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很多石头的是什么地质
Ⅰ 地质石头的种类,讲解。
沉积岩,地表环境,常温常压下,原有岩石经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后,重回新固结成岩,占地答表面积70%,从宏观上看,具有层理构造,成层性很好,常见有砂岩、石灰岩、页岩等。能源的主要来源。
岩浆岩,由岩浆冷凝结晶及相关过程形成,常见有黄山的花岗岩、峨眉山的玄武岩,地壳的主要组成部分,金属资源的主要来源。宏观上逞块体状为主,微观上组成的颗粒往往有发育程度不同的简单几何外形。
变质岩,由原先岩石在长期地质运动中,经高温高压,化学流体作用形成的岩石,特点是形成温度介于沉积岩、岩浆岩之间,在基本保持固态下形成,常见的有大理的大理岩、梵净山的板岩、五台山的片岩、片麻岩等等。特点是复杂多样,一般来说,宏观上层状,微观上内部颗粒定向有序排列,所有的玉石都是变质岩
Ⅱ 这是什么地质河里有很多颜色的石头,这里是南岭山区
河里的石头是由上游一些岩石风化剥落
随水流带走
进行磨圆
产生磨圆度
这些石头属于不同的系
不同的组
各种成分
构造无法细分
Ⅲ 这是什么石头,地下40米左右钻出来的
溶岩裹小碎石,说明成石时离火山点不远。
Ⅳ 有水晶石的地方一般属于什么地质
水晶石是别名,也叫水晶。英文名称为Rockcrystal,别名晶石、水晶石。稀有矿物,宝石的一种,石英结晶体,在矿物学上属于石英族,主要化学成份是二氧化硅,化学式为SiO2。
这种白水晶晶洞生长的白水晶晶簇不大,晶柱最长也只有一二厘米长,经济价值不大,喜欢可自己收藏把玩。
中国古代就有学者知道水晶产于地下,也藏于山中。宋代蔡绦在《铁围山丛谈》中说:“政和间,伊阳太和山崩出水晶,以木匣贮进数百匣,据此自是石中所产。”更有水晶“南白北黑”的说法,《格古要论》载:“南方水晶白,北方水晶黑,信州水晶浊。”
中国现在已探明的水晶矿床分布在28个省、市、自治区的109处。除了上海、天津外,几乎各省市都有出产。但作为宝石原料开采的并不多,主要分布于江苏、山东、广西、广东、青海、福建、海南、云南、新疆等地。
在新疆民间有“阿尔泰山72条沟,沟沟有宝”的说法。中国茶晶生产与新疆花岗伟晶岩中,最大的晶体达数十千克。新疆奇台县以出产透明烟晶而闻名遐迩。海南《琼州志》载:“水晶石有五色,清澈如并梢月出。五指山盛产水晶,如拳、如杯、晶莹圆彻。”海南水晶的形成时期属于中生代的白垩纪,距今约有7000万年。著名的羊角岭水晶矿,水晶质优量多,主要产于同花岗闪长岩有关的岩带内。
而在河南平顶山境内的水晶品种除无色透明外,尚有紫晶、茶晶和少量的黄晶。除此之外,福建政和县出产无色透明水晶、茶晶;广东云浮县出产无色透明水晶、烟晶;广西凌云县出产无色透明水晶、茶晶;云南富宁县出产无色透明水晶、茶晶、烟晶也都广为人知。
Ⅳ 这个石头是地下五十多米的 地质上属于什么石
目测石英岩,含铁质
Ⅵ 远古的什么什么埋在地下变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叫什么
化石(读音:hua shi),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版的东西。研究权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能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保存在地壳的岩石中的古动物或古植物的遗体或表明有遗体存在的证据都谓之化石。 简单地说,化石就是生活在遥远的过去的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变成的石头。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地球上曾经生活过无数的生物,这些生物死亡后的遗体或是生活时遗留下来的痕迹,许多都被当时的泥沙掩埋起来。在随后的岁月中,这些生物遗体中的有机质分解殆尽,坚硬的部分如外壳、骨骼、枝叶等与包围在周围的沉积物一起经过石化变成了石头,但是它们原来的形态、结构(甚至一些细微的内部构造)依然保留着;同样,那些生物生活时留下的痕迹也可以这样保留下来。我们把这些石化了的生物遗体、遗迹就称为化石。从化石中可以看到古代动物、植物的样子,从而可以推断出古代动物、植物的生活情况和生活环境,可以推断出埋藏化石的地层形成的年代和经历的变化,可以看到生物从古到今的变化等等。
Ⅶ 谁能告诉我这种石头是那种地质现象石头跟山体是连着的
流水侵蚀。岩层组成不同,质地松软的侵蚀掉,质地坚硬的留下来
Ⅷ 地下0米到100土壤情况,多少米是土,多少米是水,多少米是石头,城市,平原,山区分别什么情况
一般来说,土里面或者石头(岩石)里面都是有水分布的,主要是地下水。地表以下的表层一般是土壤层,往下就为固结的岩层。
地质勘探”即是通过各种手段、方法对地质进行勘查、探测,确定合适的持力层,根据持力层的地基承载力,确定基础类型,计算基础参数的调查研究活动。
它是在对矿产普查中发现有工业意义的矿床,为查明矿产的质和量,以及开采利用的技术条件,提供矿山建设设计所需要的矿产储量和地质资料,对一定地区内的岩石、地层、构造、矿产、水文、地貌等地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工作。
(8)地下很多石头的是什么地质扩展阅读:
根据土的颗粒级配、成因年代及工程地质特征,将土体分为砂类土、粘性土和特殊类土等工程地质层组。
全新统粉细砂层组
主要分布于长江三角洲平原和苏北废黄河故道地区,属冲积和冲海积相沉积,为褐黄色至灰黄色粉细砂,含少量泥质,饱水,不均匀系数小于50,砂层厚度10-25米,顶板埋深小于5米,受地震作用后容易产生砂基液化。
上更新统粉细砂层组
主要分布于里下河和太湖地区,以灰色、黄褐色粉细砂为主。砂层厚度3—14米,顶板埋深10—20米,多属中密至密实状态。
上更新统含砾中粗砂层组
主要分布于淮河以北地区,为冲积、冲洪积相棕黄色中、粗砂,局部地区夹有亚粘土透镜体。层厚2—24米,顶板埋深2—24米,砂层饱水,密实,颗粒分选性差。
全新统亚砂土层组
主要分布于长江三角洲平原区、黄泛区及沿海一带,为灰黄色冲积、冲洪积、冲海积相沉积。软塑状,固结压密程度较低。层厚2—10米,顶板埋深一般为0—3米。
全新统粘土、亚粘土层组
全省各地均有分布,为灰黄色、褐黄色冲积、冲海积和湖积相沉积物。可塑,具高——中压缩性。层厚一般为2—7米,顶板埋深0—5米。
上更新统粘土、亚粘土层组
除沿海地区及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外,广泛分布于各地。为冲洪积相沉积,含有铁锰质结核和钙质结核,夹有亚砂土或粉砂薄层。稍湿至潮湿,多为可塑至硬塑状,具中——低压缩性,厚度较大,在山前岗地均出露地表,东部平原区埋深达15—30米。
Ⅸ 湖北省宜昌市是什么地形山多吗地下石头多吗
宜昌市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处长江上游与中游的结合部,鄂西山区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上控巴蜀,下引荆襄”。地跨东经110°15′~112°04′、北纬29°56′~31°34′之间,东西最大横距174.08公里,南北最大纵距180.6公里。版图面积21084平方公里。东邻荆州市和荆门市,南抵湖南省石门县,西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北靠神农架林区和襄阳市。 宜昌市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地质构造较为复杂,距今18亿年前的元古界到距今百万年前的新生界之间的各个地质时代的地层均有分布,且发育完整,出露齐全。世界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在考察了三峡地区地质地貌后,完成《李四光地质力学构造形迹》而成为一代宗师,引起世界地质学界深厚兴趣的保持最古老而原始的带壳动物化石,即发现于市内的西陵峡。地层是中国南方标准地层区之一,出露的许多典型地质剖面在中外地质领域享有盛名。李四光教授1924年建立的三峡震旦系剖面,创立了震旦系这一地层单位,为国际地质界所认同;黄花场奥陶系剖面地层发育完整,化石丰富齐全,被认为是中国奥陶系的典型剖面;王家湾奥陶系与志留系界线剖面,是国际上已知的3个最好的这种剖面之一。宜昌市城区无大断层通过,地壳相对稳定,无孕震构造。据1600多年的记载,城区地震烈度未超过5度。宜昌市位于扬子江淮地台的西部,地质构造总的轮廓是,地域内中、北部为黄陵背斜,东边有当阳盆地,西边为秭归盆地,南边为长阳背斜、仁和坪向斜,西南边为五峰向斜,西北边为神农架背斜,北侧为台缘褶皱带。从地质力学角度看,为新华夏系一级构造第三隆起带南段与淮阳山字型构造体系的复合部位。
宜昌市地形比较复杂,高低相差悬殊。西部山地占全市总面积的69%,主要分布在兴山、秭归、长阳、五峰县和夷陵区的西部,大部分山脉在海拔千米左右。不少山脉海拔高度在2000米以上。兴山县仙女山海拔2427米,为全市最高峰。山区有许多峡谷,有的雄奇险峻,悬崖峭壁,高耸入云;有的幽深秀丽,曲折迂回。长江、清江、香溪河、黄柏河流域都有这种峡谷,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之一的西陵峡就是其中之一。中部丘陵处于山地与平原的过渡地带,由低山或坡度较缓、连绵不断的高阶地经长期风化、剥蚀和切割而成,海拔100米~500米,坡度5度~25度,占总面积的21%,分布在远安、宜都、夷陵的东部和当阳北部。东部平原位于江汉平原西缘,海拔在100米以下,枝江的杨林湖海拔35米,为全市的最低点。占总面积的10%,分布在枝江、当阳东南部、城区东南部和宜都、远安沿长江、清江下游两岸、沮漳河流域谷地两侧。此外,全市岩溶地形较多,主要分布在五峰、长阳、兴山秭归、宜都等山地、丘陵。岩溶地形多种多样,有不少地方山奇、石美、洞异、水秀,是旅游的好地方。
Ⅹ 这种石头地质学上叫什么一座山丘上全是这种石头说明这里曾经是什么地质
花岗岩经变质形成的纯石英,说明曾经出现过岩浆运动,之后又出现了一次岩浆运动,使已经形成的花岗岩经重结晶作用形成这种很纯的石英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