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沉管法适宜什么地质

沉管法适宜什么地质

发布时间: 2021-02-17 04:30:35

Ⅰ 盾构法施工隧道有哪些

盾构法施工隧道有如下:
在松软含水地层、地面构筑物不允许拆迁,施工条件困难地段,采内用盾构法施工隘道容能显示其优越性:振动小、噪声低、施工速度快、安全可靠,对沿线居民生活、地下和地面构筑物及建筑物影响小等。盾构法修建的区间隧道衬砌有预制装配式衬砌、预制装配式衬砌和模注钢筋混凝土整体式衬砌相结合的双层衬砌以及挤压混凝土整体式衬砌三大类。

Ⅱ 沉管法的发展历史


19世纪末已用于排水管道工程。第一条用沉管法施工成功的是美国波士顿的雪莉排水管隧洞,于1894年建成,直径2.6米,长96米,由6节钢壳加砖砌的管段连接而成。20世纪初叶,开始用于交通隧道,1910年美国建成了第一条底特律河铁路隧道,水下段由10节长80米的钢壳管段组成。至1927年,德国于柏林建成了一条总长为 120米的水底人行隧道。采用沉管法修建的第一条水底道路隧道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奥克兰与阿拉梅达之间的波西隧道,建成于1928年,水下段长744米,使用12节62米长的管段。它是钢筋混凝土圆形结构,其外径为11.3米。该隧道采用圆形的双车道断面等许多重要特点,成了美国后来用沉管法的楷模。但从1930年建造的底特律—温莎隧道起又采用了钢壳制作的管段,而将其横断面的外形改为八角形。
沉管法修建水底隧道一个明显的进步,是1941年在荷兰建成的马斯河道路隧道。管段用钢筋混凝土制成矩形结构,内设4车道并附设自行车和人行的专用通道。管段断面为24.8×8.4米,外面用钢板防水,并用混凝土作防锈保护层。因管段宽度大而创造了喷砂作垫层的基础处理方法。在欧洲由于向多车道断面发展,都采用这种矩形的钢筋混凝土管段,为第二代沉管隧道奠定了基础。
50年代以后,由于水下连接技术的突破──采用水力压接法,并应用橡胶垫圈作止水接头,沉管法被广泛采用,并随之较快地发展。60年代后期,又出现了不设通风道,又无通风机房的第三代沉管隧道。由于管段断面相应缩小,有利于提高沉管法的施工效益。丹麦于1969年建成的利姆水道隧道,即为这一型式应用的第一例。
中国台湾省高雄市的过港隧道于1984年通车。穿越主航道的水下段用6节120米的沉放管段组成,为4车道矩形断面。70年代初期,在上海市金山和广东省等地,用沉管法修建了多条水工隧洞。
沉管法也应用于建设地下铁道隧道。1960年开始施工的荷兰鹿特丹市地下铁道隧道工程即为一例。

Ⅲ 城市轨道交通地下车站及隧道工程的施工方法有哪几种各自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地下车站及隧道工程的施工方法有明挖法、盖挖法、暗矿山法、沉管 法、盾构法等。明挖版法:适用地下线权路在地下几米深时,一般车站施工用明挖法的 比较多,早期的地铁区间施工也用此法;盖挖:当地铁经过城市的闹市区、交通主干道下面 时,为尽快恢复城市地面交通、保护两侧建筑物的稳定,选择盖挖法是十分必要而且合理的; 矿山法:在地质层水较多,不能用盾构法施工的区间用矿山法,沉管法:是在水底建筑地铁隧 道的一种施工方法。盾构法则适用于各种地质条件,但造价较高,适用于小型车站

Ⅳ 沉管法的基础处理

处理沉放管段基础的目的是使沟槽底面平整,而不是为了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在水下开挖的沟槽,其底面凹凸不平,如不加以整平,管段沉放后会因地基受力不均匀而导致局部破坏,或因不均匀沉陷而开裂。为了提高沟槽底面的平整性,至今绝大多数建成的水底隧道采用垫平的方法。早期大多采用一种在管段沉放之前先铺砂石作为垫层的先铺法。它是在作业船上通过卷扬机和钢索操纵特制的刮铺机或钢犁,沿着沟槽底面两侧设置的、具有规定标高和坡度的导轨,将放下的垫料往复刮平。该法缺点较多。另一种垫平的方法为后填法。即先将管段沉放在沟槽底上的临时支座上,并使管底形成一定的空间(管段底板内预设液压千斤顶,在定位时可以顶向支座,调节管段高程),随后用垫层材料充填密实。后填法中最早用的是灌砂法,仅适用于底宽不大的船台型管段。
40年代初创造成功的喷砂法,适用于宽度较大的大型管段。从水面上用砂泵将砂水混合料通过伸入管段底下的喷管向管底空间喷注,使形成一厚实均匀的砂垫层,喷砂作业须设专用台架和一套喷砂与回吸用的 L形钢管。喷砂开始前,可利用它清除沟槽底上回淤土或塌方土。喷砂完毕,随即松开定位千斤顶,利用管段重量将砂垫层压实。这一基础处理方法在欧洲用之较多。沉管法
70年代日本用沉管法建造东京港、衣浦港等水底隧道时,采用了压浆法、压混凝土法等管段基础处理的新技术。

Ⅳ 沉管法结构与盾构法隧道结构相比有何优缺点

矿山法投抄入小,造价低,但只适合袭土质较好的城市地区和山岭隧道。另外目前中国在建的两个跨海隧道厦门翔安隧道和青岛胶州湾隧道也是在海底以下较深的硬岩层上进行矿山法掘进。

盾构法投入大,造价高,适合淤泥质等土质差的城市地区和过江隧道。

Ⅵ 隧道施工中什么叫明挖法什么叫矿山法什么叫沉埋法什么叫盾构法

明挖法,也称作开槽法,即在从地面开挖,形成隧道槽,然后现浇混凝土底板、侧墙和顶板,作为隧道支护,再回填土覆盖隧道。北京修建地铁1、2号线就采用这种方法,成本最低,但对地面交通等影响较大。

矿山法,顾名思义与开挖矿井的方法一样,适合于硬岩石层修建隧道。采用钻孔爆破形成隧洞,然后采用单拱或双拱支护,单栱指锚喷永久支护(即锚杆和喷射钢纤维混凝土形成永久支护);双拱指锚喷临时支护,然后模筑钢筋混凝土作为永久支护。这种方法也称作新奥法,大部分山岭隧道都是用这种修筑的。

沉埋法,也叫沉管法,适合建造跨越江河或海峡的隧道。一般是在岸边建造大型预制场,预制钢筋混凝土管节(多为矩形),然后将管节连接成为管段,封堵管段两端,漂浮在水面拖至建造隧道地点,然后沉入预先平整河床或海底基础,管段沉底时相互连接密封,形成隧道。中国宁波、上海、武汉等均有采用沉管法修建的越江隧道。

盾构法是掘进机(TBM)法的一种,习惯上将在软土中开挖隧道的掘进机称作盾构。掘进机法适合在各种地质条件下,暗挖修建隧道,其掘进机或盾头,采用旋转刀头或高压水枪(对于土壤)进行开挖,然后顶着后面支撑前进,前进一定距离,就将预制混凝土管片组成一环,形成隧道支护,同时成为掘进机继续顶进的支撑。掘进机法或盾构法施工,只需要建竖井放下掘进机,对地面影响小,可以穿越有建筑、江河和山岭,在城市地铁隧道修建中使用最多。

Ⅶ 沉管法是怎样施工

预制管段沉放法的简称,是在水底建筑隧道的一种施工方法。其施工顺序是先在船台上或干坞中制作隧道管段(用钢板和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管段两端用临时封墙密封后滑移下水(或在坞内放水),使其浮在水中,再拖运到隧道设计位置。定位后,向管段内加载,使其下沉至预先挖好的水底沟槽内。管段逐节沉放,并用水力压接法将相邻管段连接。最后拆除封墙,使各节管段连通成为整体的隧道。在其顶部和外侧用块石覆盖,以保安全。水底隧道的水下段,采用沉管法施工具有较多的优点。50年代起,由于水下连接等关键性技术的突破而普遍采用,现已成为水底隧道的主要施工方法。用这种方法建成的隧道称为沉管隧道。

Ⅷ 沉管法的优点

采用沉管法施工的水下段隧道,比用盾构法施工具有较多优点。主内要有:
①容易保证隧道施工容质量。因管段为预制,混凝土施工质量高,易于做好防水措施;管段较长,接缝很少,漏水机会大为减少,而且采用水力压接法可以实现接缝不漏水。
②工程造价较低。因水下挖土单价比河底下挖土低;管段的整体制作,浮运费用比制造、运送大量的管片低得多;又因接缝少而使隧道每米单价降低;再因隧道顶部覆盖层厚度可以很小,隧道长度可缩短很多,工程总价大为降低。
③在隧道现场的施工期短。因预制管段(包括修筑临时干坞)等大量工作均不在现场进行。
④操作条件好、施工安全。因除极少量水下作业外,基本上无地下作业,更不用气压作业。
⑤适用水深范围较大。因大多作业在水上操作,水下作业极少,故几乎不受水深限制,如以潜水作业实用深度范围,则可达70米。
⑥断面形状、大小可自由选择,断面空间可充分利用。大型的矩形断面的管段可容纳4~8车道,而盾构法施工的圆形断面利用率不高,且只能设双车道。

Ⅸ 管桩和灌注桩各自的优点和成本,适应什么地质

管桩优点:质量易保证,单桩承载力较高,施工较快。管桩施工成本较低。适用于无大颗粒砂砾石的松软土质。

灌注桩优点:承载能力大,施工难度低,不需开挖面积较大。灌注桩施工成本稍高。适用于除砂砾石之外的土质。

管桩按混凝土强度等级和壁厚分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PC管桩)、预应力混凝土薄壁管桩(PTC管桩)和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PHC管桩)。

灌注桩是直接在所设计的桩位上开孔,其截面为圆形,成孔后在孔内加放钢筋笼,灌注混凝土而成的。灌注桩按其成孔方法不同,可分为钻孔灌注桩、沉管灌注桩、人工挖孔灌注桩、爆扩灌注桩等。

螺旋钻机宜用于地下水位以上的粘性土、砂土及人工填土等,钻削下来的土块沿钻杆上的螺旋叶片上升排出孔外,孔径300mm左右,钻孔深度8~12m,根据土质和含水量选择钻杆。潜水钻机宜用于粘性土、砂土、淤泥和淤泥质土等,尤宜于地下水位较高的土层中成孔。

钻孔时为防止坍孔用泥浆护壁。在粘土中用清水钻进,自造泥浆护壁;在砂土中应注入制备的泥浆钻进。利用泥浆循环排除钻削下的土屑,钻至要求深度后要清孔以排除沉在孔底的土屑,减少桩的沉降量。

(9)沉管法适宜什么地质扩展阅读

沉管灌注

指利用锤击打桩法或振动打桩法,将带有活瓣式桩尖或预制钢筋混凝土桩靴的钢套管沉入土中,然后边浇筑混凝土(或先在管内放入钢筋笼),边锤击或振动边拔管而成的桩。前者称为锤击沉管灌注桩,后者称为振动沉管灌注桩。

沉管灌注桩成桩过程为:桩机就位→锤击(振动)沉管→上料→边锤击(振动)边拔管,并继续浇筑混凝土→下钢筋笼、继续浇筑混凝土及拔管→成桩。

Ⅹ 沉管法的概念


沉管法是预制管段来沉放法的简自称,是在水底建筑隧道的一种施工方法。其施工顺序是先在船台上或干坞中制作隧道管段(用钢板和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管段两端用临时封墙密封后滑移下水(或在坞内放水),使其浮在水中,再拖运到隧道设计位置。定位后,向管段内加载,使其下沉至预先挖好的水底沟槽内。管段逐节沉放,并用水力压接法将相邻管段连接。最后拆除封墙,使各节管段连通成为整体的隧道。在其顶部和外侧用块石覆盖,以保安全。水底隧道的水下段,采用沉管法施工具有较多的优点。50年代起,由于水下连接等关键性技术的突破而普遍采用,现已成为水底隧道的主要施工方法。用这种方法建成的隧道称为沉管隧道。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