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属于什么地质作用
1. 生成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的地质作用分别叫什么;与岩浆活动有什么关系
岩浆作用,分喷出作用形成喷出岩,侵入作用形成侵入岩.
变质作用内,分接触变质作用容,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动力变质作用.
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岩.
岩浆活动形成岩浆岩,岩浆岩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沉积岩和变质岩.
三大岩石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2. 岩浆变质作用
由于岩浆热、挥发分气体和压力的影响,使煤发生了变质作用。这种变质作用形成的条件是由于岩浆的侵入、穿过或靠近煤层或煤系。根据侵入岩体的大小和侵入部位,以及侵入岩体与煤层的直接接触或间接影响,进一步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与浅成侵入岩有关的接触变质作用;另一种是与地下庞大的深成侵入体有关的区域岩浆热力变质作用。
一、区域岩浆热力变质作用
这种变质作用又称区域热力变质作用或远程岩浆变质作用等。
区域岩浆热力变质作用与深成变质作用的特征有若干相近之处,但在受热温度高低、时间长短及受热均匀程度上又有许多不同之处。区域岩浆热力变质作用有以下主要特征:
1)由于变质作用是在区域地热场上叠加了岩浆热,故地区的地热温度较高,地热梯度较大,煤变质的垂直分带明显,变质带厚度及平面宽度都较小。
2)这种变质作用所产生的变质带,在平面上的展布特征与煤系和上覆岩系等厚线的展布无关,而与深成岩体分布有一定关系。如我国黑龙江双鸭山煤田中辉长岩岩株出露宽2km,长4km,围绕岩体煤级呈同心环带分布(图4-5)。
3)煤的变质程度决定于岩体大小以及与岩体距离的远近。距岩体近的煤变质程度高,并常有热液矿化现象,远离岩体则变质程度较低。
应该指出,在这种区域热力变质过程中,由于岩浆热液作用,无烟煤带的围岩往往发生蚀变,如硅化、叶蜡石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绿泥石化、黄铁矿化等,且石英砂岩变为石英岩,灰岩变质为结晶灰岩或大理岩,泥质岩变质为板岩。特别是热液石英脉的发育,是区域岩浆热变质作用的标志之一。
图4-5 黑龙江双鸭山煤田的煤质分带(据邵震杰等,1993)
二、接触变质作用
接触变质作用是指各种岩床、岩墙、岩脉等浅成岩体侵入或接近煤层,其热能使煤层温度达1000℃以上。这种热影响多是局部的、多变的,地质时间上是短暂的。
这种变质作用有以下特征:
1)在侵入体与煤层接触带附近,煤层受热温度和增温速率高,但延续时间短,受热均匀性差。因此邻近侵入体附近,往往有不规则的天然焦带。天然焦多呈深灰、灰黑色,多孔隙,有明显的垂直柱状节理。
2)经接触变质作用的煤,颜色变浅,比重增大,灰分增高,挥发分和发热量降低,粘结性消失,愈近岩体愈明显。在接触变质过程中,由于氧含量迅速减少,碳含量增加得慢,所以与正常煤相比,这种煤的挥发分、发热量均偏低。此外,由于煤在高温下分解时产生的CH4气体与硫酸盐作用,可生成碳酸盐矿物。故煤中碳酸盐矿物含量的增加,往往也是接触变质煤的特征之一。
3)在接触带中,煤的镜质组因经受高温溶解时气体逸出而具气孔状构造,形成多气孔和沟槽的天然焦,其最大反射率和各向异性随温度提高而增大。
4)在接触带附近,常常存在规模较小且不规则的局部煤质分带现象。其宽度不大,从数厘米至数米不等。
此外,由于接触变质作用,在煤中可出现一些新的成分,大量的挥发分在煤的裂隙或孔腔中冷却固化成焦油或类沥青,然后变成新物质构成的小球体。Stach(1949)称为“气相石墨”。这种物质在平面偏光下表现为球体堆聚状态,球体直径为2~5μm。在正交偏光下,每个球体显示有黑十字,转动物台,十字不变,因此光学性质是对称同轴的结构。在靠近侵入体的地区,可形成类似中间相球体,可能来自沥青碳化的球体,其直径为1~10μm。
褐煤和无烟煤的接触变质与烟煤不同。多数烟煤在岩浆侵入后,靠近侵入体的地方变为天然焦。如江苏利国煤矿开采的就是天然焦,且原来比较稳定的煤层在岩浆侵入后,由于塑性变形使天然焦呈串珠状。褐煤在侵入体侵入期间的变化是大量脱水、裂开和充填矿物质,它不会因受热变成胶质体,只是收缩、弯曲,并保留原有的显微结构。无烟煤在侵入体侵入期间不软化,保存无烟煤的结构,在化学组成、光学和其他性质上近似于石墨,具极大的各向异性。
接触变质煤的反射率随与侵入体的距离而变化,还取决于温度、侵入体性质、煤层和围岩的性质。接触变质煤与非接触变质煤相比,在碳含量相同时,其反射率值要大些。
浅成岩体的接触变质作用与以下因素有关:
1)岩体的产状:岩墙与岩脉都是垂直或斜交煤层穿过,因而它们对煤层的影响范围不大,形成的天然焦仅限于岩体两侧邻近部位,厚度通常只有几十厘米至几米。由此引起的次生分带现象也是局部的。岩床为顺层侵入的岩体,与煤接触的面积较大,因而影响范围和程度也较大。如我国辽宁阜新煤田岩床厚度由1cm至百余米,延展数千米;邻近岩床的煤层普遍变成了天然焦。
2)岩体的大小、侵入部位和侵入次数:一般岩体愈大,对煤质影响愈大。岩体位于煤层下部对煤层变质的影响程度及范围比位于上部要大。侵入次数多对煤变质影响大。
3)岩浆的成分、性质及煤层围岩的物理性质:通常酸性岩浆体由于含有较多的挥发性气体,因而对煤质影响大;基性岩浆体由于挥发性气体含量少,对煤变质的影响较小。煤与围岩的孔隙度大,导热性好,所以煤质受影响的程度就高。
3. 试分析地壳运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地震四种内动力地质作用之间的关系
能量都来自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板块运动是导致上述地质作用的基本动力。
4. 变质作用与岩浆作用和沉积作用的区别
变质作用先已存在的岩石(包括岩浆岩、沉积岩和先形成的变质岩)受物专理条件和属化学条件变化的影响,改变其结构、构造和矿物成分,成为一种新的岩石的转变过程;一般形成变质岩,如大理岩(由灰岩变质而来)、板岩(由泥岩变质而来)等. 岩浆作用就是当岩浆产生后,在通过地幔或地壳上升到地表或近地表的途中,发生各种变化的复杂过程;一般形成岩浆岩,如花岗岩、玄武岩等. 沉积作用被运动介质(主要是水)搬运的物质到达适宜的场所后,由于条件发生改变而发生沉淀、堆积的过程;一般形成沉积岩,如泥岩、砂岩、灰岩等.
5. 3,地球三大地质作用(包括岩浆作用机理,变质作用类型,沉积作用环境,成岩类型及
用三大岩辩证关系说明
1)沉积岩——变质岩
主要为动力内变质、热力变质作容用、接触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
2)沉积岩——岩浆岩
一般要经过变质作用,但是也有直接变为岩浆岩的例子,主要是“盐丘”常常出现在穹窿核部。
3)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
必须依靠外动力地质作用,风化剥蚀搬运
4)岩浆岩——变质岩
主要为较强的动力变质作用
5)变质岩——岩浆岩
是较高温度和压力持续的结果,其过程是:混合岩化—花岗岩化—岩浆化
6. 变质作用与成岩作用和岩浆作用有什么区别
这么说吧,岩浆岩是火成岩,不属于碎屑岩和化学岩。喷出和侵入后,就成岩了吧? 就岩浆作用。
7. 变质作用与岩浆作用风化作用有何区别
一般是化学变化.
在地壳形成发展过程中,早先形成的岩石,包括岩浆岩、沉积岩和先形成的变质岩,为了适应新的地质环境和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在固态情况下发生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的重新组合,甚至包括化学成分的改变,这个变化过程称为变质作用.当然,由于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就称为变质岩.
变质作用和沉积作用、岩浆作用之间有一些自然联系.在有些情况下,要想严格地区分三者的界限比较困难.因此,在变质作用概念中,限定了变质作用发生的范围必须是在地壳的一定深度上,也就是需要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作为条件.这个温度压力范围是:T=200-1000℃,相当于后生成岩作用和岩浆作用之间.P=0.2-15Kb(千巴),大致代表风化带以下.
后生成岩作用,泛指沉积岩形成以后,到遭受风化作用和变质作用以前这一阶段的变化.它的上限是沉积物表面,下限是变质带的顶部.后生成岩作用温度一般低于220℃,压力小于1Kb.因此,变质作用不包括表生变化.虽然风化、淋滤、成岩等表生作用岩石也有变化,也有重结晶作用、交代作用、脱水作用发生,但是它们的形成条件、方式和产物与变质作用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变质作用的温度跨度比较大.高级变质作用要求温度很高,可以接近或达到岩浆的温度,压力范围也达到了岩浆形成所需要的深度.因此,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在形成范围上有一定的重迭.在地下深处条件下,如果伴随变质作用有重熔或者再生现象发生的话,很有可能出现类似于岩浆的物质,形成变质作用和岩浆作用之间的过渡类型,这被称为混合岩化作用、花岗岩化作用或其他一些复杂的作用.比如,花岗岩化作用形成的岩石,虽然在矿物组合上看起来和岩浆形成的花岗岩似乎没什么差别,但是在成因、矿物特征和结构等方面有明显的不同,这些作用属于变质作用的范畴.
那么,变质作用和岩浆作用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呢?区别在于它们的形成过程不同.变质作用本身是一个升温的过程,早先形成的岩石因为温度上升发生各种变质反应,形成新的矿物组合.而岩浆作用主要是个降温过程,是在温度下降的条件下,不断冷凝、结晶成矿物的过程.
变质作用还有一个重要特点是矿物转变是在固态情况下完成的,而岩浆作用形成的矿物是从液态中结晶的,先结晶的矿物晶体形态好,也就是说晶体长得完整规则;结晶晚期形成的矿物往往没有一定的形状.变质岩中矿物颗粒生长得是否完整主要受矿物自己结晶能力的控制,和结晶顺序无关.
由此可见,地壳中的温度、压力的变化以及局部流体的存在是变质岩形成的外界条件,也就是变质作用的条件.而不同成因的原岩类型是形成各种各样变质岩的物质基础.
8. 变质作用与岩浆作用,风化作用的区别.
一般是化学变化.
在地壳形成发展过程中,早先形成的岩石,包括岩浆岩、沉积岩和先形成的变质岩,为了适应新的地质环境和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在固态情况下发生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的重新组合,甚至包括化学成分的改变,这个变化过程称为变质作用.当然,由于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就称为变质岩.
变质作用和沉积作用、岩浆作用之间有一些自然联系.在有些情况下,要想严格地区分三者的界限比较困难.因此,在变质作用概念中,限定了变质作用发生的范围必须是在地壳的一定深度上,也就是需要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作为条件.这个温度压力范围是:t=200-1000℃,相当于后生成岩作用和岩浆作用之间.p=0.2-15kb(千巴),大致代表风化带以下.
后生成岩作用,泛指沉积岩形成以后,到遭受风化作用和变质作用以前这一阶段的变化.它的上限是沉积物表面,下限是变质带的顶部.后生成岩作用温度一般低于220℃,压力小于1kb.因此,变质作用不包括表生变化.虽然风化、淋滤、成岩等表生作用岩石也有变化,也有重结晶作用、交代作用、脱水作用发生,但是它们的形成条件、方式和产物与变质作用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变质作用的温度跨度比较大.高级变质作用要求温度很高,可以接近或达到岩浆的温度,压力范围也达到了岩浆形成所需要的深度.因此,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在形成范围上有一定的重迭.在地下深处条件下,如果伴随变质作用有重熔或者再生现象发生的话,很有可能出现类似于岩浆的物质,形成变质作用和岩浆作用之间的过渡类型,这被称为混合岩化作用、花岗岩化作用或其他一些复杂的作用.比如,花岗岩化作用形成的岩石,虽然在矿物组合上看起来和岩浆形成的花岗岩似乎没什么差别,但是在成因、矿物特征和结构等方面有明显的不同,这些作用属于变质作用的范畴.
那么,变质作用和岩浆作用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呢?区别在于它们的形成过程不同.变质作用本身是一个升温的过程,早先形成的岩石因为温度上升发生各种变质反应,形成新的矿物组合.而岩浆作用主要是个降温过程,是在温度下降的条件下,不断冷凝、结晶成矿物的过程.
变质作用还有一个重要特点是矿物转变是在固态情况下完成的,而岩浆作用形成的矿物是从液态中结晶的,先结晶的矿物晶体形态好,也就是说晶体长得完整规则;结晶晚期形成的矿物往往没有一定的形状.变质岩中矿物颗粒生长得是否完整主要受矿物自己结晶能力的控制,和结晶顺序无关.
由此可见,地壳中的温度、压力的变化以及局部流体的存在是变质岩形成的外界条件,也就是变质作用的条件.而不同成因的原岩类型是形成各种各样变质岩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