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研究对我们生活有哪些帮助
1. 研究学习地理对我们日常生活有哪些帮助
我给些样文给你查考一下。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学科。人们的衣、食、住、行都与地理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服饰的材料、样式、饮食习惯和方式,住房的式样与特点等,都与地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一、服饰与地理 1、人类服饰的材料与地理环境有密切的关系。远古时代,人类生活在森林里,披挂的树叶、兽皮就成为衣服。后来,人类慢慢懂得了以植物纤维与动物皮毛为原料,纺织各种布匹,出现了原始的服装。丝、麻、棉就是人类利用最早的纤维材料。我们的祖先早就在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养蚕织绸了。但由于北方环境恶化、气候变得干燥,蚕丝的生产逐渐向南方移动。如浙江的杭嘉湖地区、广东的珠江三角洲地区都是我国重要的蚕丝产地。 2、服饰的样式与地域特征有关。不同的地区,气候条件不同,风俗习惯也不同,其服饰的式样也各不相同。例如,在炎热干旱的阿拉伯地区,人们喜欢穿白色而宽松的长袍;在北方寒冷地区,尤其是冬季,人们喜欢深色的皮制品服装;在气温日较差很大的雪域高原,藏族牧民往往穿一条胳膊可以露在外面的“藏袍”。 3、服饰的变化与季节更替有关。随着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更换,人们的服饰也随着之变化。特别是四季分明的地区,人们一般要准备几套与季节相适应的服装。夏季男士的短袖衬衫、T恤,女性的连衣裙、短裙等,春秋季节的休闲装、羊毛衫,冬季的滑雪杉、皮夹克等。 二、饮食与地理 1、菜肴方面。中国的菜肴在烹饪中有许多流派,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鲁、川、粤、闽、浙、苏、湘、皖等“八大菜肴”。每个菜系的形成和它的悠久历史与独特的烹饪特色是分不开的,同时,也受到这个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地方特产、饮食习惯等影响。我国的西南地区味偏辣,江浙一带偏甜,北方菜味浓香并喜欢放葱蒜,而广东菜偏鲜偏淡。饮食和各地方的气候与地形等因素有关,如西南地区较湿,尤其冬季更加阴湿,吃辣是为了驱寒去湿。 2、主食方面。由于地域差异,水热条件不同,农作物的种植也不同。我国北方干旱少雨,以种植小麦、甜菜为主;南方雨量充沛,以种植水稻为主。所以,形成了“北方面食为主,南方米饭为主”的格局。 3、茶、酒方面。我国的茶叶品种繁多,如绿茶、红茶、乌龙茶、黄茶、白茶、菊花茶等,由于各地在品茶方面有较大的差异,江南一带喝绿茶居多,寒冷地区喝红茶偏多。喝茶受地区的影响特别大,如气候、地理条件、地势差异等。酒文化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制酒业的兴衰也反映了农业生产的起伏与自然灾害的程度。由于地区气候、地理位置不同有不同的饮酒习惯,酒的品种也不同,如寒冷地区的烈性白酒、少数民族地区的米酒等。 三、住房与地理 传统民居的样式、材料大多受当地自然条件的影响。例如,草原上的牧民为适应游牧的需要,通常居住在搭卸方便的蒙古包里;黄土高原的居民利用黄土直立性好的特点开凿窑洞来居住;根据降雨的特点,北方农村以平房、土房为主,南方以斜面瓦房为主,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以竹楼为主。现在,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在城里购买商品房时,更需要综合考虑地理因素。例如,居住区的交通、周边的配套设施、环境质量状况、居住区的内部环境设计,以及房子的朝向、采光、通风、层高、间隔等因素。 四、出行与地理 人们的出行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在高山峡谷中,人们用峡谷的急流乘皮筏漂流;在冰天雪地的高原地区,人们有时坐雪撬出行;在茫茫沙海中骆驼成为“沙漠之舟”。无论是旅游还是出差,都要天气与环境情况,决定出发的时间或交通方式。如雷雨天一般不宜乘坐飞机,可选择乘坐火车;易发泥石流的地方,适逢雨季,就不能到这样的地区去旅游。外出要会阅读地图,通过读图迅速了解与熟悉新的环境,从而形成正确的空间概念。
2. 学习地理对我们日常生活有哪些帮助
在“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第一个理念就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如何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重要的是要以“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加学生的生存能力”为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组织实施。
一、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地理环境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影响深远,可以说自然地理中的每一个因素都会对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作用,每一种日常生活又会受到多种地理因素的影响。
衣着方面。在讲述到影响气候的因子或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时,给同学提出生活中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夏天更多的人穿白色衣服,而冬天则有更多的人穿深色衣服?”同学们讨论总结之后,一些头脑反应较快的同学则能举一反三地调举其他一些例子:阿拉伯地区的居民服饰为什么以白色长袍为主,我国藏族牧民则穿一件胳膊可以露出来的“不对称”的藏袍等等。
行的方面。除了书本上学生掌握的“南船北马”外,讲到交通规则中的“红灯停,绿灯行”之后,再适时地给学生提出“为什么机动车的尾灯都是红色的?”这个问题,尽管当时只有一部分同学能知道“因为散射的红光最少!”更重要的是在接下来的讨论中,还有的同学能在课堂中举一反三地把“消防车为什么都是红颜色?”解释的合情合理。
至于食、住方面,同学们可以从气候知识中了解“南稻北麦”、“南米北面”、“南尖北平”、“南敞北封”。不同地区的民居特点更能给学生想象的空间。针对很多人家房顶的太阳能热水器,提出“如何帮助家里调整太阳能热水器角度?”的问题,根据推导、计算,学生自己总结出了一套解决的方案,轻松掌握了“不同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问题。
教学中以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地理的学习内容,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充分适应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索欲和好奇心,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地理,从中体验学习地理的成功乐趣,树立学好地理的自信心。
二、结合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生活中除了衣食住行外,还有许多很平常但学生感兴趣的事情,把他们引入课堂,不但能丰富课堂教学,而且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在讲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学生自学后,我有意识地将一些身边的事物与书上的知识联结在一起,设计了几个讨论题,晚霞为什么是红的?晴朗的天空为什么是蔚蓝色的?太阳已落山而天为什么还不黑?夏天里,阴天的夜晚为什么比晴天的夜晚热?讨论结束后,分组回答与补充,在热烈、快乐的气氛中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为了巩固成果,最后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回家和家长讨论如何在冬季防治农作物的冻害发生。因为都是农村的学生,他们都积极的给我提交了讨论结果,提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方法。本节课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和生活联系紧密,具有实践性和创造性,也给后面学习“气候变暖”打下了基础。
三、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解释一些耳熟能详的诗词、典故和成语,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有许多诗词、典故、成语都和地理知识有关,在教学中适时的提出一些,会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如在讲“经纬网”之前,我说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句话是有问题的。学生都知道这是伟人的诗,当时就来了兴趣,讲完后,学生都会心的露出了笑容:原来只有坐在赤道上的人才能“坐地日行八万里呀”。在讲“太阳辐射的能量分布时”,我当堂背诵了“两小儿辩日”,让学生再辩一回,当年难住孔老夫子的问题,学生也能迎刃而解,自然增添了成就感,连平时上课爱打瞌睡的学生都都兴奋的举手发言。
还有许多关于地理的成语也都能成为我们课堂的调味品,如沧海桑田、海枯石烂、风调雨顺、日久天长、海市蜃楼、一泻千里、百川归海、一衣带水、源远流长、因地制宜、泾渭分明等。恰当的运用,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四、结合当地政府的经济发展策略来了解生活中的地理
地理与生产的联系十分密切。农业在地区间、部门间虽然差别很大,但都离不开当地一定的地理环境,而农业类型的选择及农业发展方针与措施的制定,都可以说是对地理知识的运用,使学生体会地理对于生产建设的巨大作用,也是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的具体体现。
保护环境,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是当今农业发展的主流,我们所在的秦岭山区,是长防林工程规划区,退耕还林之后,如何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增加农民收入?针对我县从“山地开发”政策到“退耕还林”政策的转变,设计了相关的问题让大家讨论。作为农家子弟,讨论的热情很高,还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使命感。
五、把乡土教材引进课堂
我们的家乡刚好是在秦岭—淮河这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上,兼容了南方和北方的风俗习惯、亚热带和温带的气候与植被、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的耕作方式,在教学中用他们身边的东西做示例,即引起兴趣又利于理解。如在学习“垂直地带性规律”时,我就用我们身边的山来加以分析,通俗易懂,事半功倍。在讲“地貌”时,用周围山地的河谷地貌为示例,使学生很直观的理解了“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地貌”的抽象理论。
提倡“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使学生感受到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在他们了解当地农业发展政策时充分认识到生活离不开地理,从而产生学习地理的需要,消除学生对学习地理的畏难情绪。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由“要我学”转为“我要学”,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 地质学基础学习之后对以后的生活,学习有哪些帮助多一点会更好啊,知道的给点啊,谢谢了啊
参考答案: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4. 求初中生地理论文一篇《学习地理对我们日常生活有哪些帮助》
我给些样文给你查考一下。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学科。人们的衣、食、住、行都与地理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服饰的材料、样式、饮食习惯和方式,住房的式样与特点等,都与地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一、服饰与地理
1、人类服饰的材料与地理环境有密切的关系。远古时代,人类生活在森林里,披挂的树叶、兽皮就成为衣服。后来,人类慢慢懂得了以植物纤维与动物皮毛为原料,纺织各种布匹,出现了原始的服装。丝、麻、棉就是人类利用最早的纤维材料。我们的祖先早就在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养蚕织绸了。但由于北方环境恶化、气候变得干燥,蚕丝的生产逐渐向南方移动。如浙江的杭嘉湖地区、广东的珠江三角洲地区都是我国重要的蚕丝产地。
2、服饰的样式与地域特征有关。不同的地区,气候条件不同,风俗习惯也不同,其服饰的式样也各不相同。例如,在炎热干旱的阿拉伯地区,人们喜欢穿白色而宽松的长袍;在北方寒冷地区,尤其是冬季,人们喜欢深色的皮制品服装;在气温日较差很大的雪域高原,藏族牧民往往穿一条胳膊可以露在外面的“藏袍”。
3、服饰的变化与季节更替有关。随着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更换,人们的服饰也随着之变化。特别是四季分明的地区,人们一般要准备几套与季节相适应的服装。夏季男士的短袖衬衫、T恤,女性的连衣裙、短裙等,春秋季节的休闲装、羊毛衫,冬季的滑雪杉、皮夹克等。
二、饮食与地理
1、菜肴方面。中国的菜肴在烹饪中有许多流派,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鲁、川、粤、闽、浙、苏、湘、皖等“八大菜肴”。每个菜系的形成和它的悠久历史与独特的烹饪特色是分不开的,同时,也受到这个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地方特产、饮食习惯等影响。我国的西南地区味偏辣,江浙一带偏甜,北方菜味浓香并喜欢放葱蒜,而广东菜偏鲜偏淡。饮食和各地方的气候与地形等因素有关,如西南地区较湿,尤其冬季更加阴湿,吃辣是为了驱寒去湿。
2、主食方面。由于地域差异,水热条件不同,农作物的种植也不同。我国北方干旱少雨,以种植小麦、甜菜为主;南方雨量充沛,以种植水稻为主。所以,形成了“北方面食为主,南方米饭为主”的格局。
3、茶、酒方面。我国的茶叶品种繁多,如绿茶、红茶、乌龙茶、黄茶、白茶、菊花茶等,由于各地在品茶方面有较大的差异,江南一带喝绿茶居多,寒冷地区喝红茶偏多。喝茶受地区的影响特别大,如气候、地理条件、地势差异等。酒文化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制酒业的兴衰也反映了农业生产的起伏与自然灾害的程度。由于地区气候、地理位置不同有不同的饮酒习惯,酒的品种也不同,如寒冷地区的烈性白酒、少数民族地区的米酒等。
三、住房与地理
传统民居的样式、材料大多受当地自然条件的影响。例如,草原上的牧民为适应游牧的需要,通常居住在搭卸方便的蒙古包里;黄土高原的居民利用黄土直立性好的特点开凿窑洞来居住;根据降雨的特点,北方农村以平房、土房为主,南方以斜面瓦房为主,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以竹楼为主。现在,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在城里购买商品房时,更需要综合考虑地理因素。例如,居住区的交通、周边的配套设施、环境质量状况、居住区的内部环境设计,以及房子的朝向、采光、通风、层高、间隔等因素。
四、出行与地理
人们的出行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在高山峡谷中,人们用峡谷的急流乘皮筏漂流;在冰天雪地的高原地区,人们有时坐雪撬出行;在茫茫沙海中骆驼成为“沙漠之舟”。无论是旅游还是出差,都要天气与环境情况,决定出发的时间或交通方式。如雷雨天一般不宜乘坐飞机,可选择乘坐火车;易发泥石流的地方,适逢雨季,就不能到这样的地区去旅游。外出要会阅读地图,通过读图迅速了解与熟悉新的环境,从而形成正确的空间概念。
5. 地质学对人民生活的作用
现实意义两点:1地质填图找矿 2 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
科学意义:探究地球的演化历史及预测未来的变化
6. 地质学除了研究地球过去变化,还有哪些与生活结合的用途
其实学习地球科学不仅仅是研究地球,许多改变职业的地质学家做得非常好,我认为这可能与地球科学给我们的思维方式有关,尽管我每天都说我不应该一开始就申请这个专业,但我心里从来没有后悔过,也许这不是我最终的理想,但它可以帮助我走向我的理想。其中许多是不研究地球科学的人无法企及的。
这种年龄确定方法就是这样。自然界中最常见的碳是含有六个质子和六个中子,加起来就是十二个,所以被称为碳12。此外,还有具有两个以上中子的碳同位素碳14,这两种碳在自然界中的比例基本恒定。当事物活着的时候,就会有物质和能量与自然的交换,所以它们体内的碳14含量是相对恒定的,但是一旦生物死亡,它们将不再与外界交换,
关于地质学除了研究地球过去变化还有哪些与生活结合的用途的问题,今天就解释到这里。
7. 多样的地形、地貌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好处
地形特征和农业生产的关系
高原的主要农作物是青稞,它是大麦的一种;特有的牲畜是牦牛,连同藏山羊、藏绵羊是青藏高寒牧区的三大主要牲畜。
丘陵地区降水量较充沛,适合各种经济林木和果树的栽培生长,对发展多种经济十分有利。
平原地区面积广大,土地肥沃,水网密布,交通发达,水稻、棉花、油菜是主要农作物。
此次调查地点为衢州市。衢州市土地面积大,地貌类型多样,土壤气候的多宜性,为发展农林牧生产创造了良好地立地条件。层状地貌明显,南面为山地,中间为平原,山地与平原之间分布着广阔的红壤丘陵。其中:
平原—198.3万亩,占总面积的14.56%
丘陵岗地 –483.6万亩,占总面积的36.4%
低中山地 –645.3万亩,占总面积的49.04%
全市有林地927万亩,占总面积的69.9% 。
耕地146.7万亩,其中水田130.35万亩,旱地16.35万亩; 园地77.23万亩,其中果园60.04万亩,茶园14.78万亩,桑园2.416万亩;可供养鱼水面15.67万亩,其余为交通、厂矿、 城市、村庄占地。全市尚有待开发的红壤丘陵近30万亩,大片的疏林山地和一大批低产田,低产林,低产水面需要改造和进一步开发。
气候资源:全市季风交替明显,四季分明,春季回温早,光热丰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但由于全年降雨量时空分布不均,旱涝灾害时有发生。衢州市平均气温16.3—17.3摄氏度,年降雨量1542--1673毫米,日照时数1785--2118小时,无霜期251--261天,年总辐射量 101.9—113.5千卡/平方厘米,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
水资源和水利建设:年水资源总量为98.57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4124立方米,高于全省全国人均占有量。有大、中型水库9座,小型水库437座,总兴利库容为6.305亿立方米。有引水工程2235处,固定机电排灌设施3140处,拥有排灌设施3379台,装机51.0万千瓦。全市耕地有效灌溉面积130.59万亩,占耕地面积89.1%。有喷灌面积1.8万亩。全市旱涝保收面积93.9 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4%。另有易涝耕地面积2.64万亩,易旱面积(抗旱能力〈30天〉5.27万亩。
生物资源:森林植被丰富,全市有木本植被 91个科,266个属,634种。蕨类植被9个科,22种,草本植被36个科100余种。
矿产资源:衢州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初步探明约有34个品种。储量较大且具有开采价值的有石灰石、石煤、大理石、莹石、砚石、叶腊石、粘土、高岑土、花岗岩、黄铁矿、铝土矿等。其中石灰石储量在百亿吨以上,以常山--辉埠一线质量较优,氧化钙含量在53%左右。石煤储量在50亿吨以上。大理石仅衢北仙洞--洞口一线储量就达3000多万平方米。目前,花岗岩、莹石、叶腊石也都有开采。
畜禽生产:全市生猪年末存栏121·02万头, 年内出栏169·02万头,全年饲养量290·04万头。家禽年末存栏548万羽,年内出栏609万羽;禽蛋总产量为12748吨。 4)、农业产值情况:全市农业总产值517031万元,其中农业产值319061万元(种植业产值269645万元,细分粮食产值133783万元,茶桑果产值73462万元),林业产值35459万元,牧业产值151212万元,渔业产值11298万元,农林牧渔产值的比例为61.7:6.8:;29.2:2.3。
基地建设:优质粮油基地100万亩,瘦肉型猪基地100 万头, 白鹅基地400万羽,白毛乌骨鸡基地160万羽,4·0万对肉鸽生产基地,20万箱蜂群基地,100万亩干鲜果生产基地,6·0万亩名优茶基地,35万亩竹笋生产基地,1·0亿袋(瓶)食用菌基地,3·0万亩蔬菜基地,205万亩商品材基地,12万亩水产养殖基地。。通过基地建设,初步形成了粮棉油、肉禽蛋、干鲜果、茧丝绸、笋竹、食用菌、名茶、蔬菜、林产品等九条产加销一体化经济产业链。
衢州市干鲜果和禽畜品种繁多,培育和引进了一批名、特、稀、优、新品种。较为著名的有常山胡柚,衢县桠柑,江山猕候桃,开化龙顶茶,江山绿牡丹茶,江山白鹅,江山白毛乌骨鸡,衢县三元猪,江山白菇,常山猴头菇,衢州香抱,龙游竹笋,长林枇杷,乌溪江生姜等,还有龙游乌猪,江山乌猪也是地方良种。
参考资料:地形特征和农业生产的关系
8. 环境地质学在实际生活中有那些用处
环境地质学在实际生活中有那些用处
9. 地理对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有何帮助
GPS 帮助我们定位 GIS帮助我们规划城区 rPS帮助我们深度了解自然灾害。地理知识指导人们进行农业生产,指导企业转型升级,指导人们规划线路
10. 了解地质知识对平常生活有什么作用
地质队生活中饮用水、住房安全方面有帮助的,你知道地层结构,房屋选址什么的都会有所注意,防范意识高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