职责提供了决策依据。

六、法制建设

1.1996年,自治区政府颁布《宁夏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

2.2004年,自治区政府发布并组织实施《宁夏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4—2020年)》。

3.2005年,自治区政府发布并组织实施了《宁夏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2006—2015年)》。

4.2008年,自治区政府颁布了《宁夏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保证金管理暂行办法》;自治区国土资源厅、财政厅印发了《宁夏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项目管理办法》。

E. 地质环境监测站和一般的环境监测站工作内容区别

地质环境主要是指从该表面下方的地面的硬壳,该岩石层。地球的地质环境是进化的专产物。岩石下,太阳属效应风化过程,使物质释放的参与地理环境的整合,以及参与到星际物质大循环的地质循环中去。
地质环境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生产,矿产资源丰富。目前,每年人类开发从地壳长达4立方千米的矿石,以提取大量的金属和非金属材料,同时也获得了大量的精力,从煤,石油,天然气,地下水,地热和其他放射性物质。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地质环境对人的影响也更大,一些大的项目,直接改变了脸上的地质环境,但也有一些自然灾害(如山体滑坡,滑坡,泥石流,地震,水灾)的起始因子,这是值得密切关注。

F. 地质环境监测

中国国土资源统计年鉴.2005

G. 事业单位,地质环境监测站专业科目要考哪些内容有哪些参考书呀

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
1、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
2、环境监测相关标准、规范回,特别是地质行答业的。
3、环境监测基本知识,有相关的书籍你可以学习下。
4、环境监测技术、方法(包括现场监测和室内监测)。
5、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技术
6、环境监测管理知识。
7、环境监测HSE相关知识。
差不多就这些了,都了解下应该就可以了。

H. 陕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主要是干什么的

是一个协助政府履行地质环境监督管理职责,承担日常地质环境监测工作,从事技术服务版的公益性事业单权位。主要从事全省地质环境管理和治理(如矿山环境治理、地质灾害防治),如:矿山环境治理规划、治理工程;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治理工程;地下水环境污染防治;地质灾害汛期预报、应急响应等。

I. 黑龙江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自动监测仪数据接收终端

四、信息化建设情况

自2003年开始至今,一直采用电话或传真方式接收气象预报预警信息,经专家会商确定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等级后,省厅以电话或传真的方式向有关地市发布预报预警信息。自2003年至2008年,共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信息40条,成功预报6次,避免近200人伤亡。

黑龙江省未建立地质环境环境空间数据管理平台,按工作项目要求,省站先后完了全省1:50万水、工、环地质图空间数据库、21幅1:20万水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和18个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数据库建库工作。2007年7月,在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信息室协助下,建立了地下水动态自动监测系统,实现了远程地下水水位和水温的自动监测。

五、主要监测成果和服务

1991年、1996年和2001年分别提交了《1986~1990年黑龙江省地下水环境质量报告》、《1991~1995年黑龙江省地下水环境质量报告》、《1996~2001年黑龙江省地下水环境质量报告》。近几年来为适应新时期环境地质工作要求,每年向地方政府提交该地区的地下水水情通报和预测预报,在全省81个市(县)中,已向50个市(县)提供了水情通报。

自2000年起至今完成了牡丹江市、鸡西市、鸡东县、穆棱市、七台河市、双鸭山市、鹤岗市、伊春市、黑河市、海林市、尚志市、绥芬河市、巴彦县、木兰县、通河县、依兰县、方正县、五常市、东宁县、宁安县20个县(市)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

2002年提交了《黑龙江省地下水资源评价》报告;2005年提交了《黑龙江省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估》报告;2006年提交了《黑龙江省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估》报告;2007年提交了《松花江重点地段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报告和《东北地方病(肇源县、肇州县)严重区供水安全示范工程》报告;2008年提交了《黑龙江主要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报告。

2004年和2006年完成“301国道阿城段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301国道尚志段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2004~2008年完成“大庆及周边地区地质环境监测”工程;2005~2007年完成“五大连池市焦得布矿泉水勘察”工程。

多项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其中“黑龙江省地下水资源评价”获2005年度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6年“黑龙江省典型矿山生态环境定量化评价研究”获国土资源部“十五”科技进步二等奖;“黑龙江省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估”获2006年度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六、法制建设

1998年经黑龙江省人大审议批准,《黑龙江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正式颁布实施。在该条例中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土地复垦及尾矿处理做了明确规定,并对小型矿山企业实行闭坑抵押办法,对勘查、开采矿产资源造成地质环境破坏或者诱发地质灾害未按期恢复治理的行为作出了相应的处罚规定。

1999年,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黑龙江省地质环境管理办法》于9月2日正式颁布实施;1999年7月6日,黑龙江省地矿厅以黑地发〔1999〕40号文件下发了《黑龙江省小型矿山闭坑抵押金管理办法》。1999年鸡西地矿局出台并实施了《鸡西市矿泉水资源管理暂行办法》;嘉荫县于1998年颁布实施了《嘉荫县恐龙化石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阿城市地矿局、嫩江县地矿局分别制订了《阿城市矿山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和《矿山企业排土、排水、排废弃物、尾矿管理规定》;2001年9月1日,哈尔滨市人民政府下发《哈尔滨市地质环境管理办法》;2005年4月20日,双鸭山市人民政府下发《双鸭山市地质环境保护管理办法》;2006年10月20日,经黑龙江省人大审议通过《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保护条例》,并于2007年1月1日实施;2007年8月1日,黑龙江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省环境保护局联合下发《黑龙江省矿山地质环境保证金制度》,该制度自发布之日执行。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