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叠纪地质层有哪些
Ⅰ 三叠纪的详细资料
日本首先将希腊文“Trias”译为三叠纪,我国地质界沿用了这一名称。此期形成的地层称为三叠系,代表符号为“T”。三叠纪分为早、中、晚三个世。
生物变革方面,陆生爬行动物比二叠纪有了明显的发展。古老类型的代表(如无孔亚纲和下孔亚纲)基本绝灭,新类型大量出现,并有一部分转移到海中生活。原始哺乳动物在三叠纪末期也出现了。由于陆地面积的扩大,淡水无脊椎动物发展很快,海生无脊椎动物的面貌也为之一新。菊石、双壳类、有孔虫成为划分与对比地层的重要门类,而筳及四射珊瑚则完全绝灭。
爬行动物在三叠纪崛起,主要由槽齿类、恐龙类、似哺乳的爬行类组成。典型的早期槽齿类表现出许多原始的特点,且仅限于三叠纪,其总体结构是后来主要的爬行动物以至于鸟类的祖先模式;恐龙类最早出现于晚三叠世,有两个主要类型:较古老的蜥臀类和较进化的鸟臀类。海生爬行类在三叠纪首次出现,由于适应水中生活,其体形呈流线式,四肢也变成桨形的鳍;似哺乳爬行动物亦称兽孔类,四肢向腹面移动,因此更适于陆地行走。
原始的哺乳动物最早见于晚三叠世,属始兽类,所见到的化石都是牙齿和颌骨的碎片。三叠纪时,晚二叠世幸存的齿菊石类大量繁盛起来,中、晚三叠世的大部分菊石有发达的纹饰,有许多科是三叠纪所特有的。菊石的迅速演化为划分和对比地层创造了极重要的条件。
双壳类也有明显变化,晚古生代的种类只有很少数继续存在,产生了许多新种类,并且数量相当繁多。尤其在晚三叠世,一些种属的结构类型变得复杂,个体也往往比较大。由于三叠纪的环境与古生代不同,非海相双壳类逐渐繁盛起来。
裸子植物的苏铁、本内苏铁、尼尔桑、银杏及松柏类的植物自三叠纪起迅速发展起来。其中除本内苏铁目始于三叠纪外,其它各类植物均在晚古生代就始有了发展,但并不占重要地位。二叠纪的干燥性气候延续到了早、中三叠世,到了中三叠世晚期植物才开始逐渐繁盛。晚三叠世时,裸子植物真正成了大陆植物的主要统治者。 三叠纪的陆地三叠纪时期的地球与现今的地球截然不同,只有一块大陆,这块大陆被称为泛古陆,即大冈瓦纳古陆。
劳拉西亚古陆包括了今日的北美洲、欧洲和亚洲的大部分地区,冈瓦纳古陆则包括了非洲、大洋州、南极洲、南美洲以及亚洲的印度等部分地区。
不过到三叠纪中期,泛古陆开始出现分裂的前兆,在北美洲、欧洲中部和西部、非洲的西北部均出现了裂痕。 世界的三叠系广泛分布于、和的边缘海域、及各类拼贴上,也见于大陆内部的内陆盆地内。按照沉积相特点,国际上通常分为海陆交互相的德国型三叠系、海相的阿尔卑斯型三叠系和陆相红层的英国型三叠系。有的学者又提出特提斯南缘浅海相的塞伐狄克型三叠系和北方海域的北极型三叠系等。这些类型实际上侧重于反映欧洲地区的一般情况。此外,还有亚澳地区的陆相含煤三叠系等类型。
世界三叠纪地层对比见表1(世界三叠系与中国三叠系对比简表)
生物年代地层分类和对比18世纪末叶至19世纪中叶,世界三叠系的生物年代分类标准,逐步地在东阿尔卑斯地区建立起来。这就是在奥地利和意大利境内的下三叠统维尔芬阶或斯西提阶,中三叠统安尼阶、拉丁阶、上三叠统卡尼阶、诺利阶和瑞替阶。这些阶的层型,在奥地利的梯罗尔州维尔芬附近,恩斯河流域和意大利的多洛麦特山等地。20世纪以来,三叠系的生物年代分类研究更为详细。主要涉及下三叠统的分阶,二叠-三叠系界线,瑞替阶的归属和各阶的含义厘定等。经过深入研究,德国型与阿尔卑斯型三叠系的生物年代对比也比较明确。
地层分类对比见表2(三叠系的阶、亚阶和带)
Ⅱ 地质上一共有那几种地层
代纪世 代号 起始时间(百万年) 生物开始出现类型 ----------------------------------------------- 新生代 第四纪 全新世 Qh 0.01 人类出现 晚更新世 Qp 中更新世 Qp2 早更新世 Qp1 1.64 新近纪 上新世 N2 5.00 中新世 N1 23.3 近代哺乳类出现 古近纪 渐新世 E3 37.5 始新世 E2 50 古新世 E1 65 鱼类出现 ------------------------------- 中生代 白垩纪 K 135 被子植物,浮游钙藻出现 侏罗纪 J 208 鸟类哺乳类出现 三叠纪 T 250 蜥龙 鱼龙出现 ------------------------------- 晚古生代 二叠纪 P 290 兽行型类 裸子植物出现 石炭纪 C 362 坚孔类 种子蕨 科达类出现 泥盆纪 D 410 总鳍鱼类 节蕨 石松 真蕨植物出现 早古生代 志留纪 S 439 裸蕨植物出现 奥陶纪 O 510 无颌类出现 寒武纪 -- 570 硬壳动物出现 ----------------------------- 新元古代 震旦纪 Z 680 不具硬壳动物出现 南华纪 Nh 800 青白口纪 Qb 1000 多细胞动物 高级藻类出现 中元古代 蓟县纪 JX 1 400 真核动物出现 (绿藻) 长城纪 Ch 1800 古元古代 滹沱纪 Hl 2300 五台纪 Wt 2500 ----------------------------- 新太古代 Ar3 2800 原核生物出现 (菌类及蓝藻) 中太古代 Ar2 3200 古太古代 Ar1 3600 生命现象开始出现 始太古代 Ar0 45oo 地质年代是地球演化过程中某一时间阶段的划分方法。 地球的历史按等级划分为:宙、代、纪、世、期、亚期等六个地质年代单位。 地质年表 第四纪-全新世-距今1万年 第四纪-更新世-距今250万年 第三纪-上新世-距今1200万年 第三纪-中新世-距今2500万年 第三纪-渐新世-距今4000万年 第三纪-始新世-距今6000万年 新生代-第三纪-古新世-距今6700万年 白垩纪-距今1.37亿年 侏罗纪-距今1.95亿年 中生代-三叠纪-距今2.30亿年 二叠纪-距今2.85亿年 石炭纪-距今3.50亿年 泥盆纪-距今4.00亿年 志留纪-距今4.40亿年 奥陶纪-距今5.00亿年 显生宙-古生代-寒武纪-距今6.00亿年 元古代-震旦纪-距今18.0亿年 隐生宙-太古代 距今>50亿年
Ⅲ 三叠系——三叠纪地层
三叠纪形成的地层叫三叠系。分为三统六阶。中国北方除黑龙江、甘肃两省部分地区外,其余地方全为陆相沉积。嵩山地区为一套红、紫红、灰绿色交替的内陆碎屑岩复理式沉积建造。
三叠系在河南的划分开始于1933年孙健初在禹县、密县做煤田调查时,但直到1960年前划分较简单而且缺少古生物依据。1960年以后,华北石油普查大队、河南区调队、焦作矿业学院等单位,对豫西三叠系开展了详细的调查,采获了大量的化石,不断完善划分方案。本书按河南地矿厅1989年《河南省区域地质志》的方案叙述。河南省华北地层区三叠系划分沿革见表9-1。
三叠系主要分布在嵩山东南麓和南麓。景店、芦店、李沟、卷门水库、安庙、石道、颍阳、江左、丁流街等地都有分布,受新生代的覆盖,出露多不连续。
表9-1河南省华北地层区三叠系划分沿革表
现分组描述如下。
1.下三叠统(T1)
刘家沟组(T1l)1959年中国科学院山西地层队在山西省宁武县刘家沟命名,1982年河南区调队从本省原二叠系石千峰组中划出。与其下的二叠系石千峰组为整合关系。刘家沟组(亦称金斗山砂岩),为一套粗陆屑沉积建造。主要岩性为粗粒石英砂岩,夹少量粉砂岩和泥岩,含鲜红色泥质斑块。岩性、岩相稳定,岩层厚度由西向东变薄,岩石易加工,可作条石,是良好的建筑石料。该组在地貌上多形成单面山。以岩性单调、色调紫红为主要特征。砂岩中水平层理及斜层理(板状、楔状层理)发育。层面可见波痕、雨痕等。韵律层发育,在韵律层底面具重荷模。有适应较干旱条件下生长的植物Ephedripites(麻黄粉)及具二肋囊花粉为代表。据上述分析,该组为干旱炎热气候条件下的河流沉积环境。据《古生物学报》1982年6期报道,在登封安庙三叠系刘家沟组中共发现孢粉48属70种。其中裸子植物占64.1%,蕨类植物孢子占35.1%。该组合中早三叠世的种属占较大比例,尤其是Lycopodiacidites(拟石松孢)、Polycingulatisporites(多环三缝孢)、Podocarpidites(拟竹柏粉)、Aratrispories(单缝孢)和Lunde-bladispora(隆德孢)等的出现,证明本组合的时代为中生代早期是没有疑问的。
这里所说的“孢粉”即植物孢子和花粉的简称。孢子植物的孢子和种子植物的花粉,均是植物的生殖细胞。孢子花粉质轻量多,可散布到一定范围内,且有耐酸碱的外壁,各种类型的沉积岩层中均可保存,用以划分对比地层,恢复古地理、古气候等极有价值。
1977年当地群众在王堂水库东侧挖房基时,在本组下部发现Dicynodon(二齿兽)牙齿,参照新疆、陕甘盆地所产相同化石层位分析,二齿兽应该生存于晚二叠世—中三叠世。从以上孢粉组合特征和二齿兽的产出层位分析,刘家沟时代应为早三叠世早期。
登封县东金店卷门水库西侧下三叠统刘家沟组剖面(图9-2):
图9-2登封市卷门水库下三叠统刘家沟组剖面图(引自河南区调队,1989)
上覆地层和尚沟组(T1l)紫红色泥岩
整合
刘家沟组(T1l)厚281.3m
8.紫红色中—厚层中粗粒石英砂岩,含鲜红色泥斑,水平层理及交错层理发育,矿物颗粒表面可见氧化铁薄膜43.1m
7.紫红色薄层中粒石英砂岩与粉砂质泥岩互层17.7m
6.紫红色中—厚层条带状石英砂岩,夹中—厚层石英砂岩,水平层理及交错层理发育,层面具波痕43.5m
5.紫红色厚层石英砂岩,含鲜红色泥斑,交错层理发育,层面具槽状冲刷沟28.6m
4.紫红色薄层中—细粒石英砂岩夹泥岩9.5m
3.紫红色薄—中厚层石英砂岩,夹厚层中粒石英砂岩,厚层石英砂岩,顶面具河流冲刷槽沟60.9m
2.紫红色厚层中粒石英砂岩30.0m
1.紫红色中厚层石英砂岩,夹少量泥岩48.0m
整合
下伏地层石千峰组(
和尚沟组(T1h)本组命名和划分沿革情况同刘家沟组。和尚沟组为一套细碎屑岩沉积建造。岩性主要为紫红、鲜红色钙质泥岩、粉砂岩夹灰白色泥灰岩,钙质结核较多,有时呈层状出现。本组以红色、岩石风化后呈沙土状、地貌上呈负地形为其特征。水平层理发育,层面可见小型波痕及泥裂,并可见生物腐烂后形成的灰绿色钙质网纹和斑点。岩性岩相稳定,厚度变化大,向西约5km王堂水库一带厚228.7m,向东变薄,直至尖灭。泥岩中遗迹化石丰富。据分析本组应属于干热气候条件下的滨湖—浅湖沉积环境。和尚沟组在区内缺乏生物化石,但在邻区义马韩沟下三叠统和尚沟组中采得植物化石Pleuromeria cf.jiaochengensis(交城肋木相似种)、Yuccites sp.(丝兰未定种),介形类Darwinula cf.triassiana(三叠达尔文介相似种)等。上述肋木出现于欧亚大陆下三叠统奥列尼克阶。丝兰是德国下三叠世斑砂植物群的重要化石。从岩性及层位关系来看,本组与义马地区的和尚沟组为同一层位,故将和尚沟组归于早三叠世晚期。介形类化石是一类具两瓣外壳的微小节肢动物。化石多仅保存其外壳,壳长一般0.5~4mm,最长可达30mm,壳面纹饰是鉴定介形类化石的重要特征。介形类从奥陶纪一直延续到现在,海相和陆相地层均有产出。
登封东金店卷门水库和尚沟组剖面(图9-3):
图9-3登封市卷门水库下三叠统和尚沟组剖面图(引自河南区调队,1989)
上覆地层二马营组(T2e)紫红色砂岩
整合
和尚沟组(T1h)厚81.9m
4.暗紫红色钙质泥岩,夹石英粉砂岩、泥晶灰岩及同生砾岩23.1m
3.紫红、鲜红色钙质泥岩与紫红色薄—中厚层长石石英砂岩呈不等厚的互层。泥岩中虫迹发育。24.4m
2.下部为紫红色钙质泥岩,夹粉砂质微晶灰岩,含钙质结核,呈似层状;上部为紫红色泥岩夹长石石英砂岩17.2m
1.灰紫色泥质钙质粉砂岩,含白色钙质结核,呈似层状17.2m
整合
下伏地层刘家沟组(T1l)石英砂岩
2.中三叠统(T2)
二马营组(T2e)1959年中国科学院在山西宁武二马营命名。1960年河南地质局石油队首先在本省济源划出“二马营群”。二马营组为一套中细粒陆屑沉积建造。主要岩性为暗紫、灰紫色泥岩、粉砂质泥岩、灰紫色长石石英砂岩互层,上部夹1~2层黄绿色长石砂岩和多层鲜蓝绿色微晶泥灰岩。在黄绿色长石砂岩中含植物化石(多为碎片),鲜蓝绿色泥灰岩中含丰富的轮藻和介形类化石。在暗紫红色泥岩、粉砂岩中虫迹极为发育,虫管直径3~10mm,形如蚯蚓,横七竖八无规律地分布于岩石中。该组以色调灰紫、暗紫,夹含轮藻、介形的鲜蓝绿色微晶泥灰岩薄层,虫迹大量出现为主要特征。韵律发育,由下而上、由粗到细组成多个韵律。砂岩具水平层理、微波状层理。反映为在缓慢水流作用下的河流三角洲—滨湖沉积环境,同时也反映了气候由干热逐渐向温湿条件过渡。在卷门水库二马营组剖面和李沟二马营组剖面中采得丰富的轮藻、介形类及少量的脊椎动物和植物化石。在卷门水库剖面中发现丰富的轮藻化石,经河南地研所鉴定,计有6属24种。主要有:Stellatochara hoellvicensis等星孔轮藻多种;Mashovichara dengfengensis等马氏轮藻多种;Stenuochara ovata等直立轮藻多种。其组合为:Stellatochara-Mashvichara-Stenochara轮藻植物群。以上轮藻组合与德国、瑞典、苏联的中三叠世轮藻组合大多数的种属相同或相似。在国内可与湖北巴东组,江苏黄马青组,山东聊城组及陕西二马营组等中三叠世的轮藻化石组合相对比。卷门和茶亭沟采得较多的介形类,经河南地研所鉴定有:陕西介属、斜达尔文介、高崖底陕西介等,都是陕甘宁盆地中三叠世早期二马营组的主要分子。在登封李沟剖面于本组上部发现Parakannemeyeria(副肯氏兽),可与陕甘宁盆地边缘的中三叠统纸坊组和山西宁武、沁水等地含中国肯氏兽动物群的二马营组对比。二马营组中的轮藻,是藻类植物中分化程度最高、构造比较复杂的一种,外形似有“根、茎、叶”的分化。我们看到的轮藻化石多是具有钙化能力的藏卵器(雌性生殖器官),表面具饰纹,呈球形,一般小于1mm。生活于淡水或半咸水中,从泥盆纪起至现代仍有延续。在中、新生代含油地层对比中应用较多(图9-4)。
图9-4轮藻(引自《地质词典》,1979)
登封东金店庄河西二马营组剖面(图9-5):
图9-5登封市卷门水库中三叠统二马营组剖面图(引自河南区调队,1989)
上覆地层油房庄组(T2y)黄色砂岩
整合
二马营组(T2e)厚463.0m
18~19.紫红色泥岩与灰褐色薄—中厚层细砂岩互层,夹鲜蓝绿色泥晶灰岩,含轮藻、介形类化石85.6m
17.黄绿色中—厚层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夹鲜蓝绿色微晶泥灰岩,底部产植物化石,微晶泥灰岩中产轮藻化石7.8m
16.紫红色泥岩夹粉砂岩,层面具泥裂27.6m
15.黄色薄—中厚层细粒长石石英砂岩5.5m
14.紫红色泥岩夹灰紫色薄层粉砂岩38.8m
13.紫红色含砾钙质石英砂岩5.8m
12.上部暗紫红色泥岩夹灰绿色钙质泥岩及钙质砾岩,下部紫红色钙质长石石英砂岩夹棕红色粉砂岩,虫迹发育41.2m
11.紫红色泥岩夹中厚层长石石英砂岩,含同生砾岩3.4m
10.底部为紫红色砾岩,中部为细砂岩夹绿色泥岩及粉砂岩,上部暗紫红色中厚层细粒长石石英砂岩与鲜红色泥岩呈不等厚互层,虫迹发育129.7m
9.暗紫红色中厚层砂岩,顶部为紫红色泥岩10.9m
8.鲜红色薄层泥岩7.4m
7.暗紫红色中厚层长石石英砂岩8.4m
5~6.紫红色中厚层细砂岩、厚层亮晶砾屑灰岩4.3m
4.灰绿色中厚层长石石英砂岩4.4m
3.紫红色钙质泥岩,含鲜蓝绿色斑纹4.0m
2.暗紫红色薄—中厚层长石石英砂岩,夹少量泥岩及同生砾岩35.8m
1.暗紫红色细粒长石石英砂岩与粉砂质泥岩互层;底部为灰绿色砾岩,厚2~20cm,顶部为粉砂质泥晶灰岩,厚8~10cm,产轮藻化石42.4m
整合
下伏地层和尚沟组(T2h)紫红色泥岩
油房庄组(T2y)1960年河南地质局石油大队在济源县油房庄命名。油房庄组为一套中—细粒陆屑沉积建造。以杏黄、米黄色长石石英砂岩为主,夹杂色泥岩,自下而上由粗到细组成两个沉积旋回及多个小韵律层,每个旋回厚30~60m。砂岩层面具冲刷槽沟,水平层理及斜层理发育,砂岩中含植物化石(多为碎片)。该组属于湿润气候条件下的河流—滨湖相沉积环境。油房庄组以杏黄、米黄色长石石英砂岩为独特标志,可与济源、义马地区的中三叠世晚期油房庄组对比。本组含较丰富的植物化石,但多为碎片,仅见有Neocalamites sp.(新芦木未定种),在济源仙口油房庄组中产Neocalamites carrerei(卡勒莱新芦木)、N.carcinoides(蟹形新芦木)、Equisetites arenaceus(砂地拟木贼)、E.tongchuanensis(东川拟木贼)等有节类植物,与陕西中三叠世晚期铜川组植物群相同。据该组岩性、岩相特征、层位关系及与邻区生物群对比,其时代应为中三叠世晚期。油房庄组提到的植物化石“新芦木”和“拟木贼”,都是楔叶植物茎化石的属,都是高大的木本植物。新芦木与芦木近似,拟木贼与现代木贼属也几乎没有区别。
登封李沟油房庄组剖面(图9-6):
上覆地层椿树腰组(T3c)灰黄色砂岩
整合
油房庄组(T2y)厚106.8m
5.紫红色薄—中厚层粉砂岩与灰绿、紫红色泥岩互层,水平层理及斜层理发育11.6m
4.米黄、黄绿色中厚层细—中粒长石石英砂岩,夹少许暗紫红色泥岩,砂岩含植物化石(多为碎片)Neocalamites sp.(新芦木未定种)58.7m
3.紫红色薄—中厚层粉砂岩8.0m
2.杏黄、黄绿色中厚层细—中粒长石石英砂岩,夹紫红色泥岩,水平层理及交错层理发育,层面具凹槽25.3m
1.米黄色中厚层中粒长石石英砂岩,斜层理发育3.2m
整合
下伏地层二马营组(T2e)紫红色泥岩
图9-6登封市李沟中三叠统油房庄组剖面图(引自河南区调队,1989)
3.上三叠统(T3)
椿树腰组(T3c)1960年河南省地质局石油地质队命名,本组以济源西承留椿树腰发育较好。椿树腰组为一套灰黄、黄绿色长石石英砂岩与灰紫色粉砂质泥岩互层,夹泥灰岩、炭质页岩、油页岩。自下而上组成多个韵律。沉积物内含丰富的双壳类及有节植物化石,指示了淡水湖泊的沉积特征。炭质泥岩及油页岩的形成,反映出某一阶段湖泊沼泽的沉积环境。在湖盆的边缘为河流相沉积。总之,该组为温暖潮湿气候条件下的河流—沼泽—湖泊环境。1982年省煤炭勘查公司在芦店13701及11003钻孔中发现本组的砂岩、泥岩中产双壳类Shaanxiconcha(陕西蚌)等及植物化石Neocalamites carrerei(卡勒莱新芦木)、Equisetites(拟木贼)等。上述双壳类和植物化石多见于济源上三叠统椿树腰组,也与陕北延长群二段,在岩性、岩相及沉积特征方面相似,故将椿树腰组归属晚三叠世早期。
登封李沟椿树腰组剖面(图9-7):
图9-7登封市李沟上三叠统椿树腰组剖面图(引自河南区调队,1989)
上覆地层谭庄组(T3t)钙质砂岩
整合
椿树腰组(T3c)厚168.8m
10.紫红色薄层粉砂岩夹泥岩8.5m
9.杏黄色中厚层中粒长石石英砂岩,含植物化石,多为碎片17.0m
8.暗紫红色薄层砂岩与泥岩互层,夹黄绿色钙质泥岩,韵律发育29.9m
7.黄、黄绿色中厚层中粒长石石英砂岩,水平层理及交错层理发育14.8m
6.紫红色薄—中厚层粉砂岩,夹灰绿色泥岩,砂岩中产植物化石:Neocalamites sp.10.4m
5.灰白色薄层粉砂岩9.9m
4.下部紫红色中厚层粉砂岩,上部为灰绿与紫红色泥岩互层,夹灰黑色炭质泥岩6.2m
3.黄、灰黄色中厚层长石石英砂岩,交错、水平层理均发育15.1m
2.紫红色薄—中厚层粉砂岩、灰绿色钙质泥岩与灰色泥岩互层,夹灰黑色薄层油页岩,韵律发育53.0m
1.黄、灰黄色中厚层中粒长石石英砂岩4.0m
整合
下伏地层油房庄组(T2y)紫红色粉砂岩
谭庄组(T3t)1960年河南省地质局石油队在河南济源县谭庄命名。与下伏椿树腰组整合接触,其上为第三系或第四系不整合覆盖。谭庄组为黄绿、紫红、灰绿色砂岩、钙质泥岩与粉砂岩互层,夹少量泥灰岩、炭质泥岩及煤线,偶夹菱铁矿结核。自下而上由粗到细组成多个韵律。水平层理发育,层面具微波痕。砂岩、泥岩中含丰富的双壳及有节类植物化石。该组应为温湿气候条件下的沼泽—湖泊沉积环境。谭庄组植物群组合面貌与陕北延长群、济源、义马地区的谭庄组植物组合是一致的。双壳类中的三角陕西蚌、斜卵陕西蚌、近卵陕西蚌等,多出现于陕北延长群二、三段及山西延长组二段和济源谭庄组等地三叠纪地层中。故将谭庄组归属晚三叠世晚期。
登封市宋家沟上三叠统谭庄组剖面(图9-8):
图9-8登封市宋家沟上三叠统谭庄组剖面图(引自河南区调队,1989)
上覆地层第四系(Q)黄土
不整合
谭庄组(T3t)厚95.8m
13.灰色中厚层长石石英粉砂岩3.8m
12.黄绿色薄层泥岩,产植物化石:拟木贼、霍尔新芦木、卡勒莱新芦木、多皱新芦木等1.3m
11.黄绿色薄层粉砂岩、泥岩,含植物碎片3.8m
10.灰白色薄—中厚层中粒砂岩1.6m
9.紫红色薄层泥岩,夹黄绿色中厚层钙质粉砂岩6.8m
8.黄绿色钙质泥岩,夹紫红色泥岩,产卡勒莱新芦木6.3m
7.紫红色薄层泥岩夹黄色透镜状泥岩6.5m
6.灰色中厚层细砂岩,夹紫色、黄绿色泥岩及炭质泥岩7.9m
5.紫红色薄层泥岩,夹灰白色薄层泥晶灰岩12.5m
4.黄绿色薄层钙质泥岩,夹紫红色泥岩2.3m
3.黄绿色薄层钙质泥岩与黄绿色中厚层细砂岩互层,产双壳类化石:三角陕西蚌、斜卵陕西蚌、近卵陕西蚌等24.1m
2.灰黄色中厚层含生物碎屑长石石英砂岩2.7m
1.灰、灰黄色钙质砂岩16.2m
整合
下伏地层椿树腰组(T3c)黄色泥岩
区内三叠系主要分布于向斜盆地中。由于受印支运动的影响,早三叠世后期,嵩山东部地壳抬升,使密县、大隗一带缺失中、上三叠统,仅沉积了厚约60~100m的下三叠统刘家沟组及部分和尚沟组。西部芦店和东金店向斜仍处于大幅度下降阶段,形成三叠纪沉积盆地中心,连续沉积了厚达1200余米的三叠纪地层。三叠系各组岩性特征、化石类型、沉积环境、气候条件变化情况如表9-2。
表9-2嵩山三叠系主要特征简表
Ⅳ 板庚的地质属于三叠纪的地质
板庚滩是三叠纪地层构造的精典剖面所在,三叠纪物种大灭绝和生命重新复苏的地质专历史遗迹属。是“大贵州滩”的核心区域。其古沉积地层规模为世界罕见,是当今世界绝无仅有的,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约二亿年前地球环境的一个再现。展示在世人面前的是一幅美妙奇特的地质画卷。是全球范围内研究三叠纪生物复苏的最理想地区之一,保存最完好的三叠纪地质地貌。
三叠纪板庚滩位于贵州省黔南州罗甸县板庚乡。距县城23公里,距省城贵阳142公里,是一个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环境十分优美的布依族集居地,同是也是喀斯特地貌较为典型的地区。
板庚滩得天独厚的地质、生态环境,优美恬然的田园风光、宜人的气候、美丽的传说、淳朴的民风以及便利的交通,三叠纪神奇地质景观与少数民族集居文化的完美组合,使之成为一块难得的旅游净土。
三叠纪
三叠纪(英语:Triassic)是2.5亿至2亿年前的一个地质时代,它位于二叠纪和侏罗纪之间,是中生代的第一个纪。三叠纪的开始和结束各以一次灭绝事件为标志。虽然这段时间的岩石标志非常明显和清晰,其开始和结束的准确时间却如同其它古远的地质时代无法非常精确地被确定。其误差在正负数百万年。
Ⅳ 什么地质年代的地层
地质年代(geologic time)就是指地球上各种地质事件发生的时代。它包含两方面含义:其一是指各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称为相对地质年代;其二是指各地质事件发生的距今年龄,由于主要是运用同位素技术,称为同位素地质年龄。这两方面结合,才构成对地质事件及地球、地壳演变时代的完整认识,地质年代表正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地质年代的划分和研究,是通过岩石和化石的历史来确定的。
【地层系统】dìcéngxìtǒng
地壳是由一层一层的岩石构成的。这种在地壳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成层岩石(包括松散沉积层)及其间的非成层岩石的系统总称,叫做地层系统。“宇”、“界”、“系”、“统”分指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一级、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一级是“宇”,分为隐生宇(现已该称太古宇和元古宇)和显生宇。
【地质年代】dìzhìniándài
地质,即地壳的成分和结构。根据生物的发展和地层形成的顺序,按地壳的发展历史划分的若干自然阶段,叫做地质年代。“宙”、“代”、“纪”、“世”分指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级、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级是宙,分为隐生宙(现已该称太古宙和元古宙)和显生宙。
【太古宇】tàigǔyǔ
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一个宇。太古宙时期所形成的地层系统。旧称太古界,原属隐生宇(隐生宇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宇和元古宇)。
【太古宙】tàigǔzhòu
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个宙。约开始于40亿年前,结束于25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球表面很不稳定,地壳变化很剧烈,形成最古的陆地基础,岩石主要是片麻岩,成分很复杂,沉积岩中没有生物化石。晚期有菌类和低等藻类存在,但因经过多次地壳变动和岩浆活动,可靠的化石记录不多。旧称太古代,原属隐生宙(隐生宙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宙和元古宙)。
【元古宇】yuángǔyǔ
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二个宇。元古宙时期所形成的地层系统。旧称元古界,原属隐生宇(隐生宇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宇和元古宇)。
【元古宙】yuángǔzhòu
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二个宙。约开始于25亿年前,结束于5.7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壳继续发生强烈变化,某些部分比较稳定已有大量含碳的岩石出现。藻类和菌类开始繁盛,晚期无脊椎动物偶有出现。地层中有低等生物的化石存在。旧称元古代,原属隐生宙(隐生宙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宙和元古宙)。
【显生宇】xiǎnshēngyǔ
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三个宇。显生宙时期所形成的地层系统。显生宇可分为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
【显生宙】xiǎnshēngzhòu
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三个宙。显生宙可分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古生界】gǔshēngjiè
显生宇的第一个界。古生代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分为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和二叠系。
【古生代】gǔshēngdài
显生宙的第一个代。约开始于5.7亿年前,结束于2.5亿年前。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在这个时期里生物界开始繁盛。动物以海生的无脊椎动物为主,脊椎动物有鱼和两栖动物出现。植物有蕨类和石松等,松柏也在这个时期出现。因此时的动物群显示古老的面貌而得名。
【寒武系】hánwǔxì
古生界的第一个系。寒武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寒武纪】hánwǔjì
古生代的第一个纪,约开始于5.7亿年前,结束于5.1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陆地下沉,北半球大部被海水淹没。生物群以无脊椎动物尤其是三叶虫、低等腕足类为主,植物中红藻、绿藻等开始繁盛。寒武是英国威尔士的拉丁语名称,这个纪的地层首先在那里发现。
【奥陶系】àotáoxì
古生界的第二个系。奥陶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奥陶纪】àotáojì
古生代的第二个纪,约开始于5.1亿年前,结束于4.38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岩石由石灰岩和页岩构成。生物群以三叶虫、笔石、腕足类为主,出现板足鲞类,也有珊瑚。藻类繁盛。奥陶纪由英国威尔士北部古代的奥陶族而得名。
【志留系】zhìliúxì
古生界的第一个系。志留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志留纪】zhìliújì
古生代的第三个纪,约开始于4.38亿年前,结束于4.1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壳相当稳定,但末期有强烈的造山运动。生物群中腕足类和珊瑚繁荣,三叶虫和笔石仍繁盛,无颌类发育,到晚期出现原始鱼类,末期出现原始陆生植物裸蕨。志留纪由古代住在英国威尔士西南部的志留人得名。
【泥盆系】nípénxì
古生界的第四个系。泥盆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泥盆纪】nípénjì
古生代的第四个纪,约开始于4.1亿年前,结束于3.55亿年前。这个时期的初期各处海水退去,积聚后层沉积物。后期海水又淹没陆地并形成含大量有机物质的沉积物,因此岩石多为砂岩、页岩等。生物群中腕足类和珊瑚发育,除原始菊虫外,昆虫和原始两栖类也有发现,鱼类发展,蕨类和原始裸子植物出现。泥盆纪由英国的泥盆郡而得名。
【石炭系】shítànxì
古生界的第五个系。石炭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石炭纪】shítànjì
古生代的第五个纪,约开始于3.55亿年前,结束于2.9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气候温暖而湿润,高大茂密的植物被埋藏在地下经炭化和变质而形成煤层,故名。岩石多为石灰岩、页岩、砂岩等。动物中出现了两栖类,植物中出现了羊齿植物和松柏。
【二叠系】èrdiéxì
古生界的第六个系。二叠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二叠纪】èrdiéjì
古生代的第六个纪,即最后一个纪。约开始于2.9亿年前,结束于2.5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壳发生强烈的构造运动。在德国,本纪地层二分性明显,故名。动物中的菊石类、原始爬虫动物,植物中的松柏、苏铁等在这个时期发展起来。
【中生界】zhōngshēngjiè
显生宇的第二个界。中生代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分为三叠系、侏罗系和白垩系。
【中生代】zhōngshēngdài
显生宙的第二个代。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约开始于2.5亿年前,结束于6 500万年前。这时期的主要动物是爬行动物,恐龙繁盛,哺乳类和鸟类开始出现。无脊椎动物主要是菊石类和箭石类。植物主要是银杏、苏铁和松柏。
【三叠系】sāndiéxì
中生界的第一个系。三叠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三叠纪】sāndiéjì
中生代的第一个纪,约开始于2.5亿年前,结束于2.05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质构造变化比较小,岩石多为砂岩、石灰岩等。因本纪的地层最初在德国划分时分上、中、下三部分,故名。动物多为头足类、甲壳类、鱼类、两栖类、爬行动物。植物主要是苏铁、松柏、银杏、木贼和蕨类。
【侏罗系】zhūluóxì
中生界的第二个系。侏罗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侏罗纪】zhūluójì
中生代的第二个纪,约开始于2.05亿年前,结束于1.35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有造山运动和剧烈的火山活动。由法国、瑞士边境的侏罗山而得名。爬行动物非常发达,出现了巨大的恐龙、空中飞龙和始祖鸟,植物中苏铁、银杏最繁盛。
【白垩系】bái’èxì
中生界的第三个系。白垩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白垩纪】bái’èjì
中生代的第三个纪,约开始于1.35亿年前,结束于6 500万年前。因欧洲西部本纪的地层主要为白垩岩而得名。这个时期里,造山运动非常剧烈,我国许多山脉都在这时形成。动物中以恐龙为最盛,但在末期逐渐灭绝。鱼类和鸟类很发达,哺乳动物开始出现。被子植物出现。植物中显花植物很繁盛,也出现了热带植物和阔叶树。
【新生界】xīnshēngjiè
显生宇的第三个界。新生代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分为古近系(下第三系)、新近系(上第三系)和第四系。
【新生代】xīnshēngdài
显生宙的第三个代。分为古近纪(老第三纪)、新近纪(新第三纪)和第四纪。约从6 500万年前至今。在这个时期地壳有强烈的造山运动,中生代的爬行动物绝迹,哺乳动物繁盛,生物达到高度发展阶段,和现代接近。后期有人类出现。
【古近系】gǔjìnxì
新生界的第一个系。古近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可分为古新统、始新统和渐新统。
【古近纪】gǔjìnjì
新生代的第一个纪(旧称老第三纪、早第三纪)。约开始于6 500万年前,结束于2 300万年前。在这个时期,哺乳动物除陆地生活的以外,还有空中飞的蝙蝠、水里游的鲸类等。被子植物繁盛。古近纪可分为古新世、始新世和渐新世,对应的地层称为古新统、始新统和渐新统。
【新近系】xīnjìnxì
新生界的第二个系。新近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可分为中新统和上新统。
【新近纪】xīnjìnjì
新生代的第二个纪(旧称新第三纪、晚第三纪)。约开始于2 300万年前,结束于160万年前。在这个时期,哺乳动物继续发展,形体渐趋变大,一些古老类型灭绝,高等植物与现代区别不大,低等植物硅藻较多见。新近纪可分为中新世和上新世,对应的地层称为中新统和上新统。
【第四系】dìsìxì
新生界的第三个系。第四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它是新生代的最后一个系,也是地层系统的最后一个系。可分为更新统(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和全新统。
【第四纪】dìsìjì
新生代的第三个纪,即新生代的最后一个纪,也是地质年代分期的最后一个纪。约开始于160万年前,直到今天。在这个时期里,曾发生多次冰川作用,地壳与动植物等已经具有现代的样子,初期开始出现人类的祖先(如北京猿人、尼安德特人)。第四纪可分为更新世(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和全新世,对应的地层称为更新统(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和全新统。
附:第四纪名称来历。最初人们把地壳发展的历史分为第一纪(大致相当前寒武纪,即太古宙 元古宙)、第二纪(大致相当古生代和中生代)和第三纪3个大阶段。相对应的地层分别称为第一系、第二系和第三系。1829年,法国学者德努瓦耶在研究巴黎盆地的地层时,把第三系上部的松散沉积物划分出来命名为第四系,其时代为第四纪。随着地质科学的发展,第一纪和第二纪因细分成若干个纪被废弃了,仅保留下第三纪和第四纪的名称,这两个时代合称为新生代。现第三纪已分为古近纪和新近纪,故仅留有第四纪的名称。
Ⅵ 地质年代包括了什么内容
地球46亿年历史可分为3大阶段。①天文时期:46亿~35亿年,根据行星地质学推论,地球上基本未保留这一时期的地质体。②隐生宙时期:35亿~6亿年,这一时期地质体在部分地区有保留,已有原始生命出现。③显生宙时期:6亿年至今,此期地质体遍布全球,研究较深入。
地球从形成、演化发展46亿年来,留下了一部内容丰富的大自然的巨大史册,这就是各时代的地层。地质年代的划分是研究地球演化、了解各处地层所经历的时间和变化的前提。1881年,国际地质学会正式通过了至今通用的地层划分表,以后又不断进行修订、完善,形成了一张系统完整的地质年代表。
地质学家常用放射性同位素测定法和古生物学2种方法来划分不同地质年代的地层。①用放射性同位素测定的地层或岩石的年代,是地层或岩石的真实年龄,称为绝对地质年代;②用古生物学方法测定的年代,只反映地层的早晚顺序和先后阶段,不说明具体时间,称为相对地质年代。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就能更准确地反映地壳的演变历史。
地质学家把地层分为6个阶段:远太古代、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其中远太古代、太古代和元古代为地球的发展初期阶段,距今时间最远,经历时间也最长,当时的生物仅处于发生和孕育时期。进入古生代时,海洋里的生物已经相当多了,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都开始由低级向高级阶段进化。到了中生代和新生代,像恐龙、始祖鸟、鱼龙、古象等大型动物相继出现,地球生物界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为了深入揭示各地质年代中地层和生物界的特征,地质学家又在“代”的下面划分出许多次一级的地质时代。如古生代自老到新可分为6个纪: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中生代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新生代分为第三纪和第四纪。这些“纪”的名称听起来很古怪,但都各有各的来历。例如,在英国的威尔士地区,古时候曾居住过两个名叫“奥陶”和“志留”的民族,于是地质学家便把在这儿发现的两套标准地层称为“奥陶纪”和“志留纪”地层。又如,在德国和瑞士交界处的侏罗山里发现了另一种标准地层,就取名为“侏罗纪”地层。而“石炭纪”和“白垩纪”,则表明地层中含有丰富的煤层和白垩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