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国多地质灾害
A. 我国也是多地震的国家,为什么
我国处在世界两个最活跃的地震带上,东濒临环太平洋地震带,西部和西南部为阿尔卑斯一喜玛拉雅地震带所经过的地方,是世界上多地震的国家之一,地震灾害在世界上居于首位,同时地震灾害也是我国最主要的地质灾害。根据地震史料记载,我国所有省份均曾发生过5级与5级以上地震。其中除了浙江、贵州两省外,全国各省都有6级以上地震发生(表8.1)(新疆地震局,1985)。
我国地震主要分布在台湾、青藏高原(包括青海、西藏、云南、四川西部)、宁夏、甘肃南部、新疆和华北地区,而东北、华南和南海地区分布较少(图8.1)。
总的来说,我国大陆东部地震活动比西部弱。但从东、西部地震的区域分布都可以看出,地震都具条带状分布特征(图8.2),这种条带被称为地震带。地震带上除了地震多,震级高外,还有三点特征;一是古今如此,历史上这些地震带一直是多发地震和震害严重地区;二是不仅大震多,小震也相对密集;三是在地质上,地震带也必然是构造活动带。
断裂的分布与断裂的活动是发震的主要原因,尤其是一些深大活动断裂,往往是一些发
生强烈地震的构造条件。我国西部和西南部是深大断裂比较发育的地区,所以强震发生相对频繁。
由于断裂分布不均一,尤其是与发震构造有关的新活动断裂分布不均一,所以在我国大陆内部发生的地震在区域分布上也不均一。
B. 为什么汶川所在区域是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区
中新网9月3日电 测绘局、地震局今天下午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汶川地震地形变化监测结果,介绍汶川地震对地震周边地区及青藏板块地形的影响。中国地震局副局长阴朝民在发布会上介绍了近期地震发生比较多的两个原因。
第一,汶川8级地震发生以后,从我们多年总结研究的经验来讲,这么大的地震发生以后,在全国范围内会存在一些调整,会发生一些地震,所以最近我们感觉震区以外的一些地区,包括西藏、新疆以及四川与云南交界的地方发生一些地震。按照统计规律,每年我们国家发生5级以上地震是18次左右。到目前为止,除汶川地震强余震以外,现在中国大陆已经发生了21次5级以上地震,从目前情况来说,整个地震数量超过平均水平,相对来说强一些。
第二,最近地震发生这些区域在我们国家都是地震多发地区,包括新疆、西藏、云南,是我们国家地震多发的一些省市,从本身来讲,这些地方也会发生一些地震
马宗晋表示,“对于强余震还需较长时间加强研究”。他介绍,截至9月1日12时,也就是汶川大震后112天内,中国地震台网记录到2万7千多次余震。其中6级以上余震8次,最大的余震是5月25日下午发生在青川的6.4级地震;5级以上余震39次。余震的数量和强度仍有较大的起伏。7月24日,青川一带又发生了5.6、6.0和6.1级较强余震,造成十余人伤亡。
马宗晋表示,目前,通过对我国大陆地区地震资料的多方分析,基本上仍确认5
C. 我国为什么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我国处在世界两个最活跃的地震带上,东濒临环太平洋地震带,西部和西南部为阿尔卑斯一喜玛拉雅地震带所经过的地方,是世界上多地震的国家之一,地震灾害在世界上居于首位,同时地震灾害也是我国最主要的地质灾害。根据地震史料记载,我国所有省份均曾发生过5级与5级以上地震。其中除了浙江、贵州两省外,全国各省都有6级以上地震发生(表8.1)(新疆地震局,1985)。
我国地震主要分布在台湾、青藏高原(包括青海、西藏、云南、四川西部)、宁夏、甘肃南部、新疆和华北地区,而东北、华南和南海地区分布较少(图8.1)。
总的来说,我国大陆东部地震活动比西部弱。但从东、西部地震的区域分布都可以看出,地震都具条带状分布特征(图8.2),这种条带被称为地震带。地震带上除了地震多,震级高外,还有三点特征;一是古今如此,历史上这些地震带一直是多发地震和震害严重地区;二是不仅大震多,小震也相对密集;三是在地质上,地震带也必然是构造活动带。
断裂的分布与断裂的活动是发震的主要原因,尤其是一些深大活动断裂,往往是一些发
生强烈地震的构造条件。我国西部和西南部是深大断裂比较发育的地区,所以强震发生相对频繁。
由于断裂分布不均一,尤其是与发震构造有关的新活动断裂分布不均一,所以在我国大陆内部发生的地震在区域分布上也不均一。
D. 分析我国多地质灾害的自然原因
例如广西广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夏季湿热多雨,受台风影响,多暴雨。全区年平均降雨
量一般为1250mm-2000mm,多雨区多年平均降雨量则在2000mm以上。受地形的影响,区内分布有十万大
山、大瑶山、越城岭至大苗山三个多雨区和桂南的玉林-钦州-东兴、桂北的兴安-永福-大苗山、桂
东的昭平-蒙山-大瑶山及桂西的凌云-巴马-大明山等四个暴雨中心,暴雨中心日最大降雨量达
110mm-600mm。多雨区及暴雨中心区都是突发性地质灾害多发地区。
广西地貌单元属云贵高原—东南沿海丘陵过渡地带,为以山地为主的省区,山地约占总面积71%,
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大部分山体切割强烈,高差悬殊,山坡坡度大部分大于30o;在岩溶石
山区岩石裸露,陡壁悬崖,岩溶平原中有孤峰、峰林、残丘分布。
广西地质灾害的主要灾种有:滑坡、崩塌、地面塌陷、泥石流,另外还有河岸侵蚀、矿坑突水和冒顶、海水入侵等地质灾害。据不完全统计,广西已调查发现地质灾害点6000多处,其
中滑坡崩塌约4000处,地面塌陷近2000处,泥石流50多处。
1)、滑坡:主要分布在桂西、桂北、桂东南的层状碎屑岩出露地区。在调查的滑坡中,
以小型滑坡为主,约占80%,滑坡规模虽小,却往往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如1993年发生的
平乐县云盘岭滑坡,滑坡体积仅5.7万m3,却摧毁房屋6间,掩埋街道及公路,导致该县唯一进出
要道交通中断2个月,直接经济损失1200万元,间接经济损失6500万元,治理费用550万元。
2)、崩塌:在全区均有分布,山区公路边坡上多见。规模较大的主要分布于桂西、桂东、
桂东北、桂东南。石山区崩塌(落石)主要分布在连片石山区,如马山、都安、大化、东兰、
巴马、凤山、忻城等地,广西已调查的崩塌绝大多数为小型。据统计,体积小于2万m3的崩塌
占93%,2-20万m3的崩塌占6%,大于20万m3的崩塌占1%。发生于碳酸盐岩山区的岩质崩塌规模更
小,多在1000m3以下,但却造成伤亡人数较多。例如1990年6月9日发生的融安县浮石乡蒋村崩
塌,死亡15人,重伤6人,毁房15间,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
3)、地面塌陷(岩溶地面塌陷、矿山采空区塌陷):主要分布在岩溶地区和矿山采空区。
岩溶塌陷多发生在岩溶强发育的岩溶平原、岩溶谷地、地下水浅埋(水位<10m)地区。桂林、
贺州、钟山、玉林、柳州、忻城等地岩溶地面塌陷十分普遍。岩溶塌陷的塌坑绝大多数为直径
小于5m的小型塌坑,深度在10m以内。塌坑多成群出现,分布范围多在1km2以内,最大塌陷群
在忻城县大塘乡金山村,塌陷群分布面积5.5km2。岩溶塌陷强发育区的塌坑密度达500-1000
个/ km2,如玉林铁路机务段,塌陷塌坑密度达740个/ km2。岩溶塌陷的75%为自然形成,25%
是人为诱发的;但在人类活动强烈的地区,人为诱发的塌陷占50%以上。广西的岩溶塌陷多发
生在干旱季节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期,或旱季末、雨季来临时突降大暴雨而导致水位大幅度上
升时,以及强烈抽取地下水的岩溶地区。矿山采空区塌陷主要分布于南丹县、大新县、钟山县、
合山市等地下开采矿产资源地区。
4)、泥石流:全区调查过的有50多处,以沟道泥石流为主,主要分布在桂西、桂东北,
小型占60%,中型占20%,大型占20%。泥石流多发生在山势陡峻(坡度45o以上)的海相碎屑岩
和岩浆岩分布地区。泥石流在全区分布甚少,但其造成的损失较大,如1985年汛期桂北的资源
县、桂林的海洋山等地的泥石流,受灾面积1000km2,毁房3493间,死亡54人,直接经济损失
1.6亿元。
5)、海水入侵:主要分布在北海市海城区海角大道一带和侨港镇及涠洲岛南湾镇海边,至
今北海市海水入侵范围约4km2,入侵纵深距离最大达1200m(距海岸);涠洲岛海水入侵范围
较小,仅在南湾镇海边有几口水井水质变咸,不能饮用。地质灾害都是在一定的动力诱发(破坏)下发生的。诱发动力有的是天然的,有的是人为的。据此,地质灾害也可按动力成因概分为自然地质灾害和人为地质灾害两大类。自然地质灾害发生的地点、规模和频度,受自然地质条件控制,不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转移;人为地质灾害受人类工程开发活动制约,常随社会经济发展而日益增多。
E. 为什么我国是世界上多地震的国家
我国处在世界两个最活跃的地震带上,东濒临环太平洋地震带,西部和西南部为阿尔卑斯一喜玛拉雅地震带所经过的地方,是世界上多地震的国家之一,地震灾害在世界上居于首位,同时地震灾害也是我国最主要的地质灾害。根据地震史料记载,我国所有省份均曾发生过5级与5级以上地震。其中除了浙江、贵州两省外,全国各省都有6级以上地震发生(表8.1)(新疆地震局,1985)。
我国地震主要分布在台湾、青藏高原(包括青海、西藏、云南、四川西部)、宁夏、甘肃南部、新疆和华北地区,而东北、华南和南海地区分布较少(图8.1)。
总的来说,我国大陆东部地震活动比西部弱。但从东、西部地震的区域分布都可以看出,地震都具条带状分布特征(图8.2),这种条带被称为地震带。地震带上除了地震多,震级高外,还有三点特征;一是古今如此,历史上这些地震带一直是多发地震和震害严重地区;二是不仅大震多,小震也相对密集;三是在地质上,地震带也必然是构造活动带。
断裂的分布与断裂的活动是发震的主要原因,尤其是一些深大活动断裂,往往是一些发
生强烈地震的构造条件。我国西部和西南部是深大断裂比较发育的地区,所以强震发生相对频繁。
由于断裂分布不均一,尤其是与发震构造有关的新活动断裂分布不均一,所以在我国大陆内部发生的地震在区域分布上也不均一。
F. 为什么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自然界中的地震可复以分为构造地震、制火山地震、天文地震、人工地震等,其中构造地震占了绝大多数。按照板块构造学说,全球可分为六大一级板块,而构造地震最容易出现在板块交界处。中国正好处于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三大板块交界处。世界上最大的火山地震带有两个,环太平洋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带,中国恰恰在这两大火山地震带的交界处,因此地震活跃,从自然角度看,这也是一种正常现象。只不过,近些年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生活质量大大提高,而且许多多地震的地方人口、城市也比较密集,因而出现地震时更容易更加巨大的灾难,人们对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关注程度也大大提高了。
G. 为什么我国会成为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楼上说的是放屁,如果我们的是天怨人怒,那美国的龙卷风和大洪水岂不是世内界末日?
这是由我国的容地理构造决定的,我国地域内涵盖了多种地质条件,地震带,并且有大落差,所以在遇到大雨等突发气候作为诱因的时候往往会形成地质灾害
H. 为什么我国地震灾害特别严重
我国地处世界上两个最大地震集中发生地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在我国发生的地震又多又强,其绝大多数又是发生在大陆的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大都在20公里以内。因此,我国是世界上多地震的国家,也是蒙受地震灾害最为深重的国家之一。
1)我国的地震次数多、强度大、分布广、震源浅。
我国的国土面积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6.4%,但8级以上大地震却占全球的10%,7级以上大地震竟占全球大陆地震的29.5%(按7级以上地震记载比较全的1900至1986年资料统计)。全国3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中,除贵州和浙江两个省以外,都发生过6级以上强震。而且我国绝大多数地震的震源深度都在30千米以内。
(2)我国人口多,不少多地震地区的人口密度较大。
河北平原、渤海沿岸、汾渭河谷、南北地震带、河西走廊、东南沿海等多地震地区的人口都比较稠密,在这些地区发生的一些强烈地震往往造成较大的伤亡和损失。我国是发展中的国家,不少房屋的抗震性能还比较差。
在广大农村有不少比较简陋的房屋,一遇地震很容易破坏。城市里也有不少历史遗留下来的老旧房屋,一时难以全部更新。就是新建的房屋,由于财力有限,其设计标准和抗震性能也难以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例如抗震性能最好的钢结构房屋,在我国就很少。
I. 我国西部近年来为何总有大的地质灾害
干旱的气候条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西北部环境的脆弱性。由于气候干旱,地内表水贫乏,河流欠发容育,流水作用微弱,而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因此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而气候的异常也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于是就出现了许多地质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