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地貌对人类活动有哪些影响
⑴ 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影响评估区地质来环境甚至酿自成灾害的人类工程—经济活动有如下几方面:
(1)道路交通网的修建,改变了斜坡形态和应力状态。在低山丘陵岗坡区,道路施工开挖形成了大量边坡,破坏了原有坡体的平衡,促进了边坡的失稳,尤其是松散松软岩类和碎屑岩类强—全风化带内的分布区中开挖边坡,更易造成崩滑流灾害;在平原区,因筑路形成的路堑边坡和不合理的取土形成的局部陡坎,在外动力因素的影响下,也易导致小型崩滑流的形成。
(2)城镇过量开采岩溶地下水产生的地面塌陷,已酿成严重的地质灾害;如武汉、咸宁二市的城区。
(3)采矿形成的采空区对地质、生态环境的破坏。应城支线末站附近盐矿和石膏矿丰富,盐矿采用钻井水溶法采矿,石膏矿采用地下崩落法采矿,均已发生了规模较大的地面塌陷灾害。
⑵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地球上各种不同的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具有很大的影响,而人类活动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回改变地表形态和地答貌过程,从而克服不利地形条件,以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例如,平整田地、修筑梯田,可使土地利于耕作,减少地表侵蚀,防止水土流失;修建海塘可起到抵御海浪侵蚀,保护海岸的作用;填海造陆、开山筑路、挖河修渠、建造水库、植树绿化等活动,都不断地塑造着新的地表形态,对人类生活产生着各种明显的效益。
但是,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变也常会产生消极有害的作用。例如,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破坏自然植被,促使地表加速侵蚀,加重水土流失,从而加速河床、湖泊和水库的泥沙淤积,并使沿岸港口发生淤塞;在山区还可能诱发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我国黄土高原地表侵蚀强烈,水土流失严重,就与几千年来人类活动对自然植被的破坏有密切关系。再如,在干旱和半干旱区,不合理的垦殖和过度放牧会造成土地荒漠化。据估计,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在过去数十年间吞没了大约65万km2宜农宜牧的土地。因此,人类必须很好地认识自然,了解其发展变化的规律,使地表形态的改变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⑶ 陆地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有哪些
不同的地形对人类:概括下来大致是人们的耕作方式、聚落结构、具体生活习专惯.
耕作方式——在属平整土地上(主要是平原0-200m)一般采取大片、范围广的耕地,而面对相对破碎的平整地形(江南水乡那样的水网密布,土地相对破碎)采用小块、分片的耕地形态(还有很重要一点多为水田),崎岖的丘陵或山地上,只要坡度适宜就可以开垦梯田,扩大有效耕地面积,解决粮食问题.
聚落结构——大江大河的三角洲这就不说了,有利于人们的生存优点不少.另外,山区聚落沿着山谷条形、零散分布,或是集中于山区某一相对平整之处.在山区的人们在建房时还需注意可能存在的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的危害),居山涧,择高而居.
⑷ 人类活动对地表的改变有哪些影响
1、积极作用:人类通过垦殖和养殖活动把大量天然生态系统改变为农业生态系统,把可食用野生植物培育成农作物,满足了迅速增加的人口增长的需要;在长期的耕作中培育了性状和肥力都优于天然土壤的农业土壤;人类对地表和近地表物质的机械搬运使地貌发生了变化,水利建设等人为工程改变了地表水的时空分布,影响河流的水文过程和侵蚀沉积过程。
2、人类活动对地表环境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例如,农业开发必然破坏森林和草原;猎捕、采集动物与人为改变其生活环境加速了物种灭绝,破坏原有地貌通常将导致地表稳定性减弱和侵蚀强度增加;不合理灌溉与耕作造成土壤次生盐渍化、改变土壤孔隙度和渗透能力、加剧土壤侵蚀和土地荒漠化。
(4)地质地貌对人类活动有哪些影响扩展阅读:
人类对地表环境的影响不是单方面、单因素而是综合性的、参与地球表层系统的。如森林被砍伐,不仅是景观发生了变化,而且丧失了森林的地理环境功能,将导致一系列的问题,如水土流失、汇流加快、地面返照率增高,昼夜温差增大、辐射纯收入减少、冷空气下沉和抑制降水等。
人类活动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是有意识和有目标的行为,人类要学会控制自己,学会遵循地表环境变化自然规律,维护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地表环境的生态平衡。
⑸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方面有哪些影响
人类生存在地球上,为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认识人类的生存环境,首先要认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第一,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仅从地球本身来找原因,常常得不到正确、完整的结论,需要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来分析。第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将眼光投向太空,以拓展生存空间和资源来源。第三,宇宙空间可能还有像地球一样的星球上,生存着高智慧的生命——外星人。当然,适合外星人生存的星球也许有像地球一样的宇宙环境。
科学的自然观和宇宙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阶段,有关宇宙的知识主要是通过地理学科来传授的。所以,地理学科讲有关地球宇宙环境的内容,肩负着知识教育和世界观教育的双重任务。宇宙是物质的,处在不断的运动和演化之中。地球是宇宙大家庭中的一员,其物质组成、运动规律,以及发生和演化,都与宇宙环境同源。认识宇宙环境,有利于科学认识自然世界和宇宙,破除封建迷信,反对邪教。
综上所述,“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形成科学的宇宙观”成为学习地球宇宙环境的目标。为实现这一学习目标,课程标准选取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等内容。可以看出,课程标准并没有宽泛地要求了解宇宙,而是将视点放在与地理环境紧密相关的“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因为宇宙太大,地理课程没有必要关注与地球环境无关的宇宙部分;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课程标准以案例学习的思路,要求了解“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因为在地球的宇宙环境中,太阳是对地球影响最大的一个天体。
2.认识地球的运动特点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因而也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认识地球的运动特点及其地理意义”无疑是高中地理重要的学习目标之一。在义务教育阶段也学习地球的运动,但要求比较低,其学习目标为“认识地球的运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即只要求了解现象。高中阶段则是在此基础上的深化,强调现象本身的规律性及其成因。
3.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形成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的观念
本模块内容设计的主题是“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无论从整个高中阶段地理课程的内容看,还是从本模块的内容看,学生学习首先需要明确地理学上所说的自然环境所包括的空间范围及其组成。自然环境主要指人类活动所涉及的主要空间范围,它是由相互交错、重叠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组成的地球表层系统,上至大气圈对流层顶,下至岩石软流层。为此,课程标准中安排了地球圈层结构的内容。
学生科学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是逐步形成的,其中一个基本的观念就是“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只有认识自然,尊重自然,才能做到人地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学习,已经为学生初步形成这一观念打下了必要的基础,高中阶段则需要通过较为系统的学习,以强化学生的这一观念。为什么说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从多方面来加以分析。《课程标准》沿用地理学界一般的认识方法,从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三个方面安排有关内容,说明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学会分析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基本过程,说明它们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认识自然环境是“地理1”的主体内容,本模块涉及自然地理学中的气象气候、地质地貌、水文、生物、土壤等内容。自然地理学具有严谨而庞大的学科体系,如果从学科体系考虑高中阶段应学习的内容,将很难做出选择。从人地关系这条主线看,学习自然环境主要是为了认识地理环境,因此,没有必要按自然地理各部门系统地学习,而应从整体上把握自然环境。所以,学生通过自然环境部分的学习,目标之一是学会分析对地理环境有着深刻影响的基本的自然地理过程(主要体现为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很复杂,哪些过程应视为高中阶段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过程”?首先,这些过程在自然环境中具有广泛性(全球性);其次,这些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具有重要影响,从而对人类活动产生深远影响;第三,这些过程对于高中阶段学生来说,不会因涉及的知识过深过难而成为学习障碍。因此,《课程标准》中选择了地壳物质循环、大气环流、水循环和大洋环流。为方便学生对这四大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过程的理解,《课程标准》还选择了一些基本的自然地理原理,包括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大气受热过程、天气系统等。
5.认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整体性和差异性是自然环境的两大基本特点,认识这两大特点,不仅有利于理解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和地域分异,而且对人类活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例如,流域综合治理体现了对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认识,因地制宜则体现了对自然环境差异性的认识。
自然环境是由气候、水文、岩石、地貌、生物等要素组成的,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形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各要素的地区分布差异又形成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可见,无论是整体性还是差异性,都可以从自然环境各要素的角度加以分析。因此,《课程标准》在对自然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及其成因提出要求之前,还对自然地理要素在自然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提出了要求。
(1) 对本模块各条“标准”要求的把握
◆ 宇宙中的地球◆
(1)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宏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即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微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目的不是要系统学习天文知识,而是要为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打基础。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从质量、体积、运动等方面看,地球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员,但是,存在生命尤其是高级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为太阳系中特殊的一员。很显然,地球上为什么适宜于生命生存和繁衍是本条“标准”的重点要求。
从本条“标准”的设计来看,说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不仅要从地球自身条件和行星际空间条件分析,还要从恒星际空间条件分析。“标准”将地球的特殊性限定在太阳系范围之内,隐含着在太阳系之外可能有存在生命的星球。实际上,人类一直在为寻找“外星人”而努力,目前已在太阳系之外发现了几十颗可能会有生命的行星。
根据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时,要会运用有关资料加以说明。这些资料如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地球本身的条件等。
(2)简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本条“标准”以太阳为案例,说明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来看,本条“标准”关注的主要是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两个方面。把握本条“标准”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关注的重点不是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本身,而是它们对地球的影响。因此,对于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与传递、各种太阳活动及其产生的原因、太阳的内部结构和大气结构等,不必详加分析甚至不涉及。但是,为了说明对地球的影响,需要明确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的主要特征和基本规律。第二,“影响”应从对地理环境和对人类活动两方面来谈。由于“影响”涉及的范围太广,可以就主要影响用举例的方式说明。第三,要辩证地看待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从一般意义上说,太阳辐射的影响是有利的,太阳活动的影响是不利的;更进一步分析,太阳辐射也有不利的影响(如过多的紫外线辐射),太阳活动也会产生有利的影响(如尚在研究中的太阳活动对气候等方面的影响)。
(3)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是本模块内容的重要基础理论,对于认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都要着重要意义。本条“标准”中的行为动词用“分析”,表明对本条“标准”的要求要从义务教育阶段了解现象的层面,上升为理解规律和成因的层面。
地球同时存在着不同的运动形式,如绕地轴自转、绕太阳公转、随太阳参与银河系的运动等。即使是公转也不只是简单地绕太阳作椭圆运动,而是绕日地质心运动,同时也绕月地质心运动。在中学阶段,一般只研究地球的两种基本运动形式——绕地轴自转和绕日公转。
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需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一方面,根据不同的参照系,地球运动有视运动和真运动的不同。另一方面,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两种运动叠加、合成了地球的运动。因此,应关注地球自转和公转之间的关系,避免孤立地分析某种运动。
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主要包括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的偏转、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五带等。从成因分析,这些地理现象相当一部分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共同形成的。地球自然和公转形成了黄赤交角,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导致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从而形成四季和五带。
本条“标准”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因此,不仅要分析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还应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并且,后者更为重要。其中,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转的原因(地转偏向力的形成),因涉及较深的物理知识,“标准”没有制定要求。
(4)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本条“标准”有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的要求。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地球呈现出圈层结构,可以划分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岩石圈是介于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岩石部分。
本条“标准”的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这也是根本要求。本模块的主题是“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在学习了有关“宇宙中的地球”之后,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什么是自然环境”。“标准”以“宇宙环境—地球—自然环境”的认识思路,设计了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
自然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理解。从宏观层面上,根据现代自然地理学的研究,自然环境就是指地球表层系统,它是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交叉而成的。人类属生物圈的一部分。也有人为强调人类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单分出一个“智慧圈”,这样就共有五大圈层。从微观层面上讲(如落实到一定的地域),自然环境是由岩石、地貌、土壤、气候、水文、生物等要素组成的。
从人地关系角度出发,并且本条“标准”的行为动词为“说出”(要求较低),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而应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
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人类通过长期活动创造了人文环境(也有称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组成地理环境。可见,地理环境的空间范围与自然环境是一致的。
◆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本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岩石,要求的重点落在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目的是以物质循环运动的观点看待岩石的形成和演变。
地壳是由岩石构成的,地壳内部物质可理解为岩石。要说明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首先要了解地壳内部物质——岩石的分类,即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其次要了解每一类岩石是怎样形成的,这需涉及各种地质作用,但一般不必深入讲述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第三,理解三大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之间,及其与岩浆间的相互转化。这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第四,从“过程”来看,需要把握转化的起点、终点,以及先后顺序,并由此过程形成“循环”的认识。
根据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要能熟练阅读“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同时能绘简单的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这样的示意图不仅要绘出三大类岩石及岩浆,还应反映它们之间的转化过程,如岩浆上涌浸入地下或喷出地表转化成岩浆岩,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转化成沉积岩,岩浆岩和沉积岩在压力和热力作用下转化为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重熔为岩浆等。
本条“标准”对地壳、岩石、地质作用等内容未作明确要求,因此,对理解地壳内部物质循环所不必要的知识最好不涉及。但是,从人地关系主线出发,介绍岩石的形成和转化时,应联系人类对岩石的开发和利用。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人类大规模利用的矿产资源都来源于矿物,因此,可根据条件适当介绍矿物、矿产等内容。
(2)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本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地貌,要求的重点是地貌的变化及其原因。关于地表形态要注意有不同的概念解释。
对于地表形态,通常有两种理解。其一是从宏观形态上理解的地形,如高原、盆地等,是内力和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二是从微观成因上理解的地貌,如流水地貌、风沙地貌等,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在其公布的《地理学名词》(科学出版社,1989)中,将地形和地貌合为地貌(也称地形)。
地表形态的变化,可从三个层面加以说明。第一是全球大地构造,以解释全球海陆、高大山系、大裂谷等的分布和变化。一般通过板块构造学说等全球构造理论加以说明。第二是区域大地构造,侧重于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以解释地表高低不平的原因。一般通过褶皱、断层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加以说明。第三是在大地构造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地表形态,以说明地表形态的再变化。一般主要通过流水、风、冰川等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加以说明。
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重在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分析,以使学生从两方面认识地表形态。一方面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另一方面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外力对地表形态骨架作再塑造;我们所见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同时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内力或外力)。基于这样的要求,教学时没有必要将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或各种类型的地貌作全面系统的介绍,而应举例(即“标准”要求的“结合实例”)加以分析。
(3)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本条以及后两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大气。本条“标准”旨在认识导致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
本条“标准”虽然简短,但它要求的内容是比较多的。从有关大气各条“标准”综合来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本条“标准”。第一,作为自然环境组成要素,“标准”中的“大气”是指低层大气,其高度不超过对流层顶。第二,了解大气受热,需要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是大气根本的热源,地面(包括陆面和海面)是大气直接的热源。第三,大气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其中,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是需要重点阐述的基本原理。第四,学习大气受热过程,是为理解大气运动打基础,所以,大气热力环流是需要阐述的另一个基本原理。大气热力环流是大气不均匀受热的结果。大气不均匀受热主要是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热性质差异引起的。大气不均匀受热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大气热力环流则是理解许多大气运动类型的理论基础。小到城市热岛环流,大到全球性大气环流,都可以用大气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第五,学习和说明大气受热过程,需要借用一些原理示意图,如大气温室效应示意图、大气热力环流形成示意图等。
(4)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本条“标准”关注全球性大气环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全球性大气环流是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形式之一,对自然环境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对水、热、尘、地貌、气候等的影响)。
全球有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理解这些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规律,可通过三圈环流来说明。理解三圈环流有两个基础,一是大气热力环流,一是风的形成及风向的转变。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近地面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标准”关注的是地球表面的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对于三圈环流中高空的气压和风向不作要求。三圈环流是假设地球表面均匀情况下的理想模式,实际上气压带和风带在近地面的分布是不连续的,并形成一个个气压中心。在三圈环流的基础上,还应了解海平面气压和风的实际情况,以使理论联系实际。
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还随季节作周期性移动,其根本原因是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所以,一般模式图或示意图展示的是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的平均状况,以此状况为参照,气压带和风带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为基础,叠加海陆位置和下垫面等因素,形成了世界上复杂多样的气候。这是学生需要形成的基本认识。具体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可以通过举例,而不要求系统讲述气候类型的成因。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对气候的影响,比较好的例子是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受西风带控制);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比较好的例子是热带草原气候(信风带和赤道低压带的交替控制)、地中海气候(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以及西南季风(东南信风夏季北移跨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偏转而成)等。
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熟练阅读并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季节移动示意图。
(5)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天气图是学生以及将来作为一名公民在现代社会中要经常接触到的。本条“标准”旨在使学生能阅读和简单分析天气图,并解释天气变化现象。
天气图是用来反映天气状况并预报天气变化的专业性图像,其中涉及各种类型锋面、低压和低压槽、高压和高压脊、切变线等天气系统。人们经常接触到的多是电视节目中播放的简易天气图。本条“标准”所指的就是这类简易天气图,所要求的天气系统主要是常见的锋面(包括冷锋和暖锋)、低压(包括低压槽)、高压(包括高压脊),而且只关注海平面的天气图。高空天气图在此不作要求。
各种天气系统的特点,可从气温、气压、湿度(包括降水)、风几方面分析,从而综合出各天气系统控制下的天气状况。进一步要明确天气系统移动前后的天气变化,这是运用天气图分析天气状况并作天气预报的关键所在。学习天气系统尤其是锋面,需要引入气团的概念,但对其他概念(如气旋、反气旋),“标准”未作要求,目的是简化知识头绪。把握本条“标准”还应注意以下问题:第一,应从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出发,切忌增加知识难度;第二,应对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予以重视,并能联系相关的天气实例作适当拓展分析,如锋面等;第三,不同地区应重视对影响本地区的重要天气系统的了解,如云贵高原地区的昆明准静止锋。
(6)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本条和下一条“标准”关注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水。本条“标准”旨在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般将水循环按其发生的空间范围分为海陆间循环(又称大循环)、陆上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三种。“标准”并不要求对水循环作这样的划分或出现三种循环的概念,而是要求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
水循环的过程是指水在陆地、海洋、大气之间的转变;环节是指实现水的循环运动的途径,主要包括降水、蒸发(蒸腾)、径流、水汽输送等。根据“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以示意图的形式,通过主要环节的相互联系,说出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而且“标准”对它的要求是“说明”,从程度上区别于对过程和环节的一般要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首先是维持着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其次,水循环促进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由此对生态、气候、地貌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水循环地理意义的学习应注意形成一些基本认识,如水循环将水圈、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联系起来;水是自然最富动力作用的因子之一;水资源处在不断更新之中,但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等。
从本条和下一条“标准”综合来看,本条“标准”虽然将视野扩大到水圈,但落脚点放在陆地上。因此,对于陆地各水体之间的关系(水循环各环节的联系)、水资源及其更新、水循环对气候、生态、地貌的影响等,应给予适当的关注。
(7)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条“标准”关注水圈中的海洋水。海洋水是地球上最主要的水体,也是大气最重要的水汽来源和热量来源。关于海洋水,传统高中地理课程要求的内容较多,如海水的温度、盐度以及各种形式的运动等。课程标准从对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意义来考虑,舍弃了关于海洋水自身性质的内容(如温度和盐度),只关注环境意义最为重大的海洋水的运动形式之一——洋流。
本条“标准”将洋流的学习归结到“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两个方面,从而对传统高中地理中有关的洋流知识作了大量的简化。从知识的内在联系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学习目的,而“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是知识基础。
仔细分析本条“标准”,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学习应落实在地图上,其中最主要的是“世界洋流分布图”,此外还有“世界渔场分布图”“世界气候分布图”等。第二,通过阅读“世界洋流分布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即分别以副热带为中心和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其中,南半球高纬度地区没有形成大洋环流,而是形成连续的西风漂流和南极绕极流。第三,通过阅读“世界洋流分布图”及有关地图,分析洋流对全球热量的输送、沿岸气候、渔场、海洋污染及交通的影响。
本条“标准”时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在阅读“世界洋流分布图”的基础上,可以把世界洋流的分布模式化,以加强对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的把握,并为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打下扎实的基础。第二,一般不必对洋流知识进行加深和扩展。例如,洋流的成因不需要系统讲述,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的名称都可以不出现,只要能解释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即可;局部海域(如北印度洋)具有季节变化的洋流也不需要了解。第三,对各洋流的名称不要求记住,但是为了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的需要,应了解不同纬度大陆两岸洋流的性质(暖流或寒流)。
◆ 自然环境中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1)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高中阶段自然地理部分学习的总结和提高,同时为认识人类活动的合理性以及正确处理人地关系打下基础。从空间因素看,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客观现实,但是从时间因素看,自然环境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人类活动不仅要遵循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而且应预测因人类活动影响后的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由各自然地理要素综合作用形成的,人类活动往往针对某自然地理要素并进而影响自然环境。为此,课程标准在要求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之前,单列此条“标准”要求理解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在人们所能感知的地理环境中,各自然地理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很难说明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对于地理环境的作用。因此,“标准”将视角扩展到地质历史时期,要求从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的角度认识各自然地理要素对于地理环境的作用,并由此类推到现在人们所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当然,本条“标准”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认识任一自然地理要素对于地理环境的重要性,而不是要系统了解每一自然地理要素对地理环境的作用,所以“标准”要求的是“举例说明”。
在各自然地理要素中,本条“标准”虽然没有明确指出举例的对象,但是综合来看,生物(尤其是植物)要素应成为举例的一个选择。因为,第一,在各自然地理要素中,岩石、地貌、大气、水文等要素都已有相应的“标准”作了要求,生物要素却没有。
⑹ 我国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这个很宽泛啊……资料我都不知道怎么找。
大概说一些吧!
地形对人类活动有很大的影响,因为地形与降水、水源、交通、农业生产等生活要素都有很密切的联系。比如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人口聚集。
⑺ 如何理解地质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
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是矛盾的,
人类要开发利用自然资
源,
往往会引起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
从而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但是,
人类在和自然斗争中,
能够逐步认识自然规律。
原有的自然生态平衡
被破坏后,通过人的因素,又能够重新建立新的平衡。人类总是在不
断改变生态平衡和重新建立新的生态平衡中,
不断发展,
不断前进的,
永恒的、
静止的生态平衡是不存在的,
不利的自然环境也是能够加以
改造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和自然环境又是统一的。
在人与自然
环境这一对矛盾中,
人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人类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和
科学试验中,不断地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让自然为人类
谋利益。
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和前提,
是社会物质生活和
社会发展的经常的必要的条件。
自然环境或者说地理环境、
自然条件、
自然基础,
它包括在历史上形成的与人类社会活动相互起作用的那些
自然条件如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土壤、水文、矿藏、植物、动物
等及其交互作用下形成复杂的综合体。
自然环境是人类创造活动的舞
台,
是人类创造活动重要的对象。
自然环境通过人类劳动对社会发展
起重要作用。
自然环境具有自然、
社会双重属性,
以人类劳动为中介,
自然环境在各个不同阶段对社会发展都产生重要影响。
自然条件在经
济上可以分为两大类,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和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
马克思指出,在文化初期,第一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意义;在较高
发展阶段,
第二类富源具有决定性意义。
地理环境是生产力系统的重
要组成部分,
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力量。
马克思强调一切社会生产力都
可归结为自然力。
从整体说,
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外部条
件。从个别场合分析,
对于一些特定的课题,自然环境可以成为人类
活动的决定性条件。
一、社会发展的必不可少条件
“有此未必然,无此必不然”
。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整体关系
可以用这一句话概括。
“有此未必然”
,说明自然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之一。有了自
然环境这个前提,
不一定有相应的社会经济活动。
许多富饶的土地资
源、森林资源,在开发前,长期沉睡,不会对社会经济产生影响。有
些矿产资源、地热资源,如果不去勘探,长期不为人知,
更谈不上有
什么影响。
“无此必不然”
,说的是缺少必要的自然环境,不可能从事某些
经济活动。没有油气储藏,采不出原油和天然气。
没有足够的积温度
营养,农作物无法成熟。精神生产也要纸张、印刷机、通讯器材、广
播器材等物质手段记述、传播。这些物质手段最终离不开自然资源。
《礼记·
礼器篇》
说:
“天时有生也,
地理有宜也”
。
孔颖达对
“地
理有宜”的解释是:
“地方分理,各有所宜,若高田宜黍稷,下田宜
麦稻是也”
。讲述了作物分布与地形的关系。
违背“无此必不然”的公理,会给经济建设带来损失。在矿山开
矿,长期达不到设计能力。在天然气储量没有勘探清楚的地方,
建设
大型天然气田,投入巨额资金,引进设备,筑路铺管,沿途兴建用天
然气作原料的工厂,终因资源不足下马。十年动乱期间,
江西省在红
壤丘陵区扩种甘蔗,准备建大型糖厂,把大面积马尾松薪柴林砍了,
引起水土流失,甘蔗也没有种好。陈云根据“大跃进”期间的经验教
训,对忽视自然环境的倾向提出忠告。他说:
“大家知道,在发展农
业的时候,
要根据不同的土壤、
气候和其它条件,
来种植不同的作物。
如果违反这种因地种植的原则,
农作物的增产就要受到限制,
甚至遭
受到不应有的损失。工业的发展,更应当考虑到当地的资源条件”
。
“在确实没有铜矿的地方,就不可能创造出一个铜矿来”
。
(一)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
尤其是地形、
气候更是对
农业起决定作用。
非洲由于气候干早,
土地中只有很少一部分可用作
耕地,牧地比重也不高。亚洲耕地在土地总面积中占很大部分。
欧洲
由于地势相对低平,
气候温暖湿润,
适合农业生产的耕地占很大部分。
世界主要产粮大国法国、美国、加拿大、印度均得益于得天独厚
的自然条件。法国是一个以平原为主的国家,且平原土层肥厚,
大部
分地区属温带海洋性气候,
气候温和,
雨量适中,
便于推行农业生产,
总之,广阔的平原、温润的气候、稠密的水系,为农业生产创造了十
分有利的条件,从而使法国成为世界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国和出口国。
美国中部平原面积广大,地势低平,
土壤肥沃,大部分地区属温带和
亚热带,
非常宜于农耕。因而美国是世界上主要的粮食出口国。
同样
作为第二大粮食出口国的加拿大也是如此。
这些主要粮食生产国除了
气候、土壤条件优厚外,平原面积辽阔也是重要因素。广阔的平原有
利于农业专业化、机械化发展,有利于形成规模效益,小块分散零星
的土地则难以做到这一点。一些国家粮食匾乏和自然条件恶劣有关,
非洲大部分地区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是一块炎热、干旱的大陆。非
洲很大部分是沙漠。
其中包括世界第一大沙漠撤哈拉沙漠,
沙漠周边
是十分珍贵的可耕地,
上边骄阳似火,
下边大地千裂,
经常颗粒无收,
极大制约了其粮食的生产。
虽然还有其他诸多因素的作用,
但自然环
境显然是在一定程度上对农业生产起了决定性作用。
(二)破坏自然环境导致的毁灭性影响
经济活动作用于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又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
遵
循自然规律对经济活动发展起促进作用,
否则将对经济活动产生毁灭
性的冲击。
当代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
资源危机给人类上了一堂又一
堂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课。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也品尝
着由于偏重经济效益而环境遭到破坏所结出的苦果。
中国东部发展迅
速,西部内陆仍较落后,政府倡导东部支援西部,而在历史上,
东西
部的关系并非如此。
历数各个朝代的东西部关系发现,
一直到唐朝安
史之乱前,东西部之间的差距都不大,从秦到唐前期,西部甚至是中
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那时的西部,地肥水美,草木茂盛,物
产丰富,人口众多。由于过度开发,森林减少,草场退化,土地荒漠
化,地力下降,灾害增多,渐渐沦为生态性贫困,丧失了经济中心的
地位。
(三)重视自然环境作用,走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
无论是远古时代,
还是知识信息时代,
人类都在自然环境的怀抱
里生存,
自然环境的重要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因此,我们每走一步都
要记住,
我们统治自然界,
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
相反地,
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
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
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
能够
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所以
.
我们必须重视地理环境的作用,走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顺应自然之道的发展才是人类经济发展的大
道,才能为人类发展保留充满诗意的栖居空间。
二、在特定场合可以成为决定性条件
在特定场合,
在其它条件相同时,
自然环境会对人类活动产生决
定性的影响。评价自然环境时,常用内因和外因两个概念。对于社会
发展,自然环境是外因。当外因与内因比较时,内因是根据,是决定
性的,
外因是条件,
是第二位的。
在评价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影响时,
在内因与外因对比时,这一结论是正确的。
从必要性讲,外部条件与内部条件一样,都是必要的,因而都是
重要的,
不可缺少的。
对于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的建设,社会环境
和自然环境都是重要的,不可缺少的。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
东风
这个自然环境是决定性的。
当内因基本相似时,
外因的差异可以是决
定性的。在工农业布局中和区域规划、城市规划中,遇到的问题,不
少是这一类具体问题。
以厂址选择为例,大都是在投资来源、原料基
地、销售市场已经具备的前提下,找一个相对理想的落脚点。在干旱
地区选择厂址,
供水来源往往是决定性的。
在山区选择厂址,找一块
比较平坦的土地往往是决定性的。大庆、东营、克拉玛依等石油城市
的兴起,油田资源是决定性的。
自然环境好坏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又因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
和生产关系的改变,其影响程度各不相同。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科学技术的进步,
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程度也就不断地发生变
化。例如,远古时代的洪水威胁,人们只能处于被动状态,传说中的
大禹治水,
即使是事实,其能力也是有限的,
而今天,洪水给人们所
造成的危害,
虽还不能全然根除,
但基本上能够创造有利条件而加以
控制。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
自然环境的变化十分缓慢,
通常需要数百万年、
数千万年乃至上
亿年才能显现其变化,
而人类社会的发展,
要比自然环境的演变快得
多。
自然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中经常必要的条件之一,
它对人类社会
的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那种不承认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有某
种程度的影响,
否认劳动生产力与自然条件有联系的观点,
是不符合
客观实际的,显然也是错误的。
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是矛盾的,
人类要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往往
会引起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
从而遭到自然界的报复。但是,人类在
和自然斗争中,
能够逐步认识自然规律。
原有的自然生态平衡被破坏
后,通过人的因素,又能够重新建立新的平衡。人类总是在不断改变
生态平衡和重新建立新的生态平衡中,不断发展,
不断前进的,
永恒
的、
静止的生态平衡是不存在的,
不利的自然环境也是能够加以改造
的。从这个意义上说,
人类和自然环境又是统一的。在人与自然环境
这一对矛盾中,
人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人类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和科学
试验中,不断地认识自然、利用自然、
改造自然,让自然为人类谋利
益。
⑻ 人类活动对地表的改变有哪些影响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①按照自然规律改变和塑造新的地表形态。例如,填海造田、开挖河道、修建水库、绿化沙漠等。②违背自然规律破坏了地表形态。例如,沙漠化扩大,水土流失等。
⑼ 人类活动对地表有益的影响有哪些
1、植树造林:植树造林是新造或更新森林的生产活动,它是培育森林的一个基本环节。回植答树有益于子孙后代,先人留下浓荫树, 后辈儿孙好乘凉。种植面积较大而且将来能形成森林和森林环境的,则称为造林。
2、退耕还林:退耕还林就是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将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停止耕种,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因地制宜地植树造林,恢复森林植被。
3、修建水利工程:水是人类生产和生活必不可少的宝贵资源,但其自然存在的状态并不完全符合人类的需要。只有修建水利工程,才能控制水流,防止洪涝灾害,并进行水量的调节和分配,以满足人民生活和生产对水资源的需要。
4、退耕还草:退耕还林还草,是指为防治水土流失,对坡耕地实施停止耕种,改为植树种草,恢复植被,控制水土流失的治理模式。我国在水土流失严重的水蚀区和风蚀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已成为改善西部地区恶劣生态环境的一项重大措施。
5、封山育林:封山育林是利用森林的更新能力,在自然条件适宜的山区,实行定期封山,禁止垦荒、放牧、砍柴等人为的破坏活动,以恢复森林植被的一种育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