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成耕地质量评价因素有哪些
① 耕地质量评价=耕地地力评价吗
土壤中含有的有利作物生长的营养成分构成.
② 土地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一、评价目的
农业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目的是反映现今农业地质环境质量的总体状况及其区域分布,为省市各级土地宏观管理和规划提供地球化学依据,为土地可持续利用服务;同时,在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展特色优质农产品、促进科学合理施肥及土壤污染治理等方面发挥指导作用。因此,评价需综合考虑农业地质环境的各种要素,包括地质背景、土壤地球化学、水地球化学、农产品安全适宜性及气候环境等等,通过多要素资料整合、信息挖掘与提取,揭示影响农业地质环境质量和农业生产的关键要素及指标因子。
二、评价体系建立
农业、环境、生态领域的综合评价方法模型很多,过去常用的方法包括图层叠置法、层次分析法、灰色关联法、综合指数法、专家系统法、神经网络法等等。随着全国生态地球化学调查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国地质调查局推出了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并制定了《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技术要求(试行)》(DD2008—06),它是以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为基础,依据土地有益元素、有毒有害元素和有机污染物含量水平等地球化学指标因素,以及其对土地基本生产功能影响程度而进行的土地质量级别评定;评估指标以反映土地质量的地球化学要素如土壤肥力指标、土壤环境健康指标为主,以大气质量、水体质量和农产品安全等为辅,综合考虑与土地利用有关的各种因素,实现土地质量的地球化学评估。
鉴于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的综合评价理论依据和方法技术经验的逐渐成熟,基于本次研究成果资料特点,以土壤综合质量(环境质量和肥力质量)、浅层地下水综合质量评价和区域农产品安全性评价成果为基础,按《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技术要求(试行)》开展土地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
第一步,按评估技术要求对土壤中有益元素、有害元素和pH、有机质等影响土地质量的内部指标进行筛选,构成土地综合环境质量的内部因素。以每4km2作为评估单元,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参评指标进行权重赋值,隶属度函数模型对指标进行隶属度函数值计算,采用加法模型计算综合得分(即综合指数),根据综合指数值制作土地环境质量综合评价“色块图”,实现对土地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等”的划分。
第二步,浅层地下水和农作物质量是间接反映土地质量的外部指标,通过农用灌溉、生活饮用等途径进入土壤的浅层地下水可引起土地质量的变化,而农作物安全性指标可间接反映土地质量。利用浅层地下水和农产品地球化学研究成果,分别依据水环境质量标准、农产品食用安全分级标准及相应的评价方法,评价浅层地下水环境质量和农产品质量,构建土地综合环境质量的外部因素,实现对土地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级”的划分。
第三步,采用数学表示方法将评估单元等级色块上叠加代表外部因素的浅层地下水和农作物质量,形成土地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图,并对各等级土地面积、所占比例及分布范围和管护建议进行全面评价。
(一)土壤肥力评价
土壤养分元素按含量高低可划分为3类:①必需大量元素:N,P,K,S,Ca,Mg,有机质。②必需微量元素:Fe,Mn,Zn,Cu,B,Mo,Cl。③有益元素:Si,Co,Ni,Na。
根据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技术要求(DD2008—06)土壤肥力指标筛选原则,对以上指标进行筛选。单指标评价结果适宜区和丰富区占总评估区面积80%~90%的指标不参与评价,多元统计元素间相关系数较差的参与评价,以及利用半方差函数值,选择相关距离(α)相对小的,C0/(C0+C)相对大的指标参与评价。最终确定参与综合肥力评价的指标为:必需大量元素N,P,K,Ca,有机质,必需微量元素Mo,B,Mn,Zn,有益元素Co,Si。
评价过程中运用层次分析法(yaahp4.01软件)对参评指标进行权重赋值(表4-41),运用隶属度函数模型对指标进行隶属度函数值(fi)计算。
表4-41 综合肥力指标权重赋值(Ci)结果表
依据前述指标筛选、权重阈值结果和隶属度函数值计算模型,采用加法模型,对各评价指标的实测值进行权重和隶属度计算,获得土壤肥力综合指数;
P=∑fi×Ci(i=1,2,3,4……,n) (4-5)
式中:P为肥力综合指数;fi为第i个评价指标的隶属函数值;Ci为第i个评价指标的权重。依据土壤肥力综合指数P进行综合肥力划分,划分3 等,P≥0.7 时为一等,定义为营养和有益元素丰富区(高肥力区);0.3<P<0.7为二等,定义为营养和有益元素适量区(中等肥力区);P≤0.3 为三等,定义为某些营养和有益元素缺乏区(低肥力区)。
(二)土壤环境健康质量评价
土壤环境健康指标主要是指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人体健康直接或间接有害的元素或指标。可分为:①pH;②环境指标:Cu,Zn,Cd,Hg,Pb,As,Cr,Ni;③健康指标:F,I,Se;④有机污染物指标:有机氯农药类等。
根据本次研究测试指标范围,土壤环境健康指标将从前3项当中进行筛选。健康指标对于作物生长具有双阈值,因此,健康指标选择土壤中Se,I和F含量异常(过高或过低)程度较大的元素;根据前面章节中重金属指标环境分区结果表明区内土壤基本均可视为清洁土壤,且Cu和Zn在研究区90%的土壤属一类土,故Cu,Zn归并在肥力指标进行讨论。指标筛选结果和指标权重赋值见表4-42。
表4-42 土壤环境健康质量指标权重赋值结果表
(三)评估指标隶属函数模型的建立
隶属函数是用于表征模糊集合的数学工具,主要包括线性模型和非线性模型。根据评价工作的实用性和简洁性原则,本研究以线性模型为基础,采用峰值型、戒上型、戒下型模型(图4-43)。
图4-43 各种隶属函数模型及隶属值计算公式
图4-43中U为评估指标的上限值;L为评估指标的下限值;O1和O2为评估指标的最优值,x为评估指标的测定值。
各类地球化学评估指标采用隶属函数模型的原则为:
1)土壤pH、质地和土壤健康指标采用峰值型隶属度函数模型。
2)土壤N,P,K,B,Mo,Mn等有益元素采用戒上型隶属度函数模型,评估区土壤中N,P 含量高,且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地区,土壤P 和N可采用峰值型隶属度函数模型。
3)土壤As,Cd,Hg,Pb等有害元素采用戒下型隶属度函数模型。
利用SPSS软件统计各地球化学指标,对于不服从正态分布或对数正态分布的数据,进行平均值±3倍离差剔除异常数据,直至服从正态分布或对数正态分布。对服从正态分布或对数正态分布的数据,按照20%(L),40%(O1),60%(O2),80%(U)的累积频率值将各评估指标进行分级,各隶属函数的界限值,隶属函数界限值与分级标准对应关系见表4-43。
表4-43 分级与隶属函数界限值对应表
(四)综合评价
依据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技术要求,土地环境质量综合分区按“等”和“级”划分。分等是在土壤环境健康质量与肥力质量综合划分的结果。采用表4-44 所示的分等叠加方案,对评价图斑进行土地环境质量分等,共分为5 等,即优质、优良、良好、中等和差等,并用色块表示,优质为深绿色、优良为绿色、良好为黄色、中等为粉色、差等为红色。在土地环境质量分等的基础上,叠加水环境(灌溉水)质量和植物(本区重点采样植物为小麦)生态效应指数,建立土地环境质量综合分等定级体系,即土地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结果。
表4-44 农业地质环境质量分等叠加方案表
每个评估单元农业地质环境质量综合等级用3位数字表示。农业地质环境质量分等按优、良、中、较差、差5等,分别以数字1,2,3,4,5表示,放在评估指标代码的第一位。将灌溉水(浅层地下水)质量评价指标放在评估指标代码的第二位,不超标,以数字1表示,有一项超标以数字2表示。植物(小麦)生态效应评价指数放在第三位,“不超标”用数字“1”表示,“超标”则用数字“2”表示。这样就可将区内农业地质环境质量分为5等20级(表4-45)。通过这样的方式对农业地质环境质量分等定级,可以直观地反映土地内部和外部环境质量状况及产生的生态效应。评估结果建立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后,能够方便地进行查询,对于土地规划利用、土地生态管护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表4-45 农业地质环境质量综合等级定级方案及代码(5等20级)表
续表
三、评价结果
(一)土壤肥力分区
综合土壤必需大量元素、必需微量元素、有益元素和重金属元素评价结果,编制了农业土壤地球化学环境质量分区图(图4-44):
图4-44 农业土壤地球化学环境质量分区图
1.营养有益元素丰富区
总面积为8572.50km2,占研究区面积的15.78%,分布在沂沭断裂带及其附近、高密西部、潍坊北部及青岛、烟台局部地段,主要为河流冲积物和湖积物场所。该区地势较平坦,土地肥沃,雨水充沛,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宗农作物及花生、果品等,是鲁东主要产粮区;该区重金属含量低,是K,S,Mg,Mn,Na,Fe,B,Ca,Cl,Co,Cu等多种营养有益元素丰富区,其生产条件好,产量高,适合现代农业生产,也是大力发展农、牧、渔业的有利地区。
2.营养有益元素适量区
总面积31 123.98km2,占研究区面积的57.30%,分布在胶莱盆地大部分区域及烟台、威海、日照局部地段,以盆地、丘陵和山区为特征。主要为第四纪地层分布区,部分中生代地层,少量新元古代、中生代花岗岩,是B,Ca,Cl,K,Mg,Na,S,Si等土壤营养有益元素适量区,重金属元素含量低,其生产条件好、产量高,适合现代农业生产。在胶莱盆地或部分低丘陵以种植小麦、玉米等大宗农作物为主,山区和丘陵以林、苹果、梨、山楂、花生为主,宜林、宜农、宜牧。
3.营养有益元素缺乏区(培肥区)
总面积9847.65km2,占研究区面积 18.13%,分布在研究区南部、平度市东部、乳山—威海及沿海地带,以低矮丘陵或海相冲积平原为特征,主要出露花岗岩和海相第四纪地层。岩石裸露区或滨海平原区植被稀少,水土保持差,受人为污染较少,缺乏N,P,K,B,Mo,Ca,Mg,有机质等多种营养有益元素,土地贫瘠,一般需要对土壤进行培肥,适当施用微量元素肥料,可发展某些经济作物和名优特农产品。
4.营养有益元素缺乏而部分重金属元素含量偏高区
总面积4449.12km2,占8.19%,包括烟台、日照局部、胶州湾北部、文登—成山角及临朐—沂水一带,主要分布在丘陵区,小面积分布在平原地带。这些地区主要是存在重金属元素污染(3类土壤),除烟台市一带以Cu,Cd,Ni等重金属元素综合污染为特点外,其他大部分地区是Ni的单元素污染区,另外,有机质,N,P,Mo,B等某些营养元素较缺乏。需加强对该地区污染治理力度和农作物宜种性研究。根据作物的耐受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可限制性地发展农业。
5.部分重金属元素污染区(劣三类土壤)
总面积325.74km2,占0.60%,分布在日照、临朐、沂水和烟台局部地段及乳山市北部地区,主要表现为“点源”污染,这些地区 Ni、Cu、Cd、Hg 等重金属元素含量高,土壤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劣3类土壤),是某些农作物限制区。可采取配肥等方法阻断或降低土壤重金属元素活化转移进入农作物中,如施用石灰,提高 pH;或施用有机肥增大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或农业工程改土,如换土、排土、深耕翻土等方法,以降低重金属元素进入作物体,通过食物链而造成有害效应。同时还可筛选出适合土壤污染程度和理化性质的种植产品种类,采取低富集轮作的方式,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也可种植花木树草等。
(二)土地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结果
土地地球化学质量现状如表4-46和图4-45所示。可作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111级和121级土地面积共1938.69km2,占3.65%,分布在莒—昌邑、莱西—即墨及临朐和烟台北部局部地段。因土壤酸化、灌溉水超标造成植物超标的112级土地面积为34.90km2,仅占0.07%,分布在烟台市区,加强管护也可作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表4-46 鲁东地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结果表
图4-45 土地生态管护建议图
可作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的211级和221级土地分布面积最大,达31 255.72km2,占58.95%,主要分布在胶莱盆地和各市局部地段;212级和222级土地面积为1620.75km2,占3.06%,主要分布在安丘西南和沂水,其次零星分布在日照、烟台等地,这部分土地加强管护也可作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
311级和321级土地,土地面积为8084.38km2,占15.24%,分布在昌邑北部、青岛西南、平度及牟平—乳山一带;312级和322级土地面积为162.85km2,占0.31%,分布在昌邑北部、乳山北部及烟台局部地段,这部分土地应加强管护。
411级和421级土地面积为5300.41km2,占10%,目前种植的农产品尚不超标;412级和422级土地面积为3136.82km2,占5.92%。4等土地土壤显酸性、土壤重金属及灌溉水局部超标,局部农产品重金属超标,主要分布在烟台中部、威海东部、临朐东部、临朐—沂水及日照局部地段。
511级和521级土地面积为1217.50km2,占2.30%,目前种植的农产品尚不超标;512级和522级土地面积为267.54km2,占研究区面积的0.50%,5等土地多位于各类矿区(金矿、石墨矿、铜铁矿)内、乡镇周边或紧邻乡镇地带,土壤显酸性且重金属超标,种植的农产品超标可能性极大;昌邑市北部5等土地土壤为强碱性,灌溉水超标,营养元素含量极低,不适合农作物种植。
③ 农用地评价现状
为科学建立土地等、级、价体系,科学量化农用地质量及其分布,努力实现农用地的依法、科学、合理和统一管理,为深化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和农村土地市场的培育提供完整、科学的土地等级体系和土地使用权价格体系标准,2004 年 7 月,重庆市启动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工作,历经两年半,完成了全市各区(县)农用地分等工作、市级汇总工作和 5 个试点区(县)(黔江区、九龙坡区、丰都县、大足县、巫山县)农用地定级与估价工作。同时,结合重庆市实际情况开展了样地法分等理论体系研究,建立了全国首个市级标准样地体系,《重庆市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研究》获得了 2006 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
重庆市农用地分等工作采取了“先试点,后展开”的组织路线,技术上采取了“自下而上”的方式,先后投入了 900 多万元的工作经费,对全市 39 个县(区)和 142319 个分等单元农用地质量进行了综合、定性、定量的评定,形成了 50 余万字文字报告,700 余张图件成果,800 余张表格数据,近 50G 的电子数据等成果资料。
按照《农用地分等规程》规定,重庆市农用地分等采用因素法。因素法分等以光温生产潜力为基础,采用模块化的体系结构,可分解为农用地自然质量分、土地利用系数、土地经济系数 3个模块,三个模块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应用该体系进行农用地分等,得到 3 个成果: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农用地利用等、农用地经济等。
重庆市农用地分等采用等间距法划分等别,自然质量等、利用等和经济等都采用 100 分为间距,全市控制在 12 个等别内,按照“高分高等”的原则,自然质量等指数≥ 2400 为 12 等,利用等指数≥ 1800 为 12 等,经济等指数≥ 1300 为 12 等。
重庆市农用地分等评价结果表明,在全市耕地资源中,12 ~ 9 等地为优质耕地,8 ~ 5 等地为中等质量耕地,4 ~ 1 等地为较劣质耕地。重庆市农用地分等评价结果详见表 1-11。
表 1-11 重庆市农用地各等别面积统计表
从表1-11可以看出,重庆市耕地的自然质量等、利用等、经济等都是以中等质量耕地居多,占全市耕地的一半,优质耕地与劣质耕地的面积比重基本相似,大体分布由自然质量等别——利用等别——经济等别的优质耕地面积和劣质耕地面积逐渐减少,而中等质量的耕地面积比重由 44.61%到 56.00%,呈现增加趋势。总之,重庆市耕地质量呈现正态分布,且以中等质量的耕地居多,基本符合实际情况(图 1-13)。
图1-13 重庆市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利用等、经济等面积比例对比图
耕地质量是耕地农业生产力的综合表现。土壤质量是构成耕地质量的最主要的成分,但是土壤质量的发挥却受诸多土壤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影响比较复杂,影响的结果也是千差万别,甚至有可能出现优质土壤的产出结果不及质量稍差的土壤的产出结果。因此,农用地等别评价不能简单地依据实际产出水平来评价耕地质量的优劣。
从“重庆市农用地各等别面积统计表”(表 1-11)与重庆市农业部门研究成果“重庆市耕地各级别面积统计表”(表 1-10)的比较可以看出,两者的结果都表明中等质量的耕地占多数,只是前者“劣质”耕地多于“优质”耕地,而后者相反。形成此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是评价因素和因素权重的差异以及评价方法的差异。
④ 耕地质量评价报告怎么写呀
http://www.tadx.com.cn/show_info.asp?artid=949
⑤ 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数据库包括哪些内容
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的工作对象是指近年来由于建设占用、灾害损毁、农业回结构调整、生态退耕答、耕地开发、土地整治等活动,数量、质量、权属状况等发生变化的耕地。耕地质量等别监测的工作对象是指耕地质量等别渐变区域的耕地,也可理解为主要受自然环境因素和宏观经济政策因素
⑥ 补充耕地数量质量实行按等级折算研究工作与农用地分等工作的联系
补充耕地数量质量实行按等级折算是按照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降低的原则,利用农用地分等定级的成果和方法,将补充耕地数量、质量与被占用耕地等级挂钩,通过折算实现耕地占补数量和质量平衡。具体包括两层含义:一是通过对补充耕地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优化设计,增加资金投入,提高项目工程建设标准,努力提升补充耕地的等级,使补充耕地等级达到被占用耕地的等级,实现“占一补一”;二是确实无法通过技术经济方法达到被占用耕地等级的,按照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降低的原则,利用农用地分等定级的成果和方法,进行等级折算,确定补充耕地面积。
考虑到我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要求以及耕地后备资源的限制,应立足于通过提高补充耕地等级,达到占用耕地的等级,实现“占一补一”,不提倡用增加补充耕地数量抵顶质量,即“以多补少”。 在现阶段,为确保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耕地保有量不减少,也不允许以补充高等级耕地为由减少补充耕地数量,即“以质抵量”。因而,按等级折算应立足于“占一补一”,提高补充耕地等级,如果受自然条件等因素影响,补充耕地等级无法达到被占用耕地等级的,须按等级折算补充耕地面积。
农用地分等和耕地占补平衡折算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农用地分等是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的、稳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农用地等别划分侧重于反映因农用地潜在的(或理论的)区域自然质量、平均利用水平和平均效益水平的不同而造成的农用地生产力水平差异,划分农用地等别的因素主要是稳定的自然、社会、经济指标,所采用的评价方法主要有因素法和标准样地法,农用地质量的好坏通过指数方式表达出来。这是基础性农用地质量评价工作,可以给未来多项更实际的主体质量评价提供基础,但是,由于其服务目标的多样性,成果定位层面较高,直接应用于任何一项具体实践都需要进行技术性修饰。耕地占补平衡质量的评价因素和指标与农用地分等具有很多相近之处,两者具有互相转换和融合的先天基础,属于利用分等中间成果向实际转化的一项工作,其评价对象是农用地中的耕地和规划改造成耕地的部分,评价是对耕地质量的评价,所以它更侧重于与现实生产力相关的评价。耕地占补平衡服务的主要目标是保障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安全供给,所以,生产力作为表达方式更容易被人们接受,这就需要将农用地分等中的分等指数转译成生产力形式。因此,甘肃省依据补充耕地数量质量按等级折算的有关技术要求,以甘肃省农用地利用等别为嫁接点,通过运用农用地分等成果中农用地利用等指数,将耕地的现实产量通过产量比系数转化为耕地的单位标准粮产量,通过统计软件计算出耕地的利用等别与耕地实际标准粮产量之间的数学模型,以此确定占、补耕地质量间的内在关系,建立耕地占补平衡质量评价体系,确立农用地利用等别与粮食生产能力对应关系。
甘肃省补充耕地数量质量按等级折算工作是在全省完成了 10 个县(市、区)的农用地分等试点工作,正在全面铺开时进行部署的。甘肃省以农用地分等试点成果为基础,通过公用农用地分等的外业调查资料开展数据统计分析,运用农用地利用等指数和样点实际标准粮产量建立数学回归模型,进而得到利用等别和实际标准粮产量的对应关系,最后完成补充耕地数量质量实行按等级折算系数的制订。此项成果已于 2006 年 9 月底顺利通过预检。按照《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补充耕地数量质量按等级折算试行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7〕141 号)要求,于2007 年 9 月~ 2008 年 9 月,在省内选择不同类型的项目开展试行工作。
运用农用地分等成果来考核耕地占补平衡,可以达到耕地数量与质量并重的双重效果。因此,依据农用地分等理论及成果,分析甘肃省耕地占补平衡面临的问题,探讨耕地质量占补平衡的评价方法,以建立耕地占补平衡折算体系,完善耕地占补平衡相关政策和制度,建立有效的评价和监督机制,最终保持甘肃省耕地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⑦ 耕地质量的认识与管理
古今中外,质量管理是土地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加强质量管理是回归土地管理本质内容的客观要求。其中,加强耕地质量的管理,对于提高耕地产能、保障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历史上征收赋税,也是要区分耕地质量的。如《禹贡》记载,冀州“厥土惟白壤,厥赋惟上上错”,兖州“厥田惟中下,厥赋贞”,即冀州的土地是白壤,赋税是第一等,兖州的田地是第六等,赋税是第九等。当前,耕地利用中也存在以面积折算质量的现象,贵州省六盘水市采用“丈量亩”与“习惯亩”折算,质量差的耕地折算比例大,质量好的耕地折算比例小。比如,分类为灌溉水田、菜地的,其折算比例为1:1;望天水田、上等旱地,折算比例为2:1~3:1;一般旱地(坡度15°以上),折算比例为3:1~10:1,这也充分反映了质量差的土地必须以较大的面积才能与质量好的土地对等。由此可见,质量是内在于土地的本质属性,质量管理是土地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
综合考虑耕地质量要素,应包括以下四方面要素:地表要素,这是质量基础,包括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壤养分构成与含量,乃至地质地貌条件等;气候要素是指构成土地质量的光、温、水等天然要素,受所处纬度和地形、地貌条件决定;工程要素、包括光、温、用水等保障设施,以及供排水渠道、道路交通状况等;生态要素,指无污染、高品质的要求。
加强耕地质量管理,关键要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我国现行法律中对耕地质量管理已有相关规定。如《土地管理法》第二十八条明确了开展土地质量调查和评定土地质量等级的规定,第三十一条和第三十三条提出了补充耕地质量应与占用耕地质量相当的规定,第四十一条明确了通过农村土地整治提高耕地质量的要求。这些规定为开展耕地质量管理奠定了基础。
⑧ 农用地质量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
农用地的功能是为社会提供农产品,其质量可以用产量水平进行度量。
采用定版量方法综合评定农用地的质量权所涉及"天"、"地"、"生"、"人"四个方面因素。
"天"的因素是宏观的,是决定一个地区耕地自然质量的首要条件,其连续变化的特点,是耕地等别序列全国可比性的自然基础。
"地"的因素是区域性和地方性的,决定着耕地自然属性特征的多样性,也是导致耕地自然质量差异显著、评价因素复杂的主要原因。
"生"的因素是耕地形成有效产出的关键,作物品种的差异不仅影响耕地的产量,更影响农产品的品质。
"人"是开发、利用和改造耕地的关键因素,具有巨大的建设能力或破坏力量。遵循因地制宜、合理利用的原则,通过土地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将是中国耕地保护与生产能力建设的重要途径。
⑨ 什么是耕地质量监测及评价报告
这是政府的事你要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