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电脑地质填图怎么填

电脑地质填图怎么填

发布时间: 2021-02-16 20:03:36

⑴ 地质填图的标绘内容及方法

1.标绘内容

地质填图中,用于填绘和标定地质内容的图件简称为(野外工作)手图。标绘内容专应按有关规定要属求,做到齐全、准确、规范、统一。一般要求标绘的内容包括观察点及编号、地质界线、岩石花纹、各种构造要素及其产状、矿层(矿化)花纹、岩体接触变质带蚀变花纹、化石及各类样品采集点的位置、符号及编号等。

2.标绘方法

地质点:以直径1.5mm的小圆圈画在定点位置。点号、分层号、产状等内容的具体标绘方法如图9-2所示。如分层过细时,可以将数层合拼成一个大的岩性层,层内岩性花纹以主要岩性代表。

各种构造要素符号按测量的位置标注。各类样品标定应按规定的代号,以相应的符号标注在采集位置上。书写必须规范正确。

图9-2 地质路线标绘示意图

⑵ 如何用电脑绘制地质图纸

有各种软件啊。。。要看你是干什么的。
推荐你用最常用的吧!CAD,专业绘图,效果好。
如果改图居多而且想恶搞一下身边人。。。。PHOTO SHOP CS6。。。不解释

⑶ 地质填图方有哪几种方法

地质上填图常用的是追索法和穿越法!

⑷ 什么是地质填图

地质填图(geological mapping)简称填图,是按一定的比例尺及统一的技术要求,将各种地质体回及有关地质现象填绘于地理答底图之上,而形成地质图的工作过程。它或在实际观察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或在航空像片和遥感影像地质解译并结合地面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是地质调查的一项基本工作,也是研究工作区地质和矿产情况的一种重要方法。地质工作的各个阶段和不同目的(如区域地质调查、矿产普查、矿区勘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和海洋地质等)都需要按工作的性质及任务要求测制内容不同的各种地质图、水文地质图、工程地质图等。地质填图时,常配合采用钻探、坑探、物化探、遥感等手段。今后,生态环境填图将受到更大重视,海洋地质填图也多列为沿海国家的填图系列。建立国家数字地质图数据库是发展地质填图工作的必然趋势

⑸ 地质填图

6.2.1 搜集编制(1∶50 000)~(1∶200 000)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图。

6.2.2 在预查区内对矿点和有找矿潜力的成矿远景区,盐类矿床一般测制(1∶10 000)~(1∶50 000)地形地质草图;盐湖矿产一般测制(1∶50 000)~(1∶100 000)矿区(床)地形地质、水文地质草图;对规模大、地形平坦和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矿区,可采用较小比例尺;对规模小而地质条件复杂的矿床(如湖沼化学沉积之盐坑型矿床),比例尺可采用(1∶2 000)~(1∶10 000)。

6.2.3 在普查区内应测制地形地质、水文地质简图,比例尺要求同6.2.2。

6.2.4 在详查、勘探范围内应测制地形地质、水文地质图,比例尺要求为(1∶5 000)~(1∶25 000),对第四纪以前的盐类矿床比例尺要求为(1∶2 000)~(1∶5 000)。对大部分被第四系覆盖的矿床,还要测制基岩地形地质图。

6.2.5 在普查、详查、勘探阶段勘探线剖面图都应实测,比例尺(1∶1 000)~(1∶5 000)。

6.2.6 在详查、勘探阶段应对岩(盐)溶、泥柱进行调查,比例尺视其发育程度而定,一般为(1∶1 000)~(1∶10 000)。

⑹ 地质填图方法

地质图是各种地质体在地表出露界线的水平投影图。它借助于线段、文字符号及花纹图例表示测区地质体的性质、形态、空间几何关系和相对时序。它是地质图作者对研究区地质构造特征及其演化历史认识的一种反映。把地质体表示在图上的过程叫地质填图或地质制图。

3.2.2.1 地层划分、对比及地质图的基本类型

(1)地层的划分与对比是地质填图工作的重要环节,是重塑地质发展历史、研究构造和矿产分布规律的重要基础。地层划分是根据地层的岩石、生物化石、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特征,把地层划分为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地层单位,借以表示地层的相对顺序或相对年代关系等。现代地层学主张地层划分的多重性,认为岩层有多少种能够用以作为划分地层的依据,地层就有多少种划分方法,一种特征的改变并不一定与另一种特征的改变相一致。

就某一具体研究对象而言,不可能也不需要使用所有的各类地层划分,而是按实际可能或为某一应用目的而采用相应的划分系统。目前最常用的地层划分系统有三类:①根据岩层的岩石特征划分成群、组、段、层四级单位的岩石地层学;②根据岩层所含的化石或化石组合内容将含化石部分的岩层划分成各种生物带的生物地层学;③根据推论或解释的岩层形成的地质年代(宙、代、纪、世、期、时)划分成宇、界、系、统、阶、时间带的年代地层学。只有年代地层单位才有固定一致的时间含义,其他各类地层单位大都是穿时的,即与等时面呈斜交关系。年代地层单位是依据属性划分的,它属于认识范畴,是可变的。前两类的划分依据都是岩层客观存在的特征,它不依人的认识变化而改变。但化石内容需要一个积累过程也具偶然性或机遇,而对于化石的详细研究又并非一般地质工作者尤其是在野外所能做到的。因此,只有岩石地层划分是地层研究的第一程序。另一方面,作为第一性的客观地质实体,它又具有永久性,是不能用其他概念来限定或修改的。

在大、中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中,组的划分及其界线的选择对填图质量有重要作用。应该正确地理解组的含义,掌握建组条件。地层规范中规定:“组的重要涵义在于具有岩性、岩相和变质程度的统一性。组或由一种岩石所构成,或包括一种主要岩石而兼有重复的夹层,或由两、三种岩石反复重叠所构成,还可能以很复杂的岩石组分为一个组的特征,而与其他单纯的组相区别。”海相地层的组常为一个相的简单岩性组合,陆相和海陆过渡相岩性比较复杂,常由相邻的几个相合并而成。组必须有一定的横向稳定性和一定的厚度。一般条件下,组的分布范围不应小于三级地层分区的范围,厚度不应小于50M。但对具有特殊的构造岩相意义的岩层建组可不受此限制。组的界线一般是岩性、岩相、沉积旋回或侵蚀间断的界线,应具有明显的识别标志。化石并不是建组的必要条件,但显生宙地层都有自己的化石组合甚至建立了化石带。若单有化石界线,而岩性无明显差别,则无建组的必要。群是最大的地方性单位,通常相当于包括不同相的大的沉积旋回,岩性组合复杂,厚度很大。段是比组更低一级的岩石地层单位,它可以是组内单一岩性、单一岩相的分离体,也可以是组内岩性组合差异的再划分,它不一定要求相当的横向稳定性,不要求一定的化石内容。

(2)地层对比是在地层划分的基础上,与国内外标准剖面比较,确定地层在地质年代表中的位置;另一方面是测区各相应层位的对比,以确定填图单位的地质界线、相邻图幅间界线的等时性,以及地层的发育规律。生物地层单位对比借助于标准化石、生物群或化石组合进行,也可利用生物的种系演化或生物演化方向,以及利用古生态资料对同时异相地层进行对比。为此,在野外必须进行系统的化石采集与生态观察。岩石地层单位对此可利用岩性特征、标志层、沉积韵律、重矿物、微量元素、古地磁及物探测井等资料。因此,在实测地层剖面工作中,需进行大量标本和样品采集工作。

(3)在现代地层学理论指导下,世界上有两种类型的地质图,即组图和系图。组图以岩石地层单位的组为制图基本单位(如黄泥岗组、砚瓦山组等)。它是地表岩石组分及其几何关系的直接反映,是地质历史和构造环境演化的真实记录。它能促进遥感资料、地球物理资料与地质研究的结合,适用于大比例尺(>1:10万)的地质填图。组图可作为岩性分布图使用,具有更广泛的服务领域。系图是以根据生物演化相对顺序建立的年代地层单位“系”为基础填制的。适用于小比例尺(如1:100万)地质调查,供大范围地质构造理论分析使用。

组图是实际地质体的客观而直接反映,它可以在野外进行实测,其界线具有相对稳定性,也可直接利用遥感资料填图。而系图所表示的地质年代是根据古生物等多方面资料经室内分析鉴定推论而来的。由于受不同时期资料积累程度和个人认识差异的限制,地质年代界线经常有较大的变动。系图不适合野外直接填图,在无直观标志的地段寻找年代地层界线要花费很大力气甚至无法弄清。由此可见,组图应是地质调查的基本图件。在组图的基础上,可编制不同年代的系图。

3.2.2.2 观察线、观察点的布置原则和方法

按照一定间距的路线和一定间隔的控制点进行连续定位的地质观察是地质填图的基本方法。它的作用是用不同的线、点密度反映不同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的精度,也有助于对野外观察材料进行系统编录。

(1)地质观察路线的布置原则和方法

地质观察路线有两种基本形式,即穿越路线和追索路线。穿越路线是垂直或基本垂直地层或区域构造线的走向布置,按一定间距横穿整个测区。地质人员沿观测路线收集地质、矿产资料,标绘地质界线,采集必要的标本、样品。线间的地质界线用“V”字形法则和少量追索连接。这种路线的优点在于能迅速地掌握测区地质构造的基本特征、地层层序、相变及接触关系的空间变化。缺点是线间的地质细节会出现错漏。如使用航空像片,这种缺陷会得到很大改善。追索路线是沿地层界线、地质体边界或构造走向布置,用于研究地质体的横向变化(如地层相变、接触关系、含矿层、断层等)。填图精度高,但效率较低。穿越路线和追索路线在不同比例尺的地质图中应结合使用。在中、小比例尺的地质填图中以穿越法为主,大比例尺填图中追索路线应明显增加。至于矿区1:1000~1:5000填图中则以追索圈定为主。

穿越路线布置应考虑:主要构造线方向,通行逾越条件,露头分布状况,基站的设计与野外工作组织等。追索路线主要布置在关键性专题研究地区,不同类型的自然地理区(如平原河网区、高寒山区、森林覆盖区、沙漠等)必须因地制宜,灵活安排。路线平均密度必须遵守规范要求,但测区不同部位的路线密度分布则应根据地质构造的复杂程度、矿化远景以及航空像片解释程度等而疏密有别。

(2)地质观察点的布置原则及定位方法

观察点按其性质可分地质界线点、构造点、矿产点、水文点、地貌点等。观察点的作用是准确控制地质体空间位置;使原始资料编录条理化、系统化,控制各种地质资料间的联系以及文、图资料与实地位置的对应吻合关系;便于原始资料的整理、查阅和检查工作质量。点的布置以有效地控制地质界线和各种地质要素为原则。一般布置在填图单位界线、标志层、化石点、岩性岩相明显变化处,岩体接触带、相带,矿体或矿化,断层、褶皱枢纽,有重要水文地质意义的井泉、地貌等处。等距离机械布点的错误是显而易见的,但大范围单一地质体中的控制点也是必要的,它是避免重要地质现象、矿产线索疏漏的一种措施。

观察点定位应力求准确,图面误差不得超过1Mm。定点方法:①目测法:根据地形、地物直接定位;②后方交汇法:根据已知的三个地形、地物点用罗盘作后方交会。各点方位间的夹角不得小于45°。如三线交成一视差三角形,则取重心为点位,或在此基础上再参照地形细部特征标定;③用航空照片定点,转绘在地形图上。④GPS法:是利用遥感卫星定位测定仪,直接定量测定某点的经度、纬度或高斯坐标。在森林覆盖区、高山峡谷等特殊地理条件下,可适当采用罗盘定位、步测距离的极坐标定位,也可用空盒气压计测量相对高程进行间接校正,为保证精度应尽可能攀登临近高地,建立一些控制点对已定点位进行修正。

(3)观察路线和观测点的密度定额

观测路线和观测点的密度定额是地质测量的质量标准。

《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暂行要求》(试行稿)规定,基岩区线距一般为400~800M,点距一般为300~500M。在有航片解释程度较高的地区,岩性单一的地层或出露较宽的地区,其线、点距均可适当放稀。大片第四系分布区,其线距可放宽至1000~1500M。1:5万地质图,只标定直径大于100M的闭合地质体;宽度大于50M,长度大于50M的线性地质体;长度大于250M的断裂、褶皱构造。小于上述规模的直接、间接找矿标志和具有特殊意义的地质体应适当放大或归并表示。基岩区内,面积小于0.5km2和沟谷中宽度小于100M的第四系,在图上仍按基岩填绘。大片第四系覆盖者,在物化探工作的基础上,可酌情布置工程予以揭露。分层界线、接触带、化石层、标志层和矿化标志等,其标定误差不得大于50M。

考虑到江山实习区的具体情况,本次实习区域内采用标准为:线距和点距分别为300M和100~150M,观测点的密度为每平方千米的有效点约为27个。

3.2.2.3 路线地质的观察程序及编录要求

路线地质观察一般程序是:①定点;②观察、描述该点周围的地质、矿产现象;③测量产状;④追索与填绘地质界线;⑤采集标本和样品。点上的工作结束后,沿路线前进方向进行连续的地质观察与描述,同时编制连续的信手剖面图。

地质观测点的描述内容如下:

(1)日期、天气情况。

(2)路线与任务。

(3)人员组成。

(4)点号:即观测点的编号,用调查区统一的编号注明,并写出该点所在图幅的名称。

(5)点位及高程:要写明观测点的地理位置和坐标网及构造部位以及后方交汇方向。高程则根据气压计或实际交会点等来确定,在记录时应予以说明清楚,以便使人们了解其可靠性。GPS定点,则记录经纬度或高斯坐标和高程即可。

(6)点性或目的:目的指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主要是描述标志层及其变化、地层界线和接触关系还是观察褶皱或断裂构造等。

(7)露头情况:描述观测点附近的露头好坏,出露哪些地层,露头性质(天然露头还是人工采石场),露头面积大小,延伸情况,风化程度和植被覆盖等情况。

(8)地貌特征:描述观测点附近的地形形态特征。如山坡、山脊、陡崖或冲沟等,组成的岩性、成因及其与地质构造关系。

(9)内容描述:一般描述的顺序是由老到新,但也可以反过来描述。首先应将界面上下两侧地层单位的接触关系和时代略加说明,然后在分别描述其岩性和其他特征。

(10)沿途描述和路线小结:当一个观测点描述完以后,应该连续观测描述到下一个观测点;当一条路线观测完成之后要认真写出路线小结。这样可以及时使野外资料得到系统化,使原始记录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是一些孤立的地质点的描述。

路线观察的编录格式和描述举例如下:

2013年4月5日 星期五 天气晴

地点:江山藕塘底

路线Ⅰ:272.2高地310°方向150M处—藕塘底村西池塘边

任务:路线地质调查,主要任务是确定O1n与O1y的界线

人员:刘绿水(记录),张青山(标本采集员),……

工作图:1:1万地形图(江山地区地形图)

No.001

点位:272.2高地310°方向150M处(也可以用GPS坐标如:X:3180625,Y:40362185)

高程:188M

露头情况:人工(良好)

微地貌:公路边

点性:界线点(O1n与O1y)

内容描述:

点东:印渚埠组(O1y)黄绿色、紫红色页岩夹少量压溶型瘤状灰岩。瘤状灰岩呈紫红色,瘤状构造发育。岩石由瘤状体和基质两部分组成,瘤体呈椭球体、扁豆状及姜状等,大小2~5cm不等,由微晶方解石组成。瘤体长轴大致平行层面排列,占全岩的60%~70%,与基质界线清晰、平滑。基质由钙质、泥质组成,遇酸微弱起泡。岩石风化面因瘤体溶失或剥落而成蜂巢状外貌。瘤状灰岩呈薄-中厚层状,走向延伸不稳定,与泥岩呈相变关系。

产状:320°∠42°

点西:宁国组(O1n)深灰色薄中层状微晶灰岩。

产状:318°∠45°

O1n与下伏O1y呈整合接触关系。

……

(其他现象如构造、地貌、水文现象的简要叙述。)

No.001-No.002(点间描述)

沿途描述:0~10cm深灰色薄中层微晶灰岩。

10~50M灰黑色页岩夹黑色微薄层状燧石岩,水平层理发育,见零星黄铁矿结核。产丰富笔石化石。

50~80M灰色粉砂质页岩、粉砂岩夹硅质岩薄层。

产状:308°∠39°

……

(信手剖面图,比例尺与平面图相同,画在左侧方格纸上。)

No.002

点位:藕塘底村西池塘边

高程:158M

露头情况:天然、良好

微地貌:池塘边

点性:构造点

内容描述:

本点为一断层观察点。断层走向320°,倾向南西,倾角近于直立。断层向两端延入邻近观察路线。断层东盘为O3c黄绿色页岩,产状168°∠57°。断层西盘为C1y灰褐色中厚层状含砾粗砂岩、砾岩,产状182°∠72°。断层破碎带宽40~60cm,由泥岩、砂砾岩碎块组成,未经胶结。断层性质待进一步查明。

No.002-No.003

(连续描述,方法同前。)

今日路线到此结束。

路线小结

1.……

2.……

……

路线地质观察中,必须勤追索敲打、勤观察思考、勤记录勾画,保持旺盛的探索精神。对点上及点间的任何地质现象,原则上均应全面观察、记录。做到术语准确、概念清楚,文字简明扼要、层次分明,空间位置明确。要勤于思索,注意分析地质现象之间的联系,不断提高路线观察的预见性。对实际现象持客观态度,不能任意取舍乃至于夸张伪造。每条路线资料经室内整理后,当日写出路线小结,对重大地质问题的资料进行归纳,指出存在问题,作为相邻路线的工作参考。

路线地质观察记录方式除上述外,还有适用于计算机处理的表格卡片和录音笔在野外录音后,再经室内整理等多种方法。

3.2.2.4 产状要素的测定与地质界线勾绘

产状要素是确定地质体空间几何关系的重要资料。要注意产状的可靠性、代表性和系统性。判断岩层产状的可靠程度首先要辨别是基岩露头还是转石;是层面还是节理面或其他结构面。注意产状所处的构造位置,鉴别是否因次级构造引起的或因重力作用在斜坡上引起岩层产状的局部变动。注意筛选有代表性产状,这对正确认识区域构造格架十分重要。产状要素要进行系统测量,图面上应均衡分布,在构造关键部位(如褶皱的两翼、转折端、倾伏端,断层的两盘岩层、断层面,不整合面上、下地层,侵入体接触面、原生流动构造等部位)必须有足够的产状注记。产状写成如290°∠36°格式,前者代表倾向,后者为倾角。产状要素测定主要依靠罗盘进行。由于罗盘是用磁针定位,为了能直接在罗盘上读出地理方位,需进行磁偏角校正。各地磁偏角数值在地形图上可以查出。实习区磁偏角为西偏2°58′,应拨动刻度盘,使正北落在357°02′刻度线上即可。为了在图上投绘产状符号的方便,常用公里网格(高斯-克吕格坐标)的纵坐标作为平面方位角的0°,因而需对产状进行子午线收敛角校正。子午线收敛角在地形图上可以查出。如坐标线偏子午线以东,校正方位角=真方位角-子午线收敛角;如坐标线在子午线西侧,则校正方位角=真方位角+子午线收敛角。实习区坐标线为西侧0°41′。

地质界线和岩层产状是地质图反映地质体空间展布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最基本的原始资料,必须在野外填绘。地质界线在基岩地区可根据填图单位的标志和接触关系直接确定。但在植被、土壤覆盖较大的地区,可参考残积物中岩屑的分布、地貌特征、土壤的颜色和结构、植被类型及发育程度等自然标志,也可利用动物洞穴的掘出物、路基、电线杆、沟渠等人工揭露。地质界线在大比例尺图上必须严格按照“V”字形法则勾绘,小比例尺图则依照地层产状,参照地形、地物勾绘。

3.2.2.5 地质素描图与摄影

素描与摄影是野外地质现象更直观、生动的记录形式。地质素描是地质工作中常用的平、剖面图与绘画中素描的结合。它包括:①用花纹图例作平面素描(图3.1a);②素描与地质花纹结合(图3.1b);③完全的素描(图3.1c)。在表示区域地质构造景观的素描图中,多采用立体地形的线描加地质符号表示(图3.2),或采用联合剖面素描(图3.3)。地质素描一定要主题突出,取舍适当,尊重实际,线条简练。

图3.1 不同类型的地质素描图

图3.2 景观地质素描

图3.3 联合剖面素描

地质摄影在地质体色调对比明显,地貌反差强烈时效果较好。多数情况下,需用素描图加以补充。拍摄时应在记录簿中注明编号、拍摄地点、拍摄方位及拍摄对象,并记录摄影技术参数。

3.2.2.6 标本、样品的采集

区域地质调查过程中需要采集的标本、样本类型繁多。包括:

(1)岩矿鉴定用标本,必须全面反映测区岩石的主要类型及组合特征。陈列标本规格为9cm×6cm×3cm,鉴定切片用标本6cm×4cm×3cm。岩石标本尽可能采未经风化的新鲜岩石。

(2)岩组分析样。

(3)古生物化石标本。在测制地层剖面时逐层采集,分层编录。对未见大化石的地层应采微古分析样(如牙形刺、介形虫、孢子花粉等)。

(4)基岩光谱和金属量测量样品,样重50g。用于研究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5)自然重砂样与人工重砂样,样重10~20kg。

(6)硅酸盐分析、碳酸盐分析样。

(7)矿石化学分析及矿石技术物理性能测定样。

(8)同位素年龄样、古地磁样,古地磁定向标本规格应大于10cm×10cm×10cm。

样品的采集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有充分的代表性,必须符合样品的加工处理和实验分析的技术要求。要重视样品及其分析、鉴定成果的整理编录工作。

3.2.2.7 沉积岩区的区域地质调查内容

沉积岩是地球表面分布最广的岩石,是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主要对象。由于它带有明显的层状特性,所以沉积岩区以有规律的带状地质构造景观同岩浆岩区和变质岩区相异。沉积岩区的区域地质调查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套十分完善的工作方法。其主要工作程序是,测制剖面以建立地层顺序,通过地质填图研究测区构造特征,借助沉积相与古地理研究,寻找含矿层位。主要工作包括:①划分对比地层,建立地层层序;②沉积岩石学研究;③生物化石的采集;④沉积相与古地理调查;⑤构造(褶皱、断裂)及地层接触关系的研究;⑥沉积矿产调查;⑦探索地质发展历史等。

⑺ 数字地质填图系统操作简介

3.4.2.1 数据准备

3.4.2.1.1 电子手图生成

(1)工作区地形图数字化数据

数字地质调查系统是在MapGlS平台上开发的,可用MapGlS软件矢量化。也可通过其他矢量化软件如ArcGIS、AutoCAD、ArcView、Maplnfo等进行数字化,通过数据格式转换交换到本系统。

(2)工作区的数字化地、物、化、遥数据

矢量数据格式同上,图像数据可用TIF、GEOTIF、BMP、JPG等数据格式。

(3)野外手图生成

1)软件安装

2)配置程序运行环境

①配置字库、系统库目录。

②配置工作数据盘符:指用户创建的RGMAPPING目录。

3)创建PRB图幅库

注意:第一次使用,必须在工作硬盘建立RGMAPPING目录(存放图幅工作文件)。对新的工作图幅,必须创建PRB图幅库(每个图幅只需一次),根据填图要求,需先选择比例尺。

①1:50000图幅比例尺选择:在选择省份窗口的下拉框中,选择工作的省份(浙江),系统自动弹出全省的1:50000图幅(图3.11)。右击鼠标,然后再点击图幅,出现属性内容窗口,显示图幅名称、图幅代码。对新建的工作图幅,选择“拷贝背景文件”,则在“选择背景图层文件的目录”指定已在MapGIS组织好的地理底图和其他历史背景图层文件所在的目录。

图3.10 数字填图工作流程

②选择背景图层(地理地图及其他背景图件):选中拷贝背景文件→按下选择江山图层文件目录按钮→在弹出的对话框下选择已准备好的背景图层目录。

③添加背景图层到PRB图幅库:在图层列表区域内,点击右键后,系统会弹出对话框。用户可点击“添加项目”,在弹出的文件对话框下,回退一级目录,并打开“背景图层”目录。选中“背景图层”目录下的要用的文件,通常是所有文件。按1:1显示PRB图幅库全图。如果每次操作的工作图幅不变,新启动程序后,不需要每次选择图幅,可点击“最近的图幅PRB库”,系统自动调出上次退出前工作的图幅PRB库。

④自制任意比例尺接图表:“选择工作图幅——自定义接图表”,系统弹出接图表对话框,系统会自动把自定义的接图表数据库存放在RGMAPPING中,如果已存在,该对话框会把所有的自定义接图表调进组合框,供用户调用。

新建接图表:按“新建接图表”按钮,输入接图表的行和列数,用户可根据需要,自定义接图表所涉范围的大小。如,建立工程文件“江山接图表”,2行2列的接图表(图3.12),则系统自动生成2行2列的接图表数据库。用户必须输入基本信息。数据库的排序是从左至右,从上到下,并自动给行列号顺序和图幅号赋值,以方便用户输入新的信息。

图3.11 选择工作图幅和背景图层文件目录窗口

图3.12 自定义接图表

3.4.2.1.2 图幅野外数据采集电子词典

(1)一级电子词典

由填图项目组根据测区的地质特点,自己定义词典目录与相应词条。词典目录文件由大类的专业术语记录构成,词条文件名以词典目录的记录为文件名,记录由组成该词典目录的词条组成。电子词典数据文件可用常用的文字处理软件形成。

词典目录文件的建立:词典目录文件名在野外数据采集系统中,规定以DISC.DIC为标准文件名。

词条文件的建立:词条文件名在野外数据采集系统中,规定以DIC为文件后缀名。其文件名必须与词典目录文件记录内容相同。

以下是词典目录文件的书写格式例子(表3.3和表3.4)。

表3.3 词典目录文件名

表3.4 词条文件书写格式表

(2)二级电子词典

为保证记全、记准野外地质现象,野外数据采集系统采取结构化自由文本描述方式,由填图项目组根据测区的地质特点,自己定义结构化术语词条文件。其数据文件可用常用的文字处理软件形成。数据格式与词条文件的建立方法相同。结构化术语词条文件由以下文件组成(表3.5)。

表3.5 结构化术语词条文件组成表

(3)规范结构化填空补缺式描述词典

该词典主要内容是对一些常规的特征(如岩性、填图单位特征)进行描述,只有少部分描述(如含量、颜色等)需根据野外实际情况进行填写。规范结构化填空补缺式描述词典有以下构成:专门词典目录文件与二级电子词典。专门词典目录文件名可由用户专门命令,避免在词典目录文件查找,其文件格式同上所述。

(4)PRB词典编辑与修改

1)采用词典工具建立各级词典。

2)采用Windows记事本建立各级词典。

3.4.2.1.3 路线设计

(1)双击软件狗,运行RGMAP软件,选择对应的图幅,进入图幅PRB库。

(2)选择菜单【PRB数据操作】→【室内PRB数据录入(新增)[野外手图]】→【设计路线】,此时窗口左侧状态栏显示Groute.wl为当前编辑状态(其他文件均为打开状态),在地形图设计路线位置画线,点击右键画线结束,弹出【野外路线基本信息】对话框,依次填入内容(路线小结和路线批注不填写)→【OK】。

(3)选择菜单【PRB工程】→【野外手图组织】,弹出“野外手图组织”对话框,在新建路线名称中填入新建路线编号,该处所填路线号必须与步骤(2)中的路线号一致。点击【新建】,生成路线工程,再点击【确定】,打开该工程。

(4)该工程中仅存在刚设计的路线,接下来添加背景图层,添加背景图层跟MapGIS中添加项目方法相同。在RGMAP工程窗口的左侧状态栏中点击右键,选择【添加项目】,弹出“MapGIS打开文件”对话框,返回到上一级目录,找到背景图层文件夹,选择所需要添加的文件,点击【打开】,复位窗口。

(5)选择菜单【PRB工程】→【野外手图转到CF卡】,弹出“请选择CF卡的盘符”对话框,选择路径、文件夹,点击【确定】,稍后弹出“工程文件已成功转到CF卡上”窗口。

3.4.2.2 野外数字路线地质调查

(1)开启GPS电源,搜索到卫星。

(2)开启掌上机电源,点击【开始】→【程序】→【资源管理器】→【RGMAP2700】→填写路线号和第一个地质点号,GPS校正,填入“X,Y”→【OK】→【手图】→【打开手图】→【所选路线】→【编辑】→【GPS】→【GPS初始化】→【串口为COM8】→【波特率为4800】→【确定】→勾选【总是使用选定的设备】→点击【Rikaline】→【编辑】→【GPS】→【GPS信息】→【手工采点】→点击右上角“X”,关闭GPS信息框(GPS点闪烁处即为工作者所在地理位置)。

(3)【编辑】→【新增PRB过程】→【地质点】→点击GPS点闪烁处—↑↓—

—【编辑属性】(填入空白项)→【OK】。

(4)若无地质界线跳过此步,若有则【编辑】→【新增PRB过程】→【点和点间界线(流线)】→在地形图上相应位置做“B”(从西向东、均匀的画一条不间断线,穿过地质点)

【编辑属性】(填入空白项,界线两侧路线前进方向一侧为左地层)→【OK】。

(5)若有产状(地质点处)则【编辑】→【新增PRB过程】→【产状】→点击相应位置

【编辑属性】→【OK】。

(6)若有样品(地质点处)则【编辑】→【新增PRB过程】→【样品】→点击相应位置

【编辑属性】→【OK】。

(7)前行观测地质现象。

(8)若有产状(非地质点处)则【编辑】→【GPS】→【GPS信息】→【手工采点】→点击右上角“X”,关闭GPS信息框(GPS点闪烁处即为工作者所在地理位置)→【编辑】→【新增PRB过程】→【产状】→【点击GPS点闪烁处】

【编辑属性】→【OK】。

(9)若有样品(非地质点处)则【编辑】→【GPS】→【GPS信息】→【手工采点】→点击右上角“X”,关闭GPS信息框(GPS点闪烁处即为工作者所在地理位置)→【编辑】→【新增PRB过程】→【采样】→【点击GPS点闪烁处】

【编辑属性】→【OK】。

(10)若有地质界线(非地质点处)则【编辑】→【GPS】→【GPS信息】→【手工采点】→点击右上角“X”,关闭GPS信息框(GPS点闪烁处即为工作者所在地理位置)→【编辑】→【新增PRB过程】→【分段路线(流线)】→在地形图上相应位置做“R”(沿工作者行进的航迹画一条不间断线,至GPS点闪烁处)

【编辑属性】→【OK】。

(11)若需地质点则同(3),若不需地质点则同(4)。

(12)重复步骤(5)。

(13)路线结束时,【编辑】→【GPS】→【GPS信息】→【手工采点】→点击右上角“X”,关闭GPS信息框(GPS点闪烁处即为工作者所在地理位置)→【编辑】→【新增PRB过程】→【分段路线(流线)】→在地形图上相应位置做“R”(沿工作者行进的航迹画一条不间断线,至GPS点闪烁处)

【编辑属性】→【OK】,一般的路线以R结束。

(14)若有不妥的描述,则【编辑】→【编辑PRB过程】→相应选项→选择相应标注

【编辑属性】→【OK】

(15)确定无误后,则【手图】→【转出PC数据】→【OK】→【手图】→【退出系统】。

(16)点击左上角→【设置】→【连接】→【Bluetooth】→【关闭】→【OK】。

⑻ 地质填图应该怎么做,应该做什么准备,注意点什么

在野外实地观察研究的基础上,按一定比例尺将各种地质体和地质现象填绘在地理底图上而构成地质图的工作过程。简称填图。是区域地质调查的一项基本工作,也是研究区域地质矿产情况的一种重要方法。地质填图的基本工作程序大致如下:

  1. 全面收集和研究有关填图区域已有的地质资料,通过实地踏勘,有时还需要进行航空和卫星相片的地质解释(见遥感地质),选择和实际测制具有代表性的地质剖面(见地质编录),以了解和掌握填图区域的基本地质情况,并根据任务的要求和比例尺的大小,确定填图单位。将地层、岩体等地质体按其野外标志(如层面、界线)划分为不同的岩层、岩体或岩性组合(岩性段、岩相带)作为野外地质图上能够反映填图区地质特征的基本组成单位。填图单位的粗细取决于填图的比例尺,比例尺越大,填图单位划分越细,有时可相当于地层的一个“统”或“阶”,或为其一部分。

  2. 根据所布置的路线,进行野外实地填图。填图路线的布置以能够控制地质体的边界线为准则,其疏密程度取决于地质调查比例尺的大小和填图区的地质地貌情况的复杂程度。填图路线的确定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大致垂直于(横穿)填图区的岩层和构造线的走向布置路线,称为穿越法;穿越法:垂直或大角度斜交地层走向(或构造线方向)布置观察路线进行地质观察和填绘地质图的方法。

  3. 室内综合整理工作。在填图过程中所使用的地形底图比例尺一般比要求完成的地质图的比例尺大 1倍。因此,野外填绘的原始地质草图必须经过缩制转绘,并进行各野外图幅之间地质界线的合理衔接,根据要求补充和完善图面内容,才能形成一份完整的地质图。

⑼ 地质填图路线小结怎么写

根据你填图的原始记录,总结出整个矿区地层单元划分、构造框架,对矿区基本情况的一些地质认识。

⑽ 地质填图的简述

在野外实地观察研究的基础上,按一定比例尺将各种地质体和地质现象填绘在地理底图上而构成地质图的工作过程。简称填图。是区域地质调查的一项基本工作,也是研究区域地质矿产情况的一种重要方法。地质填图的基本工作程序大致如下: ①全面收集和研究有关填图区域已有的地质资料,通过实地踏勘,有时还需要进行航空和卫星相片的地质解释(见遥感地质),选择和实际测制具有代表性的地质剖面(见地质编录),以了解和掌握填图区域的基本地质情况,并根据任务的要求和比例尺的大小,确定填图单位。将地层、岩体等地质体按其野外标志(如层面、界线)划分为不同的岩层、岩体或岩性组合(岩性段、岩相带)作为野外地质图上能够反映填图区地质特征的基本组成单位。填图单位的粗细取决于填图的比例尺,比例尺越大,填图单位划分越细,有时可相当于地层的一个“统”或“阶”,或为其一部分。 ②根据所布置的路线,进行野外实地填图。填图路线的布置以能够控制地质体的边界线为准则,其疏密程度取决于地质调查比例尺的大小和填图区的地质地貌情况的复杂程度。填图路线的确定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大致垂直于(横穿)填图区的岩层和构造线的走向布置路线,称为穿越法;穿越法:垂直或大角度斜交地层走向(或构造线方向)布置观察路线进行地质观察和填绘地质图的方法。穿越法适用于下列情况:A.露头好,岩性、厚度变化不大,地层分界清楚;B.构造相对较简单;C.地形平缓,且沟谷、水系多垂直或斜交地层走向分布。穿越法的优点在于可以很快地了解到岩层的厚度、地层剖面及纵向变化。地质条件适合用穿越法,可以采用以穿越法为主,局部地段选用追索法。野外观察点的布置与分类。观察点是地质填图的基础,它一般定在:1)不同时代地层分界线上;2)地层厚度变化较大处;3)沉积岩、变质岩和岩浆岩的分界处;4)各类褶皱的转折端、倾伏端、地层产状陡缓变化处;5)各类断层线上;6)具有特殊意义的地质现象,如矿化点、泉等。观察点的类型因此分为:地层分界点,岩性控制点,构造观察点等基本类型。观察点应准确地标定在地形图上,观察到的地质现象按记录格式进行详细描述,总之是沿各地质体界线或对其他地质现象进行追索观察,称为追索法。追索法:在制绘不同时代地层的地质界线时,沿地层走向,或者为了解决某一地质问题(如断层),而沿着一特定方向进行地质观察来填绘地质图的方法。追索法适应下列情况: A.地层岩性、厚度变化大,只有在追索过程中才能准确地了解其横向变化,掌握地质界线的延伸和分布;B.地质界线不明显,一定要经过追索才能填绘;C.构造复杂、断裂发育地区,为了更好的填绘出断层线而采用追索法;D.山脊、沟谷、水系平行于地层走向分布,地形条件有利于追索性
在野外填图过程中一般以穿越法为主,并辅以追索法。将各条填图路线中的各观察点,根据所观测到的内容(如岩性)的相似性、地质体产状及区域地质构造现象等,并按所确定的填图单位,合理地互相连接起来便圈绘出了填图区域内的地质体和地质现象,形成了野外地质图(原始地质草图)。 ③室内综合整理工作。在填图过程中所使用的地形底图比例尺一般比要求完成的地质图的比例尺大 1倍。因此,野外填绘的原始地质草图必须经过缩制转绘,并进行各野外图幅之间地质界线的合理衔接,根据要求补充和完善图面内容,才能形成一份完整的地质图。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