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南沙地质怎么预防

南沙地质怎么预防

发布时间: 2021-02-16 11:55:16

Ⅰ 南沙群岛怎么防台风

1、岛上来灌木繁茂,海鸟群集,盛自产鸟粪,两栖生物丰富,水产种类繁多,是我国海洋渔业最大的热带渔场,有浮藻植物155种,浮游动物200多种,贝壳66种。海域蕴藏着丰富的矿藏资源,有石油和天然气、铁、铜、锰、磷等多种。其中油气资源尤为丰富,地质储量约为350亿吨,有“第二个波斯湾”之称,主要分布在曾母暗沙、万安西和北乐滩等十几个盆地,总面积约41万平方公里,仅曾母暗沙盆地的油气质储量约有126至137亿吨。2、南沙群岛地处热带,渔业资源特别丰富,主要有软体类动物、甲壳类动物和藻类鱼类。富含海藻、海带等热带资源,其中很多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中国南海海洋鱼类约1,500多种,大多数种类在南沙群岛海域都有分布,其中很多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3、石油,南沙群岛地理上属于大陆架,具有丰富的石油资源。据专家估计,有140亿吨石油和22.5万亿吨石油当量的天然气。

Ⅱ 南沙地质复杂,地铁走地下安全否

安全。广州地铁表示,地铁在建设过程中,可以通过技术力量并加大回投入降低地质灾害答的风险。每一条线路开工建设前,均会组织专家对地质风险进行详细评估。在风险可控、安全能够保障的前提下,可以在地质条件恶劣的区域开工建设。

地铁还称,地铁建设最大的风险不在于地质条件的复杂,而是地质条件的未知。因此,将加大四号线南延线的勘探力度,详细查明淤泥、软土、可液化层、风化残积土的工程技术特性及可液化层的分布情况,特别是花岗岩球状风化的块体存在与分布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工程措施,确保施工安全。

Ⅲ 南沙群岛官兵吃水问题怎么解决

目前南沙群岛官兵用水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1,外部运送;

将淡水从海口,文昌等城市运送到回南沙答群岛,非常珍贵。基本上都是以满足饮用为主要目的,洗澡等很多时候都依靠降水。

2,收集地下水和雨水;

村民和官兵收集的井水,雨水通过雨水净化厂净化后,可以转换为能饮用的水。岛上官兵和村民均可以使用。



3,海水淡化。

2016年10月1日起,三沙市永兴海水淡化厂投入使用。淡化的海水通过铺设好的供水管道直达岛上居民家中,也流进了驻岛各部队营区的水龙头。

(3)南沙地质怎么预防扩展阅读:

中国地质专家在南沙永暑岛上发现了大量地下淡水。

中国地质团队在岛礁周围进行了长时间的勘测,成功的发现永暑岛地下蕴藏有大量的可直饮淡水,这将一劳永逸解决岛上淡水匮乏的问题。

并且这一发现也让永暑岛成为除太平岛外,南海群岛中唯一一个拥有淡水的岛屿,大大提高了其战略价值。

Ⅳ 广州南沙区去哪打疫苗的呢,离哪个社区比较近

你住在哪个街道哪个社区,就在社区医院打疫苗就行,金洲在金洲医院那里打

Ⅳ 南沙海域沉积盆地与油气地质条件

刘振湖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广州,510760)

本研究获得“十五”科研院所社会公益研究专项专题2001DIA50041的支持。

作者简介:刘振湖,男,1956年生,硕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战略所副所长,主要从事石油地质综合研究与油气资源评价工作。

摘要本文在较详细地分析南沙海域区域地质背景的基础上,研究该海域主要沉积盆地地质构造特征,分析不同区域的沉积盆地的油气地质条件,预测盆地的油气远景。研究表明,万安盆地、曾母盆地和文莱-沙巴盆地油气地质条件良好;北康盆地、北巴拉望盆地的油气地质条件次之;礼乐盆地和南薇西盆地的油气地质条件最差。

关键词南沙海域沉积盆地油气地质条件

1区域地质背景

南沙海域位于东南亚地区,它是由一系列边缘海盆和地块组成(图1)。其中,边缘海按起源大体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由海底扩张形成的,如南海海盆和苏禄海盆;第二类是由弧后扩张形成的,如安达曼海盆;第三类是由岛弧圈捕老洋盆而形成的,如班达海。地块的起源也是多种多样的,有从大陆地块破裂分离并随海底扩张而漂移到现今位置的,如南沙地块和礼乐-东北巴拉望地块;有由洋盆俯冲而形成的岛弧及增生楔,如东婆罗-西南巴拉望地块;还有一部分地块在前新生代位于欧亚板块和印澳板块之间,新生代经过一系列构造运动而到达今日位置的,如南部和东部苏拉威西地块(Hall,1997)。这些地块在新生代经过一系列平移、旋转和洋壳俯冲、增生、闭合及最后碰撞缝合在一起的,形成了现今的构造格局。

在地质构造上,南沙海域包括南沙地块和礼乐-东北巴拉望地块两个地块。在新生代海底扩张之前,它们位于古南海北部边缘,南沙地块和西沙-中沙地块相连,礼乐-东北巴拉望地块与南海北部相接。在西南海盆海底扩张时(42~35Ma),南沙地块与西沙-中沙地块分离,在35Ma时,它与加里曼丹地块相撞,此后在造山带前缘产生前陆盆地——曾母盆地。在南海中央海盆发生海底扩张时(32~17Ma),礼乐-东北巴拉望地块与北部陆缘分离并向南运动,大约15Ma时与加里曼丹-苏禄地块碰撞。北康盆地、南薇盆地、礼乐盆地等在新生代早期形成于南沙地块,并随该地块向南运动。万安盆地则是在晚始新世形成于印支地块,它是由南沙地块向南运动时万安断裂右旋走滑活动所派生的走滑拉张应力而形成的。

图1东南亚地质构造简图(据姚伯初,1996)

Fig.1The sketch map of geological structure in East Asia(after Yao,1996)

1—南海中央海盆;2—南海西北海盆;3—南海西南海盆;4—苏禄海;5—苏拉威西海;6—班达海;7—安达曼海;8—望加锡海。Ⅰ—西沙-中沙地块;Ⅱ—南沙地块;Ⅲ—礼乐-东北巴拉望地块。T—台湾岛;L—吕宋岛;P—巴拉望岛;S—苏拉威西岛;SL—塞兰岛;HM—哈马黑拉岛;HT—鸟头岛;HN—海南岛;A—红河-莺歌海断裂;B—南海西缘断裂;C—卢帕尔断裂;D—中南-礼乐断裂;E—菲律宾断裂;F—索琅断裂;G—西沙海槽断裂;H—苏门答腊断裂;

a—万安盆地;b—曾母盆地;c—南薇西盆地;d—北康盆地

2沉积盆地及其地质构造特征

根据南沙海域及其邻区的构造特征、沉积特征,结合新生代沉积厚度,在该区可以圈出万安、曾母、南薇西、北康、南沙海槽、文莱-沙巴、西巴拉望、北巴拉望、礼乐等沉积盆地(图2)。现将南沙海域沉积主要盆地的地质构造特征简述如下。

2.1万安盆地

万安盆地位于南沙海域西南部万安走滑断裂西侧,盆地近南北向,中间宽,两头窄,形似梭形或纺锤状。盆地最宽约280km,南北长约600km,面积约8.5×104km2

盆地基底为中生代晚期岩浆岩、火山岩和前始新世变质沉积岩。沉积盖层由西卫组(

-

)、万安组(

)、李准组(

)、昆仑组(

)和广雅组—第四系(N2—Q)五套地层组成,总厚度达12000m。盆地中断裂极为发育,主要发育于渐新世—中新世地层中,断裂走向以NE向为主,其次为近N-S向和NW向断裂。此外,在盆地东部还发育有明显的褶皱背斜或断背斜。

图2南沙海域沉积盆地分布图

Fig.2Sedimentary Basin Distribution of Nansha area,South China Sea.

1—陆地;2—水深线;3—盆地边界

根据地质构造特征,万安盆地可以划分为北部坳陷、北部隆起、中部坳陷、西部坳陷、西北断阶带、西南斜坡、中部隆起、南部坳陷、东部隆起和东部坳陷十个二级构造单元。盆地经历了张扭断陷期、坳陷期、压扭期和区域沉降期四个构造演化阶段。断陷阶段发生于渐新世,是烃源岩形成的主要阶段;坳陷阶段发生于下-中中新世早期,是盆地中储集层形成的主要阶段和次要烃源岩的形成阶段;压扭阶段发生于中中新世—晚中新世,是盆地中构造圈闭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灰岩储层形成的主要阶段;区域沉降阶段发生于上新世—第四纪,形成了该盆地中油气勘探目的层的区域性盖层。

2.2曾母盆地

曾母盆地是我国南海最南端的一个大型新生代沉积盆地,面积168712km2,属我国传统疆界线以内的海域面积127208km2

盆地的基底为早白垩世花岗闪长岩和古新-始新世的变质岩组成。从晚始新世末或早渐新世开始到第四纪,曾母盆地沉积了巨厚的新生代沉积物,最大沉积厚度大于16km。晚始新世末—渐新始是盆地断拗期,最大沉积厚度可达5000m,以河流相砂岩夹泥岩为主,地层大部分已被褶皱变形;中新世为盆地拗陷阶段,以海相及滨海-浅海相沉积为特征;上新世—第四纪为区域沉降阶段,沉积了浅海半深海相沉积。

曾母盆地的构造受控于曾母地块与婆罗洲地块的碰撞和盆地两侧的万安-卢帕尔断裂与廷贾走滑断裂的综合作用,构造活动以断裂为主,发育有少量褶皱。断裂有北西向、北东向和近东西向三组。盆地南部以北西向张剪性断裂为主,这组断裂在盆地南部形成了大量箕状地形,构成了南部隆坳相间的构造格局。而北东向断裂则在盆地东部形成了许多北东向断块,在断块之上则发育了大量礁块。近东西向断裂影响较小,主要发育于盆地康西坳陷。

根据地质构造特征,可将曾母盆地分为索康坳陷、拉奈隆起、塔陶垒堑、西巴林坚隆起、东巴林坚坳陷、南康台地、康西坳陷和西部斜坡8个次级构造单元。

2.3北康盆地

北康盆地位于南沙中部海域,大地构造位置属于南沙地块的中部,盆地面积6.2×104km2

盆地的基底为前新生代变质岩及酸性-基性火成岩。沉积盖层由第四系、上新统、上中新统、中中新统、下中新统—上渐新统、下渐新统—上始新统和中始新统七套地层组成,最厚达12000m。

盆地内断层发育,断层走向主要有NE、NW和SN三组,断层以呈雁行排列的NE向断层为主,而NW和近NS向数量较少,但其规模差别较大。在断层活动期间,伴生发育一系列的岩浆活动,尤其盆地东部地区,火成岩体为酸性、中性岩类。盆地中的褶皱比较发育,局部构造以背斜、半背斜和断鼻为主,其次为断块构造,部分为刺穿构造,并且明显地受构造活动控制。西部地区褶皱主要为北西向排列,东部地区褶皱则以北东向展布为主。

根据地质构造特征,北康盆地可分为西部坳陷、中部隆起、东北坳陷、东南坳陷和东南隆起5个二级构造单元。西部坳陷面积大,沉积厚度一般为5000~8000m,最厚达10000m。东北坳陷面积较小,沉积厚度约3000~10000m。东南坳陷整体呈南宽北窄的漏斗状,受断层的控制明显。

2.4南薇西盆地

南薇西盆地位于南沙中部海域,属陆缘断坳型盆地,呈北北东向展布,面积约为4.3×104km2

盆地基底为前新生代变质岩及中酸性-基性火成岩,沉积盖层为新生代地层,具南厚北薄、西厚东薄的特征,最大沉积厚度11000m。其中,中始新统—中中新统为盆地断陷阶段和拗陷阶段,构造变形较强烈,厚度变化较大,沉积中心位于西南部,最大沉积厚度达7000m,主要为滨海-浅海相沉积,为油气生成、储集的主要层段;上中新统—第四系为盆地区域沉降阶段的产物,主要为浅海相、半深海相,局部有火山碎屑岩相,地层未变形或轻微变形。

南薇西盆地可进一步划分为北部隆起、中部坳陷、中部隆起和南部坳陷四个二级构造单元。中部坳陷为盆地的主体沉积坳陷,整体呈现西宽东窄特征,厚度一般为3000~6300m。

2.5礼乐盆地

礼乐盆地位于南沙群岛东北边缘的礼乐滩附近,呈NE走向,属于陆缘张裂-裂离陆块型盆地,面积约5.445×104km2。盆地基底为中生代海相碎屑岩煤系地层,沉积盖层由古新统—中始新统、上始新统—下渐新统、上渐新统—中中新统、上中新统和上新统—第四系五套地层组成。

盆地发育北东、北西和南北向三组断裂,其中大多数北东向断裂为反向正断层,形成于早第三纪。北西向断裂以压剪切断层为主,局部为张性断层。南北向断裂以剪切断层为主,主要形成于早中新世以前。

礼乐盆地可分为三坳一隆:西北坳陷、中部隆起、东部坳陷和南部坳陷。西北坳陷属南断北超的箕状坳陷,沉积厚度在2000~5500m之间,受北西向断裂的切割,坳陷呈现南北厚、中间薄的特点。中部隆起地与西北坳陷沉积格局相反,该隆起南北端薄、中间厚,沉积厚度500~3000m。南部坳陷仍属南断北超的箕状坳陷,坳陷南部为盆地的沉积中心,最大厚度超过6000m。东部坳陷沉积厚度1500~4000m。

2.6文莱-沙巴盆地

文莱-沙巴盆地位于廷贾断裂以东,沙巴岸外及文莱沿海一带,NE走向,它是南沙地块向巽他地块俯冲所形成的弧前盆地,面积约9.4×104km2

盆地东部(文莱区)的基底为已经褶皱变形的晚渐新世—早中新世梅利甘组—麦粒瑙组—坦布龙组的三角洲平原-深水页岩地层,盆地西部(沙巴区)的基底为褶皱的晚始新世—早中新世克罗克组深海复理石。沉积盖层为早中新世或中中新世—第四纪地层,其沉积环境为从南向北呈北西向靠近物源区的海岸平原、逐渐过渡为浅海环境至开阔海环境的以海退为主,纵向上表现为后期的较粗沉积物依次叠置在前期较细沉积物之上。在地质构造上,西部主要以近东西向—北东向断层生长断层为主,并发育与之相伴生的滚动背斜、挤压背斜;东部以北东向断层为主,断层多具有走滑断层性质,并发育有扭动构造和泥刺穿构造和背斜。

2.7北巴拉望盆地、西巴拉望盆地

北巴拉望盆地位于乌鲁根断裂以东的巴拉望岛和卡拉棉岛西北大陆架及大陆坡上,面积约1.68×104km2

从区域地质资料来看,北巴拉望地块和礼乐地块是连贯的大陆碎块,它们曾作为亚洲大陆的一部分,从中国大陆分离出来的,因此北巴拉望盆地属于裂离陆块型盆地。盆地基底为晚古生代—中生代变质岩、沉积岩和酸性深成岩所组成,沉积盖层为上侏罗统—白垩系海相碎屑岩、凝灰质页岩、上始新统—第四系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等地层,碳酸盐岩主要发育于上渐新统—下中新统、中、上中新统和第四系中。断层以北东向为主,北西向断层少量,并发育地垒、地堑和断背斜构造。

西巴拉望盆地位于乌鲁根断裂西南、与北巴拉望盆地相邻,地质构造特征与北巴拉望盆地相似。

2.8中建南盆地

中建南盆地位于南海中建岛以南,主体坐落在陆坡区,为剪切拉张型盆地,呈NNE走向。盆地基底为前第三系,盆地最大沉积厚度9000m,主要为古新统—中始新统、上始新统—渐新统、下中新统—中中新统、上中新统和上新统—第四系组成。

盆内主要发育有北东向、北西向、北北西向、东西向和南北向几组断裂系。南北向断裂系分布在盆地西缘,由一系列大致南北向的断层组成。北东向断裂系大多分布在盆地的中部和东北部,主要为正断层,基本上控制了盆地的地堑沉降区。北西向和北北西向断裂系主要出现在南部和中部,盆地南部的北西向断裂系推测为绥河剪切带的延伸,该断裂具负花状构造,具有走滑性质。

根据地质构造特征,盆地划分为西北部隆起、北部坳陷、北部隆起、中部坳陷、南部隆褶带和南部坳陷六个二级构造单元。

在南沙海域除了上述沉积盆地外,还发育有南薇东盆地和南沙海槽盆地,由于这两个盆地面积较小,油气资源潜力较差,并且水深较大,因此在这里不再进一步讨论。

3油气地质条件

3.1烃源岩

国外油气勘探表明,在南沙海域及邻近的沉积盆地中,烃源岩主要有古近系(以渐新统为主)湖相泥岩和新近系(主要为下中新统)海陆过渡相泥岩、含煤泥岩,个别盆地中存在海相泥岩烃源岩(Todd等,1997。表1;图3,图4,图5)。

图3东南亚不同类型烃源岩地油气产量(据Todd et al.,1997)

Fig.3Approximate volume of different petroleum(oil and gas)types,SE Asia.

湖相烃源岩包括裂谷期的湖泊和泛滥平原上的湖泊。东南亚地区早第三纪处于低纬度热带气候,许多沉积盆地中始新世/渐新世发育的大陆边缘裂谷转化为湖泊,沉积了富含有机质的沉积物,以富含淡水藻类薄层为特征的泥岩烃源岩厚度可达数十米。其中,深湖或半深湖泥岩一般含有盘星藻和葡萄藻,它们是该区的主要成油母质类型,浅湖边缘相也发育有烃源岩,但是比深湖相烃源岩的生烃潜力小。湄公盆地和西纳土纳盆地等发育这类湖相烃源岩。泛滥平原湖泊一般发育期短,水深小于50m,通过潮汐或潟湖与海洋联系,这类湖相烃源岩对东南亚沉积盆地的油气储量贡献不大。

海陆过渡相沉积体系包括河流、海岸平原(三角洲平原)、滨前、分流间湾、河口湾、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等沉积环境,其烃源岩主要由高等陆生植物及少量藻类物质组成,岩性主要有页岩、含煤(炭质)泥岩和煤层。下海岸平原-滨海潮上带的煤层和泥岩由于细菌改造,具有高的生油气潜力,最佳烃源岩为富含异地煤的三角洲相泥岩。上海岸平原的煤层通常只具有生气潜力。前三角洲相-海相泥岩(除了海盆相泥岩外)也是气源岩。

图4曾母盆地巴林坚坳陷生烃潜量P:与沉积相的关系(据Todd等,1977)

Fig.4Baligian Province:P2petroleum yield versus depositional facies

图5曾母盆地巴林坚坳陷HI和GOGI与沉积相的关系(据Todd等,1977)

Fig.5Balingian Provinces:HI&GOGI versus depositional facies

根据曾母盆地东部地区(即巴林坚地区)地球化学研究(Todd等,1997),沉积相明显地控制了烃源岩的质量(图4,图5)。如果以产烃率(P2)为5kg·t-1作为良好烃源岩的下限,上渐新统—中新统海陆过渡相沉积具有良好烃源岩潜力,而海相泥岩生烃潜力较差。在某些冲积平原/海湾相页岩,由于含有海相标志物,它们明显地受到海相环境影响,其产烃率(P2)可达50kg·t-1,但是那些未受到海侵影响的冲积平原相页岩,尤其是煤层,明显地具有最高的生烃潜力(图4)。在产烃率(P2)>5kg·t-1的样品中,不同沉积环境的样品的氢指数(HI)和生油气指数(GOGI值)变化范围很大,但是大多数下海岸平原的煤岩样品具有生油潜力(图5)。

此外,含煤(炭质)泥岩通常也是具有高生烃潜力的烃源岩,海岸平原和河口湾相页岩也具有排油和排气的潜力,其生烃潜力与含有大量红树林的沉积体系有关,因为含红树林的沉积体系具有高的有机物生成量,可以形成具产油能力的含蜡质碎屑,这类泥岩大多数分布于潮间带或潮下带/下河口湾相。

据研究,东南亚地区的湖相泥岩的有机质类型为Ⅰ—Ⅱ干酪根,以产油为主;海相泥岩的有机质类型为Ⅱ—Ⅲ干酪根,以产气为主;海陆过渡相含煤泥岩的有机质类型也为Ⅱ—Ⅲ干酪根,但以产油为主。

在南沙海域西部(万安盆地和中建南盆地),渐新统湖相、海陆过渡相泥岩和下中新统海相泥岩为主要烃源岩,前者处于过成熟阶段,以生气为主,后者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可以生成大量的油气;中中新统海相泥岩为次要的烃源岩,处于成熟阶段,生烃潜力较差。

在南沙海域南部(曾母盆地和文莱-沙巴盆地),烃源岩为渐新统—中新统海陆过渡相炭质泥页岩、煤层和海相泥岩,其中海陆过渡相烃源岩具有良好的生油气潜力,海相泥岩以生气为主。

在南沙海域东部,烃源岩的形成时代较老。礼乐盆地以古新统泥岩和始新统海相泥岩为主要的烃源岩,北巴拉望盆地以早-中中新世钙质泥岩为主要生油岩。此外,在这两个盆地中都发育了白垩系页岩烃源岩,并且以生气为主。

在南沙中部海域(北康盆地、南薇西盆地和南薇东盆地),主要发育中始新统湖相、海陆过渡相泥岩和上始新统—下渐新统海陆过渡相泥岩两套烃源岩,前一烃源岩处于高成熟-过成熟阶段,以产气为主,后一烃源岩则成熟-高成熟阶段,可以大量的产油气。

表1南沙海域主要盆地烃源岩特征

(据郑之逊,1993;Todd等,1997;Lee等,1998;等人资料综合整理)

3.2储层

南海南部沉积盆地中的储层主要为渐新统—中新统砂岩和中—上中新统碳酸盐岩/礁灰岩,个别盆地还见基岩储层(表2;图6)。

表2南沙海域主要盆地的储层、盖层特征

(据郑之逊等资料编,1993)

图6东南亚不同储层的油气储量与油气来源(据Todd et al.,1997)

Fig.6Stratigraphic distribution of petroleum,SE Asia

砂岩储层主要有河流相、三角洲相、浊积相等相带的砂岩,孔隙度为10%~29%,渗透率为0.001~7.0μm2,具有良好的储集性能。万安盆地目前的砂岩产油层以下中新统的砂岩储层为主,渐新统砂岩储层则以产气为主。在曾母盆地巴林坚地区,渐新统和中新统砂岩为主要产油层。在文莱-沙巴盆地,中中新统—上新统砂岩为主要产油层。在礼乐盆地,古新统—始新统砂岩为产油气层。在北巴拉望盆地,中新统砂岩储层也产一定数量的石油。

灰岩储层主要有台地相灰岩、生物礁灰岩和礁缘塌积相碎屑灰岩,孔隙度为8%~40%,渗透率为0.01~4.0μm2,储集性能良好。在万安盆地、曾母盆地,中中新统—上中新统灰岩为重要的产气层。在北巴拉望盆地,上渐新统—下中新统礁灰岩为重要的产油气层。

基岩储层主要为裂缝性/风化洞穴的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变质岩等基岩。其孔隙度15%~20%,目前,这类储层仅在大熊油田中获得少量的油流。

3.3区域盖层

在南沙海域,沉积盆地的油气田的区域盖层主要为上新统—第四系泥岩,个别盆地的区域盖层为下—中新统泥岩和始新统—渐新统泥岩。上新世—第四纪期间,该区处于区域沉降阶段,沉积了一套富含泥质的浅海—外浅海相碎屑岩,泥岩特别发育,构成大多数盆地的良好区域性盖层。此外,在勘探目的层段中发育的泥岩为含油气构造的局部盖层。

4结束语

通过上述对南沙海域区域地质背景、主要沉积盆地地质构造特征、不同区域沉积盆地的油气地质条件的研究,表明在南沙海域万安盆地、曾母盆地和文莱-沙巴盆地具有良好的油气地质条件,北康盆地、北巴拉望盆地和中建南盆地的油气地质条件次之,礼乐盆地和南薇西盆地的油气地质条件最差。

参考文献

刘振湖.1995.万安盆地油气成藏地质条件的研究.南海地质研究(七),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45~52

刘振湖.1998.南海万安盆地含油气系统及油气分布.长春科技大学学报,28:126~133

刘振湖.2000.南海万安盆地油气充载系统特征.中国海上油气(地质),14(5):339~344

刘振湖,吴进民.1997.南海万安盆地油气地质特征.中国海上油气(地质),11(1):153~160

刘振湖,姚伯初,王嘹亮等.2000.南海北康盆地油气地质与含油气系统.《九五国家重大科研成果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地质出版社,553~556+

郑之逊.1993.南海南部海域第三系沉积盆地石油地质概况.国外海上油气,(3)

Hall R.1997.Cenozoic plate tectonics reconstructions of SE Asia.In:Matthews.A J et al.(eds)Petroleum Geology of Southeast Asia,Geol.Soc.Special Publ.,126:1~23

Todd S P et al.1997.Characterizing petroleum charge systems in the Tertiary of SE Asia.In:Fraser A J,Matthews S J,Murphy R W(eds),Petrolem Geology of Southeast Asia,Geological Society Special Publication(126):25~47

Basin Distribution and Petroleum Potential of Nansha Waters,South China Sea

Liu Zhenhu

(Guangzhou Marine Geological Survey,Guangzhou,510075)

Abstract:The geological structure of several sedimentary basins is studied based on the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geological setting in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Petroleum geology is studied also.The study shows that there is best petroleum geology in Wan'an basin,Zengmu basin and Borneo-Subah basin,and better petroleum geology in Beikang basin and northern Palawan basin,and bad petroleum geology in Liyue basin and Nanweixi basin.

Key Words:Nansha WatersSedimentary BasinPetroleum Geology

Ⅵ 南沙中部海域油气地质条件分析与评价

曾祥辉姚永坚易海

摘要在南沙中部海域发育了古新统—下渐新统(上渐新统)、上渐新统(下中新统)—中中新统、上中新统一上新统三套油气源岩,其有机质类型以Ⅱ-Ⅲ型为主。根据David.A.Wood(1988)所提出的TTI值和计算方法及Ro值的关系,确定研究区生油、气门限,并分析了有机质成熟度的热演化史。在研究区发育有古新世—晚中新世砂岩、晚渐新世—中新世(或上新世)碳酸盐岩两大类型的储集层,在南部、中部西南侧、西北部均具有良好的区域性盖层,并发现有断块、断背斜、断鼻、背斜、台地生物礁(礁隆)等地层圈闭类型。因此研究区内具有良好的油气地质条件。

关键词南沙中部海域源岩储集层盖层有机质热演化

1引言

南沙中部海域岛礁、暗沙、浅滩密布,地形复杂,水深较大,被称为航海的“危险区”。由于南沙群岛主要的岛礁分布在此海域内,又与周边国家有主权之争,其战略性地位显得十分重要。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国内外在该海域尚未系统开展以油气勘探为目的的综合地球物理调查,更未发现有钻探活动,仅进行以综合科考为目的的路线调查,相对于周缘的陆架区,其调查程度甚低。

国外对南沙海域的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始于20世纪60年代,随后在该区域的调查研究日渐频繁。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拉蒙特一多尔蒂地质观测所在南海5°~25°N,105°~125°E范围内进行了地震调查。1976年,阿莫科—菲律宾石油公司在礼乐滩上钻探了“桑帕吉塔(Sanpaguita)-1井”,井深4123.9m,揭露了下白垩统碎屑岩基底及完整的新生代沉积剖面,在古新统砂岩中获得天然气10.471×104m3/d.以后又完成了六口普查井,但没有重大的突破。进入20世纪80年代,联邦德国地质科学和自然科学“太阳号”船(1982~1983年),在南海东南部和苏绿海的西北部进行了SO-23和SO-27两个航次的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其中包括多道地震和海底拖网采样。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了加快南海海洋资源的开发,我国对南沙海域进行了一系列的科学调查;在水文、气象、地质、生物资源、海洋环境、油气勘探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年来,我局加强对南沙海域以油气勘探为目的的地球物理调查。本文根据已有的大量地球物理资料,对研究区烃源岩及其热演化、圈闭类型、生储盖组合关系予以分析和研究,并进行油气远景预测,以供今后在南沙海域的油气勘探决策服务。

2地质概况

南沙中部海域地处南海的南部和巽他陆架以北的陆坡区,北邻南海西南海盆和中央海盆,南以南康暗沙为界,西连万安北21区块,东以礼乐滩为界,整体呈NE走向。由于其处于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与印-澳板块的交汇处,北缘拉张、南缘挤压、西缘剪切拉张和东缘消减,地质构造复杂,形成其独特的构造单元。研究区内构造线走向除西南部呈NW向外,均为NE、NNE向。其基底由南沙、曾母、礼乐和中-西沙四个地块组成.主体位于南沙地块上。

盆地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南部、西部和东北部,最大沉积厚度超过16000m。由于周缘受到不同力学条件的控制,盆地类型各异,发育有曾母剪切周缘前陆盆地,北康、南薇西、万安和万安北剪切伸展盆地,南薇东、永暑、九章、安渡北断坳盆地和康泰裂谷盆地,其中南沙中部海域以北康盆地和南薇西盆地面积最大。根据构造、沉积和地球物理场特征,北康盆地划分三坳三隆六个二级构造单元,南薇西盆地为二坳一隆三个二级构造单元,曾母盆地北部划分一坳一斜坡二个二级构造单元(图1)。盆地形成大致经历了古新世—中始新世的陆缘裂解、断陷;晚始新世—中中新世断坳、坳陷、挤压改造;晚中新世—第四纪的区域沉降三个演化阶段。

图1南沙中部海域构造区划示意图

Fig.1The tectonic subdivision of the middle Nansha area in South China Seas

根据研究区地震资料,结合邻区研究成果,在地震剖面上识别了T2、T3、T4、T5、Tg五个反射界面(见表1),相应划分了五套地层:第四系—上新统(T0—T2)、上中新统(T2—T3)、中中新统—上渐新统(T3—T4)、下渐新统上始新统(T4—T5)和中始新统古新统(T5—Tg)。

表1南沙中部海域反射界面及层序对比表

中始新统—古新统,在凹陷底部沉积了以陆相为主的地层,随着海水的逐渐侵进,至中始新世,主要以海相沉积为主。

渐新统—上始新统,以滨海浅海相沉积为主的地层,西部为滨海相,往东过渡为浅海砂泥相—浅海偏泥相沉积,物源主要来自西部、西北部和西南部。

中中新统上渐新统,该时期盆地连成一片,地层厚度变化大,主要沉积中心位于研究区的西部和南部。以浅海碎屑岩为主,南部由于陆源物质较少,发育台地碳酸盐岩。此时海侵范围继续扩大,由偏砂相过渡为偏泥相,物源主要来自西北部。

上中新统,由西向东沉积了一套浅海砂泥岩相、浅海—半深海偏泥岩相地层,物源来自西部和西南部。该层序厚度普遍较薄。

第四系-上新统,沉积以浅海砂泥岩相、浅海—半深海偏泥岩相为主。物源来自西部和南部。

3油气地质条件

3.1生油、气条件

3.1.1有机质丰度和类型

古新统—下渐新统(上渐新统):主要为一套滨海、浅海砂泥岩相沉积,局部为三角洲—滨海和海湾—潟湖相沉积。据地震速度资料推算,泥质岩厚度0~3140m,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南部和西北部盆地内,具有南厚北薄、西厚东薄的特点。据礼乐盆地钻井揭示该套地层中的暗色泥质岩,有机碳含量0.12%~2.0%(Saldirar Sali等,1980)。研究表明其有机质类型在中、西部为Ⅱ—Ⅲ型,东部为Ⅱ型的干酪根。属差—好的油气源岩。

上渐新统(下中新统)—中中新统:主要为一套浅海—半深海砂泥岩相和浅海碳酸盐岩碎屑岩相沉积。根据地震速度资料推算,研究区泥质岩厚度为0~3700m。宏观上,该套地层除局部缺失外均有分布,与古新统—下渐新统(上渐新统)泥质岩变化规律具有相同的特点。其有机质丰度,在邻区的西纳土纳盆地和北巴拉望盆地钻井中揭示的巴拉特页岩和帕加萨组钙质页岩有机碳含量分别为0.5%~2.0%(Cossey等,1984)和0.33%~2.48%、烃含量(250~9741)×10-6(加藤正和,1984),其有机质类型在西部及南部、北部中侧为Ⅱ—Ⅲ型,北部东侧为Ⅱ型的干酪根。属差—好的油气源岩。

上中新统—上新统:主要为浅海—半深海相和浅海偏泥岩相及浅海砂泥岩相沉积,局部为火山碎屑岩沉积。在西南缘(曾母盆地北部坳陷)物质来源充足,沉积厚度巨大,且岩性较细,据地震速度资料计算,泥质岩厚度190~5300m,平均厚度1860m。其有机质类型在东北部及中部为Ⅱ—Ⅰ型,西部和东南部为Ⅱ型干酪根。

研究区除发育第三系三套油气源岩外,在新生代地层之下的局部地区还存在一套未变质的沉积岩系,据邻区的礼乐盆地桑帕吉塔井-1证实为中生代早白垩世的地层,其暗色泥质岩的有机碳含量为0.4%~1.0%(Saldirar Sali等,1980),具中等生气潜力。

3.1.2有机质成熟度

①地热场特征

本区的热流值在1—3HFU,相应的地温梯度为3.0~4.5C/100m,属中高异常和中—高地温梯度区,具有较高的地热场,其热演化的特点:从北往南、从东往西地热场逐渐由低变高,与陆-陆碰撞型的盆地有较高的地温梯度是吻合的。

②有机质的热演化

为对研究区有机质成熟度做出定性定量分析,本文采用David.A.Wood(1988)的TTI计算公式及其与镜质体R0%的关系式和刘振湖(1992)的计算程序,预测研究区内有机质成熟度的热演化史。根据计算结果(图2、图3、图4),对各地层的油气演化史进行了分析,有机质热演化取镜质体反射率R0=0.6%~1.3%、R0=1.3%~2.0%和R0>2.0%为成熟、高成熟和过成熟三个演化阶段作为分界线。由于研究区跨越北康盆地、曾母盆地东北部、西雅隆起区、南薇西盆地、南薇东盆地等13个一级构造单元。所以不同盆地在不同部位均有差异。宏观全区,生油门限为2100~2900m;湿气门限为3400~4500m;干气门限为4000~5100m。

古新统—中始新统:在中始新世末期北康盆地东、西部坳陷、曾母盆地北部坳陷和南薇西盆地南部坳陷深凹部位底部烃源岩开始进入生油门限(R0=0.6%),而北部大部分地区(康泰盆地、安渡北盆地、九章盆地)和南部局部地区有机质尚未成熟(R0<0.6%);至早渐新世末期,该套地层的烃源岩除隆起高部位未进入生油门限外,大部分地区该套地层下部已进入到生油门限,且处于生油的高峰期(R0=0.6%~1.3%)。在曾母盆地北部坳陷一带和北康盆地东、西部坳陷、南薇西盆地南部坳陷深凹部位以生干气为主。直至现今北康盆地东北部坳陷、南薇西盆地北部坳陷仍处于高成熟(生湿气)和过成熟(干气)阶段。

图2南沙中部海域测线沉积构造与油气演化史

Fig.2 The sedimentarv structures and hvdrocarbon evolution in the middle Nansha area,South China Seas

1—地震反射界面;2—R0/%等值线

图3南沙中部海域测线沉积构造与油气演化史

Fig.3The sedimentary structures and hydrocarbon evolution in the middle Nansha area,South China Seas

1—地震反射界面;2—R0/%等值线;3—火成岩体

图4南沙中部海域测线沉积构造与油气演化史

Fig.4The scdimentary structures and hydrocarbon evolution in the middle Nansha area,South China Seas

1地震反射界面;2R0/%等值线;3—火成岩体

上始新统—下渐新统:早渐新世末期在北康盆地东、西部坳陷及廷贾断裂以西地区和南薇西盆地南部坳陷该套地层的下部烃源岩已开始进入到生油门限,至中中新世末期,在南部大部分地区该套地层中、下部有机质已演化到高成熟(生湿气和干气)阶段,直至晚中新世末该套地层上部仍处于高成熟和过成熟阶段。在北康盆地东北部坳陷和南薇西盆地北部坳陷正处于成熟(生油高峰期)阶段。而在隆起部位及北部大部分地区尚未成熟,直至现今仍在生油。

上渐新统—中中新统:中中新世末期北康盆地东、西部坳陷和曾母盆地北部坳陷一带大部分地区该套地层底部有机物质成熟,而在其局部深凹内已进入到生油的高峰期。到晚中新世末期该套地层中部和下部则分别处于成熟、高成熟和过成熟(生油、湿气和干气)的阶段,在高部位该套地层底部则刚刚进入到生油门限。直至现今北康盆地西部坳陷大部分地区该套地层中部仍处于生油的高峰期,而东北部坳陷该套地层底部则刚进入到生油门限。但在北部广大地区该套地层的有机质均未成熟。

3.2储集条件

据邻区的曾母、文莱—沙巴和礼乐盆地钻探证实,古新统—上新统均有储层分布。按岩性可划分为砂岩和碳酸盐岩两大类储层。

砂岩储层的时代主要为中新世,是本区重要储集层之一。据砂岩百分含量图分析:研究区的砂岩百分含量为12.5%~75%,局部大于75%,其中古新统下渐新统(上新统)砂岩百分含量一般为50%~75%.局部(西北部和中北部)大于75%,主要为偏砂相或砂岩相沉积。上渐新统(下中新统)中中新统砂岩百分含量主要为25%~75%,其中北部和西部砂岩百分含量为50%~75%,局部(西北部)大于50%,亦属偏砂相或砂岩相,而中部和南部砂岩百分含量,前者25%~37.5%,为偏泥相沉积.后者35.7%~50%,为偏泥相或偏砂相沉积。邻区钻探证实.砂岩储层物性良好.曾母盆地渐新统—下中新统海岸平原及滨海相砂岩,其孔隙度达10%~30%,渗透率(100~600)×103μm2;文莱三角洲中—上中新统(上部为诗里亚组,下部为米里亚组)海退层系的砂岩,其孔隙度和渗透率分别为20%和200×103μm2

据邻区地质资料揭示,碳酸盐岩的储层发育时代主要为晚渐新世一中新世。据研究区沉积相分析,碳酸盐岩发育的时代主要为中中新世,分布在南部北康盆地东南部隆起、中部隆起、西部坳陷西部边缘和曾母盆地北部坳陷东部边缘上。

3.3盖层条件

上新世—第四纪在南海是广泛的海侵期,研究区亦受到强烈的海侵,形成稳定的半深海相沉积。据地震速度计算泥质岩厚度一般为60~6000m。从泥质岩分布图可见,大约以7°30'N分成南北两区,南部泥质岩厚度大,在120~6000m之间变化,其中曾母盆地北部坳陷和西部斜坡厚度最大,为680~6000m,平均厚度2960m。北部除南薇西盆地泥质岩厚度(60~1950m.平均厚度690m)较大外,南薇东、康泰、九章等六个盆地泥质岩厚度均数十米至数百米(55~660m)。宏观全区.泥质岩的分布特征为:由北往南、由东往西厚度增大;从隆起区往盆地沉积中心厚度增大(图5、图6)。

上新世—第四纪构造活动微弱,该套泥质岩厚度适中,可作为良好的区域性盖层。而T3之下各层组同时期的泥质岩既可生成油气,又是局部性良好的盖层。

3.4圈闭条件

地震资料解释成果显示,研究区内断块、断背斜、断鼻及背斜等构造十分发育,还存在与沉积有关的岩性圈闭。据区域地质和地震资料推测可能发育台地生物礁(礁隆)。这些不同类型的构造和地层圈闭,为油气聚集提供了良好场所。

4小结

研究区内新生代地层发育齐全(T0—Tg),最大沉积厚度可达成16000m。其中发育有古新统—下渐新统(上渐新统)、上渐新统(下中新统)—中中新统和上中新统—上新统差—好的三套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Ⅱ-Ⅲ型的干酪根为主,有砂岩和碳酸盐岩两大类储层,储集物性和圈闭条件良好,为断块、背斜、断背斜、断鼻及岩性圈闭等,可捕捉到垂向(断层)和横

图5南沙中部海域T0—T2(N2+Q)泥质岩横向变化

Fig.5Lateral thickness variation of T0—T2(N2+Q)in the middle Nansha area,South China Seas

图6南沙中部海域T0—T2(N2+Q)泥质岩横向变化

Fig.6Lateral thickness variation of T0—T2(N2+Q)in the middle Nansha area,South China Seas向不整合面(T3、T4、T5、Tg区域不整合面)远距离运移而来的油气,盖层条件中等—良好,对油气可起到良好的封闭作用。研究区内具有中—高地温梯度区,有利于有机质快速向烃类转化,具备良好的生、储、盖组合条件,有利于有机质的生成、运移和储藏。

参考文献

1.吴进民.1991.南沙群岛地质构造特征及油气展望.南海地质研究(三).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2.白志琳等,1996.南沙海域东南部地质地球物理综合研究专辑.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3.盛志伟等.1989.我国陆相生油层定量评价,中国含油气盆地烃源岩评价.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4.金庆焕等.1989.南海地质与油气资源.北京:地质出版社.

5.周效中等.1991.礼乐滩及邻近海区地层划分对比.南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区地质地球物理及岛礁研究论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

PETROLEUM GEOLOGY AND EVALUATION OF THE MIDDLE NANSHA AREA,SOUTH CHINA SEAS

Zeng Xianghui Yao Yongjian Yi Hai

Abstract

Paleocene to lower Oligocene(upper Oligocene),upper Oligocene(lower Miocene)to middle Miocene,upper Miocene to Pliocene contained ⅡB—Ⅲ type kerogene,may be three suites of oil and gas-bearing rock in the middle Nansha area,the South China Seas.Based on the thermo-evolution history of organic material and put forwarod TTI method and R0values according to David A.Wood’s method(1988),the writers confirm the oil and gas and analyse the maturity of organic material hot evolution histories.Two kinds of reservoirs,i.e.,sandstones of Paleocene-late Miocene and late Oligocene-Miocene(Pliocene)may be discovered in the region.Good caprocks,tectonic traps and stratum traps and faulted blocks,faulted anticlines,anticlines and platform reefs(reef rises),also have been found at the southern,southwestern of the middle and northwestern.Therefore,there is good petroleum geology study in the region.

Key words:Middle Nansha area,source rock,reservoir layers,cap layers,organic thermo-evolution

注释

Ⅶ 广州南沙地表形态形成的地质作用

LZ您好
永暑礁的形成可不是地质作用!
这种南海的环礁形成,靠的是造礁生物(包含但不版限于珊瑚虫)生长繁权殖死亡,其钙质遗骸日积月累才形成涨潮时可露出水面的礁石的。
非要说和地质有关的话……那就是需要一个水深比较浅的海底台地。而且永暑礁的形状更接近台礁(中央潟湖不明显)可见原本中央可能并不存在露出水面的母岛。
然后就是在珊瑚环礁基本形态总算形成之后,这时才有地质作用:以洋流的侵蚀,堆积为主,形成较为稳定的灰沙岛。目前永暑礁自然状态下并没有很明显完成这一步的,其岛屿实体是我国吹沙填海造出来的。

Ⅷ 关于广州新城建设地质条件分析

广州市2006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为了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危害和损失,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广东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及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广东省2006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粤国土资发〔2006〕76号)精神,结合《广州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5-2020,报批稿)调查研究成果,制定本防治方案。全市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制,切实加强领导、分工负责、统一指挥、及时协调,深入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防救结合的方针,按照全面部署、保证重点、严格督查的要求,做好本防治方案的组织实施工作。

一、2005年地质灾害概况

2005年,广州市共发生各类地质灾害19宗,其中崩塌5宗,占15%,滑坡2宗,占10%,地面塌陷12宗,占63%。造成3人死亡,2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约2969万元(见表1)。按灾害发生地统计,花都区2宗,直接经济损失28万元;增城市3宗,造成1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21万元;从化市3宗,无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2500万元,其中特大地质灾害点1处,直接经济损失2000万元;番禺区3宗,直接经济损失320万元;白云区5宗,造成1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25万元;海珠区1宗,直接经济损失50万元;荔湾区1宗,直接经济损失20万元;萝岗区1宗,造成1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5万元。

与2004年相比,2005年全市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宗数下降了42%,但由于6月中下旬我市普降大雨到大暴雨,强度大、面积广,引发群发性崩塌、滑坡地质灾害,造成了人员死亡,直接经济损失也上升了17.8%。2005年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特点是:(1)汛期是地质灾害频发期,发生于主汛期(4月-9月)的地质灾害有15宗,占总数的79%;(2)地质灾害与强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密切相关。据统计,属自然因素形成的灾害有3处,仅占16%,人为因素诱发造成的9处,占47%,自然及人为因素综合诱发造成的7处,占37%;(3)小型地质灾害频发率高,特大型地质灾害破坏性严重。特大型地质灾害点1处,占5%,中型地质灾害点3处,占16%,小型地质灾害点15处,占79%。

二、2006年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一)汛期降雨趋势预测

市气象局预计,2006年我市汛期总雨量属正常偏多年景。前汛期降雨量明显偏多,特别是5月下旬至6月中旬雨量较常年偏多7成,后汛期降雨偏多1-2成。降水集中期内可能出现较严重的局部性洪涝灾害。年登陆或严重影响我市的热带气旋为2?3个。

(二)人类工程活动情况分析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我市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在加快推进。根据市政府的部署,本年度城建重点工程有:1.城市道路建设方面:完善科韵路北段、新光快速路、华南快速干线三期、东晓南路放射线二期工程、滨江东路延长线二期工程、护林路二期工程、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周边道路等20项重点工程路网。建设五山路延长线、会展中心二期道路和广汕路延长线、南洲路工程、东?南路延长线、和平西路延长线、丰乐北路延长线、珠吉路延长线,文德东路延长线、黄石西路延长线、车陂路南延长线、芳村大道改造等20多项市政道路;2.轨道交通建设方面:全线推进地铁1至6号线的施工,继续推进城际广佛线建设,启动珠江新城集运系统土建工程施工;3.环境基础建设方面:完成猎德污水处理系统及大沙地、龙归、竹料和九佛5座污水处理厂建设、完善李坑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配套工程、兴丰生活垃圾填埋场及其配套项目,启动广州市第二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BOT项目等,并开展大田山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和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

今年还将加快推进新机场二期、南沙港二期工程、广州新火车站及武广铁路专线等大型交通枢纽工程,并重点推进新广播电视观光塔、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和珠江新城地下空间开发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

(三)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根据气象预测和工程建设活动情况,结合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易发区分布情况分析,2006年全市地质灾害发生范围、规模、危害将超过去年。由于汛期雨量较为集中和秋冬期干旱比较明显,地质灾害将呈现如下趋势:受连续降雨或强降雨影响,中低山丘陵地区特别是经过人工削坡的地段将发生更多的崩塌、滑坡灾害,部分崩塌、滑坡隐患点可能出现明显的异变情况;伏秋期干旱比较明显,在广花盆地、山间河谷平原等隐伏岩溶地区及珠江三角洲平原地区,地下水位下降,加上工程建设强度加大,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大量抽排地下水,将导致地下水位变化加剧,原有的地面塌陷隐患点可能加剧或诱发新的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因此,局部地区地质灾害发生的范围、规模和危害可能大于往年。

三、2006年地质灾害防治重点

2006年,我市地质灾害汛期防范时期为4月15日至10月15日,重点防范时期为5月1日至9月30日;汛期重点防治因台风暴雨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山洪灾害,其它时段重点做好地面塌陷和人为工程活动引发的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

(一)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地区

在分析总结以往地质灾害发生的时空分布和灾害损失程度的基础上,确定以下六个地区为本年度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地区。

1.从化市东北部、增城市东北部以崩塌、滑坡、泥石流为主的重点防治区。包括从化市吕田镇、良口镇及增城市派潭镇的中低山地区,区内主要交通干线有G105国道及S355省道。

2.花都区北部、从化市西部以滑坡、崩塌为主的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包括花都区梯面镇和从化市温泉镇、鳌头镇的丘陵地区。

3.从化市中部、增城市东北部以地面塌陷为主的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包括从化市吕田镇联丰村、新联村、九曲水村,良口镇石岭村,鳌头镇象新村、中塘村、新隅村,增城市派潭镇高滩和灵山等隐伏岩溶地区。

4.广花盆地以地面塌陷为主的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包括花都区赤坭镇、炭步镇、花东镇、花山镇和雅瑶镇,白云区江高镇及人和镇等隐伏岩溶地区,区内重要建筑设施和交通干线有新白云机场及国际物流园区、新机场高速公路、广花公路、G106国道等。

5.市域南部以地面沉降为主的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包括番禺区东涌镇、榄核镇、大岗镇,南沙区万顷沙镇、黄阁镇、横沥镇等软土分布地区。

6.市域中部以地面沉降为主的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包括白云区棠溪至金沙街、荔湾区如意坊至增?一带、黄埔区南岗街、番禺区钟村镇等软土分布地区。

7.大型人类工程活动场地及周边地区,特别是地下隧道工程所经过的地区。

(二)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段)的预防

本防治方案所指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段)是指规模较大、危害中等以上,可能造成社会影响大、经济损失严重,危险性大的地质灾害。根据市地质调查院(市地质环境监测站)2005年度地质灾害巡查报告,全市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71处,威胁到1262户约7149人的安全(见表2),其中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有50处(见表3),在台风暴雨、连续降雨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下,易引发崩塌、滑坡、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所在区(县级市)政府、国土资源、建设、交通、水利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各负其责,重点加强防范。汛期前按照各自分工对隐患点(段)进行全面检查,发放防灾明白卡;汛期开展经常性巡查、监测和24小时值班,做好防灾、避灾、救灾的各项工作。

四、地质灾害预防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地质灾害防治目标

我市各级人民政府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和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切实加强领导。各级人民政府要将地质灾害防治作为执政为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认真部署和落实,保证领导到位、人员到位、措施到位、资金到位。各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和应急指挥人员要落实责任制,明确具体负责人,务必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认真履行职责,切实组织好监测、预防、预报预警、群测群防、灾害现场应急调查。对地质灾害危险点及时提出具体措施,制定人员紧急避险和财产转移的应急方案,并按照地质灾害速报制度的要求,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地质灾害灾情和防治情况。各区、县级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对辖区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进行认真总结,并在次年的1月15日前报送当地人民政府和市国土房管局。

(二)制定防治方案,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制

各区、县级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在总结上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基础上,会同建设、水利、交通等行政主管部门,结合辖区内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分布、类型、规模、危害性等实际情况,认真组织编制和落实本地区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提出本地区地质灾害危险点、隐患点的具体防灾措施,落实监测、报警单位和主要责任人,协助镇一级政府确定避灾方案和紧急疏散路线。各地编制的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应及时报同级人民政府审批后公布,并报市国土房管局备案。防治方案应作为地方政府指导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的决策依据。

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要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通知》(粤府办〔2004〕73号)要求,切实做好地质灾害应急处理工作。各区、县级市要完善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机制,建立预报预警应急指挥系统,做到地质灾害隐患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

对违反规定或不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方案,造成地质灾害导致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的,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有关规定,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三)落实经费,建立地质灾害防治投入保障制度

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要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广东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结合实际安排地质灾害调查、预防和治理经费,纳入年度计划和财政预算,并根据当地财力状况和防灾工作需要,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对危害大、影响严重、急需治理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进行彻底治理或搬迁避让,有效地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四)完善制度,提高地质灾害应急反应能力

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和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认真落实汛期值班制度、险情巡查制度和灾情速报制度,向社会公布地质灾害报警电话,接受社会监督,做到汛期前组织技术力量对地质灾害危险区和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全面检查,汛期中开展巡查和应急调查,汛期后进行复查与总结。各级应急指挥机构要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省、市地质勘查队伍在汛期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调查与善后处置工作中的作用;各级人民政府应组织或指定一支抢险救灾应急队伍,以备担任突发性地质灾害抢险救灾任务。

(五)控制源头,依法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各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广东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69号)以及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广东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粤国土资发〔2004〕237号)要求,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和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从源头上控制或减少人为因素引发地质灾害的发生。在划定的地质灾害危险区内,禁止审批新建住宅以及爆破、削坡和从事其它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活动。

(六)加强协作,保障信息畅通

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和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与有关防汛救灾部门的协调、沟通与合作,互通情报,确保市、区(县级市)、镇三级之间信息畅通,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报迅速准确,保障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信息畅通。

(七)加强合作,推进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

市国土房管局与市气象局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有关规定和国家、省的工作部署,已在着手进行广州市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前期准备工作。现阶段,市国土房管局需加强市地质环境监测站的信息化建设,使其搭建起基础网络平台和办公自动化平台,初步建立全市地质环境监测数据库,在此基础上进行广州市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系统规划设计,制定分期实施计划;市气象局需进一步完善本局信息化建设,根据市政府关于加强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的要求,通过市数据中心实现与其他部门的数据共享和交换。两个部门应加强合作,加快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系统的建设工作。台风、暴雨是造成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主要诱因,当气象部门发布台风橙色、红色以及暴雨红色预警信号时,要特别警惕地质灾害的发生。

(八)加大宣传,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水平

各级人民政府和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通过张贴宣传画、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或者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宣传力度,普及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特别是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充分利用“3.19”《矿产资源法》颁布纪念日、“4.22”世界地球日及“6.25”土地日开展宣传咨询活动,进一步增强广大干部群众预防地质灾害的意识,提高防灾水平,避免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群死群伤事件,确保一方平安。

五、地质灾害监测、预防责任

地质灾害监测与预防工作要在市、区(县级市)政府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国土、建设、交通和水利等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认真履行对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隐患点(段)的监测和预防工作。对于威胁居民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由当地区(县级市)、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监测,检查群测群防网络落实与运行情况;对威胁公路、矿山、水利等设施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由设施所在地有关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监测预防。汛期前,各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对隐患点(段)进行全面检查,并做好汛期经常性监测预防和值班安排,落实防灾、避灾、救灾的组织机构、资金和物资储备,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Ⅸ 南沙海域地震资料处理技术发展历程

文鹏飞 舒虎 徐华宁 符溪

第一作者简介:文鹏飞,男,1966年出生,高级工程师,1989年毕业于成都地质学院,主要从事地震资料处理工作。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广州 510760)

摘要 南沙海域是我局多年来的勘探重点区域,投入多道地震工作量达8万多公里。我局地震资料的处理技术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步,从最早的简单处理到目前的多方法、多手段、多系统的较复杂处理,经历了多次处理设备的更新换代和处理技术人员的更替,处理质量和处理水平、处理能力与时俱进。

关键词 南沙海域 地震资料 处理技术 处理方法 提高

1 前言

南沙海域经过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前身为南海地质调查指挥部)十多年的调查,已完成多道地震资料8万多公里。参加南沙海域地震资料常规处理的单位多达8家、作特殊处理的单位3家。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和处理技术的进步,地震资料处理由常规简单处理到精细处理、目标处理、特殊处理、多参数处理。从单纯的落实构造到岩性参数提取,处理与解释更进一步联系紧密。南沙海域的地震资料处理也经历了这几个阶段。最初的数字处理只是仅作一些简单的叠加,道数少、数据量不大,对去多次波这个海上资料处理的难题最多只能作一些预测反褶积,往往手段单一,效果不佳;在叠前也不能作更多的处理,更不用说叠前的DMO、τ⁃ρ域去噪等处理了;叠后还不能作偏移。由于当时的技术水平所限,资料往往信噪比低、分辨率不高,解释难度大。随着技术进步,处理的资料道数进一步加大、采样率进一步减小,数据量成倍增长,处理手段处理水平更丰富更高,成果资料信噪比、分辨率迅速提高,资料质量更好,更易于解释。与此同时,我局也适时地改进处理装备与软件,处理工作量成倍上升,处理质量显著提高。在处理领域,能灵活地处理各种海上地震资料,对干扰波的压制尤其是对海上各种多次波的消除已形成了自己的处理特色。在注意信噪比、分辨率要求的同时也注意提高保真度。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先后在南沙海域进行了14个工区,20个航次的综合地球物理调查(姚伯初等,1998)。这些工区的地震资料采集任务有的由一条船完成,有的由两条船完成;处理任务有的由一家单位处理,有的由多家单位处理。

地震资料常规处理流程按处理顺序大致可分为:①预处理,包括解编、道编辑、宽档滤波、定义观测系统等;②叠前处理,包括去各种干扰、反褶积、抽道集、畸变切除等;③速度分析,得到叠加速度,用于作动校正;④叠加处理,按叠加方式分类包括普通叠加、非零样点叠加、中值叠加、最大功率叠加、DMO叠加等;⑤叠后处理,包括去噪、频谱处理等处理;⑥偏移处理,按偏移算法的不同包括克希霍夫偏移、F⁃K偏移、有限差分偏移等。大致的处理流程见图1。不同的资料还可根据需要调整处理模块和参数。

图1 地震资料常规处理大致流程

Fig.1 The base flow of seismic data processing

2 常规处理

2.1 911 工区之前的处理

911工区之前采集的资料主要是指871工区及其以前的多个工区、911工区,它们分别在1987~1991年间采集,当时的机器运行速度不高,内存、磁盘容量都不允许叠前作大量的运算,一般只作反褶积,压制多次波也多以预测反褶积为主,叠前叠后预测反褶积都较常见。叠后也是较简单的滤波和均衡,没有太多的修饰手段。一般很少作偏移处理。

2.2万安盆地911 工区之后地震资料处理

这个阶段包括921、922、932等工区,这时的处理技术有了一些进步,比这之前增加了一些叠后修饰性处理,北京计算中心的信号增强(ENHANCE)效果较好(马艳茹,孔月娥,蒋多元等,1996),应用广泛,它进一步提高了剖面的信噪比,增加了同相轴的连续性。多次波压制方面尚没有更多的叠前处理方法应用。922工区使用了叠前信号增强、剩余静校正,叠后处理作了括Q补偿、倾角滤波和倾角反褶积等。叠后偏移开始批量使用。

2.3 曾母盆地931 工区之后的地震资料处理

叠前反褶积方法、偏移方法多样化,开始叠前压制多次波,方法包括模型法、二维滤波法、速度滤波法、波动方程外推、τ⁃ρ域预测、拉冬变换、时变预测反褶积、偏移加权等。这之前的处理成果一般表现是:信噪比、分辨率以及清晰度等方面,浅中层达到了设计要求,但中深层尚嫌不足,主要表现在部分剖面深层反射信噪比低,基底反射难以追踪,偏移剖面深层划弧现象明显。这除了处理技术因素外,还存在野外采集的技术跟不上。

2.4 南沙中部海域95⁃1工区之后的地震资料处理

951之前的一个工区都是由一家单位处理,或是原北京计算中心或是二海计算站。而951工区之后的采集量一般较大,常由多家处理单位同时处理一个工区。

由于采集测线覆盖的海域大,海底地形横向变化大,原始资料多次波发育、高低频随机干扰、不正常工作道、死道及野外多种观测系统等现象出现频繁,各家处理单位采取的措施和方法也有一定的差异,处理试验和处理流程较这之前复杂。

在这个阶段,计算机运算能力的迅速提高和处理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更多好的、但更耗机时的处理方法都能投入实际应用。这时的去多次波方法大为丰富,处理员通过试验可以选择更多的去多次波方法,有的更是多种方法相结合来压制各种顽固多次波。这时更趋向于采用花更多机时但效果较好的τ⁃р域预测、波动方程等方法来消除多次波(Anderson et al.,1997)。

压制其他干扰能力在为增强,对船干扰、水鸟道干扰等的去除更加有效,对有效波的保护也更好。

速度分析开始作多次;采用多种叠加方式,如DMO叠加、中值叠加;叠后的去噪手段大大丰富,如倾斜叠加、各种反褶积、叠后作Q补偿、信号增强等。

通过处理手段与处理技术的提高,这时的资料信噪比、分辨率较高,特别是中深层地震波反射质量改善明显,各种地质现象清晰可靠。

2.5 部分工区的重复处理

891、911、922、931等工区的一部分资料还作了重复处理,重复处理的目的是对一部分效果不理想的测线进行重复处理,希望处理效果有进一步改善。重复处理使用了一些当时较新的技术,如子波反褶积、去多次波、叠后信号增强、叠后使用了倾角滤波、多项式拟合等。处理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有一定的改进。

3 地震资料特殊处理

特殊处理在地震资料处理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能从它获得一些常规处理得不到的信息。为了进一步了解地层的各种属性,为钻井作前期准备工作,我局对南沙部分重点构造上的地震资料进行了特殊处理。特殊处理技术也同其它地球物理技术一样,在南沙油气资源调查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多解性。在南沙资料的特殊处理资料的应用中,我局主要用于预测岩性、分析油气层的盖层、生油能力、确定含油气性等,特别是在万安盆地钻前预测中(陈玲等,2002),特殊处理资料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为提高钻井成功率提供了更丰富更可靠的资料。

在南沙作特殊处理的构造有:万安滩7、万安西16、万安西18和西卫24四个构造的16条测线共395km;万安盆地西卫16、西卫18、万安滩7三个构造;北康上钻构造、北康盆地、南薇西盆地、曾母盆地中的20个局部构造45条段测线。

在南沙局部构造资料中,作特殊处理的项目包括AVO处理、孔隙度、密度、能量异常、道积分、三瞬剖面、AP(吸收系数剖面)和DFM(位错流体模型)处理等,目的是了解储盖层特征、储层含油气性和提高振幅异常的垂直分辨率。

根据特殊处理的资料,得到了如下的认识:①在AVO剖面中发现万安滩7和西卫18构造有气异常,西卫24构造上有油气混合异常,西卫16构造上则可见明显的岩性变化。②孔隙度剖面处理的结果认为上述四个构造的储层孔隙度都是A,B级(将储层孔隙度划分A、B、C、D四级,A,B级的孔隙度好,C级较差,D级最差,可作盖层)。③密度剖面处理的结果是上述四个构造的盖层基本处于A,B级(将密度分为A、B、C、D四级,A、B级的密度大,盖层性能好,B级较差,C级最差)。④能量异常剖面也可以利用来预测油气之存在与否。⑤地震道积分是利用转换的相对波阻抗剖面来进行地层分析之技术。地震道积分有反映储层的埋深、厚度及其分布范围。处理结果表明,储层反映清晰、准确,且分辨率高,连续性好,断层的断点清晰。⑥三瞬剖面反映岩性之变化、瞬时相位剖面还可预测气之存在与进行构造解释。⑦精细G—Log处理是在无钻井资料的情况下进行速度反演的。反演的分辨率和精度均提高,计算速度快。经过精细G—log处理后资料,发现目的层处有速度异常,说明其中可能有油气存在;还发现了速度异常透镜体,证明可能为岩性圈闭。精细G—log资料的分辨率达10m,可分辨薄层目的层。⑧吸收系数剖面(AP)是从俄罗斯引进的高新技术,处理的结果分正值区与负值区。正值区可分为背景异常区和工业油气异常区。背景异常反应的是孔隙、裂隙和渗透率与发育带及微含油气区。在无井的情况下,可将高于某地层区带AP值2~3倍之异常视做油气富集区。位错流体模型亦是从俄罗斯引进的高新技术,其目的是预测储盖层特征。DFM异常越大,储层含油气越好。处理结果预测了油气富集层序与区块之存在。

4 结论

在十多年的地震资料处理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局技术发展的足迹,及时应用新方法新技术成功解决许多重大问题的能力日益提高,处理的水平越来越高,地质效果越来越好,这表现在多个方面。

图2 用反褶积、叠加消除多次波效果图

Fig.2 The anti⁃multiple effect of using old methods

首先,在多次波压制方面,我局都始终采用了最新的成熟技术。在871、891工区,采用的是反褶积、叠加这些技术来压制多次波。这些方法压制干扰在当时较为先进,但往往干扰压制不干净,被多次波等干扰掩盖的有效波得不到突出,中深层处理效果不理想,见图2。931工区开始,就采用了F—K滤波等当时较为先进的技术方法技术,这在压制多次波方面进了一大步,压制多次波能力显著提高,通常的短周期多次波和长周期多次波都能受到很好的压制,信噪比明显好于仅仅用叠加方法来压制的剖面。951工区开始,出现了τ⁃p域滤波等更为先进的方法,它避免了F⁃K方法对近道不能压制的缺点,能更为精确地分离有效波和多次波,对有效波的损害更少,被多次波掩盖的中深层有效波得到了突出(图3)。而在最初南沙资料处理中,几乎只能作简单叠加,同样的数据,效果有天壤之别。

图3 用τ⁃p等方法结合去除多次波效果图

Fig.3 The anti⁃multiple effect of using new methods

在目前常用的压制多次波技术中,该方法应用频率很高。由于南海海域广阔,地形、地震地质条件变化多样,多次波的种类繁多,尽管有各种各样的压制多次波手段,但对南沙海域而言,并不是所有多次波都能得到较好的压制,尤其是坚硬的浅海底产生的短周期多次波,由于反射波能量在海底和海面之间来回震荡,多次波能量很强,有效波能量透射不下去,有效波能量很弱,目前尚没有见到对这种多次波理想的处理效果。我局经过多年的处理,对各种多次波的压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采用多种手段、多种方法有机结合来压制取得了明显效果。

其次,反褶积技术也得到丰富和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考虑反褶积对资料的影响,这时出现了多道反褶积、一致性反褶积等反褶积技术,这些反褶积技术进一步消除了非地质因素的影响,使资料更可信。在子波处理方面,方法也是越来越成熟、先进,由单纯使用脉冲、预测反褶积到使用各种反褶积,使反褶积的效果越来越突出,消除了许多非地质因素对地震资料的影响,提高了分辨率。

在压制船干扰、线性噪声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931工区之前,对这些干扰只能采取滤波、叠加这些简单方法,压制效果也不明显。951工区之后,手段明显增强,灵活性、有效性明显提高。叠后修饰性处理朝着既能压制干扰,又不损害有效波的方向发展。

深层处理技术也在一直发展,前期资料除了受野外采集因素的影响外,处理技术也存在障碍,中深层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都不高,后期的处理成果则中深层越来越清晰可靠。

偏移技术的发展则让人们能更多地考虑地质上的问题,同相轴的归位更接近了实际地层的情况。南沙资料也从不能作偏移到尝试各种偏移方法,再到叠前偏移。

特殊处理技术也得到广泛应用,最早的特殊处理技术如今已纳入常规处理技术范围,特殊处理的可靠性也大幅提高。

感谢张明副总工、金庆焕院士、姚伯初教授,他们的提议促进了本文的成文。

参考文献及资料

姚伯初等.1998.南沙海域万安盆地油气普查与评价,内部资料

马艳茹等,地矿部北京计算中心.1996.万安盆地区域概查重复处理报告,内部资料

孔月娥等,地矿部北京计算中心.1996.南沙海域931地震普查资料重新处理报告,内部资料

曾祥辉等,地矿部二海.1994.南沙海域东南部933地质地球物理路线调查报告,内部资料

陈玲,彭学超等,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2002.南沙海域上钻构造的钻前综合研究,内部资料

蒋多元等,地矿部北京计算中心.1996.南沙万安盆地面积普查重复处理报告,内部资料

Anderson R N et al.1997.4D seismic:The fouth dimension in reservoir management,Part1—What is 4D and how does it improve recovery efficiency?,World Oil

M T Taner.1983.Wavelet Estimation and shaping,Seismic Research Corporation Technical Report

Joshua Ronen.1987.Wave⁃equation trace interpolation:Geophysics Vol.52;No.7:P.973~984

Kenneth W Winkler.1982.Seismic Attenuation:Effects of pore fluids and frictional sliding,Geophysica,Vol.47,No.1,Jan

Hale D.1992.Q⁃adaptive deconvolution,Stanford University,SEP 30,P133~158

The Course of Seismic Data Processing Technology in NanSha Sea Area

Wen PengFei Shu Hu Xu HuaNing Fu Xi

(Guangzhou Marine Geological Survey,Guangzhou,510760)

Abstract:Guangzhou Marine Geological Survey had acquired more than 80 thousands kilometer seismic data in Nansha sea area,and processing technology and processing quality and processing capability have made rapid progress.

Key Words:Nansha Sea Area Seismic Data Processing Technology Processing MethodProgress

Ⅹ 南沙为什么被称作“宝库”

南沙群岛油气资源尤为丰富,地质储量约为350亿吨,有“第二个波斯湾”之称回,主要分布在曾母暗答沙、万安西和北乐滩等十几个盆地。 渔业资源特别丰富,主要有软体类动物、甲壳类动物和藻类。富含海藻、海带等热带资源,其中很多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 南沙群岛附近海域盛产各种海产品,如金枪鱼、马鲛鱼、红鱼、石斑鱼、鲳鱼、墨鱼、鱿鱼、龙虾、海参、玳瑁、贝类等。其中的海人草,是一种生长在海滩上的海藻类植物,具有驱蛔的攻效,据称,东沙岛的海人草产量居世界第一。南沙群岛主要有软体类动物、甲壳类动物和藻类。还有弛名的鱿鱼、墨鱼、章鱼等等;甲壳类的螃蟹、龙虾等等,这些都是南沙群岛的主要特产。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