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剖面图中的N5是什么意思
Ⅰ 电阻率测深法的应用
理论上,只要电极距足够大,直流电阻率测深法的探测深度可以无限的大。但直流电阻率测深法探测深度一般不大,一方面,当探测深度大时,MN也大,体积效应相应增大,分辨率降低;另一方面,由于野外施工方面的困难,直流电阻率测深法也不适合于进行大深度的探测,实际上常用来进行500 m以内的探测。如果要求的勘探深度大于500 m。一般都要采用电磁测深方法。
电测深法在地质勘探中能解决下列问题:
1)确定覆盖层厚度,了解基岩起伏和基岩风化壳发育深度等。
2)寻找层位稳定的煤层、含水层,确定其顶底板埋深。
3)详细研究具有明显电阻率差异的断层破碎带、陡立岩性接触界线的产状(走向、倾向)。
4)查找埋藏不深、规模较大、电性差异明显的地下局部不均匀体,如矿体、局部的砂层透镜体、古河道、充水溶洞和人工洞穴等。
1.3.5.1 电极距的选择
供电电极距AB的选择:最小距离应能使电测深曲线的首支为近似于水平的线段,以便由它的渐近线直接求出第一层的电阻率ρ1和h1;最大AB距离应满足于勘探深度的要求,并保证测深曲线尾支完整,可解释出最后一个电性层。为使曲线光滑,以保证解释精度,各供电电极距在对数的AB/2轴上应均匀分布,一般使相邻两极距在模数为6.25cm对数纸上相距约为0.5~1.5cm。
测量电极距MN的选择:由于电测深解释时使用MN→0的理论曲线,因此MN/AB不能太大。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AB极距的不断加大,MN距离如果始终保持不变,那么当AB极距很大时,MN间电位差将会太小,以至于无法观测。因此,随着AB极距的加大,往往也需要适当加大MN距离,通常要求MN满足条件
电法勘探
表1.3.3是电极距的一种选择方案,在AB改变的一段范围内MN不变,当AB增大到MN/AB≈1/30时,再将MN增大。在两种MN的交替处,同一AB对两种MN都进行观测,以便圆滑曲线。
表1.3.3 电测深一种极距选择方案
另一种方案是MN/AB保持定值(如MN/AB=1/5),AB与MN同步增加,这种方案称为等比测深。
在第一种电极距选择方案中,在两种MN的交替处,会出现ρs曲线脱节。正常脱节有如下规律:在ρs曲线向右上升部分,由于MN的增大,会使曲线向下脱节;在ρs曲线向右下降部分,由于MN的增大,会使曲线向上脱节。这是由于MN的增大,勘探深度下降造成的。正常脱节在模数为6.25cm的双对数坐标纸上,脱节距大致在1mm以内。当MN附近地表浅部存在电性不均匀体时,接头点不按上述规律脱节,出现不正常脱节现象,如图1.3.10所示。
图1.3.10 电测深曲线的接口类型
a,d—正常接口;b—脱节呈喇叭状;c—节段交叉;e—脱节距过大;f—脱节位置反常
接口的处理:对正常接口,可采用平移的方法消除接口。对图1.3.10 a应向上平移,图1.3.10 d向下平移。对不正常接口,一般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进行处理。
平均值法处理:取接口处的几何平均值作为该极距上的视电阻率值。如对第一个接口的AB/2=9,12 m处理后ρs平均值,分别取
电法勘探
本方法只对接口处的视电阻率值进行处理。
消差法处理:通过第一个接口处的四个电阻率值就可以计算出因MN极距改变ρs产生的变化量,从而对第一个和第二个接口之间的ρs值进行修正。已知第一个接口处的四个视电阻率ρs
电法勘探
依此可计算出后面几个极距上的ρs校正值,第二个接口消差亦照此处理。经过消差处理后,整条ρs曲线均校正为MN/2=0.5 m的ρs曲线了。当第一个接口不好时,可按整条曲线中较好的那个接口进行消差归一处理。
1.3.5.2 测点位置与布极方向的选择
测点位置在平原可任意选择,如交通方便可选在沿公路、小路等地。在山区进行测深时,测点应选在尽量平坦的地带,即以最大MN/2为半径的范围内地形起伏不超过20°的地段。中心点附近要求介质较均匀,所有的测量电极均必须布置在同一种介质中,避免通过接触带。
关于布极方向,在平原地区,当各层分界面及标准层顶板的倾角不超过几度(≤5°)时,AB线的方向可任意选定。这时,极距的方向便沿着公路、小道以利布线和搬站的方便。当分界面倾角超过10°时,应沿岩层走向选定AB线方向。还应结合地形特点,在坡度不大的斜坡上,布极方向应与地形等高线大致平行。在山谷中,布极方向应与山谷走向一致,同时AB电极应尽量避免通过电性显著变化地带,如沟谷、河流、石崖、大断裂带等,以防止和减小地表电流屏蔽和非各向同性等的影响。
在有限体上进行电测深时,拉线方向对曲线有明显影响,对于良导体,一般应平行走向布极。
1.3.5.3 电测深成果的定性解释和定量解释
对电测深ρs曲线的定性解释是获得测区地质结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提供所获ρs曲线的地电断面情况,给出测区地质构造的定性概念,并可帮助选择定量解释的方法、步骤以及应注意的问题。通常是根据曲线的特征绘制反映测区电性变化的各种定性图件以说明测区的地质构造特征。
(1)电测深曲线类型图
电测深曲线的类型取决于地电断面的性质。曲线类型的变化可以反映地下岩层的变化特点。电测深曲线类型图的制作方法是:按相应的工作比例尺在图纸上标明各测点的位置,绘出该点经过缩小的电测深曲线,并在曲线首部注明起始点视电阻率值。最好能根据测区岩石电阻率资料绘出不同曲线类型与相应地质断面的对比图件,用以说明曲线类型变化的地质原因。
(2)ρs等值线断面图(ρs拟断面图)
为了反映某条测线通过的垂向断面视电阻率的变化情况,常绘制ρs等值线断面图。从这种图件可以看出基岩起伏、构造变化、电性层沿测线方向的分布等。等值断面图的做法是:以测点为横坐标,AB/2为纵坐标,把每个测点上各极距观测的ρs值标在相应位置上,然后勾绘ρs等值线。这种图的纵坐标一般选用对数坐标。
(3)相同极距的ρs剖面图和平面等值线图
为探查某一深度上岩石电阻率沿水平方向的变化情况,常选择某一固定的AB/2极距所对应的ρs,做出剖面图或平面等值线图。ρs剖面图的做法是:在横轴上按工作比例尺绘上测点位置,纵轴绘出某一AB/2极距时各测点上的ρs值。ρs平面等值线图的做法是:先将测点位置绘在平面图上,然后标上某一极距的ρs值,最后勾绘这些ρs值的等值线图。
电测深定性解释的任务是了解地层结构特点、地层与电性层的对应关系,并掌握它们沿水平和垂向的分布与变化情况。各种定性解释图件的绘制是定性解释的主要工作。这些图件将从不同角度展示探测区内岩石电性空间分布概况。
在进行定性解释时,首先要收集测区已有钻孔、测井资料,同时进行井旁电测深试验工作。有了工区内已知资料做借鉴,便可估计岩性、构造、地形等因素对电测深结果的影响,从而指导未知的工作。
电测深成果解释的最终目的是把电测深野外工作所获得的全部资料变成地质语言。这就要求对电测深资料进行定量解释和地质解译。对非水平地层电测深剖面资料进行定量解释的方法是二维反演方法。经过二维反演后,ρs拟断面图变为地电断面图。此时AB/2对应深度h,ρs变为ρ。根据地下岩层的电阻率特征和地质资料,进一步将地电断面图解译为地质剖面图。
在应用实例中,将展示这些图件。
1.3.5.4 应用实例
(1)寻找断裂构造
图1.3.11所示为华北平原边缘地带某断层的电测深成果图件。图1.3.11 a为曲线类型图,八条电测深曲线,其中N1~N4为四层KH型曲线,N5~N8为二层G型曲线,后者较前者缺失两层,显然在N4~N5点之间有一断层。图1.3.11b为ρs等值线拟断面图,当AB/2>1 000 m时,便见在N4与N5点之间,ρs等值线的形态和变化梯度发生变化。在N1~N4一侧,ρs等值线呈低阻稀疏分布,且背向界面而弯曲;N5~N8一侧,ρs等值线呈高阻密集分布。可见在N4至N5点之间两侧岩性不同,推断有一断层在此通过。上述两种图件的分析结果是一致的,但ρs等值线拟断面图更直观一些。经钻探证实,断层确实存在。在N1~N4一侧,上部为100 m厚的黄土和砂岩,中部为砂卵石层,下部为砂页岩夹层,最底部为奥陶系灰岩;在N5~N8一侧,上部为黄土和砂岩,下部为奥陶系灰岩。前者是四层结构,后者为二层结构的地电断面。
图1.3.11 华北平原边缘地带某断层的电测深成果
a—曲线类型图;b—视电阻率等值断面图
1—第四系黄土;2—卵石层;3—奥陶系灰岩;4—砂页岩夹石英岩;5—钻孔;6—断层
(2)寻找地下水
某地区表层为含水不多的泥沙层,厚约6~7 m,电阻率为150~180Ω·m。其下为富含地下水的砂层,电阻率约为50Ω·m,厚约5~25 m或更大些。含水层下部为石灰岩,可视为高阻标志层。实测曲线为H型,第一层反映表层,第二层为低阻含水层,尾部呈45°上升段,是高阻基岩的反映。定量解释结果与钻探资料基本上吻合。根据解释结果绘出了地电断面图,如图1.3.12所示。
图1.3.12 某区寻找地下水源的电测深综合成果图
1—泥沙层;2—砂层;3—灰岩
(3)研究和解决工程地质问题
图1.3.13 是某水利工程建设中应用电测深法探测水下岩层分布成果图。电测深观测是在水上进行的。由于水浅,最大电极距是450 m。图1.3.13 a上等值断面图的低阻封闭圈,反映了该处水下存在低阻的含泥质条带灰岩和页岩互层。这种岩石质地松散,不适合作为工程基底。为了解其分布,在低阻中心处作了 4 个不同方位的环形电测深,其结果如图1.3.13 b所示。在ρs极形图上,根据AB/2为200 m和40 m的曲线,明确地指出了低阻带的延伸方向是极形图的短轴方向。于是,电测深工作为选择坝址提供了宝贵资料。
这里顺便介绍一下环形测深法:
环形测深是在地表某点利用对称四极装置所进行的多方位测量,相邻方位角之间的夹角一般为45°。在地下岩层具有各向非同性的情况下,根据不同方位的测量结果,再综合利用地质、水文及其他物探资料便可确定覆盖层下地层的层理、裂隙及破碎带的走向。
环形测深的观测结果用ρs极形图来表示。其做法是:在图纸上先画出4条通过测深点的表示布极方向的直线,再按一定的比例尺将某一极距(AB/2)在各方位上测得的ρs值标在对应的方位线上,然后用折线将不同方位的ρs值依次连接成闭合曲线。对所有极距不同方位上的ρs值均绘出闭合曲线,便获得了由一系列闭合曲线所组成的极形图。
图1.3.13 某水利工程区电测深成果图
a—视电阻率等值断面图;b—环形电测深极形图(1cm=100Ω·m)
1—粗晶灰岩;2—泥质类岩;3—砂质灰岩
回到前面的问题,在图1.3.13 b中,AB/2=12 m极形图长、短轴差别很小,近似于圆形,表明地下岩层在浅部是均匀、各向同性的;AB/2=40 m和AB/2=200 m极形图南北方向明显拉长,则短轴方向(东西向)指向低阻带的延伸方向。
应注意的是,当AB/2远大于覆盖层的厚度时,极形图的长轴方向转而指向低阻带的走向(这是由于低阻带具有集流作用,请读者自行分析)。因此,利用极形图解决上述地质问题时,应特别注意以上变化规律。
在水文、工程与环境地质勘查中,对埋藏较浅的一些探测目标,采用高密度电阻率法可以获得更好的探测效果,将在下一节进行详细的介绍。
Ⅱ 什么是信息检索语言,检索语言有哪几种,并指出《中图法》的五大部类
为了使检索的过程,即文献标识和信息提问的对比进行得顺利,二者都需要用一定的语言来加以表达。只有借助于这种语言,文献的标引人员与检索人员才能有一个共同的约定,彼此才能沟通思想。也就是说,文献存储时,文献的内外特征按照一定的语言来加以描述,而检索时信息提问也按照一定的语言来加以表达。这种把文献的存储与检索联系起来、把标引人员与检索人员联系起来以便取得共同理解、实现交流的语言,就叫做检索语言。
检索语言的种类:
一 按照标识的性质与原理划分:①分类法语言 ②主题法语言 ③代码语言三大类。
①分类法语言是指以数字、字母或字母与数字结合作为基本字符,采用字符直接连接并以圆点(或其他符号)作为分隔符的书写法,以基本类目作为基本词汇,以类目的从属关系来表达复杂概念的一类检索语言。
著名的分类法有《国际十进分类法》、《美国国会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国际专利分类表》、《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等。
②主题法语言是指以自然语言的字符为字符,以名词术语为基本词汇,用一组名词术语作为检索标识的一类检索语言。以主题语言来描述和表达信息内容的信息处理方法称为主题法。主题语言又可分为标题词、元词、叙词、关键词。
③代码语言是指对事物的某方面特征,用某种代码系统来表示和排列事物概念,从而提供检索的检索语言。例如,根据化合物的分子式这种代码语言,可以构成分子式索引系统,允许用户从分子式出发,检索相应的化合物及其相关的文献信息。
二 按照表达文献的特征划分:①表达文献外部特征的检索语言 ②表达文献内容特征的检索语言。
①表达文献外部特征的检索语言主要是指文献的篇名(题目)、作者姓名、出版者、报告号、专利号等。将不同的文献按照篇名、作者名称的字序进行排列,或者按照报告号、专利号的数序进行排列,所形成的以篇名、作者及号码的检索途径来满足用户需求的检索语言。
②表达文献内容特征的检索语言主要是指所论述的主题、观点、见解和结论等。
《中图法》是《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的简称,是我国目前通用的类分图书的工具,读者掌握了这部分类法的有关知识,便能迅速、有效地查寻全国各图书馆的馆藏。
分类法基本结构
(1)基本部类:如中图法分五大类部:马列毛邓;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综合性图书。
(2)基本大类:构成分类表的第一级类目。中图法为22个基本大类。
(3)简表:由基本大类与由其直接展开的一、二类目所形成的类目表。如:
(4)详表:由简表展开的各种不同登记的类目所组成的类目表,是文献分类的真正依据。
根据图书资料的特点,按照从总到分,从一般到具体的编制原则,确定分类体系,在五个基本部类的基础上,组成二十二个大类。《中图法》的标记符号采用汉语拼音字母与阿拉伯数字相结合的混合号码。即用一个字母表示一个大类,以字母的顺序反映大类的序列。字母后用数字表示大类以下类目的划分。数字的编号使用小数制。现将五个基本部类及下设的二十二个大类列表如下:
A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A1马克思、恩格斯著作
A2列宁著作
A3斯大林著作
A4毛泽东著作
A49邓小平著作
A5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著作汇编
A7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生平和传记
A8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B哲学、宗教
B0哲学理论
B1世界哲学
B2中国哲学
B3亚洲哲学
B4非洲哲学
B5欧洲哲学
B6大洋洲哲学
B7美洲哲学
B80思维哲学
B81逻辑学(论理学)
B82伦理学(道德哲学)
B83美学
B84心理学
B9宗教
C社会科学总论
C0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论
C1社会科学现状与发展
C2社会科学机构、团体、会议
C3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C4社会科学教育与普及
C5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C6社会科学参考工具书
[C7]社会科学文献检索工具书
C8统计学
C91社会学
C92人口学
C93管理学
[C94]系统科学
C95民族学
C96人才学
C97劳动科学
D政治、法律
D0政治理论
D1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D2中国共产党
D33/37各国共产党
D4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
D5世界政治
D6中国政治
D73/77各国政治
D8外交、国际关系
D9法律
E军事
E0军事理论
E1世界军事
E2中国军事
E3/7各国军事
E8战略学、战役学、战术学
E9军事技术
E99军事地形学、军事地理学
F经济
F0经济学
F1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F2经济计划与管理
F3农业经济
F4工业经济
F49信息产业经济(总论)
F5交通运输经济
F59邮电经济
F7贸易经济
F8财政、金融
G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G0文化理论
G1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
G2信息与知识传播
G3科学、科学研究
G4教育
G8体育
H语言、文字
H0语言学
H1汉语
H2中国少数民族语言
H3常用外国语
H4汉藏语系
H5阿尔泰语系(突厥-蒙古-通古斯语系 )
H61南亚语系(澳斯特罗-亚西亚语系)
H62南印语系(达罗毗荼语系)
H63南岛语系(马来亚-玻里尼西亚语系)
H64东北亚诸语言
H65高加索语系(伊比利亚-高加索语系)
H66乌拉尔语系(芬兰-乌戈尔语系)
H67闪-含语系(阿非罗-亚西亚语系)
H7印欧语系
H81非洲诸语言
H83美洲诸语言
H84大洋洲诸语言
H9国际辅助语
I文学
I0文学理论
I1世界文学
I2中国文学
I3/7各国文学
J艺术
J0艺术理论
J1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J2绘画
J29书法、篆刻
J3雕塑
J4摄影艺术
J5工艺美术
J59建筑艺术
J6音乐
J7舞蹈
J8戏剧艺术
J9电影、电视艺术
K历史、地理
K0史学理论
K1世界史
K2中国史
K3亚洲史
K4非洲史
K5欧洲史
K6大洋洲史
K7美洲史
K81传记
K85文物考古
K89风俗习惯
K9地理
N自然科学总论
N0自然科学理论与方法论
N1自然科学现状与发展
N2自然科学机构、团体、会议
N3自然科学研究方法
N4自然科学教育与普及
N5自然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N6自然科学参考工具书
[N7]自然科学文献检索工具
N8自然科学调查、考察
N91自然研究、自然历史
N93非线性科学
N94系统科学
[N99]情报学、情报工作
O数理科学和化学
O1数学
O3力学
O4物理学
O6化学
O7晶体学
P天文学、地球科学
P1天文学
P2测绘学
P3地球物理学
P4大气科学(气象学)
P5地质学
P7海洋学
P9自然地理学
Q生物科学
Q1普通生物学
Q2细胞生物学
Q3遗传学
Q4生理学
Q5生物化学
Q6生物物理学
Q7分子生物学
Q81生物工程学(生物技术)
[Q89]环境生物学
Q91古生物学
Q93微生物学
Q94植物学
Q95动物学
Q96昆虫学
Q98人类学
R医药、卫生
R1预防医学、卫生学
R2中国医学
R3基础医学
R4临床医学
R5内科学
R6外科学
R71妇产科学
R72儿科学
R73肿瘤学
R74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R75皮肤病学与性病学
R76耳鼻咽喉科学
R77眼科学
R78口腔科学
R79外国民族医学
R8特种医学
R9药学
S农业科学
S1农业基础科学
S2农业工程
S3农学(农艺学)
S4植物保护
S5农作物
S6园艺
S7林业
S8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
S9水产、渔业
T工业技术
TB一般工业技术
TD矿业工程
TE石油、天然气工业
TF冶金工业
TG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TH机械、仪表工业
TJ武器工业
TK能源与动力工程
TL原子能技术
TM电工技术
TN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
TP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TQ化学工业
TS轻工业、手工业
TU建筑科学
TV水利工程
U交通运输
U1综合运输
U2铁路运输
U4公路运输
U6水路运输
[U8]航空运输
V航空、航天
V1航空、航天技术的研究与探索
V2航空
V4航天(宇宙航行)
V7航空、航天医学
X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X1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X2社会与环境
X3环境保护管理
X4灾害及其防治
X5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X7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
X8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
x9安全科学
Z综合性图书
Z1丛书
Z2网络全书、类书
Z3辞典
Z4论文集、全集、选集、杂著
Z5年鉴、年刊
Z6期刊、连续性出版物
Z8图书目录、文摘、索引
希望能给你带去帮助!!
Ⅲ 各类地质构造在煤层底板等高线图上有什么特征
褶皱和断层在煤层底板等高线图上的表现:
(1)倾角不变时,等高线平内行等距;倾角变化,容等高线间距变化;煤层走向变化,等高线为一组曲线
(2)向斜构造:呈一组曲线或封闭曲线,向斜轴两侧等高线对应出现,近轴标高低。等高线封闭时为煤盆构造,不封闭时为倾伏向斜。
(3)背斜构造:性质同向斜,只是等高线近轴部位高短轴背斜:曲线长圆形封闭穹隆构造:曲线最近圆形
(4)断层:煤层遇断层,等高线中断,正断层上下盘煤交线间无等高线,表示煤层缺失,逆断层等高线重造(当断层倾角大于煤层倾角时)。
(5)褶皱构造遇断层向斜遇正断层:上、下盘断煤交线同名等高线平距上盘大;向斜遇逆断层:上、下盘断煤交线同名等高线平距下盘大背斜情况相反。
(6)断层遇断层时:如果煤层底板等高线遇断煤交线中断缺失、缺失部分为无煤区,则该断层为正断层或正断层式移位。如果煤层底板等高线遇断煤交线发生重迭,重迭部分为上下煤层重复区,则为逆断层或逆断层式移位。
Ⅳ 检索号是什么意思
文献的检索号DOI: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Digital Object Unique Identifier)
国外的数字文献生产商较早采用唯一标识符来标回识其出版的电子文答献,并形成了很多应用在不同环境下的标识符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