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年代简史是怎么建立的
『壹』 地质年代单位和包含关系地质年代表是如何建立的
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根据地层自然形成的先后顺序,将地层分为5代12纪。专即早期的属太古代和元古代(元古代在中国含有1个震旦纪),以后的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古生代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共6个纪;中生代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共3个纪;新生代只有第三纪、第四纪两个纪。在各个不同时期的地层里,大都保存有古代动、植物的标准化石。各类动、植物化石出现的早晚是有一定顺序的,越是低等的,出现得越早,越是高等的,出现得越晚。
绝对年龄是根据测出岩石中某种放射性元素及其蜕变产物的含量而计算出岩石生成后距今的实际年数。越是老的岩石,地层距今的年数越长。每个地质年代单位应为开始于距今多少年前,结束于距今多少年前,这样便可计算出共延续多少年。例如,中生代始于距今2.3亿年前,止于6700万年前,延续1.2亿年。
另外,一些标志性的岩层也可以作为年代划分的依据,在地质学上称为铁钉子。
『贰』 地质年代是什么
对地球的年龄表述也有两种方法,用时间表述的单位为:宙、代、纪、世、版期、阶;即地层权来表述是:宇、界、系、统、组、段。地质年代可分为相对年代和绝对年龄(或同位素年龄)两种。相对地质年代是指岩石和地层之间的相对新老关系和它们的时代顺序。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根据地层自然形成的先后顺序,将地层分为5代12纪。即早期的太古代和元古代(元古代在中国含有1个震旦纪),以后的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古生代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共6个纪;中生代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共3个纪;新生代只有第三纪、第四纪两个纪。在各个不同时期的地层里,大都保存有古代动、植物的标准化石。各类动、植物化石出现的早晚是有一定顺序的,越是低等的,出现得越早,越是高等的,出现得越晚。绝对年龄是根据测出岩石中某种放射性元素及其蜕变产物的含量而计算出岩石的生成后距今的实际年数。越是老的岩石,地层距今的年数越长。
每个地质年代单位应为开始于距今多少年前,结束于距今多少年前,这样便可计算出共延续多少年。例如,中生代始于距今2.3亿年前,止于6700万年前,延续1.2亿年。
为了研究地质学,人们借助了大量研究工具
『叁』 地质年代是如何的划分
地质年代(geologic
time)就是指地球上各种地质事件发生的时代。它包含两方回面含义:其一答是指各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称为相对地质年代;其二是指各地质事件发生的距今年龄,由于主要是运用同位素技术,称为同位素地质年龄。这两方面结合,才构成对地质事件及地球、地壳演变时代的完整认识,地质年代表正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地质年代的划分和研究,是通过岩石和化石的历史来确定的。
【地层系统】dìcéngxìtǒng
地壳是由一层一层的岩石构成的。这种在地壳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成层岩石(包括松散沉积层)及其间的非成层岩石的系统总称,叫做地层系统。“宇”、“界”、“系”、“统”分指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一级、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一级是“宇”,分为隐生宇(现已该称太古宇和元古宇)和显生宇。
【地质年代】dìzhìniándài
地质,即地壳的成分和结构。根据生物的发展和地层形成的顺序,按地壳的发展历史划分的若干自然阶段,叫做地质年代。“宙”、“代”、“纪”、“世”分指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级、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级是宙,分为隐生宙(现已该称太古宙和元古宙)和显生宙。
『肆』 地质年代是如何命名的
凡是上过初中的人都可能知道地球有亿年的历史了,而且许多人还可能了解地层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原理。另外,近些年来人们对“寒武纪”、“侏罗纪”、“白垩纪”、“第四纪”这样的词也比较熟悉了。但是,这些名词是如何来的恐怕很多人只是个较朦胧的印象吧?
大家知道按地层的年龄将地球的年龄划分成一些单位,这样可便于我们进行地球和生命演化的表述。人们习惯于以生物的情况来划分,这样就把整个46亿年划成两个大的单元:那些看不到或者很难见到生物的时代被称做隐生宙,而将可看到一定量生命以后的时代称做是显生宙。隐生宙的上限为地球的起源,其下限年代却不是一个绝对准确的数字,一般说来可推至6亿年前,也有推至5.7亿年前的。从6亿或5.7亿年以后到现在就被称做是显生宙。
宙下被划分为一些代。通常的分法大致有: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个代。太古代一般指的是地球形成及化学进化这个时期,可以是从46亿年前到38亿年前或34亿年前,这个数字之所以有数以亿计的年数之差是因为我们目前所能掌握的最古老的生命或生命痕迹还有许多的不确定因素。元古代紧接在太古代之后,其下限一般定在前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之前,这个时期目前在5.7亿到6亿年前。太古代和元古代这两个名称是1863年由美国人洛冈命名的,他命名的意思是指生物界太古老和生物界次古老。自寒武纪后到2.3亿年前这段时间为古生代,这个名称由英国人赛德维克制定,他依照洛冈取了生物界古老的意思,此事发生在1838年。从2.3亿年前到0.65亿年前为中生代,从0.65亿年后到现在为新生代。这两个代均由英国人费利普斯于1841年命名,取意分别为生物界中等古老和生物界接近现代。(见附表)
代以下的划分单元为纪。让我们从最古老的一个纪开始吧。最古老的纪叫震旦纪,由美籍人葛利普于1922年在中国命名,葛氏当时活动在浙、皖一带,他按照古代印度人称呼中国为日出之地而取了这个名称。起于18亿或19亿年前,止于5.7亿年前。这个时期的生命主要是细菌和蓝藻,后期开始出现真核藻类和无脊椎动物。
1936年,赛德维克在英国西部的威尔士一带进行研究,在罗马人统治的时代,北威尔士山曾称寒武山,因此赛德维克便将这个个时期称为寒武纪。33年以后,另一位英国地质学家拉普华兹在同一地区发现一个地层,这个与较早发现的志留纪与寒武纪相比有着诸多不同的地方,它介入上述两个层之间,显然是属于一个不同的有代表性的时期,因此他根据一个古代在此居住过的民族名将这个时期称为奥陶纪。志留纪的名称的产生比寒武纪和奥陶纪都要早,大约是在1835年,莫企孙也是在英国西部一带进行研究,名称的意思来源于另一个威尔士古代当地民族的名称。莫氏和赛德维克于1839年在德文郡(Devonshire)将一套海成岩石层按地名进行了命名,中文翻译为“泥盆”。石炭这个名称的出现可能是最早的,1822年康尼比尔和费利普斯在研究英国地质时,发现了一套稳定的含煤炭地层,这是在一个非常壮观的造煤时期形成的,因此因煤炭而得名。二叠纪这个名称是我国科学家按形象而翻译的,最初命名时是在1841年,由莫企孙根据当地所处彼尔姆州(俄乌拉尔山乌法高原)将其命名为彼尔姆纪。后来在德国发现这个时期的地层明显为上是白云质灰岩下是红色岩层,这也是我国后来翻译成二叠纪的根据。以上为古生代的六个纪。
中生代为三个纪。第一个是三叠纪,由阿尔别尔特命名于德国西南部,这里有三套截然不同的地层,因此得名,此事在1834年。在德国和瑞士的与瑞士交界处有一座侏罗山,1829年前后布朗维尔在这里研究发现该处有非常明显的地层特征,因此以山命名,如果1820年英国人史密斯首先命名的话,现在肯定不会是侏罗纪这个名称,因为他当时在英国面部研究的菊石正好就是这个时期的。两年后的1822年,德哈罗乌发现英吉利海峡两岸悬崖上露出含有大量钙质的白色沉积物,这恰恰是当时用来制作粉笔的白垩土,于是便以此命名为白垩纪。需要指出的是,世界上大多地区该时期的地层并不都是白色的,如在我国就是多为紫红色的红层。
莱尔曾经将古生代称第一纪,中生代为第二纪,新生代为第三纪,1829年德努阿耶在研究法国某些地区的地质时按魏尔纳的分层方案从第三纪中又划分出来了第四纪,这样,新生代便由这两个纪所组成。从前的第一纪则由纪升代含六个纪,同样第二纪也升代含三个纪。
纪下面还有分级单位,如“世”,一般是将某个纪分成几个等份,如新生代依次分为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中新世、上新世、更新世、全新世等。
『伍』 地质发展简史
本区位于华北地台燕山台褶带的东段,地质发展历史与华北地台发展史基本一致,曾经历过基底形成、盖层演化、构造变形改造等几个重要阶段。
从区域地质背景来看,华北地台结晶基底的形成,经历了太古代及早元古代这一漫长的地槽发展阶段,吕梁运动造成地槽褶皱回返,形成了华北地台的统一结晶基底。本区虽然未见有大面积太古界及早元古界变质岩系的出露,但是尚可以看到新太古界绥中花岗岩。
自吕梁运动以后,华北地台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盖层发展阶段,但在中、新元古代(特别是中元古代)地形起伏还是比较明显的,地台北部的燕山地区发育北东东向的狭长海槽,并有隆起带相间。本区缺失中元古界,其原因与台拱区西界的青龙-滦县大断裂密切相关。该断裂为基底型断裂,古元古代初期至新元古代早期,该断裂两侧呈明显的差异升降活动,西盘持续下降,堆积了厚达数万米的海相地层。东盘即台拱区则不断隆起,沉积间断,遭受剥蚀并为西盘提供了沉积物源。在新元古代中期,华北地台整体下降,海侵范围急剧扩大,向东越过了青龙-滦县大断裂,直达山海关一带,在本区形成了滨浅海相的青白口系长龙山组和景儿峪组。在新元古代晚期,即8.0亿~5.7亿年的震旦纪,华北地台主体部分上升成陆,因此在实习区没有接受沉积。
从寒武纪至中奥陶世末期,华北地台总体处于海侵环境,地壳运动主要发生在海盆内部。早寒武世华北地台再度下降,在本区表现为下寒武统府君山组假整合于青白口系景儿峪组之上。早寒武世府君山期,本区地壳又开始上升,曾一度出现沉积间断,即馒头组与下伏府君山组呈假整合接触;而其余时期虽有短期上升,但沉积是连续的,地层之间为整合接触关系。
中奥陶世晚期,整个华北地台再次全面上升成陆,转入长期遭受风化剥蚀的地史时期,因此,实习区和华北地台其他地区一样,缺失这一时期的沉积,并形成广泛分布的古风化壳。在古风化壳上形成了残积型为主的山西式铁矿和铝土矿。
中石炭世,华北地台又开始缓慢沉降,中、晚石炭世沉积的主体为一套海陆交互相的含煤碎屑岩。
晚石炭世末期地壳上升,致使华北地台的主体基本脱离海洋环境,转为陆地环境。早二叠世沉积为一套以河湖相、沼泽相为主的含煤碎屑建造,晚二叠世沉积为一套不含煤的河湖相碎屑建造。
早-中三叠世本区处于上升阶段,缺失沉积。中三叠世末的印支运动在东邻辽宁省内比较强烈,往西进入实习区明显减弱。在实习区,印支运动造成了下侏罗统北票组与下伏古生界之间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在侏罗纪发生了对我国东部地区影响极为强烈的燕山运动。早侏罗世末的燕山运动Ⅰ幕较弱,在本区表现为由局部掀动而造成的中、下侏罗统之间的弱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中侏罗世以来,地壳活动进一步发展,基底断裂继承性活动,发生了裂隙式火山喷发,并有岩浆侵入,在本区形成了中侏罗统兰旗组中性火山岩。
中侏罗世末的燕山运动Ⅱ幕比较强烈,在北西-南东向挤压应力作用下,广泛发育轴向以北东向为主的褶皱,基底断裂复活并产生新断裂。实习区最重要的地质构造———柳江向斜的初始形态就是由燕山运动Ⅱ幕造成的,可能当时的轴向是北东向或北北东向,两翼倾角都是比较平缓并且接近相等的。
晚侏罗世为地壳剧烈活动时期,火山活动有中性和酸性岩浆喷发,在实习区形成上侏罗统孙家梁组火山岩。晚侏罗世末的燕山运动主幕———第Ⅲ幕造成了区域性的强烈构造变形和大规模岩体侵入。在实习区表现为大规模的酸性深成侵入活动,形成响山花岗岩基和后湖山花岗岩株,它们侵入于孙家梁组及更老的地层中。位于柳江向斜南端西侧的响山花岗岩岩基侵入时对周围产生侧向挤压,导致柳江向斜进一步变形。向斜南端西侧受到由西向东的挤压力,造成褶皱轴向由近北东向或北北东向变为近南北向,向斜西翼地层产状变陡,发育南北向逆断层,局部地层直立、倒转或缺失;而东翼地层受影响很小,倾角较缓,南北向逆断层不发育。
燕山运动Ⅱ、Ⅲ幕形成了区域主体构造格局,在实习区形成了柳江向斜和一些新断裂,并且使老断裂重新活动。从白垩纪开始,区域构造运动强度总体上逐渐减弱,全区总体上升遭受剥蚀,局部地区出现裂谷系和断陷盆地。实习区地壳上升运动明显,并且西北部抬升幅度大于东南部,全区缺失白垩纪—新近纪的沉积,在古近纪—第四纪早期发育了海拔大约为600m、450m、300m的三级夷平面,在第四纪形成了多级河流阶地和溶洞。
由此可见,侏罗纪燕山运动,特别是晚侏罗世末的燕山运动Ⅲ幕,对实习区的地质演化过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次运动奠定了实习区现今构造格局的基本轮廓,以后的地质作用只是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造而已。
『陆』 地质年代是怎样划分的各有什么不同
地质年代是指地壳上不同时期的岩石和地层,时间表述单位:宙、代、纪、世、期。
地质学内家和古生物学容家根据地层自然形成的先后顺序,将地层分为4宙14代12纪。即
早期的冥古宙、太古宙和元古宙(元古宙在中国含有1个震旦纪);
以后显生宙的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古生代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共6个纪;
中生代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共3个纪;
新生代分为古近纪、新近纪和第四纪,共3个纪。
第四纪是新生代最新的一个纪,包括更新世和全新世。
我们目前仍处于显生宙、新生代、第四纪、全新世中。
地质年代表
『柒』 地质年代的详细介绍
地球四十多亿年的历史首先被划分为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和显生宙四个大的地质年代阶段。冥古宙(46亿年前
38亿年前)的时候,地球刚刚形成,但未保存地质纪录,是生命起源的时期;太古宙(38亿年前
25亿年前)的生命形式处于很低的发展阶段,主要为原核生物(如蓝藻和细菌);元古宙(25亿年前
5.4亿年前)先后出现了真核生物、多细胞动物和多细胞植物;显生宙(5.4亿年前
现在)开始,我们熟悉的各生物的种类陆续出现,并蓬勃发展至今。
显生宙进一步分为古生代(5.4亿年前
2.5亿年前)、中生代(2.5亿年前
0.65亿年前)和新生代(0.65亿年前
现在)三个阶段。顾名思义,它们分别代表了生物演化的“古老”、“中等发达”和“新生”的阶段。
每一个“代”又可被细分为几个次级的单元“纪”。例如古生代由老到新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和志留纪。著名的澄江生物群和“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就发生在寒武纪的早期。中生代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中生代又被称为爬行动物的时代;恐龙、鱼龙和翼龙就生活在中生代,从三叠纪开始出现,到白垩纪末绝灭。著名的热河生物群生活在白垩纪的早期。新生代分为古近纪、新近纪(过去使用的第三纪相当于目前采用的古近纪与新近纪)和第四纪。虽然鸟类、哺乳类和开花的植物都在中生代开始出现的,但到了新生代才开始了大的发展。我们人类进化的历史则发生在第四纪。
一个“纪”一般还可以再进一步细分为两个或三个阶段,这时被称为“世”,通常前面分别以“早、晚”或“早、中、晚”来限定。例如,侏罗纪分为三个阶段:早侏罗世、中侏罗世和晚侏罗世。再如,贵报曾报道过《我国辽西早白垩世恐龙长四个翅膀》,这里的“早白垩世”,就是白垩纪里的一个阶段。
『捌』 地质年代是什么
地质年代是地壳来上不同时期的岩源石和地层,(时间表述单位:宙、代、纪、世、期、阶;地层表述单位:宇、界、系、统、组、段)。在形成过程中的时间(年龄)和顺序。地质年代可分为相对年代和绝对年龄(或同位素年龄)两种。
『玖』 地质演化简史
图1.3 地质演化示意图来(据张国伟等自,1996)
河南省的地质演化记录可追溯至36亿至34亿年前的古太古代。25亿年前的太古宙末,华北、扬子两个古陆块结晶基底基本形成。18亿年前的中元古代初,华北、扬子两个大陆板块与古秦岭洋洋壳板块之间的古板块运动发端。4.1亿年前的古生代中期古秦岭洋壳在两大板块运动作用之下消减完毕,华北、扬子板块前缘开始对接,统一的中国东部陆块形成。随后的陆内叠加造山产生了宏伟的秦岭山系(图1.3)。
在距今2亿年左右,扬子板块北部地壳的上部向北仰冲到华北板块之上,这部分仰冲的地壳之后演变成现今桐柏-大别山,下部向北俯冲到华北板块之下。从约6500万年前的中生代末起,河南省境内主要受太平洋板块和欧亚板块之间相对运动的影响,西部山地隆起,东部平原沉降,形成了北东向隆起与凹陷相间的现代地貌格局。新生代的地质演化,特别是260万年以来的第四纪气候变迁、新构造运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为古人类的起源和进化提供了基础条件,造就了当代人类生存的地质环境。
『拾』 地质年代是怎样划分的
地质年代从古至今依次为:隐生宙(又称前寒武纪)、显生宙
隐生宙又分为内:冥古宙、太古容宙、元古宙。
显生宙又分为: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古生代又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
中生代又分为: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
新生代又分为: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