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洪流地质作用有哪些危害如何防治

洪流地质作用有哪些危害如何防治

发布时间: 2021-02-16 21:23:04

『壹』 河流地质作用对工程建设会产生什么影响如何防治

河流地质作用对河岸工程建设着重体现在冲洪积层的岩性分布上,河流下蚀从而形成内阶地,很多城镇都建容在阶地上。这是从地质学的观点上去看待问题,即地质历史时期的河流地质作用,造就了河流附近沉积物的分布特点,在岩土工程勘察中了解这一点至关重要。如果你指的是现今河流地质作用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1)河水对凹岸和凸岸影响的差异性,凹岸被冲涮潜蚀容易造成岸坡滑坡失稳;凸岸往往接受沉积而相对稳定,若河流呈直线展布,两岸都会存在不同程度浸蚀;2)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淘沙作业,造成河岸应力回弹,引起岸坡失稳;3)河水位在丰水期和枯水期的水位涨落,同样会造成类似第2)点一样的后果,当然关键还要看岸坡的岩土类型及其结构特征。你问的问题不是很具体,我也是猜测你是在岸边进行相关工程建设。若是在河流中架设桥桩,那又是另一个专业问题。

『贰』 洪流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一)洪流

洪流是一种暂时性的急流,历时短、紊动性大、流程不长。按它的流动状态通常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流动于陡峭斜坡的一定沟槽内,并呈线状径流,水层较厚,流速较大;另一种是位于斜坡下部,洪流流至沟口或山前的坡麓、平原地带,失去地形的约束,呈现分散的面状径流,水层较薄,流速较缓,水动力相对较弱。

洪流概念与河流洪水不同,洪流发生的沟谷经常是干涸无水,仅在季节性降雨或大量冰雪融化后,方有水流瞬时通过。终年流水的河道(包括间歇性河流)虽然在洪峰时,其洪水一部分可以暂时漫溢出河槽,但多数情况下,基本上是沿固定河槽流动的。洪流与河流洪水两者无论水流动态过程还是所形成的地貌及其堆积物都有本质上的不同,前者属洪流型,后者属河流型。洪流作用水动力比河流大,搬运的物质颗粒大于河流,分选作用比河流差,塑造地貌和堆积过程更具急进性。

(二)洪流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1.洪流作用

洪流作用是指洪流对山体、山沟所进行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洪流对山体、山沟的剥蚀,叫做洪流冲蚀作用;在山口、山麓地带的堆积作用叫做洪积作用,两者所形成的地貌形态完全不同。洪流作用是塑造地貌、形成堆积的重要地质营力。

2.洪流作用的主要影响因素

主要有气候、地形、坡面岩性和植被的影响。

(1)气候 洪流作用主要发生在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区,以及降水季节性分明的山区。在这些地区的降雨多集中在每年的某一两个季节,并且多为暴雨;降水集中,降水强度大,易形成地表径流。如半干旱的华北地区,全年降雨量主要集中在7、8、9月内,3个月的降雨量约占全年的70%~80%。我国西北地区降水稀少,山前沟谷终年干涸无水,但每当春、夏季节,高寒山区冰雪融化,形成巨大的洪流。

(2)地形 洪流作用发育的地形,一般坡度愈陡、沟谷源头汇水范围愈大,愈有利于形成急剧的洪流,洪流作用也愈强。反之,洪流作用不强烈。

(3)坡面岩性和植被 坡面组成物质愈致密、不易透水且植被稀疏,地表水流下渗少,则有利于洪流形成,洪流作用也越强。反之,则不易形成洪流,洪流作用相对较弱。

(三)洪流类型及其特点

根据洪流流态和固体物质含量,洪流可分为暂时性洪流和泥石流,泥石流又可分为黏性泥石流与稀性泥石流。各洪流类型的主要特点:暂时性洪流含固体物质(体积)5%~10%,黏度0.001Pa·s,容重<1.3t/m3,介质为水流,水流形式是最高洪峰时可形成短暂面状洪流,主要呈网状洪流;黏性泥石流含固体物质40%~80%,黏度>0.3Pa·s,容重>1.5t/m3,介质为黏性泥石浆,主要形成面状洪流;稀性泥石流是介于上述二者之间的类型,其固体物质含量为10%~40%,黏度<0.3Pa·s,容重1.3~1.5t/m3,介质为混浊泥浆状水流。它们都会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严重的危害。

『叁』 洪流有哪些地质作用及洪积物

冲积物与残积物、坡积物、洪积物它们四种都属于第四系(最新的地质年代)形成的。专其形成过程属就是先残积物,经过坡积物,在洪积物,最后冲积物。 1、残积物指地表岩石风化后残留在原地的堆积物(没有移动,在陆地上即坡上)。

『肆』 洪流的地质作用

洪流猛烈冲刷沟谷内的岩石,这种破坏作用称为冲刷作用。冲刷作用可将内凹地沟谷冲刷成两容壁陡峭的冲沟,冲沟的源头称为沟头,初始的冲沟随着多次洪流的冲刷,会逐渐加长、加深、分叉,长期作用就会形成冲沟系统(图5-4)。我国黄土高原区,冲沟密布常将地面切割成支离破碎、千沟万壑,使地面不能耕作而成为歹地。冲沟的发育对道路、桥梁工程影响极大,在工程勘查时要认真研究,避免工程隐患。

洪流除冲刷作用外,由于流速快,搬动能力也很强,特别是暴雨之后,巨大的洪流携带着大量砂、砾石、块石奔腾倾泻而下,迅猛异常。当冲到冲沟的出口处,由于沟口地形开阔,水流分散,流速骤减,搬运力迅速减弱,于是携带的物质就堆积下来,这种堆积物称为洪积物。洪积物堆积的地形呈锥状者,称为洪积锥;呈扇状者,称为洪积扇(图5-5)。

图5-4 冲沟系统发育示意图

(据张宝政,1983)

上为素描图,下为平面图,1、2、3表示冲沟发展的过程图

图5-5 我国新疆某地洪积扇

洪积物的特征是:在沟口堆积多、厚,颗粒粗大;愈向外堆积就愈少、薄,颗粒细小,具有明显的分带性。但由于洪流搬运距离不远,因此,洪积物的磨圆度差,层理发育较差。

『伍』 洪流地貌及沉积物

1. 洪流及其分类

洪流(flood)是指沿着冲沟流动的暂时性线状流水。洪流是由片流汇聚而成的,两者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线。从山坡到山脚,再到谷地,是片流和洪流作用的一个连续过程。洪流的流速快,水质点运动为紊流形式,动力大,破坏力强,是陆地上冲沟形成的最主要动力,尤其在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区,常形成大量的洪流地貌和洪积物。

洪流不同于片流和河流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是含有较多的碎屑物质,根据碎屑物质含量的高低可将洪流分为暂时性洪流、稀性泥石流和黏性泥石流 3 种类型(表 4-1)。其中黏性泥石流具有很强的破坏性,是山区常发生的重要地质灾害

表 4-1 洪流的分类及其特征

图 4-3 侵蚀沟发展阶段示意图(据 C. C. 索波列夫,1957,修改)

根据洪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和动力特点,可分为洪流形成的剥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前者主要为沟壑地形,而后者主要为扇状地貌。

2. 洪流剥蚀地貌

总体而言,片流的洗刷作用集中在山坡上,而洪流的侵蚀作用主要发生在沟谷中,但在山坡的低洼处,洪流侵蚀作用也比较明显,所以洪流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是在片流剥蚀地貌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的结果。洪流的剥蚀地貌就是侵蚀沟,根据侵蚀沟的特点,它可划分为 4 个阶段,即细沟(rill)、切沟(dissected valley)、冲沟(gully)和坳沟(clough)阶段(图 4-3)。其中第一个阶段的细沟是在片流发育阶段形成的,因此这里只论述后3 个阶段的地貌特点。

切沟 经过洪流的侵蚀作用,细沟进一步发展就成了切沟。切沟比细沟宽、深,深可达1m 左右,并切穿土壤层,横剖面为 “V” 字形。在沟床的纵剖面上,局部出现了下凹与斜坡地形线的形态不一致,由于下蚀作用,在沟床上形成陡坎,沟底无沉积物。这个阶段相当侵蚀沟发展的幼年阶段。

冲沟 切沟的进一步加深和拓宽就形成冲沟。冲沟的深度可大于 1m,甚至达几十米或上百米。沟床纵剖面明显下凹,与斜坡地形线不一致。横剖面为 “V”字形,沟底有少量的洪流沉积物。在冲沟阶段,洪流的侵蚀作用强烈,形成纵比降大的沟床和陡峻的沟壁,是对地面破坏性最强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可视为侵蚀沟发展的壮年期。冲沟在平面上纵横交错,将地面切割得 “支离破碎”。

坳沟 冲沟进一步发展就进入坳沟阶段,也是侵蚀沟发展的老年阶段。这时沟头停止活动,沟缘圆滑,分水岭为浑圆的 “馒头”状,沟床纵剖面下凹,横剖面为宽浅的碟形,沟浅,并被洪、冲、坡混合物充填。实际上,侵蚀沟已进入衰亡阶段。

图 4-4 冲出锥(据杜恒俭等,1981)

3. 洪流堆积地貌

根据地貌的规模和形态,洪流堆积地貌主要有 3 种类型,一是冲出锥(debris cone),二是洪积扇(proluvial fan),三是洪积平原(diluvial(proluvial)plain)。

冲出锥 是一种小型的洪积地貌,外形为锥状或扇形,分布在小冲沟口(图 4-4)。规模在几平方米到几十平方米,冲出锥的坡角较大,可达 18°左右。构成冲出锥的洪积物分选性差,磨圆度差,从锥顶到锥缘的岩性分带不明显。冲出锥分布广泛,在任何气候条件下都可发育,没有地带性和气候指示意义。

洪积扇 是洪流堆积地貌中最常见的一种,主要分布在干旱和半干旱区,而在潮湿地区是不太发育的,因此具有一定的气候指示意义。洪积扇发育在冲沟口或出山口处,规模比冲出锥大得多,可达几十平方千米,或几百平方千米,如在新疆一些大型山脉的冲沟口,洪积扇的规模就相当大。暂时洪流沉积形成的洪积扇其扇面坡度较小,一般在 5° ~10°,岩性和地貌分带性清晰,在地貌上从扇顶到边缘可划分为扇顶、扇形和扇缘 3 部分(图 4-5),在岩相上分别称为扇顶相、扇形相和扇缘相; 而黏性泥石流堆积形成的洪积扇扇形则不明显,一般不具有岩性和地貌分带,表现为泥砾的混杂堆积。扇顶相位于冲沟口处,地貌似半锥状,地形较陡峻,扇面坡度可大于 10°,轴部发育干涸的水道; 主要由粗大的砾石、砂砾构成,夹有砂质的透镜体,沉积物厚度较大; 砾石的分选不太好,具有一定的磨圆和一定的叠瓦状排列,砾石间充填有砂、粘土混合物,具有典型的充填式结构; 潜水面较低,植被不太发育。扇形相,也称扇中相,是洪积扇的主体,厚度最大,在形态上具有明显的扇形特征,扇面坡度在 5° ~10°,干涸的辫状水系发育,水道复杂,而且极易变迁,因此表面高低起伏不平整; 主要由砂、砂砾、砂质粘土组成,由于水道易变迁,在剖面上形成由漫洪相的砂土夹槽洪相的砂砾构成典型的 “多元结构”(图 4-5); 槽洪相的砾石磨圆较好,有一定的分选,形成弱的叠瓦状排列,其 ab 面倾向指向上游,有时发育急流型斜层理; 该带的潜水面较高,含水层丰富,是开采地下水比较适宜的部位,植被相对比较发育。扇缘相,又称滞水带相,是洪积扇向河流阶地、湖积平原等地貌的过渡地带,扇面坡度小,一般小于 5°,表面发育细小的水槽,有时不太明显,因此地形比较平缓; 扇缘的沉积物较薄,主要由粘土、砂质粘土构成,含少量的砂质透镜体,粘土和砂质粘土层发育 “纹泥状”薄层理; 由于扇缘的物质细,透水性差,在扇缘与扇形间常有泉水溢出,并漫流到扇缘带,易导致扇缘发展成沼泽,植被发育; 扇缘洪积物结构疏松,孔隙大,压缩性强,发育垂直节理,因此对工程建筑影响较大,易产生地面沉降、崩塌等地质灾害。在干旱和半干旱区,洪积扇是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重要地貌单元。尤其是洪积扇的扇缘和扇中,地形较为平坦,沉积物粒度较细,土壤较肥沃,地下水也比较丰富,如在新疆的吐鲁番,村、镇、县城基本上都分布在洪积扇的扇缘和扇中的下部。

图 4-5 洪积扇的岩相分带及多元结构

洪积平原 是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山前地带,由若干个洪积扇连接成大型的向盆地、河谷或平原缓倾斜的组合地貌。规模可达几百平方千米,或上千平方千米。洪积平原的表面起伏不平,在洪积扇的轴部相对凸起,而在两个洪积扇之间比较低洼,称为扇间洼地(depressionbetween fans),有时积水成沼泽地,或堆积不厚的泥炭,或盐渍化。

除上述洪流堆积地貌外,在较大型的冲沟中也有洪积物的堆积形成洪积阶地。堆积在山口和冲沟口的洪积扇,如果被洪流切割改造,或在洪积扇的形成过程就受到河流的改造,也可形成洪积阶地,其地质意义不亚于河流阶地。

4. 洪积物

洪积物(proluvium)是洪流在冲沟中或冲沟口沉积形成的堆积物,由于洪流的特殊性,其形成的洪积物也有别于坡积物和冲积物。

从分布位置来看,洪积物主要分布在冲沟口,形成扇状地貌,可与谷地、盆地或平原中的冲积物、湖积物呈过渡关系。所以从大的地貌单元来看,洪积物分布在谷地、盆地、平原的边缘部位,形成从山地到平地过渡带的洪积台地或洪积平原。分布在冲沟中的洪积物较少,可形成洪积阶地。

图 4-6 不同类型洪积物的粒度累积曲线1—泥石流型洪积物; 2—泥石流型与暂时性洪流之间过渡型洪积物;3—暂时性洪流型洪积物

洪积物的成分总体上相对比较简单,主要为砾石、砂、砂质粘土,砾石和砂的成分取决于洪流流经地区的岩性。由于自扇顶到扇缘洪流分散开,流速也逐渐降低,因此密度不同的颗粒依次沉积,密度大和粒径大的颗粒沉积在扇顶,在洪水下渗的过程中,密度大的颗粒向洪积物的底部移动并富集起来形成砂矿,如洪积砂金矿主要形成于扇顶相。

洪积物的粒度大小差别很大,从巨砾到粘土都有,其中泥石流型的洪积物粒度差别最大,分选性最差,而暂时性洪流形成的洪积物粒度差别就小些,分选性较好,因此它们在粒度累积 曲 线 上 存 在 明 显 的 差 异(图4-6)。在剖面结构上也有不同,泥石流型的洪积物大小混杂堆积,砾石呈分散状,砾石间为泥砂充填,没有槽洪相和漫洪相沉积物的差别,层理极不发育,而暂时性洪流型洪积物具有明显的槽洪相砾石层和漫洪相砂质粘土沉积,并形成 “多元结构”,槽洪相的砾石层在剖面上一般呈透镜状产出,发育斜层理,砾石的 ab 面呈叠瓦状排列。对槽洪相砾石的砾径、分选性、排列等的分析研究可获得当时的水流动力条件和气候环境信息。

洪积物的厚度取决于形成区的气候环境、地貌条件和构造背景。在干旱气候区,斜坡上的碎屑物质丰富,植被覆盖又少,冲沟口低平,形成的洪积物厚。在山前地带,断裂活动强烈,尤其是山地强烈抬升,而谷地或平原或盆地相对下降,可形成巨厚的洪积物,而且洪积物的粒度也比较粗。

5. 泥石流及其发育条件

泥石流(mudflow or debris flow)是一种特殊的洪流,是含大量碎屑物质、密度高、黏度大、饱水的高速运动的重力流。泥石流的运动介质为黏性泥石浆,具有很强的浮托力(0. 22kg/cm2),因此搬运力很强,是洪流搬运力的 5~50 倍,可搬运巨大的石块。泥石流的运动具有一定的整体性和阵流性,被搬运的石块在泥石浆中相互碰撞、翻转、推挤向前运动,在陡峻的沟谷中运动速度很快,可达每小时几十千米。

泥石流堆积为从巨大石块到粘土的混杂堆积物质,其分选性极差,磨圆度也非常不好,石块的表面被泥质包裹,形成 “泥包砾”现象,这些特征类似冰碛物。但泥石流成因的砾石表面发育点状或纺锤状的撞击痕,而冰川成因的砾石表面为钉状的擦痕。泥石流的粒度频率曲线具有双峰,第一个峰出现在砾石,第二个峰出现在 6 ~7Φ(细粉砂)(图 4-7),而冰碛物的第二个峰出现在 4 ~6Φ(粗粉砂)。

图 4-7 甘肃武都泥石流堆积物的粒度频率曲线(据张林源等,1982; 转引自曹伯勋,1995)

图 4-8 泥石流流域示意图(引自北京大学等,1978)Ⅰ—形成区; Ⅱ—流通区; Ⅲ—堆积区; Ⅳ—湖泊;点划线为分区界线; 锯齿线示峡谷

泥石流的发育包括形成、流动和堆积 3 个过程(图 4-8),其中形成区的各项自然条件是决定泥石流形成的关键,主要包括地貌、物源、气候和植被 4 个重要因素。在地貌上,泥石流形成区要有一个较大的汇水地形(图 4-8),有利于集聚水和碎屑物质,而流通区的窄陡地形有利于泥石流流动加速,因此地形陡峻、切割强烈、沟谷纵坡降大等都是泥石流形成的有利条件。在形成区,斜坡上的松散碎屑物质丰富,当碎屑物储量达 104m3/ km2时极易发生泥石流,而低于 0. 5 ×104m3/ km2只能发生轻度泥石流。另外,泥质类沉积岩和变质岩地区泥石流较易发生,而花岗岩、石英岩、混合岩等出露的地区不利于泥石流的形成。气候是影响泥石流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日降雨量或月降雨量影响最大,泥石流多发生在强降雨时段,或暴雨中心。降雨使斜坡上的碎屑物质饱水,容重增加,在重力作用下,饱水的碎屑物质顺坡而下形成泥石流。在植被覆盖度低,松散碎屑物质直接裸露的地区泥石流易发生。

泥石流是山地常发生的一种地质灾害,尤其在地形陡峻,沟壑纵横,降雨量大且集中的地区最易发生。泥石流的破坏性极强,所过之地,房倒路毁,因此对泥石流需进行防治。泥石流的防治应从泥石流形成条件入手,消除或降低可能产生泥石流的有利条件,其防治途径可分为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

『陆』 地质灾害防治的工作步骤

1.查明地质灾害的特征及致灾的地质环境条件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不同于一般建筑工程,它是控制地质作用和改造地质体的特殊工程。工程措施的选择、工程布置、结构设计和施工要求等都要以地质灾害的发育情况及其防治要求为依据,所以必须做好勘查工作,准确查明地质灾害的特征及致灾的地质环境条件,包括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原因、变形机制、边界、规模、活动状态、稳定状况、危险程度,以及所处的地质环境条件(如岩土体特性、地下水及降雨情况、地震情况等),并预测评价可能造成的危害(包括可能受灾的人、物或设施的位置、数量、规模、价值及可迁移程度等)。

2.确定地质灾害防治目标

地质灾害防治目标包括形象目标和安全目标。形象目标是指防治对象的部位、范围;安全目标是指经过工程防治所应达到的安全标准。明确防治目标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环节。

确定防治对象的范围,一般应以致灾地质作用的活动单元为界,作整体考虑,不宜随便切割取舍。但在总体范围内,则应视地质灾害险情的轻重缓急划分出重点与一般,或主要与次要的不同部位,并加以区别对待。

对于防治工程应达到的安全标准,应根据所欲保护的受灾对象的重要性及可撤离程度,国家的财力水平和有关的工程规范合理确定。关键是适度,既不能标准过低、治而无效,又不能过分追求高标准,浪费国家资金。但对一个防治对象的不同部位或不同影响方面,也可以区别对待。

3.经多方案比选确定防治工程方案

对任何一处地质灾害的防治,为达到稳定变形地质体和控制致灾地质作用的目的,常有多种工程方案可供选用。工程方案的选择是否合理常常影响到防治工程的效益。因此,必须进行多方案的慎重比选,从中选出最好的方案。方案比选的依据是地质有效性、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所谓地质有效性,是指能有效地达到稳定变形地质体或控制致灾地质作用的目的,而又不会引起其他不良地质后果。所谓技术可行性,是指在技术方法、施工设备、材料及施工条件等方面不存在大的困难。经济合理性是指投资相对较低,较易承受。这三者要相互结合,综合考虑。对于重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需进行专门的可行性论证。

4.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施工

选择合适的施工方法,既能顺利地完成本身的施工任务,又不至于因施工扰动而对变形地质体造成新的破坏。对每种新的或有破坏性的施工方法,采用之前都要进行方法(工艺)试验。

施工程序包括防治工程总体的阶段程序和具体防治工程单元的施工程序。每处防治工程的效果并不是都能一次性预见的,防治工程对变形地质体的长期扰动效应也不一定能很快暴露出来,有时需要通过局部或前期工程实践才能有把握地确定下一步工程的做法。所以,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施工要分阶段进行,以便根据前期效果修改后期工程设计。在施工中遇到地质情况与设计所预计的不同或发生新的变化时,应及时修改设计,使施工设计或工程结构设计能适应新的地质情况。

5.地质灾害及其防治工程的监测

地质灾害的发展情况需要通过监测才能较准确地掌握,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效果也需要通过监测对比才能反映出来。因此,必须重视和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工作,使之贯穿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始终。监测内容应根据地质灾害的性质及防治措施而定,监测方法以经济实用为原则。监测网一经建立,就要按预定计划持之以恒地监测,并及时整理、分析监测资料,定期进行动态评价,发现险情及时上报。

『柒』 泥石流有哪些危害如何防治泥石流

泥石流容易造成山下的房屋损毁,耕地被破坏,甚至造成人员和牲畜的伤亡等。防治的方法最好是退耕还林,短期内不能解决的先做山体加固吧。

『捌』 2.不良地质现象有什么各有什么现象发生如何防止

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它的主要类型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震等等。

滑 坡:是指斜坡上的岩体由于某种原因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崩 塌:是指较陡的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的地质现象。

泥石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于降水而形成的一种带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条件的特殊洪流。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自然现象。

滑坡发生的前兆:1、泉水复活;2、土体上隆;3、岩石开裂或被剪切挤压的音响;4、坍塌和松弛;5、变形发生突变;6、裂缝急剧扩张;7、动物异常惊恐、植物正常生长发生变化。

泥石流的识别:中游沟身长不对称,参差不齐;沟槽中构成跌水;形成多级阶地等

地面塌陷的前兆:泉、井的异常变化;地面变形;建筑物作响、倾斜、开裂;地面积水引起地面冒气泡、水泡、旋流等;植物变态;动物惊恐。

滑坡、崩塌、泥石流三者除了相互区别外,常常还具有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和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1、滑坡与崩塌的关系
滑坡和崩塌如同孪生姐妹,甚至有着无法分割的联系。它们常常相伴而生,产生于相同的地质构造环境中和相同的地层岩性构造条件下,且有着相同的触发因素,容易产生滑坡的地带也是崩塌的易发区。例如宝成铁路宝鸡?绵阳段,即是滑坡和崩塌多发区。崩塌可转化为滑坡:一个地方长期不断地发生崩塌,其积累的大量崩塌堆积体在一定条件下可生成滑坡;有时崩塌在运动过程中直接转化为滑坡运动,且这种转化是比较常见。有时岩土体的重力运动形式介于崩塌式运动和滑坡式运动之间,以至人们无法区别此运动是崩塌还是滑坡。因此地质科学工作者称此为滑坡式崩塌,或崩塌型滑坡、崩塌、滑坡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诱发、互相转化:崩塌体击落在老滑坡体或松散不稳定堆积体上部,在崩塌的重力冲击下,有时可使老滑坡复活或产生新滑坡。滑坡在向下滑动过程中若地形突然变陡,滑体就会由滑动转为坠落,即滑坡转化为崩塌。有时,由于滑坡后缘产生了许多裂缝,因而滑坡发生后其高陡的后壁会不断的发生崩塌。另外,滑坡和崩塌也有着相同的次生灾害和相似的发生前兆。
2、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的关系
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的关系也十分密切、易发生滑坡、崩塌的区域也易发生泥石流,只不过泥石流的暴发多了一项必不可少的水源条件。再者,崩塌和滑坡的物质经常是泥石流的重要固体物质来源。滑坡、崩塌还常常在运动过程中直接转化为泥石流,或者滑坡、崩塌发生一段时间后,其堆积物在一定的水源条件下生成泥石流。即泥石流是滑坡和崩塌的次生灾害。泥石流与滑坡、崩塌有着许多相同的促发因素。
影响泥石流形成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它们包括岩性构造、地形地貌、土层植被、水文条件、气候降雨等。泥石流既然是泥、沙、石块与水体组合在一起并沿一定的沟床运(流)动的流动体,那么其形成就要具备三项条件,即水体、固体碎屑物及一定的斜坡地形和沟谷,三者缺一不可。水体主要源自暴雨、水库溃决、冰雪融化等。固体碎屑物来自于山体崩塌、滑坡、岩石表层剥落、水土流失、古老泥石流的堆积物及由人类经济活动,如滥伐山林、开矿筑路等形成的碎屑物。其地形条件则是自然界经长期地质构造运动形成的高差大、坡度陡的坡谷地形。

当具备了泥石流发生的三项条件,泥石流又是如何形成暴发的呢?一般有三种形式:

(1)地表水在沟谷的中上段侵润冲蚀沟床物质,随冲蚀强度加大,沟内某些薄弱段块石等固体物松动、失稳,被猛烈掀揭、铲刮,并与水流搅拌而形成泥石流。

(2)山坡坡面土层在暴雨的浸润击打下,土体失稳,沿斜坡下滑并与水体混合,侵蚀下切而形成悬挂于陡坡上的坡面泥石流。北京山区农民常称之为“水鼓”、“龙扒掌”。

(3)沟源崩、滑坡土体触发沟床物质活动形成泥石流。既崩、滑体便发生溃决,强烈冲击并带动沟床固体碎屑物的活动而形成泥石流。要防止地质灾害要分类对付。。。。。。

『玖』 地质作用有哪些,地质灾害有哪些,泥石流,滑坡

地质作用主要分为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地震作用、变质作用、风化作用、斜坡重力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等。
地质灾害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泥石流是山区常见的一种自然地质灾害,大都形成于沟谷和坡地,由于暴雨或冰湖、水库等溃决而在沟谷或坡面产生的一种携带有大量泥砂、石块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是一种危害性极强的地质灾害.泥石流灾害具有突然爆发、历时短暂和破坏力强大的特点,是各种自然因素和人类工程活动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泥石流的形成通常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有物源条件、水源条件和特定的地貌条件
1、物源条件:系指物源区固体松散物的分布、类型、储备量以及补给距离等,能提供大量的固体松散物.固体松散物的来源决定于地层岩性、风化作用和气候条件等因素.
图1-3 泥石流示意图
物源条件主要受地质构造和岩性、新构造运动、不良物理地质作用、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的制约.在断裂强烈发育带,岩石破碎,易风化而处于不稳定状态,从而为泥石流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岩石性质不仅决定着岩体破坏的难易和方式,而且还决定所形成泥石流的性质.
2、地形地貌条件:地形地貌条件是形成泥石流的内因和必要条件,它制约着泥石流的形成和运动,影响着泥石流的规模和特性.在泥石流的形成条件中,地形地貌条件是相对稳定的,其变化是缓慢的,同时在泥石流的活动过程中,也被再塑造.
地形地貌对泥石流的发生和发展主要具有两个方面的作用:首先是通过沟床的地势条件为泥石流提供位能,赋予泥石流一定的侵蚀、搬运和堆积的能量;同时在坡地或沟槽的一定演变阶段内,提供足够数量的水体和土体.沟谷的流域面积、沟床纵坡降、流域内山坡平均坡度、沟谷形态以及植被覆盖情况等都对泥石流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泥石流的发生、发展和分布无不受到山地地貌特征的影响.
泥石流活动的过程形成—运移—堆积就是地表一次破坏和塑造过程:平面呈一不对称的哑铃形成区和堆积区的形态极不稳定;形成区由条带状向树枝状发展;流通区在发展过程中相对稳定;堆积区由于流域内来沙量的增长而不断扩展,进逼下游大河变形,导致河流改道.
3、水源条件:水不仅是泥石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固体物质的搬运介质.降雨历程、降雨量以及降雨强度等对泥石流形成具有明显的影响.
可能诱发泥石流的人类工程经济活动
由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程度和规模也在不断发展.当人类活动违反自然规律时,必然引起大自然的报复,有些泥石流的发生就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而造成的.近年来,因为人为因素诱发的泥石流数量正在不断增加.可能诱发泥石流的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不合理开挖:修建铁路、公里、水渠以及其他工程建筑的不合理开挖.有些泥石流就是在修建公路、水渠、铁路以及其他建筑活动时破坏了山坡表层而形成的.如香港多年来修建了许多大型工程和地面建筑,几乎每个工程都要劈山填海或填沟方可获得合适的建筑场地.1972年一次暴雨,使正在施工的挖掘工程现场120人死于滑坡造成的泥石流.
2、不合理的弃土、弃渣、采石:不合理的弃土、弃渣及采石等形成的泥石流事例很多.如四川冕宁县泸沽铁矿汉罗沟,因不合理堆放弃土矿渣,1972年一场大雨暴发了矿山泥石流,冲出松散固体物质约10万立方米,淤埋成昆铁路300米和喜(德)——西(昌)公路250米,中断行车,给交通运输带来严重损失.
3、滥伐乱垦:滥伐乱垦会使植被消失、山坡失去保护、土体疏松、冲沟发育,大大加重水土流失,进而山坡稳定性破坏,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结果就很容易产生泥石流.如甘川公路石坳子沟山上大耳头,原是森林区,因毁林开荒,1976年发生泥石流毁坏下游的村庄、公路,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严重损失.当地群众说:“山上开亩荒,山下冲个光”.
滑坡是斜坡岩土体在重力和水,以及其他外营力的作用下,沿某一薄弱结构面产生剪切破坏的一种不良地质现象,是自然作用或与人类活动等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图1-2).自然界中,无论是天然斜坡还是人工斜坡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不同因素的作用下,斜坡一直处于不断地发展和变化之中.

滑坡的形成与气象水文、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外营力改造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密切相关.松散土体和高陡的斜坡是形成滑坡的内因,河流冲刷及淘蚀是产生滑坡的外因,人类工程活动和降雨是发生滑坡的主要诱发因素.
1、地层岩性:岩、土体是产生滑坡的物质基础.通常,各类岩、土都有可能构成滑坡体,其中结构松软,抗剪强度和抗风化能力较低,在水的作用下其性质易发生变化的岩、土,如松散覆盖层、黄土、红粘土、页岩、泥岩、煤系地层、凝灰岩、片岩、板岩、千枚岩等及软硬相间的岩层所构成的斜坡易发生滑坡.
2、地质构造:斜坡岩、土只有被各种构造面切割分离成不连续状态时,才可能具备向下滑动的条件.同时,构造面又为降雨等进入斜坡提供了通道.故各种节理、裂隙、层理面、岩性界面、断层发育的斜坡,特别是当平行和垂直斜坡的陡倾构造面及顺坡缓倾的构造面发育时,最易发生滑坡.
3、地形地貌:只有处于一定地貌部位、具备一定坡度的斜坡才可能发生滑坡.一般江、河、湖(水库)、海、沟的岸坡,前缘开阔的山坡、铁路、公路和工程建筑物边坡等都是易发生滑坡的地貌部位.坡度大于10度、小于45度、下陡中缓上陡、上部成环状的坡形是产生滑坡的有利地形.
4、水文地质作用:各种软弱层、强风化带因组成物质中粘土成分多,容易阻隔、汇聚地下水,如果上坡上方或侧方有丰富的地下水补给,则这些软弱层或风化带就可能成为滑动带而诱发滑坡.
地下水在滑坡的形成和发展中的主要作为表现为:
地下水进入滑坡体增加了滑体的重量,滑带土在地下水的浸润下抗剪强度降低;地下水位上升产生的静水压力对上覆不透水层产生浮托力,降低了有效正压力和摩擦阻力;地下水与周围岩体长期作用改变岩土的性质和强度,从而引发滑坡;地下水运动产生的动水压力对滑坡的形成和发展起促进作用.
5、人为工程活动影响
不合理人为工程活动,如人工开挖斜坡前缘开挖坡脚或后缘堆载,改变了斜坡的外形和应力状态,增大了滑体的下滑力,减小了斜坡的支撑力,从而引发滑坡.农田灌溉、水渠和水池漫溢和漏水、废水排放等加剧滑坡的可能性.
可能诱发滑坡的人类工程经济活动
违反自然规律,破坏斜坡稳定条件的人类活动都会诱发滑坡.例如:
1、开挖坡脚:修建公路、铁路、依山建房、建厂等工程,常常因使坡体下部失去支撑而发生下滑.例如,我国西南、西北的一些铁路、公路,因修建时大力爆破、强行开挖,事后,陆陆续续地在边坡上发生了滑坡,给道路施工、运营带来危害.
2、蓄水、排水:水渠和水池的漫溢和漏水、工业生产用水和废水的排放、农业灌溉等,均使水流渗入坡体,加大孔隙水压力,软化土石,增大坡体容重,从而促进或诱发滑坡的发生.水库的水位上下急剧变动,加大了坡体的动水压力,也可诱发滑坡发生.
3、堆填加载:在斜坡上大量兴建楼房、修建重型工厂、大量堆填土石、矿渣等,使斜坡支撑不了过大的重量,失去平衡而沿软弱面下滑.尤其是矿厂废渣的不合理堆弃,常常触发滑坡的发生.
此外,劈山开矿的爆破作用,可使斜坡的岩土体受振动而破碎,产生滑坡,在山坡上乱砍滥伐,使坡体失去保护,便有利于雨水等水体的入渗从而诱发滑坡;等等.如果上述的人类作用与不利的自然作用互相结合,则就更容易促进滑坡的发生.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