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什么地质结构有金矿

什么地质结构有金矿

发布时间: 2021-02-17 07:47:49

Ⅰ 金矿的形成要有什么条件

世界上的黄金宝藏,主要以岩金和沙金两种形态蕴藏于地下,此外还有伴生金.天体运行、地球形成、火爆发、古造山运动、岩浆喷涌、金元素从地核中被夹带喷薄而出等形成岩金;富含金元素的崇山峻岭,在日照风化、雷鸣电闪、狂风暴雨、山体滑坡、泥石俱下、洪水泛滥、河流稳水地段沉淀等形成沙金。

据科学的测定与推断,大约在二十六亿年前的太古代,火山喷发把大量的金元素,从地核中沿着裂隙,带到地幔和地壳中来,后经海洋沉积和区域变质作用,形成最初的金矿源.大约在一亿年前的中生代,因受强大力的作用,地壳变形褶,褶露出海面,金物质活化迁移富有集,形成金矿田,即我们所说的岩金.

在岩金富集地带,岩石氧化后往往留下许多自然金.地表浅层的岩金,经过数千万年的风化与剥蚀,岩石变为沙土.因金的性质稳定,因而被解离为单体,在河水的搬运过程中,又因其比重大,因而在河流的稳水处沉积下来,于是形成沙金矿.同时由于沙金具有亲和力,在河水的搬运过程中由小滚大,形成大小不等的颗粒金.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最大的金块重达280公斤,它产于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

大自然变迁中形成的黄金矿床,大致可划分为三大类:岩金矿床、沙金矿床和伴生矿床。在世界上,岩金、伴生金和沙金的储量比例,大约为:70:15:15。其中,岩金矿床,又可划分为若干成因类:岩浆热液型、变质热液型、火山热液型、沉积变质型、热水溶滤型和变质砾岩型等。

各种类型的金矿床,在世界总储量中所占的比例,依次为:变质砾岩型56.2%,变质热液型12.4%,伴生金9.5%,沙金8.9%,岩浆热液型及火山热液型7.0%,热水溶滤型0.9%。

从全球范围来看,按金矿产出的大地构造单元来分,又可分为四类:地盾成矿区、地台及边缘成矿区、地槽褶皱带成矿区和环太平洋成矿带。其中,产于地盾的金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25.6--27.8%;古地台盖层局部中生代活化区,占1.1--1.3%,优地槽区,占12.9--15.6%;冒地槽区,占 1.1--1.2%;而古地台盖构造区,则占47.1--47.7%

Ⅱ  金矿分布规律

一、时间上的分布规律

从地质上看,我国的金成矿具有多期性。其中最主要的成矿时代是中生代(燕山期),次之为元古宙,早古生代(加里东期)和晚古生代(海西期),新生代(喜马拉雅期)成矿也较好。太古代亦被认为是金成矿的重要时代,在我国太古界存在着十分发育的金矿源层。

对我国喜马拉雅期的金成矿作用应引起高度重视。它不仅形成了超大型的内生岩金矿(如金瓜石金矿)、大型伴生金矿(如玉龙金铜矿等)和与碱性岩类有关的金矿(如北衙金矿)等,而且还形成了大型的外生岩金矿(如吉林第三系砾岩金矿)。近年来在西秦岭、巴颜喀拉和滇西,甚至华北,发现了相当多与喜马拉雅期的金成矿作用有关的金矿床。

从壳体演化看,它具有多大地构造阶段性。其中以地洼阶段金成矿最为强烈,次之为地槽阶段。前地槽阶段形成的金矿被后成大地构造发展阶段所改造。地台发展阶段金的工业富集作用也有一定的意义。

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

中国金矿床主要分布于东亚壳体内。东亚壳体的金矿分布有四个特点:①四个基本构造层(前地槽、地槽、地台和地洼构造层)的金矿床都很发育;②与太古宙绿岩有关的金矿床十分多见;③金成矿与地洼构造-岩浆活化作用关系至为密切;④金成矿条件多种多样,故金矿类型众多,特殊性亦强。中亚壳体的金矿分布有三个特点:①地槽构造层的金矿床十分广泛;②昆仑—西秦岭一线以北地区,金成矿与古生代地槽型构造岩浆活动关系较密切;以南地区则出现较多的与地洼型中新生代构造-岩浆活化作用有关的金成矿作用;③与海相火山岩有关的金矿较发育。南亚壳体的金成矿主要与新生代的地洼型构造-岩浆活化作用有关;而东亚陆缘壳体金成矿则与新生代的地槽型和地洼型构造-岩浆活动有关。

在大地构造分区位置上,金矿主要分布于华北地洼区南,北缘成矿带,胶辽洼隆,华中地洼区长江中下游金成矿带,东北地洼区兴凯洼隆,雪峰-九岭地穹系,东南地洼区,阿尔泰地洼区,西秦岭地穹系,巴颜喀拉地洼区东部等。

无论是金矿成矿区带,或是金矿田、金矿区,它们所处在的空间位置均具备有三个成矿的有利地质条件:①(多层位的)金矿源层发育;②见有多期次,多类型的岩浆活动:③复杂的多期、多方向、多应力性质的构造变动强烈。

金矿床的具体空间分布特点,参见前文“中国大地构造与岩金矿分布”等。

Ⅲ 有色金属矿产分布于什么地质构造

有色金属矿的形成大概有这样几种情况:1岩浆喷发过程形成,2岩石风化并被流体运搬到某地,其中金属成分富集沉积形成,3岩浆喷发或者岩石风化沉积形成的矿床,经过漫长地质岁月变质后形成。

Ⅳ 请问哪些地区有金矿生产(中小型的也可以)

一、 中国金矿资源状况
根据1989年末的统计资料,我国已发现金矿床(点)共计7148处,其中岩金矿床(点)3734处,砂金矿床(点)3026处,伴(共)生金矿床388处。在已知矿床(点)中,现已探明的金矿床1232个,包括岩金
矿床573处,砂金矿床456处,伴(共)生金矿床204处。
据全国矿产储量汇总表统计,1996年末全国金矿保有储量4264.78t,其中:岩金2515.8t,占59%;砂金557.42t,占13.1%;伴(共)生金1191.56t,占27.9%。
建国以来到“八五”期间,全国共探明储量5340.98t。我国金矿资源主要由岩金、砂金、伴(共)生金组成,以岩金为主.
我国金矿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根据地质矿产部有关专家预测山东等10个省的统计金矿资源总量可达11025t。黎彤、杜春林等金矿专家估计我国金矿潜在储量为15000t,武警黄金地质研究所将我国岩金划分为46个
成矿省(区)、70个成矿远景区,预测潜在资源10000t以上;砂金划分为39个成矿远景区,潜在资源920t。
二、地理分布
我国黄金资源在地区分布上是不平衡的,东部地区金矿分布广、类型多。砂金较为集中的地区是东北地区的北东部边缘地带,中国大陆三个巨型深断裂体系控制着岩金矿的总体分布格局,长江中下游有色金属集
中区是伴(共)生金的主要产地。
三、 资源特点
1.矿床类型多,但缺少世界级大型矿床
我国金矿类型繁多,其金矿床的工业类型主要有:石英脉型、破碎带蚀变岩型、细脉浸染型(花岗岩型)、构造蚀变岩型、铁帽型、火山-次火山热液型、微细粒浸染型等矿床。其中主要产于破碎带蚀变岩型、
石英脉型及火山-次火山热液型,三者约占金矿总储量的94%。
尽管我国金矿类型较多,找矿地质条件较优越,但至今还未发现像南非的兰德型、原苏联的穆龙套型、美国的霍姆斯塔克和卡林型,加拿大霍姆洛型以及日本与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火山岩型等超大型的金矿类型。
2.大型、特大型金矿床少,中小型金矿床多
根据“八五”期间承包勘探最终完成的情况看:大型、超大型矿床只占9.58%、中型矿床数量占24.55%、小型矿床数量占65.87%。由此可见,我国金矿储量规模在数量上,中小型矿床占绝对多数,大型矿床为数
不多,尤其是储量超过50t的岩金矿,“七五”以前勘查的只有焦家、新城、三山岛、团结沟、金厂峪,“七五”以后勘查的只有金山、镇沅、玲珑47.52号、东坪、东闯10处。其中,焦家金矿经补充勘探总储量将达到
130t,成为我国第一个世界级的岩金矿床。
3.资源分布广泛,储量相对集中
我国金矿分布广泛,据统计,全国有1000多个县(旗)有金矿资源。但是,已探明的金矿储量却相对集中于我国的东部和中部地区,其储量约占总储量的75%以上,其中山东、河南、陕西、河北四省保有储量
约占岩金储量的46%以上;其他储量超过百吨的省(区)有辽宁、吉林、湖北、贵州、云南;山东省岩金储量达593.61t,接近岩金总储量的1/4,居全国第1位。砂金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占27.7%,次为四川占
21.8%,两省合计几乎占砂金保有储量的一半。
4.金矿床中富矿少,中等品位多,品位变化大,贫富悬殊
以1996年黄金工业统计年鉴为根据,目前全国岩金出矿品位4.14g/t,砂金出矿品位0.169g/m3;在岩金矿床中<3g/t占27%、3~6g/t占56%、6~10g/t占13%、10~20g/t占4%。6g/t以下的中低品位矿床占
83%以上,而且呈逐年递降趋势。砂金矿床<0.15g/m3占38%,0.15~0.25g/m3之间占26%,>0.25g/m3占34%。总起来看,我国岩金矿、砂金矿品位偏低,富矿储量极少。
5.伴生金储量占有重要位置
我国伴生金储量占全国金矿总储量的27.9%,绝大部分来自铜矿石,少量来自铅锌矿石,主要集中于江西、甘肃、安徽、湖北、湖南五省约占伴生金储量的67%,其中江西居第1位。
伴生金在我国占有重要地位,其储量所占比例,大于世界伴生金的平均数,所以伴生金是中国金矿资源的一大特点。
6.金矿成矿时代广泛,可以形成于各个地质时期
根据我国已知金矿成矿研究资料,可分为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五个成矿时期。根据原地质矿产部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统计,前寒武纪金矿储量占56.4%,中新生代占35.9%,古生代占7.4%

Ⅳ  中国壳体构造与岩金矿分布

中国壳体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历史演化,由于它原始的不均一性以及后来演化的不平衡性和差异性,遂使地域之间在时空的演化和运动上存在着差别。根据这些差别,可以划分出组成地壳的胞体,即超级综合性构造单元的壳体。

不同类型的壳体有不同的构造演化历史,不同的构造单元组成,以及不同的地质构造作用等,因而它们各自都具有本身岩金矿的成矿分布特征。

一、中国壳体构造分区及其特征

中国陆地的壳体构造自东至西被归属为四个壳体,即东亚陆缘壳体、东亚壳体、中亚壳体和南亚壳体。而在中国南海最南端的部分地域则被归属于东南亚陆缘壳体。东亚壳体、和中亚壳体为亚洲复式壳体的原有壳体,其余三个则是从冈瓦那古大陆分裂出来的壳体。

由于东南亚陆缘壳体为海区和小岛,与岩金矿成矿关系不大,故在这里不予论及。

东亚陆缘壳体的西界线大致是沿中国东部大陆架与大陆坡的转折线及其邻近的深大断裂带,而与东亚壳体相接;东亚壳体与中亚壳体接触界线是银川-昆明深大断裂带;中亚壳体与南亚壳体的接触分界线是班公湖-丁青-怒江一线的深大断裂带;南亚壳体、东亚壳体与东南亚陆缘壳体的边界亦是一条深大断裂带。

(一)东亚陆缘壳体

位于我国大陆东南的陆缘海区,主要包括东海地洼区、南海地洼区、台西地洼区和台东地槽区等。台东地槽区为新生代地槽区,台西地洼区为中亚型地洼区。本壳体以古生代及其以后时代的地槽构造层分布广而发育为特色,出露于台湾本岛及邻近岛屿。

(二)东亚壳体

中国东部归属之,是一个成熟度高、结构复杂、构造层发育齐全的大陆型壳体。它包括有十四个大地构造区:松辽、伊陕、四川三个地台区;内蒙、小兴安岭、兴凯、南北、华北、华中、胶辽、滇西、云贵、江南、东南十一个地洼区。

本壳体前地槽构造层(主要为太古宙地层)分布广、且较发育,古陆核构造显著。在构造演化史上,本壳体的地槽阶段、地台阶段和地洼阶段的构造发展过程,都有着比较完整的反映,因此,地槽、地台、地洼三大基本构造层也十分发育,并且每个大地构造发展阶段的构造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热流作用和成矿作用等,均显示明显。

本壳体的构造发展特点为:①古前寒武纪地台构造发育,例如华北地区为古前元古宙地台,扬子地区为前寒武纪地台,东南地区有华夏古陆等;②现今仍存在着三个残留地台区即松辽、伊陕、四川三个地台区;③中、新生代时,绝大部分地区进入地洼构造发展阶段,目前已发展到余动期。均属于华夏型地洼区。

(三)中亚壳体

中国西部归属之,包括阿尔泰至藏北广大地域,有十个大地构造区:阿尔泰、准噶尔、斋桑、天山、南疆、昆仑、巴丹吉林、青甘、巴颜喀拉、藏北十个地洼区。

本地壳前地槽构造层主要分布于天山-塔里木一带;地槽构造层分布广泛,主要为加里东地槽构造层和海西地槽构造层;地台构造层不大发育;地洼构造层分布较普遍。

在构造演化史上,本壳体的地槽体制发育,构造岩浆活动激烈,以加里东地槽和海西地槽发育为特色,且大都为优地槽体制;本壳体所经历的地台体制短暂,只在三叠纪经历了相对较平静的地台体制。有些地域甚至缺失地台阶段,而直接由地槽阶段跨入地洼阶段;本壳体自中生代以来进入地洼构造发展阶段,目前基本上处于初动期-激烈期前期发展,故各地洼区均属中亚型地洼区。

由于本壳体古地槽体制发育,古地台体制短暂而微弱,且建造特征表现不明显,而地洼体制目前又只处于地洼构造发展阶段的前期,其发展的表现程度逊色于东亚壳体,因此在探讨中亚壳体内的构造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和成矿作用等时,常忽略了新体制或后来的地洼体制所产生的重要影响,而过于强调了古地槽体制所起的作用,这是今后应引起特别重视的问题。

(四)南亚壳体

中国藏南一带地域属之,包括雅鲁藏布江地槽区、冈底斯地洼区和喜马拉雅地洼区。

本地壳地槽构造层发育,直到现在还存在着新生代地槽区(雅鲁藏布江地槽区);晚古生代和中生代地台构造层亦比较发育。

新生代时,壳体内的地洼构造活动强烈。在地洼区的活动类型上,属中亚型地洼区。

二、中国壳体与岩金矿分布

中国的岩金矿分布于中国东亚陆缘、东亚、中亚和南亚四大壳体内,而东南亚陆缘壳体至今未见报道有岩金矿分布,故本节只讨论四大壳体的岩金矿分布规律。

(一)东亚陆缘壳体与岩金矿分布

本壳体除台湾等岛屿外,绝大部分为海区。壳体的地槽体制明显,古地台体制不发育。缺乏典型的地槽型超基性岩建造,以及酸性花岗岩建造,可见壳体的“基性”程度高。

本壳体新生代火山活动强烈,其形成了极有价值的与火山岩有关的金矿床。本壳体岩金矿床成因类型主要有三种:①次火山热液型金矿床,如金瓜石金矿;②石英脉型金矿,例如太白山、合欢山等金矿点;③含金斑岩铜矿,例如奇美矿床。其中以次火山热液型金矿床最为重要,如所述的著名的金瓜石矿床即属之。该矿床为特大型金矿床,位于台西地洼区内,金矿化主要赋存于更新世英安岩及中新世砂岩中。成矿时代主要为喜马拉雅期。因此,该矿床在成矿大地构造类型上属地洼型金矿床。

谭立平教授估测了台湾黄金矿产资源的总储量(包括砂金),认为有7000t纯金,其中6000t在中央山脉,1000t在金瓜石。

由以上可见,台湾省的金矿资源潜力良好,又见有特大型金矿,壳体的基性程度又高,看来找金的前景颇佳。

(二)东亚壳体与岩金矿分布

本壳体前地槽构造层(主要为太古宙地层)发育,以太古宇绿岩建造为主。该建造含多个金矿源层,金的丰度值也较高,且金易活化迁移,因此赋存于前地槽构造层内的特大型金矿床较多,如小秦岭、夹皮沟、金厂峪、小营盘和栖霞等金矿即是。

本壳体元古宇地槽构造层十分发育,该层对金成矿有利,故赋存于其中的金矿床为数不少,如东风山、四道沟、万古、沃溪和金山金矿床等。河台金矿等也属之。

本壳体地台构造层发育,主要为前寒武纪的古地台体制和后加里东地台体制所形成,以碳酸盐岩建造和砂页岩建造为主,为微细浸染型金矿的形成,准备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和赋存环境。

本壳体地洼型构造岩浆活化作用强烈,一方面形成了与这种作用有关的金矿床;另一方面则对这种作用产生之前的所形成的金矿源层、金矿源岩、金矿(点)等加以改造、叠加、富化而形成多因复成金矿床。许多产于太古宙地层的金矿床以及产于地台构造层的微细浸染型金矿(如分布于滇黔桂金三角区的赋存于上古生代地台构造层的微细浸染型金矿),一般都具有中生代的同位素年龄值,其原因就在于此。

在中国,产于地洼构造层中、并且具有工业价值的沉积砾岩型金矿床,仅只分布于本壳体内,如东北地区的小金山、北排子等砾岩金矿床。

本壳体的金成矿特色还有就是与地洼型中、新生代碱性岩类有关的金矿和与地洼型中生代中酸性陆相火山活动有关的金矿比较发育,前者如河北东坪、云南北衙等金矿,后者如江西虎圩、辽宁奈林沟和红石金矿等。

本壳体在金成矿上还产生有比较少见和罕见的属于地洼型金矿的金矿类型,如内蒙的与伟晶岩有关的大型金矿床,广东的碳酸盐-钠长石岩型金矿床。

(三)中亚壳体与岩金矿分布

本壳体前地槽构造层出露不多,主要见于库鲁克塔克-敦煌-阿拉善一带。库鲁克塔克区的新太古宇托格杂岩是金的富集层位;在敦煌群中见有与变基性、中基性火山岩有关的小宛南山金矿床;在阿拉善地区分布有与太古宙绿岩体有关的变质热液型金矿。与东亚壳体相比,本壳体赋存于前地槽构造层或太古宇绿岩带的金矿,无论在规模大小和数量上,均十分逊色。但是,一般而言,前地槽构造层分布区是有利的金成矿地域,所以今后一定要加强在本壳体的太古宇绿岩带寻找剪切带糜棱岩型、断层破碎带型和构造蚀变岩型的(超)大型金矿的工作。

本壳体古地槽体制发育,地槽构造层广布,并具多层位金矿源层,地槽型金矿源岩也十分发育,因此本壳体地槽型金矿成矿作用强烈。

本壳体地槽型金成矿特色是与超基性岩类关系密切,如壳体内一些与超基性岩有关的铜镍硫化物矿床,本身就是一个(特)大型金矿床,金川、德尔尼、喀拉通克等矿床即是。

本壳体与地槽型海相火山岩有关的金矿十分发育;如新疆的金山沟金矿、青海的下沟金矿、甘肃的马庄山金矿、四川的呷村金矿床和藏东的朱巴龙金矿等。

在本壳体海相火山岩型金矿中,又以与基性火山岩有关的金成矿为其突出特点。这种类型的金矿见于新疆的齐依求和萨尔托、青海的松树南沟和红沟等地。

中亚壳体内微细浸染型金矿亦发育,主要见于甘、川地区。规模达(特)大型的矿床较多,如东北寨、拉尔玛、马脑壳等金矿床。赋矿的基本构造层多为地槽型构造层,这一点与东亚壳体内的微细浸染型金矿床的主要赋矿基本构造层有异,因为后者为地台构造层。但是在成矿大地构造类型上,均属于地洼型金矿。

前文述及,本壳体自中生代以来即已开始进入了地洼构造发展阶段,该阶段的金成矿作用,随着金矿地质工作的深入,显得愈来愈重要,如甘肃北山、西秦岭、可可西里、川西、藏东等地域的中、新生代金成矿作用就十分重要,该成矿作用主要与地洼型构造岩浆活化作用有关。

(四)南亚壳体与岩金矿分布

归属于南亚壳体的藏南一带区域,产金历史悠久,但成型者少,储量有限,这反映出该壳体金矿前景还有待进一步查明。实际上,近年来在岩金矿找矿上也取得了一些可喜进展,如在西藏日喀则地区所发现的洞嘎含金硅化破碎带型的岩金矿,可达大型规模。

本壳体砂金矿丰富,但岩金矿却发现少,依目前资料,主要见有与地洼阶段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期中酸性岩浆活动有关的金矿点,以及与地槽型超基性岩有关的金矿化。

本壳体具有寻找金矿的巨大潜力。

Ⅵ 什么样的土壤会生成金矿

没有会生成金矿的土壤。

Ⅶ 金矿成矿的地质背景条件

北祁连山地区的大地构造位置、区域地质构造环境的特征与其演化、成矿物质的来源与控矿因素等条件是否具备,则是金矿成矿过程能否得以完成的基础。因而认真分析这些重要基础问题,查明成矿背景条件乃是十分必要的。

1.成矿区域的大地构造位置

北祁连山金成矿区域涉及的主体范围为通常所说的北祁连山加里东褶皱带,是早古生代优地槽或裂谷-岛弧体制阶段演化的结果。由于它占有华北古陆南缘的特定时空位置,古地壳的不稳定性和构造的活动性,决定了北祁连山地区成为早古生代的造山带,并经后续多阶段的构造演化至今,无不叠加有深深的烙印。来自东方的环太平洋构造域和来自西南的特提斯构造域相比,后者的影响较为突出。印度板块的不断向北俯冲,青藏高原不断隆升,作为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北祁连山加里东褶皱带则不断地遭受着海西、印支、燕山、喜马拉雅等褶皱期构造运动旋回的影响,新构造运动、地震灾害频繁,热泉成矿活动多见,均表明北祁连山成矿域具有特定的大地构造位置。这对金矿的成矿来说,尤为重要。

2.成矿区域的地质环境

北祁连山成矿域是在元古宙原始地壳沿古河西系构造裂陷发生,经过裂谷、大洋化、岛弧阶段的建造期

;俯冲、碰撞阶段(O—D)的造山期阶段以及进入上叠盆地(C—T)、盆-山构造(J—现代)等陆内造山阶段的改造期。从北祁连山复合造山带的演化历史来考察,可归纳出以下诸多的地质构造环境特征:

1)寒武—奥陶纪海相火山岩、火山-沉积岩的分布特征

寒武—奥陶纪海相火山岩、火山-沉积岩的广泛分布,表明裂谷-岛弧环境火山活动强烈,除大规模造岩的同时,并把上地幔、下地壳的贵金属、多金属等造矿元素借以有利的构造途径和各种状态的载体有可能运移到地壳的浅表部。随着不同的演化阶段,建造了双峰式钙碱性—偏碱性的细碧岩-石英角斑岩系和准同期的铁-铜-硫成矿系列(寒武纪裂谷期);以基性为主体的细碧-角斑岩系和准同时的铁-铜-硫成矿系列(奥陶纪岛弧期);超基性—基性岩带集中分布的蛇绿岩杂岩带,具有洋脊洋岛拉斑玄武岩系特征,是洋脊裂谷、岛弧裂谷深切洋壳重熔的结果,在洋盆闭合碰撞过程中,洋壳残片仰冲所致。在青海境内,走廊南山南坡黑河断裂以北西起边麻沟东至白柳沟一带中晚寒武世以中酸性火山岩为主的火山岩系分布广泛,酸性火山穹窿(短背斜)控制着白银厂-小铁山式铜、多金属硫化物矿床成群成带分布。托来山西起龙孔大坂东至扎麻什克东沟一带以早奥陶世基性火山岩为主的火山-沉积岩系和基性—超基性岩带相伴发育,是蛇绿岩带分布的主要地段。除铬铁矿(玉石沟)、石棉(双岔)、玉石(玉石沟)等矿产与超基性岩直接相关外,还有铜-锌型硫化物矿(阴凹槽)、铁矿(大水沟、小水沟)铜-金矿(大二珠龙)、金矿(红土沟—川刺沟)等系列分布。

除托来山蛇绿岩杂岩带外,走廊南山北坡亦有岛弧扩张脊的蛇绿岩套发育,主要分布在甘肃境内,而在托来山南坡延至红沟、大坂山地区,双峰式细碧-角斑岩-石英角斑岩系及基性—超基性岩亦有出现,早期有学者认为红沟铜矿可与产有塞浦路斯型铜矿的洋脊蛇绿岩套环境相类比。近期夏林圻、夏祖春等(1996)认为在晚奥陶世是被动大陆边缘新生裂谷环境;但笔者认为不排除在晚奥陶世北祁连洋扩张的停止,有可能往南侧俯冲,原被动大陆边缘活化具有类岛弧环境的特征。红沟含矿火山岩系仍可能是大洋闭合、碰撞过程,由北向南逆冲拼贴,推覆于前寒武纪变质岩基底之上。

2)多阶段岩浆-构造演化与不同构造型式对成岩成矿过程的控制特征

北祁连山地区在元古宙至早古生代,已是处于中朝—塔里木陆块南缘,即阿拉善、柴达木等两地块间的构造活动环境,该区内前寒武纪基底微地体的存在和早古生代火山岩浆活动的记录表明这一点,但其主要演化阶段应为古生代。在早古生代经历了优地槽的发展历程;以板块运动而论,经历了陆内裂谷—洋脊扩张—岛弧俯冲—大洋消减,在早古生代末,晚古生代早期碰撞造山。目前所见走廊南山北坡复向斜、走廊南山南坡复背斜,托来山复向斜的三分格局显示了北祁连山中西段的整体特征。沟-弧-盆体系的记录表明不同的构造环境分布着火山岩、岩浆岩各异的岩浆岩带,如中—上寒武统双峰式火山岩系主要分布在走廊南山南坡黑河—祁连河以北的复背斜带;早—中奥陶世基性火山岩系、基性—超基性岩带(或称蛇绿岩杂岩带)主要分布于上述中间复背斜带南、北两侧复向斜带。相应的花岗岩浆的侵入活动沿走廊南山北坡、托来山南坡区域边界深大断裂带发育。在青海境内较大的中酸性侵入岩体主要在北祁连山加里东褶皱带与中祁连山分界转换部位分布,在火山岩、火山-沉积岩系分布区内,除小规模的中酸性岩株、岩脉外,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显示并不强烈。

晚古生代天山、秦、祁、昆等复合造山带的形成,对中国大陆的拼合及最后转入陆内造山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北祁连山加里东褶皱带的基底上,经过石炭一二叠纪上叠盆地的发展阶段,由海相、海陆交互相向陆相过渡,晚古生代含煤沉积经过晚古生代末至中生代早期断-褶运动,沿区域构造线NW—SE向呈断陷盆地展布,相应的岩浆侵入活动并不强烈。从中生代至新生代进入盆山发展阶段,形成现今的地质结构面貌,盆山体系展示了复合造山带发生、演化的历史记录,成岩、成矿时空分布的相应规律,为探索金的成矿地质环境提供了信息。

3)区域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北祁连山地区曾进行过区域化探扫面和部分点上的大比例尺化探工作,积累了较丰富的资料,目前因资料未能收集齐全,也没有经过统计和综合整理,这里仅就少量的资料,粗略反映本区部分岩石地球化学场特征。根据1:20万野牛台幅和祁连幅少量岩石测量资料反映,有以下特征:

①Au元素在中寒武统地层中有明显富集趋势,其富集系数最高为2.8;②Au元素在闪长岩内富集,其富集系数为 2.0,稍次在斜长花岗岩内富集系数为1.7;③与金密切相关的元素 As、Sb在奥陶系地层和志留系地层中富集系数较高。As元素在奥陶系地层中富集系数最高为1.7,其次在志留系地层中富集系数为1.5;Sb元素在志留系地层中富集系数最高为2.1,在奥陶系地层中为1.5。

根据1:5万达郎农饲队幅和祁连县幅,岩石测量资料统计计算结果见表5-1。

表5-1达郎农饲队幅、祁连幅岩石含金性统计结果表

金元素主要富集于中寒武统绢云母石英片岩中,其Au元素的含量平均值最高,离差大。在副变质岩和寒武系、奥陶系各类火山岩中,尽管Au平均含量不算很高,但离差较大,反映Au元素在上述地层岩石中易于局部富集。

图5-1、5-2、5-3等主要表明了白银厂-小铁山式块状硫化物矿床的含矿火山岩系若干元素组合的地球化学场特征。海相火山岩区喷气-火山成因类块状硫化物矿床主要为铜、铅、锌等铜-多金属矿床;但一般均含贵金属元素伴生矿产,且以金、银为主体。含矿火山岩系及其相应的多金属、贵金属矿床所对应的区域地质环境和地球化学场不仅是多金属矿床的成矿背景,亦是共伴生Au(Ag)矿产的成矿背景。虽在时间维上前者为早,后者从准同时延至后期改造叠加阶段,但在空间维上两者往往紧密相依,赋存于同一含矿岩系、同一构造部位、同一构造-岩性-矿化蚀变带内。原来的喷气沉积成因的块状硫化物矿化带、矿床、矿体不仅构成金(银)矿初步富集的载体,而且事实上构成了贵金属的物质来源,即矿源层。

图5-1白银厂矿田及小外围区域岩石、含矿岩系与近矿围岩微量元素含量曲线(据邬介人等,1994)

①—区域围岩;②—基性火山岩;③—中基性火山岩;④—酸性火山岩;⑤—含矿岩系;⑥—近矿围岩

将白银厂矿田及其小外围区域岩石、含矿岩系与近矿围岩的若干金属元素按其序号排列作出了含量对比曲线(图5-1),其总体特征反映了铜、铅、锌的高丰度值,其中含矿岩系近矿围岩更为突出。虽然曲线中缺少Au、Ag等连结点,但一般与Au、Ag矿化有关的Cu、Pb、Zn组合和As、Sb、Bi、Hg指示元素异常相伴出现。无疑构成了伴共生金矿地球化学场的有利特征。

图5-2白银厂矿田各矿床和矿化带主金属元素分布特征(据邬介人等,1994)

1—折腰山;2—火焰山;3—四个圈;4—小铁山;5—铜厂沟;6—拉牌沟

对比白银厂矿田主元素在诸矿床或矿化带的分布特征,表明诸矿床的矿化度(Cu+Pb+Zn)曲线与贵金属的Ag曲线基本一致。折腰山、小铁山矿床规模大,Ag与主元素(Cu、Pb、Zn)正相关。铜-多金属块状硫化物矿床的矿石一般认为是喷气沉积产物,矿石是“特殊”的岩石。折腰山、小铁山矿的伴生型金矿、银矿储量可达大、中型金、银矿规模。对金、银而言,其地球化学行动与铜、铅、锌元素相似而有差异;因而多金属矿床、矿化带、矿石亦是伴生型贵金属金、银矿产的矿源层、就位空间与矿化蚀变围岩;同时亦是共生型以至独立型金、银矿床的就位空间。

白银厂区域岩石、矿床主金属元素原生晕比值与折腰山、火焰山Cu-Zn型矿床、小铁山Zn-Pb-Cu型矿床主元素金属储量比三角图表明区域岩石、矿床(区)和矿床储量等三者三步变化趋势。说明火山岩系和诸矿床(区)相对集中于Zn-Pb-Cu型的分布区域内,前者较分散,后者显示集中的趋势;以折腰山、火焰山矿床和小铁山矿床而言,主元素储量比向两极分散,前者接近Cu端员点Cu(Zn)型域,后者更接近Pb-Zn型域。在白银厂矿田两类矿床Cu、Pb、Zn的集中过程中,相伴的金、银元素必然得到初步的富集,后期因素的叠加改造有可能引起金、银元素的再迁移再富集,加富老矿体,产生新矿体。

3.成矿前的控矿因素与物源的准备

从北祁连山复合造山带区域地质背景和基本成矿事实出发,以最新金矿成矿理论为指导,来总结本研究区金矿类型及其控矿因素,不难显示其各自的重要性。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构造”因素在金成矿过程中占有主导地位,板块构造体制控制着北祁连山裂谷-岛弧系的发生、发展以及大洋板块的不断消减直至碰撞造山。区域大断裂一般都是超壳断裂,往往控制着岩浆的上侵通道、火山活动中心与盆地的沉积,不同板块的接合带、俯冲消减带、碰撞带都经历了热动力变形变质过程。巨大的韧性、韧脆性剪切带、强片理化构造破碎带为深源成岩成矿物质转移至地壳的浅表部提供了通道。更低级序的构造可直接为成矿提供就位空间。研究区内的黑河断裂带具有长寿性质,在早古生代控制着双峰式火山岩带的分布及洋脊型蛇绿岩带和岛弧俯冲杂岩带的分布,在晚古生代控制着石炭—二叠纪的上叠盆地沉积及盆地的发生与发展,在中、新生代还控制了黑河流域砂金、砂铂矿的分布。其两侧的次级断裂、韧性、韧脆性剪切带、片理化带、断层破碎带等强构造蚀变带的扩容作用为成矿元素迁移、矿液的富集、金矿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构造环境。

图5-3白银厂矿田区域围岩、近矿围岩及矿床主金属对比(据邬介人等,1994)

1—区域围岩;2—基性火山岩;3—中—基性火山岩;4—酸性火山岩;5—含矿岩系;6—近矿围岩;7—折腰山,8—火焰山;9—四个圈;10—小铁山;11—铜厂沟;12—拉牌沟;13—折腰山和火焰山矿床Cu、Pb、Zn(储量)比值;14—小铁山矿床Cu、Pb、Zn(储量)比值

(2)在岩石圈的构造演化过程中不同的构造演化阶段可产生不同的岩(矿)石系列,代表着一定的物质环境,亦可称之为一定的地球化学场,构成成矿的物质基础。北祁连山海相火山岩系特别发育,基性—超基性岩体的成带分布表明下地壳上地幔物质上迁,造岩亦造矿。在中一晚寒武世、早奥陶世裂谷岛弧带细碧岩-角斑岩-石英角斑岩系的酸性端员构成火山喷气成因类铜、多金属硫化物矿床(白银厂-小铁山式)的主岩。赋矿的黄铁绢英蚀变岩带同时亦是共(伴)生金、银的富集场所;在托来山北坡蛇绿岩杂岩带以及托来山南坡扎麻什东沟脑—大坂山口晚奥陶世细碧岩-角斑岩-石英角斑岩系中可形成铜-锌型硫化物矿床(阴凹槽、红沟),亦是共(伴)生金、银富集的场所和金、银成矿物质获初步富集后经叠加、改造再富集的地球化学背景场。

上述构造因素、火山岩浆因素是主要的控矿因素,前者为主导后者为基础。其次,前寒武纪基底变质岩系与后寒武纪的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对金矿的成矿具有重要影响,如北祁连山褶皱带内的基底变质岩地体、托来山南坡与中祁连陆块分界深大断裂带两侧基底变质岩系的金源和古生代及其以后的岩浆侵入活动,为该地区增加了成矿的有利因素。中铁目勒—柯柯里与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蚀变岩型金矿化带和巴拉哈图—茶汗河一带的金矿床(点)可能与之有重要关系。

Ⅷ 喀斯特地貌有金矿

这个时候不一定喀斯特地貌是由于盐水水的侵蚀而造成的喀斯特地貌也就是说矿藏的话也不专能根据这个属来判断因为很多地方像中国的很多南方因为水汽充足所以coming的地貌喀斯特地貌比较广泛但是分布广泛并不代表他就一定有情况不同的区域才能找到新的地方的

Ⅸ 金矿成矿构造背景

一、有关成矿构造背景的主要观点

关于胶东矿集区成矿大地构造背景,前人已进行过较多研究,目前尚未形成一致的认识,主要观点有:

1) 中生代陆陆碰撞造山过程的挤压向伸展转变体制 ( 陈衍景等,1992,1994; 王德滋等,1998; 胡受奚等,1997; Chen et al. ,1998; Zhai et al. ,2001,2002; Yang et al. ,2003; Mao et al. ,2003; Zhou and Lu,2000; Zhou et al. ,2002) ;

2) 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体制或其远程效应 ( Sillitoe,1989; 陈衍景,1986; Qiu et al. ,2002) ;

3) 地幔柱活动 ( Wang et al. ,1998; 孙景贵等,2000) ;

4) 郯庐断裂多期活动 ( Xu et al. ,1987; 杜乐天,1996) ;

5) 早前寒武纪克拉通化作用 ( 沈保丰等,1994; 王义文,1996) ;

6) 陆陆碰撞造山作用是导致金矿形成的主导因素 ( 陈衍景等,2004) ;

7) 非造山带型金矿 ( 翟明国等,2004) 。

二、中生代构造体制转化事件

中国东部滨太平洋构造域是巨大的环太平洋构造域的组成部分,是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结合带,它先后经历了古生代东亚古陆及其东部古大陆的形成,早中生代的挤压改造,晚白垩世至中渐新世的拉张聚敛,中渐新世至早上新世的扩张断陷和晚上新世至全新世的俯冲沉降的大地构造演化过程,形成了复杂的地质构造格局 ( 李廷栋等,2002) 。胶西北矿集区位于滨太平洋构造域中,中生代经受了多次构造体制转换事件影响,导致了对金矿成矿构造背景认识的多样化。中生代主要的构造体制转化演化包括:

1)中三叠世古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碰撞,导致苏鲁造山带形成,发生超高压变质作用(228±2Ma,李曙光等,1997);

2)侏罗纪伊佐奈岐板块(Izanagi)由慢速俯冲转为快速俯冲(140Ma),引发郯庐断裂大规模左行滑移(徐贵中等,2001);

3)早白垩世中国东部岩石圈地幔和部分下地壳拆沉,引起软流圈上涌和岩石圈减薄(朱光等,2001),引发大规模岩浆活动和区域应力场性质转变(邓军等,2004)。

三、中生代岩石圈减薄的时间和证据

中国东部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折,总体表现为陆内伸展和与地幔隆起相伴的大规模岩石圈减薄,及由EW向到NNE向的盆岭格局重组。对华北东部中生代构造格局研究表明,从岩石圈深部物质上涌开始到地壳浅表层响应为止,都记录了华北早中生代所经历的构造体制转折的重大变革(邵济安等,2000)。中生代岩石圈减薄在胶东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其主要地质证据包括:

1)地壳隆升。胶东白垩纪莱阳群直接不整合覆盖于基底变质岩系之上,说明自三叠纪苏鲁造山带形成以来该区一直处于隆升状态,由于强烈隆升,使巨厚的古生代沉积物完全被剥蚀,并且缺失了三叠纪和侏罗纪沉积。地壳隆升的峰期形成中国东部燕山期古高原。早白垩纪晚期,出现岩石圈伸展减薄,形成盆地和广泛的岩浆活动。因此,可以说本区前期地壳隆升为后期岩石圈减薄奠定了基础。

2)大规模强烈的岩浆活动。胶东地区中生代发育有40余个花岗质侵入岩体,岩浆岩出露总面积占胶东地区陆域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岩浆岩如此大面积出露和广泛分布,标志着本区发生了大规模强烈的岩浆作用。从而说明中生代胶东地区地幔处于明显上隆状态,并使古老的结晶基底变质岩系在一定深度内被迅速加热,发生部分熔融而形成大量花岗质岩浆。大规模岩浆作用产物是记录软流圈抬升、岩石圈减薄及地壳伸展的最有力证据(徐贵中等,2001)。

对于华北东部岩石圈减薄的时代,有从侏罗纪,以及从约140~120Ma开始的不同意见,但多数研究者认为最主要的峰期在130~110Ma之间。最近,大量研究从不同角度限定了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折和岩石圈减薄的时限,总的认为,华北东部构造体制转折的时限始于160~140Ma,结束于110~100Ma,峰值是120Ma(翟明国等,2005)。对山东中生代岩浆岩同位素年龄数据统计表明:岩浆岩同位素年龄介于250~60Ma之间,形成3个年龄集中段:230~200Ma、160~140Ma和135~90Ma,指示山东省经历了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3个岩浆活动阶段。其中白垩纪岩浆活动规模最大、分布最广,峰值年龄约为120Ma,说明胶东岩石圈减薄在白垩纪达到峰期。

胶东地区许多燕山期花岗岩类为高锶花岗岩,具有与埃达克岩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埃达克质成分岩石的形成需要很高的温度(850~1150℃)和压力(1.0~4.0GPa),形成于板块消减带或加厚的下地壳底部。根据中国东部情况,具有类似于埃达克岩特征的中酸性高锶侵入岩的形成不大可能与板块俯冲有关,应当是板内环境的(翟明国等,2005)。推测主要源于加厚的陆壳底部下地壳基性岩的部分熔融(张旗等,2003)或者下地壳拆沉熔融和地幔混染过程(肖龙等,2004),研究表明,垛崮山高锶花岗闪长岩源区应是介于高压麻粒岩相至榴辉岩相的基性下地壳,厚度>40km。花岗岩岩浆活动的演化过程指示,胶东中生代重大构造转折前期以出现大量高锶花岗岩为特征;大约在115.4~90Ma,区域地壳基本减薄到正常厚度(35~40km),此时以出现崂山碱性花岗岩为特征。

胶东地区白垩纪火山活动强烈,青山群火山岩的成因被认为与受过强烈交代作用的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作用有关(王德滋等,1996)。王氏群史家屯玄武岩来源于亏损的地幔源区,由软流圈和新生岩石圈地幔分别部分熔融产生的熔体相混合而成(闫峻等,2005)。由形成于120Ma左右以来源于岩石圈地幔源青山群为代表的中基性火山活动转化为以来源于软流圈源王氏群(史家屯玄武岩)为代表的基性火山活动,这一演化过程指示了岩石圈减薄过程的发生和结束。

3)大范围断陷盆地的形成。胶莱盆地是位于苏鲁折返带和胶北隆起之间的中生代盆地,其分布面积占鲁东地区总面积的近1/2,被白垩纪河湖相碎屑沉积和火山物质所充填,沉积厚度最厚达近万米。盆地夹持于沂沭断裂带和五莲-青岛-即墨-牟平断裂带之间,是在NE-NNE向断裂控制下形成的断陷性质盆地。根据均衡补偿原理,断陷盆地的发育和广泛的火山喷发作用,必然是地幔上隆和岩石圈减薄作用的结果。

4)幔源岩浆证据。早古生代时期,鲁西发育了来自幔源并携带深源包体和金刚石的金伯利岩,对含金刚石金伯利岩的研究表明,该区古生代存在一个冷而厚(达200km)、具典型大陆克拉通型地幔的岩石圈(Meyer H O A et al.,1994; Harris J W et al.,1994)。对胶莱盆地晚白垩世玄武岩中幔源包体的研究表明,该区晚白垩世时岩石圈厚度大约为60~70km,岩石圈地幔具有新生性质(闫峻等,2005)。上述幔源岩石学研究证明,自古生代至中生代时期,鲁东地区岩石圈经历了明显的由增厚至减薄的转化过程,岩石圈减薄了至少100km。

四、胶东金矿爆发成矿作用与中生代岩石圈减薄有关

胶东大规模、短时限、高强度的金矿成矿作用,被中国科学家称为中生代成矿大爆发或金属异常巨量堆积。陈衍景等(2004)将前人对金矿成矿构造背景的认识总结为4种端元性诱因观点,即:陆陆碰撞、太平洋板块俯冲、地幔柱活动、郯庐断裂活动。鉴于金矿并非沿郯庐断裂分布或以郯庐断裂为中心分布、金矿的成矿时代与郯庐断裂活动时间不一致等原因,否定了金矿与郯庐断裂的因果关系;由于胶东中生代不发育强烈的基性—超基性岩浆活动,也未见大量幔源物质加入等特点,认为地幔柱活动不是金矿形成的主导因素;根据中国东部重要成矿带垂直于俯冲带、与胶东邻近的胶南、江苏缺乏同期同类矿床、环太平洋成矿带主要形成于新生代等证据,认为大洋俯冲亦非主导因素。

综合全球有关金矿床的资料,Goldfarb等(2001)和Groves等(2003)发表了著名的造山带金矿论述,提出了与造山带有关的金矿在全球范围和从中太古代和整个显生宙地质时期有广泛的分布和周期性。Goldfarb等(2001)同时将胶东金矿归为造山带型金矿,国内一些地质学家也将胶东金矿归为造山带型金矿(毛景文等,2003;陈衍景等,2004)。胶东金矿主成矿期年龄为122~113Ma,李曙光等(1996)提出苏鲁-大别超高压变质带的碰撞时间约在250~230Ma,至180Ma超高压变质岩折返至中地壳水平,这一过程应该已经完成了碰撞造山带从挤压到伸展的漫长的造山过程,58~67Ma之后的地壳运动应是一个新的独立的构造体系,否则,一个造山旋回的碰撞过程经历超过100Ma的长时间演化是难以解释的,这说明金矿的形成时间与印支期末的中国古大陆拼合时间是联系不起来的。

胶东金矿的控矿热力学条件是中生代岩浆,金矿产出与中生代花岗岩密切相关。胶东地区花岗岩已识别出三叠纪造山晚期—碰撞后高钾钙碱性花岗岩类、侏罗纪大陆弧高锶花岗岩类和白垩纪活动大陆边缘高钾钙碱性和橄榄安粗岩系列花岗岩类(宋明春等,2008)。显然,三叠纪花岗岩类是与造山运动有关的花岗岩,侏罗纪花岗岩可能受华北与扬子板块后碰撞远程效应的影响,而白垩纪花岗岩类则与三叠纪造山作用没有明显关系,其形成的构造环境是具有弧后拉张性质的活动大陆边缘。胶东金矿在时间和空间上与白垩纪早期花岗岩类最为密切,同样说明胶东金矿的形成与华北和扬子板块之间的碰撞造山作用是不相关的。

金矿主成矿期年龄与白垩纪岩浆活动的峰值年龄一致,略晚于郭家岭花岗岩的形成时代,早于崂山花岗岩的年龄,与伟德山花岗岩及同期的中基性脉岩的形成时代最接近。这一时段正是胶东岩石圈减薄的时期,金矿大规模形成之时恰与岩石圈减薄的峰期吻合,指示胶东金矿爆发成矿作用与中生代构造转折和岩石圈减薄有关,这一认识已被许多研究者所注意(陶奎元等,1999;毛景文等,1999;邓晋福等,1999;翟明国等,2004)。华北东部中生代构造转折和岩石圈减薄的结果之一,是大规模的陆壳特别是下地壳重熔活化和岩浆活动、壳幔物质大比例的交换和混合、流体作用异常活跃,形成了一个岩浆-流体-成矿系统。早白垩世金的突发式集中成矿与地幔物质-能量强烈上涌、岩石圈快速减薄、下地壳大面积置换、大规模火山喷发、地壳显著伸展和郯庐断裂大规模走滑显然形成于统一的地球动力学过程。这一罕见的陆内动力学过程,已经引起地学界的高度关注,可能的假说包括太平洋板块俯冲的远程效应、邻近块体的综合作用、中央造山带大陆深俯冲后的陆内应力场调整、大规模区域性旋转剪切构造作用、地幔柱构造、岩石圈拆沉或根柱构造等(翟明国等,2004)。考虑华北东部的构造转折过程,周边构造域的相互关系和贡献可能是造成这一动力学过程的主要因素。在侏罗纪中—晚期,中国陆块(华南-华北-蒙古)与西(南)部的特提斯洋闭合,北部的西伯利亚与中国陆块碰撞,以及东(南)部的古太平洋(?)或特提斯闭合,在这些邻近块体的共同作用下,当周围挤压后应力松弛时,引发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深部地幔大规模隆起和地壳大规模伸展(翟明国等,2004;邓晋福等,1996)。

蒙阴青山群火山岩的39Ar-40Ar同位素年龄为124.3±0.6Ma~114.8±0.6Ma(邱检生,2001)、Rb-Sr同位素年龄为119.6±3.7Ma(邱检生,1996),五莲青山群火山岩的39Ar-40Ar同位素年龄为109.9±0.6、108.2±0.6Ma(邱检生,2001),胶州青山群火山岩的锆石U-Pb同位素年龄为106±2Ma、105±4Ma和98±1Ma(凌文黎,2006)。可见,青山群的形成时代与金矿成矿年龄接近。一般认为青山群是陆内裂谷环境火山喷发的产物,因此断定金矿化与盆地周边青山期拉张环境下的火山-岩浆活动有联系。这有力地说明了胶东地区晚燕山期(约120Ma)这一区域构造调整和转换、岩石圈强烈减薄的重要时期,也是发生金矿大爆发的有利时期。

Ⅹ 什么地理环境有金矿

所谓金矿的抄来源有很多种,如果是从一级来源说的话,应该可以说多是由硅酸晶格的结构分子或热液将金原子带到地表,因此常形成金的热液矿脉.其他形成金矿的原因还有很多种,例如经过风化作用所聚集的高浓度金,如水流,风力等都有可能形成金浓度上升的区域.目前采集的技术应该在2ppm 以上就可以称为具开采价值的金矿,当然会随金价、矿体大小及当地投资金额等而定.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