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踏勘主要看什么
㈠ 地质预查(踏勘)的具体目的和过程 谢谢
为了使某项地质工作的设计和部署切合于实际,需要事先对工作现场的地质和版施工条权件等进行实地的概略调查和了解,以便确定填图单位、工作部署等,这种工作称地质踏勘。各项地质工作的最初阶段都有踏勘,例如区域地质调查中的选区踏勘、矿点踏勘、剖面踏勘等
㈡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有哪些重要的内容呢
1、工程地质勘抄察报告是进行规划、设计、施工必不可少的基本依据,对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有着直接影响。勘察成果要正确反映客观地形、地质情况,确保原始资料的准确性,结合工程具体特点和要求提出明确的评价、结论和建议。
2、建设单位应在新建工程定点后,委托有资质的地质测绘(勘察)单位,对工程的地质进行勘察,其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中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
(1)概述。
(2)场地描述及地下水。
(3)地层分布。
(4)工程地质条件评述。
同时,应附以下图表:
(1)钻孔平面布置图。
(2)地质岩性剖面图。
(3)地质柱状图。
(4)地质柱状及静探曲线图。
(5)土壤试验成果汇总表。
(6)土壤压缩曲线图。
(7)土壤剪力试验成果。
3、竣工资料中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应为原件。
㈢ 路线踏勘的方法和要求
1. 路线踏勘的两种基本方法
由于不同填图比例尺的精度要求不同,所以对踏勘的方法和要求也有所不同,但基本的路线踏勘方法有路线穿越法和路线追索法两种。
路线穿越法 路线穿越法是最常用的路线踏勘方法,穿越的路线一般要垂直于主要地层走向和主要构造线方向。由于它经过的距离最短,观察到的内容最多,所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可对全区的地质情况概略了解,特别是对于查明各种地质体在纵向上的特征,如地层的分界和厚度及接触关系、褶皱和走向断层或斜交断层的存在等,有较好的观察效果。这种路线的布置往往兼顾通过测区内的制高点,是主导踏勘路线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
路线追索法 路线追索法中,踏勘路线要平行于主要地层走向和主要构造线方向。这种踏勘路线多用于大比例尺地质填图,一般是在进行了多条第一种踏勘路线的基础上,为追索地层、构造在横向上的延伸变化而布设的。路线追索法相对于路线穿越法,在整个测区内的数量相对较少。
在路线踏勘工作中,上述两种路线踏勘方法中的每一种在实际工作中不可能单独使用,在以一种路线为主的情况下,常常是相互配合穿插进行,以达到野外踏勘的目的。
2. 路线踏勘中观测点的选择
观测点是踏勘路线上观察露头、收集各种地质资料的基本工作点,只有通过观测点上对地质现象的观察,才能汇集一条踏勘路线的工作成果,所以它们是由点到线的关系。由此可知,观测点的数量不同,资料收集的详细程度也不同。不同填图比例尺的踏勘路线、不同观察内容的踏勘路线,观测点的密度都有所不同。一般,应按下列原则进行观测点的选择:
◎ 在不同时代、不同组 ( 或段) 的地层分界线,以及地层不整合接触的界面上。
◎ 在岩性、岩相、厚度有显著变化的层段,以及可能作为标志层或化石比较丰富的层位。
◎ 褶皱、节理、断层发育的部位。如褶皱的轴部、倾伏端、产状急剧变化处,以及断层的破碎带等。
◎ 侵入体与围岩的分界线,工程地质性质不良层位、矿化带或有益矿产赋存的层位,以及其他有地质意义的地点。
应当指出,踏勘路线不同于地质填图中的观测路线,虽然它们都是通过路线的观察来取得第一手资料,但前者是在填图工作初期,以概略了解全区情况为目的的先行工作,而后者则是填图工作中为取得全面详细地质资料而进行的具体工作。因此两者在目的要求、详细程度上有着显著的区别,如路线踏勘中的观测点一般不要求标定在地形底图上,但有时为了控制地层或构造也可以定点,由于还没有进行正式填图,所以一般不赋予统一点号,而填图中的观测点都要进行统一编号。但两者间又有密切的联系和相似之处,如踏勘中及填图中在地质问题没有出入的情况下,填图时可以利用踏勘路线中的某些观测点。此外,踏勘和填图时都是通过观测点的观察来达到路线观测的目的,所以都应做好野外记录。
3. 路线踏勘中的记录与素描
在路线踏勘中应将观察到的所有地质现象清楚地记录在野外记录簿中,其记录的内容、格式和要求与地质填图中的记录要求基本相同,请参阅本章第三节野外地质观察与记录。为了弥补文字描述的不足,对一些有意义的观测点常常采用实地素描,这些素描图是最终室内整理时编写文字报告所附插图的主要来源。关于素描图的种类和素描方法,在有关的参考书中有专门的介绍,这里仅介绍素描图中的信手地质剖面和信手路线地质图的作图方法。
( 1) 信手地质剖面的绘制方法
为了了解岩石性质、地层层序和地层接触关系,展示构造特征,建立整体的概念,在路线穿越时,一般应做连续的信手地质剖面图 ( 简称信手剖面) 。信手剖面图是在野外边观察边绘制而成的,不允许回到室内绘制,其方法和步骤如下:
◎ 确定信手剖面方向和起点终点。信手剖面的起点和终点一般是一条踏勘路线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观测点,一般应标定在野外手图 ( 地形底图) 上,起、终点连线应该垂直于主要地层和构造线的方向,因此信手剖面图多在路线穿越法中使用。
◎ 确定绘图比例尺。比例尺的确定,要根据每条路线的长度视实际情况而定,不要求每条路线的信手剖面比例尺都一样。总的原则是,所绘出的信手剖面图应尽量完整地展示在记录簿的同一页上,如因各种原因不能满足时,也要尽量减少页数,以达到完整、系统的效果。
◎ 确定各点间的水平距离和各点的高程。信手剖面第一个点 ( 起点) 标定在地形图上后可读出该点高程,第二个点的高程也可用同样办法得到,根据图上该两点的平距和高程差,按比例尺内插法求出两点间所需的不同高程点,相邻等高点间的连线即为地形线。以此方法类推直至整个剖面完成。对于有经验的地质工作者来说,完全可以抛开地形图,目测斜距和坡度角,信手勾绘地形线。
◎ 量取地层产状,并根据踏勘路线中观测点标注地质特征。在观测点上要测定有代表性的产状,并标在剖面的相应位置上,填绘岩性符号,同时注记分层号、地层代号等。此外,如有褶皱、断层、岩体等,应及时将其形态特征绘出; 对各种特征地质现象也应加以表示,也可加注必要的文字,以弥补符号的不足或使其更加醒目。
◎ 标出标本采集层位和标本编号。
◎ 最后在剖面上方写出剖面名称、标出比例尺和剖面方向,以及主要地物和绘图者及绘图日期等。
( 2) 路线地质图的绘制方法
路线地质图是概略地质调查中经常采用的方法。在路线踏勘中,根据需要也可做路线地质图。它是在沿路线观测过程中,随手将路线上的各种地质情况,以平面图的形式表达的一种图件,因此又称信手路线地质图。路线的方位是用罗盘测出,路线的距离采用目估或步测,各点高程可参照地形图或用气压测高计读数获得,将所见的岩性、岩层分界、各种褶皱和断层等按走向用符号表示,并注明产状、标本采集地点及其编号。对于断层和其他有意义的地质现象,在路线地质图上无法表示时,可另附局部素描图或辅以必要的文字说明 ( 图 5-1) 。
图 5-1 信手路线地质图示意图
信手剖面图和路线地质图,是路线踏勘工作中经常使用的两种素描图,它们对系统了解踏勘路线上所观测的内容具有相互联系的整体概念,尽管也规定了比例尺,但由于没有对距离进行详细测量,而是采用目估法信手而作,因此它们的精度较差。但在表示内容上比较灵活,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在概略了解路线上的地质特征,以及从定性研究的角度上看,仍不失一个简单、迅速的好方法,这也是工程技术人员应该具备的基本功。
㈣ 现场踏勘的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入场前,应组织工程部相关人员对施工现场和周边环境进行细致的现场勘察。现场复核图纸中地形地貌、地上物、地下管线和隐蔽物、地下水位等与现场实际情况是否符合。现场的周边环境是否有工厂、盐池、盐滩、池塘等。测定工厂、盐池、盐滩、池塘所处的方位以及与现场的距离。
地上物情况向有关单位认真了解施工地段地上物的保留和处理要求,不具备施工条件或有施工难度的,应及时与建设单位进行协商解决。原有树木需砍伐的,必须向有关单位申请办理移伐手续,获得批准后方可进行迁移或伐除。
地下管线和隐蔽物埋设情况要求建设单位提供相关地下管网竣工图纸,不能提供图纸的,要派人对施工现场地下管线、管道、隐蔽物等位置进行查验。
(4)地质踏勘主要看什么扩展阅读:
招标人组织投标申请人对工程现场场地和周围环境等客观条件进行的现场勘察,招标人根据招标项目的具体情况,可以组织投标申请人踏勘项目现场,但招标人不得单独或者分别组织任何一个投标人进行现场踏勘。
投标人到现场调查,可进一步了解招标人的意图和现场周围的环境情况,以获取有用的信息并据此作出是否投标或投标策略以及投标报价。招标人应主动向投标申请人介绍所有施工现场的有关情况。
招标人根据招标项目的具体情况,可以组织潜在投标人踏勘项目现场现场的踏勘指的是招标人组织投标人对项目的实施现场的经济、地理、地质、气候等客观条件以及环境,进行的现场调查。
招标人在发出招标通告或者投标邀请书以后,可以根据招标项目的实际需要,通知并组织潜在投标人到项目现场进行实地勘查。这样的招标项目通常以工程项目居多。
潜在投标人可根据是否决定投标或者编制投标文件的需求,到现场调查,进一步了解招标者的意图和现场周围环境情况,以获取有用信息并据此作出是否投标或投标策略以及投标价格决定。
㈤ 如何开展地质踏勘
1、先确定工区范围。
2、明确踏勘是为什么服务的(比如是油气勘探、还是地质填版图、还是工程布置等)权。
3、拟定踏勘任务,既本次踏勘要完成什么样的任务,了解到哪些地质、地理、交通、环境方面的信息。(这一步里一般都需要借鉴前期资料或是相邻区域的地质资料来参考,当然,其实在任何一次地质工作开展前,充分了解该区前期工作成果都是必须做的。实际上这不应该算在地质踏勘的工作里。)
4、拟定踏勘路线和需要使用的技术方法,确定踏勘时间安排。
5、准备踏勘需要使用的工具(交通工具、标本采集工具、定位工具等)、图件、消耗品、人员安排等。
6、出发踏勘~~~
7、处理踏勘时获得的数据,编写踏勘报告,基本就这样了呵呵。
其实踏勘就是去探探风,不是什么有严格规定的程序的.........
不过有一点必须清楚,你的踏勘是什么工作的踏勘,这决定了踏勘工作的面貌
㈥ 野外地质踏勘
野外地质踏勘是在前人资料分析研究和遥感影像单元图编制的基础上,对调查区进行全面的野外踏勘,具体内容包括:
(1)影像单元岩性特征、岩石类型组合、边界性质、形成的地质作用规律了解。
(2)宏观影像单元分区与三大岩类空间的对应关系。
(3)影像单元与地层单位、岩体单位、构造之间的对应关系。
(4)影像单元特征标志与地质体的关系。
(5)了解区域矿产概况,初步掌握矿产种类,矿源场类型,主要成矿类型和矿化标志。
(一)踏勘路线布置原则
野外地质踏勘方法采用影像单元-剖面法。踏勘路线及实测剖面线布置应遵循总体控制、重点突出的原则,具体要求为:
(1)剖面选择要求层序完整,露头连续,构造简单,接触关系清楚,岩性组合和厚度都在区内有代表性的地段。
(2)剖面线位置尽量选择影像单元种类齐全的地区。当受地形地貌、自然地理条件限制,可采取分段选线,以达到总体控制。
(3)踏勘路线选择仍以控制所有影像单元为佳。
(4)路线可以不连续,但影像单元不能遗漏。对标志特征明显,延伸稳定的影像单元,必须单独安排一条控制路线,查明其地质特征。
(二)实测主干剖面的测制
实测主干剖面的测制之目的是通过剖面测量、分析研究,以了解各影像单元的岩石类型、结构构造、岩性组合特征、变质类型及各类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确定填图单元,为遥感初步解译的地质图编制服务。因其填图单位构成的复杂性,不同剖面的测制要点不尽相同。
1.沉积地层剖面测量
(1)分层。实测主干剖面以“层”作为基本描述单位。它可以是单一岩石层,也可是岩石复合层,内部基本连续,与上下相邻层宏观可分,影像特征基本一致。垂向上岩性和任何差异都可以作为分层标志,但要求分层一定要与影像标志相吻合,保持影像与岩性的一致。
(2)岩性。分层的岩性,可用颜色、结构、成分综合命名方式予以概括。尤其是颜色,除描述新鲜面之外,风化面颜色也很重要,对影像岩石单元标志意义较大。结构描述应注意不同岩性的差别和变化,这样对分析岩性形成的环境、成因有利。
(3)沉积-成岩构造观察。注意层的形态、层理类型、单层厚度,各种交错层理、层顶面的波痕、冲蚀痕、干裂,层底面和各类印痕,印模等描述。
(4)化石。实体化石和遗迹化石不仅是生物地层学研究的主要对象,而且还是沉积环境最灵敏的指示物。描述内容为化石门类组合特征、个体形态、保存状况,分析状态与岩性及沉积构造的关系,排列的优选方位。
(5)正常层序的识别和接触关系。识别岩层的顶、底方位是确定其新老顺序的关键。而许多沉积构造能够指示岩层的原始顶、底方向。如斜层理、冲蚀痕、干裂、遗迹化石等。
岩层间的接触关系可分为连续沉积、不连续沉积。对连续沉积的岩层,要注意岩性如何渐变过渡;不连续的沉积界面,应注意其形态,包括平整的,起伏的,有印痕或印模等,上、下岩层是否交切,有无底砾岩或古风化壳,是否存在不同的构造变化及变质现象,并查清不连续沉积原因。对于不整合,应注意在临近界面上下寻找地层时代的依据。
(6)样品采集和系统采样是剖面测量的主要工作内容,采样的种类和数量要根据地质情况和需要来定。通常采集岩矿鉴定、岩石化学、同位素样品等。
(7)野外记录和作图
它包括丈量记录和剖面描述部分。丈量记录包括导线号、长度、方位、坡度角等。剖面描述包括厚度、岩性、结构构造、倾向、倾角(真倾角)、取样位置及编号等。
2.变质岩地层剖面测量
变质岩地层剖面测制一般应在填图单位确定之后实施。具本内容包括岩石类型、变形变质特征、特征矿物、变质结构、单元接触关系等观察描述及样品采集记录。
3.火山岩地层剖面测量
火山岩地层剖面测制应依据火山喷发作用特点,结合影像特征显示,按火山盆地或火山机构分别布置实测剖面线。剖面测制要点为岩石类型组合、矿物成分、结构构造、旋回特征及样品采集等。
4.剖面测制资料分析整理
主要根据不同影像单元剖面测制结果分析整理,建立填图单位,确定不同填图单位的影像标志及划分依据,为编制遥感初步解译地质图服务。
㈦ 地质踏勘路线及观察内容
为了顺利和全面地完成梁山地区野外地质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对全区地质踏勘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它将为实测剖面和填图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根据区内地质概况、实习时间安排、地质填图的需要及交通条件,梁山地区地质踏勘路线拟选定5~6条,主要观察内容和教学重点如下。
图6-14 磨刀石沟正断层素描图
(一)王项村至龚家湾路线
1.地质路线
路线起于测区东部丘陵区的王项村(王家巷)南约300m处的深沟口。沿深沟西行,经营盘梁至龚家湾,路线全长约2.5km。
2.观察内容
沿路线前进方向依次可观察以下主要地质现象:①前震旦系汉南杂岩体的岩石类型、相互关系和组构特点;②前震旦系岩体与震旦系沉积地层间沉积不整合接触关系;③震旦系地层特征,震旦系上、下部的接触关系及砂岩中的各类交错层;④磨刀石沟正断层性质及证据;⑤磨刀石沟内震旦系岩层与河流流向所显示的“V”字形法则;⑥龚家湾至大南沟一带的倾伏背斜特征。
3.教学重点及要求
结合观察内容,重点讲授以下内容:①结合汉南杂岩体讲授岩石的基本类型,岩浆岩和沉积岩的野外鉴定标志,岩体的互相穿插关系及时代归属的确定方法;②通过前震旦系与震旦系的接触关系全面介绍岩(体)层(地层)的接触关系及系统分类,各类关系在本区的表现;③结合前震旦系至寒武系的地层层序和岩性特征、接触关系分析古地理环境及其变迁;④通过磨刀石沟断层观察,归纳断层的分类及其野外确定断层性质的方法;⑤分析龚家湾背斜特征及其与北侧梁山向斜的成因联系。
(二)大南沟路线
1.地质路线
路线起于龚家湾以西的大南沟沟底东侧分水岭上,沿沟西上至中梁寺,路线全长约1.5km。
2.观察内容
主要观察内容包括:①震旦系与寒武系地层间的沉积整合接触关系及生物化石界线;②下寒武统的地层层序和岩性特点;③观察并练习采集生物化石;④寒武系与奥陶系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及底砾岩特征;⑤中梁寺斜滑逆断层的性质等。
3.教学重点及要求
①结合寒武系地层的观察,重点讲授生物化石在地层划分方面的作用及其与岩石地层学的关系;②根据寒武系岩性、古生物面貌恢复古地理环境;③重点分析中梁寺断层的性质及其证据。
(三)下梁山后沟路线
1.地质路线
该路线起于下梁山(镇)后沟口,沿沟南上至构造台地南缘二叠系地层。路线长约1.0km。
2.观察内容
主要观察内容包括:①继续观察下寒武统地层岩石组合、古生物特征,寒武系与奥陶系间的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及奥陶系赵家坝组(?)底砾岩;②奥陶系地层系统划分及古生物特征、宝塔灰岩龟裂纹特征及成因;③奥陶系与志留系间的整合接触关系及下志留统地层和岩石特征;④下志留统与下二叠统梁山段地层的平行不整合关系;⑤观察和寻找各时代地层中的生物化石等。
3.教学重点及要求
主要教学内容包括:①底砾岩的形成及其在地层划分上的意义;②奥陶系至志留系地层和岩石特征及沉积环境分析,尤其是宝塔灰岩和形成环境讨论;③寒武系、奥陶系及志留系的生物化石特征、地层划分依据及其划分原则;④二叠系与志留系之间的接触关系。
(四)圩泥洞-吴家坪路线
1.地质路线
路线起于梁山南侧张口子河口的圩泥洞,由南而北经水磨上、张家口子、陈家村,由陈家村改向西行,经中湾子至陈家村水库西岸,后绕道水库南侧经岭背后至吴家坪。该路线较长,约5.5km。加上由吴家坪经土地岭返回上梁山路程3.5km,总计9km左右。要完成该路线的教学任务。建议在路线起点至陈家村乡(有简易公路)段增配车辆。
2.观察内容
依次观察内容包括:①张口子(圩泥洞)斜滑逆断层;②上、下二叠统地层及岩性特征;③二叠系碳酸盐岩与岩溶地貌;④二叠系与三叠系地层的沉积整合接触界线与判别及三叠系地层、岩性及古生物特征;⑤陈家村水库西岸向斜核心由三叠系地层形成的挤压揉皱现象,由轴部纵观梁山向斜构造及其地貌特征;⑥吴家坪及河沟村断层、特征、产状、性质观察与讨论。
3.教学重点及要求
该路线教学重点和要求如下:①重点讲授张口子断层特征及发生的力学机制,要求学生正确判别断层面、节理(张性、压性和扭性)面及沉积层理面,并测量其产状、绘制断层素描图;②分析总结二叠系和下三叠统地层和岩性特征,恢复其沉积古环境及海陆变迁史;③在上述四条路线观察基础上,以向斜核部三叠系地层揉皱现象为重点,总结本区向斜构造的几何特征及形成机理。要求同学们正确区分盆地、向斜盆地和向斜构造等地质地貌概念,进一步明确梁山不对称、短轴、倾伏向斜构造的基本特征。
(五)狮子山-上梁山黄龙寺路线
1.地质路线
该路线起于向斜盆地内的狮子山东侧三叠系地层,经狮子山、何家山、土地岭至上梁山黄龙寺。路线全长约4.5km。为了观察地层的系统性(由老至新),宜将路线起点放在狮子山,也可据具体情况,将起点定于黄龙寺,由北而南观察。
2.观察内容
主要观察内容有:①三叠系与古近系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新近-古近系地层层序及岩石特征;②土地岭以东向斜外侧上二叠统王坡页岩岩性及层位;③土地岭斜滑逆断层;④土地岭断层以西下二叠统梁山组炭质页岩及白色粘土;⑤梁山北麓第四纪冲洪积物(洪积扇)、坡积物、残积物及黄龙寺附近汉江二级阶地、河漫滩等冲积物。
3.教学重点及要求
教学重点包括:①通过古近系地层和岩性的观察,重点介绍其沉积古环境,如古地貌,古气候和物质来源、水动力条件等,古近系沉积过程与向斜构造发育的成因联系;②王坡页岩及梁山组炭质页岩的形成条件及其所代表的古地理环境和一定的矿产意义;③通过土地岭断层断层面、擦痕及构造岩的观察,要求学生熟练掌握野外确定断层及其性质的方法,分析土地岭断层与向斜构造的成因联系;④概略介绍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类型,阶地沉积物的时代划分及古近纪以来的喜马拉雅运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在塑造梁山现代地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六)上梁山至中梁山路线
1.地质路线
由上梁山石灰厂经土地岭直达中梁山(海拔955m)向斜转折端。路线长约2.5km。
2.观察内容
由中梁山制高点鸟瞰实习区全貌,包括地貌类型及其分区,地质构造(褶皱和断裂)基本格架和展布规律,地层发育概况及地层与地貌的成因关系等。
3.教学重点及要求
主要教学内容包括:①根据梁山地区地形图所给出的当地磁偏角(西偏1°39')或坐标偏角(东偏1°3'),磁、座偏角(西偏2°40')进行现场罗盘校正,用校正后的罗盘完成地形图定向;②概略介绍(对照实地)实习区自然地理位置、大地构造位置及主要地貌特征、类型,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在梁山现代地貌格局形成过程中的互相制约作用及不同地貌发育的地质基础;③重点讲述区内地层发育概况、展布规律及主体构造形态和空间展布特点,使同学们了解主要踏勘路线及实测地质剖面在区内的地质地貌位置,为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基础;④利用制高点和向斜转折端,以小组为单位反复熟练地层产状的测定方法和地质点的确定方法(目估法、截距法、截线法和前、后方交会法等)。通过转折端产状和系统测定,使同学们对向斜构造有一个初步了解。
以上6条踏勘路线、观察内容和教学重点供各实习队安排时参考,可根据实习时间、天气状况及交通条件等实际情况灵活掌握,但基本踏勘路线应不少于4条。
㈧ 审查地质勘查报告主要看哪些内容
区域地质调查、地球化学勘查、地球物理勘查、遥感和矿产勘查邓不同回类别的勘查报告答审查重点差别较大,意见格式也不一样。主要审查内容有:
1. 审查依据;
2. 工作方法技术是否满足标准、规范和设计书的要求,工作质量检查验收结果如何;
3. 完成的实物工作量是否达到设计书的要求;
4. 工作成果是否达到目标任务的要求,主要成果是什么,有什么创新成果;
5. 报告章节是否齐全,图件编制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6.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
7. 结论与成果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