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石英砂岩属于什么地质年代

石英砂岩属于什么地质年代

发布时间: 2021-02-17 04:08:34

『壹』 什么地质年代的地层

地质年代(geologic time)就是指地球上各种地质事件发生的时代。它包含两方面含义:其一是指各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称为相对地质年代;其二是指各地质事件发生的距今年龄,由于主要是运用同位素技术,称为同位素地质年龄。这两方面结合,才构成对地质事件及地球、地壳演变时代的完整认识,地质年代表正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地质年代的划分和研究,是通过岩石和化石的历史来确定的。
【地层系统】dìcéngxìtǒng
地壳是由一层一层的岩石构成的。这种在地壳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成层岩石(包括松散沉积层)及其间的非成层岩石的系统总称,叫做地层系统。“宇”、“界”、“系”、“统”分指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一级、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一级是“宇”,分为隐生宇(现已该称太古宇和元古宇)和显生宇。
【地质年代】dìzhìniándài
地质,即地壳的成分和结构。根据生物的发展和地层形成的顺序,按地壳的发展历史划分的若干自然阶段,叫做地质年代。“宙”、“代”、“纪”、“世”分指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级、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级是宙,分为隐生宙(现已该称太古宙和元古宙)和显生宙。
【太古宇】tàigǔyǔ
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一个宇。太古宙时期所形成的地层系统。旧称太古界,原属隐生宇(隐生宇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宇和元古宇)。
【太古宙】tàigǔzhòu
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个宙。约开始于40亿年前,结束于25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球表面很不稳定,地壳变化很剧烈,形成最古的陆地基础,岩石主要是片麻岩,成分很复杂,沉积岩中没有生物化石。晚期有菌类和低等藻类存在,但因经过多次地壳变动和岩浆活动,可靠的化石记录不多。旧称太古代,原属隐生宙(隐生宙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宙和元古宙)。
【元古宇】yuángǔyǔ
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二个宇。元古宙时期所形成的地层系统。旧称元古界,原属隐生宇(隐生宇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宇和元古宇)。
【元古宙】yuángǔzhòu
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二个宙。约开始于25亿年前,结束于5.7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壳继续发生强烈变化,某些部分比较稳定已有大量含碳的岩石出现。藻类和菌类开始繁盛,晚期无脊椎动物偶有出现。地层中有低等生物的化石存在。旧称元古代,原属隐生宙(隐生宙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宙和元古宙)。
【显生宇】xiǎnshēngyǔ
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三个宇。显生宙时期所形成的地层系统。显生宇可分为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
【显生宙】xiǎnshēngzhòu
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三个宙。显生宙可分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古生界】gǔshēngjiè
显生宇的第一个界。古生代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分为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和二叠系。
【古生代】gǔshēngdài
显生宙的第一个代。约开始于5.7亿年前,结束于2.5亿年前。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在这个时期里生物界开始繁盛。动物以海生的无脊椎动物为主,脊椎动物有鱼和两栖动物出现。植物有蕨类和石松等,松柏也在这个时期出现。因此时的动物群显示古老的面貌而得名。
【寒武系】hánwǔxì
古生界的第一个系。寒武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寒武纪】hánwǔjì
古生代的第一个纪,约开始于5.7亿年前,结束于5.1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陆地下沉,北半球大部被海水淹没。生物群以无脊椎动物尤其是三叶虫、低等腕足类为主,植物中红藻、绿藻等开始繁盛。寒武是英国威尔士的拉丁语名称,这个纪的地层首先在那里发现。
【奥陶系】àotáoxì
古生界的第二个系。奥陶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奥陶纪】àotáojì
古生代的第二个纪,约开始于5.1亿年前,结束于4.38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岩石由石灰岩和页岩构成。生物群以三叶虫、笔石、腕足类为主,出现板足鲞类,也有珊瑚。藻类繁盛。奥陶纪由英国威尔士北部古代的奥陶族而得名。
【志留系】zhìliúxì
古生界的第一个系。志留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志留纪】zhìliújì
古生代的第三个纪,约开始于4.38亿年前,结束于4.1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壳相当稳定,但末期有强烈的造山运动。生物群中腕足类和珊瑚繁荣,三叶虫和笔石仍繁盛,无颌类发育,到晚期出现原始鱼类,末期出现原始陆生植物裸蕨。志留纪由古代住在英国威尔士西南部的志留人得名。
【泥盆系】nípénxì
古生界的第四个系。泥盆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泥盆纪】nípénjì
古生代的第四个纪,约开始于4.1亿年前,结束于3.55亿年前。这个时期的初期各处海水退去,积聚后层沉积物。后期海水又淹没陆地并形成含大量有机物质的沉积物,因此岩石多为砂岩、页岩等。生物群中腕足类和珊瑚发育,除原始菊虫外,昆虫和原始两栖类也有发现,鱼类发展,蕨类和原始裸子植物出现。泥盆纪由英国的泥盆郡而得名。
【石炭系】shítànxì
古生界的第五个系。石炭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石炭纪】shítànjì
古生代的第五个纪,约开始于3.55亿年前,结束于2.9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气候温暖而湿润,高大茂密的植物被埋藏在地下经炭化和变质而形成煤层,故名。岩石多为石灰岩、页岩、砂岩等。动物中出现了两栖类,植物中出现了羊齿植物和松柏。
【二叠系】èrdiéxì
古生界的第六个系。二叠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二叠纪】èrdiéjì
古生代的第六个纪,即最后一个纪。约开始于2.9亿年前,结束于2.5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壳发生强烈的构造运动。在德国,本纪地层二分性明显,故名。动物中的菊石类、原始爬虫动物,植物中的松柏、苏铁等在这个时期发展起来。
【中生界】zhōngshēngjiè
显生宇的第二个界。中生代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分为三叠系、侏罗系和白垩系。
【中生代】zhōngshēngdài
显生宙的第二个代。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约开始于2.5亿年前,结束于6 500万年前。这时期的主要动物是爬行动物,恐龙繁盛,哺乳类和鸟类开始出现。无脊椎动物主要是菊石类和箭石类。植物主要是银杏、苏铁和松柏。
【三叠系】sāndiéxì
中生界的第一个系。三叠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三叠纪】sāndiéjì
中生代的第一个纪,约开始于2.5亿年前,结束于2.05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质构造变化比较小,岩石多为砂岩、石灰岩等。因本纪的地层最初在德国划分时分上、中、下三部分,故名。动物多为头足类、甲壳类、鱼类、两栖类、爬行动物。植物主要是苏铁、松柏、银杏、木贼和蕨类。
【侏罗系】zhūluóxì
中生界的第二个系。侏罗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侏罗纪】zhūluójì
中生代的第二个纪,约开始于2.05亿年前,结束于1.35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有造山运动和剧烈的火山活动。由法国、瑞士边境的侏罗山而得名。爬行动物非常发达,出现了巨大的恐龙、空中飞龙和始祖鸟,植物中苏铁、银杏最繁盛。
【白垩系】bái’èxì
中生界的第三个系。白垩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白垩纪】bái’èjì
中生代的第三个纪,约开始于1.35亿年前,结束于6 500万年前。因欧洲西部本纪的地层主要为白垩岩而得名。这个时期里,造山运动非常剧烈,我国许多山脉都在这时形成。动物中以恐龙为最盛,但在末期逐渐灭绝。鱼类和鸟类很发达,哺乳动物开始出现。被子植物出现。植物中显花植物很繁盛,也出现了热带植物和阔叶树。
【新生界】xīnshēngjiè
显生宇的第三个界。新生代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分为古近系(下第三系)、新近系(上第三系)和第四系。
【新生代】xīnshēngdài
显生宙的第三个代。分为古近纪(老第三纪)、新近纪(新第三纪)和第四纪。约从6 500万年前至今。在这个时期地壳有强烈的造山运动,中生代的爬行动物绝迹,哺乳动物繁盛,生物达到高度发展阶段,和现代接近。后期有人类出现。
【古近系】gǔjìnxì
新生界的第一个系。古近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可分为古新统、始新统和渐新统。
【古近纪】gǔjìnjì
新生代的第一个纪(旧称老第三纪、早第三纪)。约开始于6 500万年前,结束于2 300万年前。在这个时期,哺乳动物除陆地生活的以外,还有空中飞的蝙蝠、水里游的鲸类等。被子植物繁盛。古近纪可分为古新世、始新世和渐新世,对应的地层称为古新统、始新统和渐新统。
【新近系】xīnjìnxì
新生界的第二个系。新近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可分为中新统和上新统。
【新近纪】xīnjìnjì
新生代的第二个纪(旧称新第三纪、晚第三纪)。约开始于2 300万年前,结束于160万年前。在这个时期,哺乳动物继续发展,形体渐趋变大,一些古老类型灭绝,高等植物与现代区别不大,低等植物硅藻较多见。新近纪可分为中新世和上新世,对应的地层称为中新统和上新统。
【第四系】dìsìxì
新生界的第三个系。第四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它是新生代的最后一个系,也是地层系统的最后一个系。可分为更新统(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和全新统。
【第四纪】dìsìjì
新生代的第三个纪,即新生代的最后一个纪,也是地质年代分期的最后一个纪。约开始于160万年前,直到今天。在这个时期里,曾发生多次冰川作用,地壳与动植物等已经具有现代的样子,初期开始出现人类的祖先(如北京猿人、尼安德特人)。第四纪可分为更新世(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和全新世,对应的地层称为更新统(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和全新统。
附:第四纪名称来历。最初人们把地壳发展的历史分为第一纪(大致相当前寒武纪,即太古宙 元古宙)、第二纪(大致相当古生代和中生代)和第三纪3个大阶段。相对应的地层分别称为第一系、第二系和第三系。1829年,法国学者德努瓦耶在研究巴黎盆地的地层时,把第三系上部的松散沉积物划分出来命名为第四系,其时代为第四纪。随着地质科学的发展,第一纪和第二纪因细分成若干个纪被废弃了,仅保留下第三纪和第四纪的名称,这两个时代合称为新生代。现第三纪已分为古近纪和新近纪,故仅留有第四纪的名称。

『贰』 1贮煤地层的岩石类型 2花岗岩、砂岩、石英岩分别属于什么岩石类型(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

1.贮煤的地层为沉积岩.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在变质岩和岩浆岩中发现煤层.
2.花岗岩:酸性岩浆岩
砂岩:含有石英砂的沉积岩
石英岩,成分以石英为主的变质岩.

『叁』 地质年代是怎样划分的地质年代表的内容是什么

地质年代的划分:

把不同地区的沉积地层,根据化石和岩性(主要是化石)进行内详细的分析研究容和对比,弄清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按先后(新、老)顺序连接起来,就建立起了完整的地层系统。根据地层系统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地层系统表,结合同位素年龄,生物演化的顺序、过程、阶段、老的构造运动、古地理环境变化等,将地壳的全部历史划分成许多自然阶段,即地质年代,按新老顺序进行地质编年,就构成了地质年代表。


地质年代表:

『肆』 石英砂岩的构造

石英砂岩的碎屑物质中90%以上为石英(可包括燧石和硅质岩) 碎屑,可有少数长石、岩屑等,重矿物很少,常为稳定的、磨圆的重矿物,如电气石、错石、金红石等。化学成分上的特点是SiO2 含量高,可达95%-99.5% (故可作玻璃原料或硅质耐火材料)。

石英砂岩,是硅石(石英砂岩、石英岩、石英砂、脉石英)中的一种,主要由二氧化硅构成。其属玻璃和冶金辅助原料矿产,被广泛运用于各个方面。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石英砂岩

外文名
Quartz Sandstone

类别
砂岩、硅石

光泽
油脂光泽

密度


展开全部
简介
含角砾石英砂岩
含角砾石英砂岩
石英砂岩:沉积岩中沉积碎屑岩中的砂岩引,硅石(石英砂岩、石英岩、石英砂、脉石英)中一种。属玻璃和冶金辅助原料矿产。

石英砂岩的产品含有石英砂岩颗粒。

成分
石英砂岩
石英砂岩
矿石化学成分:二氧化硅97.30一97.32%,氧化铝0.97~1.04%,氧化铁0.62~0.67%,氧化钙0.034—0.043%,五氧化二磷0.003%。吸水率1.01~2.55%,耐火度1716—1723℃。

构造
石英砂岩装饰品
石英砂岩装饰品
(1)构成砂岩峰林的地层为中泥盆统云台观组和上泥盆统黄家磴地,岩性为巨厚层或厚层石英岩状砂岩夹薄层粉砂岩等,其石英含量高达90%以上,且其胶结物多为铁质、硅质等,石英和铁、硅质胶结物的化学性质在表生环境下十分稳定,具较强的抗蚀性,另一方面,由于它具有坚硬的物质特性,构成峰柱的坚固的基座。而黄家磴组顶部铁质胶结的紫红色厚层石英砂岩(鲕状铁矿层)组成峰顶的顶盖,就象给峰柱戴上了坚固的安全帽,形成名副其实的“铁帽”。所有这些,都是石英砂岩峰林地貌得以形成并保存至今的物质基础,在巨厚层石英砂岩中,存在着若干层薄层粉砂质软弱层,因其抗风化侵蚀的能力软弱,易于风化剥蚀。软弱层的存在,一方面降低了峰柱的坚固程度,但同时也有利于单个峰柱的雕塑造型,形成众多栩栩如生的拟人拟物的造型地貌。

(2)高角度裂隙的发育,是砂岩峰林地貌形成的必要条件。本区属典型的地台型构造。巨厚层石英砂岩、由于抗剪强度低,加之产状平缓,共轭垂裂特别发育,经历多次构造运动,导致区内不同方向、不同性质、不同规模的断裂或裂隙纵横交错,为日后的外营力地质作用开辟了道路。

样品

玻璃石英砂岩
玻璃石英砂岩
(3)所处的特殊构造

『伍』 各地质年代石头的特点

由于岩石地层的区域性,标准的由不在同一个区域,太复杂了,介绍个网站,自己去看岩石地层。是地史学的
http://jpkc.cug.e.cn/2007jpkc/dsxgj4/dzjc.htm
顺便给是岩石的鉴别:

碎屑岩
碎屑岩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观察描述:
1.颜色:要求指出岩石的总体颜色,并要区别新鲜面和风化面的颜色。
2.构造:看有无微层理和层面构造,一般以块状构造常见。沉积岩的其它宏观构造主要在野外识别。
3.结构
(1)碎屑部分:描述碎屑颗粒大小及其百分含量。若为粗碎屑岩,描述砾石或角砾(包大小、形状、磨圆度等。
(2)胶结物部分:常见胶结物有钙质胶结、泥质胶结、硅质胶结、铁质胶结,鉴定胶结物成分的方法见前述。此外,粗碎屑岩还要描述胶结类型,是基底胶结、孔隙胶结,还是接触胶结。
(3)碎屑成分:鉴定石英、长石、白云母,岩屑等几种常见的碎屑类型,并估计其百分含量。
(4)次生变化:岩石受风化,会使长石风化为粘土矿物,二价铁氧化为三价铁等。形成次生色明显者需仔细描述并与该岩石本身的颜色区分开。
(二)粘土岩
由于粘土矿物非常细小,故要在手标本中肉眼鉴定其成分是困难的。主要观察描写粘土岩的颜色和物理性质。
(l)颜色:一般的粘土岩往往为浅色,混入有机质则显黑色,混入氧化铁呈褐色,含绿泥石、海绿石等为绿色。
(2)物理性质:观察岩面断口、硬度、可塑性,在水中可否被泡软,吸水性强弱等。
(3)构造:观察岩石中有无层理、波痕、结核、泥裂等。
(4)其它:如是否含有生物化石等。

四、一些常见碎屑岩的基本特征
(一)碎屑岩类
砾岩 粒径大于2mm的碎屑占50%以上,具砾状结构,层理发育差.砾石一般为圆或
次圆状者称砾岩,呈棱角和次棱角状者称角砾岩。单成分砾岩一般分选性和磨圆度均好。如石英砾岩。复成分砾岩一般分选不好,圆度变化也大。砾岩的胶结物中,硅质、钙质、铁质和泥质均有。
砂岩 粒径介于2~0.05mm之间的砂粒占50%以上,具砂状结构,各类层理均可发
育。按砂粒大小可进一步分为粗砂岩(粒径2~0.5mm)、中砂岩(粒径0.5~0.25 mm)和细砂岩(粒径0.25~0.05mm)。石英砂岩中石英含量占75%以上,甚至95%以上,一般磨圆度高,分选好,颜色浅。长石砂岩中石英含量<75%,长石含量>25%.浅红色到浅灰色。圆度较差,分选中等或差。岩屑砂岩中石英含量<75%,岩屑含量>25%,颜色深,圆度和分选都很差.
粉砂岩 粒径介于0.05~0.005mm的碎屑颗粒占50%以上,具粉砂状结构。多呈阶薄层状,平行或微波状层理。颗粒细小,肉眼难以辨认;放大镜下可识别石英颗粒或有少量白云母.岩石断面粗糙,无滑感,可以此与粘土岩区别。黄士是未固结的粉砂岩,呈土黄色,松散状,层理不清,主要由石英、长石等粉砂组成,含粘土矿物及碳酸钙结核。
(二)粘土岩类
粘土岩是分布最广的一类沉积岩,具泥质结构,水平层理,主要由各种粘土矿物组成常见岩石类型有:
粘土 未固结或弱团结的粘土岩,具吸水性和可塑性,在水中易泡软.单矿物粘土有高龄石粘土、蒙脱石粘土、水云母粘土等,但自然界多数为复矿物粘土。
泥岩 固结较好的粘土岩,呈块状,吸水性和可塑性极弱,在水中不易泡软,成分较复杂,多水云母,含粉砂。
页岩 固结很好的粘土岩.呈叶片状.无吸水性和可塑性,水中不能泡软.可按其所含次要成分进一步命名,如碳质页岩、钙质页岩等。

第三节 常见碳酸盐岩的认识
目的:1.学会观察和描述常见碳酸盐岩的基本特征,加深对碳酸盐岩成因的了解。
2.掌握碳酸盐呀的肉眼鉴定方法和分类命名原则。
3.认识常见碳酸盐岩,并能根据其基本特征,对未知岩石进行初步分类命名。

碳酸盐岩:由化学沉积的碳酸盐矿物(方解石、白云石)组成的岩石。主要的岩石类型为石灰岩和白云岩。
古老的石灰岩经机械风化剥蚀下来的碳酸盐岩碎屑经搬运再沉积形成的岩石不属于碳酸盐岩。

一、 碳酸盐岩的成分
1. 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
组成碳酸盐岩的矿物主要为方解石和白云石,前者化学成分为CaCO3,后者化学成分为CaMg(CO3)2,如果以氧化物表示,组成碳酸盐岩的化学成分主要有:CAO、MgO、CO2。
2. 结构组分
(1) 颗粒:相当于碎屑岩中的碎屑颗粒,但它是在盆地内形成,在水盆地内就地形成或经短距离搬运再沉积的。
a 内碎屑:是已形成的弱固结的碳酸盐沉积物,经岸流、波浪和潮汐等的作用而破碎再沉积形成的碎屑。内碎屑按粒径大小可分为:
砾屑:>2mm
砂屑:0.05~2mm
粉屑:0.05~0.005mm
内碎屑粒径越大,代表形成内碎屑时的水动力越强。
b 鲕粒:是具核心和同心层(包壳)结构的球状和似球状颗粒,直径<2mm的称鲕粒,>2 mm称豆粒
c 生物碎屑:由生物死亡后遗体的钙质硬体部分组成的颗粒。
d 球粒:是由泥晶碳酸盐矿物组成的颗粒,多呈卵圆形,内部结构均匀,粒径约在0.03~0.2mm,0.2mm大于的称团粒。
(2) 泥晶:为泥级的碳酸盐质点。
(3) 胶结物:充填在颗粒之间的结晶的方解石。
(4) 生物骨架:由原地生长的造礁群体生物所组成的一种坚硬的碳酸钙骨架。

二、 碳酸盐岩的分类及结构
(一)按矿物成分:
1. 灰岩:主要由方解石组成,进一步按含泥质的多少分为灰岩、含泥灰岩、泥质灰岩、泥灰岩
2. 白云岩:主要由白云石组成,通常具晶粒结构。
(二)按结构组分:
鲕粒灰岩:鲕粒结构
生物碎屑灰岩:生物碎屑结构
砾屑灰岩:砾屑结构
内碎屑灰岩 砂屑灰岩:砂屑结构
粉屑灰岩:粉屑结构
泥晶灰岩:泥晶结构
生物岩系列:礁灰岩:生物骨架结构

三、 实习指导
(1)颜色:灰—灰白色居多,但往往随混入物而变化。
(2)构造:应注意有无微细层理和层面构造,有无化石等。
(3)结构:若为晶粒结构,要按粒度划分粗、中、细粒及其含量;若为鲕状结构应描述鲕粒的大小、形状、含量;若为内碎屑结构,应注意观察内碎屑的形态、大小、排列方式,及其反映的水动力强弱;若为生物结构,要注意区分生物碎屑结构和生物骨架结构,观察主要生物的种类、生物碎屑的破碎程度及埋藏状态。
(4)硬度:一般皆小于小刀,如混入硅质,硬度增高。
(6)与酸反应:一是注意观察加稀盐酸后起泡剧烈程度,并以此区分灰岩和白云岩,与稀HCl剧烈反映者为灰岩,粉末起泡者为白云岩。二是注意观察与稀盐酸充分反映后不溶残余物的多少,一般说来,纯灰岩与稀盐酸反应后无泥质残余物;含泥灰岩、泥质灰岩、泥灰岩反应后均有残余物,且残余物依次增加。
(7)竹叶状灰岩是内碎屑灰岩的一种,颗粒粗大,具砾屑结构,形状似竹叶,竹叶状灰岩通常是高能环境的产物。

四、一些常见碳酸盐岩的基本特征
1、颗粒灰岩
竹叶状灰岩:由扁状的砾屑级内碎屑经CaCO3胶结而成,具砾屑结构。砾屑形态为椭圆形或长椭圆形,形似竹叶。竹叶状灰岩一般形成于近岸水动力条件较强的浅水地区。
砂屑灰岩:主要由砂屑(粗、中、细)级内碎屑经CaCO3胶结而成,砂屑含量大于50%,灰泥含量较小,具砂屑结构,是在水动力较强的环境下形成的。
鲕粒灰岩:是由鲕粒经CaCO3胶结而成。鲕粒含量大于5O%,具鲕状结构。水介质强烈搅动下形成的鲕粒灰岩,鲕粒同心层多,个体大、圆度高、分选好,而且鲕粒含最高、堆积紧密;在微弱搅动环境下形成的鲕粒灰岩,鲕粒同心层少、个体小、圆度和分选度差,鲕粒含量低、堆集稀疏;在静水条件下形成的鲕粒,其核心凹凸不平,同心环外凹尖灭,呈偏心状。
生物(碎屑)灰岩:含5O% 以上生物化石,生物化石经碳酸钙胶结形成生物(碎屑)灰岩。生物颗粒若是完整的,称生物灰岩,具生物结构。形成于安静水体之中。生物颗粒若是不完整的碎片,则称生物碎屑灰岩或介壳灰岩,具生物碎屑结构。形成于动荡的强水动力条件之下。
泥晶灰岩:又叫微晶、隐晶灰岩,主要由泥晶方解石组成,浅灰或灰黑色,具隐晶结构,致密块状。形成于水动力条件很弱的环境中。
2、晶粒灰岩
主要由晶粒结构组分组成的灰岩称为晶粒灰岩,具晶粒结构。可根据晶粒的粗细,分为粗晶、中晶、细晶、粉晶、泥晶灰岩。
3、礁灰岩
由珊瑚、藻类、海绵、苔藓、有孔虫等造礁生物的遗体在原地堆积并被CaCO3胶结而成。具生物骨架结构,块状构造。形成了气候温暖、海底不断下沉的浅海地区。
4、白云岩
白云岩主要由白云石组成,也有颗粒、灰泥、胶结物、晶粒、生物格架等五种主要结构组分,因此白云岩也可有与灰岩相似的各种类型。常见的有泥晶-粉晶结构、鲕粒结构、生物屑结构、细-粗晶(砂晶)结构等等

只能帮你怎么多了!!

『陆』 石英砂岩和石英岩的联系与区别各是什么

石英砂岩来是沉积岩 石英含量>50%的砂自岩是石英砂岩。

石英砂岩:颜色浅,常为浅黄、灰白色,碎屑矿物以石英为主,含量在80%以上,其次可含少量的正长石、微斜长石和酸性斜长石及少量岩屑。石英砂粒的圆度高,分选好;粒度以中—细粒为最常见。常呈不厚的稳定层状,波痕及交错层理发育。钙质石英砂岩有时含有少量钙质生物介壳。

石英岩:是各种石英砂岩受热变质作用的产物。一般呈白色或灰白色,具隐晶质或中细粒花岗变晶结构,块状构造,有时稍具片理构造。矿物成分主要为石英(.>85%),其次是长石。硬度大,加稀盐酸不起泡。其硬度和强度均大于石英砂岩。

『柒』 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石英砂岩三种地貌有什么异同,它们各自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石英砂岩峰林地貌三种地貌都是水成地貌。

丹霞地貌——回指红色砂砾岩在答差异风化、重力崩塌、侵蚀、溶蚀等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城堡状、宝塔状、针状、柱状、棒状、方山状或峰林状的地形。
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石英砂岩地貌——张家界石英砂岩地貌独一无二。
石英砂岩峰林地貌形成特征包括以下几点: (1)下三叠统厚层白云质灰层,是溶洞形成的物质基础,该区最著名的黄龙洞和九天洞,均发育与三叠系灰岩中,该区地层为连续沉积,厚度大,且间夹有若干层抗化学侵蚀能力较强的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粉砂岩等夹层,有利于多层结构的岩溶洞穴地貌的形成。 (2)地台型共轭垂直节理。为洞穴地貌的形成开笔了道路。渗入地下的酸性水,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将断层缓慢溶蚀。就是以这种蚂蚁肯骨头的精神,顽强地在灰岩中开凿出迂回曲折的洞穴地貌景观。 (3)地壳的间歇性抬升,形成了该区溶洞的多层式结

『捌』 地质年代划分

按地壳的发展历史划分的若干自然阶段,叫做地质年代。“宙”、“代”、“纪”、“世”分指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级、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级是宙,分为隐生宙(现已该称太古宙和元古宙)和显生宙。 太古宇tàigǔyǔ 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一个宇。太古宙时期所形成的地层系统。旧称太古界,原属隐生宇(隐生宇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宇和元古宇)。 太古宙tàigǔzhòu 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个宙。约开始于40亿年前,结束于25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球表面很不稳定,地壳变化很剧烈,形成最古的陆地基础,岩石主要是片麻岩,成分很复杂,沉积岩中没有生物化石。晚期有菌类和低等藻类存在,但因经过多次地壳变动和岩浆活动,可靠的化石记录不多。旧称太古代,原属隐生宙(隐生宙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宙和元古宙)。 元古宇yuángǔyǔ 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二个宇。元古宙时期所形成的地层系统。旧称元古界,原属隐生宇(隐生宇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宇和元古宇)。 元古宙yuángǔzhòu 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二个宙。约开始于25亿年前,结束于5.7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壳继续发生强烈变化,某些部分比较稳定已有大量含碳的岩石出现。藻类和菌类开始繁盛,晚期无脊椎动物偶有出现。地层中有低等生物的化石存在。旧称元古代,原属隐生宙(隐生宙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宙和元古宙)。 显生宇xiǎnshēngyǔ 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三个宇。显生宙时期所形成的地层系统。显生宇可分为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 显生宙xiǎnshēngzhòu 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三个宙。显生宙可分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古生界gǔshēngjiè 显生宇的第一个界。古生代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分为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和二叠系。 古生代gǔshēngdài 显生宙的第一个代。约开始于5.7亿年前,结束于2.5亿年前。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在这个时期里生物界开始繁盛。动物以海生的无脊椎动物为主,脊椎动物有鱼和两栖动物出现。植物有蕨类和石松等,松柏也在这个时期出现。因此时的动物群显示古老的面貌而得名。 寒武系hánwǔxì 古生界的第一个系。寒武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寒武纪hánwǔjì 古生代的第一个纪,约开始于5.7亿年前,结束于5.1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陆地下沉,北半球大部被海水淹没。生物群以无脊椎动物尤其是三叶虫、低等腕足类为主,植物中红藻、绿藻等开始繁盛。寒武是英国威尔士的拉丁语名称,这个纪的地层首先在那里发现。 奥陶系àotáoxì 古生界的第二个系。奥陶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奥陶纪àotáojì 古生代的第二个纪,约开始于5.1亿年前,结束于4.38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岩石由石灰岩和页岩构成。生物群以三叶虫、笔石、腕足类为主,出现板足鲞类,也有珊瑚。藻类繁盛。奥陶纪由英国威尔士北部古代的奥陶族而得名。 志留系zhìliúxì 古生界的第三个系。志留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志留纪zhìliújì 古生代的第三个纪,约开始于4.38亿年前,结束于4.1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壳相当稳定,但末期有强烈的造山运动。生物群中腕足类和珊瑚繁荣,三叶虫和笔石仍繁盛,无颌类发育,到晚期出现原始鱼类,末期出现原始陆生植物裸蕨。志留纪由古代住在英国威尔士西南部的志留人得名。 泥盆系nípénxì 古生界的第四个系。泥盆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泥盆纪nípénjì 古生代的第四个纪,约开始于4.1亿年前,结束于3.55亿年前。这个时期的初期各处海水退去,积聚后层沉积物。后期海水又淹没陆地并形成含大量有机物质的沉积物,因此岩石多为砂岩、页岩等。生物群中腕足类和珊瑚发育,除原始菊虫外,昆虫和原始两栖类也有发现,鱼类发展,蕨类和原始裸子植物出现。泥盆纪由英国的泥盆郡而得名。 石炭系shítànxì 古生界的第五个系。石炭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石炭纪shítànjì 古生代的第五个纪,约开始于3.55亿年前,结束于2.9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气候温暖而湿润,高大茂密的植物被埋藏在地下经炭化和变质而形成煤层,故名。岩石多为石灰岩、页岩、砂岩等。动物中出现了两栖类,植物中出现了羊齿植物和松柏。 二叠系èrdiéxì 古生界的第六个系。二叠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二叠纪èrdiéjì 古生代的第六个纪,即最后一个纪。约开始于2.9亿年前,结束于2.5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壳发生强烈的构造运动。在德国,本纪地层二分性明显,故名。动物中的菊石类、原始爬虫动物,植物中的松柏、苏铁等在这个时期发展起来。 中生界zhōngshēngjiè 显生宇的第二个界。中生代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分为三叠系、侏罗系和白垩系。 中生代zhōngshēngdài 显生宙的第二个代。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约开始于2.5亿年前,结束于6500万年前。这时期的主要动物是爬行动物,恐龙繁盛,哺乳类和鸟类开始出现。无脊椎动物主要是菊石类和箭石类。植物主要是银杏、苏铁和松柏。 三叠系sāndiéxì 中生界的第一个系。三叠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三叠纪sāndiéjì 中生代的第一个纪,约开始于2.5亿年前,结束于2.05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质构造变化比较小,岩石多为砂岩、石灰岩等。因本纪的地层最初在德国划分时分上、中、下三部分,故名。动物多为头足类、甲壳类、鱼类、两栖类、爬行动物。植物主要是苏铁、松柏、银杏、木贼和蕨类。 侏罗系zhūluóxì 中生界的第二个系。侏罗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侏罗纪zhūluójì 中生代的第二个纪,约开始于2.05亿年前,结束于1.35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有造山运动和剧烈的火山活动。由法国、瑞士边境的侏罗山而得名。爬行动物非常发达,出现了巨大的恐龙、空中飞龙和始祖鸟,植物中苏铁、银杏最繁盛。 白垩系bái’èxì 中生界的第三个系。白垩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白垩纪bái’èjì 中生代的第三个纪,约开始于1.35亿年前,结束于6500万年前。因欧洲西部本纪的地层主要为白垩岩而得名。这个时期里,造山运动非常剧烈,我国许多山脉都在这时形成。动物中以恐龙为最盛,但在末期逐渐灭绝。鱼类和鸟类很发达,哺乳动物开始出现。被子植物出现。植物中显花植物很繁盛,也出现了热带植物和阔叶树。 新生界xīnshēngjiè 显生宇的第三个界。新生代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分为古近系(下第三系)、新近系(上第三系)和第四系。 新生代xīnshēngdài 显生宙的第三个代。分为古近纪(老第三纪)、新近纪(新第三纪)和第四纪。约从6500万年前至今。在这个时期地壳有强烈的造山运动,中生代的爬行动物绝迹,哺乳动物繁盛,生物达到高度发展阶段,和现代接近。后期有人类出现。 古近系gǔjìnxì 新生界的第一个系。古近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可分为古新统、始新统和渐新统。 古近纪gǔjìnjì 新生代的第一个纪(旧称老第三纪、早第三纪)。约开始于6500万年前,结束于2300万年前。在这个时期,哺乳动物除陆地生活的以外,还有空中飞的蝙蝠、水里游的鲸类等。被子植物繁盛。古近纪可分为古新世、始新世和渐新世,对应的地层称为古新统、始新统和渐新统。 新近系xīnjìnxì 新生界的第二个系。新近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可分为中新统和上新统。 新近纪xīnjìnjì 新生代的第二个纪(旧称新第三纪、晚第三纪)。约开始于2300万年前,结束于160万年前。在这个时期,哺乳动物继续发展,形体渐趋变大,一些古老类型灭绝,高等植物与现代区别不大,低等植物硅藻较多见。新近纪可分为中新世和上新世,对应的地层称为中新统和上新统。 第四系dìsìxì 新生界的第三个系。第四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它是新生代的最后一个系,也是地层系统的最后一个系。可分为更新统(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和全新统。 第四纪dìsìjì 新生代的第三个纪,即新生代的最后一个纪,也是地质年代分期的最后一个纪。约开始于160万年前,直到今天。在这个时期里,曾发生多次冰川作用,地壳与动植物等已经具有现代的样子,初期开始出现人类的祖先(如北京猿人、尼安德特人)。第四纪可分为更新世(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和全新世,对应的地层称为更新统(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和全新统。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