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隧道岩溶是什么地质状况

隧道岩溶是什么地质状况

发布时间: 2021-02-16 23:49:25

Ⅰ 隧道工程地质调查的内容有哪些

1查明隧道通过地段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构造。岩质隧道应着重查明岩层层理、片理、节理等软弱结构面的产状及组合形式,断层、褶皱的性质、产状、宽度及破碎程度;土质隧道应着重查明土的成因类型、结构、物质成分、密实程度等。傍山隧道,当外侧洞壁较薄时,应预测偏压带来的各种危害。
2查明隧道是否通过煤层、膨胀性地层及有害矿体等。对含有这些地层的地段,应预测地层膨胀对洞身的影响,并对有害气体或放射性物质的含量作出评价。
3查明不良地质、特殊地质对隧道通过的影响,特别是对洞口位置及边坡、
仰坡的影响,提出工程措施意见。
4查明隧道附近井、泉的分布情况,分析隧道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判明地下水的类型、水质及补给来源,预测地下水的侵蚀性和洞身分段涌水量。在岩溶地区,应分析涌水及填充物是否有突然涌出的危险。
并充分估计隧道开挖引起地表塌陷及地表水漏失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工程措施意见。
5对于深埋隧道,应做隧道地温升温预测。对岩层坚硬、致密、性脆、构造应力集中的地段,应考虑发生岩爆的可能性。
6综合分析岩性、构造、地下水等有关地质测绘、勘探、测试成果,分段确定隧道围岩级别。
7在隧道洞口需要接长明洞的地段,应查明明洞基底的工程地质条件。
8查明横洞、平行导航、斜井、竖井等的工程地质条件。

Ⅱ 什么叫岩溶,岩溶地貌有那些

喀斯特()即岩溶,是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石膏、岩盐等)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流水的冲蚀、潜蚀和崩塌等机械作用为辅的地质作用,以及由这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的总称。由喀斯特作用所造成地貌,称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

“喀斯特”(Karst)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上的石灰岩高原的地名,意思是岩石裸露的地方。那里有发育典型的岩溶地貌。“喀斯特”一词即为岩溶地貌的代称。中国是世界上对喀斯特地貌现象记述和研究最早的国家,早在晋代即有记载,尤以明徐宏祖(1586~1641)所著的《徐霞客游记》中的记述最为详尽。

岩溶地貌的分别有:中国广西、云南和贵州等省(区)、越南北部、南斯拉夫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区、意大利和奥地利交界的阿尔卑斯山区、法国中央高原、俄罗斯乌拉尔山、澳大利亚南部、美国肯塔基和印第安纳州、古巴及牙买加等地。

(2)隧道岩溶是什么地质状况扩展阅读:

熔岩地貌的地带特征:

1、热带

分布于桂、粤西、滇东和黔南等地。地下洞穴众多,以溶蚀性拱形洞穴为主。地下河的支流较多,流域面积大,故称地下水系,平均流域面积为160平方公里,最大的地苏地下河流域面积达1000平方公里。

2、亚热带

分布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地下河较热带多而短小,平均流域面积小于60平方公里。洼地较少,每平方公里仅为1个左右,且从南向北减少,相反,干谷的比例却迅速增加。正地形不很典型,主要为馒头状丘陵,其坡度一般为25度左右,洞穴数量较热带大为减少,以溶蚀裂隙性洞穴居多。

3、干旱地区

仅在少数灰岩裂隙中有轻微的溶蚀痕迹,有些裂隙被方解石充填,地下溶洞极少,已不能构成渗漏和地基不稳的因素。

4、寒冻高原

青藏高原喀斯特处于冰缘作用下,冻融风化强烈,喀斯特地貌颇具特色,常见的有冻融石丘、石墙等,其下部覆盖冰缘作用形成的岩屑坡。山坡上发育有很浅的岩洞,还可见到一些穿洞。偶见洼地。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喀斯特

Ⅲ 朱家岩隧道岩溶水文地质条件

湖北沪蓉西高速公路是国家公路主骨架沪蓉国道主干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沪蓉国道主干线东起上海,西达成都,全长约2200km,到目前为止,已建成1730km,仅剩湖北宜昌长江大桥至重庆万州约470km待建。湖北沪蓉西高速公路作为沪蓉国道主干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湖北省高等级公路网“五纵三横一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东中部地区连接重庆、成都等大城市通往大西南的重要快速通道。高速公路沿途经过宜昌市所属的宜都市、长阳县;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所属的巴东县、建始县、恩施市、利川市。路线经过的主要控制点渔洋溪、白氏坪、高家堰、贺家坪、堡镇、榔坪、野三关、高坪、红岩寺、崔坝、吉心店、耿家岩、白果坝、龙潭坝、青龙嘴、凉雾山、清江源、鱼泉口等。全线均跨越清江水系。湖北沪蓉西高速公路全长约320km。

朱家岩隧道进口位于宜昌市长阳县贺家坪镇白丸池村,出口位于宜昌市长阳县贺家坪镇渔泉溪村。隧道设计为分离式,近东西向展布。北幅全长1296m,起止里程桩号YK51+833~YK53+129,纵向坡比2.85%;南幅全长1320m,起止里程桩号ZK51+751~ZK53+071,纵向坡比2.85%。进口地面高程582m,出口地面高程625m,最大埋深约310m(图4.1)。

隧道经过地段,为一河间地块,东、南、西三面被溪沟河流切割,北面为岩溶发育的山地。东面为切割强烈的干沟,常年无水,仅在大雨后有2~7h的短时间的水流。研究区地表径流弱,降水、地表水大部分通过洼地、落水洞补给包气带中的地下水。

4.1.1 地形地貌

研究区属长江一级支流清江流域,为构造溶蚀-侵蚀中山区。隧道经过地段,为一河间地块,东、南、西三面被溪沟河流切割,北面为山地。由沿溪河向西北,经朱家岩隧道至望高山地表分水岭,约4km,地面向南及南西方向倾斜,地形标高一般800~1500m,由三级山原期、四级山盆期、五级云盆期三个岩溶台面组成。该区大部分为山盆期岩溶台面,台面比较平,标高800~950m;山原期台面分布在北部分水岭地带,图幅内的宽度为1.10km,由山丘洼地组成,地形标高1000~1150m,无明显山脊,山头多呈锅底状、馒头状,山丘顶高度近一致,岩溶发育,洼地、落水洞遍布;云盆期台面分布在沿溪河与山盆期台面之间,宽300~350m,因受河流切割破坏,地形高差大,标高550~750m。

图4.1 朱家岩隧道岩溶水文地质略图

4.1.2 气象与水文

研究区属亚热带温暖潮湿气候,夏季温热多雨,冬季寒冷多雾。年平均气温14~15℃,年平均降雨量1500mm左右。4~9月份为雨季,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80%以上;10月至来年3月为枯雨期,寒冷少雨。

研究区地表径流弱,降水及地表水大部分通过洼地、落水洞漏失补给地下水。沿溪河是研究区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主要排泄径流,位于地块南侧,为清江支流,自西向东流。与隧道大致平行,相距700~900m,河床高程340m,河床宽10~30m,河沟切割强烈,谷坡陡直,切割深度约450m,枯水季流量0.4~1.2m3/s。干沟是沿溪河北侧的支沟,常年无水,大雨后有2~7h的短暂水流,沟底高程534m。渔泉溪为沿溪河的上游,溪底标高550m,切割深度250m,常年有水,自北向南流。红岩泉位于沿溪河左侧,是红岩泉地下河系统的出口。

4.1.3 地质构造条件

(1)地层岩性

研究区出露地层简单,自老而新,主要有寒武系上统三游洞群、奥陶系下统南津关组和第四系(表4.1)。

表4.1 地层岩性表

(2)地质构造

隧道经过区位于长阳背斜的北翼,近背斜轴部。在区域地质构造上,长阳背斜轴,东西向延伸,长130km,宽5~10km。在研究区背斜轴呈SEE—NWW向,并向NWW方倾伏。造成分布核部的寒武、奥陶系绕倾没轴出露,岩层倾向由SW转向W再转向NW或N。隧道经过地层,倾向多为NW,因近轴部,岩层倾角平缓,多在12°~16°之间。

晚三叠世末期,受印支运动影响,在形成长阳背斜的同时,形成了研究区NNW—SSE走向的仙女山断裂带。该断裂带,属区域性断裂构造,总体走向340°,由一系列断层组成。在该区,所见断层有8条,朱家岩隧道基本横穿仙女山断裂带,遇到的较大断层有F7、F8、F9、F10四条,均为张扭性断层,倾向NEE,倾角70°~80°。断层基本平行产出,间距260~360m。

4.1.4 岩溶发育特征

研究区岩溶发育特征主要有:

1)奥陶系下统南津关组(O1n)白云质灰岩及寒武系上统三游洞群(

)白云岩、白云质灰岩,是研究区岩溶发育的主要层位。三游洞群岩层中岩溶规模较大,如J41落水洞、长度大于150m的J83水平溶洞、岩溶干谷及红岩泉地下河等,均发育在三游洞群岩层中。

2)岩溶发育强度大,岩溶管道连通性好。据统计,岩溶洼地、落水洞及其他形态的溶洞,每平方千米可达7个,80%以上的降雨通过岩溶管道漏失。J40点落水洞位于溶蚀洼地内,洼地汇水面积49094m2,不论降雨强度多大,该洼地从不积水,均通过J40点落水洞注入地下。干沟流域,汇水面积为7.92km2,因降雨通过沟身渗漏转为地下水,致使干沟常年无水。据GGY3孔水位观测,地下水位低于沟底21.03m,干沟为悬谷。

3)岩溶发育受断裂带控制。J41点裂隙状落水洞、J83点的水平溶洞、J100点至J106点的岩溶洼地和串珠状落水洞均发育在F7及F8断层带上。隧道施工中,南硐ZK52+464~ZK52+343,北硐YK52+560~YK52+590所遇的大型溶洞则沿F9断层发育(图4.2)。研究区地下河及因岩溶作用形成的干沟,其发育及延伸方向都明显受断裂带控制。

图4.2 研究区域断层发育

4.1.5 岩溶水文地质条件

研究区河间地块岩层产状平缓,断裂发育,南津关组底部厚19m的页岩夹灰岩层被仙女山断裂带多条张扭性断层破坏而不起隔水作用,上部强岩溶层南津关组里的岩溶管道系统与下部强岩溶层三游洞群中的岩溶管道系统通过断裂上下连通,构成了研究区统一的岩溶发育体系。

南津关组白云质灰岩层多分布于研究区最枯地下水位以上,总体上为透水而不含水岩层,局部形成上层滞水,有小泉小水分布,为当地群众生活用水。出露的三游洞群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厚度巨大,是研究区的主要岩溶含水地层。沿断层发育有溶洞、地下河系统。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降水通过岩溶洼地、落水洞、溶蚀裂隙注入地下,最后从红岩泉向沿溪河谷排泄。与朱家岩隧道有关的地下河系统为红岩泉地下河系统。该地下河系统基本沿仙女山断裂带呈南北向发育,出口为红岩泉。出口处洞高15.0m,宽6.5m,可进入长度25.5m,此后地下河系统向山体方向斜下延伸。出口处洞底高出沿溪河床0.5~0.9m,枯水期测得流量76~110L/s,洪水期流量1000~2000L/s。红岩泉地下河系统,汇水区域除朱家岩隧道区外,还包括部分夹活岩隧道区,面积为10.5km2。因缺少长观资料,在本研究的物理模拟和BP神经网络研究中,不考虑红岩泉流量。

根据研究区岩溶水水动力的特征,垂向可分为以下4个带(表4.2)。

表4.2 岩溶水动力垂直分带表

Ⅳ 岩溶地区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是什么及其研究意义.

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有三类:渗漏问题;地基稳定性问题;地下洞室版稳定和突然涌水、涌泥问题权。
研究意义:岩溶地区有许多可以利用的有利条件,如地下蕴藏丰富的喀斯特水资源;地下洞穴中富集石油、天然气、砂矿及矿泉资源;各种奇特的地貌现象常是很好的旅游资源;喀斯特洞穴曾是人类祖先的栖居地,蕴藏着宝贵的考古资源。但是,岩溶也带来许多问题,如喀斯特山区耕地少、地表水少,洼地易积水成灾;采矿、地下开挖工程会遇到喀斯特涌水;地面工程建设中会遇到工程地基的地面塌陷、水库漏水和喀斯特气爆水库地震、坝基溶蚀引起溃坝等,这对工农业建设是不利因素。总之,对岩溶地区工程地质研究有利于人们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尽量保证工程安全等。

Ⅳ 岩溶区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有哪些

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有三类:

渗漏问题;

地基稳定性问题;

地下洞室稳定和突然涌水、涌泥问题;

Ⅵ 十万火急~如何划分隧道类型比如岩溶隧道和非岩溶隧道的定义

你这个问题要从隧道的分类方面着手,隧道按所处的地质条件分为:岩石隧道、软土隧道;按埋置深度分为:浅埋隧道和深埋隧道;按隧道所在位置分为:山岭隧道、水底隧道和城市隧道等等。

Ⅶ 岩溶地区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是什么

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有三类:渗漏问题;地基稳定性问题;地下洞室稳定和突然涌专水、涌泥问题。
研究属意义:岩溶地区有许多可以利用的有利条件,如地下蕴藏丰富的喀斯特水资源;地下洞穴中富集石油、天然气、砂矿及矿泉资源;各种奇特的地貌现象常是很好的旅游资源;喀斯特洞穴曾是人类祖先的栖居地,蕴藏着宝贵的考古资源。但是,岩溶也带来许多问题,如喀斯特山区耕地少、地表水少,洼地易积水成灾;采矿、地下开挖工程会遇到喀斯特涌水;地面工程建设中会遇到工程地基的地面塌陷、水库漏水和喀斯特气爆水库地震、坝基溶蚀引起溃坝等,这对工农业建设是不利因素。总之,对岩溶地区工程地质研究有利于人们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尽量保证工程安全等。

Ⅷ 隧道地质灾害的特点、危害

地质灾害为岩溶塌陷
岩溶塌陷是地面塌陷的一种,指在岩溶地区,下部可内溶岩层中的溶容洞或上覆土层中的土洞,因自身洞体扩大或在自然与人为因素影响下,顶板失稳产生塌落或沉陷的统称。其地面表现形式是局部范围内的地表岩土体的开裂、不均匀下沉和突然陷落。

岩溶塌陷的危害主要有:
影响交通:岩溶塌陷对交通网络的正常运行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对公路、铁路的安全构成较大的威胁。
毁坏农田:发生于农田中的岩溶塌陷,会使作物被毁,粮食减产,给人民群众造成较大的危害;并且地面耕植土落入地下塌坑,造成了耕作面积的减少,未进行填埋或者由于塌坑规模太大而不便进行填埋的地方则无法继续进行农作物耕种。
破坏建筑:发生于建筑及人口密集区的岩溶塌陷,会造成房屋墙壁裂缝、屋内地面裂缝下沉,严重的直接导致建筑物倒塌。
沟通地表地下水系,污染地下水:由于近年来工业的发展,大部分河流等地表水体水质较差,岩溶塌陷发生后,揭穿了灰岩含水层顶板,沟通了地表水系与地下水系,使得地表水通过塌坑大量涌入岩溶含水层,加之岩溶裂隙、溶洞的连通性好,污水会在岩溶含水层中迅速扩散,污染岩溶地下水。
大规模的塌陷可引起地震效应。

Ⅸ 岩溶地质环境及水文地质特征

由于地质环境条件、地质作用的变化,必然地导致水土资源、生物生长的适宜性、人类的生产生活环境、生态地质环境问题或灾害类型及活动强度的明显改变。相应地在不同类型的岩溶地质环境条件下,岩溶水的资源特征及生态环境功能,岩溶水源地的类型、水文地质特征,开发技术条件与脆弱性,供水需求等都有所差异。因此,岩溶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只有与岩溶地质环境条件相适应,做到因地制宜,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服务于岩溶水运动和赋存规律、岩溶水开发技术条件研究的需要,也为了在岩溶水的开发与环境效应评价实践中便于识别,本书以岩溶地貌形态组合及特征为主导标志,结合地形地貌、地质、土壤、气候、水资源、植被等地质环境要素与人居分布及人类活动等社会环境的差异,对泸西小江流域进行岩溶地质环境分类研究,为岩溶水的有效开发实验研究提供地质科学依据。

小江流域岩溶地质环境类型复杂多样,从岩溶水的补给区到排泄区,历经岩溶山地、岩溶槽谷、岩溶丘陵、峰丛洼地、岩溶平坝、岩溶河谷等不同类型的岩溶地貌形态组合单元(图3-2)。

图3-2 泸西小江流或水文地质结构概化图

1—松散土覆盖层;2—表层岩溶带;3—岩溶空隙;4—导水溶洞管道;5—岩溶上升和下降泉;6—岩溶水流向;7—落水洞;8—地表河流及水位;9—地表河流及流向;10—高程点

岩溶山地山高坡陡,气候冷凉,基岩裸露,土层浅薄,分布零散,土壤贫瘠,多属宜林区,耕地多为旱地,以旱作农业为主产业,主要种植玉米、荞、土豆等作物。交通不便,村镇规模小,居住分散。地表岩溶洼地、谷地发育,漏斗、落水洞密布,降水漏失严重,是岩溶水的主要补给区,建库条件极差,水资源严重匮乏。地下岩溶发育极不均匀,岩溶饱水带深埋,导储水空间以洞管为主,岩溶水主要为溶洞管道流,沿暗河有许多漏斗、落水洞与其沟通,岩溶水主要通过这些通道获得补给,岩溶水系统储存调节能力弱,水位流量季节变化剧烈。岩溶水很大一部分以大泉、暗河形式在盆谷底边缘排泄,饱水带岩溶水的开发十分困难,形成了地带性的资源性缺水。农村生活用水、抗旱保苗用水都十分紧缺。但岩溶石山区表层泉出露位置较高,水质良好,开发技术难度小,水量基本能满足岩溶山区分散居住的农村生活及抗旱保苗用水。因此,在饱水带深埋的岩溶石山区具有很大的供水意义和开发价值。

岩溶槽谷、岩溶丘陵、峰丛洼地主要分布于盆地外围山区与盆底平坝之间,气候温和,地势起伏较小,植被覆盖率低,洼地、谷地发育,地形破碎,土层较薄,土壤肥力差,水土流失强烈,石漠化严重,灌溉条件较差,以旱地为主,水田次之,主要种植玉米、荞、土豆、水稻,经济作物和林果种植也较普遍。交通方便,人口稠密,村镇密布。地表落水洞、溶井、脚洞、溶沟溶槽发育,水库渗漏强烈,地下岩溶发育不均匀,岩溶饱水带埋藏较深,导储水空间以洞管隙构成网络,岩溶水为溶洞管道流及溶隙扩散流并存,沟谷、洼地内泉点较多,但流量动态变幅较大。此类地区因地表水严重渗漏、岩溶水埋藏分布不均匀、成井率低形成了工程性缺水。导致农村生活用水、发展种养殖业和庭院经济、抗旱保苗、岩溶石山名特优果林规模经营、生态环境建设用水困难。适宜通过开发隐伏的饱水带和表层带富水块段岩溶水,以解决农村生活和生产用水困难。

盆底沉积平坝地势平坦,气候温和,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土地连片、平整,水资源较丰富,灌溉条件好,交通方便,最为适宜工农业生产与城镇建设。所以,人口稠密,城镇规模大,分布密集,工厂较多,农业生产发达,是传统的农业主产区。由此也造成了地表水和浅层孔隙水的严重污染,大兴堡一带取样化验分析表明亚硝酸盐超标2925倍,氨氮超标3019倍,细菌超标75倍,大肠杆菌超标800倍以上,造成了严重的水质性缺水,导致农村生活用水困难,周边岩溶台地区旱地的干旱缺水也很严重。该区岩溶水主要是来自周围裸露型岩溶山区的侧向径流,其次有少量的大气降水通过松散覆盖层孔隙的垂向渗透补给。在侧向径流中,一部分来自盆地底面以上上层径流带的岩溶水,以盆地底面为排泄基准,沿盆地边缘形成大泉、暗河排泄;盆地底面以下下层径流带的岩溶水,继续向深部呈近水平二维溶隙扩散流向盆地下游径流,通过盆地南部存在的落水洞和岩溶洞管,向小江峡谷区汇集排泄。大兴堡一带是岩溶水由浅变深,由较均匀的水平二维溶隙扩散流向不均匀的三维溶洞管道流过渡的转换地带,岩溶水埋深逐渐增大,径流逐渐集中。该区岩溶水汇集,且覆盖型岩溶含水层组具有很大的储存资源可以发挥调节作用,允许开采量大,岩溶发育较均匀,是一般供水钻井开发的主要分布区,适宜将大泉或暗河与富水块段联合规划开发,有效调节开发利用岩溶水。

南部岩溶河谷纵坡降大,地形切割深,谷坡陡峻,沟谷发育,植被覆盖率较低,土层浅薄,土地零散,以坡地为主,上游多种小麦、玉米,下游种植柑橘、黄竹等,水土流失强烈,石漠化严重。交通极差,人口稀少,村落稀疏。谷坡之上地表径流很快,岩溶水深埋,空间分布极不均匀,以溶洞管道流为主,在谷底集中排泄,水资源短缺。宜以表层泉开发解决农村生活用水困难。由于小江河谷为全流域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集中排泄带,水能资源富集,而土地及其他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差,因此,适宜建设中小型水电站开发水能资源。

小江流域岩溶水是由大气降水入渗而形成,其上层径流以泉、暗河的形式以泸西盆地底面为排泄基准排泄而转化成地表水,最终汇集于盆地南部通过工农隧洞及落水洞排向小江;下层径流则以小江水面为基准而通过深层径流排泄(图3-2)。流域岩溶水的年平均补给量,减去以泸西盆地为基准的上层径流排泄量及小江流域岩溶水开采利用后的损耗量,应等于小江流域岩溶水的下层径流量。

流域岩溶水均衡方程:

QR-Q1-Q2=QD-Q3

式中:QR—小江流域岩溶水天然补给量(104m3/a),采用渗入法计算,补给面积取全流域裸露型岩溶面积,降水量取泸西县气象站2003年降水量;Q1—以泸西盆地底面为排泄基准的上层径流排泄量(104m3/a),采用泉流、暗河流量汇总法,即累加2003年野外调查期间泸西岩溶盆地汇水范围内的所有岩溶水天然出露点的排泄量(实测流量);Q2—小江流域岩溶水开采利用后的损耗量(104m3/a),为全流域合计开采量减去退水量,计算公式:Q2=QK(1-tS),式中:QK为2003年小江流域岩溶水的开采量,tS为退水系数,根据区域经验取0.85;QD—小江河谷岩溶水排泄量(104m3/a),为未知量;Q3—泸西岩溶盆地南端落水洞、排水隧道地表水2003年的泄流量(104m3/a)。

岩溶水均衡方程左边为小江流域岩溶水总的大气降水渗入、灌入天然补给量,减去以泸西盆地底面为排泄基准的上层径流排泄量,以及小江流域岩溶水开采利用后的损耗量,显然剩余的仅有小江排泄带以上继续作深远程径流的下层径流量;右边为排入流域的最终排泄基准小江河谷的岩溶水总排泄量,包含下层径流量和泸西岩溶盆地南端落水洞、排水隧道吸收的地表水泄流量,显然,当其减去后一项之后,剩余的也仅有下层径流量。所以,方程是成立的,能准确完整地反映小江流域的“三水”转换关系。

选择2003年为均衡年,通过计算,小江流域岩溶水 2003年补给量为 14013.12 104m3/a,上层径流量为6917.89 104m3/a,下层径流量为6124.51 104m3/a(表3-1),下层径流量占年平均补给量的44%。这一研究成果,首次定量说明了岩溶盆地流域岩溶水开发的资源前景及潜力。

表3-1 泸西小江流域岩溶水均衡计算结果表 单位:104m3/a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