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地质在军事中能起什么作用

地质在军事中能起什么作用

发布时间: 2021-02-15 22:55:58

① 军事工程地质学的相关关系

军事地质学在当今世界军事理论与实际应用方面都占有一定的分量,已经引起各个国家的高度重视,这也是大势所趋。随着高科技和网络技术的高度发展,军事地质学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在以后的军事行动中将充分显露出他的重要意义。
不但在以后,在以前也多次显露出他的面目,二战中,以美英为首的盟军多国部队在诺曼底登陆一战中,加拿大所攻打的那部分被称之为“陷阱”,就是因为他不了解那个地方的地质情况,不然也不会招受那莫大的挫折,那么大的牺牲,要引以为戒。而与之明显对比的美国,显露的是更多的自信与高明,不管是在阿富汗还是在伊拉克。也不管美国所进行的战争是高尚的还是卑鄙的,是出于何种目的,在这两次战争中不仅仅显露他的高科技更多的是在军事地质方面的先进,在战争之前美国就对这两个地区的地质境况了若指掌,连一丘一岭都不放过,所以在进行攻击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城略地,势不可挡。在伊拉克美国找水的准头比当地的土著还厉害,在阿富汗的深山老林里像在自己的后花园一样熟悉。这充分显示出军事地质在战争中的巨大威力和重要作用,透露出所隐藏的莫大潜力,也昭示着军事地质在未来战争中的显赫地位。军事地质学在未来的战争中无可置疑的具有重大意义。 工程地质学是调查、研究、解决与各种工程活动有关的地质问题的科学。他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工程地质学的目的是为了查明各类工程建筑地区的地质条件;分析、预测在工程建筑物作用下,地质条件可能出现的变化;对工程建筑地区的各种地质问题进行综合评价,并提出解决不良地质问题的措施,以便保证对工程建筑物进行正确合理的选址、设计、施工和运营。军事地质学——工程地质学这主要是研究军事有关建设中的工程地质问题。
军事工程地质学英语称“military engineering geology”,将地质学原理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知识应用于军事工程构筑的学科。应用地质学和军事工程学相互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主要任务是:调查、研究预定战区的地质结构和水文地质条件,论证筑城工事、筑城障碍物、军用道路、军用桥梁、军用机场和水工建筑物(包括港口、码头、防波堤、潜艇和水面舰艇的掩蔽所、护岸建筑物等)及其他军事工程设施构筑的适宜性;为各种军事工程设施的定位、设计和施工提供地质资料;调查天然建筑材料、水源和溶洞的分布情况,提出开采和利用的意见等。随着航天遥感技术、数值法和地质力学、岩土力学、地面力学等理论在地质学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军事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将向着快速、准确、平战结合的方向发展。
在未来的几十年内,大规模的多国多区域的混战出现的可能性不大,到是因为资源的竞争而会导致局部地区因为边界的争夺将会引起不同程度的摩擦和冲突。要想在这些地区占据主动权和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加强军事防护和构筑必要设施。工程地质就占有很大的作用,要做到尽可能详尽的调查和周全的设计。例如在我国南海的那些悬岛,极有可能成为冲突的关键地带。这是由于燃料资源的极度匮乏,各国的目光已从陆地转向海洋,像越南,老挝等邻近的国家在西方一些国家的撺掇下对我们的海域窥觎已久,近年来又多次非法出没在我们的海域,这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一寸国土都不能丢,否则就是千古罪人。我们要尽一切力量来保卫这片领土,首先做的就是调查,要摸清这片海域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小岛甚至暗礁都要有详细的资料,还有海底的情况和发展趋势。我们不能比那些非法入侵的家伙还糊涂吧,毕竟是我们自己的东西,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和正当的要想在南海占得住脚,除了发展现代化的海军,还要的就是利用工程地质的功用在这片海域做一个大的防御工事,以此为基础,以军事为导向,以保卫国家为目的,做一个海上强国,在不受那些靠着先进技术在海上欺负我们的坏蛋的气。所以工程地质在军事方面有一定地位,要充分利用地理地质条件,发挥工程地质地优点。还有就是现在每一个国家不管市民用的还是军用的一些设施都有一个重要趋势,向地下发展:朝鲜的地铁建在地下200多米深,坐电梯也要几分钟,就连穿地导弹对他都无可奈何,世界最大的军事基地在莫斯科旁边的小镇,完全都是地下工作模式。伊拉克的地下设施也是世界一流的,海湾战争中地面设施被毁达百分之九十还多,而其大部分地下军事构筑毫发无损,这些都说明了在以后的战争中谁掌握了地下谁就是最终的胜利者。要想在地下有所作为就必须发展军事工程地质,也就是说军事工程地质是未来战争的重头戏。
军事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的关系是一种唯物辩证关系,首先从地质学方面来看,二者都是分支,处于边缘学科的范畴。而从军事方面,军事地质学是一颗新星,比较隐秘,带有机密色彩的学科,只是近年来才有所升温逐渐公开发展,想比之下工程地质学似乎与军事没有什么联系,已经发展了一百多年,有比较丰富的资料和系统的理论,应该算老大哥了。可从另一方面看军事地质学包含工程地质学——军事工程地质学的出现,这又要以工程地质学为基础发展以军事为导向的军事工程地质学。以前工程地质学研究的用途是为了民用或商业发展。现在军事工程地质学要求更高、更严格、更特殊的军事用途。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也是一个充满挑战和诱惑的学科,需要更多的有识之士来开拓和征服。

② 军事地图在军事中的作用是什么

有专家说:我们无法想象,如果没有军事地图,一支军队在现代战争中会变成什么样子。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军事上,地图既可以作导演战争的恶魔,又可以作护卫和平的使者,这早已成为世界军事家的共识。

③ 海洋地质学的军事战略意义

夏真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广州 510760)

作者简介:夏真(1963年—),男,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海洋地质与海洋环境地质调查研究工作。联系:020-82250771,E-mail:xia-zhen@ 163.com。

摘要随着科技发展,资源的短缺,人类活动空间的扩展,海洋已成为各国关注争夺的焦点,海洋局势日益紧张。海洋地质学是研究地壳被海水淹没部分的物质组成、地质构造和演化规律的学科,它的研究内容十分广泛,包括海岸与海底地形、海洋沉积物、洋底岩石、海底构造、大洋地质历史和海底矿产资源等多方面。因此,海洋地质学对海域疆界的划定具有指导意义,其复杂的海底地质地理环境,在航海、军事及海底工程中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甚至可以成为海洋环境武器加以利用。

关键词海洋地质学军事海洋资源环境

1概述

山川河流、峡谷平原及森林草丛等地理环境在军事战略上意义非凡,历来是战争的客观基础,是关系战争胜败的重要条件。分析战争态势、确定战略战术、行军布阵、运输补给,以及组织指挥作战等均须对地理环境进行深入研究,因此,必须对军事行动区进行地形地貌等相关的地理环境勘测,分析研究并改造运用地理条件,达到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克敌制胜的效果。《战争论》的作者——世界著名的普鲁士战略学家克劳塞维茨曾经说过:“地理环境同军事行动本身有着十分密切而永远存在的关系,它不论对战争过程本身,还是对战斗的准备和运用,都有决定性的影响”。即使是现代战争,地理环境同样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1]

现代战争和军事活动的范围已扩展到了地球四大层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的各个方面,甚至延伸到部分外层空间,海、陆、空全方位的战争不仅需要分析陆地的地理环境,还应对海洋环境进行多方面的了解、研究,天文气象同样是必不可少的影响因素。

当今人类面临着四大危机人口剧增、资源减少、能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而缓解这些危机的重要途径就是向海洋进军。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世界大势变迁,国力盛衰强弱,常在于海而不在于陆,其海上权力优胜者,其国力常占优胜。近代海权论的奠基人、美国海军军官马汉认为:任何一个国家,要想成为强国,必须首先控制海洋,控制海洋就控制了世界财富,进而统治世界。此理论改变了美国,更改变了世界。历史证明:没有海洋方向上的安全,就不会有国家的安全;局限于大陆战备的国家,必然被动挨打。近代中国的有海无防造成了百余年的国耻族难,当今的中国比任何一个国家都能认识到海洋和海军的重要。

目前,世界上已兴起一门边缘学科——军事海洋学,它在海洋科学与军事科学结合的基础上迅速发展,用于研究和利用海洋自然规律,为国防建设、海上军事行动提供科学依据和实施海洋保障。其研究范围从海面、水体到海底,包括了海洋气象、海洋水文、海洋物理、海洋化学、海洋声学、海洋生物和海洋地质等诸多学科,对军队作战、训练、武备试验、舰船设计制造和维修保养等方面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以趋利避害,发挥优势,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其中,海洋地质学可以帮助认识海洋地形地貌特征、海底沉积物运移规律、海底构造特点及海底矿产资源等地质因素,为海洋划界、军事部署、战略战术及军事行动提供科学依据[2]

21世纪是海洋新世纪,世界各国对海洋权益的争夺日趋激烈。中国有300多万km2的海洋国土,沿海地区集中了全国40%以上的人口,大中城市占全国的50%以上,国民生产总值占全国70%以上,海洋经济发展迅速,已成为中国未来生存与发展的“命脉”。可见,海洋国防及海洋战略对中国尤为重要[3]

2海洋地质学的军事意义

2.1海洋地质学研究的内容

海洋地质学是研究地壳被海水淹没部分的物质组成、地质构造和演化规律的学科,它是地质学的一部分,又与海洋学有密切联系,是地质学与海洋学的边缘科学[4]。

海洋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十分广泛,涉及许多学科的领域,具有极大的综合性,包括海岸与海底地形、海洋沉积物、洋底岩石、海底构造、大洋地质历史、海底矿产资源,以及海洋地球物理和海洋地质调查技术等多方面。海洋地质学在国民经济和地质科学中均占有重要地位,是探讨地球发生、发展、物质组成、结构、构造的重要领域。

海底地形、地貌景观及其空间分布和成因,是海洋地质学的经典内容之一,其基本格架主要受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控制。从大陆和海洋过渡部位的大陆边缘,至以深海平原和深海丘陵为主体的大洋盆地,以及位于大洋中部洋壳裂开的大洋中脊,海底地形地貌复杂多变,斜坡平原、沟谷深壑、海岭海山等,陆地的地形变化特征同样表现在海洋。海底地形的调查主要依靠海底测深(单波束和多波束)及旁侧声纳技术,结合高精度定位技术,可以查明海底微地形特征。海底地形是研究海底构造的钥匙,对航海、军事及海底工程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海底沉积主要研究海底沉积物的类型、形成作用、时空分布和大洋演化历史。在海底不同部位,影响沉积作用的主要因素不一。濒临陆地,陆源沉积作用居主导地位,受波浪、潮汐、海流的影响,其分布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向深部,总的趋势是粒度变细,来自上覆水层的细粒悬浮物和生物骨骸的垂向沉落,即远洋沉积作用居主导地位。但海洋环流和微地貌对沉积物的分布有很大控制作用,浊流和其他偶发事件也有影响。气候和纬度带对沉积作用的影响十分显著。与陆相沉积物相比,海洋沉积物在时间上多具有较强的连续性,因此保存了海洋物理、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及海洋环流演变的较完整的记录。

海底构造研究海洋地壳的结构,海底主要构造单位及其相互关系,以及海底岩石圈的演化历史。海底主要构造单位包括大洋板块和板块边缘,洋底构造的研究对解决地壳起源、演化等地质学根本问题关系极大,与海底成矿作用也有密切关系。

洋底岩石研究洋底岩石的组成、产状、分布和成因。洋壳岩石主要是地幔岩浆活动的产物,也是许多海底矿产的物源,与成矿的关系十分密切,其在时间空间上的变化,记录了洋壳形成和演化的历史。

海底矿产资源研究各种海底矿产资源的形成、分布规律及其经济意义。海底矿产资源的重要性正与日俱增。在滨岸带,由陆源有用矿物富集形成的砂矿床,已被广泛利用;在近岸浅水区,砂和卵石作为建筑材料,也已大力开发;大陆架丰富的油气资源已进入大规模工业开发阶段,产量已达全球石油总产量的1/4,大陆坡和大陆隆是潜在的油气资源基地;深海锰结核储量极大,富含锰、铁、铜、镍、钴、铅等多种有用元素,多金属泥及块状硫化物矿床的研究正在深入。海底矿产资源的用途不仅仅在于国民经济建设,而且对发展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等高科技产业也有极大的价值,历来是各国关注的重点。

近年来,许多国家从地球物理、构造地质、地貌、地层及沉积学、地球化学等方面,采用航磁、海洋重磁、遥感、深潜、深海钻探、深海电视和照相、水声、激光及计算机等现代科学技术,广泛开展海洋调查及研究工作。我国海洋地质调查研究工作为港口建设、水下工程设置、国防、航海、渔业以及海底矿产资源调查等,提供了大量资料,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2.2海洋地质学的军事意义

2.2.1海洋划界

海洋国家必须明确自己的海洋权益,考虑海洋军事战略布局,亦即要考虑国家或地区之间的政治态势、历史渊源、民族文化、经贸往来及疆界权益等。其中,海洋疆界的划分必须运用海洋地质学的研究方法,按照国际法规则,依据公平原则确定[5、6]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76条第1款明确指出:沿海国的大陆架包括其领海以外依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外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这说明自然延伸原则是沿海国大陆架主权权利的法律基础,这种权利是从国家主权原则中引申出来的,是国家领土主权的一种表现。1969年2月,国际法院在判决北海大陆架案时,对“大陆架是沿海国陆地领土在海下延伸的自然事实”这一原则又作了系统的理论阐述,并将其作为整个大陆架法律制度的一项带有根本性的指导原则。

据此,地理特征对海域疆界的划定具有指导意义,影响划界的地理因素主要包括大陆架的自然延伸、海岸形状、海岸线的长度、岛屿的位置与性质、地形变化、地质体的特性、沉积物来源及矿床的统一性等。划界不仅体现了国家的海洋主权,如海洋国土面积及海事活动范围等海洋空间,这关系到海上运输、海洋装备、海上牧场、海上机场、海上建筑、海底管线及海底公园等广阔的活动天地;而且涉及到丰富的海洋资源,这些资源包括矿产资源、化学资源、动力资源、生物资源、游览资源等。其中,海洋矿产资源包括大陆架油、气;含钛铁、磁铁、钨、锡、铜、金、锆、铍、石英、金红石等的滨海砂矿;深海海底的锰结核、多金属结核、富钴结壳、热液硫化物、天然气水合物、金属软泥等。海洋化学资源包括80多种化学元素,可以用来制盐、海水淡化、制造各种化工原料、肥料、耐火材料、建筑材料、提取工业原料和贵重物质。海洋动力资源包括潮汐、温差、波浪、海流等发电能源。海洋生物资源包括各种经济鱼类、经济无脊椎动物、各种海藻等;近年来发现的深海热泉区生物基因有特殊价值,已引起国际高度重视。海洋资源意味着生存和发展,海洋权益之争实际上即是争夺资源和生存空间。

可见,确定海洋疆界,需要对上述地理因素进行精密勘测,并深入研究,以寻找最有利的划界依据,争取最大的海洋权益。这些影响因素,均是海洋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因此,在完成海洋地质勘查及综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海洋划界原则,开展军事战略部署,以保护合法的海洋权益。

2.2.2海洋军事地理

海洋地理环境对海上军事行动的影响极大。正确掌握海洋地理诸要素的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军事行动,有利于掌握海上军事行动的主动权[7]

海岸线是大陆的天然防线。海洋国家均在海岸地带设立军事基地,防止海上的入侵。因此,正确利用海岸地形条件,是重要的作战要素。如海岸线上的高山峻岭会影响空中作战,复杂的地形可修筑各类防御工事,靠近海岸航行可使舰艇获得一定的依托和掩护。

海湾是兵家必争之地。海湾三面环陆,一面向海,既易固守,又易被封锁或突入。因此,如何多兵种,海、陆、空全方位作战,是海洋军事家们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二战中,日本联合舰队对美国珍珠港进行了成功偷袭,使美国太平洋舰队遭受重创,几乎全军覆灭。

海峡是海上战略要道。由于水道较窄,若在战争中重兵封锁,舰船将无法通行。如此重要的经济、军事价值,使海峡战事数不胜数。因此,为了充分利用海峡的自然环境条件,各海洋国家都非常注重在海峡建造军港,以保护航道安全,维护本国的海洋权益。

海岛是不沉的航空母舰,其军事作用历来受各国国防战略家的重视。海岛是海洋军事控制的基地,是陆基向海洋纵深的延伸,可扩展海洋控制范围,甚至可以控制整个海域,它不仅是陆地国土,还体现了海洋主权。控制海洋,最重要的是控制海洋岛屿,远离大陆的大洋岛屿作为跨洋交通、通信中继站,在战时则成为运送兵力、作战物资的中间站和军事通信要地。同时,以岛设防是保卫海疆的第一道防线,能起到扩大海防纵深,加宽海防战线,增加备战时间,争取海防斗争胜利的巨大作用。岛屿往往拥有优良的港湾资源,非常适于修建港口,甚至建设飞机场。岛屿新价值的形成,归属之争已成为国际政治、军事斗争的热点。因此,围绕岛屿进行、或是在岛屿上展开的战役、战斗不胜枚举。

由于资源、战略等方面的意义,海湾、海岛及海峡往往是战争的焦点,它们不仅在战争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战争双方争夺的要地,而且也可直接诱发战争。例如苏伊士运河所临的西奈半岛,曾使埃及和以色列发生多次战争。直布罗陀海峡、红海的曼德海峡及马六甲海峡等,不论是在军事上还是在经济上,其地理位置都十分重要。

地形是军事行动的客观基础。“地无兵不险,兵无地不强”。任何军事行动,都是在一定的地形条件下实施,都要受地形的影响和制约。无论是部队的行军、隐蔽,还是观察、射击,甚至技术兵器的使用等等,都离不开地形条件,地形受到古今中外军事家的重视。利用海底地形同样重要。海底的岩礁、海山、槽沟等地形因素在海战中均有实际意义,现代潜艇、智能鱼雷依靠“地形匹配”这种先进的制导技术,可以利用海底复杂的地形地貌,成功地隐蔽自身、出其不意地攻击敌人。

海底沉积物不仅可用以分析海洋动力环境,不同的沉积物,其锚固力大小也不同。军舰的进港、停泊,需要了解海底沉积物的类型,计算锚固力,以抗风抵流,稳定舰船。另外,潜艇坐底也与海底底质相关。

海洋重力场对远程攻击武器的命中精度有很大影响。远程运载火箭的大部分飞行轨道是在海洋上空,尽管运载火箭应用了卫星制导、星光制导等先进的制导技术,但如果忽略了重力异常的影响,命中精度将大打折扣。科学研究指出,1毫伽的垂线偏差,就会给远程打击武器造成1海里的命中误差。

在现代海洋战场上,磁力要素的运用更是各海洋强国发展的热门。磁场变化影响舰艇的磁目标特性,星载、机载和舰载的探测、通信设备,都与电磁波在海空介质中的传播特性和品质相关,海杂波、云雨杂波影响雷达探测和导弹精确制导。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美国海军就致力于国家领海的磁力测量,通过精确的科学计算,将准确的磁力分布数据延拓到空中。直升机通过“磁力差分反潜技术”,发现磁力分布异常后,可以测量出潜艇的位置、深度和吨位,经过敌我识别,确定为敌方目标后,反潜直升机即发射反潜导弹。

2.2.3海洋环境因素及其军事应用

海战在海上展开,作战环境可以是军事活动的障碍和敌人,也可以是威力巨大的推动力。军事家们在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海战中巧妙利用战场环境,达到了出奇制胜的目的。而现代海洋战争中,尖端智能武器的神奇威力,也只有依赖战场环境的支持才能充分发挥出来[8]

作为战场空间的海洋环境,对于军事行动和装备的适应性,以及技术、后勤保障等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海上作战能力受海洋环境,如海洋气温压、风、浪、日光辐射、潮汐、海洋跃层、电导和海洋地质、地貌、磁场等三维、多种类海洋要素或人为现象的影响。由于军事技术的日益综合和交叉,海洋环境因素已经成为提高海上战斗力,并使武器装备保持优势的关键所在。就海上作战而言,掌握海洋环境参数及其变化与掌握敌情态势同等重要,是在作战准备和对抗行动中取得主动权所不可或缺的条件。只有准确了解战区水面、水下和海空的敌情及环境态势信息,并对其进行整合,才能作为制订作战方案的依据,从而部署对空、对海、对港或对岸战斗,对威胁目标迅速跟踪、识别瞄准并提高远距离精确打击能力。

海洋气象要素历来受到军事家们的重视。从日本偷袭珍珠港到盟军登陆诺曼底,历史上许多军事壮举都是靠气象条件的支持而获得成功的。现代战争的主要兵器如飞机、军舰、坦克、导弹,以及军事技术手段如无线通信、电子对抗等,其军事效益都要受到气象条件的限制。在军事对抗中,谁掌握的气象资料更准确、广泛、长久,谁就能获得较大的军事优势。由于科技的发展,人们对气象的精度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代气象除了人们熟悉的风、温、雨、浪之外,还有诸如临近海面不同高度的风速、风向、气压、气温、相对湿度、海水皮温和少数离子等新的气象元素,均会对海军作战产生重大影响。如低空风影响炮弹和导弹的弹道;大气品质和云雾对光传输影响很大;形成波导传播的大气层可以使电磁波实现超视距传播,也会引起电磁盲区、导致雷达杂波。

海洋水文要素主要包括温度、盐度、深度三大静态要素,以及海流、海浪、潮汐三大动态要素,它们与舰艇关系最密切,对其影响也最大,对水下发射导弹、导弹出水和鱼雷入水的声学因素起重要作用。温度是海水声速的决定因素,会影响声呐的作战效果;盐度密度是潜艇下潜和定深航行的首要参数,海洋跃变层对潜艇活动有重大影响;深度是舰艇航行安全性的重要标志;海浪和海流时刻影响着舰艇的航迹;潮汐的变化决定着登陆和抗登陆的成败,中国明代将领郑成功率兵船利用鹿儿门高潮,顺利登陆台湾岛,打败了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在现代的海洋战争中,海洋水文要素的军事运用不仅停留在宏观效果上,而且发展到更精细、更准确的程度。例如,核潜艇水下隐蔽航行范围大,可以潜航到全球海区,是各大国实施核反击战略的主力。在战时,卫星定位系统可能遭受打击而失效,核潜艇主要依靠自身的惯性导航系统进行定位。这种方法的最大误差源就是海流作用于核潜艇产生的偏差,必须进行精确的海流改正,以便在海洋中远距离隐蔽航行,准确到达作战海域。

水声技术是水下一切军事活动的前导,决定着探潜反潜、潜艇隐蔽航行、鱼雷制导、水雷布放、扫雷、水声侦察、水声通讯、水声导航等军事活动的成败。水声匹配场监视技术可使小型作战平台具有合成相当数百米基阵的探测能力,用于侦察监视、远程高精度测向及高分辨声成像。主要的海洋声学作战环境要素有海洋声速分布特性、海洋背景噪声、水声信号传播特性、水声信号海底反射特性和海洋混响等[9]

监测并掌握作战海区的海洋环境要素,就有可能使舰艇的武器系统和探测设备的设计达到最优化。海洋环境要素的测量是一项长期、艰苦的浩大工程。例如,美国海军的海战战场环境要素测量的实力最强,由美国海洋与大气管理局、国防制图局和海军气象海洋指挥中心等单位负责,有多艘新型的高技术综合测量船。尽管如此,仅海洋磁力填图测量一项任务就进行了多年。因此海洋环境要素的测量必须提前部署,未雨绸缪,充分利用和平时期完成战场准备,以免措手不及。

2.3海洋环境武器

海洋环境武器是利用海洋、岛屿和海岸的相互关系,借助各种物理和化学方法,从海洋环境某些不稳定的因素中诱发出巨大的能量,造成人工水文、气象现象,如化学雨、海啸、巨浪、海水幕等,以达到保护自己和使敌方军舰、飞机及岸上军事设施丧失效能的目的。自古以来,海洋灾害令无数人葬身大海,而利用飓风、巨浪、海啸充当战争武器的也不在少数[10、11]

气象武器是用人工手段影响局部天气,以保护己方袭击对方或阻碍对方军事行动的方法,主要使用飞机、火箭向云中喷撒化学催化剂,造成暴雨、水灾,阻扰敌军行动;或消除大气中的水汽,造成干早;或引导台风,影响太阳辐射等,在战争中将获得难以想象的效果[12]。美国的气候实验室已有近50年的历史,能制造风雨雷雹、酷热和严寒,并开始为部队进行适应性训练提供逼真环境。20世纪60年代,美国在大西洋上曾经成功进行过三次人工引导飓风实验。随着人工引导技术及人工制造飓风技术的发展和完善,飓风将成为一种具有强大威力的新式武器。

巨大的海浪常常导致舰毁人亡、军事设施被破坏。可以使用武器诱发海底滑坡,也可利用风能或海洋内部聚合能,使洋面表层与深层产生海浪和潜潮,从而造成敌水面舰船、水下潜艇,以及其他军事设施的倾覆和人员的死亡;巨浪武器还可用于封锁海岸,达到扼制敌军舰出海之目的。

海啸力量之大,足以倾覆万吨巨轮。如果人们能够引导甚至制造出海啸,并将其作为武器的话,那么它造成的损害将是难以想象的。1954年夏,美国在比基尼岛进行核试验,在距离爆心500m的海域内骤然掀起了一圈60m高的海浪,奔出1500m之后,高度仍在15m以上。由此激发了军事科学家们研究海啸武器的浓厚兴趣,一旦这种武器步入战场,将能冲垮敌海岸设施或使其舰毁人亡。

化学雨武器是从早先的气象武器中演变过来的一种新型武器,在海战中的作战效能尤为明显,它主要由碘化银、干冰、食盐等能使云体形成水滴、造成连续降雨、影响人员或使武器装备加速老化的化学物质组成,如酸雨等。

吸氧武器是一种能吸收局部氧气,并能造成人员死亡和使一些需要氧气的机器停止转动的武器。用于海洋战场,会使人无声无息的死亡,舰船莫名其妙地停止转动,飞机令人恐怖地坠入深海。这种武器是在普通弹药中掺入大量吸收氧气的化学药物,已开始走出实验室,将很快运用战场。

地球物理武器是人们利用大自然中地球物理现象(如雷、雨、风暴、地震、火山等),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通过投掷某种武器,迅速地诱发这些现象的再现,人为地造成“自然灾害”,杀伤敌方人员,毁坏敌方设施的武器。

地震战是用热核武器爆炸的方式,诱发蓄存在大断裂带中的巨大能量,促使地壳构造板块移动,引发地震,从而假手自然,制造一个灾难。地震不是立刻到来,而是在核爆炸后两天、一周或几周之后发生,难以成为精确的武器。莫斯科地质学家证明,哈萨克斯坦的核试验以及另一地区的类似试验就曾引发了地震。

由此看来,海洋环境武器的使用主要包括大气、海水和海底地质三个方面。其中,海洋地质的调查研究非常重要。一方面,应调查了解海底的地形特征,熟悉地形,才能利用有利地形,隐蔽自己,打击敌人;另一方面,应查清海底潜在地质灾害因素的分布类型,尤其是滑坡、断裂及地震活动带等可能被用为环境武器的因素,既可用以消灭敌人,又可预防敌方使用。

总之,海洋环境武器就是使用现代科技,诱发自然灾害,改变区域环境,以达到消灭敌人,保护自己的目的。

3结论

海洋既是人类不可或缺的自然资源和活动空间,又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海洋军事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海洋国土,维护海洋权益,保卫国家和平。海洋环境对海洋军事的影响巨大,认识了解海洋,可以有效地改善环境,在海洋军事活动中占据主动。海洋地质学不仅可为国家海洋划界、维护权益提供科学依据,海底复杂的地质地理环境,加以利用,可以在海洋军事中起到非凡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段存成.21世纪中国海洋战略布局.国际展望,2001,424(8):52~55

[2]俞慕耕.浅议军事海洋学.海洋测绘,1999,3:55~58

[3]尤子平.深化海洋强国战略的研究与实践——纪念郑和七下西洋600周年.舰船科学技术,2005,27(1):5~10

[4]左书华.现代海洋地质学及其发展.海洋地质动态,2004,20(12):14~18

[5]崔茂常,朱海.军事海洋学浅谈.海洋科学,2000,24(9):23~25

[6]高健军.从国际法角度看中日东海划界争端.环球法律评论,2006,6:748~754

[7]刘旭,陈君.海洋地理环境与人类军事行为.现代军事,2001,1:54~55

[8]李广建.海洋测量——搭建未来海战的舞台.现代军事,2006,6,16~19

[9]张凌海.海洋技术为海军“添翼”.当代海军,2002,9:41~42

[10]刘振中.环境战露出狰狞面目.大科技,2001,1:32~35

[11]曾道红.环境武器呼之欲出.海洋世界,2002,10:46

[12]刘建学.海洋环境武器.青少年科技博览,2004,9:26~27

The Significance of Marine Geology in Military Strategy

Xia Zhen

(Guangzhou Marine Geological Survey,Guangzhou,510760)

Abstract:Because of development of science& technology,lack of resources,and expansion of hum an activity,the ocean has been getting the focus in the world.The situation on the sea is increasingly tense.Marine geology can provide references to maritime borders as its research includes coast& submarine topography,sediments,rocks,tectonics,geological history and mineral resources.The geography and marine environment have the effect on navigation,military operation and engineering in practice,and even can be using as marine environmental weapons.

Key words:Marine Geology,Military,Marine Resources,Environment

④ 军事地质包括哪些内容

矿产资源、地形地势、军事工程、军事信息等,现代军事地质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地质学和军事学的应用性的紧密结合。

⑤ 军事地图在战争中的作用有多大

军事地图在战争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943年,美英联军准备在意大利西西里岛登版陆,英国皇家海军权水文局资料室里积累的西西里岛水文图,提供了较详细的沿海海岸和水深等情况,使登陆舰和士兵顺利登上岛屿,很快攻占了该岛。

另一次的战斗,由于使用了过时的地图,美军付出了高昂的代价。1943年11月,美军准备在日本占领的吉尔伯特群岛的塔拉瓦岛上登陆,当时使用的是一百多年前的水文图。这张图早过时了。由于珊瑚礁的堆高,周围水域的情况已经变化很大。结果,美军的登陆艇不能靠近海岸,海军陆战队的士兵只得涉水登陆,失去了时间先机,被暴露在日军面前,成了日军炮火攻击的目标。美军遭受了重大伤亡。

⑥ 地图在军事行动中能够提供哪些有用信息

自己所在位置与目标所在位置与路线

⑦ 军事地理学的重要性

军事地理学是随着战争的产生、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历代的军事家都很重视地理环境的影响。早在中国春秋时代,著名军事家孙武就在军事名著《孙子·地形》篇中指出“知天知地,胜乃不穷”、“夫地形者,兵之助也”。三国时代的诸葛亮在隆中与刘备的问对中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形势和地理条件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史称《隆中对》,堪称军事地理论述。明末清初顾祖禹所捶《读史方舆纪要》一书,着重阐述了历史上各要塞地域的地理形势对用兵的影响。
西方军事学家也很重视军事地理。法国的拿破仑一世曾指出要当一个胜任的参谋长,必须“熟悉军事地理”。普鲁士军事著作家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一书中,把“地理要素”视为决定战斗运用的五个战略要素之一。 19世纪中叶起,欧美军事地理研究发展很快,著作甚多中国也于民国初年出版了第一部军事地理学专著《兵要地理》。
历史上许多军事家都很重视地理环境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18世纪中期,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在《给将军们的训词》(1747)中指出:“地理知识,对于一个将军来说,犹如步枪之对于士兵,数学之对于几何学家一样重要。他如对地理一无所知,非铸成大错不可。”
军事地理学是根据国家政治和军事战略的需要,全面地分析同战争关系密切的自然地理因素和人文地理因素所构成的综合地理环境,与国防建设和军事行动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关系的学科。它是军事科学的组成部分,也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又称兵要地理、兵要地志、国防地理、战争地理。
军事地理学遵循军事学尤其是军事战略学、战役学的理论原则,同军事历史学、战争动员学、军制学、军队指挥学、国防经济学以及军事地形学、军事工程地质学、军事气象学、军事海洋学、军事交通运输学等学科关系密切。

⑧ 地图在军队中的作用是什么

军队打仗,离抄不开地图。有人把地图比做“行军的无声向导”、“军队的眼睛”。

现代战争中,地图成了军队组织指挥作战必不可少的工具。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英美联军在诺曼底战役时,陆军三个集团军,共30个师,海军舰艇5000余艘,飞机12800余架,共约200万人,使用地图近3000种,达7000万份。美军侵朝时,第一个月只有4个师参战登陆,就用了1000万张地图,比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全部用图还多。这说明,在现代战争中,地形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使用范围也越加广泛。

军用地图是军队中使用的军事地图,与普通地图既相似,也有区别。军事地图所标明的主要是战争所需要的,包括各种道路、河流、桥梁;各种地形,如高山、丘陵、平原、沙漠、草原、沼泽等。军队就是依靠地图来判定方位,确定行进路线和站立点,根据地图分析研究地形,制定战略战术和进行战斗部署。离开军用地图,军队就像看不见的瞎子一样。

⑨ 遥感地质与军事的关系

从军事地质学角度分析遥感地质与军事的关系

根据张庆祥博士的军事地质学理论:

在军事需求牵引和科学技术推动下,军事高科技获得了迅速发展,一系列高新技术武器装备不断涌现,谁拥有先进的军事高科技,在进行维护国家安全的军事斗争中,谁就拥有更强的战斗力和更大的主动权。在这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先进武器装备层出不穷,具有一双千里眼无疑给自己的胜利加重了一个砝码。遥感技术便是这双千里眼。

遥感是以航空摄影技术为基础,在本世纪60年代出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开始为航空遥感,自1972年美国发射了第一颗陆地卫星后,标志着航天遥感时代的开始。经过即使年的发展,目前遥感技术以广泛应用于资源环境;水文;气象;地质地理等领域,成为一门使用的,先进的空间探测技术。

遥感技术的主要特点:可获取大范围的数据资料;遥感用航摄飞机飞行高度为10km左右,陆地卫星的卫星轨道高度达910km左右,从而,可及时获取大范围的信息。例如,一张陆地卫星图象,其覆盖面积可达3万多km2。这种展示宏观景象的图象,对地球资源和环境分析极为重要。获取信息的速度快,周期断,由于卫星围绕地球运转,从而能及时获取所经地区的各种自然现象的最新资料,以便更新原有资料,或根据新旧资料变化进行动态监测,这是人工实地测量和航空摄影测量无法比拟的。例如,陆地卫星4、5,每16天可覆盖地球一遍,NOAA气象卫星每天能收到两次图象。Meteosat每30分钟获得同一地区的图象。获取信息受条件限制少,在地球上有很多地方,自然条件极为恶劣,人类难以到达,如沙漠、沼泽、高山峻岭等。采用不受地面条件限制的遥感技术,特别是航天遥感可方便及时地获取各种宝贵资料。且获取的手段多,信息量大。根据不同的任务,遥感技术可选用不同波段和遥感仪器来获取信息。例如可采用可见光探测物体,也可采用紫外线,红外线和微波探测物体。利用不同波段对物体不同的穿透性,还可获取地物内部信息。例如,地面深层、水的下层,冰层下的水体,沙漠下面的地物特性等,微波波段还可以全天候的工作。

根据不同的任务,遥感技术可选用不同的波段和遥感仪器来获取信息。

根据遥感技术如此优越的特点。遥感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是显然的,因为可以远距离的观察目标,而且可以获得相对宏观的分析数据。在军事上,遥感的用途大致有:首先是对目标国家和地区的资源状况的监视,通过有效的监视资源及其变化,可以帮助确定战略的目标。其次,监视对方军事部署和大规模的军事移动。许多军事部署的位置信息可以通过高精度的卫星遥感获得,大规模的军事移动也容易在遥感器上留下痕迹,这些都对于对应国家采取相应的措施提供了快速而有效的信息。再者,在具体的作战当中,遥感可以帮助分析局部的地形,资源状况,从而帮助己方进行战术行动方案判断。各种军用卫星的发射,也是全方位的监视目标提供了基础。现代战争为数字化的战争,信息在战争中是至关重要的,遥感作为一项能够大范围,高精度,快速的信息的技术,必然能够在未来的战争中获取更多的应用。

军事侦察,监视与制导已完全离不开遥感技术。

①侦察:侦察是指获取教国的军事政治情况、武装力量和军事经济潜力,军队的编成、态势、状况、行动性质与企图、战区地形以及其它情报所采取的行动。诸如摄影、红外、多波段、雷达、电视、激光等遥感技术是实施侦察所必需的手段,其发展对加快获取情报的速度,提高情报的可靠性和效率都有重要作用。

②监视:可以用遥感成像等手段来对敌空中,太空、地(下)面、地(水)下区域、地点、人员等实施有计划的观察。

③制导:制导是指导弹、太空飞行器以及炮弹,鱼雷等为达到预定目的所需的信息的搜集变换和执行过程。尤以各种导弹武器而著称。绝大多数战术导弹或精制导武器,常利用目标的反射或辐射特征测量其位置或相对位置参数,因而光学,微波和激光遥感技术在制导系统中得以广泛使用。

遥感技术在现代战争中不止一次被证明是一种可靠而且有效的的武器装备,在伊拉克战争中,遥感技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打击目标的确定,水源的发现,全球定位测宇宙战的定位,地下坑道的发现,隐藏所的目标所定等。为战争的战略指挥和后勤工作做了充分的准备,最大限度的发挥攻击效益,极大的增强了军队战斗力。自动化侦察系统,搜集预处理情报系统,自动化通信系统,气象侦察预天气预报等,充分保障了空中,地面作战的进行。对地方实施彻底有力的打击。

遥感技术在军事上如此神通,我们在充分认识并应用遥感技术使也不能忽略其两面性。既要发展我军传统作战理论方法和作战形式,又要创造新的作战理论,方法和形式,有针对性的研究。如何充分发挥传感武器的作战效能,如何在敌高清晰度的侦察监视下,有效隐蔽我军的行动企图;如何有效地进行反制导攻击;如何诱惑敌军,使其无法正确定位攻击……在各种优势上找到对策,寻找自己的克星,并有效防止它,扬我之长,避我之短,用敌之短,避敌之长。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