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地质调查包括哪些
❶ 数字地质调查系统的主要成果
(1)创建了PRB(地质点POINT、路线地质观察ROUTE与地质界线BOUNDARY是数字填图理论中的核心要素,简称PRB)数字地质调查基本理论与方法,解决了国际上30多年以来在地质调查中难以实现计算机野外数据采集全程化和难以满足不同学科地学者对野外数据采集的需求问题,建立了地质填图全过程的数字模式。
(2)突破了多项集成技术,开发了适合多比例尺的数字地质调查软件,涵盖地质调查、固体矿产勘查、矿体模拟、品位估计、资源量估算、矿山开采系统优化等内容,实现了地质填图、固体矿产勘查的全过程数字化。
集成建立了数字地质调查硬件体系,包括掌上机、GPS+数字化罗盘、便携式计算机、数码相机、摄像机、语音录音笔等,为地质学家提供了具有智能化的野外数据采集器;基于集GPS+ECOMPASS、RS、GIS一体技术,创建了嵌入式GIS空间数据模型、索引、压缩/解压缩以及影像数据的快速可视化等功能的解决方案,实现了地质调查数据与遥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多源数据整合;基于构件、中间件、数据建模与数据库、工作流等综合技术,开发了野外掌上机地质数据采集系统和数字填图桌面系统(地质路线和地质剖面),实现了不同平台间的无缝连接,解决了地质记录更新(批注)一致性(保证实测部分三级的一致性),提供了综合数据处理和数字填图技术流程与传统填图流程一致性(认识—提高—认识—再提高)的关键技术与方法(工具),为不同阶段地质填图产品制作提供了平台;创建了PRB数据流“栈”与不同阶段数据模型继承和传递技术,建立了野外路线数据库、野外总图数据库、实际材料图数据库、剖面数据库及不同阶段数据库的互通,创建了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模式,开发了空间数据库辅助检查工具。
(3)创新性地开发和集成了与野外数据采集系统一体化的世界上首个地质GPS数字罗盘,实现了地质产状测量与定位的数字化与自动化。获得外观设计专利1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
(4)创建了数字地质填图技术流程,编制了数字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规范。
❷ 数字地质调查路线的布设原则
在确定野外数字采集区域后,首先应根据项目要求,布设该区域的地质调查路线,调查路线的布设一般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第一,路线布设一般要以垂直各类地质体界线和区域构造线方向的穿越路线为主,如果穿越路线难以满足全面掌握区域地质情况,也可采用穿越和追索路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布线。
第二,地质路线必须全面控制测区所有地质体和重要构造形迹的空间展布及其分布规律,这就要求在野外地质调查、验证阶段,找出图幅内存在的主要地质问题,并选择关键性路线进行野外地质调查、验证,野外地质调查路线应选择在露头出露较好、填图单位较多、地质现象较丰富,并能较好地解决测区内存在的重大地质问题部位,要求图幅内出现的每一个填图单位都必须有两条以上野外主干填图路线控制,对路线线距和点距不作机械的规定,对地质结构复杂地区,地质路线控制密度应较大,反之则可适当放稀。有实测剖面控制的地段,实测剖面可以代替相应地段的地质路线。
第三,路线布设应在数字填图系统的平台上进行,为了在屏幕上能清楚看到地层、构造、植被、自然地理和人文特征,提高布置观察路线的目的性,在具体布置路线时要将数字地形图、与数字地形图配准的 DEM 图以及遥感图像和遥感解译地质图三者结合起来,根据情况选择不同图件进行叠加,自由组合使用,以取长补短,提高布置路线的目的性和填图时的预见性,明确该路线要解决的地质课题。
❸ 地质调查的种类
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分类,是按地质填图比例尺来划分的,即根据地质调查工作的详细程度的要求,分为:
(1)小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1:1 000 000,1:500 000);
(2)中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1:250 000,1:200 000,1:100 000);
(3)大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1:50 000,1:25 000)。
上述分类中常用的比例尺是1:1 000 000,1:200 000和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范围,一般是按国际分幅(经纬度),或按工作任务要求划分。大、中比例尺或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开展,首先要选择好调查的地区,选择的地区一般应符合下列原则:
(1)国民经济建设或国防建设需要的地区;
(2)成矿地质条件有利,并已具备前期地质工作相适应的研究程度;
(3)自然经济地理条件较好,或已有中、近期国家建设的发展计划,能取得较好经济效益的地区;
(4)确定调查范围时应尽量照顾国际分幅,保持图框的完整性并考虑与邻区图幅的连接。
关于小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已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进行,一般在地质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首先开展。地质调查工作比例尺的确定,一般应按照由小比例尺、中比例尺、大比例尺的顺序进行,以使得地质研究程度的逐步深入,符合人们对地质环境由浅入深的认识规律。根据多年来地质工作的经验总结,这种逐步深入的工作方法,能取得较好的地质效果和经济效益。在特殊情况下,也可在实际的地质调查区内直接进行中比例尺或大比例尺的地质调查。
❹ 说明一份完整的地质调查报告包含哪些内容
地质调查报告分勘查程度,具体内容都有固定要求,或查看规范,里面有说明
❺ 数字地质调查数据库资料汇交技术要求的研究与意义
马飞飞1 李莉2 郭慧锦1
(1.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2.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
摘要 中国地质调查局自1999年以来,在数字区域地质调查基本理论与技术方面,开展了系统全面的研究,由2004年数字填图系统RGMap 2.0升级到2010年的数字地质调查系统DGSS(2010)。自开展此项技术工作,获得了大量的数字地质调查资料,但数字地质调查资料的汇交仍没有标准规范,影响了数字地质调查资料的汇交和验收工作。本文提出了数字地质调查数据库资料的汇交技术要求,包括数字地质调查数据库资料汇交内容、格式要求、文件的编制、组织形式、质量要求及数据检查等几个方面的内容。本汇交技术要求的研究和探索为地质资料汇交人和地质资料管理机构接收、检查地质调查资料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数字地质调查 数据库资料 汇交技术要求
1 研究现状
中国地质调查局自1999年以来,在数字区域地质调查基本理论与技术方面,开展了系统全面的研究,并于2001年和2002年,相继开展了1:5万和1:25万数字试点填图。至2003年,研制开发的数字填图系统(RGMap),它使野外数据采集的空间定位及数据采集方法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填补了我国地学信息野外现场数字采集技术的空白。传统的纸质笔记簿和手图,被具有GPS定位与导航显示、漫游的数字化地理底图、具图形编辑功能和电子笔记簿功能的野外数据采集系统所取代。这种全新的野外数据采集系统具有可视化野外定位、标绘各种地质体和地质界线、地质现象描述、产状记录、采样、素描、照片、野外实测剖面数据等多源空间数据的获取、存储与管理的功能,并采用了结构化数据库与非结构化地质观察现象文本数据库相结合的特点,辅以PRB 字典库,为地质学家野外调查提供了多方位技术支撑。通过4幅1:5万和10幅1:25万数字试点填图试点应用,使数字填图系统已臻于完善,为中国地质调查局全面推广数字填图方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4年,数字填图工作在全国正式全面展开,从此,我国在全球真正率先实现了区域地质调查中的计算机技术应用全程化[1~5]。
2004年,数字填图系统由数字RGMap-RGMapGIS-MEMap-MEMapGIS-MEExplo五大子系统构成。RGMap为数字填图野外数据采集子系统、RGMapGIS为数字填图室内综合整理与数据处理子系统、MEMap为矿产资源调查评价探矿工程数据采集子系统、MEMapGIS为矿产资源调查评价矿区数据、控矿工程数据的数据综合、处理、制图子系统、MEExplo为矿产资源调查评价、资源量估算与矿体三维可视化子系统。
2010年,将数字填图野外数据采集系统、数字剖面系统、固体矿产野外数据采集系统、矿产资源调查数据处理与综合分析子系统、资源储量估算系统和矿体三维显示系统等6大系统集成为一体化的数字地质调查系统软件DGSS(2010)。该软件系统由4大子系统构成:①数字地质填图系统,RGMAP(Regional Geological Mapping System);②探矿工程数据编录系统,PEData(Prospecting Engineering Data Documentation System);③数字地质调查信息综合平台,DGSInfo(Digital Geological Survey Information System);④资源储量估算与矿体三维建模信息系统,REInfo(Reserve Estimate &3D Modeling Information System)。
数字地质调查项目数据库资料汇交到目前仍没有标准规范而不能为广大地质工作者和国民经济提供更好的服务,很多数字地质调查项目已经完成工作,但是地质资料却不能及时汇交并提供利用,汇交人不清楚数字地质调查数据库资料应汇交哪些内容,数据应如何组织,接收人不知道如何接收、检查数字地质调查数据库资料,数字地质调查技术方法目前主要运用于1:5万、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1:5万矿产远景调查项目,因此笔者重点就区域地质调查和矿产远景调查数字地质调查数据库资料的汇交进行了研究和探索,现从数字地质调查数据库资料汇交内容、组织形式、质量要求、数据的验收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2 汇交内容
2.1 区域地质调查形成的数字地质调查数据库资料的汇交内容
汇交内容包括:背景图层库、图幅PRB库、野外手图库、采集日备份、样品数据库、实际材料图库、编稿原图库、空间数据库、综合成果、遥感、勘探工程库、基本信息、数字剖面等。
2.2 矿产远景调查形成的数字地质调查数据库资料的汇交内容
汇交内容主要包括:背景图层库、图幅PRB库、野外手图库、采集日备份、样品数据库、实际材料图库、编稿原图库、空间数据库、地球化学库、地球物理库、基本信息库、勘探工程库、遥感、综合成果、大比例尺综合图和数字剖面、元数据和各类建库文档等。
3 格式要求
数字地质调查数据库文件的格式要求严格按照数字地质调查系统自动生成的电子文件格式汇交,电子文件的命名、属性结构不得更改;各类成果库的整理应符合相关的数据库建库标准(如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标准、战略性矿产远景调查数据库建库(数据字典)标准)等。
软件类电子文件的格式原则上不作限制,主要提供项目开展中所使用的软件或根据开发时所用的工具软件而提交相应格式的电子文件。
数据库文件的汇交,应包括数字地质调查项目实施过程中形成的全部数据库文件、元数据文件和数据库所涉及的字典库与系统库,以使数据库能够正常打开,汇交的数据库只能使用数字地质调查系统自带的系统库(SLIB)文件;确保数据库中各个图层齐全,属性完整,参数正确;删除数据库中的冗余文件及文件夹。汇交数据库的同时需汇交与数据库相关的建库工作报告、数据库验收意见、数据库验收报告等文字材料。
以数据为主的数据库(如关系型数据库、属性数据库)应汇交包括所有数据在内的表文件以及与之相关的索引文件、备注文件、容器文件等。
以图形为主的数据库应汇交所有的图形文件、图层文件、外挂库和浏览数据库所必需的系统库、字库、属性库、外部链接文件等相关文件以及与数据库关系密切的其他文件和文件夹。
以光栅图像为主的数据库应汇交所有图像文件及与之相关的其他文件和文件夹。
软件汇交,应包括最终形成的软件系统的安装程序、源代码以及软件使用说明等相关文件和技术文档,如有测试数据也应一并汇交。
非独立使用的软件应提供相应的支持软件或控件,无法提供时应在电子文件登记表的“电子文档说明”中说明获取的方式和途径及其版本、生产商等相关信息。
4 文件的编制
数据库和软件类电子文件汇交时,数据库类文件应保持数字地质调查系统自身文件的组织方式、目录结构和属性结构。数据库类文件编制时按照数字地质调查系统自动生成的文件夹形式进行存放;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按照《DD2006-06 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标准》进行编制,装饰图层分层进行整饰,整饰图层的命名采用被整饰图层名前面加“a”表示,如 a_GeoPolygon.wl,a_GeoPolygon.w,地理图层的命名和属性采用国家地理信息中心提供的地理底图的命名和属性进行编制;其他库文件按照战略性矿产远景调查数据库建库(数据字典)标准进行建库; 元数据按照《DD2006-05地质信息元数据标准》,采用元数据采集器进行编制。
“安装程序”、“源代码”、“技术文档”、“测试数据”等类别分类建立文件夹存放相应的电子文件。
数据库或软件类所用到各种工具软件的系统库、字库等相关文件要以独立文件夹的形式与其他与之相关的电子文件存放在一起。如果是整个系统共用一套文件,则可将它们存放在上一级文件夹中,并在电子文件登记表的“电子文档说明”中给予说明。
5 组织形式
每一份数字地质调查资料电子文档以一个独立的子目录(一级子目录)置于根目录下,子目录名即为该份资料的电子文档号,该份电子文档所有的电子文件均置于此子目录下。在一级子目录下建立两个名为“源电子文件”和“存档电子文件”的二级子目录,分别用于存放该份电子文档的源电子文件和存档电子文件。在“源电子文件”子目录下建立一个名为“数据库和软件”的三级子目录,将数字地质调查技术形成的所有数据库资料按照其系统形成的原有的目录结构分类存放到该子目录中。
6 质量要求
数字地质调查数据库资料内容齐全,包括技术文档、原始资料数据库、综合成果数据库、元数据、建库工作报告和质量控制文档等内容。数字地质调查数据库资料需经过专家验收,提供正式的验收记录表、验收意见和验收报告等。各类库文件应按相关规范完成数据库的建库工作任务(重点是空间数据库、地球化学库、地球物理库、样品数据库、综合成果库的建库)。数据库结构和数据表关联关系正确,该数据库文件可由数字地质调查系统运行。数据种类应与报告一致。数据必须分图幅组织。所有的数据库文件必须有正确的投影参数。
7 数据检查
7.1 齐全性检查
对照任务书、成果报告、成果报告评审意见及数据库文件的验收报告或验收意见书检查数字地质调查数据库文件数据是否汇交齐全,检查内容参照数字地质调查数据库资料汇交内容。
7.2 完整性检查
对照数字地质调查数据库资料汇交内容与数据库资料电子文档的组织形式检查数据的完整性。重点检查文件、图层、数据表、空间实体的完整性,数据量缺失和数据项缺失,注记的完整性和相关技术文档的完整性等。
7.3 正确性检查
①按照数字地质调查数据库资料电子文档的组织形式检查数据库文件组织形式的正确性。②对照成果图检查空间数据库文件是否为最终的成果数据,首先检查图元个数的一致性,图元是否有多余或遗漏;其次检查图元数据相对位置的正确性,确保空间数据库文件是最终的成果数据。③数据文件及文件夹命名的正确性:文件存放位置的正确性及数据属性中上下标、大小写等书写格式的正确性。④系统库文件正确性的检查。⑤数据参数的正确性检查。⑥整饰文件的正确性。重点检查整饰图层文件的命名、内容等是否符合相关标准与技术要求。⑦空间数据库的正确性。按照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文件存储组织结构表进行空间数据库的检查。⑧地理数据的正确性。重点检查地理数据的命名和属性的正确性;地理图层的命名和属性需按照国家地理信息中心提供的地理底图进行命名和属性结构的设置。
8 意义
数字地质调查数据库资料汇交技术要求适用于区域地质调查、区域矿产调查、地质勘探等地质工作采用数字地质调查系统形成的资料的制作、接收、验收和汇交。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区域地球物理调查、矿产评价等采用数字地质调查技术形成的资料可参照本汇交技术要求。
本技术要求中的数字地质调查数据库资料的汇交内容、格式要求、文件的编制、质量要求、数据检查及组织形式示例对地质资料汇交人如何汇交数字地质调查资料,资料管理机构的资料管理人员接收、验收此类地质资料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为今后地质资料的社会化服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得地质资料的社会化服务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李超岭,于庆文,杨东来,等.PRB数字地质填图技术研究[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3,28(4):377~383.
[2]李超岭,张克信,墙芳躅,等.数字区域地质调查系统技术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02,17(5):763~768.
[3]李超岭,杨东来,于庆文,等.数字地质调查与填图技术方法研究[J].中国地质,2002,29(2):213~217.
[4]李超岭,于庆文,张克信,等.数字区域地质调查基本理论与技术方法[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3.
[5]李超岭,张克信,于庆文,等.数字填图中不同阶段数据模型的继承技术[J].地球科学,2004,29(6):745~752.
❻ 数字地质调查路线的布设
调查路线的布设是通过在室内设计路线实现的。首先进入工作图幅,打开图幅 PRB库,版在 “PRB 操作”菜单下权选择 “室内 PRB 数据入录(野外手图)”菜单,在弹出的级联菜单中选择 “设计路线”,然后遵照布设原则进行路线设计并以右键结束,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填写属性数据,完成路线布设任务。
❼ 数字地质调查系统的介绍
数字地质调查系统DGSS是贯穿整个地质矿产资源调查过程的软件,功能涵盖区域地质调查、固体矿产勘查、矿体模拟、品位估计、资源储量估算、矿山开采系统优化等内容
❽ 数字地质调查系统的系统介绍
数字地质调查系统DGSS(Digital Geological Survey System)是贯穿整个地质矿产资源调查过程的软件,功能涵盖区域地质调查、固体矿产勘查、矿体模拟、品位估计、资源储量估算、矿山开采系统优化等内容;该系统基于数据“层”模型、数据流“池”技术、不同阶段数据模型继承技术、数据互操作技术和3S技术实现了整个地质调查过程的无缝数字化与一体化,并创新地开发了地质三维罗盘和野外数据采集为一体的野外数据采集器,不但为地质人员应用高新技术降低了门坎,而且极大地提高了研究精度和效率,丰富了成果表现形式和服务形式。随着数字地质调查系统完善和应用,已逐步成为国内地质调查领域的主流软件和工具。软件由四大子系统组成:
具有整合显示地理、地质、遥感等多源地学数据,GPS导航与定位,电子罗盘测量,路线地质调查地质点、地质界线、点间分段路线地质(不定长的)数据描述,产状、素描、化石、照片、样品、地球化学数据、重砂、矿点检查等数据采集,路线信手剖面自动生成、实测地质剖面导线、分层、地质描述、素描、照片、采样、化石等野外数据采集功能。
提供全国大、中比例尺标准图幅接图表,野外PRB数据检查与编辑,PRB数据入库,PRB数据整理与处理(数据浏览、数据提取形成专题图层),剖面厚度自动计算,剖面图和柱状图自动绘制,等值线计算与制图,多元统计计算与成图,地球化学数据采集、处理与成图,第四系钻孔综合剖面图、地球物理物理数据处理与成图,PRB空间数据定量评价,实际材料图编辑与属性继承操作,1/10万实际材料图投影到1/25万图幅(或1/2.5万到1/5万),编稿地质图编辑与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立,异常查证结果数据库、矿点检查结果数据库以及综合地质构造图层、含矿地质建造图层、控矿构造图层、矿产地图层、矿化信息及找矿标志图层、蚀变带信息、物、化、遥等综合异常图层、矿产预测远景区图层、找矿靶区图层、地质工作部署建议图层等内容的成矿规律与矿产预测图数据库的建立等功能,满足完成野外手图、PRB图幅库、实际材料图、编稿地质图及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整个过程的要求,覆盖各种比例尺填图全过程。
另外提供了探矿工程数据综合、处理、制图过程:探槽、浅井、坑道、钻孔探矿工程数据、勘探线数据、采样分析数据录入与组织管理,自动生成坑道、探槽、钻孔、浅井工程图件的基本内容投影在矿区平面图上,自动输出坑道、探槽、钻孔、浅井工程编入数据采集表、素描图、矿区平面图,多模式多用途钻孔综合柱状图应用等相关功能。 基于条件表达式的工业指标设置,勘探线剖面生成与编辑,单工程(单指标、多指标)矿体圈定与人机交互编辑,人机交互矿体连接(直线、曲线及提供连接规则),地质块段法储量计算,剖面法储量计算,采样平面图法,地质统计学储量计算(含距离加权反比法),煤矿储量计算、采空区动态储量管理、矿体三维显示与分析等功能,输出各种与储量计算有关的表格与图件。
数字地质调查软件系统开发与推广应用是地质调查主流程信息化建设的标志成果。2004年以来,成果获国土资源科学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国家专利4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4项;推广单位超过300家、5000套,涉及全国地质、煤炭、冶金、有色、武警黄金、化工、建材、核工业等工业部门、高校科研部门、矿业公司;举办数字地质调查技术培训班超过90次,培训人员约9000人次;在丹麦地质调查局格陵兰数字填图计划中推广试验,为非洲、拉丁美洲以及东盟约40个国家举办数字填图技术讲座;技术支持网站的注册用户达到3600人,网站访问量达27万人次。
❾ 数字路线地质调查的PRB过程
实际的地质现象是经地质学家(地质调查者)在野外调查,并将实际观测结果作为具有描述性信息的地质对象的空间属性(点、线、面等)和描述地质对象的属性,记录在地图上或笔记簿上。野外数据的获取技术就是这个过程的数字化过程(图6.7),也是地质填图工作的最基本方法。野外路线观测对象及其过程所涉及的实体类型多而复杂,如果按空间对象的定义进行统计,则野外路线观测对象基本上可以包括所有的空间对象,除此之外,区域地质调查野外路线观测的过程,如野外观测路线、定点、采样本身也是野外数据采集的对象,因此,必须把野外路线观测的对象及其过程定义为一个简单的空间对象聚合模型,这种聚合模型可以满足对地质体的地理表示和描述性的信息表示。它不但要满足传统地质填图的要求及符合野外填图基本规律,还能在野外全程收集到各种复杂的地质现象,并使之数字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并可编绘出数字化实际材料图、编稿地质图,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地质调查繁琐的工作过程,大大加快了野外资料整理和处理时间。
经分析,零维和一维空间对象的定义基本可以满足对野外路线观测对象及其过程的描述:①用实体点表示地质定点、采样、产状、GPS点、矿点的空间位置和属性。②野外观测路线的轨迹只要显示始终端结点而不需定位左右邻面,因而可以用网链(网络)来表示其空间位置和属性。③地质实体界线、断层等采用全链来表示,因为需要显示地定位左右多边形,并对左右多边形的属性给予描述,以便地质连图。④如果在野外可直接对观测的地质实体进行圈定,则可采用几何拓扑环进行表示。
综上所述,用实体点——地质点(Point)、网链——分段路线(Routing)、全链或几何拓扑环——点和点间界线(Boundary)的数据模型和组织方式,对野外路线观测的对象及其过程的描述进行定义、分类、聚合和归纳,分层并结构化的储存在空间数据库中,我们把这种野外路线观测描述的地质现象的复杂过程及其本身观测的过程变为数字PRB过程。PRB过程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由PRB数据模型、PRB基本过程、PRB的基本过程组合的规则、PRB过程的公共机制、PRB过程基本程式、PRB数据操作、PRB字典、三级PRB体系、PRB数据质量定量评价体系构成。
PRB数据模型是描述PRB的基本过程、支配PRB 基本过程组合的规则及运用整个PRB过程的公共机制的数据模型,共有10个野外采集实体数据模型构成,它们是地质点、分段路线、点上和点间界线、GPS 点位、样品、化石、产状、素描、照片、设计路线。PRB数据模型均有描述空间位置和观测内容(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描述)的三部分组成。每个过程的空间位置数据库解决了地质制图的问题,每个过程的结构化数据库解决调查内容结构的规范化,每个过程的非结构化数据——自由文本开辟了自由发挥和地质思维的空间,既能满足计算机处理的需要,又能保证地质工作者取全观测数据和参数,描述地质实体的空间位置和属性等。
PRB过程基本程式是由PRB组合而成,它是路线地质调查的最小组合单位。一条野外路线可有若干个最小单元组合而成。可由地质人员任意组合,它有以下几种最小单元的组合模式:
模式一,P适合区域地质调查野外填图中的补点工作。
模式二,P-R-P,P-(B)-R-(B)-P,适合地质内容复杂程度中等的填图工作。
模式三,P-(B1,B2,…)-R -(B1,B2,…)-P,适合地质内容复杂程度高的填图工作。
P过程:P[描述属性]{☆图幅编号,☆路线号,☆地质点号,经度,纬度,高程,纵坐标,横坐标,地理位置,露头性质,点性,微地貌,风化程度,岩性A,岩性B,岩性C,岩性代码A,岩性代码B,岩性代码C,地层单位A,地层单位B,地层单位C,接触关系AB,接触关系BC,接触关系AC,描述,国标码,日期,地质点描述文件名(自由文本格式)}。
P[空间位置](GIS 图层)。
R过程:R[描述属性]{☆路线号,☆地质点号,☆点间编号,填图单位,日期,分段路线距离,点间累计距离,路线方向,备注,分段路线描述文件名(自由文本格式)}。
R[空间位置](GIS 图层)。
B过程:B[描述属性]{图幅编号,☆路线号,☆地质点号,☆B编号,☆R编号,纵坐标,横坐标,高程,经度,纬度,右边地质体,左边地质体,界线类型,走向,倾向,倾角,接触关系,国标码,备注,日期,点间界线描述文件名(自由文本格式)}。
B[空间位置](GIS 图层)。
上述模式数字化过程可以保证区调野外数据采集所需要计算机处理最基本的信息项的结构化,而且具有能够保证地质学者不受约束地采全、采准野外观察数据的特点。
通常把基本PRB过程、支配这些过程组合的规则及运用整个PRB过程的公共机制作为PRB过程的三个主要要素。
(1)基本PRB过程
地质点Point过程、分段路线Routing过程、点间界线Boundary过程构成基本PRB过程。地质点Point(P)过程是指野外路线所通过的地质界线,重要接触关系,重要地质构造,重要地质现象等进行地质观测点控制的过程。地质观测点的密度按有关技术要求执行。分段路线Routing(R)过程是两个地质观测点之间的实际分段路线描述记录的控制过程。该实际路线根据两个地质观测点之间的内容和变化来进行分段描述,该变化可以是两个地质实体的界线,也可以是一个地质实体的内部变化,采用网链表示。点间界线Boundary(B)过程依赖于Routing过程。它是对两段Routing之间的界线来进行分段描述。该界线可以是两个地质实体的界线,也可以是一个地质实体的内部变化界线。在室内PRB数据处理过程中,Boundary过程是地质连图的重要依据。采用全链表示。
(2)PRB过程组合的规则
地质点Point过程是PRB过程的核心,分段路线Routing过程及点间界线Boundary过程必须隶属P过程。一个P过程可以有1个至n个R过程,0个至n个B过程。一个R过程必须有1个或1个以上的B过程。如果1个P过程只有一个R过程,则B过程可以没有。数字区域地质调查野外数据采集PRB过程划分如图6.8所示。
图6.8 野外路线地质调查数据采集PRB过程划分
(3)PRB过程的公共机制
根据数字填图的特点,PRB过程的公共机制由PRB过程划分、PRB过程字典与PRB过程扩展机制组成。
A.PRB过程划分
其编码规则为从一个P过程到下一个P过程,P编号必须是唯一的。R过程的编号从该点的P过程到下一个P过程是顺序往下编号的,B编号也必须是唯一的。B过程的编号在一个完整的PRB过程中,其编号是流水编号的,以便顺序存储。但B过程必须填上隶属的R过程。
B.PRB过程字典
在PRB过程中,PRB过程字典占有重要的位置。其目的有三个:一是要解决地层、构造、岩性等地质内容描述的标准化问题;二是要提高野外数据采集效率;三是野外填图字典的作用。传统地质填图,尽管具体要求由工作细则约束,但也很难取得统一。PRB过程字典的建立可以减少或避免以往地质领域存在的同名异物与同物异名的问题,为数据在更大范围内有效共享提供基本保证。
野外数据采集系统应支持三种类型字典:PRB过程一般术语字典、PRB过程野外记录结构化描述字典、PRB过程规范结构化填空补缺式描述字典。
C.PRB过程扩展机制
在PRB过程中还有一些采样过程,这些采样过程包括产状、化石、素描、照片、影像、样品的数据采集,约定采样过程全部隶属于R 过程,其采样过程的编码与 R 过程一致。
❿ 数字地质调查系统的基本情况
1999年以来,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在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等专项中设置了多个与数字地质调查技术研究、系统研发及推广应用相关的项目,包括计算机辅助区域地质调查系统、区域地质调查新技术新方法示范、矿产资源调查野外数据采集系统、数字区域地质调查野外数据采集工作指南、数字区域地质技术要求、数字填图过程、多源数据整合及成果表达方式研究、数字填图野外示范、地质调查野外数据采集系统推广与技术支持、矿产资源调查数据处理与综合分析子系统、危机矿山勘查项目成果报告编制GIS系统研究、战略性矿产远景调查成果资料数据库系统建设(2006“战略性矿产远景调查部署研究及成果综合”项目,矿调〔2006〕17-1)、“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标准”、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数据库、1∶25万民和幅区域地质调查、1∶25万阿荣旗幅区域地质调查、1∶25万玉林市幅区域地质调查、1∶5万东山县、管前村幅区域地质调查、1∶5万崇阳、汀泗桥幅区域地质调查以及云南、西藏、新疆、陕西、黑龙江等5省(区)固体矿产资源评价项目和12个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项目等。
这些项目大多由发展研究中心负责,有12个单位参加。通过上述项目的执行,在计算机软件开发、地质矿产专业等120多名科技人员的努力下,通过研发、试验、实验、培训、推广应用、再完善的螺旋式开发模式,经过几百个图幅、30余个矿区的应用,相继完成了区域地质调查和课程资源调查野外数据采集系统等成果。2010年在已有工作基础上,把原数字填图野外数据采集系统、数字剖面系统、固体矿产野外数据采集系统、矿产资源调查数据处理与综合分析子系统、资源量估算系统和矿体三维显示系统等6大系统集成为一体化的数字地质调查系统软件(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