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审旗属于什么地质
『壹』 乌审旗是镇还是县
到乌审旗汽车站坐车到图克镇
离乌审旗特近,那里有好多企业,中煤在那里开采。
『贰』 乌审旗是个什么样的城市
乌审旗,旧称鄂尔多斯右翼前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西南部,地处毛乌素沙地腹地。乌审旗北靠伊金霍洛旗、杭锦旗,东、南两面隔长城与陕西省接壤,西与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搭界。全旗总面积11645平方公里,与鄂托克前旗并誉为“鄂尔多斯南大门”。
(2)乌审旗属于什么地质扩展阅读:
一、自然资源
1、矿产资源
2012年,乌审旗境内覆盖层厚度1000米以内含煤面积达7000多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储量1000-2500万吨,已探明储量520亿吨,远景储量在1800亿吨以上,可采煤层4-11层,煤层总厚度10-31.8米。
2、土地资源
截止到2013年,乌审旗境内有天然草场1060万亩,林地542万亩,水浇地60万亩。
3、水资源
乌审旗地表水资源总量35268.78万立方米/年。地下水天然补给量为50155.96万立方米/年,可开采量为28291.12万立方米/年。
二、交通
截止到2013年,乌审旗境内公路总里程2553公里,公路网密度为21.9公里/百平方公里。
乌审旗境内共有省道2条、4条县道和7条乡道:313省道、215省道、608县道、624县道、628县道、629县道、701乡道、702乡道、704乡道、705乡道、707乡道、710乡道、716乡道。
『叁』 中国各地地质状况
1、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管理2、各地质勘查局、各有色地质勘查局、各煤田地质局、各核工业地质局、各冶金地质局
3、中国地质调查局:隶属于国土资源部,副部级事业单位。
4、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中国冶勘总局):直属于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管理的正部级事业单位。
5、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涿州):直属于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管理的正部级事业单位。
6、中国核工业地质局:隶属于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
7、中化地质矿山总局(涿州):隶属于中国昊华化工(集团)总公司。
8、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隶属于中国中材集团公司。
9、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指挥部。
10、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隶属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
11、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为主)
12、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即新星石油有限公司)
13、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研究中心为主)
14、中国盐业总公司(即中盐勘察设计院)
15、延长油矿管理局(陕西省)
16、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
17、北京中色资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地质院校:
1、中国地质大学(原武汉地质学院、北京地质学院)
2、吉林大学(原长春地质学院)
3、成都理工大学(原成都地质学院)
4、长安大学(原西安地质学院)
5、石家庄经济学院(原河北地质学院)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办发[1999]37号)
(一)将原地质矿产部所属的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质勘查单位统一划归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由省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归口管理,并逐步实行企业化经营。
(二)组建中国地质调查局,作为国土资源部所属的组织实施国家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和矿产勘查工作的事业单位。具体职能和编制由国土资源部报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审定。
(三)各工业部门所属地质勘查队伍要根据不同情况积极推进改革。冶金、有色、轻工、化工、建材等部门所属的地质勘查单位,可以从各自部门的实际情况出发,改组为企业或进入企业集团,具体实施方案由国家经贸委与各工业局研究确定。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可以从所属地勘队伍中保留一支从事放射性矿产勘查的精干队伍,其余与原地质矿产部所属地质勘查单位同步进行属地化、企业化改革,具体实施方案由国防科工委研究确定。武警黄金地质勘查部队的改革,按照中央军委和国务院的有关决定执行。轻工局所属部分地勘单位,并入中国盐业总公司。
一、地质部地勘系统
中国地质调查局:2001年成立,隶属于国土资源部,副部级事业单位。
天津地质研究所(天津地调中心)
沈阳地质研究所(沈阳地调中心)
南京地质研究所(南京地调中心)
宜昌地质研究所(宜昌地调中心)
成都地质研究所(成都地调中心)
西安地质研究所(西安地调中心)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全国地质资料馆)
国土资源部实物地质资料中心
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中国地质图书馆
中国地质博物馆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方法技术研究所
勘探技术研究所
探矿工艺研究所
探矿工程研究所
郑州综合利用研究所
成都综合利用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机关):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各省市区地质勘查局(组建地质调查院)全部下放。
原石油地质系统于1997年成立中国新星石油公司,2000年划归中国石化集团。
二、冶金地勘系统(原冶金部地质勘查总局)
中国冶金地质勘查工程总局(中国冶勘总局),成立于2001年。
中国冶勘总局一局(华北局):燕郊:第一地质勘查院(燕郊)、中冶地勘岩土工程总公司(原冶金部第一勘察基础工程总公司)、河北天元地理信息科技工程有限公司、秦皇岛天元五一五钻探工程有限公司(2006年从中冶地勘岩土工程总公司分出):原编制为:一队:迁安;二队:衢州;515队:秦皇岛;516队:宣化;518队:邯郸;520队:邢台;522队:唐山;物探队:滦县;水文队:定州;超硬材料研究所:探矿技术研究所:燕郊;测绘大队:燕郊;建筑规划设计院:职工医院:二级甲等;子弟学校:
中国冶勘总局二局(原华东局606队):福州:第二地质勘查院、福建岩土工程勘察研究院、一队、二队、三队、四队。
中国冶勘总局三局:太原:311队、312队、314队、316队、地勘院、岩土总公司。
中国冶勘总局山东局:济南:2个专业公司,4个综合地质队、2个专业地质队、2个勘查院、1个测试中心和1所高级技工学校:山东正元资源勘查研究院、新疆地质勘查院(乌鲁木齐,外派单位)、山东正元地理信息工程有限公司
中国冶勘总局中南局:武汉,分布在湖北、湖南、广西三省八市:603队:大冶;604队:孝昌; 605队:襄樊;606队:黄石;607队:宜都;608队:黄石;609队:黄石;水文队:黄陂。
中国冶勘总局西北局:西安:西北地质勘查院(西安,原西安地质调查所);五队(酒泉);六队(汉中);乌鲁木齐地质调查所。
中国冶勘总局地球物理勘查院:保定,国内三大航空物探队伍之一。
中国冶勘总局遥感技术应用中心:北京
中国冶勘总局昆明地质调查院:昆明,原西南局昆明地质调查所。
中国冶勘总局广州地质调查所:广州
四川省(西南)、辽宁省(东北)冶金地质勘查局和冶金华东地质勘查局(安徽省)已下放。
三、煤炭地勘系统(即中国煤炭地质总局)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总部原涿州,现迁北京丰台。
江苏煤炭地质局:常州,勘探一队、二队、三队、四队、五队、物测队、机械研制中心、勘探研究所、江苏长江机械化基础工程公司。
浙江煤炭地质局:杭州,浙江华厦工程勘察院,浙江华厦建筑基础工程公司,浙江煤炭测绘院等。
广东煤炭地质局:广州新市镇,152地质队、201地质队、202地质队和江南基础工程公司。
广西煤炭地质局:柳州
湖北煤炭地质局:武汉,125队、182队、物探测量队、地质勘查院和湖北省地质勘察基础工程公司。
青海煤炭地质局:西宁,105勘探队、132勘探队、物测队、勘查院4和青海岩土工程勘察咨询公司。
第一勘探局:邯郸,119勘探队、129勘探队、173勘探队、物测队、科教中心、地质勘查院、技术研究中心。
第二勘探局:北京,机械研制中心,建筑工程公司,地质制图印刷中心。
水文地质局:邯郸,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察院、四个水文地质队和物探、基础工程、机电安装、物资供应、地能空调、污水治理等六个专业公司。
航测遥感局:西安
中煤地质工程总公司:北京
煤炭资源信息中心:涿州
地球物理勘探研究院:涿州
干部学校(党校) :涿州
中煤地质报社:涿州
河北省(邢台)、山西省、内蒙古、东北(沈阳)、吉林省、黑龙江省、安徽省(蚌埠)、福建省、江西省、山东省(泰安)、河南省、湖南省(株洲)、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陕西省、甘肃省、宁夏、新疆煤田地质局已下放。
四、核地勘系统(原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地质总局)
核地勘队伍组建于1955年,现有6个地区性地质局、52个地质大队以及研究院所、工厂、医院等90个县团级以上企事业单位,分布于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中国核工业地质局(核工业地质调查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为其业务支撑单位,以6个地区核地质研究所为主体,组建6个核工业地质调查分院,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核工业西北地质局216大队、核工业西北地质局208大队、核工业东北地质局243大队作为专业勘查队伍。
6个地质局所在省的48个地勘单位,以省为单元,整体属地化,组建辽宁省(东北)、江西省(华东)、湖南省(中南)、广东省(华南、由韶关迁花都)、四川省(西南)、陕西省(西北)核工业地质局,其余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9个单位属地化后(组建了河南省(信阳,原308大队)、贵州省、甘肃省、青海省等4个核工业地质局),由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门管理。
五、有色地勘系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地质勘查总局)
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有色地调中心):成立于2001年,北京地质调查所、桂林地质调查所、新疆地质调查所、地质资料馆、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
北京中色资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中资环):成立于2003年,北京索坤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北京遥感中心、北京测绘院、北京中色物探有限公司(原物化探中心)、河北有色测绘公司。
19个地质勘查局全部下放:
1.天津华北地质勘查局(天津市地质调查总院,含河北):原华北有色地质勘查局,下辖514队(承德)、517队(石家庄)、519队(保定)、地质四队(秦皇岛)、普查大队(燕郊)、核工业247队(宝坻,原属核工业东北地质局)等六个地质队和一所职工大学(保定),在天津局本部设有天津市地质勘查总院、地质研究所。
2.内蒙古有色地质勘查局
3.辽宁省有色地质勘查局
4.吉林省有色地质勘查局
5.黑龙江省有色地质勘查局
6.江苏省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南京。下辖805(六合)、806(徐州)、807(南京)、809(南京)、810(南京)、813(南京)、814队(镇江)、研究所(南京)、测绘院(镇江)、矿产开发研究院(南京)、南京岩土工程勘查院。
7.浙江省有色地质勘查局:绍兴,前身为重工业部南京地质勘探公司802队。
8.河南省有色地质勘查局:郑州,下辖勘查总院、一队、二队、三队、四队、五队、六队、七队。
9.湖南省有色地质勘查局:长沙,下辖一总队(郴州)、二总队(湘潭)、214(株洲)、217(衡阳)、245(吉首)、247(长沙)、研究院(长沙)、矿业信息研究中心(长沙)等局属正处级事业单位16个。
10.江西省有色地质勘查局:南昌,江西金源地矿集团公司。下设“五队、三院、三中心”等11个事业单位。
11.广东省有色地质勘查局
12.广西有色地质勘查局
13.海南省有色地质勘查局
14.贵州省有色地质勘查局:贵阳,下辖一总队(清镇)、二总队(六盘水)、三总队(遵义)、物化探总队(清镇)、五总队(安顺)、六总队(凯里)、地质勘查院(贵阳)。
15.西南有色地质勘查局(昆明,含四川)
16.西北有色地质勘查局(西安,属陕西省正厅级事业单位,有12二级单位,分布于西安、临潼、咸阳、宝鸡、汉中、商洛等地)
17.甘肃省有色地质勘查局
18.青海省有色地质勘查局
19.新疆有色地质勘查局
六、化工地勘系统(原化工部地质矿山局)
中化地质矿山总局(中国明达化工矿业总公司):涿州,隶属于中国昊华化工(集团)总公司。16家地质勘查院(河北、内蒙古、吉林、黑龙江(阿城)、江苏(徐州)、浙江、福建、泰安(钾盐地质)、河南、山东、湖北(荆州)、湖南、广西、贵州(遵义南白)、云南、陕西)、1家地质研究院(化工地质调查总院(地质研究总院))、1家职工医院。辽宁省(锦州)、安徽省(马鞍山向山)、广东省(花都)、四川省化工地质勘查院(彭州军乐)等4家已下放。
七、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建材地调中心):
原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地质公司,辖26个各省、市、区总队,现隶属于中国中材集团公司。
八、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指挥部
九、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原为成立于1974年徐水的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局,后总部迁涿州,2004年更现名。
十、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研究中心:高碑店,原为海洋石油勘探局。
十一、中国石化集团:新星石油有限公司
原地质矿产所属石油地质单位于1997年成立中国新星石油公司,各石油地质局改称石油局,2000年整体并入中国石化集团。
华北石油(地质)局:郑州
东北石油(地质)局:长春
华东石油(地质)局:南京
中南石油(地质)局:长沙。
西南石油(地质)局:成都,地质勘察总公司
西北石油(地质)局:乌鲁木齐
上海海洋石油(调查)局:
广州海洋石油(调查)局:2001年划归中国地址调查局。
十二、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
十三、中国盐业总公司:中盐勘察设计院(前身是轻工业部盐业勘探队):长沙
『肆』 地质简况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气田位于陕西省靖边—志丹—安塞一带,向北延伸至内蒙古自治区的乌审旗(图2-1)。在盆地内二级构造单元划分上,中部气田位于伊陕斜坡中段,它是我国陆上发现的大型气田,在世界排名中列第85位(戴金星等,1997)。截止1998年,中部气田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为2339.23×108m3,尚有控制储量为601.09×108m3,预测储量为543.25×108m3(戴金星等,2000)。
中部气田现今构造为一区域西倾的大单斜,坡降4~10m/km,倾角小于30’。在此斜坡上,发育三排北东开口的鼻褶构造,自北向南为陕17—陕18井、陕21-陕2-陕参1-陕6-陕30井、陕7-新陕12井鼻褶带,幅度30~50m,宽12~18km。从区域地质分析,盆地西部是深坳陷斜坡区,中部是古隆起潮坪区,东部是浅坳陷盐洼带,在西倾斜坡的背景上形成沉降生烃、隆起运聚、上倾遮挡的完整成藏地质背景(杨俊杰等,1996;戴金星等,1997)。
奥陶纪潮坪区,发育准同生泥晶白云岩、膏白云岩、泥质白云岩、粉-细晶白云岩和角砾状泥晶白云岩。区域上南北分带,城川1井石膏层消失,为潮上云坪;陕30-陕7井及其以东出现石膏层,向东层位变高,厚度加大,为含膏云坪,再东为膏云坪和膏盐洼地。
在此构造背景下,中央古隆起东北侧沉积了一套以局限海沉积为主的碳酸盐岩及蒸发岩地层。该套沉积既是中部气田储集层形成的物质基础,也是该气田重要气源岩之一(戴金星等,1997;李贤庆等,2002)。早奥陶世后,加里东运动使盆地全面抬升,缺失了志留系、泥盆系和下石炭统,奥陶系顶部经历了近1.5亿年的风化剥蚀,形成了对天然气聚集有重要意义的奥陶系风化壳。中、晚石炭世海侵从东、西两个方向侵入,沉积了一套海陆交替的含煤岩系,该套沉积也是中部气田的重要气源岩之一。
『伍』 地质、地貌
一、地貌
鄂尔多斯盆地海拔为1000~1700m,地形总体从西北向东南倾斜,呈高原地貌景观,大致以长城为界,可分为两大地貌单元:北部属波状沙漠高原,大部分被沙漠覆盖,有库布齐沙漠和毛乌素沙地,地形平缓,呈波状起伏,海拔为1100~1500m,相对高差为30~80m;南部属黄土高原,构成我国黄土高原的主体部分,黄土厚100~200m,在姬塬一带厚度可达300余米,沟壑纵横,切割强烈,地形破碎。
子午岭将黄土高原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为陕北黄土高原,海拔为1300~1600m,地势自北向南、自西向东逐渐降低,地形切割破碎,多呈梁、峁地貌类型;西部为陇东黄土高原,地势自周围向中部的马莲河口降低,形成陇东盆地,中部和南部地区,黄土塬为主要地貌单元,如董志塬、长武塬、北极塬等,塬面平坦,往往被冲沟切割成众多塬块,面积23~227km2。
二、构造
1.盆地内构造
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SN走向、不对称的中生代缓倾向斜盆地,周边以断裂为界。这些断裂深达盆地基底,活动时间长,自中生代早期至新生代均有活动,控制着盆地的形成与发育,分属不同构造体系,西部边界断裂为磴口-平凉断裂,属高角度逆冲断裂;北界为黄河断裂(磴口-托克托断裂),南界为渭河盆地北缘断裂,均属裂谷型高角度正断裂;东部为离石断裂。向斜西翼受六盘山逆冲断裂带破坏,形成陡倾的逆冲断阶带,见图3-1-2。
鄂尔多斯盆地,北起伊盟隆起,南抵渭北断褶带,轴线SN走向,内部无大型断裂构造,为较完整缓倾不对称向斜,向斜东翼向西缓倾,岩层倾角多小于1°,又称伊陕斜坡;西翼距轴部10~20km,向东倾斜,倾角1°~10°;向斜轴部呈SN走向,地层倾角平缓,埋深最大,呈带状,紧邻盆地西缘,也称天环坳陷。
伊盟隆起位于盆地北部,北起黄河断裂,南接主体向斜,西连西缘逆冲断裂带,东靠晋西挠褶带,与河套断陷相邻。北界为一系列EW走向、北倾斜的高倾角正断层带(磴口-托克托断裂),自南向北呈阶梯状断落,南升北降,古新世以来活动强烈。伊盟隆起基底为古老的结晶岩系,盖层为古生界和中生界,厚度不超过1km,地层从南向北超覆,北部缺失下古生界,隆起中部为二叠系和侏罗系。
图3-1-2 鄂尔多斯盆地横剖面示意图(据侯光才等,2008)
2.盆地周边构造带
盆地周边构造带由西缘逆冲构造带、渭北隆起和晋西挠褶带组成,分属不同构造体系。
(1)西缘逆冲构造带
东起磴口-平凉断裂,西至贺兰山-六盘山褶皱带,近SN走向,北起磴口,南至宝鸡一带,长约300km,为我国北方西部构造体系与东部构造体系的结合部。由一系列的高角度逆冲断裂组成,断距大且深,使基底发生错断。大体以青铜峡—马家滩为界,断裂带分为南、北两段。
北段:由一系列的高角度逆冲断层组成,断层倾向多样,基底卷入变形,前震旦系变质杂岩及下古生界灰岩常逆冲到中生代地层之上,出露地层普遍较老。近EW走向的平推断层将该断裂分割为3部分,北部的桌子山段,以西倾高角度逆冲断裂为主,由一系列SN走向的向斜、背斜组成;中部的石嘴山段,由东倾的逆冲断层组成,为一大型逆冲断隆;南部的陶乐—横山堡段,由一系列的东倾逆冲断裂组成,断层密集,规模大,由北向南断层密度和规模逐渐减小,至横山堡进入转换带。
南段:北起马家滩,南至平凉,属祁连山褶皱带与鄂尔多斯地块的结合部,由一系列西倾叠瓦状逆掩断裂组成,倾角上陡下缓,未波及基底,以逆冲推覆构造为特征。该段被东西向平推断裂分割成南、北两部分。北部,自马家滩至惠安堡,为南、北两大逆冲构造体系的转换带,由一系列叠瓦状逆掩断层和夹于其间的褶皱冲断席组成,逆掩推覆作用发育,剖面上地层多呈重复叠置;南部,北起沙子井,南至平凉,以西倾逆冲断层为主,推覆体主要为三叠系,其下为寒武系—奥陶系组成的大型背斜构造。
(2)渭北隆起
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南缘,沿千阳、永寿、铜川、黄龙、宜川一线分布,呈EW走向,为中生代燕山期隆起。新生代,南部断陷,以梯状断阶或以地堑、地垒相间的形式出现,构成渭河盆地的北缘。断裂多为正断层,走向NE50°~60°,断面南倾,倾角35°~55°。
(3)晋西挠褶带
离石断裂是晋西挠褶带的东部边界,同时也是鄂尔多斯盆地的东部边界。该断裂呈SN走向,北起林格尔,经兴县、方山县、蒲县,南至黑龙关,长约270km,为高角度逆冲深断裂,断至岩石圈,倾向多变,北部断面西倾,倾角60°~80°;中段断面东倾或西倾;南段主断面东倾,倾角45°~70°。燕山运动使断层东侧的吕梁山断块向西推挤,使离石断裂西部形成了近SN走向的一系列短轴背斜,构成晋西挠褶带。从区域上看,晋西挠褶带东翘西伏,岩层产状西倾,倾角5°~10°,可看成鄂尔多斯向斜东翼的上翘部分。
三、地层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与华北地区基本相同,自下而上,地层基本序列为:太古宙—元古宙结晶片岩,中新元古界浅变质碎屑岩-碳酸盐岩及少量火山岩,古生界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石炭系—侏罗系碎屑岩,白垩系碎屑岩以及新生界松散堆积物。其中,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白垩系碎屑岩和第四系的黄土和砂砾石层是区内重要的含水岩系。盆地的向斜构造使老地层呈环带状出露在盆地周边,盆地内则主要出露中生代地层,表层多为第四系沉积物覆盖。
1.前寒武系
前寒武系主要出露在盆地周边的构造隆起区。太古宇主要为黑云母片麻岩、花岗片麻岩等,元古宇主要为浅变质绿片岩,在盆地内主要构成盆地的基底。
蓟县系主要为深灰—灰白色中厚层硅质条带或硅质团块白云岩,下部偶见砾岩透镜体。岐山一带厚度大于2000m,陇县一带厚度为500~700m,与下伏前长城系的砂页岩及火山岩和上覆寒武系均呈角度不整合接触。蓟县系在渭北西部、陇县、千阳、平凉和宁夏南部是重要的岩溶含水层。
2.寒武系
(1)下寒武统
猴家山组(1h):角度不整合或平行不整合在前震旦系之上,底部为灰黄色含砾石英砂岩、鲕粒灰岩,上部为紫灰色灰岩、砂质白云岩与页岩互层。
朱砂洞组(1zs):为一套灰白色、深灰色中厚层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厚13.1~47m。
馒头组(1m):为紫褐色砂质白云岩、灰白色石英砂岩、页岩、鲕状灰岩、白云质灰岩等,与上覆地层张夏组呈整合接触,厚50~535m。
(2)中寒武统
在盆地中部、东部、南部和西北部称为张夏组,而在西南部则称为陶思沟组和呼鲁斯台组。
张夏组(Є2 z) : 以灰色中厚层鲕状灰岩为主,夹薄层灰岩、竹叶状灰岩,与上下地层呈整合接触,厚49 ~ 354m,具南厚北薄、东厚西薄的特点。
陶思沟组(Є2 t) : 出露在宁夏青龙山一带,为灰白色、灰黄色薄层细粒石英砂岩、白云岩、灰岩和页岩,厚109.5m,整合在朱砂洞组之上。
呼鲁斯台组(Є2h) : 与下伏陶思沟组呈整合接触,为紫红色页岩与薄—中层灰岩、泥质条带灰岩不等厚互层,间夹鲕状灰岩和竹叶状灰岩,厚144.6m。
(3) 上寒武统
在盆地西缘称为炒米店组和阿不切亥组,在东部地区称为三山子组(延至奥陶系) 。
炒米店组(3 ch) : 主要分布在桌子山和岗德尔山背斜的两翼,岩性为灰色泥质条带灰岩、竹叶状灰岩、鲕状灰岩透镜体和页岩,厚215.6 ~ 337.6m。
阿不切亥组(Є 3-O1 ) : 分布于宁夏青龙山等地,为泥质条带灰岩,夹白云质灰岩、白云岩、竹叶状灰岩和鲕状灰岩及少量页岩,与下伏呼鲁斯台组呈整合接触,厚70.88 ~433.6m。
三山子组(Є 3-O1 ) : 广泛出露于盆地周边地区,上部为浅灰色中厚层含燧石细晶白云岩,下部为黄灰色夹紫灰色薄层细晶白云岩、竹叶状砾屑粉晶白云岩和薄层泥质粉晶白云岩。厚93 ~ 200m。
3.奥陶系
奥陶系出露于盆地周边,主要出露于西北缘桌子山及其南的经黑山、太阳山、云雾山,盆地南缘的景福山、铁瓦殿、金栗山以及东缘的稷王山、汉高山和偏关,总体呈U字形分布,盆地内奥陶系深埋于地下。
(1) 下、中奥陶统
马家沟组(O1-2m) : 盆地内广为分布。大体以泾河为界,东、西两部分岩性有所差异。东部地区,底部为灰褐色钙质砾岩、含砾砂岩,中部以黄绿色黄灰色泥灰岩、页岩为主,上部以灰色、深灰色中厚层白云质灰岩、灰岩为主,厚200 ~ 350m。西部地区,在岐山、泾河一带,为灰色、灰白色中厚层灰岩,厚度在1000m 以上; 在桌子山、青龙山一带,为灰色、深灰色中厚层泥灰岩、白云质灰岩,厚50 ~ 570m。该组与下伏寒武系呈整合接触。
(2) 中奥陶统
峰峰组(O2 f) : 分布在盆地东缘及富平以东,下段为灰黄色、褐黄色薄层泥灰岩与深灰色白云质灰岩、厚层灰岩互层,局部夹石膏; 上段为灰色中厚层白云质灰岩、灰岩及褐灰色白云岩。与下伏地层为整合接触,与上覆石炭系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厚193.55 ~ 389.06m。
平凉组(O2p) : 主要分布在渭北地区,富平一带主要岩性以多层凝灰岩和混杂角砾岩和薄板状灰岩为特征,厚860m; 在渭北西部,为黄绿色、灰绿色页岩夹紫红色粉砂岩,间夹泥灰岩; 东部富平一带底部夹燧石条带灰岩,厚800m。
(3) 上奥陶统
主要分布在盆地的西缘。
西缘背锅山组(O3b) : 为灰色、肉红色中厚层、块状灰岩,夹少量黄绿色页岩。在陇县一带上部为黄绿色页岩,夹紫红色粉砂岩、灰色细砂岩和瘤状灰岩,下部为灰色块状灰岩、角砾状灰岩。
4.石炭系—侏罗系
加里东运动时期,本区抬升,在志留纪、泥盆纪和早石炭世遭受剥蚀,沉积缺失。到晚石炭世开始出现海陆交互相沉积,石炭系岩性为深灰色、黑色泥岩、页岩,煤层夹白色砂岩、薄层泥灰岩等,厚200~700m,平行不整合在奥陶系之上,陕北的太原组高产天然气,也是主力煤层。
二叠系:是一套碎屑岩夹煤系建造,主要有山西组(P1s)、石盒子组(P2sh)和孙家沟组(P3s),大部分埋于地下,出露于桌子山地区和东部的沟谷中。岩性为中、细砂岩、泥岩互层,夹数层可采煤,厚300~500m。其中山西组和石盒子组是鄂尔多斯盆地北部重要的天然气产层和主力采煤层。
三叠系:为一套内陆河流、湖泊、沼泽相的碎屑建造,大面积出露于东部沟谷中,全盆地均可钻遇,厚度超过5000m。自下而上,刘家沟组(T1l)为一套砾岩、砂岩、粉砂岩、泥岩组成的完整沉积旋回;二马营组(T2e)以中粗粒长石砂岩、砂质泥岩、粉砂岩为主,上部夹炭质页岩、油页岩;延长组(T3y)、瓦窑堡组(T3w)以砂岩为主,夹泥岩、炭质页岩、油页岩及煤层,是鄂尔多斯盆地重要的产油层和含煤地层。
侏罗系:为一套河湖相碎屑岩夹煤层沉积,全盆地均有发育,平行不整合在三叠系之上,厚度超过2000m。早期,富县组(J1f)为河流-河流湖沼沉积,以泥岩、砂岩沉积为主,夹少量泥灰岩、砾岩、薄层煤;中期为河流-湖沼沉积,以砂岩、泥岩不等厚沉积为主,夹煤层、页岩、煤线,由下而上分为延安组(J2y)、直罗镇组(J2z)、安定组(J2a);晚期仅在盆地西缘的桌子山地区有山麓相的砂砾岩出露。侏罗系是盆地内煤、石油及砂岩型铀矿的主要产层。在煤层浅埋区和出露区有煤层自燃形成的烧变岩,其厚度不甚稳定,为5~15m,常成为地下水的补给通道。
5.白垩系
鄂尔多斯盆地在白垩纪时为完全封闭为统一的湖盆。碎屑沉积物埋藏浅,成岩程度较低,较为松散,孔隙发育,沉积厚度大,大于1300m,地下水蕴藏丰富,是盆地内主要的含水地层。盆地内地层可分为保安群和六盘山群。六盘山群,仅分布在盆地西南六盘山以东的平凉和陇县;保安群,分布于盆地的大部分地区,主要出露于伊盟隆起北部,在白于山以北为毛乌素沙地覆盖,仅在地形较高处有小面积出露。
(1)保安群
保安群自两翼向核部厚度逐渐增大,翼部为300~800m,核部则大于1000m,自下而上,可分为宜君组、洛河组、环合组、罗汉洞组等。
宜君组(K1y):为一套山前洪冲积物,岩性主要为杂色砾岩、砂砾岩,厚0~320m,呈扇状、丘状、透镜状产出,从盆地边缘向盆地内尖灭,或相变为河湖相的洛河组;主要出露在盆地南缘的千阳、彬县、旬邑及东缘的安寨、宜君、甘泉、耀县等地。
洛河组(K1l):为一套近源冲积扇、辫状河、沙漠相的沉积组合,岩性以砖红色、棕红色、紫红色长石砂岩、石英砂岩为主,具巨型交错层理和板状层理,分布稳定,盆地内均可钻遇,一般厚度为250~350m,最厚可达855m;大体在伊金霍洛旗—乌审旗—盐池—环县—泾川—长武一线以东,砂岩以沙漠相沉积为主;盆地南缘、西缘,盆地北部、东北部的鄂尔多斯以南则是以河流向沉积为主。该地层中,泥岩类地层不足10%,砂层所占比例高,占90%上,结构松散,孔隙发育,连通性好,延伸距离长,分布广,有巨大的储水空间,使之成为鄂尔多斯盆地最重要的含水层。
环河组(K1h):与下伏洛河组呈整合接触。分布范围比洛河组要向西收缩,一般厚度为200~600m;在向斜核部厚度最大,达800~900m;东部边缘厚度较薄,为0~100m。该组岩性变化较大,大体以白于山北—盐池—靖边一线为界,北部,大部分地区以辫状河相和曲流河沉积为主,岩性为紫灰色、棕红色、青灰色岩屑长石砂岩、长石砂岩、砂砾岩,夹棕红色泥岩和泥质粉砂岩,底部为粗大的砾岩;南部,以湖相沉积为主,岩性为青灰色、灰色细粒砂岩、粉砂岩、泥岩和少量膏岩等细粒沉积物,其中,砂层主要为水下、水上三角洲河道沉积,具有北厚南薄、西厚东薄的特点。
罗汉洞组(K1lh):主要分布在盆地北部的杭锦旗、伊克乌素和西部定边、环县、庆阳、泾川一线,一般厚0~150m;北部主要是洪积扇和辫状河沉积,由棕红色、姜黄色砂岩、含砾砂岩、砾岩夹泥岩透镜体组成;南部以辫状河与沙漠相沉积为主,为棕红色、紫红色中粒、不等粒岩屑长石砂岩、长石砂岩、钙质细砂岩夹紫红色泥岩。该组与下伏环河组呈侵蚀接触,超覆在奥陶系—三叠系之上。
(2)六盘山群
六盘山群分布在陇县和平凉地区,呈NW向展布,不整合在侏罗系之上。主要是一套紫红色、灰绿色山麓相、河流相和湖相碎屑沉积建造。自下而上,可分为三桥组、和尚铺组、李洼峡组等,各组间均为整合接触。
三桥组(K1s):分布于宁夏的西吉、同心、固原和泾源等县。岩性为山麓相的浅棕黄色、灰紫色块状砾岩,局部夹砂岩透镜体,钙质胶结,局部含灰岩质的砾石较多,易溶蚀成岩溶孔隙,成为良好的含水地段。
和尚铺组(K1hs):分布于宁夏的同心、固原,甘肃的华亭、庄浪和陕西的陇县、千阳等县。岩性为紫红色、棕红色、棕紫色砂砾岩、砂岩、粉砂岩、泥岩,加少量白色长石石英砂岩,有底砾层,属湖相沉积。该层厚度变化较大,在华亭厚度最大,达1216m,向东变薄;在宁夏境内厚度由北向南增大,厚度在38.7~762.4m之间;在陕西厚度为489m,东薄西厚。
李洼峡组(K1lw):分布在宁夏的同心、固原、西吉、彭阳,甘肃的华亭和陕西的陇县。岩性为一套紫色、灰绿色灰白色砂岩、泥岩、泥灰岩的湖相沉积,与和尚铺组为同层相变关系,厚度为90~618m。
6.新生代
(1)古近系—新近系
古近系—新近系在地表广泛出露于盆地中、西部,底部与下伏老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发育地层有渐新统、中新统和上新统。
渐新统清水营组(E3q):分布于盆地西部,岩性为褐红色、砖红色泥岩、粉砂岩夹灰绿色砂岩、泥岩和石膏层,局部夹灰白色石英砂岩、砂质泥岩,厚度变化大,从几十米到数百米。
中新统红柳沟组(N1h):分布在桌子山、同心、固原等县。与下伏清水营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岩性为橘红色、橘黄色粘土、粘土质沙土夹灰白色石英砂岩、砂砾岩透镜体,厚73~956m。
上新统:呈残片状分布在盆地边缘,在东部地区称为保德组(N2b)和静乐组(N2j)。保德组,为洪积、冲洪积、湖积相的棕红色、棕黄色砂砾石层、粘土、亚粘土、层状钙质结核和灰绿色粘土、泥灰岩,厚2~070m;静乐组为河湖相的红色、灰绿色粘土夹砂砾石透镜体、泥灰岩和钙质结核层,厚10~25m。
(2)第四系
洪积层:第四系各统均有发育,主要分布在阴山、贺兰山、六盘山等山前地带,岩性为灰色或杂色砾卵石、砂砾石夹粘质砂土透镜体,厚5~130m。
黄土:包括下更新统的午城黄土、中更新统的离石黄土和晚更新统的马兰黄土,主要分布在盆地的东部、西部和南部,其余地区零星分布。午城黄土,下部为淡肉红色亚粘土(石质黄土),夹数层至数十层棕红色古土壤层;上部为浅肉红色石质黄土层,夹10~20层钙质结核层,厚2~84m。离石黄土,为灰黄色、浅褐黄色粉砂质黄土,夹数层褐红色古土壤层和白色钙质结核层,柱状节理发育,厚2~235m。马兰黄土,为浅黄色粉砂质黄土,夹钙质结核,柱状节理发育,较为松散,厚5~70m。
湖积层:主要有上更新统的萨拉乌苏组和全新统的冲湖积层。萨拉乌苏组主要分布在盆地的东部和南部,为湖积相和风积相沉积,厚5~90m,底部有1~2m厚的泥炭层;中部为中粗砂与粉砂质粘土互层;顶部为浅灰色粘土质粉砂,是主要含水层。全新统的冲湖积层,分布在黄河两岸、银吴盆地、卫宁盆地等地形低洼处,岩性为灰黄色、灰黑色细砂、粉砂粘土和淤泥,厚1~30m。
冲洪积层:主要分布在各地山前冲积平原和大型河流的一、二级阶地,岩性主要为灰黄色砂砾石层、砂层夹薄层黏性土透镜体,厚1~30m,是主要含水层。
四、盆地发展史
早古生代:鄂尔多斯地区位于华北地台西部,寒武纪、奥陶纪广大的华北地台区为辽阔的海洋,以海相沉积为主,沉积了一套巨厚的碳酸盐岩地层;志留纪,本区随华北大部分地区抬升,遭受剥蚀,沉积缺失,一直延续到晚古生代的泥盆纪和早石炭世。晚石炭世,华北地台重新成为浅海,出现海陆交互相的煤系沉积。二叠纪,本区由浅海转变为宽阔的内陆盆地,以内陆河流、湖泊、沼泽相的碎屑建造为主。
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盆地仍以内陆河流、湖泊相沉积为主,煤系建造普遍发育,区内气候逐渐转为干燥炎热;白垩纪早期,气候干燥炎热,盆地内以洪冲积扇、辫状河及沙漠相沉积为主;白垩纪中后期,盆地整体抬升,遭受剥蚀。
新生代:受青藏高原隆升产生的边际效应影响,鄂尔多斯盆地继续沿断裂整体抬升,成为台地,并褶皱成向斜,形成碟状高原,渐新世盆地中西部地区重新接受沉积,新近纪沉积范围有所扩大,成为较稳定的内陆盆地。周围断陷盆地开始形成,银川盆地、河套盆地、汾河、渭河盆地形成裂谷型地堑盆地,盆地内沉积了河湖相的红色砂、泥岩。
第四纪:早更新世,本区延续新近纪构造格局,湖区面积缩小,仅在庆阳、静乐等局部地区有坳陷型河湖相沉积;而周边的裂谷断陷盆地继续深陷,湖泊广为发育,沉积了巨厚的河湖相沉积,如渭河断陷盆地在这一时期沉积厚度就超过1744.5m。中、晚更新世,全区以抬升为主,抬升差异性明显,在乌审旗、靖边和榆林一带形成相对的低洼区,形成萨拉乌苏组河湖相沉积,在东南部普遍有离石黄土和马兰黄土沉积,黄土厚100~300m;周边地堑盆地继续沉降,并伴有NE向断裂发生,形成一系列的斜列断阶和断隆;同时,河流侵蚀作用加强,相互袭夺联通,使银川盆地、河套盆地、渭河盆地以及汾河盆地相互连通,构成现代黄河中游水系,盆地中以河流沉积为主。晚更新世—全新世,本区继续抬升,但上升幅度有所减弱,南部及东部地区河谷下切作用强烈,形成晋陕大峡谷,河谷中常可见到3~4级阶地。
『陆』 乌审旗属于哪个市管辖
乌审旗属内蒙抄古自治区鄂尔袭多斯市管辖。
1、乌审旗位于鄂尔多斯草原西南部,内蒙古自治区最南端,地处内蒙古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乌审(或乌讷楚)为三娘子原名,汉语为用网套的人。
2、乌审旗在汉朝时为朔方郡之一部。唐朝时属夏州。元朝时归延安路。明朝时为蒙古乌审等部牧地。清朝顺治年间设鄂尔多斯右翼前旗。1912年改称乌审旗。
3、乌审旗东北和北面与伊金霍洛旗、杭锦旗接壤,西连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南和东南同陕西省靖边、横山、榆阳区毗邻。面积11645平方公里。人口9.11万,蒙古族2.67万人,其他少数民族60人。辖6个苏木、7个乡和1个镇。旗人民政府驻嘎鲁图镇。
4、乌审旗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举世闻名的“鄂尔多斯(河套)人”的故乡和“独贵龙”运动的策源地,也是中国苏力德文化之乡、中国蒙古族敖包文化之乡、中国鄂尔多斯歌舞之乡和中国马头琴文化传承保护基地。
『柒』 内蒙古乌审旗属于什么地区消费什么为特色谢谢!
属于鄂尔多斯市管理,,消费什么为特色 看那个方面
『捌』 内蒙古乌审旗情况简介
【乌审旗】
是隶属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的一个旗,位于鄂尔多斯市西南部、内蒙古自治区最南端,地处毛乌素沙地腹部,东西距离104公里,南北距离194公里,区域范围为东经108°17′36〃- 109°40′22〃,北纬37°38′54〃-39°23′50〃。总面积11645平方公里。
乌审旗辖5个镇1个苏木镇, 乌审旗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截止到2010年,乌审旗境内人口共10.1万人(2013年),其中蒙古族3万人。2013年,乌审旗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78亿元。截止到2013年,乌审旗境内公路总里程2553公里,公路网密度为21.9公里/百平方公里。
乌审旗有敖包祭祀、苏勒德等习俗,有萨拉乌苏旅游区、银海旅游度假村等景点景区。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2012年,乌审旗境内覆盖层厚度1000米以内含煤面积达7000多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储量1000-2500万吨,已探明储量520亿吨,远景储量在1800亿吨以上,可采煤层4-11层,煤层总厚度10-31.8米。煤质为低水分、特低灰~低灰、特低硫~低硫分,高热值~特高热值煤,煤类为长焰煤、不粘煤及弱粘煤,发热量平均在302500千焦/千克(7230大卡/千克)以上,煤层瓦斯含量低。该旗境内主要划分为呼吉尔特和纳林河两大矿区。乌审旗是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区的主产地,境内有四大超千亿方天然气气田,截止到2007年,探明储量约1.2万亿立方米,远景储量3.6万亿立方米。
土地资源
截止到2013年,乌审旗境内有天然草场1060万亩,林地542万亩,水浇地60万亩。
水资源
乌审旗地表水资源总量35268.78万立方米/年。地下水天然补给量为50155.96万立方米/年,可开采量为28291.12万立方米/年。
【人口民族】
人口
截止到2013年末,乌审旗总人口为109706人,比2012年同期增加909人。
民族
乌审旗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少数民族聚居区。
【风景名胜】
萨拉乌苏旅游区由萨拉乌苏文化遗址景区(河套人遗址)和巴图湾景区组成。萨拉乌苏沙漠大峡谷位于乌审旗无定河大沟湾,210国道北侧。海拔标高1300米。大峡谷由8大沟湾组成。萨拉乌苏文化遗址(“河套人”遗址)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银海旅游度假村位于乌审旗图克镇以东3公里处,总占地面积1000亩,省道“府深线”穿镇而过。该度假村可以满足200人住宿,900人同时就餐,内设蒙古包酒吧舞厅、篝火广场区、钓鱼园区、种植园区、松树林区、养殖园区、赛马场区、排球场、足球场、羽毛球场、网球场等娱乐活动场所。
成吉思汗察罕苏力德游牧生态旅游区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民族文化十大旅游品牌景区 ”,位于乌审旗嘎鲁图镇南17公里处,由成吉思汗察罕苏力德供奉区、敖包文化区、草原野生动物大围场、游牧文化体验区、水上野营区、草原娱乐区、沙滩休闲区、乌审浩特、蒙古老王府、蒙古货栈、游客服务中心等功能区组成。
乌审召生态旅游区由乌审召庙、牧区大寨陈列室以及乌审召生态工业园区组成,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乌审召镇人民政府所在地,距离旗人民政府所在地嘎鲁图镇78公里,是鄂尔多斯原四大召庙之一,也是至今保存较完整的召庙。
福海蒙古城生态旅游区位于乌审旗嘎鲁图镇南4公里处,以蒙元文化、民俗风情为主题,以8栋农家别墅和蒙古包城为依托,再现了蒙古族的民族民俗风情。该旅游区于2010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级AAA级旅游景区 ,占地面积1500亩。
『玖』 区域地质特征
准噶尔盆地是我国大型含油气盆地之一,面积约13×104km2,盆地四周被褶皱山系所围限,西北边界为扎伊尔山和哈拉阿拉特山,东北边界为阿尔泰山、青格里底山和克拉麦里山,南界为伊连黑比尔根山和博格达山,总体形状为三角形,东西长,南北窄。
一、构造特征
准噶尔盆地是欧亚板块的组成部分,北邻西伯利亚板块,西接哈萨克斯坦板块,南依天山造山带。区域构造位于阿尔泰褶皱带、西准噶尔褶皱带和北天山褶皱带所夹持的三角地带。盆地内发育较全的上古生界至新生界地层,其中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新近系构成了盆地内主要含油气勘探目的层,在盆地南部其累计厚度最大达18000m,盆地内的一般厚度也在10000m左右。准噶尔盆地自石炭纪以来,经历了海西、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等多期构造运动,形成了多个不整合面与构造层。断裂发育主要有三期,即海西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目前三叠系及以下地层中主要为逆断层,侏罗系和白垩系中发育正断层,盆地南缘则以逆断层和走滑断层为主。
准噶尔盆地可以划分出8个一级单元(图5-1),分别为乌伦古断陷、三个泉隆起、西北缘冲断带、玛湖-漠区坳陷、中央隆起带、北天山山前坳陷、博格达山前坳陷及沙-奇隆起区。
二、地层分布及沉积特征
准噶尔盆地的沉积盖层发育,在晚海西期褶皱带基底石炭系火山岩与变质岩之上的沉积层都是盆地的沉积盖层。自老至新依次为上古生界的石炭系、二叠系,中生界的三叠系、侏罗系和白垩系,新生界的古近系与新近系(图5-2)。
1.石炭系(C)
属于准噶尔沉积盆地基底岩性,下石炭统为变质凝灰岩及安山岩;中石炭统为为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主要分布在西北缘、陆梁隆起、克拉麦里山前;上石炭统为边缘海相碳酸盐岩,分布局限(仅分布于准东外围石钱滩凹陷)。
2.二叠系(P)
佳木河组下亚组(P1j1):为一套杂色砾岩、火山碎屑岩夹熔岩,最大厚度可达4000m。
佳木河组上亚组(P1j2):为一套火山熔岩夹火山碎屑岩。在中拐五区、八区为流纹岩、安山岩、凝灰岩及凝灰碎屑岩,未穿视厚度268~350m,风成城地区407m;陆梁地区为紫褐色、紫灰色杏仁状橄榄安山玄武岩及安山质熔结角砾岩夹棕红色砂质泥岩、细砂岩,未穿视厚度139m。
图5-1 准噶尔盆地构造单元分区图(据郑和荣等,2007)
风城组(P1f):为一套暗色泥质、凝灰质白云岩,白云质泥岩夹砂岩、粉砂岩及薄层灰岩,为滞留海湾或湖沉积,其分布主要在玛湖-漠区坳陷的北段,以乌尔禾-黄羊泉一带最厚,厚700~900m。为玛湖-漠区坳陷内的主力生油层。
夏子街组(P2x):为棕褐色、杂色及灰绿色砾岩夹褐色薄层砂岩,砾石成分复杂,主要为变质岩、火山岩和泥岩等,分选及磨圆度差,砂泥质胶结。夏子街地区变细,出现较多棕色泥质粉砂岩和粉砂质泥岩,未发现任何化石。属于一套山麓洪积扇体堆积。
下乌尔禾组(P2w):分布于克-乌断裂、夏红北断裂下盘,为灰色、灰绿色砾岩夹同色砾状砂岩及深灰色、灰黑色泥岩,属于山麓河流洪积-湖沼沉积。
上乌尔禾组(P3w):仅分布于乌尔禾-夏子街地区的构造低部位,为棕褐色砾岩夹砂质泥岩,为山麓洪积扇体堆积。
3.三叠系(T)
百口泉组(T1b):分布于百口泉-夏子街地区,沉积厚度80~200m,为一套灰绿-棕红色块状砾岩夹薄层透镜状砂岩和泥岩,为山麓辫状河沉积。
下克拉玛依组(T2k1):分布于百口泉-夏子街地区。岩性为一套灰绿色、棕褐色的厚层砾岩、含砾状巨-粗砂岩、中-细砂岩、粉砂岩与泥岩的正韵律组合,为洪积相沉积。
上克拉玛依组(T2k2):分布基本同T2k1,下部为灰白、灰褐色含砾粗砂岩,上部为灰白色中-细砂岩、泥质砂岩及粉砂岩,为洪积相与辫状河沉积。
图5-3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油藏分布略图据方朝亮等,2003)
稠油油藏的地层水类型与水动力条件、岩性条件以及油气藏的保存环境有关。侏罗系地层水水型以NaHCO3型为主,在车18井和车26井区为CaCl2水型,侏罗系地层水的矿化度表现为白碱滩地区最低,仅为5000mg/L,夏34井以西地区次之,为7000mg/L,车26井所在地区为最高,达21000mg/L,夏子街地区次高。三叠系地层水的矿化度在乌尔禾以南与克浅28井所在地区最低,仅5000mg/L,外拐和玛湖两地区较高。三叠系地层水水型主要为NaHCO3型,在红43-车002井地区为CaCl2型水(方朝亮等,2003)。
『拾』 请问鄂尔多斯市乌审旗的地理位置、有哪些煤矿及规模
乌审旗在东胜下头,离东胜还是比较远的,做汽车要4个小时,目前乌审旗这边一石油为主(土地使用权早就给中石油了),所以这边虽然有煤但是现在还无法开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